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
B.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隐性性状就是不能表现出的性状
D.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①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③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④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⑥3.豌豆子叶的颜色黄色(A)对绿色(a)为显性,种子的形状圆粒(B)对皱粒(b)为显性,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现有一批黄色圆粒种子进行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见下表:亲本交配方式子代黄色圆粒测交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497851061031989则这批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全为AaBb B.AaBb:AABb=1:2
C.AaBb:AABb=1:3 D.AaBb:AABb=1:44.下列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正确的是()A.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
B.格里菲思和艾弗里均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可以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5.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得F1,已知这三对遗传因子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形成的配子种类、F1自交的后代基因型种类、F1测交的后代基因型种类分别为()A.8、27、8 B.8、9、27 C.4、8、4 D.8、32、326.某种植物高茎和矮茎分别由基因A和a控制,紫花和白花分别由基因B和b控制。一株高茎紫花植株与一株矮茎紫花植株杂交,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含aB的花粉和卵细胞均有一半致死
B.F1性状分离比的出现可能是因为基因型为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
C.若含aB的花粉致死,则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
D.若含aB的卵细胞致死,则任一矮茎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后代均为白花7.下列关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B.配对的染色体,一般形态相同且来自于两个亲本
C.联会形成的四分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互换
D.联会有利于细胞的每极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8.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变化如图所示。叙述错误的是()
A.A、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
B.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C.B(b)与D(d)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基因重组9.下列有关减数分裂过程中有关数量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单体0、92、23条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5对
C.每个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都形成4个成熟生殖细胞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10.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是由线粒体DNA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母亲患病,不管生男或生女,孩子都会携带致病基因
B.白化病常表现为世代连续性
C.儿子色盲,其母亲也一定色盲
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牝鸡司晨”的性反转现象。已知鸡是ZW型性别决定,控制鸡羽毛芦花(B)和非芦花(b)的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WW的胚胎不能存活。一只性反转的芦花雄鸡与非芦花雌鸡交配,F1的性别为雌:雄=2:1。下列推断错误的是()A.性反转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 B.F1中芦花:非芦花=1:2
C.F1中雄鸡羽毛的表现型为芦花 D.F1中雌鸡的基因型有两种12.将DNA双链都用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后,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A.1 B.12 C.14 13.下列关于DNA、基因、染色体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一条染色体上可能会有1或2个DNA分子
C.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真核生物的基因一定都在染色体上
D.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氢键相连14.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A.A、T、C、G、U5种碱基最多可以组成8种脱氧核苷酸
B.RNA具有传递信息、催化反应、转运物质等功能
C.核酸分子的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
D.念珠藻细胞内的DNA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15.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DNA在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碱基配对的类型是不完全相同的
B.人体成熟红细胞中含有两种核酸、五种碱基分子及两种五碳糖
C.蓝细菌中遗传物质复制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此外还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D.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遗传信息就是其碱基对的排列方式16.下列关于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mRNA、tRNA、rRNA参与翻译过程
B.多个核糖体通过翻译共同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
C.唾液腺细胞进行转录和翻译,都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D.RNA聚合酶与mRNA上的反密码子结合后,开始发挥翻译作用17.胰腺癌死亡率高达90%,近来发现胰腺癌患者血液中有一种含量较多的特殊物质——一种名为HSATⅡ的非编码RNA(即不编码蛋白质的RNA),这一特殊RNA可以作为胰腺癌的生物标记,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此种特殊的RNA自由进出
B.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彻底水解后可得到6种终产物
C.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其翻译成的蛋白质中含有21种氨基酸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质内合成18.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B.基因重组可能导致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改变而出现新性状
C.染色体倒位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也不会对个体性状产生影响
D.三倍体无籽西瓜是由于其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导致高度不育19.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了解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患者家族中调查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D.患苯丙酮尿症的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适宜选择生女孩20.由于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花粉管生长受阻,不能到达子房,这一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为什么,这种现象最可能与柱头细胞的何种物质有关()A.生殖隔离,糖蛋白 B.生殖隔离,磷脂 C.地理隔离,糖蛋白 D.地理隔离,磷脂21.在对某工厂职工进行遗传学调查时发现,在男女各400名职工中,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男性患者为22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A.4.5% B.5.9% C.6% D.9%2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青霉素的经常使用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
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
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23.下列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和浓度大小呈正相关
B.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和酸碱度两个方面
C.正常人的血浆pH为7,偏高或偏低均会出现稳态异常
D.组织液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有关2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红细胞、淋巴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组织液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占25.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的通透性改变
B.在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B→A或B→C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26.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如图表示某动物神经调节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效应器是由图中肌肉组成
B.神经递质的释放都不需要能量
C.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其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D.突触2和突触3都能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27.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醉酒后语无伦次与小脑功能有关 B.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有关
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憋尿体现了神经系统对排尿的分级调节28.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可能导致()
①胰岛素分泌量增多
②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贮量增多
③细胞摄取血糖的速率减慢
④肝糖原贮量增多
⑤血糖水平过高
⑥血糖水平过低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29.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HIV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患自身免疫病
B.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把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并产生抗体
C.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
D.T淋巴细胞吞噬该病原体后形成记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30.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
B.人若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
C.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直接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
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0分)31.如图是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据图答题。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
(2)在未受刺激时,②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______状态,表现为______。
(3)图中的③、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联系两个神经元的结构称为______。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以______的形式释放到两神经元之间后,与后一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特异性结合,产生兴奋。
(4)兴奋在神经元和肌细胞之间的传递是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______。32.如图1为甲病(A-a)和乙病(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乙病为伴性遗传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的某些遗传病也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其实质是______,具体发生在______时期。
(2)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
(3)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不患病的概率是______。
(4)若Ⅲ-11是21三体综合征患者,这种可遗传的变异属于染色体______的变异。
(5)21三体综合征患儿的发病率与母亲年龄的关系如图2所示,预防该遗传病的主要措施是______。
①适龄生育
②基因诊断
③染色体分析
④B超检查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33.某同学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某种动物(2N=6)的卵巢切片,并绘制了甲、乙、丙三个细胞分裂图,丁表示该动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a、b、c表示生理过程,①~⑦表示不同时期)。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没有进行细胞分裂的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有______对同源染色体,甲细胞的名称是______,处于丁图中的______(填序号)时期。
(2)乙细胞处于______(填分裂方式及时期),该细胞中含有______个四分体。
(3)丙细胞的下一个时期染色体数目会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丁图中④时期曲线变化的原因是______,该过程需要进行细胞识别,细胞识别是通过细胞膜上的______进行的。34.如图甲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蛋白质合成的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图甲中过程②的放大。结合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过程①是______,催化该过程的酶是______,需要的原料是______。
(2)甲图中过程②是______,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
(3)甲图中过程①与②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
(4)图乙表示异常蛋白合成的部分过程,由图分析可知下一个将要加入肽链的氨基酸将是______,相关密码子见下表:氨基酸丙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密码子GCA、GCG、GCUCGA、GAGAAA、AAGUGG、UUU(5)在细胞中图乙过程②由少量b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6)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种类繁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简称miRNA),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miRNA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可能是______。
A.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妨碍DNA分子的解旋
C.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影响DNA分子的转录35.如图为某科研团队利用野生猕猴桃种子(aa,2n=58)为材料培育无子猕猴桃新品种(AAA)的过程。
(1)过程①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______。
(2)过程③和⑥都可通过滴加______试剂处理来实现,其作用原理是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抑制了______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3)若过程④是自交,则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的植株的概率为______。
(4)AA植株和AAAA植株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个物种,理由是______。
(5)若过程⑤是杂交,产生的AAA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1.【答案】A
【解析】解:A、表型是基因型与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A正确;
B、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是显性性状,如aa和aa杂交产生的子一代的性状为隐性性状,B错误;
C、隐性性状就是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C错误;
D、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D错误。
故选:A。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①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②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表型与基因型
①表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型)
本题考查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答案】D
【解析】解:①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①正确;
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
③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要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③正确;
④基因是选择性表述的,因此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不相等,④错误;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
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⑥正确。
故选:D。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能准确判断各选项是否是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考生还可以借助此题归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3.【答案】B
【解析】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测交子代中黄色:绿色=5:1,绿色占16;设亲代黄色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x):x,则子代绿色的比例为x•12=16,可得x=13,故AA:Aa=2:1。测交子代中圆粒:皱粒=1:1,可推知亲代圆粒的基因型为Bb。综上可知,亲代黄色圆粒的基因型即比例为AABb:AaBb=2:1。
故选:B。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
2、若测交实验出现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9:3:3:1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由题中数据可知该黄色圆粒测交后代的比值是5:5:1:14.【答案】A
【解析】解:A、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A正确;
B、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
C、萨顿通过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只能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部分细胞核基因遗传现象,D错误。
故选:A。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5.【答案】A
【解析】解:由题可知,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得F1,已知这三对遗传因子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BbCc,Aa能产生2种配子,自交后代产生3种基因型,测交的后代产生2种基因型,同理Bb和Cc,也能产生2种配子,自交后代产生3种基因型,测交的后代产生2种基因型,故子一代能产生的配子种类是2×2×2=8种,自交的后代基因型种类数是3×3×3=27种,测交的后代基因型种类是2×2×2=8种。
故选:A。
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A、如果含aB的花粉和卵细胞均有一半致死,则雌雄配子的比例均为AB:Ab:aB:ab=2:2:1:2,雌雄配子结合,无法得出上述结果,A错误;
B、根据上述分析,亲代高茎紫花植株为AaBb,矮茎紫花植株为aaBb,若基因型为aaBb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与之矛盾,B错误;
C、若含aB的花粉致死,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则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1:1:1,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表型及比例与题意相符;若含aB的花粉致死,亲本中高茎紫花为母本,则雄配子只有ab,雌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表型及比例与题意不符;综上可知,若含aB的花粉致死,则亲本中高茎紫花为父本,C正确;
D、若含aB的卵细胞致死,则任一矮茎紫花植株(aaB_)与白花植株(aabb)的杂交后代不一定为白花,当矮茎紫花植株作父本时,二者杂交,子代可以出现紫花,D错误。
故选:C。
一株高茎紫花植株与一株矮茎紫花植株杂交,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1:1。子一代中高茎:矮茎=2:1,说明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紫花:白花=2:1,说明紫花对白花为显性。亲代高茎紫花植株为AaBb,矮茎紫花植株为aaBb,且存在致死现象。不考虑致死,F1中高茎紫花:高茎白花:矮茎紫花:矮茎白花=3:1:3:1,实际为3:1:1:1,说明致死导致子代矮茎紫花减少了23。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两个定律的实质,在准确分析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7.【答案】A
【解析】解:A、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错误;
B、配对的两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通常形态相同,一条来自父方,另一条来自母方,B正确;
C、联会形成的四分体中,相邻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以发生交叉互换,C正确;
D、联会将会使细胞的每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D正确。
故选:A。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了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答案】C
【解析】解:A、A和a没有发生交叉互换,所以等位基因的分离是伴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A正确;
B、由于Bb和Dd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B正确;
C、B(b)与D(d)在同一条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这会导致基因重组。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9.【答案】D
【解析】解:A、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单体0、92、0条,A错误;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10条,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不能表示为5对,B错误;
C、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C错误;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正确。
故选:D。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答案】A
【解析】解:A、若是由线粒体DNA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遵循母系遗传的特点,母亲患病,不管生男或生女,孩子都会携带致病基因,A正确;
B、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表现为隔代遗传,B错误;
C、儿子色盲,其母亲不一定色盲,可以是XBXb(携带者),也可以是XbXb(色盲),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A。
1、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物质。在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来自母本,这样,受细胞质DNA控制的性状实际上是由卵细胞传递下来的,使得子代总是表现出母本的这些性状。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世代相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女性正常个体的父亲和儿子都正常。
3、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隔代交叉遗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正常个体的母亲和女儿都正常。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细胞质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等常见的人类遗传病,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
【解析】解:A、ZW应为雌性,性反转后变为雄性,且芦花由B控制,因此性反转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为ZBW,A正确;
B、F1中芦花(ZBW、ZBZb):非芦花(ZbW)=2:1,B错误;
C、F1中雄鸡(ZBZb)羽毛的表型为芦花,C正确;
D、F1中雌鸡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ZBW、ZbW,D正确。
故选:B。
一只性反转的芦花雄鸡(ZBW)与非芦花雌鸡(ZbW)交配,由于WW的胚胎不能存活,F1的性别为雌(ZBW、ZbW):雄(ZBZb)=2:1。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以及伴性遗传有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在准确分析题干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12.【答案】C
【解析】解:一个大肠杆菌含有一个大型环状DNA分子。将一个DNA双链都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培养,使其分裂3次,产生8个大肠杆菌。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可知:其中2个大肠杆菌被15N标记,6个大肠杆菌没有被标记。含有15N的大肠杆菌占全部大肠杆菌的比例为14。
故选:C。
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以亲代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新的子链。
本题考查DNA的半保留复制,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3.【答案】B
【解析】解:A、细胞中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大小、形态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
B、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一条染色体上可能会有1(染色体复制之前或着丝粒分裂之后)或2个(染色体复制之后,着丝粒分裂之前)DNA分子,B正确;
C、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真核生物的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基因,C错误;
D、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D错误。
故选:B。
1、同源染色体是指能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3、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4、DNA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以及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答案】A
【解析】解:A、DNA中没有碱基尿嘧啶(U),只含有A、T、C、G四种碱基,则脱氧核苷酸也是4种,A错误;
B、mRNA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某些酶的成分是RNA,具有催化作用;tRNA具有转运物质等功能,B正确;
C、核酸分子多样性取决于核酸中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C正确;
D、双链DNA分子的绝大多数脱氧核糖上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只有末端的脱氧核糖上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念珠藻是原核生物,细胞内的DNA呈现环状,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2个磷酸和一个碱基,D正确。
故选:A。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英文缩写基本组成单位五碳糖含氮碱基存在场所结构DNA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糖A、C、G、T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一般是双链结构RNA核糖核苷酸核糖A、C、G、U主要存在细胞质中一般是单链结构
本题考查了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运用能力,属于基础题。
15.【答案】A
【解析】解:A、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T-A、C-G、G-C,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U-A、C-G、G-C,碱基配对的类型是不完全相同,A正确;
B、人体成熟红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任何细胞器,故不含有核酸,B错误;
C、蓝细菌中属于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和线粒体、叶绿体,C错误;
D、对与真核生物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对于RNA病毒而言,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错误。
故选:A。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核酸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分布和功能,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点,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A
【解析】解:A、翻译的过程需要以mRNA为模板,tRNA携带着氨基酸在核糖体中与模板mRNA配对,核糖体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A正确;
B、翻译过程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翻译效率,B错误;
C、唾液腺细胞是真核细胞,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而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上,C错误;
D、RNA聚合酶参与的是转录过程,不是翻译,是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后,开始发挥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A。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的过程。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答案】B
【解析】解:A、核孔具有选择性,不会让物质自由进出,A错误;
B、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与mRNA彻底水解后,均可得到6种终产物,即磷酸、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B正确;
C、作为胰腺癌生物标记的RNA是一种不编码蛋白质的RNA,因此不能翻译成蛋白质,C错误;
D、这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在胰腺癌患者细胞的细胞核内合成,D错误。
故选:B。
1、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
2、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8.【答案】D
【解析】解:A、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不会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重组不会产生新的性状,B错误;
C、染色体倒位虽不会改变基因的数量,但是会对个体性状产生影响,C错误;
D、无籽西瓜的“无子性状”是因其细胞含三个染色体组,进行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可育配子的概率极低,所以高度不育,D正确。
故选:D。
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碱基发生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3、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不定向性;③突变率很低;④多数有害。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发生的时期、原因、特点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9.【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掌握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解答】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
B.了解人群中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调查,B错误;
C.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可以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C正确;
D.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D错误。
故选C。
20.【答案】A
【解析】解: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不同植物的花粉与柱头组织细胞之间相互拒绝不能认可最可能与柱头细胞膜的糖蛋白有关;这种现象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上称作生殖隔离。
故选:A。
本题是生殖隔离的概念与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结合的题目,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现象。
本题的知识点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的识别作用,生殖隔离的概念,分析题干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生殖隔离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C
【解析】解:由题意知,该种群的男职工400人,患者22人,女职工400人,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30人,患者为10人,因此该种群中色盲基因数是22+30+10×2=72个,该种群的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数是400×2+400=1200个,因此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72÷1200×100%=6%。
故选:C。
基因频率是在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Y染色体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
对于根据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计算种群基因频率的方法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2.【答案】A
【解析】解: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只起选择作用,A错误;
B、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物种形成三个环节是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主要指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23.【答案】A
【解析】解: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因此渗透压的大小和浓度大小呈正相关,A正确;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方面,B错误;
C、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中性略偏碱性,C错误;
D、组织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无机盐,D错误。
故选: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答案】D
【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
B、红细胞、淋巴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浆、淋巴、组织液,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正确;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内液所占比例大,D错误。
故选:D。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25.【答案】B
【解析】解:A、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使Na+内流,产生兴奋,A正确;
B、兴奋在膝跳反射中单向传递,故兴奋传导的方向为A→B→C,B错误;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
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为兴奋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K+外流,所以其过程可能与K+外流有关,D正确。
故选:B。
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B为兴奋部位,而A和C为非兴奋部分。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提高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理解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并结合题图作答。
26.【答案】D
【解析】解:A、图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突触1是在兴奋性末梢和肌肉细胞之间组成的,突触1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C错误;
D、突触2和突触3都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与突触后膜,可以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D正确。
故选:D。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兴奋传递特点:单向性(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2、图中兴奋性末梢和肌肉之间有突触1,抑制性末梢和兴奋性末梢之间有突触2,抑制性末梢和肌肉之间有突触3。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7.【答案】A
【解析】解:A、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人醉酒后语无伦次与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有关,A错误;
B、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与大脑皮层特定区域有关,B正确;
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憋尿体现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即神经系统对排尿活动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A。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分级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理解各级中枢的联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答案】B
【解析】解: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使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
①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则胰岛素分泌量增多,①正确;
②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②错误;
③“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细胞摄取血糖的速率减慢,③正确;
④“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肝糖原贮量减少,④错误;
⑤⑥根据题干信息“细胞缺乏了胰岛素作用的受体”,这样会导致胰岛素无法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使血糖处于较高的水平,⑤正确,⑥错误。
故选:B。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若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导致细胞摄取血糖的速度减缓,血糖含量过高。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胰岛素的作用。
29.【答案】C
【解析】解:A、HIV攻击T淋巴细胞,使人体患免疫缺陷病,A错误;
B、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把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B错误;
C、T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C正确;
D、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D错误。
故选:C。
免疫缺陷病分为先天性免疫缺陷如胸腺发育不良,和获得性免疫缺陷如艾滋病。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0.【答案】C
【解析】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正确;
B、人被毒蛇咬伤,这时注射的抗毒血清(抗体)与毒蛇分泌的毒素发生特异性结合,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正确;
C、抗体是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的,浆细胞是唯一可以分泌抗体的细胞,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故选:C。
1、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物,它们不仅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而且他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毒、细菌)的作用。
2、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脾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根据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相关资料表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在抵抗外来病原体和抑制肿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病原体侵入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
本题考查学生对免疫调节相关知识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31.【答案】神经元
静息
外正内负(或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突触
胞吐
受体
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模结合
【解析】解:(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在未受到刺激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神经纤维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处于静息电位状态,此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的。
(3)③与④属于两个不同神经元,图示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结构称为突触,即相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位于突触前膜种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经电信号刺激,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相结合,产生兴奋。
(4)兴奋在神经元和肌细胞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模结合。
故答案为:
(1)神经元
(2)静息
外正内负(或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
(3)突触
胞吐
受体
(4)单向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与突触后模结合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32.【答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aaXBY
Ⅱ-8
724
数目
A【解析】解:(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图中的Ⅱ-3和Ⅱ-4患甲病,女儿Ⅲ-9正常,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性遗传病,又因为Ⅰ-1和Ⅰ-2正常,Ⅱ-7患病,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6正常,基因型为aaXBY;Ⅲ-13患乙病,由于Ⅱ-7只能传递给其Y染色体,故其关于乙病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8。
(3)Ⅲ-10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由于Ⅱ-7患乙病,可推知Ⅰ-1的基因型为XBXb,则Ⅱ-4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故Ⅲ-10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4XBXb、34XBXB。Ⅲ-10和Ⅲ-13(aaXbY)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3+23×12=23,患乙病的概率是14×12=18,故不患病的概率是(1-23)×(1-18)=724。
(4)21三体综合征是患者体内的21号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农村环保个人承包施工协议
- 建筑规划二建专业人才聘用合同
- 饮料瓶制造地磅租赁协议
- 教育行业货车租赁合同样本
- 人力资源派遣合同管理指南
- 船舶电力系统维修服务协议
- 员工解雇程序规范化指南
- 聘用合同模板
- 养殖场养殖产品广告宣传合同
- 宠物项目部护理员聘用合同
- YY/T 1181-2021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
- GB/T 4457.4-2002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图线
- GB/T 16991-1997纺织品色牢度试验高温耐光色牢度:氙弧
- GB/T 10051.3-2010起重吊钩第3部分:锻造吊钩使用检查
- 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 1000W准正弦逆变器
- DB51-T 2975-2022气凝胶复合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 2022干燥综合征评估方法-Sjgren应答评估工具(STAR)
- 病理生理学题库含答案
- 水稳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 建筑工程项目安全总监述职汇报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