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栽培的新沟灌方法_第1页
水稻栽培的新沟灌方法_第2页
水稻栽培的新沟灌方法_第3页
水稻栽培的新沟灌方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水稻栽培的新沟灌方法:黄水明单位: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水稻栽培的新福建省龙岩市雨热同步4~6月雨日多且日照少,7~9月则多台风暴雨,这种气候特点本应能满足水稻等作物生产的需水特点,但由于水利设施不完善及灌溉方法不够科学,因而产生许多问题。例如,采用串灌的田段普遍蓄水量过多,不仅不利于作物生产,而且浪费农业生产用水;过水田则因肥料和农药流失严重,而导致利用率低、投入增加、污染水体及影响作物产量。为此,我们在现有的水利设施和农业生产成本投入下进行水稻栽培环田沟灌试验,以期探索出一种科学用水且简单易行的灌溉方法,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灌溉用的材料包括PVC排水三通管(直径200mm)1个、地膜1捆、滤网1块(用于三通管入水口过滤)、塑料硬管(直径2cm、长30cm)34根、橡胶软管(直径2cm、长30cm)34段、闭孔型泡沫塑料(泡沫塑料大小以能带动橡胶管浮起为准)34块。供试水稻为当地主栽品种汕优82(早稻)和特优158(晚稻)。

1.2试验方法试验于2022年早季至2022年晚季在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城溪村双季稻缺水田进行。供试地为山坑田、面积约1.5hm2,东西两面为高山,梯田呈北高南低走向分布,土壤肥力中等;山坑上部有7个小泉眼作灌溉水源,灌溉水严重不足,年际间收成极不稳定,天旱年份部分田块甚至绝收。试验选择泉眼下方的稻田17块,每块田分成形状、大小相等的2个试验区(区间田埂用地膜包裹),并在紧邻试验田的上方蓄水分水田的田埂上安装自制分水器,将上游水平分供应到下方的试验田。每块田设2种灌溉方式处理,即串灌漫灌方式(CK)和环田沟灌方式。环田沟灌方式的设施安装及灌溉方法如下:(1)在稻田内沿田埂挖1条水沟(宽25cm),并挖出沟土筑成1条可以集雨和蓄水的封闭内田埂。(2)在外田埂上设置1个宽30cm的缺口,缺口的挡水高度比田面高2cm;在内田埂上设置宽30cm、挡水高度6cm的缺口1个,同时在内田埂相对的位置上埋入2条外套塑料硬管的橡胶软管,埋管高度与田面齐平,并在位于田内一端的软管上套上一块泡沫塑料。当稻田蓄水高度低于2cm时沟内水自动灌入,蓄水高度达到2cm时泡沫塑料带动软管浮起不再进水,而田面水位高于沟内水位时却不会导致田内水外流,实现稻田供水管理自动化;此外,如遇大雨、田水高度超过6cm时,水将自动从内埂30cm宽的大缺口排出,避免因灌水过多而导致用水浪费。

1.3调查项目选择无雨或少雨天气,统计未能有效灌溉的田块数(指无法获得上游水供应的田块数),考查不同灌溉方式的有效灌溉面积;收获时,在有效灌溉面积内选择能正常收成的配对田块进行实割测产。试验数据采用非参数秩和测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灌溉面积的影响水稻不同灌溉方式处理的有效灌溉面积调查结果(表略)表明,环田沟灌处理田能明显增加灌溉面积,并能有效集雨,自然降水利用率高。说明在现有生产机制、水利设施和农业投入的条件下,采用环田沟灌方式能明显解决当地农业灌溉用水的供需矛盾;而沿用逐坵田串灌漫灌方式的田块,由于上游田块用水量大,下游田块却因未能及时得到灌溉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即使雨天也无法有效集雨,田块中的雨水会很快流失。灌溉面积非参数秩和测验结果最小秩次总和大于临界秩和,说明环田沟灌处理的灌溉面积与串灌漫灌处理相比差异显著。

2.2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2.1年际间比较从2022~2022年早、晚季同一配对田块的稻谷产量调查和秩和测验结果可以看出,与串灌漫灌处理相比,环田沟灌处理的增产效果均极显著,且年际间的增产效应相当稳定,说明环田沟灌方式的水肥气热状况相对较稳定,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因而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可见,水稻栽培采用环田沟灌方式进行水分管理,对实现提高单产有显著的作用。

2.2.2不同田块间比较对2022年晚季正常收获的11块配对田块的水稻产量进行了测产,结果(表略)表明,在11块配对田块中,环田沟灌处理区均比串灌漫灌处理增产,且增产效果极显著,其原因是环田沟灌处理施用的肥料和农药不会因灌水而流失,肥料和农药的利用率比串灌漫灌处理高,且田块经常处于干湿交替状态,土壤养分比较充足协调,从而更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秩和测验的结果显示,环田沟灌处理的最小秩次总和明显大于临界秩和,说明该灌溉方式不但具有节水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增产;而从符号秩次来看,不同田块的环田沟灌处理均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产。

3结语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用水量相等的情况下,水稻环田沟灌方式与现行串灌漫灌方式相比,能使有效灌溉面积明显增加,且同一田块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不同田块均能实现增产。生产实践表明,水稻环田沟灌方式具有操作简便、节水、防渗、集雨、增产等优点,且基本无需增加投入成本,即能很好地解决因水利设施不完善及灌溉方式不足产生的各种问题,从而达到增加农民种粮效益的目的。本试验探讨的水稻环田沟灌方式合理科学、简单易行,在现有的生产体制和水利设施条件下,能取得很好的灌溉效果,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天旱或晒田后,田埂不致曝裂渗漏;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