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齐桓晋文之事》检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然

凶:荒年B.鸡豚狗彘之畜

畜:畜养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D.王无罪岁

罪:罪恶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其粟于河内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弃甲曳兵而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民之多于邻国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斧斤以时入山林

以致天下之士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使民生有保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4.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B.孟子认为,君王不仅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还让他们吃得好穿得暖,就可以实现王道,这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C.孟子认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D.本文表面看来似散漫无序,实则逻辑清晰,层次井然。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解决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文言文学习有一个非常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制作卡片。卡片既便于整理积累,又方便取阅、复习。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三张文言文学习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一项知识有误,请分别找出来。5.卡片一:一词多义——故(

)A.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C.特意:故遣将守关者(《鸿门宴》)D.事故:盘庚不为怨者故而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6.卡片二:文化常识(

)A.冠者,即成年人。古代男女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并取“字”,如“君实”就是司马光行冠礼时所取之字。B.古代乘车,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或担任警卫,叫做“参乘”,亦称“车右”。樊哙就做过刘邦的参乘。C.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田猎时三面驱赶猎物,让开一面,不过分捕杀,以显示有好生之德。D.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官员。“以授之于有司”中的“有司”,即可理解为“负有专责的官吏”。7.卡片三:特殊句式及翻译(

)A.原句: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句式:宾语前置句。翻译:我没有听说过这些事。B.原句: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句式:状语后置句。翻译:能够在此地又见到将军。C.原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句式:定语后置句。翻译:一个好事的少年在村中驯养着一只蟋蟀。D.原句: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句式:被动句、省略句。翻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B.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C.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D.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孟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著的儒家著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宋代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B.王,即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是儒家所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是仁政理想的最终指向,孟子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与霸道相对。C.衅钟,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就要宰杀牲口,取其血涂钟行祭。D.觳觫,原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后常用来借指牛,如唐朝诗人皎然《送顾处士歌》中的诗句“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齐宣王一见到孟子,就迫不及待地向他询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其目的在于想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办法,说明齐宣王有称霸的企图。B.孟子认为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统治者只要做到安养民众,称王于天下,就没有人可以抵御他,齐宣王对此也深表赞同。C.孟子抓住“以牛易羊”行为造成的百姓误解,阐明齐宣王的“不忍”之心不是吝啬而是“仁术”,且这种“不忍”之心是“保民而王”的基础。D.孟子以“以牛易羊”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接受。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12.齐宣王问“霸道”之事,而孟子崇尚“王道”,就选文部分分析孟子是如何诱导齐宣王进入自己要谈的话题的?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跳过B.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施加刑罚C.欲辟土地,朝秦楚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D.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这里指统治1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B.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C.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B.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C.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D.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7.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④然而不王者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1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2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乙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1.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古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B.豚、彘:古时农家所养禽畜。“豚”指小猪“,彘”指猪。C.庠序:古代学校名称。《孟子》记载,商(殷)称学校为庠,周代称学校为序。D.孝悌:孟子认为,孝顺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23.下列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孟子从梁惠王感兴趣的战争入手,提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策略,强调实施仁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B.乙文侧重于谈物质文明的重要性,说明要对百姓实施礼义教化,必须先有满足其基本生存的固定产业。C.两段的语言都气势浩然,整散结合,纵横恣肆,前后联系紧密,逻辑严谨,读起来有一气呵成之感。D.两段都针对仁政的具体内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在论述中尽显情理之真,道理之实,体现了孟子的语言艺术。2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2)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5.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思想有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二)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选自《左传》,有删改)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B.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C.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D.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夷,泛指天下,与古文中的“四海”“八荒”“宇内”同义。B.昭,古代宗庙制度,始祖的神位居中,其下则左昭右穆。大伯、虞仲俱为大王之昭。C.黍稷,黄黏米和不黏的黍子,这里泛指五谷。D.丙子,十二月初奕正逢干支的丙子;朔,农历每月初一日。2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而不言”四字,写出宣王欲霸天下而又遮遮掩掩的微妙的神态,极尽生动之妙。“可得闻与”,表现了宣王欲争霸天下的强烈愿望。B.孟子明知故问,以口腹声色之娱等一系列排比式的内容来揣度宣王的心思,形成说理的顿挫态势,然后道破其“大欲”,从而产生摇曳生姿的效果。C.宫之奇看清了晋国的狼子野心,抓住晋虢的地理关系和假道的严重后果对形势作了透辟的分析,并有力地驳斥了虞公提出的“吾宗”和“神据”。D.选文一孟子借邹楚之战的比喻,表明霸道的方式不可取,选文二宫之奇引用《周书》中的句子阐述“为政以德”的重要性。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①梁惠王:魏惠王。因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②梃(tǐng):木棒。③耨(nòu):锄草。3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2)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故民之从之也轻(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1)(2)相同,(3)(4)不同B.(1)(2)相同,(3)(4)相同C.(1)(2)不同,(3)(4)相同D.(1)(2)不同,(3)(4)不同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B.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C.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D.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3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是指丈夫的配偶。B.庶人,也叫“庶民”,西周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泛指无官爵的平民。C.万乘之国,即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D.孝悌,指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孔子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33.下列对【选文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他通过利害分析,告诫梁惠王要讲仁义,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百姓活活地饿死。C.孟子引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用以批评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这体现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D.孟子认为,如果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必难抵挡外来之敌;如果施行仁政,即使国力弱小,也能无敌于天下。3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乙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侈:奢靡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告诫C.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

法:效法D.礼人不答反其敬

反:反省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后从而刑之

貌恭而不心服B.故民之从之也轻

规矩,方圆之至也C.勿夺其时

其皆出于此乎D.虽董之以严刑

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3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先秦时期贵族最低等级,地位低于大夫。文中指有道德操守的官员,以区别百姓。B.幽厉,指西周幽王和厉王,合称幽厉。幽王昏庸,身死国亡;厉王暴虐,被国人驱逐。C.弑,古代统治阶级称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国君为“弑”。文中的“弑”指百姓杀君王。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B.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C.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D.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3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甲孟子在分析“恒产”与“恒心”关系基础上,进而提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B.选文甲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气势磅礴。“则盍反其本矣”是孟子对齐宣王的呼告,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富有感染力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尧、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君应该向尧、舜学习,实行仁政以保天下。D.两则选文都体现了孟子核心政治思想:仁政。选文甲侧重正面阐述行仁政的措施,选文乙多从反面论说行仁政的重要性。4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齐桓晋文之事》节选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1.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且称其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42.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黎民不饥不寒。”43.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二、选择类4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牛何之

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不用力焉②为长者折枝B.①一羽之不举②以及人之老C.①不足以举一羽②推恩足以保四海D.①天下可运于掌

②功不至于百姓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提刀而立

若无罪而就死地B.摄乎大国之间

异乎三子者之撰C.如或知尔

如其礼乐D.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7.对下列各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猜得到”,原来是夫子说的话呀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喜欢羊(不喜欢牛)是理所当然的呀C.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老百姓看不到保障,因为是(您)不布施恩泽呀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慎重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三、小阅读-课内48.比较鉴赏《齐桓晋文之事》和《庖丁解牛》,思考这两篇文章在论证说理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处,并举例分析。49.《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应当如何实现“王道”?这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有何关系?50.课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孟子、庄子的处世观念、人生志愿、社会理想、治国理念各是什么?反应了中国先贤们对哪些共同性问题的不同解答?参考答案:1.D2.C3.B4.B5.D6.A7.C8.C9.A10.B11.(1)仲尼的弟子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的人,因此后世没有传述下来,我也不曾听说过这些事。(2)大王如果哀怜它没有罪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12.(1)以“臣未之闻也”为托词避而不答;(2)以“无以,则王乎”岔开话题,谈论关于“王道”之事;(3)抓住对方心理,知道齐宣王的目的是统一天下,采用“求同”战术,以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13.B14.B15.C16.(1)敬爱我家的老人,来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关爱我家的小孩,来推及到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天下很容易治理)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