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职业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职业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2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职业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3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职业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职业教育)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第1章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第2章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第3章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第4章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第5章百花齐放的传统演艺第6章异彩纷呈的传统书画第7章民以为天的传统饮食第8章妙手为春的传统医药第9章源远流长的传统风俗第10章修齐治平的传统美德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弹歌》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近500年的诗歌共305首,又名“诗”或“诗三百”。楚辞体诗句式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萌芽时期:先秦先秦散文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墨子》等。文学的萌芽时期:先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发展时期:两汉《古诗十九首》定义: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代表作:《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发展时期:两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52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文学的发展时期:两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诗歌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陶渊明:平和冲淡的诗歌之美,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等。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南朝:吴歌、西曲明丽柔婉代表作:《西洲曲》北朝:刚健豪放代表作:《木兰诗》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小说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诗歌(初唐时期)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文学的高峰时期:唐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诗歌(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盛唐双子星”:李白、杜甫文学的高峰时期:唐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诗歌(中晚唐时期)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李商隐:构思新奇、风格秾丽代表作:《锦瑟》、《登乐游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文学的高峰时期:唐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柳宗元主张:写文章要内容充实、感情真切,要言之有物、推陈出新。文学的高峰时期:唐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小说:唐传奇代表作:《南柯太守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沈既济的《枕中记》等。文学的高峰时期:唐朝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成熟时期:宋朝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宋词按风格分: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晏殊、周邦彦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明清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明清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明清作者蒲松龄,《聊斋志异》借助神狐鬼怪写市井奇闻和人间真情,寓意深远。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代表作: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明清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汤显祖《牡丹亭》文学的转型时期:元明清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神话传说创世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神佛神话: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英雄神话: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luǒ)蚌蛤(gé),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suì)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日燧人氏。——《韩非子·五蠹》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珍重养清泉,有石天可补。”——孔尚任《咏六合石子》雨花石的传说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无锡惠山泥人大阿福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叁中国古代诗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杜甫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帽貂(diāo)裘,千骑(jì)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hān)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声声慢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印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学肆中国古代散文、小说、戏剧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史记》的艺术价值

1.“不虚美、不隐恶”的著史原则,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历史图景,2.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写作方法,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史记·刺客列传》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水浒传》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西游记》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要叙述视角,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盛到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辅以各色人等的悲喜命运,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最终走向衰亡的必然结果。《红楼梦》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窦娥冤》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儒林外史》

“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二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一道河,东水关到西水关,足有十里,便是秦淮河。”——选自《儒林外史》第24回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当下三人会丁菜钱,一同出来,到三山街一个大酒楼上,萧金铉首席,季恬逸对坐,诸葛天申主位。堂官上来问菜,季恬逸点了一卖肘子,一卖板鸭,一卖醉白鱼。先把鱼和板鸭拿来吃酒,留着肘子。再做三分银子汤,带饭上来。”——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印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印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课题简介民国著名学者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目录第一部分孔子及其思想第二部分孟子及其思想第三部分荀子及其思想第四部分壹孔子及其思想孔子其人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被尊为儒教始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大部分人近两千年。《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孔子对许多西方人来讲是个谜,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孔子是中国哲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他闪烁着智慧

的人生哲理不仅贯穿中国文化,同样也传播到西方国家,并对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

影响。

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

仁在春秋时没有作为哲学概念出现。孔子赋予仁以新的涵义,使它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为什么提出“仁”?春秋末期的社会变动人与人之间剧烈变化“礼崩乐坏”人们失去精神与行为的依托孔子核心思想——仁

什么是仁?如何做?“仁者爱人”,“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核心思想——仁以人为本。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人二[仁]孔子核心思想——仁“爱人”——把别人当作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述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克己复礼”——把自己当作人(道德自觉或人的自觉)仁仁的内容就是做人的道理,即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学问的君子应当遵守的准则。

仁的含义:仁者,爱人三层内容:1.爱自己的亲人;2.爱他人;3.统治实行仁孔子核心思想——仁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核心思想——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或者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在爱人的具体内容上,孔子认为应该遵守“礼”的规范。这里的礼指的是周礼,周朝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等。此外孔子讲爱人是有差别的,最爱是至亲,然后是旁亲,最后才是九族以外的人孔子核心思想——仁“仁”的另一个含义与人的自我修养有关。

孔子说“克已复礼”,礼,就是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核心思想——仁根据“仁”的观念,孔子认为,国家的管理应该用德政取代苛政,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手段。即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对民宽刑罚而重教化。孔子核心思想——仁政治范畴的“礼”伦理范畴的“仁”严格的等级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礼和仁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庸“仁”,乃是道德的总称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其次要”立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不主张暴力强权。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核心思想——仁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反对无节制地剥削民,认为过分剥削会造成不均;不均是有国有家者的大患。政治上宽民,反对不教而杀,反对单纯使用刑罚的苛政,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囊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能够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了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孔子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他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孔子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育思想

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教学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因材施教,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教育思想主要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颜回、颜渊父子出身贫苦,“在陋巷”。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子路是“卞之野人”。子贡也被称为“鄙人”。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公冶长曾是身陷囹圄的罪犯。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3.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实事求是的学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为政》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又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主流)内容(正统思想);2.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和谐社会);3.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4.对亚洲甚至世界

都产生了影响亚洲:汉朝以后,儒学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世界:明清以后,儒学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1、积极的影响: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2、消极的影响:(1)孔子的礼和仁强调服从权威往往缺乏个性。(3)克己复礼具有思想保守的成分。(2)强调等级秩序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悖。贰孟子及其思想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其人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其人孟子的成年时代与晚年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但是齐国所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决心写书建立学说。孟子其人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孟子其人孟子从其性善论出发,将孔子的仁学发展成为以“仁政”为代表的一整套社会政治主张,提出了他的“仁政”、“王道”政治学说。孟子的仁政是以善心扩充弘扬的形式来实现的国家组织行为,其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重要思想——仁政仁政思想1.其中包含着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也就是说把人民看作是国家政治的根本。这是孟子学说的精华所在,是对我国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总结和提高。2.养民、教民也是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孟子重要思想——仁政养民就是制民之产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或分配)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以侍奉赡养父母,向下足以供养妻子儿女;收成好的年头吃饱肚子,收成不好的年头免于被饿死;这样以后再督促他们走向善。所以老百姓听从国君也就容易了。孟子重要思想——仁政教民就是对人民实行教化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地方的学校)夏代叫‘校’,商代叫‘序’,周代称‘庠’,(中央的学校)叫‘学’这个名称则是三代相同的(通用的),(教育的目的)都是用它来使人们明白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上层的人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在下面的小百姓自己会亲密无间了。如果圣王兴起,一定会来效法您,这就是圣王的老师了。《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它的国运却很新。’孟子重要思想——仁政由此看来,孟子的治国策略包含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方面内容,物质上必须让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即有“恒产”,否则,“饥寒起盗心”;精神上必须对百姓进行教育使老百姓明人伦,否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得民而王。孟子重要思想——仁政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先秦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孟子对民本思想给以系统的发展和阐述。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重要思想——仁政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庶民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如果诸侯国的国君危害了土神谷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已经是肥壮合格的祭品了,谷物也已经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可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毁掉原来的土谷之神,改立新的社稷。”

[注释]①丘民:众民。孟子重要思想——仁政正因如此,孟子的政治思想比孔子更具有人民性。孟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群众着想。他最早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孟子重要思想——仁政孟子宣扬民本思想,认为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他还提出要重视民众,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同时却又十分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不可改变,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重要思想——仁政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与动物本性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有道德,即人生而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人们都有一种先天向善的能力,即“良知”、“良能”。如果一个人不愿向善,就是“自暴”、“自弃”、“自贼”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是孟子全部思想的根基。孟子重要思想——性善论为了使人们确信人性本善的结论,孟子进行了论证,提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向。此四种心向乃是仁、义、礼、智发生的根源。恻隐之心是仁发生的根源,羞恶之心是义发生的根源,辞让之心是礼发生的根源,是非之心是智发生的根源。人的这四种心向所产生的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是属于善的品德。因此,人的四种心向是向善之心向,而人之向善之心向是根源于人性的,由此可知,人性当是善的。孟子重要思想——性善论人有四端犹有四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孟子重要思想——性善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人有这四种心向发端,就好像他是有四肢的一样。有这四种发端却自己说(他自己)做不到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说他们的国君做不到的人,是残害他们的国君的人。孟子重要思想——性善论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孟子重要思想——性善论叁荀子及其思想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赵国猗氏(今运城临猗)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且“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改称孙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荀子其人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其弟子甚众,著名的有韩非、李斯、浮丘伯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天道观一、天乃自然二、“天行有常”三、天人相分四、“制天命而用之”荀子主要思想民生观统治者要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人民群众力量大,他认为必须处理好爱民与使民的关系,主张先爱民利民而后使之,君主越爱民利民,自己越强,反之则亡。荀子主要思想治国观他强调礼治,他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即礼者,治辨之极是也,强国之本也,没有礼即使有坚甲利兵也不能取胜,有高大的城墙也不能稳固,有严厉的刑罚也不能树立威信。因此,诸侯如果实行礼治就可以得到天下,否则,就可能亡国。荀子主要思想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刑当罪则威;正法以齐官;百吏畏法循绳荀子主要思想教师观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认为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法之存亡,所以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等地位,明确提出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地位。荀子主要思想一是有尊严,使人敬服;二是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是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荀子主要思想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提出了著名的“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道德先验论)。他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例如人饿了就想吃饭,人饿了就想吃饭,冷了就想穿暖,这就是人的本性。荀子性恶论思想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认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强调后天环境和后天学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使“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认为人的道德是“积伪”的结果。荀子性恶论思想(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荀子性恶论思想思想的主要特点1、学术批判,具备兼容2、人性有恶,“化性起伪”3、儒法并用4、关注现实世界,朴素唯物主义印印儒家正统思想的确立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课题简介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目录第一部分新儒学确立的背景第二部分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儒学成为正统第四部分儒学的发展壹新儒学确立的背景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①、春秋时期,应运而生→②、战国后期,蔚然大宗→③、秦朝时候,遭受打击→④、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统治者力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已不适宜时代需要;儒学的自我调节。董仲舒糅合了道、法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发展背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儒学发展背景贰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董仲舒其人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他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丰富和发展了儒学。使其成为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儒学体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发展形势,董仲舒适时提出了“独尊儒术”的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适应了统治阶段的需要。

法儒学

阴阳五行壹贰叁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进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把天视为最高主,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在现实社会中,皇帝代替天来治理人民,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三纲五常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大一统思想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于是他又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仁政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新儒学主要内容“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加强君权的需要“仁政”——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三纲五常”——维护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新儒学主要内容叁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上:启用儒者参与国政(3)教育上: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让天下文士研习儒家经典教育方面(1)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教官: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2)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3)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正确认识新儒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①、春秋时期,应运而生→②、战国后期,蔚然大宗→③、秦朝时候,遭受打击→④、西汉初年,逐渐复苏→⑤、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2)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3)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并得到其支持(4)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1)借鉴吸收其他思想中合理成分并加以改造(5)思想家的个人努力史学家顾颉刚所“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肆儒学的发展课题简介汉唐时期佛教东来,本土的道教也相继兴盛,它们既与儒学对峙,提出挑战,又与儒学互补,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文化成分。南北朝时期的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后儒学复兴的重要背景。在一批心高志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目录第一部分三教合一第二部分程朱理学第三部分陆王心学第四部分明清实学一三教合一①佛教盛行。统治者的扶持;人们寻求精神寄托;寺院经济发达;佛教改造以适应国情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利用宗教发动起义;在上层社会、下层民众中皆有信徒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儒学受到挑战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汉末至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

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在不断的冲突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儒学影响,贵儒而尊道,佛教则吸收儒道之长,逐渐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以儒学为主,兼糅佛教、道教思想。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极大的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建立了从舜开始到孔孟的儒家道统,为儒学正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三教合一儒家道教佛教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二程朱理学“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和人生命运(佛),又继承孔孟正宗(儒),并能治理国家,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天”的具象地位,开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何为理学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什么是理?我们不妨来个“望文生义”:“理”就是上头是个“日”,下面是个“土”,就像一个人,头顶着太阳,脚踩着大地,人就在天地之间,如果你拥有了理,你就是王者啊。“理”的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何为理学代表人物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程颐朱熹程颢①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②人性与天理一致,强调“存天理,灭人欲”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主要观点他们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现在个人的身上就是人性。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他们还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当然,这个格物致知是不是搞科学研究啊?不是的,它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怎样获得这个理呢?简单地讲,在程朱理学家们看来,每个人都有“理”和“欲”,这“理”和“欲”生性不和,水火不容。先天的“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在人的心中,“欲望”多一些,则“理”就会少一些。因此,程朱理学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用理,也就是用封建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来约束指导我们的行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理学实现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依据的教科书明朝初年,程朱理学被统治者大力推崇,巩固其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理学意义中华朱熹的学术思想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三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使后人对朱熹等理学大师顶礼膜拜,甚至还包括后来的心学家王守仁一开始对此也深信不疑。有一次,王守仁在院中面对翠竹,想格出理来,可他穷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其理,反而大病一场。从此,他就开始怀疑程朱理学,并在流放贵州时“顿悟”,那么他“顿悟”促使他成为了心学的集大成者。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宋明理学的另一学派——陆王心学。

陆九渊(1139-1192),号象山先生,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是中国“心学”的创始人。明朝的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反省内心”以求理陆九渊的思想将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二程说:“天生的。”朱子说:“对,天生的。”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形象比喻体会差别

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性能以及防空方法。

应该让弟子们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①和谐意识②忧患意识③崇尚道德④强调力行宋明理学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①尊卑等级②重男轻女③因循守旧④重利轻义⑤重礼轻法正确态度积极消极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四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指的是兴起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中叶的强调务实、注重实用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是对明末理学及王学末流所造成的种种积弊进行理性反思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股思潮。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明清实学学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遵循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注重训诂考据,倡导修养践履,倾心自然科技,关心国计民生。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廷相、李贽、徐光启、方以智等,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傅山等,以及清代的梅文鼎、颜元、戴震、章学诚、钱大昕、王念孙、阮元、龚自珍、魏源等。其主要特点是崇实黜虚、废虚求实,以“实事求是”为旗帜,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书写了颇为壮观的中国古代学术的崭新一页。何为实学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李贽(1527-1602),明代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人,本名林载贽,回族,因其三世祖叔被官府所杀,遂改姓李;号卓吾、宏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举人,历任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郎中、户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54岁起辞官游居湖北麻城龙潭湖等地讲学著书。李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蔑视传统和权威、追求自由解放的性质,再加上他不屈不挠的个性,遂被当局加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入狱,旋即在狱中自刎。其主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李贽反对将程朱理学作为权威,提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学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反对将程朱理学作为权威,提孔子并非天生圣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儒学经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黄宗羲(1610.9.24-1695.8.12),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与弟黄宗炎、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与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并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与陕西李颙、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海内三大鸿儒"。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主张,提出了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变化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可以认识。这些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于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印印儒家思想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课题简介从儒家发展看,我们可以看到儒学以其开放的精神,兼容并蓄地吸收着各类思想养料,旷日持久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哲学、教育、伦理、信仰、文学等各方面。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两千多年来,历代君王都以其作为教化四方,治理国家的根本。同时其还兼具知识分子认知、学习、修身的重要作用,其礼治,仁治,德治,孝道,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主导了无数人的人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儒家思想以现实精神和世俗取向为立场,具有强大的济世作用与社会功能注重事物关系的整体融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人性境界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通过对人的心性陶冶和道德塑造实现社会和谐重视人的崇高气节与高尚操守的价值取向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大的济世作用与社会功能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而这种社会伦理观正是基于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或道德意识加以规范,以此来实现社会的统治和管理。这种社会伦理对社会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起到很大作用的。其“敬得保民”“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仁政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谐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儒家以仁为本,重人爱人,救世济民的生命价值选择和进而倡导的忧患意识,转化为一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感和入世精神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学艺术之中,成为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声声诉说着诗人文学家们的生命价值情怀。他们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向了济世救民的人生选择中,个人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与君王、国家、人民的命运和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而优则仕”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用理性的道德教育替代了狂热的宗教信仰,避免了中国社会陷入宗教狂迷和分裂,对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统一”和“分裂”是一个长期的话题,纵观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这就印证了儒家“大一统”思想虽经历不同王朝的更替,但其国家一统、民泰国安始终是一种共同的追求。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在当今社会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儒学是一种积极人世的人生哲学。它塑造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奋向上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都应该有这样远大的抱负,而不会妄活一世,而无所作为。重视人的崇高气节和高尚操守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注重事物关系的整体融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人性境界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通过对人的心性陶冶和道德塑造实现社会和谐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和社会演变中形成了众多优秀的认识和思想,而这些认识和思想又被后来者奉为准则或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的生死道义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的坚毅品质,“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探索精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的修身观,“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求实精神。当代社会责任感淡薄,个人意识甚嚣尘上,人们在物质主义重压下变得精神枯竭,表现为公民意识模糊,个人素质低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紧张。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弘扬儒家精神是不二选择。儒家文化之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绵延几千年,在于它为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的人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人圣思想,即只要人人潜心修养,都可以成圣等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内圣”是对个人主体心理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至仁、至圣的理想境界;“外王”是指社会教化方面的要求,以实现仁政、王道的目标。“内圣外王”,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和社会理想的统一,它所注重的是个人人格的自我修养、人生理想的完成和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治理。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所谓大丈夫的崇高人格,就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人人应具有独立的意志,也就是肯定人人都具有独立人格。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为了保全仁义道德价值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典型表述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韩国、日本、越南等国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观念的影响,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时至今天,儒家思想也伴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潮流与世界多元文化更多的交流和碰撞,孔子学院的设立和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获得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时代价值也在逐步发扬光大,对现代社会的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影响逐渐加强。印印老子及其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课题简介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围绕着这个思想体系又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范畴和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大放异彩,并有着其深远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目录第一部分老子其人第二部分思想核心——道第三部分丰富的辩证法第四部分无为壹老子其人这是一个奇异的人,他的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可以代表中国文化高度和深度;他的著作只有5000字,但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可以算是世界上最言简意赅的作家;世界一流的文化巨擎如黑格尔、尼采、托尔斯泰无不从他的思想中汲取营养,尼采曾说,他的著作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这位先哲的著作名李耳(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汉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河南鹿邑县人,一说安徽涡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zhouzhi(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1.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3.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道为核心1.指宇宙万物的本原2.“道”是作用于天地万物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客观规律。3.“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深,玄妙,朦胧恍惚。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道体所体现的运动规律。自然:自然规律。归根结底是要求人类效法自然规律,寻求并制订出完善的人生法则和社会法则,因为,没有秩序的人生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辩证法大师,他从大量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矛盾原则,揭示出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还看到事物在向对立面转化时,存在着量变的过程;还指出,矛盾着的对立双方常常会走到自己的反面。朴素的辩证法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当天下都认为“美”是“美好”的时候,丑的认识就产生了;当天下都认为“善”是“良好”的时候,“不善”的认识就产生了;实在的真相应该是:『有』跟『无』,是相互共生混同的。『难』跟『易』,是相互辅助混同的。『长』跟『短』,是相互衬托混同的。『高』跟『低』,是相互依附混同的。乐器的音乐和人的声音互相调和。『前』跟『后』,是相互追随混同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译文):事物辩证发展的规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事物的对立面经常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老子政治思想的总纲是“无为”。他认为任何进步都会招致祸乱,主张只有回到浑浑噩垂“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无为”状态,社会才能得到安宁。他认为做到“无为”,就能“无不为”,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无为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清静寡欲“罪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他认为任何进步都会招致祸乱:生产的发展会增长人们的贪欲,而贪欲是争斗的根源;文化的提高会增长人们的智慧,而智慧是斗争的工具。老子主张取消一切物质文明,连文字也要弃而不用,只有回到浑浑噩垂“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无为”状态,社会才能得到安宁。他认为做到“无为”,就能“无不为”,天下就会太平无事了。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无为,本意是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对统治者)。不争,是不要扩大自己的侵占欲望(也对统治者)。谦退,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弱,恃刚凌物,强悍暴戾。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清静自然,无为而治。“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用权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问,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表明,老子向往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才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反映出老子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小国寡民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印印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课题简介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距今已有千八百余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目录第一部分

产生渊源第二部分

产生第三部分

发展概况壹点击输入本栏的具体文字,简明扼要的说明分项内容,此为概念图解,请根据您的具体内容酌情修改。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很多问题可迎刃而解”。道教渊源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鬼神崇拜、巫术黄老思想神仙、方术五斗米道道教的最初形式是东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张陵是东汉顺帝时沛国奉人,他客居四川,在鹤鸣山上修道,制作符书,以符水及中草约为人治病,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张陵就是后世所称的张天师。五斗米带有灾年互救的性质,即慈善之意,颇得人心。太平道张角因信奉黄老之道,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所创立的道教被称为“太平道”。鼓吹太平社会的理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信徒达数十万人。在东汉末年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率领众徒举行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最早的道教组织道教的发展魏晋六朝时期是道教的勃兴时期道教经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改革,在经典、教义、戒律、仪轨及组织等各方面趋于完善隋唐到明中叶,道教进入兴盛期在唐、宋几代皇帝的倡导下,道教发展到鼎盛时期。道教教义、仪式日益完备,形成庞杂的经典体系,在组织上存在全国性的管理体制和道官系统。隋唐时期道教与皇权结合,成为皇族宗教。道、儒、释形成鼎足并立的局面。确立了老子教祖的地位。宋代皇室也尊崇道教,宋真宗称其祖赵玄朗为道教尊神,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元代统治者也支持道教,当时影响最大的是正一道和全真道。明清时代道教声势日渐衰落主要原因是失去了统治者的狂热宠信和大力扶持其他还有历史原因以及道教自身的原因。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天师道(正一道):创始人张道陵。尊老子为教祖(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元大德八年(1340),第38代天师张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此后天师道又名“正一道”。正一道教徒有家室,不住宫观,可以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降灾为业,称为在家道士。全真道(龙门派)创始人王重阳,力主三教合一,以《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内丹为主,不尚外丹符箓。全真教教徒不结婚,素食,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道教主要流派1.以神化的道为核心信仰,宣扬道是万物之母。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2.贵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道教认为,寿命的长短不取决于天,而取决于自己,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改变。我命在我,不属于“天”,就是说自己的寿命长短不是靠天决定,而是靠个人修炼。3.追求太平社会。道教追求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病灾旱灾,没有瘟疫,没有战争的太平世界;这是道家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太平经》说:“天地赐以无病而营,帝王得以自安而喜,贤者得以自达而喜;百姓得以自解不冤,家富人足而喜奴婢得其主,不为非而喜;四时五行得顺行﹍﹍。”4.泛神崇拜。道教是多神教,泛神思想: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三清四御、日月五星道教教义印印庄子及其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壹庄子其人庄子(约前360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周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后厌恶仕途,隐居著书。其著书《庄子》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但在“道”与“物”的关系上他不像老子那样把道作为在天地之外的“造物者”,而是把“道”作为一切事物内在的原因。他强调,道“无所不在”,认为它“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中,并用“周、遍、咸”三个词来形容道的无所不在。把“道”作为世界的本体即:道具有超越性、普通性和不可感知言说性优秀传统文化概要中华“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是真实而又确凿可信的,然而它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