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全解全析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体现。加强中国
典籍的对外传播,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最大的
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因为它所弘扬的
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尽
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
为接近。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
一定的障碍。因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
的升华。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我们应当认识到,中
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两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
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因此,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
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典籍本
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
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
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
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
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
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标
读者的文化传统,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对
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
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他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
年轻人群体。
当今世界,全球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更体现在全人类和谐共生的共同精神价值需求。
文化互鉴正是顺应时代需求,为国际社会和谐共处提供了价值基础,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
上升到精神层面。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仅是停留在国际舞台上发声,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
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
(摘编自李琳《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典籍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加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帮助构建了人类命
运共同体。
B.因为《红楼梦》中富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西方读者造成接受上的困难,所以其海外传播影
响力相对较小。
C.中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的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交流互鉴形成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
意义的文明。
D.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讲述中国典籍,讲好中国故事,主要是为了向世界传
播中国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的不平衡性作为驳论前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
施。
B.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了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的
问题。
C.第二段论及《西游记》的海外传播时,既论述了其成功之处,也指出了其局限性,体现了辩证
的态度。
D.文章最后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是让西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收束
有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典籍传播过程中,我们不断去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
文化的共融交汇。
B.我们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
化的有效结合。
C.深入了解海外目标受众的文化传统和认知需求,确定相应的出版和市场化战略,将有助于发展
海外文化出版产业。
D.东西方顺应时代需求,加强文化互鉴,可为双方打下和谐共处的价值基础,进而使双方能在物
质层面进行交流。
【答案】1.A2.C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A.”帮助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将优秀的中国文明介绍给世界,对于助力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有助于构建,而不是已经构建完成。
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驳论”错误,本文是立论,而不是驳论。
B.“层层递进”错误,文章从思想高度、市场意识和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如何加强中国典籍对外传播
的问题,这三个段落间形成的是并列式结构而非层进式结构。
D.“最重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更重要的是让西方受众从本质上提升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接受,深
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文脉精髓”,表述程度错误。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观点的能力。
A.“……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根据原文“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
挖掘新的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可知,并非不断去
挖掘典籍中的生长点与文化内在普遍性,就能够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该选项表述的条件关系
与原文不相符。
B.“应该毫无保留地迎合西方话语体系”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利于
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不能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独立性,不能为了传播而
传播。
D.“物质层面”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使东西方交流得以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应该是双方从
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行交流。
故选Co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弹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
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
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
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椽,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
关系,使屋南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
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如何是结构法所促成的呢?简单说:例如“虎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正脊寻常称房脊,
它的骨架是脊桁。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称由
饯及角梁。桁上所钉并排的橡子虽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几根又要同这“角梁平行”,所以橡
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渐斜,像裙裾的开展。
这个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飞檐的美,
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与复杂。
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
甚的飞檐便是这种证例。外观上虽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
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
屋顶曲线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
加。这斜度之由来是依着梁架叠层的加高,这制度称做“举架法”。这举架的原则极其明显,举架的
定例也极其简单,只是叠次将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别高。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
在增加第二层檐椽,这层檐甚短,只驮在头檐椽上面,再出挑一节,这样则檐的出挑虽加远,而不
低下阻蔽光线。
总的说起来,历来被视为极特异神秘之屋顶曲线,并没有什么超出结构原则和不自然造作之处,
同时在美观实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
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
既讲到屋顶,我们当然还是注意到屋瓦上的种种装饰物。上面已说过,雕饰必是设施于结构部
分才有价值,那么我们屋瓦上的脊瓦吻兽又是如何?
瓦上的脊吻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的部分。现时的龙头形“正吻”古称“鹤尾”,其所
以为鸡尾者还带有一点象征意义,因有传说鸥鸟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制火灾。
走兽最初必为一种大木钉,通过垂脊之瓦,至“由依''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
唐时已变成两座“宝珠”在今之"假,兽’'及"仙人”地位上。后代鹉尾变成“龙吻”,宝珠变成“俄兽”及“仙
人”,尚加增“饯兽”“仙人”之间一列“走兽”,也不过是雕饰上变化而已。
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
扬。
这种曲线屋顶已经从结构上分析了,又从雕饰设施原则上审察了,而其美观实用方面又显著明
晰,不容否认。我们结论实可以简单地承认它艺术上的大成功。
(摘编自林徽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材料二: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
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
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
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
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
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万
之一。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4.下列图片中,属于“尻殿”式屋顶的一项是(3分)
A.B.
c.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中“飞檐”的发明,很好地解决了屋檐低垂会阻碍光线、檐下溅水等实用性问题,同时
也具备很强的美学特征。
B.屋顶呈现上陡下缓的斜度,与“举架法”的使用是分不开的,其本质上是由梁架上瓜柱增高的幅
度所决定的。
C.屋瓦上的装饰物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发生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花样,但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
能却始终存在。
D.屋顶的发展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华民族克服烦难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建筑样式,
是中华民族骄傲的成就。
6.两则材料在阐述中国建筑的屋顶这一核心对象时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答案】4.B5.C
6.答案①材料一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更侧重表达中国
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②材料二筒要描述屋顶的特征,更强调屋顶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
建筑的骄傲成就。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原文说“虎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可排除CD:
又因“那四根斜脊,称,垂脊’,它们的骨架是从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可知四条垂脊一
直伸至屋檐,故排除A。
故选B。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但其显露基本结构的功能却始终存在”错误,材料一中说“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极复杂的花样,完
全脱离结构上任务,纯粹的显示技巧,甚属无聊,不足称扬”。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结合“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占,不弹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
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先总说屋顶的风格,“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
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这个曲线在结构上几乎不可
信的简单和自然,而同时在美观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韵”“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倾斜下来,屋
顶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这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
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筑的美丽冠冕”“瓦上的脊吻和走兽,无疑的,本来也是结构上
的部分”“这种曲线屋顶已经从结构上分析了,又从雕饰设施原则上审察了,而其美观实用方面又显
著明晰”然后详细地阐释飞檐、瓦坡及装饰物三个要素及屋顶这一构造的原因,更侧重表达中国建筑
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具的特征。
材料二,结合“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屋顶不但是
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简要描述屋顶的特征,更强调屋
顶是长久以来中华民族建筑的骄傲成就。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往事的酒杯
苏童
①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
②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
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
便懂得的常识。
③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
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杳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不能自己,便穿过天
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
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量
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男妈,似乎在征询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
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
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④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
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咧,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对这记得很清楚,原因也
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
⑤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
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饭馆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
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
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升20世纪80年代的啤酒被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
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肚
子胀。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
厕所。
⑥我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
饿,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结伴去县城的
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
的那瓶酒。那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
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儿。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
堂上绐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
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
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
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
薄醉了!”
⑦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
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
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觉得
它像苍蝇,要么觉得它像福音。
⑦但我在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
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这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
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
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
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劝到客人酩酊大醉,劝到客人烂
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
⑧我在杂志社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都对我们热情
如火,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
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
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
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
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
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
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
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
直在睡觉,梦吃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
⑨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
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
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旁边一个同事拉
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
⑩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与自由
有关。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我至今难忘,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
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11)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
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
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时间为经,回忆为纬,选取其记忆深处种种与喝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以其自身好恶
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
B.文中详细描写大舅家烧红烧肉,自己每每前去投石问路的细节生动传神,火辣辣的目光和天籁
般的声音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
C.文中叙写的大妈、三舅、杨敏如老师以及黑龙江的同学等人物,虽然着墨不甚多,但都栩栩如
生,极具个性和人间烟火气。
D.文章行文犹如小径漫步,不枝不蔓,叙事描摹简约自然,即事明理要言不烦;语言或凝练,或
形象,或幽默,或富含哲思,启迪智慧。
8.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一句的深刻意蕴。(6分)
9.请分析这篇散文是怎样借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表达深沉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文化的。(6分)
【答案】7.A
8.①劝酒文化在渐渐消退,现代社会在这方面在不断进步。
②喝酒是一个人的快乐、哀愁与迷茫,喝酒可以与他人无关,与傲慢无关而与自由有关。
③作者期待新的喝酒文化被社会上更多的人接纳。
9.①富裕的大舅家,晚餐桌上酒香和红烧肉香齐飞;清贫的二舅家青菜咸菜也要配五加皮酒;这些
体现了我们“民以食为天”的民族文化。
②大舅不管大舅妈是否愿意,还是会夹一块红烧肉给“我”,舅舅就是舅舅,这一日常细节体现出“血
浓于水,亲情至上”的民族心理。
③大四那年我在河北某县城的小饭馆,和同学们一起喝“白兰地”,寻找老师说的薄醉滋味;工作后
某次去苏北采风,喝得“一吐方休”;既说明“小饮怡情,大饮伤身”的民族心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
我们民族丰富的饮酒文化,不同的地方各具特色的酒桌文化。
④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能体现我们认为酒是感情的融合剂,无酒不成席。
⑤薄醉的细节体现出酒对中国文人的重要作用,文化渊源深厚,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
的释放。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以其自身好恶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错。作者选取其记忆深处种种与喝
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是根据主题和行文的需要。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深刻意蕴的分析的能力。
作者在结尾说“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
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喝酒的体会与感想,
而最后总结出喝酒是关乎灵魂的事。这句话是指对心灵独处的享受、对独立人格的坚守。
“快成常识了”表明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作者肯定了社会的进步,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
此的欣慰之情;而“快”字表明,这种观念还没有成为常识,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真谛,从中
可以体会出作者遗憾与期待之情。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写作特色、多角度探究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根据“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我
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
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分析,作者写了大舅喝酒吃红烧肉,三舅喝酒
等细节,表达了民以食为天的民族文化。
根据“……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
文中描写大舅夹红烧肉给“我”吃的细节,体现了血浓于水,亲情至上的民族心理。
根据“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
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
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
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
分析,作者通过薄醉、采风之事,表现了小饮怡情,大饮伤身的民族心理。
根据“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举
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
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
分析,作者通过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表现了无酒不成席,酒是感情的融合剂民族文化。
根据“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
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
薄醉了分析,作者通过自己和同学喝酒后薄醉的细节,体现了酒与中国文人、文化渊源深厚,喝
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释放的民族心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日:“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
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用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碑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日:“善。”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
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
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
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禹出见罪人,下车
问而泣之。左右目:“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
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书》目:“百姓有
罪,在于一人。”成王与唐叔虞①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
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目:“天子封虞耶?”成王日:“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日:“更
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可谓普说矣,一
称②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武王问太公日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
对日不能独断以人言断煮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口:“不能定所去,以人言
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1■罚;不能定所赏,以人
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
(选自《说范•君道》,有删改)
[注]①唐叔虞,周成王弟弟姬虞。②一称,一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B.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日/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C.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日/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D.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日/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固溺于流俗”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毋格其言”与“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两句中的“格”字含义不同。
C.“遂封唐叔虞于晋”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D."周公可谓善说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旷认为,人君应该努力做到博大仁爱、任用贤能,明察各方面情况,不受世俗偏见和亲信的
影响,见解独特超群,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
B.周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诫他:凡是身居高位的人要更加恭敬地对待自己的下属,
只有文治和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起来。
C.周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姬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珪信符授给唐叔虞,
并说要封他在晋地,可见周成王爱弟的心意。
D.周武王问太公什么叫“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太公从自己不能决断什么应该舍弃和什么应该选
取、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做什么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
(2)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
【答案】10.B11.D12.C
13.(1)那罪人因为不走正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
(2)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而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人要宣扬它。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得到了贤才并且礼遇贤士,有的还是不能因此治理好国家,这是为什
么呢?"太公回答说:“君王不能独立果断,往往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当然要遭受祸殃了。”
依据语法结构,动词“敬”和名词“士”构成动宾短语,“得贤敬士”是并列结构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
排除AC;
“人言”是偏正结构,作“以”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固”,第一个,拘执、拘泥、束缚、局限;第二个,原来的。句意: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
见/顺着它本来的结构。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
B.“格”,第一个,拒绝;第二个,推究、探究。句意:也不要拒绝他们的进言/获取知识的途径则
在于探究事理。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
C.“于",第一个,介词,在;第二个,介词,被;第三个,介词,跟、向。句意:周成王就封姬
虞在晋地/不被世俗拘泥,跟我学习。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
D.“善”,第一个,善于;第二个,交好。句意:周公旦可称得上是善于进言的人了/一向同留侯张
良交好。含义不同,所以选项“含义相同”表述不正确。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说要封他在晋地,可见周成王爱弟的心意”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
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
遂封唐叔虞于晋”可知,意思是:周公旦对成王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而史官要记
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人要宣扬它。”于是,周成王就封姬虞在晋地。所以周成王封姬虞在晋地是
在周公旦拜见成王以后。
故选C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夫”,代词,那;“顺道”,走正路;“然”,代词,这样;“何为”,宾语前置,应是“为何”,为
什么。
(2)“言”,名词,说出来的话;“书”,动词,记载;“工”,乐工。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做人君的道理有哪些?”师旷回答说:“做人君的道理,应是清心寡欲,
以德政感化人民而不施行刑治,努力做到博大仁爱,把任用贤能作为自己的宗旨,开闻自己的见闻,
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见,不受身边亲信的影响和羁绊,做到目光开阔、视
野远大,见解独特超群,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以此来驾驭臣下。这就是人君所掌握的道理呀。”
晋平公说:“很好。”周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诚说:“你知道做人主的道理吗?凡是
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更加恭敬地对待下属,听从有德行的人的正言劝诚,必须大开毫不隐讳地进
谏的大门,谦退克己、安恬宁静,使下面感到有所凭仗。对进谏的人,不要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
要拒绝他们的进言,应广泛地吸收他们的意见,然后从中选择值得采纳的。作为人主,如果只懂文
治而无武功,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威慑臣民:如果只有武功而不懂文治,臣民就会害怕而不亲近你。
文治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威信与德政建立以后,臣民就会亲近你和服从你。正派高尚
的人就会顺利升迁上来,奸猾谄媚的人就会被贬逐在下,这样,劝谏入主的人就能得到举荐,忠直
诚信的人也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大禹出巡遇见一
个犯罪的人,便停下车来询问那个罪人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那罪人因为不走正路,所以造
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大禹说:“尧、舜时候的人民,都能把
尧、舜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现在我作为君王,百姓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我为他感到痛
心。”《尚书》上说:“百姓有了罪过,责任全在我一人。”周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姬虞在一起
玩耍,周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珪信符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来封赠你。”唐叔虞听了很
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周成王。说:“天子您封了姬虞吗?”
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姬虞开的玩笑。”周公旦对成王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而
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人要宣扬它。”于是,周成王就封姬虞在晋地。周公旦可称得上
是善于进言的人了。他一说就使周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既表明了爱弟的心意,又加强了王室
的根本。周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得到了贤才并且礼遇贤士,有的还是不能因此治理好国家,这是
为什么呢?”太公回答说:“君王不能独立果断,往往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当然要遭受祸殃了。”
武王又问:“什么叫‘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太公回答说:“自己不能决断什么应该舍弃,依
别人的意见舍弃;自己不能决断什么应该选取,凭别人的意见去选取;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做什么,
依别人的意见去做:自己不能决定应该惩罚谁,依别人的话去惩罚;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奖赏谁,依
别人的意见去奖赏;贤能的人不一定受到信用。不贤的人不一定被叫退,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被敬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
【宋】张孝祥
湖海催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
渺难收。倚栏杆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
忧。回首叫虞舜②,杜若⑥满芳洲。
【注】①沉累:指屈原。②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③
杜若;一种芳草。
1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描绘出洞庭湖的美好风光,君山暮霭萦绕,沅湘两岸草木葱茏,境界阔大高远。
B.从日落西山到缺月升空,词人凭栏久立,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C.下阕开头五句运用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描绘岳阳楼的雄伟,跌宕飞动,为下文抒情张本。
D.词人因屈原展开联想,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尾句以景结情,意蕴悠长。
15.在文学的殿堂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月亮的光华。请分析本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
这一意象审美意味的不同。(6分)
【答案】14.B
15.①月之情状不同。一为春天的弯月,一为秋天的将圆之月。②描写手法不同,本词写一弯残月,
如帘钩高挂,运用比喻手法;《过洞庭》中“素月分辉''讲明月把自己的光辉分给洞庭,运用拟人手法,
“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用江水之澄澈映衬月光的皎洁。③营造意境不同。本词借缺月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为卜阕抒发作者的离忧做铺垫;《过洞庭》情景交融,水月之澄澈即是词人心灵之澄
澈,表现了词人的磊落胸怀。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沉迷美景,旅途劳累随风而逝,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错,词人自称“倦游客”,指仕宦不得意而思
退归,并非旅途劳累;长久地“倚栏杆”也没有体现愉悦之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词”缺月挂帘钩”写天上的月亮好似帘钩。“缺月”即残月,描写春天的弯月形象。这是运用比喻修
辞,以高挂的“帘钩”比喻一弯残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词人心境的悲凉创设了氛
围,营造了意境。
《过洞庭》写的是中秋之月,词人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素月分辉”
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运用拟人修辞,把月亮人格化,写出月亮的多情。“明河
共影,表里俱澄澈'’是说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
片明亮澄澈。“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
景。“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另
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表里俱澄澈”情景交融,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
品格之美。
最后从月的情状、描写手法和营造意境等角度总结出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两句,用判断句概括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夸张手法在古代诗词中起着重要作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这一手法描写周瑜卓越
战绩的两句是:“,
(3)自然界花草树木或衰或荣,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思绪联翩,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答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3)野火烧不尽春
风吹又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过春风十里,
尽养麦青青;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受、橘橹、箫、鹏、弃。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啄木鸟对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啄木鸟属于初级洞巢
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有些鸟类没有啄洞的本领,①,我们称之为次
级洞巢鸟,如大山雀、灰惊鸟、猫头鹰等。一般来说,②,那么次级洞巢鸟也很
可能消失。笔者通过控制性实验研究发现:一定区域内初级洞巢鸟越多,啄洞就越丰富,
③;通过布设人工巢箱人为增加洞巢密度,可以显著提升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
尤其是次级洞巢鸟的数量。另外,啄木鸟的啄洞不仅能为次级洞巢鸟所用,还能为震鼠、花鼠、绍
等哺乳动物以及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提供繁殖栖息场所。
啄木鸟是“森林卫士”这一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它的“鸟设”不是某些自媒体一两篇文章就
可以推翻的。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看,啄木鸟真的是益鸟,值得大家携手保护。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2个字。(6分)
18.请说明“鸟设”一词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个词的妙处。(4分)
【答案】
17.①需要利用已有(或啄木鸟)的树洞繁殖;②如果某区域没有初级洞巢鸟:③相应的鸟类多
样性也较高
18.①“鸟设”是指某种鸟在人们心目中预设的特定形象。②“鸟设”一词模仿“人设”而来(能回答出“仿
词''更好),表达简洁新颖、准确生动。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面说“啄木鸟……自己开凿树洞并在洞内繁殖”“有些鸟类没有啄洞的本领”,后面说“称之为
次级洞巢鸟”,可见这些鸟是利用已有的树洞繁殖,应填:需要利用已有(或啄木鸟)的树洞繁殖。
②处,前面说“有些鸟类没有啄洞的本领,需要利用已有(或啄木鸟)的树洞繁殖”,后面说“那么次
级洞巢鸟也很可能消失”,强调初级洞巢鸟与次级洞巢鸟之间的关系,此处是假设,应填:如果某区
域没有初级洞巢鸟。
③处,“初级洞巢鸟越多,啄洞就越丰富”强调初级洞巢鸟与啄洞的关系,也就是对次级洞巢鸟的影
响,后文有“提升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可见,对鸟类多样性也有影响,应填:相应的鸟类多样性
也较高。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含义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啄木鸟是‘森林卫士’这一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啄木鸟真的是益鸟”可知,“鸟设”是指某种鸟在
人们心目中预设的特定形象。
“鸟设”一词运用仿词手法,是模仿“人设”而来,属于相类仿。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
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的修辞手法。
仿词的效果在于表达新颖性,还能让人产生联想,如"鸟设”联系"人设”来理解就更加形象和准确。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对于文学家及其作品来说,时间是最公正、最具权威的评判者。在流经了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
这条长河中,有许多作家曾经①.灿若明星,但曾几何时,他们的光彩逐渐暗淡了。他们
那些曾经使得“洛阳纸贵”的作品也成为尘封鼠啮的一堆故纸,有的甚至湮灭无遗。然而也有相反
的现象,有少数作家生前不甚为文坛所重,身后的声卷却②。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
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杜甫就属
于后一类作家。其实杜诗在当时不仅是“不为东人之所知”,而且几乎是“不为世人之所知"。从
晚唐以来,杜甫及杜诗才开始得到各种桂冠,如“诗史”“集大成”“诗圣”。上述三种称号,尤
其是后两种,可说是古代诗歌史上③的荣誉。杜甫戢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
的桂冠,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可见他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
分)
【答案】
19.①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②与日俱增③至高无上
20.①将两类作家分别拟作将被流水淘尽的碎石细沙和愈发灿烂的沙中之金,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在
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作家终将消失而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
②以“碎石细沙”和“沙中之金”体现作者对两类作家的鲜明态度,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只有强
烈感染力。
21.示例1: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且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诗
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示例2: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的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占有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
僭越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应与“灿若明星''意思相近,表达具有出众的才能、名气;还应和后文“但曾几何时,他们的
光彩逐渐暗淡了”形成对照,所以可以填“名重一时(名震天下/闻名遐迩)名重一时:名望很高,
被同代的人所敬重。也作“名重当时名震天下:形容名声显赫,威望大,震慑天下。闻名遐迩:
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第二处,"却”表示转折,空缺处应表现作家们身后应比生前要更受到重视,而且“愈经磨洗愈能发出
灿烂的光辉'’可知名气愈大,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可以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用于人的思想感情,
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第三处,根据后文“杜甫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可知,给与杜甫的荣誉是最高的,
高到了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所以可以填“至高无上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
了;形容地位很高。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前一类作家有如碎石细沙''把前一类作家比拟成“碎石细沙”;“后一类作家则如沙中之金”把后一类
作家比拟成“沙中之金各具特点,前者“最终被不舍昼夜的流水淘尽“,指在时间的评判中前一类
作家终将消失;后者“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指出在时间的评判中后一类作家愈发珍贵。“碎
石细沙,,,,沙中之金,,不同的用词,也表达了作者对两类作家的不同感情:凸显对后一类作家的肯定,
只有强烈感染力。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语段中的这段话语主要是在强调杜甫在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所以主干部分就可以确定
为“杜甫古代诗歌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而“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两顶神圣的桂冠”“历时千年
而不被认为僭越”就做主语“杜甫”的修饰部分,即定语。所以改后的句子为“戴上'集大成'和‘诗圣'这
两顶神圣的桂冠旦历时千年而不被认为僭越的杜甫在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生态园区沉降监测与可持续发展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瓷砖品牌形象设计与广告投放合同3篇
- 2024石料运输合同违约责任范本3篇
- 2025年度政府机构公务出差协议书模板4篇
- 2025年度智慧家居SAAS解决方案销售服务合同3篇
- 2024版个人之间借款合同书
- 2025年度幼儿园厨房设备租赁及运营管理合同4篇
- 2024门窗行业绿色认证与环保评估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能设备品牌代理授权合同协议4篇
- 2025年度智能交通系统出资股东协议范本4篇
- HPV检测目的及最佳检测方法说课材料
- 电机与拖动(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压力管道安全泄压
- 2023年合规部门工作总结
- 社区超市融资方案
-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护理查房课件
- 4.与食品经营相适应的主要设备设施布局操作流程等文件
-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指南》正文
- CKA题库及报名流程
- (完整word)软件验收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