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图基础知识(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1.gif)
![地理地图基础知识(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2.gif)
![地理地图基础知识(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3.gif)
![地理地图基础知识(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4.gif)
![地理地图基础知识(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ba4230006f37d036ece0879d8aa12d8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图基础知识地图基础知识(一)地图1.定义: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概括地将地球上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和地理事物缩小并表示在平面上的图形。2.地图三要素:一、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1)概念(2)公式(它只表示一种缩小的程度,故无单位)(一)地图1.定义: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运用符号概括地将地球(3)表示形式①、线段式0100200300千米100②、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③、数字式:一千万分之一1100000001:10000000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分母(4)比例尺的换算注意:在比例尺计算中要注意距离单位间的换算。(3)表示形式①、线段式0100200300千米100②、文(5)比例尺的大小1400000001800000000比例尺的大小要看整个分数值的大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5)比例尺的大小1400000001800000000比例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规律:
1.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2.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军事图、旅游图等。
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b、实地范围相同时:a、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比例尺大小与范围、表示内容详略关系规律:1.大范围的地区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判断比例
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1)地图上标出了比例尺,直接在地图上判读。(2)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标出了经纬线,依据“在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的两地实地距离约为111km”或“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两地实地距离约为111km”原理,结合图上距离判读比例尺的大小。(3)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图中所绘区域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数字特征,暗示了比例尺。如地图上有中国领土的轮廓,可以根据“中国领土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的直线距离”,判读中国领土东西或南北方向的图上距离,进而算出地图比例尺的大小。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1)地图上标出了比例尺,直接在地图上判3.比例尺的缩放(1)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缩小同理。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缩小同理。
(2)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3)利用比例尺大小突出地形起伏的方法:缩小水平比例尺,加大垂直比例尺(如图2)。3.比例尺的缩放1.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第一,要注意看比例尺;第二,要准确量出图上距离;第三,根据公式:“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计算出的实地距离以千米或米表示。2.实地面积的计算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23.根据已定的实地范围和图幅纸张大小确定比例尺其方法是使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范围的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比如用长、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20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5200000,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500千米)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500000。比较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中国地图采用的比例尺不得大于1∶5500000。1.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方向标地平面上常用的八个方向二、方向方向标地平面上常用的八个方向二、方向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①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指向标定向法按图上所标方向定位,一般地图上箭头所指为北方
②指向标定向法按图上所标方向定位,一般地图上箭头所指为北方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省级行政中心外国首都、首府其他居民点国界未定国界洲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铁路公路长城运河季节河、湖水库、渠道等高线山峰关隘沙漠沼泽三、图例和注记图例:在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各种符号省级行政中心外国首都、首府其他居民点国界未定国界洲界省、自治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性质、属性或数据等的文字或数字。填写注记时,一般为自左至右,从上向下。对于线状事物,注记沿线状符号延伸从左至右或从上向下排列。注记:在地图上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名称、性质、属性或数据等的文字AB一、海拔与相对高度(二)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AB一、海拔与相对高度(二)等高(深)线和地形剖面图200米丙海拔:地面上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面上某一点相对于另一点的垂直距离200米丙海拔:地面上某一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地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各点的连线称作等高线。2.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水域深度相等各点的连线称作等深线。它可以清晰地反映地面起伏和区域地貌的特征。它可以表示水面以下的地形。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等深距:相邻两条等深线之间的高度差。同一幅图上等深距并不完全相等。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等各点的连线3.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3.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一、等高线专题1、等值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1)、同线等值(2)、等值距全图一致(3)、等值线均为闭和曲线,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4)、等值线疏密程度表示数值变化快慢一、等高线专题1、等值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特征: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除了陡崖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等高线地形图特征:①同线等高②等高距全图一致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除了陡700900800700800900山地盆地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山地盆地的判读示坡线表示坡降的方向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以下为平原,200~500米为丘陵,500米以上为山地。700900800700800900山地盆地等高线地形图的山谷山脊的判断方法400500400500400山脊400500400500500山谷ABCCAB
等值线共性:“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山谷山脊的判断方法400500400500400山脊4005坡度大小陡缓的判断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等值线共性:等值线越密集,则反映单位距离内的数值差异越大;反之越小。坡度大小陡缓的判断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值线共性:等值线1:500001:100001:2000001:60000ABCD下图中的等高距相同,其中坡度最陡的是:坡度大小陡缓的判断1:500001:100001:2000001:60000A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上如何判断坡度大小?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相同的水平距离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的等高线地形图上,在相同的水平范围内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③在等高线稀疏程度相同,等高距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在不同的等高线图上如何判断坡度大小?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的等等高线地形判读等高线地形判读回顾:基本地形判读:回顾:基本地形判读:两个相邻山顶之间的部分叫鞍部。鞍部的判断两个相邻山顶之间的部分叫鞍部。鞍部的判断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形式识别地表形态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符号▲盆地/洼地:闭合曲线,外高内低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形式识别地表形态山地/山峰:闭合曲线,外山脊/山脊线(分水岭):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山谷/山谷线(集水线、河流):等高线凸向高处,等高线穿过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山脊/山脊线(分水岭):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中心点高于两侧点;向高度小的方向突出中心点低于两侧点;向高度大的方向突出山谷山脊中心点高于两侧点;向高度小的方向突出中心点低于两侧点;向高度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鞍部: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起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鞍部:峭壁/陡崖: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例如:(1)为充分开发利用A河的水资源,请在图上用符号标出最佳坝址(2)计划在甲乙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应选择哪条线路
?说明理由b沿等高线修建公路工程量较小例如:(1)为充分开发利用A河的水资源,请在图上用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AaBbCcDd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中是()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BC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BCA、估计海拔高度..AB海洋例:如图等高距为100M,求B点的海拔高度。400—500米估计高度A、估计海拔高度..AB海洋例:如图等高距为100M,求B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中,①若两点在等值线上,两点经过的等高线条数为n,等高距为d(等高线不重合时),则相对高度为(n-1)d;②若两点不在等值线上,两点之间经过的等高线条数为n,等高距为d(等高线不重合时),则相对高度为(n-1)d<ΔH<(n+1)d;③若某地形区最下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低,最上部等高线的注记高程为H高,等高距为d,则该地形区的相对高度为
H高
-H低<ΔH<H高
-H低
+2d在等高线地形图中,①若两点在等值线上,两点经过的等高线
陡崖相对高度:至少:250-100(米)即交汇等高线数(n)减1乘等高距(d)——(n-1)×d
不超过:300-50(米)即交汇等高线数(n)加1乘等高距(d)——(n+1)×d
陡崖相对高度计算方法:(n-1)d≤ΔH<(n+1)d陡崖判读陡崖相对高度:至少:250-100(米)即交汇等高线数CBC(1)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2)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A.(40m,50m)B.(45m,55m)C.(50m,60m)D.(50m,55m
)A.18mB.21mC.36mD.43m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判断:
如果重合等高线中最高值为H1,等高距为d,则陡崖顶部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是
H1≤H顶<
H1+d
如果重合等高线中最低值为H2,等高距为d,则陡崖底部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是H2-d<H底≤H2CBC(1)陡崖顶部的海拔范围可能是()(2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应用C.局部地区热源:盆地地形不易散热。(1)与气候结合: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100mB.分析气候特点应结合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水热状况变化)、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等高线地形图综合应用C.局部地区热源:盆地地形不易散热。(1B.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快,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流量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流域内降水量(内流区域的融冰或融雪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常形成冲积扇。A.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谷常有河流发育,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方向弯曲,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2)与水系、水文结合:B.水文特征:(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择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择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坝址则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使坝身较短,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区等,依等高线高程定坝高,依水平距离定坝长,尽量少淹农田。(工程量较小,节省投资,安全)B、海滨浴场、港口码头的位置浴场一般选在海滨缓坡沙岸;港口码头应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A、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C、确定公路、铁路线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沿等高线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尽量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地、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少占农田,少建桥梁。D、确定引水路线引水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障碍,并利用地势,使水自流。E、进行农业区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貌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副渔业布局方案。例如,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牧业。C、确定公路、铁路线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距离F、工业区、居民区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利,水源
充足,接近资源的地区。居民区最好建在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平坦的向阳地带,并且要交通便利,远离污染。G、疗养院、气象站选址疗养院应建在地势坡度较缓、气候适宜、空气清新的地方;气象站应建在地势坡度适中、地形开阔的地点。
F、工业区、居民区选址工业区宜建在平坦开阔的地形区,且交通便如上图,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
等值线共性:在两条等值线间若还有一条闭合等值线,则其数值只可能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150米>HA>100米;50米>HB>0米。难点突破如上图,判断图中A、B的海拔范围各是多少?等值线共性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盆地 陡崖山谷山脊山顶鞍部练习(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盆地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小河流向___方。
计划把水从A水库调到C处,AC的调水路线是否合理?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A处比C处高,引水顺势下流 东合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2)小河流向___方。 因为A处比C(1)龙岭与云岭的图上直线距离为3.5厘米,两岭之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_______。(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_______;乙_______。(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5)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1)龙岭与云岭的图上直线距离为3.5厘米,两岭之间的实地距(1)龙岭与云岭的图上直线距离为3.5厘米,两岭之间的实地距离为___________。(2)图中a、b、c、d是山脊还是山谷?a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3)图中甲、乙两处分别是什么地形?甲_______;乙_______。(4)若d处有一小河,则该河的流向大致是______________。(5)A点在B点的__________方向。(6)龙岭与云岭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_。35千米山脊山谷山谷山谷陡崖鞍部自北向南西北17米(1)龙岭与云岭的图上直线距离为3.5厘米,两岭之间的实地距在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中,能够直接观测到三道堤坝的是
A.甲B.乙C.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知识精研】【大单元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人教版)
- 第2节 光的反射(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金银选冶概论》课件
- (高清版)DB37∕T 4201-2020 水泥中氯离子含量快速筛查检测法
- 化工原理课件非均相物系分离全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慕课版 双色版 第3版) 课件 第2章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 《机械制图焊接图》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工艺石刻制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T4DNA连接酶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镇静镇痛评分》课件
- 2024-2030年艺术摄影服务产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GB/T 44463-2024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总体技术要求
- 【基于Java Web的网上花店销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8100字】
-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探析(定量论文)7800字】
- 钢结构吊装技术交底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道办事处招聘4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数学家祖冲之课件
- 2024年高压电工操作证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共三套)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名师教学设计】
- 2024-2030年山茶油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规划建议研究报告
-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