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及对策_第1页
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及对策_第2页
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及对策_第3页
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及对策_第4页
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及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学生、师资等教育资源不断外流到城镇。农村教育资源外流呈现“教育资源外流加速化”、“外流学生低龄化”、“教师外流形式多样化”、“教育投入外流伴随化”等新特点。文章针对上述特征,提出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等一系列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农村教育资源外流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资源;外流;新特点

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速度加快,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城镇人口比重为38.52%,根据《河南省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河南省城镇人口将与农村人口基本持平。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面推进,河南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增加的同时,农村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学生、师资却不断外流到城镇,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国内针对我国教育资源外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或某地区、某城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以及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现状等几个方面,对于农村教育资源外流城镇的新特点、成因及对策,则缺乏系统观察和总结。本文则依据对河南省博爱县4所城镇中小学的调查,对当前教育资源外流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一、当前博爱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的新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博爱县农村教育资源外流有以下新特点:

(一)教育资源外流加速化

随着城镇化提速和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近几年来,河南不少地区的农村学校规模缩小、生源减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向城镇学校转移就读,教育资源外流呈现加速化的趋势。博爱县2005年有农村中小学校116所,学生2.78万人,而到了2013年,全县农村学校减少到78所,在校学生减少到1.82万人。与此同时,城镇学校的学生人数却快速增长,仅县城的中小学在校生就从2005年的2.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5.3万人,一些中心集镇学校的生源也逐年增加,清化、柏山等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均超过2000人。

(二)外流学生低龄化

河南省各级政府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2006年河南共有幼儿园(所)0.47万所,在校幼儿学生7.26万人,2013年幼儿园(所)增至1.45万所,在校幼儿学生增至34.70万人。由于城镇幼儿教育设施完善,教育资金投入大,优越的住宿条件和校园环境吸引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镇就学。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自幼儿园开始即从农村到城镇求学,这些学生年龄小,心智还未成熟,生活上还未完全独立,缺乏父母的照顾、关爱,精神上特别敏感。有些孩子在父母长期不能及时监护、管教的情况下,自制力不足,逐渐养成了沉迷网络游戏、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这些坏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教育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教师外流形式多样化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连年增加,但是农村教师的整体薪酬待遇显然与城镇教师的待遇还有很大差距。不少农村优秀青年教师趋向于到教育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服务环境更好的城镇发展;一些已经退休的农村优秀教师,也在城镇私立学校的再聘下,流向城镇。优秀教师的流失加速了农村学生的外流,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面临新的挑战。

(四)教育投入外流伴随化

“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教育投入外流是伴随人力资源外流加剧发展的。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从农村流向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校舍闲置,“撤点并校”后本地区教育投入势必减少。许多农村居民为了让子女上城镇学校,宁愿到城镇租房甚至买房陪读,逐渐形成了一种“陪读经济”,教育投入不断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二、促进博爱县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2000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6.22%,农村人口8.07亿;2008年,城镇化率提升到45.68%,农村人口7.21亿。到2020年,全国人口15亿,城镇化率近60%,但农村人口依然不少于6亿,农村教育依然是国家教育工作的重点,农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未来十年的重要任务,强调“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并提出“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

(一)打破城乡二元制局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量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就读,导致城镇教育资源紧张、农村教育资源却被闲置的局面,既是城镇化加速、人口迁徙加快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一直以来把城镇和农村教育分割开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埋下的教育隐患。只有尽快打破这种二元模式,严格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建立起适应人口转移大趋势的城乡教育投入、建设和管理机制,才能让未来的教育健康发展。

(二)加大城镇中小学建设投入,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一方面,要改变旧的教育资金投入分配思路,重点建设人口集中的中心乡镇和区县城学校。各地在对新建城镇规划时,要优先考虑学校建设;在城镇扩建中,对学校扩容要优先投入;对教育资源缺口较大的城镇和区域,要优先安排学校建设项目。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最大程度地发掘教育资源的汇聚效益,全面提升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规模。

(三)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中西部山区贫困县而言,由于村级小学数量多且分散,实施统一标准管理,跟随教育改革步伐,难度大而且成本高,效果还不一定好。因此,应当集中力量办好每个乡镇的寄宿制中心学校,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规模,提高标准。已经有很多农村家长表示,在寄宿制中心学校,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吃到更好的伙食,得到更细心的照顾,只要家里经济条件能够承担,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寄宿制中心学校就读。

(四)推进城乡教师资源合理流动

要加强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改变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局面;要继续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要通过进修、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要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师资源,提倡和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支教等。

(五)拓展农村教育资金投入渠道

在发挥政府投资主导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增加在农村教育方面的投入,这是拓宽农村教育供给渠道的一条有效措施。整合各个渠道投入农村教育的资金,集中管理,同时政府对投入其中的社会团体、组织或个人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提高其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这样,既发挥了社会力量的作用,也拓宽了农村教育供给的渠道,是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城镇化速度加快、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教育资源外流状况可能进一步恶化。当前,如何规范农村教育资源合理、有序向城镇流动,建立健全城乡一体教育体制、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充分、自由流动,需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谋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大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教发[2012]9号.

[3]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05.

[4]河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4.

[5]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