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下)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二)(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下)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二)(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下)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二)(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下)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二)(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下)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二)(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一(下)期末历史模拟试卷(二)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1.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据此可知古代埃及()A.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认知 B.生产力水平取得了较大提高

C.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对水利工程的作用认识不足2.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A.标志着民族国家的形成 B.有利于封君封臣制度的发展

C.反映了封建关系的改革 D.会导致英国军队战斗力下降3.以下为某历史研究者绘制的示意图(下图)。该研究者试图解释()

A.人文主义精神为何出现 B.近代民族国家如何产生

C.资本主义萌芽如何发生 D.西欧封建社会为何形成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关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的相互关系,完全可以说,人们已经承认,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该学者意在说明()A.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 B.美洲文明的发展较缓慢

C.美洲文明发展缺乏历史依据 D.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5.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 B.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6.16世纪中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支持马丁•路德新教思想在瑞典传播,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还聘用德意志专家为顾问,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A.传播新教思想 B.强化世俗王权 C.培育民族观念 D.建立议会政治7.如图是与16世纪初欧洲社会相关的漫画。这幅漫画反映()

A.市民追求世俗生活 B.殖民扩张加剧文明冲突

C.整体世界正在形成 D.人类对信仰的理性思考8.有学者将部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特色归纳为下表,据此推断,表中①②③分别是国家特色①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②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③“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A.英、日、德 B.意、俄、英 C.美、德、法 D.美、英、法9.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下面评论正确的是()A.议会改革必要性的加强 B.破坏了英国的民主化的进程

C.三权分立的原则被破坏 D.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正当行为10.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伦敦有640个民间的慈善机构,其中1700年前建立了103个,1700-1800年间建立了114个,1800-1850年间建立了279个。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A.经济快速发展扩大贫富差距 B.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议会改革助推经济政策调整 D.福利国家逐步建立11.观察如图两幅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西方国家在19至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

C.环太平洋贸易造就亚太地区持续繁荣

D.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12.无产阶级专政又称工人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解读。这说明()马克思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用暴力推翻资本政权的方法。列宁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公式,规定了它是领导者无产阶级和被领导者非无产阶级被剥削群众(农民等等)的阶级联盟的特殊形式。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他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A.政权建设理论逐渐脱离了时代要求 B.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由空想走向科学

C.无产阶级专政要消灭一切阶级差别 D.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发展完善13.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4.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被称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C.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15.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崩溃”来描述战争的惨状,但一种全新的历史正在徐徐展开,中东欧国家相继独立,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民族国家,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英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该学者意在说明,一战()A.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B.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

C.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 D.强化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16.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1/2左右;1932年在苏联各部门工作的外国专家有两万人左右,在厂矿企业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技术工人。由此推断,此时()A.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 B.西方国家大力支持苏联经济建设

C.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强大吸引力 D.苏联主动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17.如表所示是1925年苏联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主要经济领域所占比重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行业工业批发商业零售商业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所占比重26.7%12.1%44.1%A.私人经济受到严厉压制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

C.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 D.国家控制着经济命脉18.有学者对冷战时期美国的发展战略思维逻辑总结道:“任何苏联的优势都会导致苏联方面的侵略和美国方面的退让。如果苏联领先,美国必须用双倍的努力赶超;如果美国领先,还应该用双倍努力扩大这种领先地位。美国的领先意味着稳定。”这种思维逻辑()A.缘于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B.间接导致苏联产业失衡

C.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D.折射出国际局势的紧张19.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正式形成,其目标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1989年不结盟首脑会议对不结盟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作出重大调整,倡导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经济,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这一调整是基于()A.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

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彻底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0.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各种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marginalizedgroups)高举“身份”旗帜,以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他们强调自己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尤其强调自己或者自身所在群体“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这反映了当时美国()A.阶级矛盾的加剧 B.种族歧视问题已解决

C.社会运动的发展 D.中间阶层利益受保护21.经过长期实践,苏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核算全国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苏联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主要是源于()A.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技术积累 B.计划经济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

C.新技术革命刺激苏联经济的发展 D.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市场化需求22.从16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将北美土著居民划分为“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这种现象()A.反映文化的剧烈冲突 B.充斥着对印第安人的歧视与污蔑

C.基于长期的文化偏见 D.说明对印第安人的认识逐渐客观23.20世纪五十年代亚非会议召开前后,美国等西方媒体宣称此次会议“不过是一次午后的茶会”“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的领导权”;美国总统准备向国会提出新的经济援助计划,企图以此来影响参加国的立场,美国还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扬言要保卫台湾不受武装侵犯。西方上述举措根本目的是()A.制造第三世界的内部矛盾 B.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

C.极力维护现存的国际秩序 D.应对多极化趋势带来的挑战24.“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由此可知,“新模式”的产生()A.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兴起 B.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C.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弊端 D.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0分)25.【西欧城市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这样的典型……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1500155016001650170017501800西北欧6.67.28.210.913.113.614.9中欧3.74.05.06.07.17.57.1地中海区9.511.413.712.511.711.812.9英格兰和威尔士3.13.55.88.813.316.720.3低地国家18.519.521.526.128624.723意大利12.412.814.714.013.414.214.4注:低地国家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地区——摘编自王渊明《近代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1500—1800年城市人口的主要变化及原因。26.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表5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如表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14-16世纪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17-18世纪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18世纪下半叶

-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据黄洋《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揭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阐述图片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1-1800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图中白色区域)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根据材料,以“西方人眼中的世界”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由材料“古代埃及历法是目前所知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该历法以尼罗河水开始泛滥作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分一年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3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年终加5天节日,一共365天”及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历法是古埃及人根据对尼罗河河水涨落的长期观察,制定出的一种方便农业生产的历法,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割季,与农业息息相关,说明在古埃及农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项正确;

古埃及的太阳历主要来源于经验的总结和细致的观察,并不是对天文历法有了科学的认知,排除A项;

生产力水平指生产的能力和生产技术,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古代埃及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排除B项;

古代埃及对水利工程作用的认识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历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埃及历法的特点来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埃及历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可知骑士交纳代役钱,可以免除对国王负担的军役;根据“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可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王权,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A项正确;

盾牌钱的实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使封君、封臣的依赖关系变得松弛,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和封建关系,排除BC项;

国王用盾牌钱招募常备雇佣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中世纪欧洲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世纪欧洲,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作为主要劳动资料的地理环境;多种经营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庄园;城市;国家;教会”可知,反映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精神的信息,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兴起的因素,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要求学生结合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在从形成到西班牙人入侵这段漫长的时期内,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和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美洲内部的诸文明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说明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故A正确;

题干强调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未体现美洲文明发展速度,故排除B;

该学者意在说明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题干强调美洲地区不同文明独立发展,未涉及中美洲文明落后的原因,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美洲文明,依据材料“所有证明这些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或接触的实物或记录,都是不可靠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美洲文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5.【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市场海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商贸联系的加强,如亚洲和欧洲建立起直接商贸联系,美洲加入到世界贸易之中,这些都推动了全球横向交流,即各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A项正确;

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的标志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真正连成一个整体,材料内容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贸易联系的加强,不能表明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性,排除B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中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支持马丁•路德新教思想在瑞典传播,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还聘用德意志专家为顾问,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瑞典国王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这些措施是为了打击天主教会势力,强化世俗王权,B项正确;

传播新教思想是瑞典国王打击天主教会势力,巩固世俗王权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观念的信息,排除C项;

材料中只是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而不是建立议会政治,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D【解析】A.材料不涉及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排除;

B.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社会的宗教信仰问题,不涉及殖民扩张,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社会生活,不涉及其他地区,因此与整体世界的形成无关,排除;

D.根据漫画分析可知,材料中可以看出教皇和普通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相关,宗教改革反对教皇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对话,体现了人们对信仰的理性追求,正确。

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坚持‘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与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及所学可知,叙述的是美国联邦共和制的特点,如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保留了地方政府自治的权力,①项是美国;

“淘汰了绝对君主制,开创了兼有民主制、贵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体。”叙述的是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②项是英国;

“‘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通过对平等的执着追求,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叙述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③项是法国。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781年秋,英军在北美独立战争中战败,消息传至英国国内,下议院强烈指责时任首相诺斯领导无方,并在随后通过了对诺斯的不信任案。结果诺斯在1782年3月27日辞职,成为史上第一位因不信任议案而辞职的首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诺斯辞职是正当行为,D项正确;

材料与议会改革没有关系,排除A项;

根据英国内阁与议会的关系,首相可以辞职,排除B项;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伦敦有640个民间的慈善机构,其中1700年前建立了103个,1700-1800年间建立了114个,1800-1850年间建立了279个。”可知,英国在18、19世纪慈善机构发展迅速,这是源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大了贫富差距,A项正确;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慈善机构的设立正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排除B项;

英国的议会改革主要指的是1832年改革,与题中时间不匹配,排除C项;

二战后,福利国家逐步建立,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西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国家和亚洲历年占世界GDP的份额与西方国家和亚洲历年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份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左右,西方国家GDP所占份额开始超过亚洲,亚洲的出口量的也在减少,说明西方国家在19至20世纪经济发展中居主导地位,B项正确;

根据材料描述的信息,无法判定亚太地区将在二十一世纪能否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排除A项;

材料描述的是亚洲占世界GDP的份额和占世界总出口量的份额,无法确实是否是环太平洋贸易的影响,排除C项;

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贸易的发展,“一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解析】题干表格信息显示,列宁与毛泽东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都与列宁与毛泽东的革命实践关系密切,故D正确;

列宁与毛泽东的政权建设理论均与实际情况有关,故排除A;

B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演变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表格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13.【答案】C【解析】20世纪初出现亚洲觉醒,据所学可知,亚洲觉醒中的各国事件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这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觉悟的提高,C项正确;

据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的时间是在二战后,标志是纳米比亚的独立,排除A项;

据所学,亚洲觉醒是由资产阶级领导,排除B项;

据所学,亚洲的觉醒是资产阶级领导,因此它与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解析】A.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这会促使拉美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排除;

B.根据所学,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这是其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经济原因,排除;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初的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之后,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特别是门罗宣言发表之后,拉美人民面临着继续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这就是其“早产”的原因所在,故选C项;

D.根据所学,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排除。

故选:C。

本题侧重于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解题关键信息是“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

本题侧重于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指出,一战后,各个阶层都不约而同地使用国女性获得了普选权,福利国家逐渐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在一战的冲击之下,中东欧出现了新兴民族国家,苏联建立了新型政治国家,英国注重福利国家的建设,这些都拓展了文明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

一战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

一战奠定了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的基础,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B项;

一战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需要结合一战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答案】A【解析】据材料“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1/3,1932年这一占比上升到了1/2左右……”,可以看出苏联在西方国家处于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的背景下,采购外国的机器设备和引进人才,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A项正确;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对苏联经济建设的支持,排除B项;

此时西方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下,并不能说明苏联的经济体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排除C项;

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苏联与资本主国家之间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解析】从材料“1925年苏联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主要经济领域所占比重情况”可知,材料中的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并没有占到相应经济领域的多数,说明国家掌握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仍占主体,即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D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私人经济受到压制,相反新经济政策期间国家鼓励发展私人经济,排除A项;

材料信息中没有经济总量的变化,不能说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排除B项;

材料中的比重是按所有制划分的,无法说明国民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为保证自己对苏联的战略优势,不计成本地“努力”压制苏联的思维逻辑,这种逻辑直接助推了美苏军备竞赛白热化,折射出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张,D项正确;

这种思维逻辑贯穿整个冷战时期,并非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居于守势状态时,排除A项;

苏联产业失衡是苏联模式长期实施的结果,并不是由美国冷战思维导致的,排除B项;

美国受霸权思维的影响,先后挑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支持以色列进行中东战争,破坏了世界和平,排除C项。

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正式形成,其目标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1989年不结盟首脑会议对不结盟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作出重大调整,倡导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经济,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可知,不结盟运动成立时是想通过集体努力制衡两极格局,但到1989年在策略上又作出了重大调整,“倡导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经济,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这是因为当时国际格局日益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

B项并非主要原因,而且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战后一直在飞速发展,排除B项;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发展主题,并非全球共识,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结盟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不结盟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不结盟运动,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显示,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开始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身的“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这些群体开始萌生了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从而推动了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故C正确;

题干中体现的各种少数和边缘化群体,并非阶级之间的矛盾,故排除A;

美国至今仍未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故排除B;

题干中并未体现中间阶层的利益问题,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依据材料“们强调自己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美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

2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经过长期实践,苏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核算全国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知本题考查到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可知康托罗维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是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所以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促进了数学家的相关研究,B项正确;

材料不体现工业化高速发展带来的技术积累,排除A项;

材料不体现新技术革命刺激苏联经济发展,排除C项;

二战后苏联依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需要结合苏联经济建设道路探索的表现来解答。

本题考查苏联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C【解析】从“高贵的野蛮人”和“邪恶的野蛮人”到“生态印第安人”可以看出,基于长期对印第安人的偏见,使其对印第安人的集训一直停留在原始的生态的状态,即认为他们一直没有进入到近代文明的状态,故C正确;

题干与文化冲突无关,故排除A;

题干反映出20世纪以来对印第安人的文化偏见,而并不是污蔑,故排除B;

题干反映出对印第安人的认识并不客观,故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影响,依据材料“20世纪以来,伴随着对多元文化与环境保护的重视,印第安人形象又变身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印第安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殖民扩张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你,难度适中。

2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五十年代,大量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相同的任务: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合的需求。西方不希望看到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挑战现存的以西方为核心的国际秩序,C项正确;

AB两项仅仅是手段,构不成根本目的,排除AB项;

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万隆会议,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很难做到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相反,全球的跨国性使得应对问题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即通过调动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应对”,可知新模式指的是通过国际各种力量共同应对跨国问题,这显然有利于提高全球治理能力,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

材料中的新模式顺应了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

“打破了西方霸权主义政策”,与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现状不符,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需要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5.【答案】【小题1】原因:欧洲社会走向稳定;人口增长;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市民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城市自治权。【小题2】变化:西欧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增多,所占总人口比重增长。

原因: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扩张掠夺的道路,财富积累速度加快;这一时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解析】1.

本题考查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依据材料一,从政局、人口、经济、城市自治等角度分析。

2.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变化: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分析即可;原因: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6.【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希腊时期、14-19世纪上半叶(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需要阐述历史现象,根据材料“14-16世纪”“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17-18世纪”“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可知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存在偏差。然后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启蒙运动相关知识进行阐述:在不同时期,西方对东方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富庶无比的中国。这些描述存在夸大的成分。但这种夸大迎合了欧洲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强烈追求黄金财富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到了17-18世纪,随着中学西传,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政教文明被许多启蒙思想家赞颂。这些赞颂又存在不少美化的成分。这本质上是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这一理想化的对象反衬欧洲的封建专制,从而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最后总结升华,得出结论:综上,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之所以出现偏差是源于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我们认识历史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要跳出自身局限,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他者文明。

故答案为:

现象: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存在偏差。

阐述:在不同时期,西方对东方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富庶无比的中国。这些描述存在夸大的成分。但这种夸大迎合了欧洲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强烈追求黄金财富的需求,从而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到了17-18世纪,随着中学西传,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政教文明被许多启蒙思想家赞颂。这些赞颂又存在不少美化的成分。这本质上是启蒙思想家借助中国这一理想化的对象反衬欧洲的封建专制,从而促进启蒙运动的开展。

结论:综上,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之所以出现偏差是源于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我们认识历史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这也提醒我们要跳出自身局限,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他者文明。【解析】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古希腊文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7.【答案】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了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图2反映了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图3反映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图4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四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上,图1和图2是美国和日本面对经济危机,走上了两种不同的道路,美国通过改革缓解了经济危机,而日本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促使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图1和图2反映了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爆发,面对经济危机,美国禁止黄金出口,废除金本位,国际货币提下陷入动荡和混乱的状态,图3反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使得欧洲衰落,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故答案为:

示例一:图1、图2: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日本遭受沉重打击,民众生活困苦,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发动侵略战争。日本侵略威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美国逐渐采取遏制日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