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第五章遗传与变异课件_第1页
微生物第五章遗传与变异课件_第2页
微生物第五章遗传与变异课件_第3页
微生物第五章遗传与变异课件_第4页
微生物第五章遗传与变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遗传与变异广州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陈晓湘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且代代相传,使物种得以保存。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使物种得以发展和进化。

遗传性变异基因型变异非遗传性变异表型变异基因改变+-外界环境遗传-++-可逆性-+变异范围个别细胞群体第一节遗传与变异原理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两条互相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功能——储存、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复制——半保留复制,但易发生错误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DNA-RNA-蛋白质)基因与基因的转录基因结构:细菌与病毒基因结构的特点基因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第二节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一、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1.形态结构变异

3-6%食盐

鼠疫耶氏菌多形态性

陈旧培基物

青霉素、溶菌酶

正常形态细菌

L型变异

抗体或补体

(部分或完全失去胞壁)

特殊结构的变异体外多次传代肺炎链球菌荚膜逐渐消失

42-43℃

炭疽杆菌失去形成芽胞能力,毒性降低

10-20天

变形杆菌0.1%石炭酸细菌失去鞭毛

迁徙生长(H)点状生长、单个菌落(O)2.抗原性变异肠道杆菌O抗原(菌体抗原)变异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寡糖重复单位H抗原(鞭毛抗原)变异蛋白质抗原,Ⅰ相/Ⅱ相间变异3.

菌落变异

在陈旧培养基中长期培养

光滑型菌落粗糙型菌落

S

R

原因:失去LPS的特异性寡糖重复单位4.毒力变异毒力增强

β棒状杆菌噬菌体

白喉棒状杆菌

获得白喉外毒素

毒力减弱

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

牛分枝杆菌卡介苗

13年(230代)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长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成为当今医学上的重要问题。5.耐药性变异二、与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质粒、噬菌体)转位因子1、染色体(chromosome)环状双螺旋DNA,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结构连续,几乎无内含子,大多为单拷贝。操纵子:蛋白编码基因、操纵基因、启动子、调节基因双向复制,全过程约20min。细菌种内和种间存在广泛的遗传物质的交换。细菌致病岛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具有自主复制能力。2、质粒(plasmid)质粒基因可编码多种重要的生物学性状:致育质粒(fertilityplasmid、F质粒)编码性菌毛,有F质粒的为雄性菌,无F质粒的为雌性菌;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耐药性质粒(resistanceplasmid、R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r质粒);毒力质粒(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细菌素质粒编码细菌产生细菌素;代谢质粒编码产生与代谢相关的许多酶类。

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性状特征。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质粒的转移性。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质粒DNA的特征质粒的分类: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

接合性质粒非接合性质粒根据质粒在细菌内拷贝数多少严紧型质粒松弛型质粒根据相容性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不相容性——不能同时共存

根据所编码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般特点:个体微小,可通过滤菌器。结构简单,无完整细胞结构。蛋白质衣壳与核酸核心专性细胞内寄生,严格宿主特异性形态:蝌蚪形、微球形和细杆形3、噬菌体噬菌体感染细菌有两种结果:

毒性噬菌体

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virulentphage):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菌,建立溶菌性周期。

温和噬菌体

噬菌体基因与宿主染色体整合,成为前

(temperatephage):噬菌体,细菌变成溶原性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而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建立溶原性周期。

噬菌体与细菌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溶菌性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噬菌现象液体培养基:混浊澄清固体培养基:出现噬斑(plaque)噬斑形成单位(pfu)前噬菌体(prophage):

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中的噬菌体基因溶原性细菌溶原性噬菌体溶原性周期溶原状态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周期溶原性周期溶菌性周期转导溶原性转换4、转座子(transposon,Tn)是一类在细菌的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自行移动的遗传成分,是基因组中一段特异的具有转位特性的独立的DNA序列。插入序列(insertionsequence,IS)是最简单的转座子,<2kb,仅携带自身转座所需酶的基因,不携带任何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转座子(transposon,Tn)或复合转座子>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耐药性基因、重金属抗性基因、毒素基因及其他结构基因。可能与细菌的多重耐药性有关。IS

ISResistanceGene(s)Tn转座子携带的耐药基因或毒素基因转座子携带耐药或毒素基因Tn1Tn2Tn3AP(氨苄青霉素)Tn4AP、str(链霉素)、Su(磺胺)Tn5Kan(卡那霉素)、strTn6KanTn7TMP(甲氧苄氨嘧啶)、strTn9Cam(氯霉素)Tn10Tet(四环素)tn551Em(红霉素)Tn971EmTn681大肠埃希菌肠毒素基因非遗传性变异:是细菌在环境因素等影响下出现的表型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因基因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遗传性变异:是由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的损伤后修复、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来实现。三、细菌变异的机制突变(mutation):是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是DNA序列的永久性变化,可能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

发生表现型(一)基因突变自发突变(spontaneousmutation)突变率低10-10——10-6诱发突变(inducedmutation)突变率提高10-6——10-4野生型(wildstrain)首次从自然界分离的存在于细菌中的形式突变型(mutantstrain)某一性状的野生型基因突变形成突变的类型小突变/点突变

细菌DNA中一个或几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丢失。单点突变多点突变大突变

大段DNA的突变。基因突变规律1、突变率2、突变与选择(以耐药突变株为例)实验:影印试验说明: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现,药物的作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结论:细菌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与抗生素的使用无关影印试验(replicaplating)3、回复突变回复突变并没有纠正正向突变的DNA序列,而只是抑制了正向突变的所致的性状改变,故称抑制突变,以区别真正的原位回复突变到野生株。第一次突变正向突变突变株第二次突变回复突变表现野生株性状的突变株野生株(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基因转移(gene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转入某受体菌细胞的过程称为基因转移。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自行复制表达或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性状。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可通过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等方式进行。转化(transformation)供体菌裂解后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转化试验在转化过程中,能转化的DNA片段称为转化因子,分子量小于107,最多不超过10~20个基因。同时受体菌须进入感受态(competence)。接合(conjugation)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

接合性质粒:能通过接合方式转移的质粒,如F质粒、R质粒、Col质粒和毒力质粒等。非接合性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F质粒的接合F+F-F+F-F+F+F+F+DonorRecipientF+F-R质粒与细菌耐药性有关,尤其与细菌多重耐药性有关。R质粒的接合R质粒的结构耐药传递因子(resistancetransferfactor,RTF)与F质粒相似,编码性菌毛的产生和通过接合转移耐药(r)决定子编码细菌的耐药性转导(transduction)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前噬菌体从溶原菌染色体上脱离,进行增殖,复制产生的大量噬菌体DNA,在装配时可能发生错误,将细菌的DNA片段装入噬菌体的头部。当该噬菌体感染另一宿主菌时,将其头部的染色体注入受体菌内。被包装和转导的DNA可以是供体菌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任何部分。供体菌受体菌转导噬菌体细菌DNA噬菌体DNA结果完全转导流产转导未整合整合局限性转导(restrictedtransduction)当前噬菌体从细菌染色体上脱离时发生偏差,将自身的一段DNA留在细菌染色体上,而带走了前噬菌体两侧的细菌染色体DNA。当其转导并整合到受体菌中,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又称特异性转导,所转导的只限于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的基因。普遍性转导与局限性转导的区别区别要点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基因转导发生的时期裂解期溶原期转导的遗传物质供体菌染色体DNA任何部位或质粒噬菌体DNA及供体菌DNA的特定部位转导的后果完全转导或流产转导受体菌获得供体菌DNA特定部位的遗传特性转导频率受体菌的10-7转导频率较普遍转导增加1000倍(10-4)溶原性转换(lysogenicconversion)当噬菌体感染细菌时,宿主菌染色体中整合了噬菌体的DNA片段,使其成为溶原状态时而致细菌获得新的性状。白喉棒状杆菌、A群链球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霍乱弧菌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

两种细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失去细胞壁形成原生质体后,进行彼此融合的过程。融合后的双倍体细胞可短期生存,染色体之间可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类型基因来源转移方式转化供菌摄入接合供菌(质粒DNA)通过性菌毛转导供菌噬菌体为载体溶原性转换噬菌体整合原生质体融合两菌原生质体的DNA融合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第三节病毒的遗传和变异一、病毒的基因组病毒仅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形式多样性DN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