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_第1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_第2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_第3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_第4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环保局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及计划20*年*市环保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市环保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上级环保部门的有关要求及年初的安排布署,并对照年初制定的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细则,认真扎实地开展各项工作,现将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环保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我局继续重点突出“四个面向”宣传:一是面向领导层宣传,通过赠阅《国环境报》、《*环保》等环保法规宣传资料,向领导层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二是面向企业宣传,积极倡导他们创建清洁生产企业,宣传ISOI4000环境质量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该体系的认证,增强他们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达到增产不增污的目的,既要企业经济效益,更要环境效益,树立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三是面向青少年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小学生的环境意识,积极培养环保“小卫士”;四是面向公众宣传,积极向*报社,*铜都网、上饶环保网等媒体上投稿,及时宣传我市的环保动态,上半年在《国环境报》等国家级报刊发表了6篇,在《上饶日报》等地级报刊发表3篇,在《*报》上发表3篇,同时,在江西环保网信息采用15篇,上饶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郭建民教学工作室秦皇岛市实验中学王东升电话:####市环保局政府上半年工作总结报告及计划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公布。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第一,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至上还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公布。 中国2

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自主性

社会性文化性

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全面发展的人学生核心素养的总框架自主性社会性文化性3(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一)文化基础4人文底蕴

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科学精神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人文底蕴5(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二)自主发展6学会学习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健康生活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学会学习7(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三)社会参与8责任担当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实践创新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责任担当9

维度

核心素养

基本要点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创新实践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维度10第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内容之一,核心素养之外还有其他的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学科素养高考考查的是学科素养(杨)第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素养的内容之一,核心素养之外11《汉书·李寻传》中有:“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马如果不吃草,就不可以行路;人如果平时不看重知识分子,就不可以使国家强盛。指平时所供养素养的出处和含义

(competence)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汉书·李寻传》中有:“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12姜钢主任提出的学科素养的考查目标一体四层四翼

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姜钢主任提出的学科素养的考查目标一体四层四翼 能够在不同情境13吴伟教授关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涵义

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它的表现形式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吴伟教授关于历史学科素养的涵义 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14普通高中实验教材《高中学业指导》的《高中历史学业规划与指导》中的历史学科素养的内容第一,通过对史料的探究考证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塑造我们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品格。说话做事,形成“言必有据,据必有核,核比确实”的习惯。(2013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普通高中实验教材《高中学业指导》的《高中历史学业规划与指导》15第一,通过对史料的探究考证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塑造我们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品格。说话做事,形成“言必有据,据必有核,核比确实”的习惯。第二,通过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联系比较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由此养成通达权变的态度和性格,说话做事,形成“通观全局、把握关键、广纳精华、变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品质。识大体,明大势。(2013年甲卷29.)现代化是晚晴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第一,通过对史料的探究考证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塑16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17第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更专业化更突出学科自身特性的表述。一、知识与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第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是对三维18第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确定、各部分关系第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确定、各部分关系19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

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

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唯物史观是指导,时空观念是基础,史料实证是方法,历史解释是能力,家国情怀是取向。核心素养五部分是并行关系,并不是隶属和等级关系核心素养五部分在实际教学和命题中是融合一体的,不能机械分开和孤立运用。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20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各部分含义和测评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从哲学意义上讲,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最上位的,唯物史观是唯一能自圆其说的历史哲学,可称为史观。

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虽在表述上也使用史观这一名词,实际上只是不同的撰写与解释历史的范式,其撰写范式与研究视角都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各部分含义和测评1、唯物史观 21

郝老师:

一是唯物史观与其他素养不属于同一层级和范畴,是指导思想与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关系;

二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在近年史学界产生的争论说明其在学术上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测评: 1-2级:能够了解和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水平二史观。

3-4级: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学习、探究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郝老师: 测评:22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示意图:——出自葛懋春、谢本书主编的《历史科学概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示意图:23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②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的互动③物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④社会形态内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其他内容(如:地理条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等)唯物史观的一些运用:分析因果: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关系的因素;经济基础的因素、上层建筑因素。历史发展的合力: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外交社会因素、内因外因、主观客观、偶然必然等认识本质: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规律。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24(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Ⅱ卷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2008年全国文综大纲Ⅱ卷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25(2016年全国文综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2016年全国文综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26(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答案要点:(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2014·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27

应用唯物史观分析论证历史问题时不能死板硬套某些看似理论观点,要在唯物辩证思想指导下事实求是的、客观全面的、与时俱进、灵活务实地运用它的最基本原理。

全面、发展、联系、透彻、客观、理性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反对片面、静止、孤立、肤浅、主观、感性地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应用唯物史观分析论证历史问题时不能死板硬套某些看似理论观点282、时空观念:

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培养目标:

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和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2、时空观念:29测评:

水平1: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水平2:能够将某一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水平3: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

水平4: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重点探讨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测评:30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讲座课件31水平2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如结合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或重大不平条约的签订为标志,对中国近代海关的设置进行阶段性划分:水平3并对其特点进行概括。示例:分为四个阶段,其标志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阶段划分依据;或以《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为阶段划分依据。其基本特点是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海关设立不断增多。水平2能够运用特定的时间术语,如结合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2

水平1:能准确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的空间特征,水平3: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在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案例:中国近代海关的设置呈现出由沿海向沿江延伸的特征。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开放数量的增多与中国近代海关在空间布局上的延伸,是随着列强对华侵略的逐步加深和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变化而展开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陆续签订,这种影响自中外冲突比较集中的东南和东部沿海地区,逐渐从南方延伸至北方,从沿海溯长江而深入到内陆) 水平1:能准确指出中国近代海关设置的空间特征,水平3:并能33(2016年全国文综Ⅲ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图9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2016年全国文综Ⅲ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4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分)参考答案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一考生的答案:东北地区新开商埠十分密集,且分布呈T型。这一方面是由于19世纪末期边疆危机严重,清政府不得已改变了封禁东北的传统政策,转而采取“移民实边”的新政来防止俄、日两国对东北边疆的蚕食,因此许多原先人迹罕至的地区都出现了城市;另一方面,随着俄国攫取东北路权和中东铁路的修筑,新商埠沿着建通便利的中东铁路建设,从而呈现T型分布,也是十分合理的。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353、史料实证:

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及方法。

培养目标:

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现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包括四个层次:知道类型,判断真伪,重构历史,实证精神)3、史料实证:36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知道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地史料等多种类型;能够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其有关的材料;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

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水平3: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自主地搜集有关的史料;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水平4:能够能够比较、分析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在对历史的评述时,能够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史料。水平划分:37(2017年文综二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考点: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2017年文综二卷)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38(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考点: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所有史学著作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2010年全国文综课标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39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及其测评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及其测评材料一

1899年40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问题(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为的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材料二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41(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评分参考:水平2: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

示例:材料一是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和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回忆录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真实的历史。

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评析材料一、二论点所依据的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42(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为的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

水平4:能够在辨别史料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恰当地运用材料构建自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论述。

水平3:在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丰富的解释。

示例:甲午战后,清朝士大夫阶层普遍认识到民族危机深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从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价值来看,材料二证明材料一中康有为所说的上书遭到朝廷拒收不存在,其组织十八省公车上书活动存疑。(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有为为的代表的士大434、历史解释:

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培养目标: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能够客观叙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基本点:区分史实与解释,解释因果关系,评判历史问题)4、历史解释:44水平划分:

水平1: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能够发现这些历史解释与以往所知历史解释的异同;能够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水平2: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个别或系列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能够在历史叙述中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解释现实问题。

水平3:能够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尝试从来源、性质和目的等多方面,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水平4:在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假说或提出新的解释。(重点:辨别历史解释,进行历史叙述,评析原因,提出新解释。)

水平划分:45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2017年文综卷一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水平1:辨别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46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问题: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

47

本题设定的考查目标是学业质量水平三和水平四,重点考查历史解释的能力。为此,根据这两个水平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