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动力元素中药与茶_第1页
生命动力元素中药与茶_第2页
生命动力元素中药与茶_第3页
生命动力元素中药与茶_第4页
生命动力元素中药与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与茶茶性的转变,到目前为止还未涉及,第二节现象一与二,“茶魂”的展现在宏观下相同,但是再往下一层次,就是茶性不同,热量释放的部位不同,汤色不同等等,当然也包括嗅觉与味觉的不同,热量释放部位不同是中国传统中医中说的归经现象,视觉、嗅觉、味觉的不同是中国传统中医中说的茶性不同,所以本节要分成两个部分才能叙述完普洱生茶的演化过程定性的方面,现在缺少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下一节的阴阳·五行与药性、归经。阴阳·五行不再是思辨,有其科学范式的理论出现,这非常难得,目前仅仅看到唯一的一个理论解释,这个理论成为我们茶纲候选理论之三。中国金日光,群子统计理论(第四统计力学)创立者,金日光牟雪雁合著《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解决阴阳·五行、药性、归经的理论,虽然是中医中药的研究,但是把药换成茶机理是一样的。同时还在这个理论中找到普洱茶定义中的定量判据。完整介绍不太可能了,大量的图表和实验结果,我们把我们关注的问题放上来,压缩后也是一个需要八天的规划。然后,我们才能进行本节下半部分。

1、中药的性能1.1、性昧性味又称气味或四气五味。每一种药物都有药性和药味,它们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药性就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能,又称为“四气”。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仅是程度上的差异。寒性较小的即为凉性,热性较小的即为温性。在古代本草书籍中常有微寒、大温、微温、大热、大寒的“五性”记载。所谓微寒就相当于凉,大温就相当于热,温性较弱者称为微温,热性较强者则为大热,寒性较强者则为大寒。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人们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现某些药物能解除寒证,某些药物能解除热证,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观察,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而作出了概括性的归纳,便得出了药物寒、热、温、凉的不同药性。例如能冶疗热证的药物,人们便赋予其性寒或性凉;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赋予其性热或性温。如石膏、知母能治疗大热、烦渴、脉数大等实热证,便被认定为寒性药;附子、干姜能治疗畏寒、肢冷、脉迟等实寒证,便被认定为热性药。因此,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与疾病寒热的性质正好相反的。古人根据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表现的实际反应情况来判断药物的寒热性质,总结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用药法则。寒凉药作用于机体之所以能发生寒凉的效应,主要是消除导致机体发热的致病因素,抑制机体生火过程,清泄体内过度积蓄的阳热。因此,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阳证、热证。温热药作用于机体使人体产生温热的效应,主要是因为其能促进机体自身阳气的生成或消除阻碍阳气的致病因素。因此,温热药多具有散寒、温里、助阳、救逆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阴证、寒证。除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平性。具有平性的一类药物寒热之性不很明显,作用比较平和,既可用于热证,又可用于寒证。但是,平性不是绝对的,也有偏寒和偏热的不同,所以,药物之性仍未超出四性范围。

味是指药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淡、涩。但是,前人考虑到人体有五脏,故把上述七味归纳到“五味”,将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甘、酸、苦、咸是基本的味,所以习称五味。其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味的确定,最初是由口尝得出来的。前人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药物的味和它的作用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由于药物味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和治疗作用,而味相同的药物,它们的作用相近,从而便总结出了“五味”的唯象理论。“五味”唯象理论是根据药物的作用,对其药味进行归纳。所以中药的味并不完全是指药物的真实味道,而是作为一种表示药物性能的标志。综合历代用药经验,现对五味的基本作用分述如下。1.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其散的作用包括发散表寒

、温散里寒。2.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润养、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

作用。甘味药一般能治疗虚证、燥咳、肠燥便秘、脾胃不和、疼痛等证。3.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通利小便的作用。4.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酸味药常用于治疗虚汗、久咳、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等证。

涩味药作用与酸味相似,多用于久泻、虚咳、虚汗、遗精、失血等。5.苦:能泄、能燥。泄的含义较广,一般包括通泄、清泄、降泄三个方面。6.咸:能软、能下。具有软竖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性和味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一般性味相同的药物作用相似,性味不同则作用不同。如辛温药物有发散风寒的作用,甘温药物有补气助阳的作用等。但有些药物性同而味异,或味同而性异,其作用也就同中有异,这种性味不一致的情形不算少。

1.2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人体后发生的上、下、表、里四种作用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有外行发散之意,沉有内行泄利之意。机体内部在不停地运动,即升降出入,以维持生命健康,一旦失常便产生疾病。这些疾病在病位上有表(如外感表证)、里(如里实便秘)、上(如头痛、目赤),下(如足膝痿痹)的不同,病势的趋向也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邪传里)的区别。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病变有其针对性,对疾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病势趋向有着调节作用,于是从理论上加以概括,便形成了升降浮沉这一药性理论。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的,而升与浮、沉与降作用趋向是类似的。一般说来,性能升浮的药物主上升和向外,能促使人体的气机上行或达表,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性能沉降的药物主下行和向内,能促使人体的气机下行或内收,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潜阳、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消积导滞、重镇安神、收敛等作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与其性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有升浮之性;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有沉降之性。另与药物的质地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质轻的药物,大都能够升浮,如花、叶、枝等药物;质重的药物,大都能够沉降,如种子、果实、根茎、介壳、矿石等药物。但某些药物虽质轻却有沉降之性,有的则虽质重但有升浮之性。如蔓荆子、葛根虽为果实和根,但其性反升;旋覆花、番泻叶虽为花和叶,但其性反降。此外,升降浮沉之性还会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如沉降药经酒制后可使之升浮,升浮药经盐水制后可使之沉降。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升浮药配伍在较多的沉降药中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沉降药配伍在较多的升浮药中其沉降之性亦受到一定的制约。可见,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以根据需要加以转化,亦即“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李时珍语)。还有某些药物本身有着既升且降的双重特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下达血海”,白花蛇能“内走脏腑,外彻皮肤”,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等。这是因为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此,要正确把握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要从多方面去考虑,除了掌握一般原则外,还要掌握其个别特点及其变化。(三)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即某药对某经(包括脏腑)或某几经的病变有明显的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根本无作用。这就是说人体脏腑经络功能不同,其对各种药物的接受和反应能力有所不同。归经指出了药物的药效所在,使治疗范围更加明确。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而总结出来的。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依靠经络沟通内外表里,在发生病变时,体表病变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获得系统的认识。一种药物如果所治疗的疾病比较广泛,其归经也就较多。这说明传统的归经理论主要来源于临床实践。中医学在研究归经理论的同时,还注意和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理论相结合。因为同一脏腑、经络的病变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同归一经的药物由于性味、升降浮沉的不同,其作用也有区别。所以,必须将中药性能的几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分析药物的作用,做到正确用药。另外,还要根据脏腑经络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这一特点,在某经发生病变时,除运用归本经的药物外,还要配合使用归他经的药物。性味、升降浮沉、归经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中药的性能,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除它们本身固有的特性外,还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而发生转变,从而扩大了适应范围而发生转变。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归心、肝、肾经,经酒炮制成熟地黄,则性味转为甘温,归肝、肾经;舌寒泻下药大黄与附子、干姜等大热的药物配伍后,则寒性受到制约,可用于冷积便秘等。因此,不但要认识到必须将性能的几个方面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全面理解药物的功用,而且要知常达变,方能对药物运用自如。

(四)毒性在古代,“毒”并不单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涵义是比较广的。一是把能治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的记载。此毒药即指药物。二是指药物的偏性。如张景岳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由于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故仍认为“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景岳全书》)。三是作为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对药物的使用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种;《神农本草经》根据有毒无毒将药物进行分类,又指出,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等,都包含着“毒”为药物毒副作用的意义。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药物性能的认识逐渐深化,为了将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它对人体正气的损伤区别开来,不再统称药物为“毒药”、偏性为“毒”了,“毒”则专门用来表示药物的毒副作用了。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用后是否会出现副作用或引起中毒,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取决于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也取决于人为因素,如剂量、炮制、配伍、剂型、煎服法、给药途径等。为了保证用药安全,对于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应根据其毒性的大小、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病位深浅来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尤其对毒性剧烈的药物,更应严格控制,勿使过量,中病即止。另外,有毒的药物还可以通过合理的炮制、配伍、恰当的制剂、正确的煎煮,以及采用适宜的给药途径来消除或减低毒性。但某些有毒的药物有着较显著的治疗作用,根据中医“以毒攻毒”的治疗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用适宜的有毒药物来治疗某些病情深重、顽固难愈的疾病。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于中医、中药(主要是植物性中药)的一些理论基础的实质是什么,中药四性和五味学说的实质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至今尚不很清楚,这些都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而又有趣的问题。长期以来,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较集中于研究药物中的有机成分,忽略对无机成分(含各种元素)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说明其药理活性作用。有研究表明:许多中药中的水溶性成分具有明显的生物活性,且和药性一致。随着纯度的提高,其药理活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消除了无机成分。这说明用富含某种元素的中药治病,有可能调整体内因生命相关元素变化而引起的紊乱。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认为中药中生命相关元素在相当程度上起着中医的整体治疗作用,如调节代谢、平衡阴阳、补益虚损等。中药各种元素群体的研究,为我们对中医药理论的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同时对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合理利用中药,进行药物质量评价和研制新药都是很有意义的。中药四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但其物质基础是什么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问题。为此许多学者对中药四性与无机元素(含微量元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通过对几百种中药的生命动力元素的分析,认为中药中各种生命动力元素的动力学分布及其相对应的有机药成分分布是决定药物四性的主要因素,这对中药的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由于中药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中药中存在的化学成分有多种,各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故其中的任何一种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都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对其中生命动力元素而言,除了测定其含量外,还必须考虑存在的整体分布及其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归经问题涉及人类器官和组织中的生命动力元素及其有机功能分子分布与中药中生命动力元素及其有机药成分分布之间的关系即靶向和被靶向关系。这为研究归经理论开拓了新的思路。

1.3生命相关动力元素常见微量元素的生化功能及其局限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生物分子的活性中心都是由金属离子作为核心,所以在以前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微量元素在生命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认为某种元素只能起某种作用,这样就陷入“微量元素对号入座论”中造成在实际应用中过分重视某种元素的某种作用,使得个别元素吸收过多而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对此就有人怀疑微量元素的功效,这样又误入了另一个极端,认为只有有机药成分才是唯一可以治病的。本章的目的就是通过揭示微量元素中那些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及其催化激活动力作用而产生的有机物成分之间关系,强调这两者的重要性。自然界92种天然元素,已有81种在人体内检出,无疑,人体是由多种元素建造而成。生命元素即生物元素,是指在人体中维持其正常生物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元素。如H、C、N、O、S、P、Ca、Mg、Na、K、Cl、Fe、I、Cu、Zn、Mn、Co、Mo、Se、Cr、Sn、V、F、Si、Ni和As等,共计26种。前11种H、C、N、O、S、P、Ca、Mg、Na、K和Cl称为宏量元素,其中前6种是蛋白质、脂肪、糖和核酸的主要成分即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后5种则是血液和体液以及许多重要生化、代谢过程的必需组分。除此之外,存在于活体组织中,显示出重要生物功能,其浓度可用微克/克或毫微克/克表示的一些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Fe、I、C、Zn、Mn、Co、Mo、Se、Cr、Sn、V、F、Si、Ni和As等15种。目前看来,候选的必需微量元素还有Li、B、Al、Ge等。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分布极不均匀,各种元素均有其固定的高浓度部位。例如,甲状腺中的碘,红细胞内的铁,骨髓和牙齿中的氟,脂肪组织的钒等。只有在适宜的浓度下,必需生命动力元素才对机体有益,人体内的生命动力元素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疾病。近年来随着分析和测试技术的改进,微量元素与疾病关系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已有资料表明: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或比例失调有关。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显示,某些中药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生命动力元素有关。这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微量元素的总和只占人体质量的O.05%左右,但是它们却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酶系统中,微量元素固定在酶的活性部位作为该部位的几何控制,使得只有特定构形的底物才能和它起作用,如铁、铜、锌、钼、镍等。在辅酶中,通过微量元素的配位作用,能够激活酶的底物,如有机钴制剂维生素。在激素中,参与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如碘参与甲状腺素的合成,铬可增加葡萄糖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遗传信息携带者核酸中,含有高浓度的生命动力元素,能影响核酸代谢,如锰能激活脱氧核糖核酸酶。

1.3.1下面将从单个微量元素的角度介绍主要的微量元素的生物化学功能。铁铁(Fe)是第26号元素,原子量为55.84,电子层排列呈。铁在人体含量虽少,但参与各种生理功能,铁在正常生理浓度下的功能主要有:①参与氧的运输和储存。②与酶的合成与活性密切相关。③直接参与能量释放。④对免疫系统有各种影响。⑤缺铁可致锌、钴、镁、镍的代谢障碍,缺铜时影响铁的吸收,利用也困难。如果食物中的铁含量低或机体对铁生物利用度过低就会引起体内缺铁。缺铁可能引起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等;缺铁造成含铁酶功能下降,如细胞色素酶类、过氧化氢酶、黄嘌吟氧化酶、脂过氧化酶等,这些酶在物质和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缺铁造成脑神经系统变化,长期缺铁可以引起一系列脑神经系统异常;缺铁时白细胞杀菌能力降低,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有所增加;缺铁时体重增长迟缓,骨骼异常。相反,如果铁在某些器官中贮存增加、过度积累也会引起一些病理过程。因为铁的简单化合物容易水解、聚合、沉淀,吸收甚少。虽然口服毒性较低,不过,超过一定剂量时各种可溶性、能吸收的铁化合成的络合物,可以导致中毒。因此当铁元素超过或缺少到某一器官或组织的平衡分布含量时对生命的化学过程有很大彭啊,所以人体内铁含量的控制是当代医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锌锌(Zn)是白而微带蓝色的金属,原子序数为30,原子量为65.38,电子层排列呈。锌是动物体内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广泛分布于人和动物各组织器官中,其中以肝、肾、肌肉、前列腺和毛发中最多。所有植物中都含有锌。锌在正常生理浓度下具有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及营养作用被称为入体生长和生殖元素。它参与细胞的所有代谢过程,能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锌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酶的构成和活性有密切关系,已证实约200种酶含有锌,它是碳酸酐酶、胸腺嘧啶核苷激酶、DNA、RNA聚合酶等的主要成分,并与300多种酶的活性有关。锌与维生素A的代谢关系密切,维持人的视觉与嗅觉,对维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起重要作用,对血细胞有良性作用,可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缺锌可引起营养性侏儒症、肠性肢端皮炎、原发性男性不育症、肝肾功能不全等。相反地长期较大量服锌可产生慢性锌中毒,表现为食欲不振,拮抗铁元素的吸收,引起顽固性贫血,血清铁及体内铁贮存量的减少。短期内或一次大量误服则产生急性锌中毒,如静脉注射大剂量锌盐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由此可以看出锌元素过分偏离各个器官的正常分布也会有不良效果,所以吸取锌元素也要注意人体内各种微量元素的均衡分布。

铜铜(Cu)是红棕色金属,原子序数为29,原子量为63.54,电子层排列呈。铜在正常生理浓度下是一个极好的催化剂,参与几十种酶的组成和活化,影响机体的生物转化、电子传递、氧化还原、组织呼吸等。同样铜参与30多种酶的组成和激活,铜蓝蛋白是人类血清中唯一有效的亚铁氧化酶,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重要成分。铜与机体免疫力及清除自由基也有关系。含铜的胺氧化酶或赖氨酸氧化酶使赖氨酸脱氨氧化,缩合成连锁素,参与弹性蛋白、骨胶原蛋白的合成,以维持结缔组织和动脉壁的弹性,增强骨的强度。铜还参与造血过程,影响铁的吸收、运送和利用。造成缺铜的主要原因有供给不足,铜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或损失过多,等等。铜缺乏症主要表现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肝脾肿大、血红蛋白降低。与此同时,多呈生长发育停滞。缺铜还可能引起体液性、细胞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造成贫血、骨骼改变如骨质增生、骨折等;引起冠心病、白癜风、女性不孕症等。铜的缺乏还会严重影响结缔组织的形成,造成软骨发育不良,产生缺陷,致使关节变形。更严重的是铜的缺乏能使血管组织失去弹性,从而导致主动脉或大血管突然破裂。缺铜还可引起心肌变形,并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死亡。过量铜的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溶血、血红蛋白尿、黄疽、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及休克。食物中含锌、镐、汞、银过多时,会妨碍铜的吸收。锰适量时可改善铜的吸收和利用。这些事实说明不能依照“微量元素对号入座论”来盲目吸取铜元素。

硒硒(Se)是氧族元素,半金属,原子量为78.90,原子序数为34。以硒醇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含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烟酸羟化酶中,在正常生理浓度下能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防止衰老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硒与维生素E有协同作用。硒可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的产生,增强机体的抗病毒能力。硒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捕捉自由基、抗衰老作用,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元素间的生物拮抗作用,能促进蛋白质及核酸的合成,维持某些化合物的三维空间结构,具有抗肿瘤活性。适量补充含硒食品或生物制剂对缺硒的人们来说有一定作用,但是人体内过多的硒也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K硒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和汗液有蒜臭味、手指颤动、肝肿大等,所以人类吸取硒要适当,不宜过多。

铬铬(Cr)是第24号元素,原子量为52,电子层排列呈。铬在正常生理浓度能维持人体糖耐量处于正常水平,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能增加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减少血清胆固醇的含量,缓解动脉硬化,能参与骨骼合成,对血红蛋白的合成及造血过程亦有良好的促迸作用。缺铬会影响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及影响婴幼儿体质、体重发育。所有铬的化合物浓度过高时都有毒性,但各种铬化合物毒性的强弱不同。金属铬很不活泼,二价铬化合物一般认为是无毒的。三价铬进入人体过多时,可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但三价铬毒性较小,而六价铬毒性较大。因此人们为了治疗服用含铬药品或食品时也要注意到吸取的铬元素总量,绝非吸取的越多越好。

钴维生素是微量元素钴(Co)在体内发挥生物效应的唯一已知的存在形式,钴通过形成维生素作为辅酶参与体内许多的生化代谢,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当维生素缺乏时,蛋氨酸的合成受阻且甲基四氢叶酸也不能转变为四氢叶酸,进而阻碍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使得DNA的合成受阻。钻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或催化活性的辅助因素,具有刺激造血的作用,并对某些微量元素的代谢有一定影响。缺钴可引起巨细胞贫血、白血病、白内障等疾病。与其他生命动力元素一样,当土壤、植物、动物饲料以及人类食物中添加极少量钴时,通常有营养作用。但是,如果加入量太多,则有可能抑制机体的生长,甚至导致严重的中毒事故。钴过量可刺激红骨髓造血而发生红细胞增多症。钴中毒表现为心力衰竭、酸中毒、心源性休克,也可引起甲状腺肿大。因此在人体内钻元素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但过多的吸取就会引起各种疾病,绝不能过度积累。

锰锰(Mn)是第25号元素,原子量为54.94,电子层排列呈下载。锰在正常生理浓度下的作用有:①参与许多酶的合成及激活。②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对代谢有影响,具有催脂作用。③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及甲状腺和性腺的分泌。④对心血管疾病有益,对维持血糖、血脂和血压正常水平有良好的影响。缺锰可以导致智力低下、侏儒症、贫血、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等。锰中毒可引起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四肢酸痛、性功能减退、震颤麻痹综合征等。所以锰元素吸取也要适量不能过度。

钼钼(Mo)是黄嘌氧化酶、醛氧化酶、亚硫酸氧化酶等的组成部分,它在正常生理浓度下对维持心肌能量代谢有重要作用,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调整甲状腺功能,影响生长发育。钼与铜在生物学上具有拮抗作用。钼能使亚硝酸还原成氨而消除或减少致癌作用,有预防食管癌的作用。缺钼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每日摄入2mg/kg钼可预防肿瘤的发生。钼过量时,主要干扰铜、钙、磷的代谢,出现骨骼代谢紊乱,儿童易患佝偻病及软骨病,也可引起贫血及白血病。因此一方面钼作为动植物抗自由基的主要成分,应该适量吸取,但过多也会引起上述的各种疾病,所以也要严格控制每一日的平支一日的平均吸取量。

钒钒(V)是第23号元素,原子量为50.942,电子层排列呈。钒在正常生理浓度下能促进和刺激造血功能;促进脂质代谢,抑制胆固醇合成,减轻其诱发动脉硬化的程度,但钒的抑制胆固醇作用和生物体的年龄有关系。钒能抑制钠引起的细胞潴留,并能与钙竞争使钙呈游离状态,易导致脱钙。在一殷情况下,人类从食物中摄入的钒即可维持正常生长。当体内钒含量缺少时,也会引起代谢紊乱,抑制一些酶的活性,阻碍脂质代谢,导致某些疾病,如贫血、冠心病、糖尿病、龋齿、骨骼发育不良等。钒过量中毒时表现为黏膜症状、头痛头昏、疲乏无力、心悸、蛋白尿、哮喘、肾衰等。可见要按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正常分布来控制钒的摄取是非常重要的。

镍镍(Ni)的电子层排列呈,它可以激活肽酶,可以在体内以其亲电性,稳定凝血机制中的易变因子,可以维持和稳定核酸代谢;它在维持大分子结构稳定性、膜稳定性和细胞的超微结构方面也有重要作用。镍参与金属特异酶的各种功能,形成活性中心;通过各种络合物参与底物和酶的结合;通过抑制或促进其他金属元素的作用来控制酶的活性。它具有刺激生血功能,促进红细胞再生的作用,它可能是胰岛素分子中的辅酶成分,与增强胰岛素效应,降低血糖水平有关。缺镍可使细胞恶化而有致癌作用,如肝癌、鼻咽癌高发区的水土中镍含量低。镍中毒表现为镍痒疹、浅表溃疡及呼吸道刺激作用。如上所述,每种生命动力元素都有其特有的生物功能,但并不是多多益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生理浓度,就会对身体有害。每一种微量元素在体内起各自不同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但当某种微量元素过多时,就会引起过分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使体内有机功能分子的分布趋于异常,产生副作用。有时由于每一种微量元素的含水络合离子处于共存状态,所以每种生命动力元素不是单独起作用,它们与生物体内的生物高分子相互作用的同时,与其他微量元素之间也具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影响总体的生物活性和毒性。目前人们把微量元素之间的作用主要分为拈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比如有害微量元素镉在生物体内可以把与蛋白质结合的必需微量元素锌置换出来,使锌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这种作用就叫拮抗作用,具有类似拮抗作用的元素有镍和铜,锰和镁,钒和锰等。铁摄入过多时,能抑制体内锌的有益作用;反过来,过量的锌也会阻碍铁发挥正常的作用。铜和钼之间,硒和钴之间,以及其他许多元素之间,也都存在着类似的相互制约关系。而协同作用则是指依赖于某些元素的作用而加强另一元素的生物学功能,或使该元素的有效水平提高。例如,与造血有关的微量元素有铜、铁、钴、锰、镍、钒、钼等多个生命动力元素,它们分别作用于造血的不同环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造血功能。铜和铁之间关系极为密切,铜促进铁的吸收、运送和利用,促进无机铁变成有机铁以及三价铁变成两价铁,铜还促进血红蛋白--卟啉的合成以及铁由贮存场所进入骨髓。生命相关元素之间的这些相互作用在生物体内的表现有很多,既复杂又相当重要,在研究微量元素缺乏症和中毒症的治疗和预防上必须充分考虑生命相关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近年来作者及其研究集体运用第四统计力学理论对人体器官、组织和中药所含的元素进行研究,提出了生命动力元素及其含水络合离子以及相对应的有机分子构成有效成分的概念,并通过生命动力元素整体分布规律的研究,获取了关于中药现代化的很多定量信息,如中药的阴阳属性与其性味之间的关系,又如人体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与各种中药生命动力元素分布之间对应关系等,特别是通过人体五脏六腑生命动力元素的分布,定量地验证了几年来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五行学说。这些都说叫了人体是一个整体,是高度和谐的生物细胞群聚体,而所有这些均起源于多种生命动力元素的催化、激活动力作用,且在生命的持续过程中这些元素继续起整体性作用,所以我们强调对中医药的研究不能走入“微量元素对号入座论”和“唯有机药成分论”中。生命相关元素含水络合物(团聚体离子)的亲电、亲核强度标度理论采用元素的氧化电位势能及溶度积和络合强度来考察元素的生命相关性,界定有益元素群和有毒元素群还不够定量化,并且无法了解其含水络合离子是如何影响生物化学反应微观环境以至于影响到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内在机制的,为了进一步定量化,提出了生命相关的金属离子的亲电、亲核强度标度的概念。

电荷强度标度值从“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来自于海洋”的原理出发,定量地考察水对元素的生命相关化的实质问题。众所周知任何化学过程都与反应物的电性相互作用有关,所以生命的化学过程也不例外。现设有一个带有+Z(Z为离子价)的金属离子,由于生命相关元素在水介质中起作用,故充分考虑到离子周围若干水分子络合或者团聚在一起的情形,可用其含水络合离子的半径()大小来表示被水分子所团聚的状态。此时该团聚离子为中心的

处,电荷强度()可以用下式表示:

实验表明远远大于纯离子的半径();的大小反映含水保护层的厚度。但是还应该看到这一元素不管处于离子状态或是原子状态,总是处于各种原子群体中间,这样它就有对外吸引电子或对外放出电子的性能,即有电负性(x)。因此一个含水络合的正离子或含水团聚型正离子对外亲电性大小(ξ)是由电荷强度与电负性两方面协同起来作用的,即:同理对含水负离子而言:,所以从(1)和(2)式简写为。不难看到ξ的大小反映了一个离子在被若干水分子所包围的情况下即有“保护层”的条件下,所具有的亲电性和亲核性强度。比如+ξ越小,该正离子对外界负电中心的作用越弱;反之,+ξ特别大时,该正离子对外界负电中心就具有高度的亲和作用,致使受体被这一离子所“中毒”。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含水离子,则有相当的两重性,即在一定条件下既能“近亲”又能“脱离”,这样就能对生命的化学过程起催化、激活动力作用,大幅度降低其中的微观生物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所以将这种离子的元素称为生命动力元素。由于上述ξ值公式中没有具体含量或浓度的表达式,所以具备通常化学与物理学中某种标度值的基本条件,故称ξ为生命相关元素含水离子的“电荷强度标度值”,+ξ为亲电性强度标度值;-ξ为亲核性强度标度值。利用(表2-9)和x(表2-10)值,这样就可以计命相关元素含水离子的电荷强度标度值(表2-11)。由表2-9可以看出纯离子半径()比含水络合离子半径()小得多,特别是的含水络合离子的半径变得很大。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含水离子是具有真正纳米尺寸的粒子,应该有“量子效应”,有可能通过细胞膜和细胞核膜孔的离子通道,本能地表现出特殊的生物功能。考虑到每一元素的电负性与其离子价数有关系,故为了达到共同的可比性,所取X值均为原子所固有的电负性数据。从表2-10中可以看出凡是有毒元素:Ag、Pb、Tl、Cd、Hg等,它们的X值较大,但是单纯的X值不能用来决定某一元素是否具有毒性,最终还要看ξ大小(表2-11)。根据前述的讨论结合表2-11中的亲电强度值,凡是表中有

的元素离子均不能成为有益于生命的相关元素或基团,属于有毒元素或有毒基团。

生命相关元素电荷强度分类的意义恨据元素的亲电、亲核强度,大体将生命相关元素(表2-11)分成八大类型:(1)第一类(I)元素群(C、H、O、N、S、P)为生命结构型元素,在体内主要以共价键结构的形式存在,否则人体结构全部溶解于水。第一类元素群的离子价Z~0,亲电强度值ξ→0。(2)第二类(Ⅱ)元素群的ξ值不大,故有较自由的性质,均与神经传递功能相关,如与泵、泵相关;第三类(Ⅲ)元素群为

、、等,均直接参与DNA、RNA的生物合成过程的生物酶作用,并与ATP的生物能传递相关。(3)由表2-11可以看出,以第一类生命结构型元素群为起点,元素离子含水络合体的ξ值越大,其对电子或负电荷的亲和能力就越强,即亲电性越强,其中第五(V)类元素群(、、、和)亲电性最强(+ξ〉6.8)。这些元素对于生命化学过程来说是最危险的元素。其根本原因是它们的ξ值太大了,故很容易与生物酶中半胱氨酸残基-SH结合,失去或抑制生物酶等的催化活性或者与四种核苷酸磷酸根负离子起强烈的静电作用,“固化”住DNA结构,妨碍解旋过作用,大幅度降低DNA的复制和转录功能,以致引起诸如高血压、脑血栓、癌症等难治之症。一般来说在金属激活酶中,正常金属离子的ξ值不大,和蛋白质分子之间结合不是很牢,这有助于离子起催化、激活作用,但是当上述有毒元素的含水络合离子的亲电性特别强(ξ值太大)时,不可避免地引起这些有毒元素离子与有益于生命的金属离子之间的置换作用,从而改变生物酶活性中心结构,影响DNA、RNA螺旋结构的解旋、复制、转录作用,以致破坏细胞正常繁殖。不过这不等于说有益于生命的元素就无限制的起好作用。对于那些没有毒性的生命相关元素而言,当其电价数(士Z)变得过大时,由于络合离子的半径()跟不上变大,故ξ值也变得很大,导致由生命催化动力作用过渡到有毒作用,如无毒有益,而极为有毒等,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过程而不能摄取ξ值太大的有毒元素离子的根本原因。

第四类(Ⅳ)元素的ξ值总的来说比第V类的小,但从这些元素的ξ值大小顺序与周期表的顺序来看,如同前文中氧化电位势能一样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的ξ值很小,而的ξ值要比的ξ值大,这样Zn/Cu之间亲电性差别就突出来了。至于和第三类元素在生命体细胞浆(pH≈7.4)中容易形成溶度积非常小的氢氧化物,和,所以,和不能作为正常的含水离子来活动,它们通过沉积的过程危害生命,如引起痴呆症等,故排除在生命相关元素中。,,的溶度积太小,故和,也不能成为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同样也与作用,生成不溶性,又对乙酰丙酮的酰基和酮基等络合能力过大,对生命过程不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及时地过渡为极为重要。从近年来文献报道来看具有轨道的微量元素Sr对人体的生化过程起有利作用,现在从大量的中药中发现Sr元素,考虑到第三类元素的ξ值较大,故将与、、、、、、、、放在一起作为生命催化、激活动力微量元素,即生命动力元素。而这些元素群也正是人类人工合成2000万一3000万种各种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时最常用钓催化剂成分。所以把这些元素群称为生命动力元素或生物能活力素不无道理。

⑸表2-11中超氧自由基()与羟基自由基()并不形成含水离子络合体,故直接用基团半径来计算ξ值,其负值很大,说明对外起强烈的氧化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第八类(Ⅷ)元素离子有极大危害性的根本原因。它们也是人类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它们的亲核性标度值(负值)ξ太大了(ξ〉|-20|),跟细胞内各种正电荷中心作用,既可以氧化掉细胞膜,又可以破坏染色体中的DNA及细胞质中的RNA等正常结构,从而阻止细胞的正常分裂或引起无规则分裂,造成衰老或导致癌症等疾病。(6)从表2-11中可以看出稀土元素、、、等含水离子的ξ值大体在3.6左右,远远比有毒元素、、、、小,还比小一些,因此这些稀土元素就进不到有毒元素行列里。

(7)第六类(Ⅵ)元素为负电性较强的负离子群体。大家知道,所有阳离子群都要用阴离子来加以平衡,所以人体内还有不少、、、,可以进入人体骨骼、牙齿结构中;

可以进入甲状腺;使人镇静;与作用,生成胃酸,加强消化作用。至于第七类(Ⅶ)元素、等,在人体中N、S不足时,可以还原成N、S。最后,鉴于以上的考虑,可以确定生命相关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图2-1)。

采用元素的氧化电位势能及溶度积和络合强度来考察元素的生命相关性,还不够量化,进而提出了生命相关元素含水络合物的亲电、亲核强度标度概念,用电荷强度标度值ξ按元素的功能把元素群分为八类:生命结构型元素群;神经传递相关元素群;能量传递及其酶中心元素群;生化过程中催化、激活动力作用的元素群;有毒元素群;起离子平衡作用的元素群;氧化离子元素群以及有毒自由基(高氧化)元素群。每一类元素电荷强度标度值ξ是一定的,所以通过ξ可以选择生命相关的有用元素(、、、、、、、、、),为其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人体内生命动力元素的含水络合离于群体是不断地整理整顿、合成、复制、转录遗传基因载体DNA的最深层次的微观环境动力。这些含水离子分布在人体的各个角落里,但是不同器官的组织内这些元素的分布有所不同,且有固有的累积分布曲线,构成某器官组织应有的临界的平衡分布。过去生命科学和医学界往往只注意到个别元素的生理作用,而没虑各种元素的整体分布对人体某器官健康影响的问题。作者采用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人体内生命动力元素按原子序数分布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而得到了若干在前人文献中尚未报道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生命动力含水络合离子的氧化电位,亲电性及离子的周围含水保护层厚度角度来确定了各种生命动力元素含水离子的亲电强度,为研究这些元素的生物化学作用确立了崭新的理论方法。化学元素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通过基本物理量,即元素的氧化电位(V),含水络合离子的亲电性强度(ξ),各种离于在水中的溶度积()及离子对其他离子基团的络合能力(),提出了界定生命动力元素群和有毒元素群的定量方法,总结出各种金属元素要成为有益于生命的相关元素至少要满足下列八个先决条件。(一)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在有氢氧根的人体细胞世界中不得沉淀(二)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在含大量氯离子的人体细胞世界中不得沉淀(三)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不得与碱基过分络合(四)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不能与各种有机酸过分络合(五)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不得与酰酮基团过分络合(六)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不能与酰胺基团过分络合(七)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不能与氨基酸单体过分络合(八)有益于生命的元素离子至少不能与巯基作用

元素的氧化电势和元素阴阳性之间的关系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各种生物体,包括中药在内都有各自不同的元素分布,不同元素的氧化电势见表2-13(以主族元素为例)。第一主族和第二主族的元素的氧化电势很高,故非常容易成为阳离子;第三主族的元素也有成为阳离子的趋势;第四主族元素中C、Si通常既不失去电子也不获电子,故容易形成共价键,而Sn、Pb较易形成阳离子,但离子的阳性不如前几个主族元素;第五主族元素与第四主族类似,N、P容易形成共价键,而As、Sb、Bi不易形成直接的元素离子。第六主族与第七主族元素的离子化程度有很大差别,第六主族元素通过得电子的方式,呈正电位;第七主族则同样通过得电子的方式,但呈负电位,即第七主族元素非常容易成为阴离子。介于第一主族和第七主族元素之间较重的金属元素则容易成为阳离子;第三主族至第五主族的较轻元素容易形成共价键。所以,元素氧化电势越高,离子所呈阳性越强;氧化电势越低,甚至呈负值时,离子阴性越强的结论。主族元素是这样,副族元素、过渡元素、稀土元素也是这样。

生命相关元素阳离子的亲电强度和氧化电势之间的关系为了考察中药中生命相关元素的分布对中药有机成分及阴阳性的影响,有必要先考察阳离子的亲电性强度和氧化电势之间关系。现从元素周期表出发把生命相关的元素集中起来,按族、按周期加以归纳可得如下结果(图2-2)。图2-2中的元素分为四大群体:第一主族类、第二主族类、镧系稀土元素类及过渡元素类。其中第一主族的氧化电势最高,亲电强度最低;在过渡元素中、的氧化电势最低,亲电强度相当高。其他群类元素介于这两者之间,绝大部分元素表现出催化、激活动力的特性。从氧化电势(V)和电荷强度(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者间有下列线性关系,即氧化势(V)越是小或是越负其亲电性电荷强度(ξ)越高(图2-3)。由此可以看出阳离子的氧化电势和亲电强度的趋势是一致的,其原因是亲电性强度(ξ)的表达式具有势能的性质。但是各有不同的功用:从氧化电势可以看出同属阳离子的阴阳性,从亲电强度可以看出不同阳离子对微环境负电荷中心的亲和能力。与此同时还发现某种元素对生命过程的阴阳性,并不是指该元素离子所带电荷的正负性,而是由元素的氧化电势及电荷强度来决定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铁元素,人体血红蛋白的铁元素参与了整个呼吸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转化为再转化为。铁元素氧化电势由+0.409伏降到+0.036伏提高到+0.409伏。因此铁元素作为人体血液的最关键的成分,与锌共同被用来界定中药的阴阳性。从这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