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第1章1.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1〕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开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构造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开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2〕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表达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制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历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X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那么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3〕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开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开展。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开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开展和建立生态文明的理论根底。2.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立之间的辩证关系?1)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对自然界存在于开展尤其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认识。2)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开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3〕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立的思想根底,生态自然观主X人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和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都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会影响到对待事物的原那么、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是会影响到根本概念和根本标准的形成、理解和运用,成为创立生态文明的思想根底。一、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立提出的总的要求二、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根底三、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第2章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现代科学的体系构造由学科构造和知识构造组成学科构造由根底学科、技术学科、工程学科构成。知识构造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现代科学的体系构造表现出现代科学开展过程,其中学科构造形成立体的架构,知识构造各要素渗透在学科构造相对应的要素之中,根底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都是系统化的知识,都会经过一个由科学事实到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2现代技术的体系构造由门类和形态构造组成门类构造由实验技术、根底技术和产业技术构成。形态构造由经历形态的技术、实体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构造表现出现代技术的开展过程,其中门类构造是立体的构造,形态构造的各要素同样渗透在门类构造相对应的要素之中,实验技术、根底技术和产业技术都包含经历技能,都使用工具机器,都蕴含了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造的研究说明,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开展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一体化特征。2.怎样认识科学技术开展的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开展模式及其动力的分析1社会需要是技术开展的重要推动力2技术体系内部开展的不平衡3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二国外关于技术开展模式及其动力的研究技术自主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的、自我创生、自在的或自我扩展力量。社会过构建论:在技术的开展过程中,社会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技术自主论和社会构建论都看到了技术开展的某一方面的动力,无视或者低估了其他方面动力的作用,存在片面性。三技术的开展模式及其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反战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1社会需求与技术开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开展的根本动力2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开展的直接动力3科学进步是技术开展的重要动力。第3章1.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哪些?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归纳、演绎、类比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是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根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放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历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变动和开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准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综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统一起来,要更加自觉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2.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与批判思维方法有哪些?试析批判性思维对创新思维的重要意义。1〕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
只发散,不收敛,劳而无功;只收敛,不发散,没有创造。只重视其中一个,便可能走向形而上学思维。假设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具有互补性,不可偏废。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思维的X力,在收敛中注意发散,在发散中注意收敛
〔2〕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构造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3〕移植、穿插和跨学科研究方法
移植和穿插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创造变得越来越复杂,进展移植与穿插,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表达了广泛联系和开展的辩证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新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内容一致、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批判性思维对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创新离不开批判精神的支持和帮助。在面对旧思想、旧观念和旧技术时,创新者要破旧立新,实现理论突破和技术革新,就必须具有独立思考、敢于疑心的胆略;具有寻根究底的强烈好奇心和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心;具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具有善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这就是典型的批判精神。没有批判精神的介入、驱动、引导和鼓励,创新意识就难以孕育成型,创新过程就不能启动并持续下去,创新成果也就不能最终完成。科技史上数以万计的创造创造,都离不开创新者的批判精神。相反,唯命是从、人云亦云的从众性,偏见成癖、独断专行的褊狭性,思想懒惰、因循守旧的刻板性,都会对创新起阻碍作用。另一方面,认知技能为创新的整个过程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根本工具。一般说来,创新过程包含问题表征、设计解题方案、执行解题方案和监控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相应的认知技能。例如,在问题表征中,需要运用解释技能和分析技能,去加工问题涉及的各类知识,实现对问题的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又如,在监控中,既要运用评估技能,对解题过程加以反思、监视和检验,又要运用自我调控技能,及时改正错误,校准方向。第4章1.试析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广泛结合,给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意识形态以至整个社会以极大影响。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如此巨大,它不仅改变着个人、家庭、社会、国家,而且引起了全球的变化。科学技术又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类以巨大恩惠,被誉为“善〞的化身;另一方面,它又带来种种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危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开展。不管人们用什么目光和见解审视科学技术,但都不得不成认一个事实;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是在极大地增强,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一、科学技术的物质文明功能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综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命题:
〔1〕科学技术是一般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就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可以不断物化、创造、改善生产工具,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还会使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可以优化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强化生产效率,满足生需要,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最后,它通过在社会管理、企业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的运用,可以使生产要素、社会要素到达最优组合,从而使自己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就生产力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看,它也起着首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社会物质文明及其变革的根底。
2、科学技术是社会物质生活方式开展的重要动力
〔1〕科学技术不断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内容〔2〕科学技术拓宽了人类生活的空间〔3〕科学技术改善了人类生活的质量〔4〕科学技术优化了人类生活的构造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
1、科学技术能促进产业构造发生重大变革
2、科学技术的开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气磨产生的是工业主为首的社会〞。
中国的经济改革、参与国际竞争,要大力开展科学技术。
3、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生活方式的变革
一方面是通过生产力促使经济根底变革,最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使政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是通过具体的政治活动参与手段实现对政治的影响,如电视会议、舆论的力量
4、科学技术促进了军事活动方式的变革
〔1〕促成武器系统的新旧更替
〔2〕促进军队组织构造和作战方式的变革
〔3〕促进军事和战争目的的改变:古代为获得人口、财富和土地,现代为了石油、争夺太空
〔4〕极大地提高人的军事战斗力
三、科学技术的精神文明功能
1、科学技术与社会精神文明
〔1〕科技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其进步是精神文明建立的重要标志
〔2〕科技是精神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石
〔3〕科技是批判**迷信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它推动着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变化
2、科学技术与人的素质提高
〔1〕自然科学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2〕科技推动着人们价值观念的进步:首先,科技开展水平决定着人们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其次,科技进步推动思想观念现代化、**化;第三,科技推动着道德水准的提高。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展伦理标准?对科技工作者的伦理标准包括哪些内容?一、从社会角度来看,生存在社会当中的每个人都要承当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科技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局部,也必须承当。并且科技工作者能比一般人更早、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某一科技活动可能带给人类的危险,他们的能力决定了他们首先应该承当“预见〞的伦理责任。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开展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由于对自然界无止境的开发等等,也带来了日益复杂的难题,科技工作者应该更宏观的考虑所做工作带来的利弊。三、今天的人对未来的人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有义务为当代人的需求与未来人的生存空间之间把握一个正确的尺度。科技工作者应该慎重选择有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开展的课题进展研究。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安康、持续地运行?为了科学技术的安康开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开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第5章1.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创新型国家是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根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国特色的创新国家建立的战略任务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是创新型国家建立的关键。创新型国家表达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开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拟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创新性国家建立的实质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展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习2025年雷锋精神六十二周年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4份)-54
- 2024年油烟净化设备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政治-云南省三校2025届高三2月高考备考联考卷(六)试题和答案
- 2025年农村宅基地买卖合同协议书(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保障)
- 2025年度地下车位租赁与车位租赁平台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室内装修安全监理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商铺租赁税收优惠政策协议
- 2025年度新能源技术研发用工协议安全责任承诺书
- 2025年度制造业企业生产线人员招聘与培训合同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参考模板范本
- 建筑冷热源素材
- 初中英语 沪教牛津版 9A U7-1 Reading Tom Sawyer paints the fence 课件
- 骗提个人住房公积金检讨书
- 监控系统维保方案计划及报价
- ABCD2评分量表(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
- E-learning平台使用手册(培训管理员版)
- 自动化物料编码规则
- 小学音乐教材分析
- 委托收款三方协议
- 黄冈市2021-2022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