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考研南开大学7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第1页
社会学考研南开大学7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第2页
社会学考研南开大学7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第3页
社会学考研南开大学7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第4页
社会学考研南开大学7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学考研南开大学73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一、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南开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90分)1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2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3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4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6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7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8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9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用社会学的观点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分化问题。2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看待社会平等与不平等问题的。3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本土化”这个概念的,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南开大学200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社会学理论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90分)1简要说明学习社会学对个人有哪些作用。答:抱歉,本题没有提供答案。2简述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答:社会保障的三种主要形式: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中最主要的形式。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其有劳动能力时为社会做出某种形式的贡献,当其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和生育等情况而临时性或永久性丧失劳动能力后,社会反过来以一定的方式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2)社会救助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也是一种主要的形式。社会救助是指政府、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为社会中的生活困难者提供的基本保障。(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在中国是作为一种社会保障形式,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社会群体和一些社会成员为了解决广大社会成员的各种困难,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保障和服务措施的总和。3简述文化的基本功能。答:文化的基本功能有:(1)认同功能: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有:①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历代相传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总和。②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行为的一种较为长期、稳定的规范体系。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强制实施的规范体系。④价值观念,是人们评价、判断事物的思想标准。(3)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①从文化整合的观点出发,社会上的各种文化机构都从不同侧面维持着社会的团结。②文化的某一个部分出现解体,也可能威胁到整个文化体系,进而导致社会团结、社会整合的瓦解。(4)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人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或者说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不断学习和运用文化的过程。4简述西方社会学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观点。答:(1)社会“唯实论”它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社会“唯实论”从宏观方面分析社会,强调社会对个人及其行为的决定作用,把社会看作是君临于个人之上,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早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的创始人孔德、迪尔凯姆都是持这种观点的。①孔德虽然重视社会进步,但是他反对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他认为个人完全是由社会塑造的,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家庭、等级、行会、团体和教会、国家这些社会组织协调起来,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②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先于个人,高于个人。彳也认为社会现象是〃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社会”不是产生于追求最大幸福而互相交易的个人主义倾向之中,因为个人欲望是无止境的,任其追求,就会出现“失范”现象。所以,社会要控制和限制个人的需求,形成社会的共同目标,只有这样才有社会的整合。(2)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强调个人及行为者的主观意义,认为个人动机和主观意义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意义。坚持这种观点的是韦伯。韦伯从微观的个人方面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个人动机和行为的主观意义是社会现象的本质,认为只有个人才是客观实在,社会仅仅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3)社会互动论社会互动论试图调和社会“唯实论”和“唯名论”,社会互动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和米德创立的,但其思想渊源于德国的齐美尔。齐美尔既不同意孔德、迪尔凯姆把社会看作是独立于个人之上的实体的观点,也不同意把社会仅仅看作有名无实的某种东西。库利和米德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具体地说是从自我形成的角度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库利反对把个人与社会二元化,认为没有脱离社会的个人,也没有脱离个人的社会,个人生活的社会性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的,假如没有你、你们、他和他们,也就没有我和我们。②米德更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与个人的统一。彳也认为必须以社会为出发点来解释个人的经验,因为个人自身是安排在一种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之中的,因此离开社会便不能产生自我,自我是社会我。③社会是通过人们之间不断的沟通联络和互相作用显现出来的;没有人们之间的互动,就不会产生自我,也就没有社会。(4)在库利和米德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表现出来的,通过互动过程,人们对周围环境和互相关系做出解释和定义,并且不断地磋商如何使互动继续下去,这就是社会,就是社会秩序。5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是:①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②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主性。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性。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⑥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该阶段发展任务是与人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⑦繁殖感对停滞感(25~65岁):其基本任务是获得创造力感,克服停滞感。这种创造力感不仅包括对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尽职尽责而且还包括为他人和社会谋求利益。⑧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5岁以上):其基本任务是获得完美感,克服失落感。若前七个发展阶段中的积极成分多于消极成分,就会使人感到一生是较为完满的,相反,就会产生失望情绪。艾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6简述符号互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答: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学理论,具有以下三方面理论观点:(1)重视人的主观(自我)因素,强调人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即自我的双重性)。(2)重视对社会微观层次的研究,强调个人的特殊性,注重对个人之间的互动过程的研讨。正因为如此,它指导研究者寻找产生问题的个人的、个别的、特殊的原因,所以对社会的考察比宏观理论更细致、更精确。(3)它重视对实际生活和互动的过程即所谓经验世界的考察,主张从生活经验中归纳出理论。因此,它有助于指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研究。7请说明组织的目标体系。答: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其确定的目标体系,即便是同一类型的组织,其目标体系也是有差别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目标分类方法:(1)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主要目标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组织主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和愿望的满足的目标。次要目标是指组织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次要受益人群体的需求与愿望。(2)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才能达成的目标,通常是一年或几年后完成的目标。短期目标是指组织短期内实现的目标,实现周期往往较短。(3)平衡性目标和改进性目标平衡性目标是指有意识地做出了与组织的宏观环境相适应的决策,这种目标的实施采取了一种适应性战略。改进性目标是指一种以改进工作和以更高效率完成计划的愿望为基础的目标,这是社会组织在转型社会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目标形式。(4)显目标和隐目标显目标是指组织所建立的官方的、正规的目标,并印制出版,主要供给组织之外的股东、政府或各类宣传机构参阅。隐目标是指组织在事实上所实际朝向的非官方目标,这种目标有时与正规目标存在差异。8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答:社会控制的基本形式有:(1)组织控制手段组织控制是指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其特点是:①范围小,即控制范围局限于该组织内部;②层级控制,即在社会组织体系内部,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实施控制。(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的行为准则,对所有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具体形式有:①政权政权是以全社会的名义出现的,它的控制范围是全体社会成员,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是以法律作为基础的。②法律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控制手段,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法律具有阶级性、广泛性、强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以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具有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具体形式有: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9简述“科层制”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科层制的基本含义韦伯将科层制视为法理型统治的特殊形式,这也是他所认为的人类组织的合理形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的主要是业绩。在韦伯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2)科层制的主要特征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用社会学的观点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分化问题。答:(1)社会分化的基本含义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分化的最一般含义是指事物从同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分化及其原因抱歉,本部分没有提供答案。2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看待社会平等与不平等问题的。答:社会不平等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泛指各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成功。例如,30年持续的年均10%的增长速度,民众不断提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外资的大量涌入,出口方面举世瞩目的成就,摩天大厦、高速公路、购物商场、豪华旅馆、私人汽车的大幅增加,还有其他一些在视觉上可以捕捉到的片断,无不展示出中国正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和富足。然而与此同时,1978年之后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有些令人担忧的趋势:在许多方面,中国比以前越来越不平等。不仅收入分配比1978年之前更加不平等,就是在毛泽东时代想要摧毁的财富和特权的不平等,也在重新出现;身家动辄百万的企业巨头以及外国资本家、戒备森严的私人公寓,这些在当今中国比比皆是。经济改革让许多人从中获益,但是也让许多人成为失败者,包括上百万的失业者和破产者、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以及城市中因社会福利大幅削减而产生的穷人。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成员个人和群体在社会中所居的社会地位不同,并由此而产生的人们从社会中获得的各种报酬不同。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社会不平等在程度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总体说来,各个社会中的社会不平等都有如下的性质:(1)不平等的社会性人们之所以会在社会中居于不平等的地位,其原因是很复杂的,其中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在个人原因方面,诸如个人的智力、体力、精力甚至容貌等方面都可能对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所获报酬的多少起着影响作用。但是,个人的这些自然因素并不是社会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特性方面。换言之,从社会学的观点看,人们在社会中之所以会有不平等的地位,主要是由社会造成的,而不仅仅是由个人的各种素质所决定的。因此,社会学家们主要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去分析是哪些社会因素影响和决定着社会不平等的模式,以及既定的社会不平等结构又是如何反过来对个人及群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的。(2)不平等的多元性社会不平等反映了社会成员所获报酬的不均等,而这些报酬本身又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社会不平等也就是多元性的。早期的研究者主要着眼于人们在经济地位方面的不平等,而后来人们发现,除了经济方面的不平等以外,社会成员及群体在社会权力和社会声望等方面的不平等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社会不平等的多元性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衡量社会不平等的标准是多元性的。其中,主要的标准有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其次,导致社会不平等的社会因素是多元性的。例如,人们的职业差异、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地域分布、性别和年龄等方面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3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学本土化”这个概念的,请举例说明。答: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中国在建设社会学、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恢复和重建社会学过程中不得不引进和借鉴西方社会学的事实,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其实,只要引进西学,便不可避免地要提出这一类问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西学东渐现象就曾经引起国内思想界有关“西学”与“中学”之地位的激烈争论。一些学者尽管对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不熟悉,也难以得到国外的文献,却能注重面向实际,强调田野调查,并实实在在地从田野调查中收集到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方法论和理论创新能力的训练,大量的经验研究还停留在经验描述的层次,还不能上升到理论,更不能上升到提炼出有分量的、有本土特色的理论。因此,有关社会学本土化问题,我们应清楚:(1)社会学本土化决不意味着对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否定和拒绝在社会科学史上,社会学之所以能于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得以产生,而后又迅速地被传播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巨大的现实需要。因为,社会学学科有他独特的研究视角,社会学能解释其他社会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一些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有助于研究者所在国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学学科能在19世纪后期传入日本,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在20世纪初被引入澳大利亚的大学课堂,主要原因就在于此。(2)社会学本土化发生并体现于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份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化”的对象就是外来社会学,“化”的结果就是寻求外来社会学发生转变,以使外来社会学在本土社会得以成长和发展,满足本土社会的需要。当一种外来社会学被引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后,就必须与学科引进者所在的国家或地区即本土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这种结合构成了社会学在引进者所在的本土社会得以成长、发展并满足本土社会的需要的基本前提。(3社会学本土化意味着本土社会的学者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社会知识的基础上,以本土社会为基本对象而展开其研究活动①在世界社会学的发展变迁史上,由于历史的、物质的条件以及研究力量等方面的原因,先是欧洲社会学后来是美国社会学,交替地居于社会学世界格局的中心或主导位置,成为世界社会学中的强势社会学,他们在社会学研究上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颇为丰富,他们对欧美社会的研究,方法上亦日趋标准化和规范化。在这种客观的世界学术环境下,欧美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社会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有一个学习和掌握欧美社会学成果的过程。但是,这种学习和掌握过程,决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为掌握而掌握。学习和掌握欧美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吸收欧美社会学的合理成份基础上,以本土社会为基本对象,进行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②在社会学本土化过程中,以本土社会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说对本土社会的所有现象或所有问题都应予以面面俱到的、轻重不分的重视,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以那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或现实意义的本土社会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重点或研究的突破口。二、《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一、概念题1科层制[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指法理型统治下组织机构的特殊形式,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在这种统治形式下,组织按照合理性的原则来设计和分工以便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官员们的职务等级是按照集权体系所安排的固定有序的体系,并且有着与职务相对应的严格的权限规定。组织运转依靠的是没有人情味的职责、规定和准则,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官员的任命与提升所依据主要是他的业绩,统治者的统治权力都有合法的权限。在韦伯看来,所有这一切都保证了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2模式变量[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模式变量是指帕森斯提出的一种类型学的工具。他认为,任何行动者在其他行动者进行互动时,必然要面对五种类型的选择,即“五种模式”。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扩散性与专一性;情感性与中立性;先赋性与自获性;私利性与公益性。帕森斯的模式变量被用来分析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被用来解释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因为模式变量不仅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价值特征,也能被用来强调个人价值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3剥夺一满足命题[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剥夺一满足命题是指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剥夺是指某人在得到某一报酬后所经历时间的长度。满足是指一个人在刚刚过去时间里得到的报酬使他不再马上需要更多的酬赏。霍曼斯的这个命题是对前三个命题的限定,即个人的行动与获得报酬的满足感必须把时间因素考虑进去。他说,如果一个人时常得到报酬,起初他会有非常满足的感觉,但此后这种报酬如果重复出现,其价值就会降低。其情形犹如一个非常饥饿的人吃第一个烧饼是感到极大的舒服,然而继续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以及第n个烧饼,伴随着他越来越饱,那种舒服感和满足感会越来越小,乃至消失。4镜中我[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镜中我,又称“镜中自我”,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是指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这面镜子而形成的一种自我观念。他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没有他人的反应和评价,就不会有自我观念的形成。镜中我从想象得来,分三个步骤:①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表现;②想象他人对这种表现的判断;③形成自我观念。在想象别人对自己估计是好感还是恶感,认为自己骄傲还是谦卑时,他必然会作出改进,以期达到与别人更加协调。这一概念以直观的形式,说明人与社会是在交往与社会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我的性格,逐渐适应于在社会中生活与工作。5《货币哲学》[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货币哲学》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著作。在这本书中,齐美尔以其独具特色的形式互动理论,揭示互动对于社会关系本质的影响,他详尽研究了社会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齐美尔认为,正是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因此,他将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和文化矛盾分析的重点,放在了经济交换关系,特别是货币关系上。虽然说并不是所有的经济交换都是以货币为媒介,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6失范[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默顿认为,失范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当触犯刑律时即为犯罪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涂尔干认为凡是存在着不明确的、彼此冲突和分散的规范的地方,个人与他人就不存在有道德意义的关系,或者没有规定获得快乐的界限,这就是社会失范。7角色距离日惊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8社会事实[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研]答: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①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②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③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9目的(工具)合理性[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目的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工具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10利他性自杀[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利他性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自杀论》是涂尔干的代表作品,该书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