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课件_第1页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课件_第2页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课件_第3页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课件_第4页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1先秦就是秦代以前,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历史起源之时,也是中国教育的开端时期,先秦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奠定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先秦就是秦代以前,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历史起源之时,也是中国教育2教学要求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1、了解中国教育的起源。2、了解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3、理解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

4、掌握先秦儒家教育思想5、了解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教学要求3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教育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俱来,自从人猿揖别,便有了教育。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通过生产劳动,把这样那样的社会物质生活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这便是人类最初的教育形态。语言不仅有利于人类协调地生活,也有利于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技能,这些传授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4(二)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以生产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在生产中进行;教育的手段局限与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人员。(二)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5(三)古代形态的教育特点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2、教育具有了阶级性和等级差别;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教育有了稳定而丰富的内容,中国的“六艺”、欧洲的“七艺”?;4、学校教育发展缓慢,办学形式单一。(三)古代形态的教育特点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有了6二、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一)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

二、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7(二)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三)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掌握文字需要专门人员施教与专门施教的场所,因此文字也促进了学校的萌芽。

(二)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8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成均”,“成均”的本义是指平坦、宽阔的场地,并且是经过人工整修的,很可能是指原始氏族部落居住区内的广场。这类广场在夏秋收获季节用于堆积收获物,同时,也是全体氏族成员聚会、娱乐、举行某种规模较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或向氏族成员宣告氏族首领教令及决定的场所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音乐又是氏族举行祭祀典礼所必需的。可见学校由社会公共活动和宣教场所演进而来。

第二种是“庠”,被认为是传说中虞(yu)舜时代的学校,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养老是氏族社会在生产有剩余产品后的必然举措。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

养老于米仓自然便利,不过老人也不是白吃闲饭的,他们要将自己丰富的阅历、经验和技能,对下一代进行传授。“庠”后来成为学校的名称之一,可见学校从养老场所的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和知识演进而来。古代学校教育9夏、商的学校教育夏代是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序”是射的意思。金文的“序”字,象人在“个”中射箭的样子,以表示习射之所。至于“校”,即用木头或竹子围成栏格做为养马之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习武和比武的场所。在这里,贵族子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商代

是我国奴隶制的发展时期,

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

,在甲骨卜辞中发现有“教”、“学”、“大学”等字样,

是商代已经有学校教育的明证。商代还出现了“瞽宗”

这种学校形式。习礼

、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他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商代在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它们都离不开数学,甲骨文中出现的数字,最大的已达到三万。出土文物还表明,商代已能进行一般的算术运算,并能绘制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所以算学必然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夏、商的学校教育10一、西周的“学在官府”“学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

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民间无学术,也就无学校教育可言,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西周的政治体制是领主贵族制度,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袭领地,政府的官职也多是世袭的,史称“世卿世禄”。在这种体制下,培养统治阶级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其对象必然以贵族子弟为主,即所谓“国子”

,他们的教育自然由官方来安排。西周的学校教育一、西周的“学在官府”西周的学校教育11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教学的任务。比如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

,负责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礼乐官,同时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如师氏

、保氏

、大胥

、小胥

、乐师

等就是国学的教师

。此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与政事合一。国学既是施教的场所,又是国家举行重大礼仪活动的地方,如祭祀、乡射

、献俘等活动都在国学进行。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

、乡射礼、士人议政、养老尊贤活动的场所。政事活动本身也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参与政事的过程中接受各种教育。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学在官府具体表现为官师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负行政职责,也有12三、远古至西周的教育一、原始社会时期教育1.教育的源起劳动工具的制造——人——社会——教育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约5万年前——5千年前)劳动生产教育生活习俗教育艺术宗教教育军事体格教育三、远古至西周的教育一、原始社会时期教育1.教育的源起劳动工13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a.教育的分化专门教育(培养劳心者)社会教育(培养劳力者)b.学校萌芽的传说2)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约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a.教育14二、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设置序——射箭场校——养马场2)夏代教育的特点重视军事教育2.商代的教育1)甲骨文对教育的促进2)商的学校设置3)商代教育的特点重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二、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设置序——射箭场校15三、西周的教育1.教育领域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2.大学的“六艺”教育六艺:礼、乐、书、数、射、御3.学校设置大学、小学——国学校、序、庠、塾——乡学三、西周的教育1.教育领域的等级制度王——诸侯——卿——大夫16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

西周学校系统可参见下表:17四、春秋战国及秦的教育一、春秋的教育1.官学衰落1)贵族对教育的漠视2)周王的权势衰微3)战争连绵不绝2.私学兴起1)典籍四散、文化下移2)“士”阶层的活跃3.私学大家——孔子四、春秋战国及秦的教育一、春秋的教育1.官学衰落1)贵族对教18二、战国的教育(百家争鸣)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老子、庄子3.墨家墨子4.法家商鞅、韩非子二、战国的教育(百家争鸣)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2.道家老子19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1、“学在官府”是与私学相对立的,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学在官府”理解为官学呢?

“学在官府”作为西周时期教育的主要特征,确实有着学校由政府主办这一层含义。但是,其范围要比后世所说的官学要广泛得多。“学在官府”的“学”,从其本义来说,并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典籍等。由于学术、典籍等都为朝廷及各级政府所把持,因此普通百姓根本无权享受教育,民间无学术,更无学校教育。此外,“学在官府”还体现在官师不分上,即官吏既是行政官员,又是学校的教师,而后世的官学,只是属于官方主办的学校,教师虽然也可能有一定的官品,但多数是专职教官,不见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1、“学在官府”是与私学相对立的,那么是不202、“六艺”是什么?

西周官学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又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中外教育史-第一章-先秦时课件213、举一反三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源出于《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于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要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3、举一反三224、明人论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标。其具体内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即后世所称的“五伦”。

4、明人论235、虚壹而静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所特别重视学习态度的培养,提出了这种观点。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虚”即虚心,就是不要先入为主;“壹”即专心,不一心二用;“静”即静心,即不能用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5、虚壹而静246、兼陈中衡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荀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防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提出解弊就偏、兼陈中衡的思维方法。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某一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