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真理的历程 全省一等奖_第1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全省一等奖_第2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全省一等奖_第3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全省一等奖_第4页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全省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吃一堑,长一智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1、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4、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学习目标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注意3点: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性质:是直接现实性活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一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杜威辩证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实践和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与动物本能有本质的区别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1)(2)辩证唯物主义黑格尔实践是人的精神的,观念的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3)探究活动一:以往实践观与辨证唯物主义实践观有何不同?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3、教师讲课4、修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一号”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最基本的)教育实践探究活动二发明青蒿素与燕子筑巢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1、发明青蒿素也是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事件具有什么特点?2、屠呦呦团队在60年代受命,经历了多年研制成功青蒿素,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1、屠呦呦研制成功青蒿素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2、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对象、手段)(实践活动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探究活动三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认识从何而来?认识到何而去?

认识为何发展变化?认识由何检验?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人类,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寄生虫感染的问题在世界最贫困人群中尤其突出,已经成为提升人类福祉与健康水平的一大障碍。

自1969年屠呦呦和研究团队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深入到微观世界,从而研发出抗疟良药青蒿素。探究活动四思考:

(1)治疗寄生虫感染病的新疗法是如何获得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屠呦呦团队从古代医书中得到启发,研发出青蒿素,说明书本知识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最初,青蒿的实验效果不理想。屠呦呦敏锐地意识到,是不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改变原来的提取方法,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以低沸点溶剂乙醚来提取有效成分,明显提高治疟的效果。青蒿素已被发现40年,屠呦呦说:“截至目前,青蒿的全貌我仍不完全了解。”针对青蒿素的研究广度、深度不断拓展,科学家们正一步步接近“谜底”。近几年,屠呦呦团队在深入研究中发现,青蒿素对红斑狼疮有独特效果。而且在治疗肿瘤、白血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变态反应性疾病等方面也有一些效果。疟疾,在全球肆虐了几千年,患者得病后高烧不退、浑身发抖,重者几天内就会死亡。到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产生了耐药性,疟疾再次在东南亚爆发。美国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但都无果而终。应越南的请求,中国从1964年起开始抗疟药研究。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提供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认识能力多次动物实验结果让人兴奋,这种编号为191的青蒿萃取液,在治疗被疟原虫感染的小鼠和被疟原虫感染的猴子时,有效率达到了100%!然而,青蒿萃取液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

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还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他们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又深入到疟疾严重的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l位感染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的好,使用青蒿萃取液治疗的病人很快退烧,血液中的疟原虫也很快消失。探究活动五思考:青蒿素青蒿萃取液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的好是怎样证实的?说明了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世界卫生组织《疟疾实况报道》显示,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各年龄组危险人群中疟疾死亡率下降了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65%。“青蒿素类药物作为治疗疟疾的主导药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青蒿素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神药”,名副其实。思考:青蒿素在国际上被誉为“东方神药”,挽救了数百万计的生命,这说明了什么?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要会到实践中去,改造世界。探究活动六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目的、归宿动力检验标准含义基本形式特点知识梳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实践含义基本特征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正确的促进作用错误的阻碍作用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来源发展的动力检验的标准目的和归宿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积极投身实践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基本形式1.实践活动多种多样,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A、蜘蛛结网B、“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C、医生治病D、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C随堂演练2.从“神一”到“神八”载人航天试验的过程中,直接参加的单位有近200个,涉及到的单位近4000家,参加试验的工程科技人员超过15万人。这说明()A、实践具有社会性特点B、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AA3、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④百闻不如一见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③④D巩固练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要求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仰望星空,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与人类的渺小。探索宇宙的真理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下列认识都是真理吗?为什么?“上帝创造了人”“发展是硬道理”“供求影响价格”

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结论才能被称为真理呢?×探究活动七√√认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谬误相符合不符合认识客观事物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三理解真理的客观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人们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因为“有用”才“真”,还是因为“真”才“有用”?1、真理一定有用,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2、真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不能以“有用性”来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①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对同一个事物只能产生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

三角形的内角和任何情况下都等于180度吗?

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这是几何之父——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真理。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度。德国数学家黎曼1826—1866)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度。

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征?

说明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因为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启示失败的实践说明了: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四追求真理是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①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主体来看:受具体实践水平、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变化性,使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②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材料一: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而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材料二:中世纪欧洲神学思想处于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推崇神学,认为上帝创造了地球、月亮等万事万物,“君权神授”材料三:中国古代老百姓每逢月食非常害怕,“天狗食月”一说盛行……探究三: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为什么早期人类对月球的正确认识如此匮乏?具体实践水平限制知识水平有限立场观点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物质世界)————无限变化认识的主体(人类)——世代延续认识的基础(实践)——不断发展人类认识无限发展3、认识具有上升性①人的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