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摘要】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的学习中,乘法分配律无疑是重点,也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一局部。文章从现状调查以及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入手,研究进步乘法分配律的有效策略,从系统把握教材、巧用生活情境、利用数形结合、进展练习的变式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掌握好数学模型,从而有效进步学习效率。【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本文内容:
【摘要】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的学习中,乘法分配律无疑是重点,也是最难理解和掌握的一局部。文章从现状调查以及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入手,研究进步乘法分配律的有效策略,从系统把握教材、巧用生活情境、利用数形结合、进展练习的变式等几个方面,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掌握好数学模型,从而有效进步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
一、小学数学中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现状调查
〔一〕依葫芦画瓢,方法选择的负迁移
在去年学校组织的团队赛课中,在执教?除法有分配律吗?时,为了进一步研究,我们有针对性地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进展了前测问卷调查。
每个班大约有40%的孩子出现“〔a+b〕÷c=a÷c+b÷c〞这一类的错误,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乘法分配律运算的负迁移的影响。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乘法分配律后,无论在整数、小数、分数,还是四那么混合运算的学习中,这一运算定律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学生刚开始接触乘法分配律时,教材教学只出现“〔a+b〕×c=ac+bc〞或“c×〔a+b〕=ac+bc〞。在整数范围内的应用,此时学生已用得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错误,并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式。当乘法分配律“推广〞到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除以这个数,再把两个商相加,结果不变〞时,学生借助乘法分配律的惯性思维自然而然地迁移出“〔a+b〕÷c=a÷c+b÷c〞。
调查结论:学生在运算定律的选择与应用方面随意性比拟大,模拟痕迹比拟明显,只停留在形式模拟层面,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不求甚解,意义理解的不充分
笔者在教乘法分配律新授课后,从当堂练习中,发现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定律,然而在第二天的练习课上,学生出现了这样一些错误:78×99+1=78×〔99+1〕,25×32×125=25×4+125×8。学生对着模型能很好地理解,但遇到变式的题目,就不能较好地运用了。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长时间受简算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条件反射。他们看到特殊的数字组合,如能凑整十、整百的,总想着把他们凑合在一起,造成了思维定势。另一方面,相信很多教师都有体会,今天学什么新知识,今天所有的题目学生做题时都会采用这一方法照样画葫芦。
调查结论:学生不能灵敏的选用适宜的运算定律進行简便运算。说明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形式建构理解不充分。
二、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产生困难的原因分析
运算定律是对数的运算过程中的根本规律的归纳和总结,是运算本身固有的性质,是进展运算的根据。运算定律是小学阶段唯一以定律方式呈现的内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有必要去明确其意义与作用。但学生在学习小学阶段的运算定律时,为什么会在学习乘法分配率时会举步维艰呢?主要是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用准确的语言将定律描绘出来
学生在学习乘法结合律时,经过大量的实例论证后,学生很快就可以用字母归纳“a×b×c=a×〔b×c〕〞,并且很容易根据字母的顺序去表达乘法结合律。学生在学完乘法分配律后,照旧可以很顺利的用字母归纳“〔a+b〕×c=ac+bc〞。但是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较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很准确地把定律用语言描绘出来。个别学生在其他同学复述了好几次的情况下,还是不能用语言进展准确的描绘。课后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对乘法分配律的描绘中,出现了平时不大出现的数学语言,如两个数的和、分别乘一个数等,学生说起来比拟拗口。
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当学生难以用语言去描绘乘法分配率,是因为他们还没真正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本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观察学生书写的正确率,数学表达才能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才能。
〔二〕乘法分配率符号复杂多样
乘法分配律与其他定律相比,符号多样化。已经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a×b=b×a、a×b×c=a×〔b×c〕,左右两边都只有一个乘法运算符号,但乘法分配律“〔a+b〕×c=ac+bc〞出现两种运算符号,左边出现一次加法和乘法,而右边出现一次乘法,再出现一次加法,最后又出现一次乘法,学生单凭自己的记忆力很难记住。如“〔25+9〕×4〞,学生很容易就写出“25×4+9〞。
〔三〕乘法分配率形式不固定,难以运用
对于学生来讲,乘法分配律最难的还在于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单一固定的形式,如:25×4=4×25,234×125×8=234×〔125×8〕,25×32×125=〔25×4〕×〔125×8〕。然而在学生眼中,乘法分配律就像一个百变金刚。如“657×99+657=657×〔99+1〕、69×102=69×〔100+2〕、42×98=42×〔100-2〕、51×20-51×12+〔20-8〕×51=51×〔20-12+12〕、9999×8+1111×28=1111×〔72+28〕〞等看似跟乘法分配律无关的题目,但最终都能化为乘法分配律的根本模型进展简便运算。
三、解决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系统把握教材,初步感知模型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把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络,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融会贯穿的知识体系。?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预那么立,不预那么废。〞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有准备,才能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其实,在二年级学习乘法口诀时就已经浸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如记住“5×7〞,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4个7加1个7,还有“7×4-7〞、“8×6-8〞等练习都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率做了铺垫。又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3×12〞时,呈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有局部学生把12拆分成10和2,口算“3×10=30、2×3=6、30+6=36〞,乘法分配率的思想就蕴含在里面了。再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两种计算周长的思想和方法也蕴含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小学的数学知识就像一张网一样,前后连接,左右连接。在四年级正式学习乘法分配率之前,教材中以上知识点就已经浸透了乘法分配率的思想,教师要研读教材,把握知识与乘法分配率之间的联络,引導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模型。这样,学生在正式学习乘法分配率时,才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点,将知识点理解得更深化。
〔二〕巧用生活情境,深化理解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严密联络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以植树的题材引入,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但笔者认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于植树这项活动会比拟陌生,因此不妨让学生回归到真正的生活中去。例如:
师:教师去商店买水笔3元一支,钢笔25元一件,各买44支共多少元?请你试试。
生:3×44+25×44。
生:〔3+25〕×44。
师:两个算式怎么样?用什么符号连接?
……
师:谁能写出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生:〔6+12〕×5=6×5+12×5。
生:〔25+8〕×4=25×4+8×4。
……
〔生探究、验证发现结论〕
这样为了引入而引入,并不能充分发挥引入的引领功能。为了更加接近生活,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积累和储藏表象,教师可提供主题图,使学生以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展考虑时,头脑中仍可出现主题图中的“分〞与“配〞。在第二个环节,谁能写出这样规律的算式时,学生假设单纯写算式的话,只能单从形式上理解这个根本模型,更重要的是探究“内理〞引导孩子将水笔变为6元,钢笔变为12元,算出各买5支的总价,从而得出水笔a元,钢笔b元,各买c支时的价钱。从主题图当中得出,不管怎么算,都是求a个c的和加b个c的和。还可以引申为3个数的分配,水笔、钢笔、铅笔等加以拓展。再要求学生说说每步各表示什么意思。详细可以这样引入:
师:谁能写出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生:〔6+12〕×5=6×5+12×5,水笔变为6元,钢笔变为12元,买5支的总价。
生:〔25+8〕×4=25×4+8×4,水笔变为8元,钢笔变为25元,买4支的总价。
……
师:那假设水笔变为a元,钢笔变为b元,求买c支的总价?
生:〔a+b〕×c=a×c+b×c。
〔回归到主题图〕
师:那假设再买4支一元的铅笔呢,又该怎么求总价?
〔三〕利用数形结合,建构完善模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和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以形助数,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乘法分配律中,假设只让学生单纯地去计算,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记忆与模拟的层面,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出现遗忘,以及知识间的混淆,如混淆“〔a+b〕×c〞和“a×b×c〞,所以学生到了六年级乘法分配律的错误率还是很高。在教学中,能把直观的形和抽象的数结合起来,从形中提炼出直观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真正理解运算定律的内涵。
【教学片断】
师:我们还可以借助长方形来解释。这是一块长方形花园〔如图〕,你能列算式计算花园的周长吗?
生1:7×2+4×2=22厘米。
生2:〔7+4〕×2=22厘米。
师:你能指指算式中每一步是表示图上的哪一局部?〔学生在说的时候动画演示〕
……
师:如今你还能说说这块花园的周长吗?
生3:长×2+宽。
生4:教师不对不对,长×2+宽的话,就变成两条长和一条宽了,就不能组成一个长方形了。
师:这里的长和宽还可以用什么代替呢?
生5:用a和b代替。
师:a和b可以是几?
〔生举例〕
师:〔a+b〕×2,假设两个数的和变成乘3,两个式子还相等吗?
师:假设变乘4、5……,两个式子还相等吗?
通过作图,学生能直观的理解每一步所代表的意义。直观模型的详细化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我们渐渐地向符号模型转变,使学生真正把握了模型的内涵。
〔四〕进展练习的变式,内化提升模型
变式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才能和发散思维。变式练习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比照练习
如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8×4×25〞与“〔8+4〕×25〞。学生对知识点产生了负迁移。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要加强比照练习,提供比照组,如:8×4×25与〔8+4〕×25,7×8×125与8×〔125+7〕,125×64与125×〔8+8〕。引导学生分析每组算式的区别,以及每步的算理,有效击破各个难点,帮助同学理清思路。通过比照练习,学生明白只有几个几加几个几,才能用乘法分配率计算。
2.逆向练习
25×4+25×36
128×8+125×72=〔8+〕×〔〕
3.拓展练习
15×8+35×8+50×8
〔259-59〕×9
31×99
79×25+22×25-25
35×28+70
通过以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层次性,让后进生“吃得饱〞,又让优生“吃得好〞的变式训练,促进了学生思维向多层次发散,更好地沟通了与乘法分配律的联络。解题思路中方法与规律的练习,教会了学生联想、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总之,能掌握好数学模型,需要教师研读教材,把握内在联络,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慕课课程设计与开发
- 结构化教学技巧与课堂实践
- Milameline-hydroiodide-CI-979-hydroiodide-生命科学试剂-MCE
- 指令扩展课程设计
- 舞台灯光布局与节能环保策略
- 第三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 电工理论知识练习题+参考答案
- c++计算器课程设计
- 文具店管理系统课程设计
- 2024年度食堂用工劳动争议预防合同3篇
- 初三数学中考模拟试卷共八套
- 经典绘本推荐--《果果的花朵》
- 剑桥英语 中级班 听力脚本剑桥二
- 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 弹簧设计公差标准
- 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
- 常用普通螺纹加工的中径和顶径极限偏差快速查询表
- 质量认证基础知识(共218页).ppt
- 《光学教程》[姚启钧]课后习题解答
- 供应室不良事件
- ACOG指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指南(专家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