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_第1页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_第2页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_第3页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_第4页
游褒禅山记原文翻译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案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教学重点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教学难点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导读,知人论世

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4、.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5、.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6、关于文体:“记”是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有奏记、游记、杂记等。从内容看,分为四类:记游(《游褒禅山记》)、记事(《五人墓碑记》)、记亭台楼阁(《岳阳楼记》)、记物(《核舟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常常涉及哲理问题。二、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诵视频。正音(具体内容见课件)。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前一点是由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生发出来的,后一点是由“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生发出来的,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4、理清全文思路:第一部分(1、2):记叙——游山经过。第二部分(3、4):议论——游山心得。第三部分(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5、为什么要补叙同游者?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比如柳宗元《小石潭记》结尾:“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集中笔墨,使主体突出。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得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第2段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节省笔墨,使行文简练。三、朗读,品味鉴赏1.品读鉴赏第一段。=1\*GB2⑴指名朗读本段。=2\*GB2⑵掌握重点词句: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居住。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距其院东五里:名→状,往东。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表判断,为,是。“……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3\*GB2⑶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介绍褒禅山概况。=4\*GB2⑷分小组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GB3①本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山之、山之、山之。提示点拨:名、寺、洞、碑。=2\*GB3②画出空间方位图。见课件。=3\*GB3③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提示点拨: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4\*GB3④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提示点拨: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2、品读鉴赏第二段。(1)指名朗读。(2)本段重点词句:有泉侧出:名→状,从旁边。有穴窈然: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问其深:形→名,深度。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表修饰。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名,见到的景象。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更。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责怪,埋怨。(3)归纳概括:本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4)问题讨论:=1\*GB3①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半途折回介绍前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半途退出作铺垫。=2\*GB3②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点拨: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欣喜和懊悔两种情感,哪一种对文意来说更重要?)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5)小结:本段写游洞,并不写景,只是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这与第一段中写上山独写一块倒在路上的碑类似显然记游不是重要的,而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是为后面进行议论准备材料的。品读鉴赏第三段。齐读本段。(2)掌握重点词句: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因为/并且,连词。夷以近…险以远:而且,表并列,连词。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动词。非常之观:不平常/景观,名词。常在于险远: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到达/帮助。于人为可讥:对于/是,算得上,动词。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介词结构后置句。不随以止也: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此余之所得也:判断句。(3)研习本段:=1\*GB3①本段着重写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明确: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阐述“尽吾志”的观点。=2\*GB3②“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于是”的“是”什么意思?包括哪些语句?——“是”说“游华山洞”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3\*GB3③“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启下,自然地转入议论。=4\*GB3④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以游洞为喻,自己无所得产生的懊悔,就是因为没有“求思之深”。=5\*GB3⑤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6\*GB3⑥对比之后,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7\*GB3⑦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去掉双重否定(作用是加强论述的力度),就是“三有”:有志(坚定的志向)、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8\*GB3⑧三者关系:那么为什么后悔?是不是自己能力不够?是不是没有相应的条件?因为余之力尚是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根结在于他的意志不坚定。作者从顺序上肯定了“志”的重要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一正一反得出结论:“尽吾志,可无悔”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GB3⑨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4.品读鉴赏第四段。齐读这一段。(2)掌握重点词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因为。后世之谬其传:弄错,使……错,使动用法。而莫能名者:没有人/名→动,识其本名。何可胜道也哉:尽,完/说,动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的原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3)概括本段要点: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4)讨论: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点拨: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采用“不……不……”(“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双重否定,强调突出“深思而慎取——深刻的思考,谨慎的采用对于治学的重要”这种治学态度是作者本人躬身实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严谨,逻辑严密。(5)小结:第一段是把所游之地交代清楚(所游之地有褒禅山、慧空禅院、华山洞),主要说明褒禅山和华山洞名称的由来,辨识“华实”之“华”应为误读第四段中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四、品读,自主探究1、这是一篇让作者不能尽兴的游记,从二段中的“悔”字可以看出,那么为什么还要记它?回顾作者的“悔”和“得”。作者是围绕着“有所得”来展开全文。首先,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其次,是从哪里“得”到的?作者从这次游玩中“得”到了什么?心得一:要有志、力、物,尽吾志,可以无悔矣。第3段: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记游者众,险以远则来至者少。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追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的广泛而深入呢?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发挥的?讨论归纳:从五方面阐述: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志”的重要性。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吃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性。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性。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在己为有悔——物、力都足以至而未至。⑤只有“尽吾志也,可以无悔也”——强调“尽吾志”的重要性。在这三个条件中,物质条件是客观存在我之外的,有不确定性的,外物的相助有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的,不能强求的。只有志是自己可以做到的,懈怠是可以克服的。由此推出了“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成功的条件即使都具备了,可是如果盲目地随大流,人云亦云,只会走向错误方向,给自己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而要做到“尽吾志”,还要“深思慎取”,探本索源,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庸俗做法。是从哪里“得”到的?第2段:(前洞)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入之甚寒,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洞)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作者从这次游玩中还“得”到了什么?是从哪里“得”到的?2.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两个观点的联系)。3.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提示:可以从过渡、衔接,前后呼应,游山与治学处世三方面联系上思考)明确: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4.这篇课文写作上的特点。(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作比喻,引发出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内涵启发,使完美的形式和思想和谐统一文章前部分记游山,后部分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呼应文中记游内容是后文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全文即事明理记游,处处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相呼应游踪交代完整清晰,见闻却言约而事丰,未尽的游兴在议论中得以宣泄,强烈的感受在议论中尽情地倾吐“记”为“议”提供形象依据,“议”是“记”的最后升华二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平中见奇,别开生面。(2)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并“深思而慎取”,为此选材游褒禅山从略,游华山洞详写,记仆碑文字从详,其余从略;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游后洞从详,又以写心情“悔”从详。五、拓读,提升拓展1、文言基础知识检测练习(见课件)。2、请你结合课文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说说完成一件事需要那些条件,对于成功的重要性.你认为哪个条件最为重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深刻道理。3、背诵名句名段,4、学习课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详略得当的写法。5、学以致用,汲取文中精神养料。二、学法指导:1、借助注解与工具书,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意。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课前预习案一、预习任务:1、了解作品;2、了解作者;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了解课文大致内容;5、找出疑难问题。二、预习自测:1、填空:(1)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字,号,曾积极参与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运动,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被誉为是“”。(2)游记类文章的特点。2、给下边的字注音:谬()穴()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3、参照注释,熟读课文,了解内容。我的疑问是。课堂探究案第一课时: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方法:1、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组长负责分工,组织学习,教师巡查。2、结合注解先进行逐段的准确口译,发现并标注各段文言的具体现象,之后进行分类整理。一、探究的问题:1、整理本文实词的一词多义:2、归纳本文的古今异义词:3、总结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4、整理本文存在的特殊句式:二、课堂训练:书面作业,翻译全文三、课后拓展:结合本文,归纳整理虚词“其”和“以”的用法,并写出相应的例句。第二课时:一、重点探究的问题:(小组合作,探讨交流,要求结合原文,具体分析)1一、游记类散文的特点是通过记叙或描写游历时所见山川风物来抒发情感或发表议论。此文中,哪里是记叙?叙写了什么?哪里是议论?讲了什么道理?、2、本文的记叙部分与与议论部分有着怎样的关系?3、此文在内容剪裁上有什么特点?对自己的写作有什么帮助?二、课堂训练:学了此文,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谈谈你的收获。(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四、课堂复习检测。1、作《导学》资料52页“梳理积累”1—4题。2、作《导学》资料54页“片段精读”题。五、教师总结和评价(优秀小组和个人)。课外拓展案目标: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拓展题;阅读“导学”资料54页“读写联动”部分。作“导学”资料55页“高考链接”阅读题题。《游褒禅山记》教学反思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当校长后,先后听过几个老师在示范课上讲这篇课文,每次学习、听讲都有收获。

今年9月28日我和高中部的不少老师一起,听黄维栋老师的汇报课,也是这篇课文。这节课,正像刘传生老师评论的:老师将学生带进了画不醉人心先醉的情景引导之中,配上教师的真情解说,聆听教师忘情的范读如诗如歌的行吟,我们折服于这位教师深沉的教学底蕴。不说一个“叹”字牵动全局,也只说一个“其”字引人入味,就是一句无数风光在险风的拓展,就让我们对面前的这位新加盟教师刮目而视:教师,让他的多知广识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师,就是人们灵魂的工程师!

听课后,我思考的不是刘传生老师的感叹,而是文中的哲理。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这篇课文,作者借游山告诫后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深思慎取,严谨的学风,古人为我们树立榜样。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也就是“归因”方法。王安石说,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

王安石提出了非常重要的归因方法,一个人做事的成功和失败,怎样的归因才有意义?一般归因可以是任务的难度,可以是客观的条件,可以是个人的能力,可以是努力的情况(四归因)。

归因到任务的难度,往往产生畏难情绪。电影里“国军”打了败仗,将领对蒋介石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他们的错误是把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失去自信。归因到客观条件,不是积极的态度,因为人改变客观较难,产生“等靠要”的心理,而改变自己容易做到。归因到个人能力,往往产生悲观情绪,觉得自己不行,因为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可以提高的。只有归因到自己的努力程度,才是积极的。因为努力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努力去做。

期中考试结束了,同学、老师都在分析半个学期教与学的得失,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树立正确的归因方法,很有必要。我欣赏朱俊元班上的班训“多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译文及注释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注释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而:连词,并且。卒:最终。之:指褒禅山麓。以故:因为(这个)缘故,译为“因此”。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禅院:佛寺。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背面、水的南面为“阴”。名:命名,动词。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漫灭:指因风化剥落而模糊不清。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