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开篇之课,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的表现以及其在奠定中国版图方面的贡献,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是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三子目之间先内后外的关系。第一子目将明朝的内政,以专权和集权为重点;第二子目讲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三子目讲明朝的民族关系,在讲述民族关系的同时延伸到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其实三子目中都有一个暗含的伏线,即明朝是一个辉煌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阅读梳理明朝时政治制度方面发生的变化表现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2)针对郑和下西洋出现的评价分析培养提升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的全面性;(3)通过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培养并提升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现象的认知能力。2、核心素养目标:(1)学生学习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历史发展的全面性,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2)学生学习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侵占澳门和台湾岛等史实,将明朝的发展与世界整体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3)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归纳史料,从而得到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对郑和下西洋等历史史实作出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4)教师通过对课堂小结升华,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做到“居安思危,有思则备,有备无患”。三、重点难点1、重点: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2、难点:明王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认识。四、学情分析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明清历史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明清历史的基本情况,但是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需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尝试摆脱初中阶段幼稚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五、教法学法在教法上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探究、自主学习、分析归纳。六、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以单元导言作为本课的导入:“同学们通读第四单元的导言,分析学习本单元我们需要掌握哪两个重点内容?”学生回答: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和面临的挑战。教师点拨:沿着这个思路同学可以知道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与封建专制的发展。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单元导言的学习,从宏观上了解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在整个明清史中的地位。(二)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合作探究一:根据材料,找出朱元璋废除宰相的理由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稳定)。——《皇明祖训·祖训首章》自主学习一:结合废宰相后“皇帝的日常”分析宰相废除后国家政务出现了什么问题?明政府设立了哪些机构(性质、职责、运作程序)?朱元璋:朱元璋从登基到去世,三十多年,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个量,恐怕现在很多人用电脑帮忙都达不到吧?朱棣: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8062天里没有休息过一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朝,午餐也和大臣们在一起吃,一边吃一边讨论工作问题,晚上也没闲着,几乎是听着大臣们的上奏入眠。几十年如一日地早起晚睡,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要是换作现在的上班族,早辞职不干了。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在活动探究一中引导学生得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出于一家之私,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这一结论;自主学习一中,分析材料得知宰相废除后国家政务繁忙,明政府设立内阁。最后点拨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三)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我将这一目分为两个模块:辉煌与危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知识并结合课本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感受大明的“辉煌”,借此让同学们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和未能继续下去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辩证的唯物史观。危机主要为沿海危机,分为倭寇侵扰和欧洲殖民者的侵夺,我将通过自主探究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明朝的主要危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依据教材找出倭寇侵扰我国沿海的概况以及戚继光平倭的史实;我将通过史料教学和地图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欧洲殖民者的侵夺,了解欧洲殖民者在我国沿海的基本侵略活动,并探究其对明带来的影响。教材第74页【史料阅读】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设计意图:将明朝置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之下,通过地图、史料以活动探究形式来认识世界背景下明朝的沿海危机。使学生辩证认识到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破坏了中国的主权,给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联系,中国吸取西方国家技术,模仿制造火炮,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分析历史的能力。(四)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这一目包含两个内容:内陆边疆治理和明清易代。首先设计活动“读图说史”:读明朝形势图,结合教材分别指出A、B、C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学生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地图指出这三个区域的主要民族,并说明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设计意图:根据地图说史,培养学生的读图和信息匹配能力,体现地理学科和历史学科的融合。接着教师给出时间轴,学生根据时间轴提示,归纳明清易代大事记。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梳理时间轴,掌握重要时间点,同时培养归纳能力。(五)本课小结:明朝是一个亦强亦大亦隐忧的王朝,它的强体现在郑和下西洋,它的大体现在大一统的巩固,它隐忧则是内部阶级矛盾带来的统治危机和外部世界发展带来的主权危机。进而导出要居安思危,有思则备,有备无患。七、教学反思及困惑1、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严谨与精炼,要学会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2、新教材每节课的内容量大,如何在45分钟内既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将内容深化处理,这是一直以来困惑我的一个难题。《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本课的授课时间为高一上学期。能力分析:本课教授的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明清历史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了解明清历史的基本情况,但是缺乏深层次的认识,需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尝试摆脱初中阶段幼稚的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创新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知识分析:本课中的知识点在初中均有涉及,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也是表面化、碎片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此课时采用灵活多面的教学形式,充分挖掘深层次的历史信息,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在加强深刻整体认识明朝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效果分析导入环节:本课从单元导言导入,学生在自主阅读单元导言后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美中不足的是,老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引导语逻辑性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处理。新授课环节:在新授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下,实现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教材的深化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试图通过对历史小事件的描述让整节课变得活泼有趣,但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整节课没有听到学生的笑声是我应该反思的地方。总的来说,在整个新授课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高,整体学习氛围较好。本课小结环节:在小结环节,老师对本课进行了升华,以“亦强亦大亦隐忧”为主题帮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所对应的知识点,这说明学生是有收获的,这是很让我欣慰的。《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材分析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结束篇,也是中国古代的总结时期,孕育了向近代转变的个别因素。本课主要涉及明朝的内政和经略边疆的问题,是全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以下是对本课的具体教材分析。本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本课是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开篇之课,主要讲述的是明朝加强封建专制的表现以及其在奠定中国版图方面的贡献,尽管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点在清朝,但是明朝打下的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本课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本课分为三个子目,三子目之间先内后外的关系。第一子目将明朝的内政,以专权和集权为重点;第二子目讲明朝的对外关系,第三子目讲明朝的民族关系,在讲述民族关系的同时延伸到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其实三子目中都有一个暗含的伏线,即明朝是一个辉煌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单选题1.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A.无所要求 B.不讲回报C.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 D.经济利益大于政治动机2.《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4.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盜,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5.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6.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7.“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诏颁赏,厚往薄来。”从材料中不能解读出的信息是()A.为明王朝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B.明朝国力强盛C.加强了中国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 D.郑和传播了和平和友谊8.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土,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9.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而明朝灭亡的标志是()A.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C.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D.清朝统治者迁都北京10.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明朝修建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A.蒙古人南下 B.契丹人南下 C.党项人南下 D.女真人南下二、材料题11.

材料

明初与蒙古抗衡,西北是一条重要战线。在今甘肃西部、青海北部直至新疆东部设立了一系列羁縻卫、所。……明朝前期,以哈密为经营西域的主要据点,封当地蒙古贵族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又派汉人充任忠顺王府长史、纪善等官,协同理事。……永乐、宣德时期,哈密及其以西地区与明朝建立比较固定的朝贡贸易联系。

西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斯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抚,承认元朝对当地僧俗首领所加封的称号。明成祖即位后,相继派宦官显侯等多人持节入藏,与各地方、各教派的领袖人物广泛接触,封授了一批首领,最高者为王和法王。……明朝还与以藏族为主体的“西番”诸部建立起茶马贸易关系,设立茶马司进行管理。永乐时,开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乌斯藏的驿路,更为汉藏的经济往来提供了便利。——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加强对西部地区管理的影响。(6分) 12.材料戚继光(1528-1588),明代著名抗倭将领。登州(今蓬莱)人。父死,袭官登州卫指挥佥事,升任都指挥佥事,负责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积极抗御倭寇(注:14世纪初,日本诸侯割据,互相攻战。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从事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他鉴于卫所军有不习战阵的弱点,招摹义乌农民和矿工,训练新军。他治军有方,训练严格。由于新军将士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倭寇焚掠浙东,他率军在龙山大败倭寇。继之在台州地,扫平浙东。次年率6000精兵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今宁德)的老巢。嘉靖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卫(今兴化),斩级二千二百。次年春,相继败倭于仙游城下,福建倭患遂平。嘉靖四十四年又与俞大猷会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倭寇猖獗的背景。(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成功抗倭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朝贡贸易下,“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朝贡国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故C项正确。2.答案:B解析:从材料“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可知在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在明成祖时才正式设立,排除A项;由“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B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的内侍机构,无实权,内阁大学士也不是丞相,排除C、D项。3.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对顾宪成等人忤旨事件的处理始末可以看出,内阁首辅申时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说明内阁大学士虽掌握着票拟权力,但最终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故D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4.答案:A解析: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故C项错误。D项错在“完全”,说法过于绝对。5.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司礼监太监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明朝的中枢政策,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故D项错误。6.答案:C解析:明朝时期,倭寇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了胜利,保障了海防安全。根据材料“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可知C项更符合题意。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传播了和平与友谊;B、C、D项说法是正确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但也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由此可知A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废丞相、设内阁制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内阁不会削弱皇权,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内阁不是法定行政机构,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即使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不会影响皇权,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内阁取代六部,故C项错误;内阁只是参与国家大政的顾问机构,内阁首辅操纵朝政也是受控于皇帝的,不会有失控局面,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自缢,明朝灭亡。选B。10.答案:A解析:明朝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北方草原的蒙古人。契丹人、党项人是对宋朝的威胁。女真人对明朝的威胁是在明朝后期,不符合设问的“主要”。故选A。11.答案:1.主要措施:①对当地宗教和世俗首领采取承认、封授政策;②派遣汉人赴边地担任官吏;③实行边境贸易,改善边地交通。(6分)

2.影响:①加强了对国家边疆地区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统一;②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中央财政的收入;③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融合。(6分)12.答案:1.日本内乱,不法分子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海防松弛。(4分)

2.明朝政府的派遣;戚继光个人才干;戚家军英勇善战;沿海人民支持;其它友军配合。(4分)《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更是能深刻地体会到课后反思带给自己的成长与进步。这一节课的备授过程是艰辛且有收获的,在认真阅读课标与查阅大量明史资料后,我首先对明朝的历史有了一个确切的了解。然后积极向本组专家型教师请教,经过多次易稿后,我最终确定了本课的上课思路,即以明朝加强专制与经略边疆为明线,以“亦强亦大亦隐忧”为暗线来完成这节课的讲授。以下是我对备授此课过程中的一些反思与感悟。平时要多读书,多积累。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对自己对明朝历史的掌握存在很多短板,这一次的备课过程让我明显感觉到只是在上课之前看几个课件,将课件进行简单的融合是不够的,如果想让一节课有灵魂,有趣味,需要的是更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将深刻的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出来才是艺术,才是真正的教学。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调整自己读书的方向,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阅读专业史书上,将知识细化、生活化,让自己的课堂既生动活泼又干货满满,这是一个很难的挑战,但也因为此,我愿意将这做成我奋斗的目标和方向。处理好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是主体。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作为老师应该时刻谨记这一原则。在这节课的讲授过程中,我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大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效果是喜人的,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了孩子们脸上浮现出带有成就感的喜悦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