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气达标检测1.具有“层理构造〞、“常含化石〞的岩石为(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2.翡翠是在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剧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翡翠属于()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3.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C.地球外表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4.不同的岩石反映出不同的地质作用,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洁生物的化石B.沉积岩能反映古地理环境C.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D.沉积岩中岩层的一般挨次是从上往下,年龄从老到新5.以下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①2016年1月秘鲁南部乌维纳斯火山喷发②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③黄果树瀑布的形成④黄土高原的形成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6.读下面四幅图,答复以下小题。〔1〕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甲和乙 B.丙和丁 C.甲和丙 D.乙和丁
〔2〕地貌景观甲和丙的成因分别是(
)
A.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C.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D.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参考答案1.答案:C
解析: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以查找到化石、煤炭、石油等,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C正确。2.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翡翠是在极高压力条件下〔岩层剧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重新结晶,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变化,所以应属于变质岩,D正确;喷出岩、侵入岩是岩浆冷凝形成,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均没有重新结晶过程,A、B、C错误。3.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A正确。4.答案:D解析:沉积岩中岩层的一般挨次是从上往下,年龄从新到老。故D错误。生物是由简洁到简单进化的,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低级、越简洁生物的化石;沉积岩能反映古地理环境;化石只能存在于沉积岩中。A、B、C三项说法正确。D项符合题意,D正确。5.答案:A
解析: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2016年1月秘鲁南部乌维纳斯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①正确;喜马拉推山脉的隆起属于地壳运动,②正确;黄果树瀑布的形成属于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③错误;黄土高原的形成是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④错误。A正确。6.答案:〔1〕C;〔2〕D
解析:〔1〕此题考查的主要学问点为:“地质作用〞。甲是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丙是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地,都属于内力作用;乙是喀斯特地貌,丁是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沙丘,都是外力作用。C正确。
〔2〕此题考查的主要学问点为:“地质作用〞。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论证与案例分析的逻辑试题及答案
- 财务成本管理中的逻辑思维技巧试题及答案
- SQL数据操作语言解析试题及答案
- 法律行为法规试题及答案
- 2025年Msoffice考前准备试题及答案
- 法律审核笔试试题及答案
- 2025租赁合同与出租合同
- C++编程技巧与心得分享试题及答案
- SQL语法应用计算机二级试题及答案
- 新学期开学主题班会18
- 2025年铁路集装箱市场前景分析
- 2024-2025中国商旅管理白皮书
- 船舶维修合同协议书
- 《比亚迪品牌历史课件》课件
- 小学心理健康家长会课件
- 2025年4月自考00160审计学答案含评分参考
- 购买木地板合同协议
- 严重开放性肢体创伤早期救治专家共识解读
- 2025年公共安全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速卖通开店考试最权威答案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