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_第1页
第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_第2页
第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_第3页
第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_第4页
第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第1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生物分类的原则:①根据表型特征(形态学、生理生化学、生态学等)的相似程度分群归类。②按照生物系统发育相关性水平来分群归类。其目标是探寻各种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建立反映生物系统发育的分类系统。现代微生物分类学:已从传统的微生物分类方法(根据表型特征来推断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发展到按其亲缘关系和进化规律进行分类。第2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揭示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建立自然分类系统。目的::根据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微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分类单元);:根据国际生物命名法规给微生物分类单元以科学的名称;:确定一个新的分类微生物属于已经命名的分类单元的过程。分类命名:鉴定微生物分类学: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包括:分类、命名和鉴定三个独立和相关的分类学领域。第3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界门纲目科属种一、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一)7级分类单元

种是最基本分类单元第一节通用分类系统第4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各级分类单元及其词尾第5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学名微生物的种名采用林奈(1753年)所创立的双名法命名。

双名法:就是用属名和种名两个部分作为一种生物的学名。

命名规则:属名在前,一般用拉丁字名词表示,字首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常用拉丁文形容词表示,全部小写若所分离的菌株只鉴定到属,而未鉴定到种,学名=属名+种名加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现名定名年份

斜体字可省略正体字例如:Staphylococcusaureus

或泛指某一属的微生物,而不特指某一具体的种时,可用sp.或spp.来表示,例如:Bacillussp.或Bacillusspp.第6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属(Genus)

通常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属。一般而言,微生物属间的差异比较明显。(2)种(Species)

种(物种)是生物分类中最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在种以下分亚种、变种、型、菌株。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它物种又有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伯杰氏(Bengey)给种下的定义是:凡是与典型培养菌非常相同的其他培养菌统一起来区分成为一个“种”。第7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亚种(subspecies)或变种(variety)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指其某一明显而稳定的特征与模式种不同的菌株。

(4)培养物培养物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微生物的细胞群或生长物。如微生物的斜面培养物、摇瓶培养物等。微生物的纯培养物。(5)菌株(strain)(品系)(病毒称毒株或株)把同种微生物的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或纯分离物均可称为某菌种的一个品系或菌株。它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一个菌株或品系。实验诱变菌株。第8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BacillussubtilisASI.398BacillussubtilisBF7658生产蛋白酶生产α淀粉酶第9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7)群指一组具有某些共同性状的生物。一个种变成另外一个种时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群”。如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两个种有明显区别,但自然界中还存在许多介于此两种细菌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就将这两种菌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类型统称为大肠菌群。第10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图8-1生物界级的学说发展(阴影部分表示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学说植物界动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真细菌界古细菌界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病毒界?第11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70年代以前,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判断的主要根据:形态结构——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生理生化——缺少有性繁殖过程行为习性,等等少量的化石资料——化石资料凤毛麟角表型特征: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第12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世纪70年代以后,分析和比较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征,特别是蛋白质、RNA和DNA这些反映生物基因组特征的分子序列,作为判断各类微生物乃至所有生物进化关系的主要指征。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第13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伍斯等用寡核苷酸序列编目分析法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的16SrRNA和18SrR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后,惊奇发现嗜极菌——产甲烷细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压菌和嗜酸嗜热菌等具有既不同于其他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的序列特征,这些嗜极菌都是能在地球早期严酷自然环境的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微生物。提出三域即:细菌域(Bacteria)

古生菌域(Archaea)

真核生物域(Eukarya)第14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图8-2三域学说及其生物进化谱系树比较生物大分子序列差异的数值构建了系统树(分子系统树)。特点:用一种树状分枝的图型来概括各种(类)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细菌域古生菌域真核生物域第15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利用16SrRNA建立分子进化树的美国科学家伍斯(C.RWoese)第16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三域学说及其发展

发展中新的挑战:

①认为16SrRNA和18SrRNA分子的进化难以代表整个基因组的分子进化;②许多真核生物的基因组和它们所表达的功能蛋白与细菌更为接近,而不是古生菌。

三域学说观点:现在的一切生物均由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一种小细胞慢慢进化而来。首先分化出细菌和古生菌两个分枝,而后在古生菌的基础上吞噬了一些其他生物如蓝细菌、α朊细菌(相当于G―细菌)等,经过长期的内共生后,两者逐渐进化形成一种新的生物——真核生物。第17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一、《伯杰氏手册》细菌的分类系统纲要

1.《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简介《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目前细菌分类鉴定的主要参考书。第18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提要将原核生物分为古生菌界和细菌界。第一卷:1~14组,包括古生菌、蓝细菌、光合细菌和最早分支的属。第二卷:15~19组,包括变形杆菌(属G―真细菌类)。第三卷:20~22组,包括低(G+C)含量的G+细菌。第四卷:23组,包括高(G+C)含量的G+细菌(放线菌类)。第五卷:24~30组,包括浮霉状菌、螺旋体、丝杆菌、拟杆菌、梭杆菌(属G―细菌类)。第19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Ainsworth真菌的分类系统纲要采用Ainsworth的分类系统(1983年第七版)。它将真菌界分成粘菌门和真菌门,真菌门又分成5个亚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担子菌亚门菌物界是广义的真菌。包括粘菌门、假菌门和真菌门(即狭义的真菌)。第20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真菌的分类系统真核生物域(DomainEukaryota)原生动物界(KingdomProtozoa)集胞粘菌门(Acrasiomycota)网柱粘菌门(Dictyosteliomycota)粘菌门(Myxomycota)肿根菌门(Plamodiophoromycota)假菌界(KingdomChromista)丝壶菌门(Hyphochitriomycota)网粘菌门(Labyrinthulomycota)卵菌门(Oomycota)真菌界(Kingdom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有丝孢真菌类(MitosporicFungi)第21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真菌的分类系统(1)霉菌的分类系统

霉菌:是在固体营养基质上,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棉絮状菌丝体的真菌。霉菌在真菌分类中分属于真菌门的4个亚门:即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2)酵母菌的分类系统

酵母菌:是以出芽繁殖为主要特征的单细胞真菌的统称。酵母菌在真菌分类中分属于真菌门的3个亚门:即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但由于研究酵母的分类方法较研究一般丝状真菌特殊,荷兰科学家罗德(Lodder)的分类系统比较全面和实用。第22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节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一、经典分类鉴定方法

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第23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微生物的鉴定方法细胞的形态和习性水平细胞组分水平蛋白质水平核酸水平经典现代第四节微生物分类鉴定的方法第24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鉴定步骤: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查找权威性的菌种鉴定手册

经典分类鉴定中,分类鉴定的依据(鉴定指标):

1、形态学特征

2、生理生化特征

3、生态学特征

4、血清学反应

5、噬菌体分型(宿主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分型)第25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微生物经典分类鉴定方法个体形态特征:细菌细胞的大小、形状、排列方式、分枝、有无鞭毛、芽孢和荚膜及其形状和着生位置、染色反应等方面。群体形态特征:

在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等。1、形态学特征(一)经典的鉴定指标第26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生理生化特征

(1)营养特征碳源、氮源和能源的利用能力不同。(2)代谢产物

根据各种特征性的代谢产物鉴别菌种。(3)酶活性淀粉水解、油脂水解、酪素水解、明胶液化(4)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的反应

牛乳中是凝固还是胨化,是产酸还是产碱。第27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生态学特征

主要包括:生长温度(最适、最低和最高温度)pH值水分渗透压(是否耐高渗,是否有嗜盐性等)的适应性需氧性(好氧、微好氧、厌氧及兼性厌氧)

宿主的种类及其与宿主的关系(共生、互生、寄生)第28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4、血清学反应(又称抗原抗体反应)

优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常用已知菌种、型或菌株制成抗血清(抗体),根据它是否与待鉴定的对象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来鉴定未知菌种、型或菌株(抗原)。常用血清学试验(参见第七章第二节P267):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免疫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第29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5、噬菌体分型噬菌体有严格的寄主范围。它不仅对种有特异性,而且对同种细菌的不同型也有特异性。可利用这些特性,用已知的专一性噬菌体对未知的相应细菌进行种的鉴定。

参见第一章第六节P80---噬菌体的应用第30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微生物的微型、简便、快速或自动化鉴定技术API细菌数值鉴定系统“Enterotube”系统“Biolog”全自动和手动细菌鉴定系统第31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现代分类鉴定方法

(一)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二)细胞化学成分用作鉴定指标(三)数值分类法

第32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通过核酸分析鉴定微生物遗传型

1.DNA的碱基组成[(G+C)mol%]2.核酸的分子杂交①DNA-DNA杂交②DNA-rRNA杂交③核酸探针

第33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3.rRNA寡核苷酸编目分析

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寡核苷酸序列同源性程度,以确定不同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谱系的方法。原核生物:16SrRNA真核生物:18SrRNA特点:核苷酸数适中,信息量大,易于分析第34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蛋白质、RNA和DNA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或替换百分率)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生物大分子为什么可以作为进化标尺依据?a)在两群生物中,如果同一种分子的序列差异很大时,------------进化距离远,进化过程中很早就分支了。b)如果两群生物同一来源的大分子的序列基本相同,------------处在同一进化水平上。分子计时器或进化钟第35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作为进化标尺的生物大分子的选择原则1)它必须是普遍存在的。2)在所有物种中该分子的功能是相同的。3)为了鉴定大分子序列的同源位置或同源区,要求所选择的分子序列必须能严格线性排列,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比较。4)分子上序列的改变(突变)频率应与进化的测量尺度相适应。大量的资料表明:功能重要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中功能重要的区域,比功能不重要的分子或分子区域进化变化速度低。

第36页,课件共42页,创作于2023年2月RNA作为进化的指征的优点:16SrRNA被公认为是一把好的谱系分析的“分子尺”1)rRNA具有重要且恒定的生理功能;2)在16SrRNA分子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