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引言美国是当今世界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很完善并且充分发挥了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美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本章主要介绍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对其理论基础和政策效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学习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情况。不同时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情况。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本章内容美国的财政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时期,主要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时期,主要实施了减税和削减财政赤字等政策。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的“折中”时期,主要是采用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财政政策。第一节美国的财政政策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先河,此后美国的财政政策几经变化,逐渐形成财政赤字长期化的特征。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一)扩张性财政政策(1933-1945年)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普遍性经济大萧条提出来的。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原则就是,彻底放弃过去新古典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采用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萧条问题。凯恩斯主张摒弃平衡收支的古典财政原则,实施减税增支的办法,通过减税、大量举借公债,实行赤字预算,并积极扩大政府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凯恩斯主义的实践——罗斯福新政扩大政府开支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严重的经济衰退,罗斯福政府(1933-1945年)推出新政,采用了诸如扩大财政支出用作福利救济目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等多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实践向人们表明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实践,是对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方面效果的首次检验。它客观上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积极效果。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1.补偿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补偿性财政政策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提出来的。汉森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不只是经济危机到来后才运用的政策,它应该是一个彻底消灭经济危机的全面性方案。在经济萧条期且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以便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量;而当经济高涨并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应减少财政支出、取得预算平衡或结余,以便降低有效需求,控制通货膨胀。这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特点,交替实行膨胀和紧缩财政措施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就是用高涨时期的盈余抵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以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就能够不拘泥于当年的财政预算平衡,而着眼于实现预算的周期性平衡。(二)补偿性财政政策(1946-1961)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得到实行,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二战后,杜鲁门总统(1946-1952年)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它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责任赋予给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采用补偿性财政政策,其结果:一方面经济缓慢增长,艾森豪威尔(1953-1960年)执政时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另一方面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美国还算平稳地度过了三次经济危机,而且财政上并未出现大的赤字,也未发生通货膨胀。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1.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提出和理论基础增长性财政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勒与托宾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政策。这是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三)增长性财政政策(1962-1970年)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肯尼迪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赫勒认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停滞和失业增加的原因是: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沟”,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以便弥补政府财政预算在采取反危机行动时所产生的赤字。而这种为弥补财政赤字所采取的增税减支政策,恰恰紧缩了经济中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种“财政阻力”。在赫勒看来,政府必须实行以3.5%的经济增长率和4%以下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财政政策。这也就是说,赫勒主张实行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肯尼迪执政(1961-1963年)后,为了使美国经济走出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决定放弃被美国政府采用近16年的“补偿性”财政政策,转而接受了“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决定实行以刺激经济连续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财政政策。大规模地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计划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失业率(从5.7%降到4.5%),基本上克服了“艾森豪威尔停滞”,GDP年均增长率达到5.6%;而且创造了美国第一次在非衰退期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历史,并为凯恩斯主义者把原来用于克服经济萧条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到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范例”。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肯尼迪遇剌后约翰逊执政时继承了肯尼迪的政策主张。他一方面使越南战争升级,扩大政府军事开支,另一方面又提出“向贫穷开战”、向“伟大的社会”前进等执政构想,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范围。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已初露端倪。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尼克松政府(1970—1975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又不增加失业率,执政初期的尼克松采取压缩政府开支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却触发了1968~1970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双高一低”——高通胀(5.9%)、高失业(5.6%)和低增长(0.1%)的“滞胀”局面。尼克松政府不愿为稳定工资和物价而引起更加严重的衰退,不得不放弃正统的保守做法继承了肯尼迪—约翰逊时代大力推行的加速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1971年初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采取在增加政府开支的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对公司所得税实行优惠,并停征汽车消费税等措施。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福特(1974-1977年)和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仍然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增长性财政政策。但这一时期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增长更加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快速上升;财政赤字到达高位。这种“滞胀”局面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美国经济70年代末期严重的“滞胀”局面,从事实上终结了单独长期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3.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效果经济增长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采用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美国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福利国家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践不仅使美国走出了经济的低谷,而且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美国推向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使政府干预经济的规模空前扩大。经济滞胀过度的军费开支超出了国力,而大幅度的减税又使政府收入减少,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短期财政扩张逐渐演变成经常性的财政扩张,再加上7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短缺和石油危机,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滞胀”问题。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一)里根经济学及其理论依据——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他们认为,凯恩斯奉行的“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则是造成经济“滞胀”的根源。供给学派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不应是需求而应是供给。“萨伊定律”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出售产品的收入,也就没有可以用来购买商品的支出。因此,只要依据“萨伊定律”去做,制定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样,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就会出现。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里根经济学的实践里根就任期间依据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和《经济增长和机会的第二任期计划》中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实行“税制改革”。1981年8月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70%降到50%,同时通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投资给予纳税优惠和降低中小企业利润税率来刺激企业增加投资。198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被里根总统称为“第二次美国革命”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50%降为28%,税级由14级简化为2级(15%和28%);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6%降到34%。这次税制改革使600多万纳税人免去税负。减少联邦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三)政策效果无论如何,里根政府支持紧缩货币供给的政策和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下降帮助美国摆脱了“滞胀”的困境,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兴。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GDP增长率比西欧主要国家高出0.5%—1%,而失业率则低2%—4%。政策效果比较显著。但是里根的政策也导致高赤字和高债务的新难题。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其占GDP的比重在1985年高达5.34%。里根第一任期内,联邦预算赤字之和甚至大大超过了战后其余历年净赤字之和。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四)政策评价“里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新保守主义,主张自由放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主观上既有供给学派的思想,也有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但客观上更具有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从政策实行结果看,供给学派主张的减税实际上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减税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发挥作用的,削减政府支出最终从总额上看政府支出越来越多,竟出现了连供给学派既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的巨额财政赤字。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
公正地说,里根政府所采取的供给学派的政策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将经济政策的重心由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注重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它鼓励技术创新,为高科技革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是,这类政策主张和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在解决市场的周期波动问题时,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二者的职能范围,使市场机制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与财政政策(一)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财政的重建克林顿(1993-2000年)入主白宫初期,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财政赤字增长失控、劳动生产率增长慢。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在借鉴历届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克林顿政府选择了既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职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折中主义”路线。这种政策实践的“折中”来源于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思潮的“折中”,以期达到充分就业、经济长期增长、削减财政赤字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等宏观调控目标。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在理论上,克林顿经济学既吸收新凯恩斯主义的主流思想,又借鉴了新保守主义的主张,发展市场和政府各自在调节经济中的优势;鉴于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主张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需求管理职能”来干预经济发展的偏好,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吸收了日本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供应管理职能”,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来优化产业结构;把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目标放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从而形成以内生性增长理论为指导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最初采取灵活高效的“增税节支”措施达到“外生性超均衡预算”,之后由于一系列有利因素和适度政策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联邦预算实现了减少赤字或财政盈余的“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状态。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
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
“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经济学赋予了新的内涵。促进经济增长计划长期削减财政赤字计划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四)克林顿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成就具体表现在:财政赤字大幅削减,并实现了年度财政盈余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股市上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增强保持了物价稳定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之,克林顿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治愈了长期困扰美国的高额“财政赤字”顽症,财政预算从高额赤字转向高额盈余,而且使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达10年,创造了战后经济增长的新奇迹,其超强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图2-1美国财政赤字情况及其占GDP比例(1940-2000年)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四、布什政府财政赤字问题(一)经济波动因素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急转直下,陷入了战后的第十次衰退,布什执政的前四年的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5%,低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高失业。缓慢的经济增长、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家庭收入导致国家的总体收入出现下降,从而导致联邦政府的税收大为减少。面对这种状况,布什政府不得不实行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2005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三年实际GDP年增长率均达到了3%以上。与此相伴随的是,财政赤字连续三年的持续缩减,2005-2007年的三年里财政赤字一共减少了2507亿美元,到2007年财政赤字降为1620.02亿美元,只相当于2004年的五分之二。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税收因素1.布什的减税政策减税是布什政府财政政策的最核心内容。2001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减税一致法案》,在未来十年内实行总额为1.35万亿美元的减税。2001年10月,国会再次通过了一项11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政府决定在2001年向个人退税400亿美元,2002年退税700亿美元。2003年5月,布什政府实行第三次减税,总额为350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减税方案。2006年5月,布什总统签署了又一项新减税法案,在今后5年内减税700亿元,并把原本定于2008年到期的15%的投资收益税税率和股票收益税税率期限延长2年至2010年。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
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
“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经济学赋予了新的内涵。促进经济增长计划长期削减财政赤字计划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美国财政收入布什采取减税政策的后果是财政收入急剧减少。2001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下降了1.7%。2004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的最低点,仅为18803亿美元,相对2000年收入减少了7.2%,比2001年下降了5.6%。而作为联邦收入最大来源的个人所得税,2004年相对2000年的下降幅度达到了18.6%。从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导致国家总体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开始得到缓解,连续三年出现上升。到2007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远超过了布什上任之初的水平,为25682亿美元。但是从相对水平的角度而言,2007年的财政收入只占到了该年GDP的18.5%,仍然少于2000年20.9%的财政收入比例。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收入来源200020012004200520062007个人所得税1004.5994.3809.0927.21043.91163.5企业所得税207.3151.1189.4278.3353.9370.2社会保险和退休收入652.9694.0733.4794.1837.8869.6消费税68.966.269.973.174.065.1其他92.085.878.781.197.699.8全部收入2025.51991.41880.32153.82407.32568.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20.919.816.417.618.518.5表2-1美国财政收入变动(2000-2007年)单位:10亿美元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三)财政开支因素安全开支社会福利支出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第二节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为分类标志,可将战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轨迹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20世纪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时期;20世纪90年代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的“折中”时期。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均有所不同,其货币政策操作的特征表现也不同。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一、美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战后至60年代中期美国的货币政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目标。艾森豪威尔(1953-61)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相应地该时期主要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该时期联储重视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紧缩性货币政策经常被运用,但当经济萧退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肯尼迪(1961-63)政府时期,主要的经济问题为:经济增长率较低、失业率较高、国际收支逆差较严重。该时期的主要货币政策为以反经济周期和刺激经济增长为显著特点的增长性货币政策。增长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而提高贴现率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致了经济衰退。约翰逊(1963-69)政府时期,美国经济由持续稳定增长转为低增长直至停滞不前。约翰逊执政后,实施“伟大社会计划”,把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宏观调控目标。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美国通货膨胀日趋加重,货币主义盛行,货币政策的目标转向侧重于反通货膨胀。尼克松(1969-74)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以及后来的滞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卡特执政时期(1977-81),沃尔克任联储主席,他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钉住联邦基金利率改为控制M1的增长速度,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逐步地控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三)8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整个80年代是继凯恩斯主义走下正统经济学宝座后,属于新自由主义的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得势并实践其政策主张的时代。里根于1981年执政后,面对“滞胀”局面。该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抑制通货膨胀。里根执政(1981-1989年)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以现代货币主义为指导,使货币政策较充分地发挥了稳定币值和物价的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但是“里根经济学”也带来了高赤字、高利率和高汇率等严重的“三高”现象,直接导致了美国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四)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90年代后半期美国货币政策形成了新的六大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外汇市场稳定。9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决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适度增长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美联储该时期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为:稳定的较低的实际利率坚决制止通货膨胀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五)2001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新变化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及2001年的“9·11”事件,迫使美联储1年内就连续降息11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以475个基点的高降幅从6.5%迅速落至1.75%。进入2002年,联邦基金利率进入缓降低息阶段。期间美国通胀率比较低,最高只在3%左右;核心通胀率开始呈明显降势,到2003年底已降至1.1%。2004年6月,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美国通胀压力有所加大,通胀率升至3.3%。美联储开始连续17次提息,至2006年6月,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5.25%,为2001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明显下降,通胀率在大多数月份处于3%以上。2005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007年8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稳定市场遏制经济衰退,美联储开始采取积极的流动性注入为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积极拓展货币政策工具和途径,以增大其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规模注入流动性大幅度减息货币政策工具创新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一)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通过控制总储备和货币量来推行货币政策在70年代,美联储改以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以联邦资金利率(即银行同业隔日拆借利率)为操作目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下,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已经失去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稳定增长规则”,货币供应量开始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1987年美联储宣布不再设立M1为调控目标。“货币稳定增长规则”的确立,对控制美国自80年代初日见恶化的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80年代,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关度日益下降,“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效力被大大削弱。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二)90年代以后改以联邦资金利率为中间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期,M2与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已经变得不明显,美联储最后不得不于1993年7月宣称,不再以任何货币总量作为政策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而改以联邦资金利率为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1.政策背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以“货币稳定增长规则”为特征的货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的效力和效率方面都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难;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的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程度日趋下降。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这无形之中也对货币政策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相应的资金流动的易变性大大增加,使得中央银行一向赖以判断形势并影响经济运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失去了准确性。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2.政策内容和理论依据面对新的形势,90年代以来,美联储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引入“泰勒规则”并和“货币稳定增长规则”相结合,形成了以“实际利率”为主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中性”货币政策。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3.政策的实施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接受“泰勒规则”、实行以实际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手段是以美联储现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的两次证词作为标志的。1993年7月22日,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突然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改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994年2月22日,格林斯潘在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进一步指出,美联储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来取代前几年的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的实践来看,美联储“中性”的新货币政策还是很有效率的。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4.政策操作美联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特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日益复杂化,发展成为以利率为中心、多项经济和金融变量组成的中介目标指标体系。美联储于1993年开始不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介目标,改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联储在具体操作利率中介目标时,既通过微调主动控制了调控的力度和分寸,也注意结构式的利率调控,从而形成了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放长抑短”的利率政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综合性增强。美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近两年又有新的变化,美联储现在更多地采取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有关系的一揽子先行指标。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三、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90年代以前,三大政策工具的使用从美国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看,自美联储成立以来,一直以三大货币政策为主进行间接调控。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出现了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的趋势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日益受到限制,再贴现政策成为一个次要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是最具弹性,美联储最常用、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四、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市场对利率波动形成了合理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必要的经济波动,也促进了投资的增加。透明度也有利于货币当局加强内部管理,便于国会和市场主体对美联储政策的监督。解决通货膨胀的惯性采取微调的操作手段考虑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2-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本章小结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美国的宏观政策调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补脑产品宣传课程设计
- 2025年服装销售工作计划范文(2篇)
- 软件课程设计日志
- 课程设计水果搅拌机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施工总承包管理服务合同范本3篇
- 公司执业质量管理制度范文(2篇)
- 2025年播音部工作计划范例(2篇)
- 2025年度汽车修理厂与汽车后市场平台合作服务合同3篇
- 机械设备安全装置检查维修保养制度模版(3篇)
- 中小学绩效工资制度范文(2篇)
- 2024至2030年四氯苯醌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DB4511T 0002-2023 瓶装液化石油气充装、配送安全管理规范
- 《肝衰竭诊治指南(2024版)》解读
- 2025年集体经济发展计划
- 房地产销售主管岗位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足球D级教练员培训汇报
- 岩溶区水文地质参数研究-洞察分析
- 大学体育与健康 教案全套 体育舞蹈 第1-16周
- 一年级数学练习题-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4000道)直接打印版
- 施工作业安全管理规定(4篇)
- 浙江省金华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质量测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