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分析6000字】_第1页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分析6000字】_第2页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分析6000字】_第3页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分析6000字】_第4页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分析60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分析目录23183摘要 I2277Abstract III19943前言 111263一、《古诗十九首》的叙事内容 129387(一)生命价值的叙事 1482(二)思妇怀夫的叙事 122046(三)对游子思归的叙事 24373(四)对士人失意的叙事 217564二、《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26772(一)对死亡的忧患与悲伤 211924(二)对生命的歌颂与唤醒 315465(三)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辨 321179三、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历史意义价值分析 413568(一)《古诗十九首》的文学自觉 412398(二)《古诗十九首》的历史传承 524990结论 51298参考文献 7前言东汉末年有一批忧国忧民的诗人,面对社会中的种种不幸,创作了一首首诗歌,把当时的人文情怀传递给世人,然后萧统将其中的十九首最优秀的诗歌聚集起来,汇集成《古诗十九首》,唱起了生命之歌。这些诗歌使人们进入时代,看到自己的内心,理解生命的意义,去追求自我价值,唤醒自己。他们敏锐而丰富的心灵,对无限宇宙和社会生活的深深叹息,对亲人的眷恋和留恋,卑微生活的起伏,挚友的悲伤,成就未竟的惆怅,这些都在时间和空间上流逝在千百年中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共鸣的《古诗十九首》,它们都是诗人对生命认识的深化,所以我们给他们起了“生命意识”的称谓。《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东汉末年,社会思想大变革中文人心灵的幻灭、堕落,也保护了他们的觉醒和追求,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高度重视,深刻地体现在《十九首古诗》的创作中。千百年来,《古诗十九首》中人生的哲理思考、生命的深沉咏叹,受到无数人的追求和探讨。一、《古诗十九首》的叙事内容(一)生命价值的叙事对每个社会中的人来说,生命都是珍贵的。有的人向往过上理想中的生活,并实现自己对生命理解的真正含义。举例来说,在《古诗十九首》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描述,就如《青青陵上柏》中对生命的短暂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引起读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但需要注意的是,曹旭引马茂元对《青青陵上柏》中的前两句诗,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生命,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并发出了“物是人非,人生短暂”的感慨。另外,诗歌还表现出了人们生活的存在和对生活的关注与思考。另外,《古诗十九首》中,展现出了游子们多样化的人生价值,例如《驱车上东门》这首诗中,描写了洛阳游子在经过北邙坟山时,所发出的无限感慨之情。换言之,这首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积极乐观的,其希望能够鼓励人们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思妇怀夫的叙事自古以来分开是在所难免的。《古诗十九首》中有各种的离别情形,夹杂的也是不同的思念。俗话说得好“男儿志在四方”,但是离别总伴随太多的牵挂。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一连四个“行”字,丈夫的历史很长,这意味着回报是不固定的,这对妻子来说很长。作者的报告极其清楚。杨义说:鉴于中国报告文学中的异国情调,有必要给它起一个单独的名字:即叙事原始。这里的“原始”指的是,其不但拥有完整的故事时间,还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也就是说其包含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文化底蕴。而在这之中,这些脱离了限制的时间和空间,将会引发读者对其的想象力。这种类型的诗歌,在《古诗十九首》中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三)对游子思归的叙事对身在他乡的游子,在他们心里回到家乡是唯一的期望。他们思念家乡和亲人他们希望见到自己的家人们。在《古诗十九首》中就有写过。如《明月何皎皎》中,“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写在月光下,让游子的哀愁不再,却不可忽视,只有思想的成分变得更糟。简单的叙述显然使报告的作用成为诗歌的亮点,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感情和意义。马茂元说:“文学是随社会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叙事的手法和内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四)对士人失意的叙事社会上的问题极其明显。对于东晋来说,精神上的答案是最伟大的,知道有力的证据更好。社会的黑暗和制度使许多努力的人失去了展示自己技能的机会,只能沮丧、忧郁、叹息、罪恶和社会的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这项令人沮丧的工作仍在进行。生活中只能是压抑、忧郁、叹息、罪恶和社会。因此,这些令人沮丧的作品产生。例如,在《西北有高楼》中,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这几句诗中,作者苦恨这个社会缺少伯乐。另外,这首诗的叙事手法较为简单,涵盖了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麻醉的方式也很直接,没有半分矫形器,而是强烈攻击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冰冷的苦难有着积极的同情。二、《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对死亡的忧患与悲伤《古诗十九首》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无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悲情。对于短暂的生命,诗人也许只是多愁善感,诗人对死亡是畏惧的。古诗十九首中有大量描写墓葬和黄泉的词语,反映了个体对死亡的恐惧。面对死亡,人们会感到悲伤和悲伤。死亡的气息充斥着《古诗十九首》,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这首诗通过对周围风景的描述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反映了他对死亡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有限的,自然是永恒的。诗中有深刻的死亡概念。他们理解生命的脆弱,所以面对死亡时他们很无助。这样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因为每个人都来自那些特定的日子,会是恐慌、焦虑或悲伤吗?《古诗十九首》在这种逆境中,他们通过寻求肉体的快乐来寻求幸福,放纵自己,用酒和颜色麻痹自己,从而释放悲伤和愤怒,不再思考生活,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生年不满百》便是他们期待着远离家乡,去康达大道的必经之路,现实是在黑暗政治的指引下,社会不允许那些在书里长大的人谦卑或傲慢,不允许他们履行职责,不允许他们遵守礼法。在混乱的政治面前,只有舍弃羞耻,谦卑向权贵攀登,才能成名。贫富分化是显而易见的。愚人爱惜花销,后人鄙视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在泥潭中努力脱颖而出的困难,意味着诗人别无选择,只能放弃道德原则。他认识到没有人能像屈原那样完全德行,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羞耻,于是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探索人生的价值,直言不讳地宣扬名望的必要性,肆意表达及时的快感,并以忍让的方式把这种信仰危机传达给读者。下层文人游荡无路,无路可走。“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东城高且长》),表面上看是在享受短暂的快乐,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本身就是有破坏性的,无法缓解,反而会增添许多悲哀,或许只是因为独立生活的重要性。(二)对生命的歌颂与唤醒从某种意义上说,《古诗十九首》从大的角度看现实,回归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文学,关注当下,关注普通人,滋养生活,关注个体自我意识的体现。无论是追逐快乐或名利,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媚俗思想,更不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思想形态,而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抗和超脱。关注当前的现实和个人价值观,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背景和历史经验来看,它是珍爱生命、唤醒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从短暂的人生焦虑遇见现实生活,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对自己,这是对自然的回归。个体生命意识觉醒后无法找到出路的内心呐喊。经过对生存与死亡的理性思考,他们开始及时享受生活。这是文人对生命的眷恋和日常生活体验在生命长河中的真实表达。在感到生命短暂、生命无常的同时,他们开始积极地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幸福和幸福,展现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蔑视传统伦理规范,自由豁达,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彰显个体生命的荣耀。(三)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辨《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悟到了“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生命哲理,从人不能长寿的过程中,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使人们开始思索死亡。这种思考经常表现在《古诗十九首》如一首著名的诗歌,《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以疏》在此,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死亡的回避和漠不关心,而是对死亡的冷静和冷静的面对和思考。他们不仅无休止地、真实地面对死亡,而且面对着人类不可避免的归宿:“以“坟”等方式寻求存在的意义,通过对沉睡在黑暗中的“死人”的思考,表现出“质疑”的无力与苍白,体味其中的阴暗,“千年不见”的孤独与凄凉。”这种面对面与思考是在苍凉、寒冷、孤独的氛围中进行的,反映了东汉末年文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痛苦、生命悲哀和离别悲伤的无奈感受。因此可以说,东汉末年的文人有着独特的人生观:一方面,他们对世事的浮躁、无常、短命有着沉重的感悟,觉得人生报国无门,政治无望。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使命和责任让他们无视死亡。开始注重回归自我,用力对生命意识的深度挖掘和宣传。自古以来,人们感叹生命转瞬即逝转瞬即逝。然而,《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时间的永恒性与生命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宇宙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如何用生命的有限性去把握和超越时间的无限,这是诗人的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将生命的短暂性与外在事物的永恒性进行对比和对比,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岭上柏》)以岭上柏的长青和涧中石的永恒来衬托人生的短暂。第二种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情况下具有短期寿命。相反的人生是有限而短暂的,这就是人无法改变自己。它面对无限的时间和空间,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局限和渺小。像这种幽深的时空感,在《古诗十九首》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东城高且长》这首诗中,以时空转换和季节更替来表达生命的短暂,并通过“四时”的转变,抒发出了一种岁月稍纵即逝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浓烈又深邃。再比如《明月皎夜光》这首诗,以物候的更迭,来道出生命时光的短暂。《驱车上东门》中,既写出了岁月的长久,又反映出了生命的短暂,但就《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而言,其认为,人生中的痛苦和烦恼要远远多于快乐。除此之外,在《驱车上东门》中,作者还通过“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几句诗,从侧面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对生命短暂的可惜之情。现实生活没有手段,所以诗人的解决办法是用烛光。享受时光。现实生活中没有出路,那就是在幸福的生活中寻找慰藉,但在挫折中隐含着另一种人生追求。三、关于《古诗十九首》的历史意义价值分析(一)《古诗十九首》的文学自觉前文写道,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士”阶层报国无门,下层文人走投无路之下将创作做为了人生寄托,人性的慢慢觉醒,与之相对应反映在文学作品上的便是文学的自觉。这使得下层文人支撑起了文学自觉,成为了文学自觉的中坚力量。自古以来,儒家就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由于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得儒学思想更是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意识。因此,中国古代文学及其理论,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儒学的束缚。而在东汉末年,儒学观念随着政局的崩塌走向衰落,文人们对传统儒学产生了怀疑,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新思潮,这让文学脱离束缚逐渐有了觉醒的观念。产生于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启了一代先声。在对这些描写世事无常的诗句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它们主要表达出了一种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情。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以及“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等,这些诗句为《古诗十九首》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但这种基调,从表面上说,抒发的是一种悲观的感慨。而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其能够表现出人们在最后的弥留之际,对生命的留恋之情。也就是说,该部作品是在封建的社会发展中创作的。而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文人也发现“人早晚固有一死”的生命真理。所以说,如果人生是短暂的,那为什么不及时行乐呢?因此,就有了“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些诗句。而这些诗句从表面上看,是在贪图享乐,但事实上,是相反的,其属于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换言之,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是一个普遍性的命题,但此时,把握生活,使有限的生命绽放无线的光彩便凸显出来。实际上,这便是人性的觉醒,在对传统教化的怀疑中对生命进行新的探索,新的思考。(二)《古诗十九首》的历史传承阅读《古诗十九首》,扑面而来的是悲哀与沉郁。前文说到,这种悲哀在很长一段时间弥漫,一度成为时代的音调。这种悲哀对曹氏父子及建安文人影响极大。曹操曾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曾言“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还有曹植曾言“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亲眼目睹了乱世悲哀后,更加加深了对生命悲哀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整体把握。由此可见,建安文学与《古诗十九首》所传达的生命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其实《古诗十九首》掀起了建安文学时代的说法并不为过,《古诗十九首》对建安文学的影响并非只在生命意识一个方面。首先《古诗十九首》中大多为抒情作品,例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人生短暂的感慨,“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的对爱情呼唤等等。而建安文人的诗歌也大多为抒情之作,如曹植《美女篇》中“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作者借美女盛年不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再者,《古诗十九首》是公认的五言诗之祖,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上承《诗经》优秀传统,下开五言诗的发展道路。汉代的五言诗歌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在当时还不是主要形式,直到建安时代,由曹氏父子带头,五言体才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从这些诗歌中不难看出,不论是《古诗十九首》还是建安文学,都展现了诗歌的沉郁与悲痛。这也不难看出《古诗十九首》对建安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