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金融监管_第1页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_第2页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_第3页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_第4页
第十五章金融监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第十五章金融监管本章重点问题1.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2.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3.金融监管的内容4.金融监管的方法金融体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核心作用,而且金融业又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等等,因此金融业在各国都是受到严密监管的部门之一。第一节金融监管概述一、金融监管的含义所谓金融监督管理(简称金融监管),从狭义上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一国或地区的金融监管对象应该包括所有从事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一切从事金融活动的社会成员,以及有关的金融活动。从广义上来说,金融监管在上述金融当局的监管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同业自律组织,同业自律是指同一行业的从业者组织,基于共同利益,制定规则,自我约束,实现本行业内部的自我监管,以保护自身利益并促进本行业的发展。金融业自律的组织形式主要为金融行业公会,金融行业公会作为金融业自律的组织形式,主要功能有协调、服务、沟通和监督。就整个金融监管体系来说,监管当局的监管是外部的全方位监管,中介组织的监管是外部监管的辅助;金融行业公会实施行业内部的监管,但不论是政府的监管目标还是行业的监管目标,都必须通过金融业微观主体加强内部控制,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实现审慎管理和稳健经营,才能得以实现。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在整个监管体系的设计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就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来说,通常在广义的范畴下架构。金融监管范围涉及金融的各个领域。二、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是全社会货币的供给者和货币运行及信用活动的中心,对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公共性和全局性。在现实经济运作中,金融业存在相对垄断性、市场信息不对称等情况,会导致交易的不公平,这就有必要对信息优势方(主要是金融机构)的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从而为投资者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因此需要通过金融监管约束金融机构的行为,保护公众利益。而社会公众利益的高度分散化,决定了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来履行这一职责。同时金融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与其他行业相比,金融业是特殊的高风险行业,金融业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从历史上看,银行破产、金融危机现象也时有发生,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风险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对金融业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基于对以上认识的深化,产生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理论,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有:金融的公共物品特性(公共物品论)、金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性(自然垄断论)、金融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论)、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外部效应论)以及金融经营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论)等。随着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认识和相关理论的深化,确立了金融监管的目标。三、金融监管的目标金融监管目标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为的依据,通过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认识和相关理论的深化,一般认为,金融监管应达到兼顾安全、公众利益、效率、宏观调控四项目标。(一)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是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政府必须对本国的金融体系实施严格监管,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大力开放资本市场,为了吸引外资,降低了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二)保护投资者利益保护投资者利益是金融监管的另一重要目标。由于金融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投资者处于劣势,特别是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因而有效的金融监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三)维持金融业的运作秩序和公平竞争,提高金融业的运行效率监管有助于促进金融业有序竞争,提高其效率,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四)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致金融监管的第四个目标是宏观调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加以引导,使之符合中央银行的意图,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顺利执行。专栏15-1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目标《美国联邦储备法》: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系统的信心;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和有竞争力的银行系统服务;保护消费者;允许银行体系适应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英国银行法》:对接受存款的机构予以管制;对这些机构的存款予以保护,禁止使用欺骗性经济手段接受存款。《日本普通银行法》:银行业务以公正性为前提,以维护信用、保证存款人权益,谋求金融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银行业务的健全妥善运营,以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健全发展为目的。我国金融监管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第二条: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第三十一条: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条: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四、金融监管的原则为了实现上述监管目标,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独立性原则包括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和被监管者的独立性,即:既维护金融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又维护被监管者合法经营管理活动的独立性,监管当局不干预超出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业内部的管理,以保证金融机构合理、适度竞争和提高效率。(二)依法监管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所有金融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二是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进行,明确适用的法规、政策和监管要求,并公之于众,既确保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一贯性,同时又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透明度,以保证监管的有效性。(三)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原则前面已经提到内部控制在整个监管体系的设计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无论外部监管多么严密,如果监管的对象不配合,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外部监管也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坚持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以保证监管的及时有效。(四)稳健运行与风险管理原则如前所述,稳健运行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首要目标,为了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监管手段应着眼于金融业的风险管理。(五)分类管理原则就是将银行等金融机构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分别管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在分类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是除中央银行之外,将金融机构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等,然后在分类前提下,根据各类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监管。(六)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原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跨国金融活动的增加,国际金融合作成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母国和东道国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以保证对跨国金融活动的有效监管。专栏15-2《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一览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9月)一、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1、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组织监管的每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工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适当的银行监管的法律框架是必要的,其各项条款应包括对银行组织的授权及持续监管,要求其遵守法律与法规及安全稳健性的权力和对监管者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者之间分享信息及为信息保密的各项安排。二、发照和结构2、必须明确界定已获得执照并接受银行监管的各类机构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并且严格控制“银行”一词的使用。3、发照机关必须有权制定发照标准并拒绝一切不符合标准的申请。发照程序至少应包括审查银行组织的所有权结构、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经营计划和内部控制,以及包括对资本金在内的预计财务状况等;当报批的所有者是外国银行时,首先应获得其母国监管当局的批准。4、银行监管者必须有权审查和拒绝银行向其他方面转让大笔股权或控制权的申请。5、银行监管者必须有权建立标准,用以审查银行的大笔收购和投资,确保其附属机构或组织结构不会带来过高的风险或影响有效的监管。三、审慎法规和要求6、监管者要规定能反映所有银行风险程度的、适当的审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此类要求应反映出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并必须根据它们承受损失的能力确定资本的构成。至少对于活跃的国际性银行而言,上述标准不应低于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及其补充规定。7、独立评估银行贷款发放、投资以及贷款和投资组合持续管理的政策和程序是监管制度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8、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评估银行资产质量和贷款损失储备金及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的政策、做法和程序。9、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能使管理者有能力识别其资产的风险集中程序;银行监管者必须制定审慎限额以限制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相关借款人群体的风险暴露。10、为防止关联贷款带来的问题,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仅在商业基础上向相关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并且发放的这部分信贷必须得到有效的监测,必须采取合适的步骤控制或化解这种风险。11、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制定出各项完善的政策与程序,以便在国际信贷和投资活动中识别、监测和控制国家风险及转移风险并保持适当的风险准备金。12、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准确计量并充分控制市场风险的体系;监管者有权在必要时对市场风险暴露制定出具体的限额和(或)具体的资本金要求。13、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当监督)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重大的风险并在适当时为此设立资本金。14、银行监管者必须确定银行是否具备与其业务性质及规模相适应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应包括对授权和职责分配的明确安排;将银行承诺、付款和资产与负债帐务处理方面的职能分离;对上述程序的交叉核对;资产保护;完善、独立的内部或外部审计;以及检查上述控制措施和有关法律规章遵守情况的职能。15、银行监管者必须确定银行具有完善的政策、做法和程序,其中包括严格的“了解你的顾客”的政策,以促进金融部门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标准,并防止银行有意或无意地被犯罪所利用。四、持续银行监管手段16、银行监管体系应包括某种形式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17、银行监管者必须与银行管理层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全面了解该机构的经营情况。18、监管者必须具备在单一和并表的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各家银行的审计报告和统计报表的手续。19、监管者必须能够通过现场检查或利用外部审计师对监管信息进行核实。20、银行监管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监管者要有能力对银行组织进行并表监管。五、信息要求21、银行监管者应确保银行根据统一的会计准则和做法保持完备的会计记录,从而使监管者能真实公正地了解银行的财务状况和赢利水平。六、正式监管权力22、银行监管者必须掌握完善的监管手段,以便在银行未能满足审慎要求(如最低资本充足率)或当存款人的安全受到威胁时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其中应包括撤销银行执照或建议撤销其执照。七、跨国银行业23、银行监管者必须对其活跃的国际银行组织实施全球性并表监管,对这些银行组织在世界各地的所有业务进行充分的监测并要求其遵守审慎经营的各项原则,特别是其外国分行、合资机构和附属机构的各项业务。24、并表监管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与各有关监管者特别是东道国监管当局建立联系、交换信息。25、银行监管者应确保外国银行按东道国国内机构所同样遵循的高标准从事当地业务,而且从并表监管的目的出发,有权分享其母国监管当局所需的信息。新资本协议和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199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开始全面修改资本协议,2001年1月16日,委员会推出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theNewBasleCapitalAccord)草案,2004年6月,委员会发布《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简称新资本协议),在第三部分内容(即第二支柱——监督检查)中,确定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这是对委员会依据《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和《核心原则评价方法》制定的现行监督指引文件的补充。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监测并确保银行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检查结果不满意,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原则三:监管当局应鼓励银行资本水平高于监管资本比率,应该有能力要求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另外持有更多的资本。原则四:监管当局应尽早采取干预措施,防止银行的资本水平降至防范风险所需的最低要求之下;如果银行未能保持或补充资本水平,监管当局应要求其迅速采取补救措施。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巴塞尔核心原则)(2006年10月)本文件是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修订本。由于1997年以来银行监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通过实施核心原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监管制度和实施方面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委员会相应颁布许多文件。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核心原则及评估方法进行修订。修订工作的另一目的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提高核心原则与证券、保险相关标准及反洗钱和透明度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在修订核心原则和评估方法的工作中,委员会力求确保1997年核心原则总体架构的连续性及可比性。巴塞尔核心原则规定了有效监管体系应遵循的25条原则。这些原则总体上可划分为七个方面的内容:目标、独立性、权力、透明度和合作(原则1),许可的业务范围(原则2至5),审慎监管规章制度(原则6至18),持续监管的各种方法(原则19至21),会计处理与信息披露(原则22),监管当局的纠正及整改权力(原则23)和并表及跨境监管(原则24至25)。各类原则的具体内容如下:原则1-目标、独立性、权力、透明度和合作: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要求每个银行监管机构都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每个监管机构都应具备操作上的独立性、透明的程序、良好的治理结构和充足的资源,并就履行职责情况接受问责。适当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也十分必要,其内容包括对设立银行的审批、要求银行遵守法律、安全和稳健合规经营的权力和监管人员的法律保护。另外,还要建立监管当局之间信息交换和保密的安排。原则2-许可的业务范围:必须明确界定已获得执照并等同银行接受监管的各类机构允许从事的业务范围,并在名称上严格控制“银行”一词的使用。原则3-发照标准:发照机关必须有权制定发照标准,有权拒绝一切不符合标准的申请。发照程序至少应包括审查银行及其所在集团的所有权结构和治理情况、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格、银行的战略和经营计划、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包括资本金规模在内的预计财务状况;当报批银行的所有者或母公司为外国银行时,应事先获得其母国监管当局的同意。原则4-大笔所有权转让:银行监管当局要有权审查和拒绝银行向其他方面直接或间接转让大笔所有权或控制权的申请。原则5-重大收购:银行监管当局有权根据制定的标准审查银行大笔的收购或投资,其中包括跨境设立机构,确保其附属机构或组织结构不会带来过高的风险或阻碍有效监管。原则6-资本充足率: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反映银行多种风险的审慎且合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规定,并根据吸收损失的能力界定资本的构成。至少对于国际活跃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不应低于巴塞尔的相关要求。原则7-风险管理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和银行集团建立了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综合的风险管理程序(包括董事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以识别、评价、监测、控制或缓解各项重大的风险,并根据自身风险的大小评估总体的资本充足率。原则8-信用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一整套管理信用风险的程序;该程序要考虑到银行的风险状况,涵盖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对手风险)的审慎政策与程序。这应包括发放贷款、开展投资、贷款和投资质量的评估、以及对贷款和投资的持续管理。原则9-有问题资产、准备和储备: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建立了管理有问题资产、评价准备和储备充足性的有效政策及程序,并认真遵守。原则10-大额风险暴露限额: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的各项政策和程序要能协助管理层识别和管理风险集中;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制定审慎限额,限制银行对单一交易对手或关联交易对手集团的风险暴露。原则11-对关联方的风险暴露:为防止对关联方的风险暴露(表内外)所带来的问题并解决利益冲突问题,银行监管当局必须规定,银行应按商业原则向关联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对这部分贷款要进行有效的监测;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或缓解各项风险。冲销关联贷款要按标准的政策和程序进行。原则12-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在国际信贷和投资中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政策和程序,并针对这两类风险建立充足的准备和储备。原则13-市场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的各项政策和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应有权在必要时针对市场风险暴露规定具体的限额和/或具体的资本要求。原则14-流动性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反映银行自身的风险状况的管理流动性战略,并且建立了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及日常管理流动性的审慎政策和程序。银行监管当局应要求银行建立处理流动性问题的应急预案。原则15-操作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应具备与其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评价、监测和控制/缓解操作风险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原则16-银行帐户利率风险: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该项风险的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帐户利率风险的有效系统,其中包括经董事会批准由高级管理层予以实施的明确战略。原则17-内部控制和审计: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与其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匹配的内部控制。各项内部控制应包括对授权和职责的明确规定、银行做出承诺、付款和资产与负债账务处理方面的职能分离、上述程序的交叉核对、资产保护、完善独立的内部审计、检查上述控制职能和相关法律、法规合规情况的职能。原则18-防止利用金融服务从事犯罪活动: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具备完善的政策和程序,其中包括严格的“了解你的客户”的规定,以促进金融部门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水准,防止有意、无意地利用银行从事犯罪活动。原则19-监管方式: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要求监管当局对单个银行、银行集团、银行体系的总体情况以及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深入的了解,工作重点放在安全性和稳健性方面。原则20-监管技术: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应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银行监管当局必须与银行管理层经常接触。原则21-监管报告: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具备在单个和并表基础上收集、审查和分析各家银行的审慎报告和统计报表的方法。监管当局必须有手段通过现场检查或利用外部专家对上述报表独立核对。原则22-会计处理和披露:银行监管当局必须满意地看到,银行要根据国际通用的会计政策和实践保持完备的记录,并定期公布公允反映银行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的信息。原则23-监管当局的纠正和整改权力: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具备一整套及时采取纠改措施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吊销银行执照或建议吊销银行执照。原则24-并表监管:银行监管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进行并表监管,有效地监测并在适当时对集团层面各项业务的方方面面提出审慎要求。原则25-母国和东道国的关系:跨境业务的并表监管需要母国银行监管当局与其它有关监管当局、特别是东道国监管当局之间进行合作及交换信息。银行监管当局必须要求外国银行按照国内银行的同等标准从事本地业务。来源:国际清算银行专栏15-3《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有关银行业监管的原则第四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实施监督管理,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和效率的原则。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受法律保护。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干涉。第七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和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合作机制,实施跨境监督管理。第二节金融监管体制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类型(一)集中监管体制即单一或一元监管体制,是指把金融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一进行监管,一般由一家金融监管机关实施高度集中监管的体制。金融监管机关一般是各国的中央银行,或另设独立金融监管机关。例如1998年,日本设立金融监督厅,2000年,金融监督厅和大藏省的金融企划局合并成立金融厅,负责对金融业进行独立的全权监管;英国1997年成立金融服务局,作为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专栏15-4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英国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曾是非常复杂的体系,由若干个法律构成,同时有若干家审批与监管机构。如保险业曾由贸工部与财政部双重监管,商业银行由英格兰银行(中央银行)监管,证券业由一个行业自律组织监管,住房基金由政府下设的住房基金委员会监管,养老基金管理由行业监管,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由贸工部监管,等等。这些监管机构相互交错,职能复杂,在金融机构分业经营的情况下虽起到了监管机构应有的作用,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例如银行开始经营证券、保险;住房基金扩大业务,变成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发展理财业,抢了银行的传统生意,这些经营业务范围的变化使传统的监管框架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1997年由证券投资委员会(SecuritiesandInvestmentsBoard,简称SIB)改制而成立了新的全能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简称FSA),拟成为英国金融市场统一的监管机构。1998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改革,银行监管职能由英格兰银行转向FSA。2000年6月,英国通过了《金融市场与服务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金融监管体制的改变。FSA职责范围是负责监管银行、保险以及投资事业,包括证券和期货。与英格兰银行同隶属财政部,FSA负责金融事业管理,而英格兰银行主要任务是维持金融稳定。(二)分业监管体制即多头或多元监管体制,是指根据从事金融业务的不同机构主体及其不同的业务范围,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分别实施监管的体制。又分为双线多头和一线多头两种类型。1.双线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双线是指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两级中央银行机构,分别行使金融监管权,中央一级机构是最高权利或管理机构,地方一级机构除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外,在业务经济管理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多头是指在中央一级和地方一级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银行体系的监督管理。世界上实行双线多头金融监管体制的国家不多,主要存在于实行联邦制政治体制的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等。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由联邦和州两级政府负责,形成联邦一级政府的监管机构和州政府一级的金融管理机构。联邦管理系统包括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邦金融机构监察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司法部、全国信用联社管理委员会和全国信用社保险基金、联邦土地银行系统;同时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本州注册的金融机构监管。美国“三权”分立的联邦制政治体制反映在金融监管体制上就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双线体制。专栏15-5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一、联邦管理系统货币监理署,主要负责国民银行的监管,包括接受国民银行的注册、审批分支机构的设置和合并申请、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宣布银行破产等。联邦储备体系,作为美国的中央银行,其首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同时对会员银行和银行持股公司具有广泛的管理权力。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它是根据《1933年银行法》设立的,会员银行必须向其投保,非会员银行可自愿参加,目前新设立的银行必须参加投保。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兼有存款保险和金融监管的双重职能,对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提供存款赔付、购买资产、资助兼并收购等。联邦金融机构监察委员会,根据1978年《金融机构管理和利率控制法》创立了该机构。委员会由通货总监、联邦储备理事会成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等组成。它的任务是为金融的检查建立统一的原则和标准以及报告形式。证券交易委员会,建立于1934年,主要负责证券业的监管。司法部,是主要负责执行联邦反托拉斯的当局之一。它能复查所有的银行兼并和控股公司的银行收买,以防止垄断。联邦监管机构批准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的收购或兼并计划时要通知司法部,如果司法部提出疑问,它必须根据联邦反托拉斯法在申请30天内和收购完成之前采取行动。全国信用联社管理委员会和全国信用社保险基金,负责信用社的监督和保险。联邦土地银行系统,该系统包括12家联邦土地银行,专门对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资金融通。二、州政府一级的金融监管机构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负责本州注册的金融机构监管。一般负责本州注册的金融机构的注册、业务检查与监督、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关闭等。保险业的监管主要由各州负责,联邦政府只对其未涉及领域进行监管。来源:《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2.一线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一线是相对双线监管体制而言,监管权利集中于中央。但在中央一线又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负责金融业的监督管理。实行这一监管体制的国家较多,如日本、新加坡等。我国香港以及大陆地区目前均采用这种监管体制。香港的金融监管体制由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保险业监理处以及金融市场的自律机构(银行公会、香港保险业联合会、香港联交所和期交所)组成;而中国大陆在2003年以来金融监管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具体监管分属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及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还有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行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专栏15-6中国香港的金融监管体制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年4月1日,由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业监理处合并成立。其职能和目标是:在联系汇率制度的框架内,通过外汇基金的稳健管理、货币政策操作和其他一些适当措施,维持货币稳定;通过监管银行机构及其业务,促进银行体系的安全和稳定;促进金融体系,尤其是支付结算安排的效率、健全性及发展。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1989年5月1日成立,它是在政府公务员构架之外负责监管香港证券与期货市场的独立法定组织。主要职责是维持有效、公平及公开的证券市场,建立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的信誉,并提高投资者意识,依法监管。它负责监管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及其结算所。联交所负责对香港上市公司的监管。保险业监理处,负责香港保险业的监管。金融市场的自律机构,对所有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进行自律监管。包香港金融业主要的行业组织有银行公会、香港保险业联合会、香港联交所和期交所。来源:《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专栏15-7中国大陆地区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1992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唯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但是鉴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监管的能力以及目前实行分业经营的现状,我国逐渐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实行分业监管。1992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专门从行使证券、期货等监管职能。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将对保险业务、保险市场和保险机构的监管转移到新成立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3月,商业银行的监管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设立了专门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则专门负责货币政策调控等一系列非直接监管金融机构的任务。权限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具体监管分属:中国人民银行及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此外还有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行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具体职责划分如下:一、中国人民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第三十一条: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对金融市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其协调发展。第三十二条: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的下列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执行有关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二)与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有关的行为;(三)执行有关人民币管理规定的行为;(四)执行有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的行为;(五)执行有关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六)执行有关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七)代理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行为;(八)执行有关清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九)执行有关反洗钱规定的行为。前款所称中国人民银行特种贷款,是指国务院决定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发放的用于特定目的的贷款。第三十三条: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可以建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建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回复。第三十四条:当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时,为了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有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监督。第三十五条: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第三十六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金融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第三十七条:中国人民银行应当建立、健全本系统的稽核、检查制度,加强内部的监督管理。二、国家外汇管理局(一)设计、推行符合国际惯例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拟定并组织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负责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采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二)分析研究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状况,提出维护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建议,研究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三)拟定外汇市场的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外汇市场的运作秩序,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分析和预测外汇市场的供需形势,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制订汇率政策的建议和依据;(四)制订经常项目汇兑管理办法,依法监督经常项目的汇兑行为;规范境内外外汇帐户管理;(五)依法监督管理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和外汇的汇入、汇出及兑付;(六)按规定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七)起草外汇行政管理规章,依法检查境内机构执行外汇管理法规的情况、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八)参与有关国际金融活动;(九)承办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交办的其他事项。三、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二)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四)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八)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九)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十)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十一)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十二)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十三)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十四)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十五)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予以取缔;(十六)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十七)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四、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一)拟定保险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行业发展战略和规划;起草保险业监管的法律、法规;制定业内规章;(二)审批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的设立;会同有关部门审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审批境外保险机构代表处的设立;审批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保险中介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批境内保险机构和非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保险机构;审批保险机构的合并、分立、变更、解散,决定接管和指定接受;参与、组织保险公司的破产、清算;(三)审查、认定各类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定保险从业人员的基本资格标准;(四)审批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保险险种、依法实行强制保险的险种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险种等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对其他保险险种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实施备案管理;(五)依法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市场行为;负责保险保障基金的管理,监管保险保证金;根据法律和国家对保险资金的运用政策,制定有关规章制度,依法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监管;(六)对政策性保险和强制保险进行业务监管;对专属自保、相互保险等组织形式和业务活动进行监管。归口管理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学会等行业社团组织;(七)依法对保险机构和保险从业人员的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对非保险机构经营或变相经营保险业务进行调查、处罚;(八)依法对境内保险及非保险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保险机构进行监管;(九)制定保险行业信息化标准;建立保险风险评价、预警和监控体系,跟踪分析、监测、预测保险市场运行状况,负责统一编制全国保险业的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发布。(十)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五、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基本职能:(一)建立统一的证券期货监管体系,按规定对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二)加强对证券期货业的监管,强化对证券期货交易所、上市公司、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和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其他机构的监管,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三)加强对证券期货市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四)负责组织拟订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草案,研究制定有关证券市场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定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与证券市场有关的事项;对期货市场试点工作进行指导、规划和协调;(五)统一监管证券业。主要职责:(一)研究和拟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章;(二)统一管理证券期货市场,按规定对证券期货监督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三)监督股票、可转换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交易、托管和清算;批准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四)监管境内期货合约上市、交易和清算;按规定监督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五)监管上市公司及其有信息披露义务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六)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按规定管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级管理人员;归口管理证券业协会;(七)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登记清算公司、期货清算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与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审批基金托管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基金托管业务;制定上述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负责证券期货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八)监管境内企业直接或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上市;监管境内机构到境外设立证券机构;监督境外机构到境内设立证券机构、从事证券业务;(九)监管证券期货信息传播活动,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管理;(十)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其相关的业务活动;(十一)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罚;(十二)归口管理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事务;(十三)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六、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1991年8月28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的证券业自律性组织,属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法人,接受中国证监会和国家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中国证券业协会依据《证券法》的有关规定,行使下列职责:教育和组织会员遵守证券法律、行政法规;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向中国证监会反映会员的建议和要求;收集整理证券信息,为会员提供服务;制定会员应遵守的规则,组织会员单位的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开展会员间的业务交流;对会员之间、会员与客户之间发生的证券业务纠纷进行调解;组织会员就证券业的发展、运作及有关内容进行研究;监督、检查会员行为,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协会章程的,按照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中国证券业协会依据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范性文件规定,行使下列职责:制定自律规则、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对会员及其从业人员进行自律管理;负责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认定和执业注册管理;负责组织证券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资质测试和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并对其进行持续教育和培训;负责做好证券信息技术的交流和培训工作,组织、协调会员做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对证券公司重要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对交易系统事故的调查和鉴定;负责制定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运行规则,监督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活动和信息披露等事项;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其他职责。中国证券业协会依据行业规范发展的需要,行使其他涉及自律、服务、传导的自律管理职责: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督促会员依法履行公告义务,对会员信息披露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制定证券从业人员职业标准,组织证券从业人员水平考试和水平认证;组织开展证券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代表中国证券业加入相关国际组织,推动相关资质互认;其他自律、服务、传导职责。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成立于2001年3月12日,是国家民政部批准的保险业自律性社团组织,主管单位为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责为自律、维权、协调、交流、宣传五个方面。自律: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签订自律公约、制定行业标准和行业指导性条款来约束不正当行为;弘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建立健全保险业诚信体系;加强保险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的自律管理,监督执业行为,进行自律惩戒。维权:参与决策论证,提出有利行业发展的建议;开展调查研究,反映行业呼声;加强与监管机关和政府部门沟通,维护行业和会员合法权益。协调:协调协会会员间的关系,当好会员调和人;协调行业与有关行业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当好行业代言人;协调会员与客户的关系,当好消费者保护人。交流:通过协会会员间、与国内外保险业间、与其他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沟通情况、收集信息、引进技术、推广经验、反映业内动态,为会员、保险公司客户和社会公众服务。宣传:整和资源,普及保险知识;提高公众保险意识;强化经营者法律意识;宣传先进事迹,树立行业良好形象;关注业内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舆论引导、避免恶意炒作。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于2000年5月,是经中国人民银行和民政部批准成立,并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是中国银行业自律组织。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后,中国银行业协会主管单位由中国人民银行变更为中国银监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促进会员单位实现共同利益为宗旨,履行自律、维权、协调、服务职能,维护银行业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市场秩序,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为会员服务的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二、金融监管的内容金融监管一般包括对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又包括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金融市场监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二是保护投资者。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使得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投资者可能进行逆向选择,这使金融市场难以正常运作。因此各国都相应地制定各种法律和法规,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和交易等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要求证券公开发行,上市公司不仅在发行证券时必须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还要求必须周期性地披露相关财务信息。为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各国一般都禁止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指公司的经理、董事、监事、主要股东、证券市场内部人员或市场管理人员等内部人利用公司尚未公开的、可以影响公司证券价格的重要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或泄漏该信息,以牟取私利。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护存款人;二是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稳健运行。这两个目标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存款账户,是按照“先来先服务”原则偿还的,而银行的主要资产则主要以非流动形式存在的,很难在短期内变现,因此一旦出现信任危机,很容易出现挤兑现象,严重情况会造成银行恐慌。银行业具有“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恐慌很容易从问题银行蔓延传播到好的银行,从而瘫痪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从准入、市场运作过程以及退出等方面进行。如何对非储蓄型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依赖于它们发行的负债类型。例如,由于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的负债是被中小投资者购买,所以基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目的,这两类机构被严格监管。而财务公司同其它制造业公司一样是通过债务和股权融资的,所以除了证券法规以外没有特别的监管措施。由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重要性,对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的监管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很相似,最大的相同点是都有政府发起的债务担保。为了管理破产风险和保护债务担保人,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的活动受到严格的管制。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主要通过完全的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这与对商业银行、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的监管方式不同,对这些机构的监管是通过限制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投保客户。下面就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为主,详细介绍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一)市场准入的监管又称事前监管,即对金融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世界各国都遵循市场准入原则,对商业银行的设立实行批准制,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审批,对新银行申请开业规定了种种限制。审批机构在进行审查时一般考虑以下内容:(1)金融机构存在的必要性。即商业银行设立的基本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如人口状况(数量、结构及变动趋势)、地理位置等;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状况、宏观经济状况;金融条件,包括信用意识、货币化程度、金融市场发育、竞争状况、金融政策等。(2)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章程、最低的资本限额、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内部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营业场所金融服务设施和安全防范设施等。专栏15-8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十一条: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十二条:设立商业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二)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三)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设立商业银行,还应当符合其他审慎性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十三条: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可以调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款规定的限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2006)第八条: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分行,应当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的营运资金。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拨给各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的总和,不得超过总行资本金总额的60%。外国银行分行应当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的营运资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审慎监管的需要,可以提高注册资本或者营运资金的最低限额,并规定其中的人民币份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根据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合理确定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一是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二是在乡(镇)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万元;在行政村新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万元。三是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设立的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50万元。四是适当降低农村地区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合并、重组、改制方式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其中,农村合作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以县(市)为单位实施统一法人的机构,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调整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准入资格。一是村镇银行的董事应具备与拟任职务相适应的知识、经验及能力,其董事长、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从事银行业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8年以上(其中从事银行业工作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二是在乡(镇)、行政村设立的信用合作组织,其高级管理人员应具备高中或中专以上(含高中或中专)学历。三是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负责人,由其投资人自行决定,事后报备当地监管机构。四是取消在农村地区新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的行政许可事项,改为参加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后即可上岗。五是村镇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专营贷款业务的全资子公司,可根据本地产业结构或信贷管理的实际需要,在同等条件下,适量选聘具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员作为其董(理)事、高级管理人员,或从事信贷管理工作。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二)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又称事中监管,即对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日常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业务范围监管对业务范围的监管是对各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种类进行限制。从世界各国来看,金融业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分业经营和合业经营。分业经营是指金融业中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等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来经营,国家一般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不同机构的业务范围;合业经营(又称混业经营或全能经营)是指管理当局允许商业银行开展多种业务,既能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又能经营证券、投资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务,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等的相互渗透与一体化经营。虽然合业经营是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但合业经营使监管和风险控制难度加大。2.资本充足性监管。资本充足率一直是各国银行监管的重点,因为银行的自有资本为银行损失提供最后的一道防线,可以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维护银行的稳定。为了制定国际统一的银行监管标准,1988年7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其中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规定了统一的标准,即银行的资本对风险加权化资产的标准比率不应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的比率至少为4%。目前这一标准已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纳,我国也在《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巴塞尔协议》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和表外项目划分为0%、20%、50%和100%四个风险档次,然后用银行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重计算资本充足率。这种计算方法充分考虑了资产的风险程度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3.流动性监管。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期限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业务,而银行的负债主要是期限短、流动性较强的各类存款等。这种期限的不对等,给商业银行埋下了流动性危机的隐患,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即清偿能力的监管成了各国银行监管的重要内容。各国一般都规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银行必须将存款的一定比例以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存款的形式持有,作为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最低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交存存款准备金,留足备付金。另外,各国还规定了其它一些比例性指标来确保商业银行的清偿力,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例如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4.资产质量监管。资产质量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健程度,因此各国都规定一个统一的信贷资产质量分类标准,并定期考核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是贷款的五级分类方法,即商业银行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同时,为了防止银行风险过度集中,各国一般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加以明确规定,如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由于银行向银行关系人发放贷款时往往会降低要求,所以监管当局一般要求向关系人发放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向其他借款人发放贷款的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5.市场风险监管。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或产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尽管金融活动伴随着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但是严重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会给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和资本带来较大的威胁。因此除了普通客户采取各项措施积极地管理市场风险、金融机构建立专业的投资组合部门和风险研究、预测控制部门防范和化解风险外,金融监管部门对市场风险的有效监管是减少市场风险的外在重要条件,也是监管部门的重要职责。6.存款保险管理。存款保险制度是指规定各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存款到存款保险机构投保,以便在非常情况下,由存款保险机构对金融机构支付必要的保险金的一种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存款者利益和维护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它是辅助性的稳定器。是对银行倒闭的一种风险补偿机制。从1933年美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存款保护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至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专栏15-9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运作过程监管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也可以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前款规定的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三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十)从事银行卡业务;(十一)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二)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十三)提供保管箱服务;(十四)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四十三条: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三十九条: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三)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四)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市场退出的监管又称事后监管,是对严重违规操作或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所实施的市场退出`处理。金融监管当局出于审慎监管的目的,为了维护存款人的利益,负责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金融机构的倒闭、清算进行有力的监管,能够降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社会成本。因此各国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主要方式包括购并、接管、注资挽救、清算关闭、解散等。1.购并。购并作为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一种方式,是指金融机构因收购、兼并而导致金融主体法人资格丧失的行为。购并分为收购和兼并两种类型。收购是指一家健康的银行采取现金或股票的方式购买陷入危机银行的全部或大多数股权。危机银行的一切债权债务由收购方接收,被收购的机构由此消亡,或者作为收购机构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而继续经营。兼并即将一家现存的财务状况健全的金融机构与危机金融机构合并,危机金融机构的所有债权债务转由合并方承接。购并方式能较快维护公众信心,并能为进一步处理危机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提供缓冲时间;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有助于调整原有不合理的金融结构。从金融当局来看,这种方式也比较省心,因此是最受各国推崇的一种方式。2.接管。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监管机构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整顿和改组,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被接管的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3.注资挽救。即对出现流动性困难但尚未陷入清算、破产境地的金融机构,通过提供救助资金,帮助其渡过难关,恢复正常的经营活动。4.破产。即对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金融机构进行接管清算,按照法定的清偿顺序进行债务清偿,对危机金融机构的剩余资产通过拍卖来偿还所欠债务的方式。在危机金融机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况下,宣告破产是一种果断和最后的解决方式。5.解散。即已经建立的金融机构,由于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和股东会议决议解散等章程规定或法律规定的事由发生,使金融机构丧失了经营能力,经过金融机关当局的批准、登记注销后,金融机构消灭的法律行为。6.撤销或关闭。撤销或关闭是指监管当局对经其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吊销营业许可证,终止其经营活动,对其债权债务进行清算。撤销或关闭的主要原因有:金融机构不符合监管当局的授权标准;金融机构严重违反了有关的金融监管法规;金融机构在监管当局颁发许可证后一段时期迟迟未能开业或停止经营业务超过一段时期;金融机构经营状况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专栏15-10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监管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第七章:接管和终止第六十四条: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接管的目的是对被接管的商业银行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恢复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能力。被接管的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第六十九条:商业银行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提出申请,并附解散的理由和支付存款的本金和利息等债务清偿计划。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解散。商业银行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清偿计划及时偿还存款本金和利息等债务。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清算过程。第七十条:商业银行因吊销经营许可证被撤销的,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依法及时组织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清偿计划及时偿还存款本金和利息等债务。第七十一条: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商业银行被宣告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商业银行破产清算时,在支付清算费用、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后,应当优先支付个人储蓄存款的本金和利息。第七十二条:商业银行因解散、被撤销和被宣告破产而终止。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三、金融监管的方法针对上述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下面仍以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为主,详细介绍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法。(一)事前检查筛选即金融监管当局通过对金融机构开业资格的审查和登记注册,把不合格的申请者排除在市场之外。(二)现场检查即金融监管当局稽核人员亲临被监管的金融机构现场进行实地检查。包括定期全面检查和专项重点检查。定期全面检查一般由金融监管机构的检查团来执行,派审计员现场检查,检查时间一般为1年一次,检查的内容主要是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收入和盈利状况、清偿能力等,以此达到全面评价。在检查过程中,有关人员要判断银行活动是否安全、健全和合法;检查银行每项业务活动的政策、做法和程序,判断银行内外部管理的情况;评价贷款、投资以及其他资产的质量;检查存款与其他负债及构成状况,判断银行资本是否充足;评估管理机构的能力和胜任程度等。专项重点检查主要时针对业务报表、资料中暴露出来的迹象、问题进行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其纠正。对金融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一般程序大致如下:首先根据非现场分析或其他渠道获取信息,确定现场检查的对象和时间;向被检查机构发出《检查前问卷》,有针对提问;制定现场检查方案;向被检查机构发出现场检查通知;进行现场检查。(三)非现场检查各国一般都规定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按期向中央银行提供有关财务报告。如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意外负债等。非现场检查即金融监管当局对被监管人提交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并通过一系列风险检测和评价指标,对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行初步评价和早期预警。非现场监管的分析内容包括:资产质量分析、资本充足性分析、流动性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盈亏分析等。对金融机构进行非现场检查的一般程序大致如下: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核对、整理;生成风险监管指标值;风险检测分析;风险初步评价与早期预警;指导现场检查。对财务报告采用对比分析是银行检查的重要方法,一般有两种常用方法:一是趋势分析法,即对同一家银行不同时期增长或下降比率分析比较,用以观察一个时期该项比率的变化趋势;二是对比分析法,即在同类金融机构间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收益及流动资金等方面进行对比。专栏15-11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四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一)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二)询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作出说明;(三)查阅、复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四)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业务数据的系统。进行现场检查,应当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检查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拒绝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三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专栏15-1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指标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值风险水平流动性风险1.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2.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等于60%3.流动性缺口率大于等于-10%信用风险4.不良资产率4.1不良贷款率小于等于4%小于等于5%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5.1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小于等于15%小于等于10%6.全部关联度小于等于50%市场风险7.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小于等于20%8.利率风险敏感度操作风险9.操作风险损失率风险迁徙正常类贷款10.正常贷款迁徙率10.1正常类贷款迁徙率10.2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不良贷款11.不良贷款迁徙率11.1次级贷款迁徙率11.2可疑贷款迁徙率风险抵补盈利能力12.成本收入比小于等于35%13.资产利润率大于等于0.6%14.资本利润率大于等于11%准备金充足程度15.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5.1贷款准备充足率大于100%大于100%资本充足程度16.资本充足率16.1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等于8%大于等于4%《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口径说明:一、风险水平(一)流动性风险1、流动性比例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及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100% 指标释义:流动性资产包括:现金、黄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资产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合格贷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在国内外二级市场上可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其他一个月内到期可变现的资产(剔除其中的不良资产)。流动性负债包括:活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定期存款(不含财政性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往来款项轧差后负债方净额、一个月内到期的已发行的债券、一个月内到期的应付利息及各项应付款、一个月内到期的中央银行借款、其他一个月内到期的负债。2、核心负债依存度本指标分别计算本币和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核心负债依存度=核心负债/总负债×100% 指标释义:核心负债包括距到期日三个月以上(含)定期存款和发行债券以及活期存款的50%。总负债是指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负债总计的余额。3、流动性缺口率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性缺口/90天内到期表内外资产×100% 指标释义:流动性缺口为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减去90天内到期的表内外负债的差额。(二)信用风险4、不良资产率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信用风险资产×100% 指标释义: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账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信用风险资产中分类为不良资产类别的部分。不良贷款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的一部分,定义与“不良贷款率”指标定义一致;贷款以外的信用风险资产的分类标准将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下同)另行制定。4.1不良贷款率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指标释义: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按照《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银发[2001]416号)及《关于推进和完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03]22号)文件)及相关法规要求执行。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本指标计算本外币口径数据。 计算公式: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资本净额×100% 指标释义: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是指报告期末授信总额最高的一家集团客户的授信总额。授信是指商业银行向非金融机构客户直接提供的资金,或者对客户在有关经济活动中可能产生的赔偿、支付责任做出的保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透支、各项垫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