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八个专题复习_第1页
高三地理八个专题复习_第2页
高三地理八个专题复习_第3页
高三地理八个专题复习_第4页
高三地理八个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理专题复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气候资源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洋资源

〔陆地资源

「气象灾害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I自然灾害的防御I海洋灾害

A|地质灾害

I其它灾害

‘大气环境问题

I海洋环境问题

I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陆地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气候资源

1、属可再生资源

2、类型:太阳辐射、热量、降水、风等

3、特点:(1)普遍性

(2)具有数值特征

(3)有较大变率

4、开发利用

(1)气候资源与农业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可取得最佳效益,实例:间作、套种、大棚和地膜、立体农业、生态农业

(2)气候资源与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

①日照影响街道方位:城市街道与子午线呈30°——60°的方位

②风向影响工业布局区位:污染厂应位于盛行风的下风或该区最小风频的上风

向或季风的垂直方向。

(3)气候资源与交通跑道的走向与当地盛行风向一致,保证飞机逆风起飞

(4)气候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松花江畔的雾淞、黄山云海、黑龙江亚布力滑

雪场、荷兰的风车等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化学:食盐、镁、浪、淡水等

I海洋生物:鱼、虾、贝、藻

‘物质资M海洋矿产:煤、石油、硫、磷;近岸的滨海砂矿;深海的镭结核

[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1、海洋资原

r海上

、空间资源1海中

[海底

2、海洋资源开发的特点:高投资、高难度、高风险

3、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洋渔业生产

(2)油气资源开发

(3)海运和围海造陆

港口:发展海运的前提

填海造陆:解决人多地少的重要途径

三、陆地资源

1、陆地资源的类型

「矿产资源--------不可再生

<土地资源]

,水资源k可再生

I生物资源J

2、陆地资源的特点

(1)数量的有限性:必须合理利用和节约

(2)潜力的无限性:新的、可替代的资源不断出现

(3)分布的规律性:土地、水、生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

非地带性规律

(4)关系的整体性:树立整体观,防止和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自然灾害的防御

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构成直接或间接的威胁或损害

一、气象灾害

1、台风: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象灾害,每年十儿次。

(1)概念:在热带和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发

展的热带气旋

(2)形成:中心气压很低,气流高速旋转辐合上升

(3)结构: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外围大风区

(4)灾害:台风过境,引起强风和特大的暴雨及风暴潮

(5)防御:加强对台风的监控和预报

2、暴雨洪涝灾害

(1)形成:连续性的暴雨和短时间的特大暴雨(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就是

长达一个月的全流域暴雨引起的

(2)防御「准确预报、管理等非工程措施

t修建堤防,水库,分洪区等工程措施

气象卫星在预报暴雨、监测洪水范围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3、干旱——世界性的气候灾害

(1)造成的危害:粮食减产、饮水困难

(因干旱的成因复杂,采取的措施也是多种多样)

「改善农业结构

I植树造林

(2)预防措施[加强水利建设

I推广节水技术

4、寒潮:在我国冬半年,由于强冷空气南下造成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称为寒潮,除青

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外,它可影响全国各个地区,是我国冬半年的主要气象灾害。

(1)造成的危害r农作物冻害

'大风、大雪对建筑、道路、电力等设施的破坏

(2)减灾措施:加强预报

5、其他灾害:干热风、龙卷风、冰雹、霜冻

发生季节多发地区灾害现象防灾措施

我国世界

台风夏秋东南沿海西北太平洋强风、暴雨、风暴潮监测预报

暴雨夏季南方、东部亚洲洪水工程与非工程

洪涝措施结合

干旱长期世界各地均有粮食减产、饮水困难多种措施并举

寒潮冬半年我国除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大风、降温、雨雪、冻害预报

外的广大地区

二、海洋灾害

C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风暴等引起的巨浪

1、类时

1风暴潮:由台风引起的潮水猛涨、导致堤岸被冲破、岛屿和陆地被淹没等灾害

2、防御:预报、固堤如东南沿海的红树林防护工程能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三、地质灾害:因我国的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所以是世界上地质灾害较强的地区之

一,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类型多、影响大

1、类型: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1)地震:是在内力作用下岩石突然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

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岩石发生断裂的地方r震级: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等级

构图4

、震中:和震源相对的地面I烈度:影响和破坏强度

r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震带的分布4

1地中海—喜玛拉雅带伊因:地球内能释放的形式

(2)火山«

、分布:板块交界处

类型: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

危害:对人民的财产、安全的危害极大

(3)滑坡、泥石流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

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

破坏力极强

-自然

形成原因一

、人为:人类对地表结构和植被的破坏(主要原因)

危害:对经济、交通、人民生命安全等危害极大

2、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1)成因上具有关联性

地壳活跃►地震---►岩石破碎---->滑坡、泥石流

暴叟好

(2)主要灾害诱发其破害

(3)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如对植被的破坏诱发滑坡、泥石流、大型水库建设局

部诱发地震。

3、防御为主

「建立灾情预警系统

措施J法规建设

预防措施

匚宣传教育

四、其它灾害

1、森林灾害

多因干旱、大风或雷击等特殊条件引发,在世界范围内平均每年要烧掉森林面积的0、

1%,我国也是一个森林火灾多发的国家。(2002年的大兴安岭火灾就是雷击引起的)

2、农林病虫害:蝗灾影响较大,洪涝和旱灾都会引发蝗灾

(如造成今年土蝗大面积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春季降水较多,蝗虫孵化率明显高于往年。特别是进入

五月份以来,山西省气温明显较低,荒山草坡植被生长缓慢,蝗虫孵化后因食料缺乏而迁入附近农

田和草地为害。另外,近年来一些地方大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也是发生蝗灾的原因之一。)

蝗虫在国际上是分为两大类,就是叫做危害农田的,另外是危害草原的。而在我们国家,是把

它叫做,称呼习惯上是叫做飞蝗和土蝗。飞蝗一旦如果起飞的话,就会形成严重的灾害,但是

如果它不起飞,在它的滋生地它不会形成危害。所以我们控制飞蝗的原则就是要做到飞蝗不起

飞。

草原蝗虫爆发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加剧;二是由于草原生态环

境的破坏,沙化、退化F1趋严重;三是由于化学农药使用的不当,使草原上天敌的种类、数量

都急剧减少;叫是邻国的蝗虫迁入到我们国家的境内进行危害;另外,就是我们防治的能力、

手段、方法的局限。

措施:蝗虫的治理有化学和生物、生态结合的方法。用化学的方法可以直接消灭高密度蝗

虫,挽回经济损失。生态治理有两条,一条是增加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生态的小气候,

来控制蝗虫。另外一点,就是通过食物链机制来控制蝗虫。(主要利用蝗虫微抱子虫这种微生物,

寄生于蝗虫上,以引起蝗虫疾病,直到死亡。这种方法成本低,且针对性强、无污染;同时还拟利

用绿僵菌杀灭蝗虫。)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涉及大气、海洋和陆地。

一、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遭破坏和酸雨等

1、全球变暖

(1)成因:燃烧矿物燃料>CO2增多温室效应r变暖

毁林一一一A

(2)危害:海平面上升,经济结构变化

两极冰川融化一海平面上升f全球各地干湿地区的变化f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3)治理:采用能源新技术、开发新能源

2、臭氧层的破坏

(1)成因:太阳活动、氟氯煌的排放

(2)危害与防治

3、酸雨

(1)成因与危害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水,一般是由燃煤、石油等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所致。它能引起湖水、土壤酸化危害生物,还会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等。

我国因以煤为主,所以我国酸雨主要是硫酸型的。

(2)分布与防治

东南部地区

防治:推广清洁燃料

二、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问题: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态破坏。

1、海洋污染

(1)陆地生产过程:工农业生产排放的各种污染物。

(2)海岸活动:海上运输造成的石油泄露以及排入海洋的各类废弃物。

2、生态破坏原因(既有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等自然原因,更有人类的围垦和滥捕,以及不

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等原因)。

三、陆地环境问题

「森林减少

水土流失

陆地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

物种减少

I各类污染等

产生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资源

解决方法:规范人类的行为

可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难点解析:

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

你能想像出98年我国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与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吗?根据学者的分析,

中国在厄尔尼诺年气候会发生异常。

一、厄尔尼诺的形成

赤道逆流加强南下、、迫使秘鲁寒流两讲形成,厄尔尼诺

南赤道暖流减弱

二、厄尔尼诺的影响

1、渔业受损

秘鱼沿岸水温升高,上升流变为了下沉流,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秘鱼渔业

严重受损。

2、导致局部气候异常:太平洋东部降水增多,西部干旱少雨,还导致沿岸地区天气的剧烈变

化,拿秘鲁沿海来说水温上升,使海水蒸发加剧,空中的水气使得一向干旱的秘鲁沿海暴雨成灾,

洪水泛滥。相反,在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则发生了干旱现象。

3、扰乱大气环流,造成全球气候异常

使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减弱或消失,从而造成澳大利亚和非洲东部干旱,又如它使北半球副

高减弱,造成我国长江流域暴雨成灾等。

据统计,1982至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损失达200亿美元,1992年的

厄在全球引起的海啸、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三、拉尼娜现象

厄发生后第二年•般就出现“拉”现象,它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其表现是太平洋西部水温

较常年升高。

四、监测与预报

与太阳活动有很大的相关性。

☆渔场的成因与分布

一、渔场的成因与分布

1、大陆架形成渔场的原因

(1)日照集中,光合作用强

(2)海底泥沙利于产卵

(3)河流入海带来丰富的营养盐养

2、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的成因。

(I)海底营养盐上泛,形成丰富的鱼饵

(2)冷、暖水性鱼群滞留

3、渔场多位于温带的原因

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鱼饵

4、上升流形成渔场

世界渔场的分布规律

(近岸J日照充足、

'入海河流众多

渔场分布(1I

温带地口寒暖流交汇或有上升流|饵料丰富

〔I四季变化明显

二、四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J

1、东北大西洋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北冰洋冷海水交汇

北太平洋洵场——日本暖流、千岛寒流交汇

西北大西洋渔场——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2、东南太平洋渔场——上升流

☆沿海赤潮灾害

一、赤潮: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忽然异常繁殖造成海水颜色变化的现象,其颜色呈带状或块状分布,是一种

破坏性很大的海洋生态灾害,被称为海洋中的美丽杀手。

二、赤潮发生的原因

1、全球气候的变化

海洋种类繁多的赤潮生物有各自适宜生长的季节。当适宜某种藻类的季节来临时,在海水中有

足够的养分条件下,这种藻类就可能大量繁殖,从而引发赤潮。

赤潮和厄尔尼诺现象常常结伴而来。在厄出现的年份,赤潮发生的量和规模都大大增加。如98

年厄活跃时,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发生多次大规模的赤潮现象。

2、风浪小有利于赤潮形成(所以易出现在一些港湾)

3、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大

(1)海洋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在工业废水中富含氮磷:农业灌溉冲刷出的废水中也含有大量的氮、磷;此外由于在生活中使

用含有大量含磷洗涤剂,这些污水被排入海洋后造成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诱因。

(2)过度发展海产养殖——海水富营养化

海产养殖过程中,过度投放饵料以及养殖对象的排池物,也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从而滋生

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

(3)海上交往——传播赤潮生物

三、赤潮的危害

’分泌黏液——堵塞呼吸器的

赤潮生M分泌毒素一一中毒加类等生物死亡

,死亡分解耗氧——窒息j

四、赤潮灾害的防御[控制入海营养物的排放

i加强监测预报——利用遥感技术

☆能源的分类

一、能源概念:

陆地自然资源中,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资源。

二、能源的分类「太阳辐射能

1、按能源的形成来或地球内能

、潮汐能

r可再生能源

2、按能否循环更新t非可再生能源

:-次能源

3、按能量转换分一

I二次能源

「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4、按开发利用状况引

I新能源:核能、沼气、太阳能、地热等

☆北方水资源危机

一、水资源危机的成因

1、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强、降水变率大

2、人为原因:

(1)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水资源浪费严重

(3)水污染严重

二、缓解措施

1、跨流域调水

2、修建水库、水窑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节水意识

4、改进生产的设备和工艺

5、控制人口增长

6、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严防污染

☆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全世

界人的共识。

一、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挪威首相布兰特夫

人)。

林仑系统

(含人R.科技)

经济系统)生产废年物一(含*源)

—嬴^源

二、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相互统一的。

三、原则

1、公平性原则:主要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

之间要保护公平性。

2,持续性

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

内,否则就会引发环境问题。

3、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于环境问题,而目前环境问题已从地区性转化了为全球性,例如全球变暖、

酸雨等,要想解决这些跨国界的环境问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走共同防治的道路,即遵循共

同性原则。

例题:

“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体现可持续发展的(B)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概念辨析

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中有用且能被人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有用

和无用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科技条件,比如铀、针

等稀有金属,曾作为废石处理,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与发展,如今已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最小风频风向:某地吹的次数最少的风向

上风向风的来向

下风向风的去风

例如某地东北风一年中吹的次数最少,那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就是东北方向,下风向为西

南方向。

水资源陆地上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

水力资源从利用水力发电的角度上来看,河水发电、潮汐发电都是水力资源。

水利资源陆地水体为人所用,可用作灌溉、发电、航行、养殖等多种用途。

台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级,在西北太平洋的名称

飓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级,在印度洋、太平洋

热带低压:中心附近风力为6~7级的热带气旋

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为8~9级的热带气旋

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风力为10-11级的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中心附近风力为12级的热带气旋

寒潮:气象灾害,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大风、雨雪、冻害等

寒流:洋流类型,比流经海域温度低的洋流

港口:停泊、中转、装卸的场所

腹地:港口的服务区

只要是当地货物要从某个港口外运的地区,都是这个港口的腹地,比如重庆的货物出口外运

要经过上海港,那么重庆就属于上海港口腹地。因此在空间范围上,比港口大得多。

领海享有完全主权,宽度为12海里

专属经济区只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资源的权利,宽度为200海里。

它们都是一个国家管辖的海域,在领海上享有与陆地国土同样的主权,即享有完全主权,其

宽度为12海里。

震级:

裂度:

第二专题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

”工农业生产特点

(工农业概述|投入一产出模式

〔工农业的分类

「区位含义

区位选择的目的

工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

污染严重的工业区选择

I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y

I四大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r企业的空间发展(高考不考)

I工业地域及世界工业区彳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的类型

「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产

人类主要生产活动《品的生产部门

【工业:人们在工厂里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的生产部门

1、工农业生产的特点

(1)农业: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农事活动的季节性的周期性:春播、夏耘、秋收、冬藏

(2)工业[地域分布灵活

1生产的连续性强

2,工农业的投入——产出模式

投入

产出

自然条件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科技

农光、热、水、土劳动力、农业机械、培育良种、改进灌溉农产品包括:供给人们

业是必需的投入化肥、农药技术改革耕作方式食用和工业生产的原料

工业产品:满足人们生

工除土地和水源外劳动力、动力、厂生产手段、生产工艺

活和生产需要的产品,

业不要求更多房设备等

此外还有:三废排放

3、工农业的分类

农业工业

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采掘业、加工业

投密集农业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投入多少

入自给农业技术密集型

产商品农业重工业

产出用途

出自给农业轻工业

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

地域布局原料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市场指向型、

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

或区位动力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

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工农业的区位选择

「事物的位置

1、区位的含义一

I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2、区位选择的目的

(1)合理利用土地

(2)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经济因素

3、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

(I)农业: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影响极大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影响越来越大

市场需要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运输条件对园艺和乳畜业的影响最大

原因:这些农副产品不易保存

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也会产出影响(如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西部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

(2)工业:

①自然因素:要求不高,多考虑水源和土地条件

②经济因素:主要影响因素

指向型特点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宜长距离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制糖业、水产加工、乳产品加工

动力指向型耗能大炼铝、化学工业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长途运输或运输成本高家具制造、啤酒厂、印刷厂

劳动力指向型需要大量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业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计算机、宇航、精密仪表工业

③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如华侨在家乡投资)、工业惯性

环境因素:环境保护

4、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

造成大气污染: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下风或季风垂直的郊外

造成水源污染:布局在河流下游

排放大量固体废弃物: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发电厂

钢铁厂

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

及河流上游

5、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影响农业区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人类对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如干旱地区的喷灌、丘陵地区的梯田、北方的大棚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十分活跃

市场需求、交通条件、技术手段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随科技的发展而变化)

①原料地影响渐弱,市场影响增强

“原料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原因1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

、交通条件的改善

②交通的影响在逐渐减弱,通信影响在加强(对发达国家而言)

③劳动力数量要求下降,素质要求增强

三、世界农业地域类型

1、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

2、四大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混合农产

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业与畜物业)

东亚、东南亚、南美国、澳大利亚、

分布美、力口、阿、澳、欧洲、北美、南非、澳大

亚的季风区、东南新西兰、阿根廷、

地区俄、乌克兰利亚、新西兰

亚热带雨林区南非等

区位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生产规

要求1、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特点:生产形成多样

区位条件:大面积模大,机械化程度

生产2,平坦的地形稳定,分布广泛,商品生

干旱,半干旱草原高

特点3、丰富的劳动力资产有一定规模,农产品:

主要牲畜:牛、羊主要作物:

作物源小麦、玉米、猪、牛、羊

小麦、玉米

品种主要作物:水稻

混合农业

亚洲地区的生产特

大牧场放牧业墨累一一达令盆地地区

点:美国的区位优势:

潘帕斯草原地区的生产特点:

1、小农经营1、优越的自然条件

的区位条件: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农

典型2^单产高、商品率2、便利的水陆运输

1、优良草场业生态系统

案例低3、地广人稀

2、地广人稀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

3、机械化水平低4、高度发达的工业

3、距海港近,便问

4、水利工程量大5、先进的科技

于运输3、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

5、科技水平低

市场适应性

四、工业地域及世界工业区

1、工业地域的形成

-生产上的联系

(1)工业联系C物质联系Y

j1地理空间上的联系

[信息联系

很多工业产品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而有的工业产品共同成为另一种产品的零部件,我

们称上述这样的联系为生产联系。

有些工厂为了共同使用某些基础服务设施或廉价劳动力等而存在空间上的联系。

(2)工业的集聚: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出于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

作,降低运输成本的能源消耗而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

(3)工业的分散

而一些原料和产品具有短小、轻、薄且价格昂贵的工厂相隔的距离较远,形成工业的分散现象

(如电子工业)。

(4)跨国公司

2、工业地域:工业集聚一工业地域

「传统工业区

(1)工业地域一

〔新兴工业区

(2)两大工业区的比较

自发形成的传统工业区规划建设的新兴工业区

原因:降低成本,近距离聚集①投入产出有密切关系②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

工业联系:有物资信息联系:生产规①物质联系紧密,协作广泛规模较大②物质联系不密切,

模一般不大生产规模不等

发展潜力:缺少整体和长远规划,矛

①以技术密集型为主②经济效益高

盾突出

分布: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环境好,技术实力强的地区

主要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电子半导体、核工业、航天、高分子全成工业、遗传工程、

机械、化工等激光工业

鲁尔工业区区位条件:美国“硅谷”的发展条件:

1、有丰富的煤炭资源1、地理位置优越

2、离铁矿近2、气候宜人

3、水源充沛3、有高等院校

4、水路交通便捷4、便捷的交运

5,市场广阔5、军事订货

衰落原因:意大利北部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1、生产结构单一1、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2、煤的能源2、以轻工业为主

3、世界性钢铁过剩3、生产过程分散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4、资本认可程度低

5、工业分散在小城镇中

综合治理:

1、调整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提高技术,改进设施

4、大力整治环境污染

5、完善交运网络

▲难点分析

-、世界工农业发展的历程及新趋势

1、农业的发展历史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时期原始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

生产工具木器和石器手工工具和铁器机械化

动力人力人力和畜力电气化

生产技术依靠自然主要凭经验科学技术

(1)农业发展过程:原始农业一传统农业一现代农业

(2)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发达国家:现代农业阶级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

热带雨林和北极地区:原始农业

2、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生产方式:工厂化农业生产

特点:连续、机械化、自动化(如大型养殖场的喂养、清洁全过程)、规模大、易管理和专业

(2)经营方式:农业一体化和专业化

①农业一体化:农业生产的产中、产前、产后等环节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

产中主要包括: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生产环节

产前主要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的制造和供应等环节

产后主要包括: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

特点:分散了投资,减小了风险,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②农业专业化:指针对市场需要,专门生产某种农产品(如大城市郊区的蔬菜农场和棉花农场)

3、世界农业发展的新趋势

(1)发展模式:石油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腐殖质农业等

①石油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依靠高度现代化的工业、先进的技术、强大的资本和

大量消耗矿物能源

②有机农业和腐殖质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完全或基本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剂和饲料、添加剂

等,通过作物轮作、桔梗和牲畜的粪便等来维持土壤肥力。

③生态农业:建立在人工生态系统上的农业生产方式

特点:优质、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我国生态农业实例: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南方丘陵的立体农业;黄淮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等

4、工业的发展

(1)工业布局的变化

世界工业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我国工业则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区等。

由集中趋向分散,但在特定的区域仍表现为集中。

(2)新兴工业不断涌现:工业部门越来越多

(3)工业产值的变化

工业化过程中:比重上升

工业化完成后:比重下降

(4)投入与生产方式的发展

①投入劳动数量减少,技术增强

②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减少,中小批量定制生产增多

5、世界工业发展的新趋势

(1)知识经济与工业生产的工业布局

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

战略资源资本知识信息技术

原料消耗多少

区位因素资源、能源、交通等人才、信息、网络的通达性、环境

(2)工业生产全球化

▲主要农作物的生态习性与分布

1、主要粮食作物

(1)水稻

①习性:喜热、喜水

②分布:温带、热带季风气候的热带雨林地区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三角洲等地均是水稻主要分布地

(2)玉米

①习性:喜湿、夏季高湿多雨

②分布:生长期较长的地区

③集中分布区:美国中部、欧洲南部平原

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渭河平原)和四川盆地

(3)小麦:

①习性:

冬小麦]产F越冬期——暖温带

卜喜热、喜光、较耐旱«

春小麦J1无越冬期——中温带

②分布: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在我国的集中分布区:

冬小麦: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

春小麦:东北平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2、林木

一温带:苹果、梨、桃、葡萄、杏等

(1)水果<亚热带:柑橘等

、热带:菠萝、荔枝、龙眼、香蕉、椰子、芒果等

-温带:核桃等

(2)木本油料)亚热带:油菜

热带:椰子、油棕等

■温带:柿、枣、板栗等

(3)木本粮食<

、热带:木薯、枣椰等

‘红松——小兴安岭

落叶松——大兴安岭

J马尾杉、茶树一一南方丘陵

(4)我国的代表树种)毛竹、桐树——南方温热地区

橡胶——海南岛

I樟树——台湾

3、经济作物

(1)糖料作物

①甘蔗,习性喜温热

1分布

我国的三对秫妹:川滇、桂粤、台闽

②甜菜[习性喜温凉

I分布

我国的黑吉内新

(2)油料作物

①大豆J"习性:生长期短

I我国:东北

②花生(习性:喜沙质土

I我国:环渤海地区

③油菜[习性:喜湿热

I我国:长江流域

(3)纺织原料棉、麻

①棉花J习性:喜光、充足水源

1分布:我国的华北、新疆、中亚

r耐寒、水湿环境

伊麻一

②麻类1I分布:我国东北、俄罗斯

「习性:喜热、水湿

I黄麻-

l分布:印度东北部

(4)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

①茶叶J习性:喜酸性土壤、多雾暖湿环境

I分布:亚热带排水较好的丘陵山区

②咖啡、可可

分布: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地区

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

(1)使GDP大幅增长,提高纺织品和服装业的竞争力

(2)导致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2、对农业的影响

(1)粮棉生产面临困难

原因:我国粮棉生产经营规模小,成本高,而且产品质量低劣

(2)油料、蔬菜等优势明显

原因:种植面积大,总产量大(如油菜和花生)

(3)水果、肉类和水产面临挑战

原因:水果产量大,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水果品质较差,肉类和水产质量低

(4)应对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扩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种植面积

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快品种改良和科技推广(前段时间由于欧盟提高了对我国大蒜等蔬菜进口

检疫标准,使山东大蒜蒙受损失,南方的脐橙生产基地忙于疏果,过去保果的季节变成提高质量

的时间)

③扩大规模,走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3、对工业的影响

(1)劳动密集型受益,资金、技术密型集(如汽车、仪器仪表等)受到挑战。

(2)应对措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工业区位选择与环境保护

1、城市工业的布局和环保

(1)田地少,无污染——布局在城区

田地多,较轻污染一~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且有防护带与居住区分隔

用地多,污染重一远离城市

(2)综合治理,改善城市环境

-SO2'

发电厂排放41硫酸厂回收一硫酸

\-SC)3-

粉煤灰一建筑材料厂

3、地形与工业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不要建在低地或谷地中,要布周在通风良好的地区。

4、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布局

电子感光器材]

精密仪表艺〉建在空气洁净的地方

航天工业-

自来水厂——建在河流上游

第三专题人口与城市

r人口再生产

「人口<人口与环境

I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人类社会,「聚落的形成

城市的区位因素

I城市j城市化

、城市地域结构与规划

人口问题是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聚落是受人类影响最深刻的地方

一、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

人口内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二人口出生率一人口死亡率

3、人口再生产类型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出生率很高高直回I低

死亡率极高高低低

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后低

4、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差异

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类型

全世界2.4%0.9%1.5%过渡型

发达国家1.1%1.0%0.1%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2.7%0.9%1.8%过渡型

二、人口与环境

1、人口数量与环境

(1)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自然增长:决定人口的数量的增减

I人口迁移:改变人口的分布状况

①环境通过影响生育率、死亡率来影响人口数量

I生育率: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大,受自然因素影响小

I死亡率:深受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②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人口迁移与环境

(I)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①自然因素——主要作用

②社会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

③政治因素一特殊影响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①迁出地J有利的方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

t不利的方面:人才外流

②迁入地[有利方面:满足了迁入地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

L不利方面:加剧了迁入地的人口和环境压力,以及社会问题

3、人口素质与环境

(1)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因素

I自然环境因素——重要影响

气温、/年水/物理污染

土壤原生环境《次生环境化学污染

地形/、其他、生物污染

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先进----------------------------

文化素质高»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观|落尸

文化素质低|------►|发展观一|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

恶性循环

(2)人口素质对环境的影晌J素质高f良性循环I提高人口素质

I素质低f恶性循环J

三、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1、世界面临的人口问题

(1)数量大,增长快

时间世界人口数量

统计1999.10.1260(亿)

202080(亿)

预计

2046100(亿)

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主要问题

粮食供给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r1/3人口缺少清洁饮水

1/4人口没有足够住房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带来的严重问题11/5人口得不到现代卫生服务

3/5人口缺少基本营养

I近10亿人为文盲

②解决途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步入老龄化社会

①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劳动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力不足,家庭、企业负担加重等

②解决的途径:建立、健全社会助老、养老体系

(3)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

带来的问题:就业压力过大,住房交通拥挤以及社会治安下降等

2、我国人口问题突出

(1)人口数量大增长快:已达12.95亿(第5次普查结果),年平均递增0.13亿。

(2)步入社会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7%。

(3)城市化速度快: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我国的口政策J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I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四、聚落的形成

1、乡村聚落的形成一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

构木为巢,洞居穴隐一分散的乡村聚落一稳定的乡村聚落(分布于河流附近)

tt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发展

2、城市聚落的形成——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f剩余产品

I

第二次社会在分工一商品交换f集市f城市f城市群(带)

五、城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

(1)地形:

①平原最适合城市的发展

②热带雨林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

③山区的城市分布在谷地、低地

(2)气候

①温暖、湿润地区城市多

②寒冷、炎热、干旱地区城市少

(3)河流

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两河交汇处

过河点位置1设市

河口位置

河曲处

2、矿产资源条件——矿业城市(如中国的大庆和美国的匹兹堡

3、社会、经济条件(逐渐增强)

(1)交通条件

①帆船、马车时代——城市多在河流、大道的交汇处

②交通方式多元化时代——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