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_第1页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_第2页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_第3页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_第4页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从上章的分析知道,需求规律是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规律,需求曲线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呈现这一形状呢?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明存在于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也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消费者均衡,即消费者如何以现有的货币收入,在现行价格条件下,对可买到的商品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使消费者行为达到最佳境界。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边际效用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第一节基数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一、欲望与效用(一)欲望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其购买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来自于他的某种欲望(Wants)。欲望即需要,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这种欲望或者从肉体产生,或者从精神产生,消费就是满足这种欲望的一种合乎目的的经济行为。关于欲望或需要的学说,目前最流行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欲望或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是按以上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最高层次需要的动力就是人们无限的欲望。但是,人们的欲望或需要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这是因为, (1)任何社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提供的产品也有限;(2)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只能满足部分欲望;(3)欲望或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来提供,而任何人所提供的劳动都有限,正因为资源、产品和时间有限,人们就必须在资源、产品和时间中加以最优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行为的理想境界。(二)效用支配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力量是商品和劳务所提供的效用(Utility)。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它是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劳务所共有的一种特性。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觉,它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评价。因此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这就是说,同一物品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用。比如,辣椒对于喜欢吃辣味的人来说效用很大,但对于不喜欢吃辣味的人来说,则效用很小,甚至因感到吃辣椒是一种痛苦而产生负效用。同样的物品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效用也不同。比如,一杯水对一个住在泉水边上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效用,但对于一个在沙漠中旅行的人来说,则效用很大;冰块在夏天对人们具有较大的效用,但在冬天对于正常的人就没有什么效用,因此,除非给出特殊的假定,否则,效用是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的,但就某一个确定的消费者而言,可以判定某种商品对他的效用的大小。效用虽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觉,但它本身并不包括是非的价值判断。这就是说,一种商品或劳务效用的大小,仅仅看它能满足人们多少欲望或需要,而不考虑这一需要或欲望本身的好坏。例如吸毒,从伦理上看是坏欲望,但毒品(如鸦片、吗啡)能满足这种欲望,因而它就具有效用。二、基数效用理论基数效用(Cardinalutility)理论是边际效用学派所倡导的基本理论。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派。这种理论的奠基者者和真正先驱者是德国经济学家戈森(H・H・Gossen)。他提出了两条关于效用的基本定律:第一,效用递减规律;第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戈森定律”。边际效用学派后来的发展形成两大支流:一个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主观心理学派,以奥地利的门格尔(C-Menger)为代表。另一个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以英国的杰文斯(W-J-Jevones)和法国瓦尔拉(LeonWalras)等为代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也就是说,效用的大小能用数字表示出来并且可以进行计算和比较。根据基数效用论,就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和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这种理论所用的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法。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把效用分为总效用(TotalUtility)和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总效用是指某个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微观经济学通常假定总

意思是总效用随商品数量的效用在某个范围内是商品数量的增函数,增加而增加。总效用函数为:意思是总效用随商品数量的TU=U(X)U(Y)(4.1)TU=U(X,Y)(4.2)式(4.1)表示,总效用为X,Y这两种产品各自的效用之和。这意味着X的效用与Y的效用彼此无关。式(4.2)则表示,X,Y的效用会相互影响。边际效用就是从商品或劳务每增加的单位中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也就是每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效用。用 MU表示边际效用,贝卩:MU■MU■TUX(4.3)如果消费量可以无限分割,总效用函数为连续函数时:MUATUdTUlimMUX7XdX(4.4)现举例说明总效用、边际效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假如某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天)喝咖啡,她喝咖啡的杯数以及对该人所产生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如表4-1。表4-1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消费品数量(Q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1101021883246428453026300728-2假如这个消费者一天之内喝7杯咖啡,他从第一杯咖啡中所得到

的满足为10个效用单位,当他喝第二杯咖啡时,得到的总效用为 18个单位,边际效用为8个单位,随着他喝的咖啡杯数的不断增加,他所获得的总效用也越来越多,但边际效用却越来越少。当他喝到第 5杯咖啡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为30单位,说明这时的效用已经达到饱和点,当他继续喝第7杯咖啡时,总效用反而减少,由30单位减为28单位,边际效用成为负数,这说明第7杯咖啡产生了负效用。如果把上表中的数字描绘在坐标图上,边际效用曲线,如图4-1。根据表4-1和图4-1,我们可以探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该消费量的总效用,可用其边际效用曲线与两轴所包围的面积设消费量为n贝y:该消费量的总效用,可用其边际效用曲线与两轴所包围的面积设消费量为n贝y:TUnd!Udx

dX(4.5)总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度递增,凹向横轴,具有正的斜率;边际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度递减,凸向横轴,具有负的斜率。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处于递增状态;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处于递减状态。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awofdiminishingMarginalUtility)(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从表4-1可以看出,消费者每多喝一杯咖啡,其总效用在一定范围内会增加,但边际效用却是递减的,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概括地说,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随着消费数量的不断增加,其边际效用是不断递减的。边际效用为什么会递减?这有两种可能的解释:首先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数量越多,他的满足或对重复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弱。这就是说,人们的欲望虽然多种多样,无穷无尽。但由于生理、心理因素的限制,就每个具体的欲望来说却是有限的。最初欲望最大,因而增加一单位某物品的消费时满足程度也最大,随着消费的增加,欲望也随之减少,从而感觉上的满足程度也降低,以致当欲望消失的时候还增加消费的话,反而会引起讨厌和损害,这就是所谓“负效用”。其次是由物品本身的多样性引起的。每种物品都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消费者总是首先将物品用于最重要的用途,然后再用于次要的用途。当他把某物品第一单位用于最重要的用途时,其边际效用最大,当他把第二单位用于次要的用途时,其边际效用相对小了,按顺序继续用下去其用途越来越不重要,其边际效用也就越来越小。(二)关于货币的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货币和物品一样也有效用。货币的效用就是给其所有者带来的满足,它的大小也取决于货币持有者的满足程度,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即收入越高,持有货币数量越多,每增加一单位货币给货币持有者带来的满足程度越小。由于购买某种商品所支出的货币只占购买者持有货币量的微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量发生少量变化时,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非常微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只有一种商品购买量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货币的边际效用被认为不变,是一常数。五、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一)消费者均衡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的大小以及总效用的增减,同物品数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物品拥有量或消费量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当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以后,该物品的消费量如果继续增加,则会产生负效用,总效用也会绝对地减少,这说明,在既定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下,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的问题,那么,消费者如何将自己有限的货币收入花费在各种不同商品的购买上以求得最大的满足呢?这就是一个消费者均衡的问题。为了说明消费者均衡,首先必须作下述假定:(1)消费者的偏好是既定的,对各种商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是已知的,不会发生变动。(2)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且全部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3)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是已知的。(4)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都相同。在上述假定条件下,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消费者用单位货币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即消费者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消费者均衡可以用边际效用决定需求价格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进行说明。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消费者在市场上只购买两种商品X和Y,由于收入和价格都是既定的,增加X的购买量就必须减少Y的购买量,购买量的变化,必然引起它们的边际效用的变化。这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发现多花一元钱在一种商品上取得的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不如多花一元钱在另一种商品取得的增加的效用大,他就会改变主意,把取得边际效用较小的那种商品上的花费转移到较大的边际效用的商品上,由于花费转移,原来取得边际效用较小的商品,现在可能变得具有较大的边际效用了,而原来取得边际效用较大的商品,现在可能变得具有较小的边际效用了。如果后者的边际效用小于前者,那么,就会再次发生花费转移的情形,这样,消费者根据边际效用的大小,自由地改变花费的方向,最后,必须达到一种最优的花费状态,他所花费的每一元钱都取得相等的边际效用, 或者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他们的价格之比,总效用达到最大。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MUx/Px二MUy/Py二MUm(4.6)上式中MU和MU分别表示X、Y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MU表示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每单位货币带来的边际效用)。(二)消费者均衡的数学证明:实际上,一个消费者的行为总会受到限制,如货币收入的限制,票证定额的限制,等等。有限制条件的效用最大化,在数学上是条件极值问题,即有约束的最优化(constrainedoptimization )。这样消费者均衡问题就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如下:代入法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两种产品XY约束条件为货币收入I,可用代入法求解如下:目 标函 数maxTU=f(X,Y)(4.7)约 束条 件st.PXX FYY=1(4.8)将式(4.8)移项并整理,可得:Y」-PxXPy(4.9)将式(4.9)代入(4.7),可得:TU=f(X,-P^X)(4.10)为求得TU最大,令式(4.10)的一阶导数等于0,四丄f(_Px,0dX :X:yFY兰一兰Px=0.X:YFy]X_PxIT=~FYff荻_7Y'pX~~Fy即:MUxMUyFx=~FY~(4.11)如果式(4.10)的二阶导数Fxd2TU*f+Ff Fx c2fFxdX2一::x2:XY(一Fy)::Y2(fXfX ::0(4.12)则效用最大化的充分必要条件成立。Y上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式(4.11)Y上最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相等。如果花最后一元钱所取得的边际效用,产品 X大于产品Y,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将增加X的消费量,减少Y的消费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法则,新增X消费量的边际效用下降,而所减Y消费量的边际效用上升,XY的边际效用最终会趋于相等。拉格朗日乘数法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也可以采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agrangeMultiplierApproach)求解。设消费者购买X,Y两种产品,货币收入为I,则目标函数 maxTU=f(X,Y)(4.13)约束条件 S.t. FxX&Y=:I(4.14)令L二f(X,Y)[I-(FxXFyY)]为求L最大,其必要条件为:;:LI-(FxXFyY)=0

—--Px =0X :X.:—--Px =0X :X.:L fPx =0—;Y即:MUxPxXP—Y=If七X—-P-:一丫则:MUx_~P=-二入PxMUY—二入PyMUz八Py(4.15)至于求L最大的充分条件,比较复杂,这里从略。为证明入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dTU分别求式(4.15)和(4.14)dl的微分dTU-dX-dYY—PxdXRd—W(PXdXF—dY)dl=PXdX+F—dYdTU入(PxdXF—dY)入dlPxdXF—dY(4.16)式(4.16)的经济含义是:花在产品X,丫上最后一元所取得的边际效用都等于一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如果后者大于前者,消费者将减少消费,宁愿多留一些货币;如果后者小于前者,消费者将增加消费,少留一些货币;最终,两者将趋于相等。六、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面讲需求时曾提到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自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没有说明需求规律存在的原因,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任何购买行为都是一种交换行为,消费者以货币交换所需求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支出的货币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所购买的商品也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通常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来计量物品的效用。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量就表示买进商品的效用量,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的比率,是由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边际效用越大,愿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越高;反之,边际效用越小,需求价格就越低。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既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那么,消费者对商品购买越多,所愿支付的价格就会越少。这样,消费者买进和消费的某种商品越多,他愿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越低,反过来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可见,一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价格反映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于是价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因此,需求曲线也就是边际效用曲线,它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七、消费者剩余和价值悖论1、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sSurplus)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时,所愿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在西方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马歇尔提出来的,他在《经济学原理》中为消费者剩余下了这样的定义:“一个人对一物所付的价格,决不会超过,而且也很少达到他宁愿支付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因此,他从购买此物所得的满足,通常超过他因付出此物的代价而放弃的满足;这样,他就从这种购买中得到一种满足的剩余。他宁愿付出而不愿得不到此物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是这种剩余满足的经济衡量。这个部分可以称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的存在是因为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边际效用,而实际付出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即市场价格。下面,我们以茶叶的需求为例,说明消费者剩余。如果茶叶价格为每磅20先令,某个消费者只愿买1磅;如果价格再下降为14先令时,他将买2磅;如价格再下降为10先令时,他将买3磅。价格继续下降,这个消费者的购买量也继续增加,价格为6先令,他买4磅,价格为4先令,他买6磅,价格为2先令,他买7磅,2先令是他实际支付的价格。在茶叶价格为每磅20先令时,他恰她买1磅,这表明,他从购买1磅茶叶中所得到的和把20先令用于购买其他商品所得到的满足是相等的。当茶叶价格从20先令下降为14先令时,他买了2磅茶叶,在他看来,他花了28先令(14+14)至少得到了34先令(20+14)的满足,他的消费者剩余是6先令(34-28)。当价格为10先令时,他买3磅,这就是说,这个消费者用30先令购买了3磅茶叶,在他看来,其中第一磅茶叶值20先令,第二磅值14先令,第三磅值10先令。3磅的总效用为44先令(20+14+10),而他只花了30先令。这时他的消费者剩余为14先令。依此类推,当价格最后降为2先令时,他买7磅,这7磅茶叶共值59先令(20+14+10+6+4+3+2为他的效用总额。这个总数超过他实际支付的货币额(59-14)先令,就是他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可用图4-2来说明。在图4-2中,横轴表示商品量,纵轴代表价格,XD是消费的需求曲线,表明商品量少时,消费者愿付出的价格高,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付出的价格越来越低。消费者对每单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是不同的,当他购买OM勺商品时,愿付出的货币总额为OMYX但是,这时市场价格为OP,所以他购买OM商品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为OMYP他愿支付的货币减去他实际支付的货币的差额,在图上表示为OMYXOMYPPYX这是消费者剩余,当商品价格上涨为OP时,购买的商品量为OM这时消费者愿付出的货币总额为OMCX实际付出的货币总额为OMCP,消费者剩余为PQX这表示,当商品价格提高,需求量下降时,消费者剩余减少。2、价值悖论边际效用理论还可以解释经济学中著名的“价值悖论” 。价值悖论(paradoxofvalue)又称价值之谜,指有些东西效用很大,但价格很低(如水),有些东西效用很小,但价格却很高(如钻石)。这种现象与传统的价格理论不一致。这个价值的悖论是亚当•斯密在 200多年前提出的,直至边际效用理论提出后才给予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解释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区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水给我们带来的总效用是巨大的,没有水,我们无法生存。但我们对某种物品消费越多,其最后一个单位的边际效用也就愈小。我们用的水是很多的,因此最后一单位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就微不足道了。 相反,相对于水而言,钻石的总效用并不大,但由于我们购买的钻石极少,所以,它的边际效用就大了。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分配收入的方式是使一切物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人们也是根据这一原则来把收入分配于水和钻石上的:钻石的边际效用高,水的边际效用低,只有用钻石的高价格除以其高边际效用,用水的低价格除以其低边际效用,用于钻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才能相等。所以,钻石价格高,水的价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说,人们愿为边际效用高的钻石支付高价格,为边际效用低的水支付低价格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正在于“稀”的物品边际效用高。第二节序数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一、 序数效用论上述边际效用分析,是基数效用论所运用的分析工具。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基数效用论有种种缺点,比如物品的效用很难用数字准确表示,即使知道了某一物品对甲的效用量,并不知道对乙的效用量,因为同一物品对不同的人来说,效用大小是不同的。还有某一物品的效用,不仅仅决定于这种物品的数量,它同时还受相关物品的数量变化的影响。正因为基数效用有上述种种缺陷,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由洛桑学派的帕累托( V.Pareto)提出来的,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不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这种理论所用的方法为无差异曲线分析。序数效用论克服了基数效用论的不足,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二、 消费者偏好的性质序数效用理论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如下假定:1完备性假定。给定消费空间里任何一对消费组合X和Y,下列三者关系之一必定成立;或者XY,或者YX,或者X二Y。首先,一个理性的人应该有能力判断、比较任何一对消费组合。比如说,面临着两篮水果,其中甲篮里有3只苹果5只生梨,乙篮里有4只苹果4只生梨,消费者应该能够判断:或者甲篮比乙篮好,或者乙篮比甲篮好,或者两者不相上下。一般地,如果X和Y是两组消费组合,消费者必能说:或X比Y好,记作XY;或者Y比X好,记作Y-x;或X与Y并无二致,记作X=Y。这一假定称为完备性假定。消费者能够对任何可能的消费组合进行比较可算是对理性的起码要求。但若要挑剔,该假定亦有不现实之处。世界上的商品千千万万,其中有不少为消费者闻所未闻。某人若从未见过酥油茶,又如何叫他比较酥油茶和龙井茶的滋味?不过,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作具体选择时,一般对消费组合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这一假设不失为适当而有用的概括。如果放弃这一假设,问题恐怕更大。西方寓言有头笨驴,面对着两堆草,因为无法判断哪堆好,迟迟不能作出选择,以至于活活饿死。完备性假设可以避免这种蠢事。传递性假定。给定三组消费组合X、Y和乙xY且Y-z蕴涵xz。又,X=Y且Y=Z蕴涵X=Zo传递性也是理性选择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质,而且,传递性假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一般来讲,人们对微小的差别会不介意。例如,气温相差1度,人们也许感觉不出,但相差2度,则会有所反应;买苹果时,重量相差0.05公斤买卖双方也许都不会介意,但若相关0.1公斤,吃亏的一方就会计较。虽然上述现象在生活中相当普遍,但在理论上,这种近似推论却会引出漏洞。谁若认为一两之差没关系的话,你就可以用9.95公斤的苹果换他的10公斤苹果,继而又用9.90公斤苹果换他的9.95公斤苹果。如果不断地交换,不一会儿他便一无所有了。大家知道安徒生童话中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故事。那位可爱的老农民“总觉得放弃件把东西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牵了一匹马出门,换来了母牛,又用母牛换了羊,继而羊换了鹅,鹅换了鸡,最后背了一袋烂苹果回家。传递性假设排除了那种毛糙粗略、马马虎虎的不够理性的行为,因而避免了“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可笑蠢事。事实上,我们可以证明上述微小差别没关系的行为违背了传递性。设若某人认为0.05公斤之差没有关系,那么10公斤等同于9.95公斤,而9.95公斤又等同于9.90公斤,而他又计较0.1公斤,因此10公斤优于9.90公斤。但根据传递性,如果10〜9.95和9.95〜9.0,那么10〜9.0,这跟他认为109.0相矛盾。多比少好。在大多数的消费问题里,商品总是越多越好。这就是所谓“越多越好”的原则,即在其他状况都一样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感到越满意。我们以X=(X,关,,,X)和Y=(Y1,Y,,,W)表示两组消费组合,其中X和Y分别是X和Y中商品i的数量。如果对所有的i,XY,并且其中至少存在一个j使得X-Y,那么X-Y。此即“越多越好”的原则。“越多越好”并不是消费中的一般规律。比如,对于污染物之类的“坏东西” ,越多越糟。因此,“越多越好”也不是消费理论里所必需的基本假设。下面我们将看到,在完备性和传递性的假设下,消费理论也可以处理“越多越坏”或“过多则滥”的情况。“越多越好”原则强调的是商品的数量不同,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效用也不同,从而避免了10公斤苹果等同于9.95公斤苹果的麻烦。由于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稀缺商品,即好东西,“越多越好”便不失为现实的写真。这一原则又能简化分析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因此经济学中常常采用这一假定。三、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涵义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如果两种商品不仅可以相互替代,并且能够无限可分,贝昨肖费者

可以通过两种商品的此消彼长的不同组合来达到同等的满足程度。 假定某个消费者按既定的价格购买两种商品X和Y,他购买3单位商品X和2单位商品Y或者2单位商品X和3单位商品Y所带来的满足是相同的。那么,这两种配合中任一种对这个消费者来说,都是无差异的。事实上,这个消费者在购买X和Y两种商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无差异配合,形成无差异表。X和Y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如表4-2。表4-2 两种商品的无差异组合组合方式XYA16B23C32D411-2将4-2中的种种不同组合在平面坐标上用对应的各点表示,然后连续起来,就得到一条无差异曲线。

n 1 1 1 1 1 ■ J2+ 4*弘6兀图43*无差异曲线表明,此线上的任何一点所代表的两种物品的不同组合所提供的总效用或总满足水平都是相等的,因此消费者愿意选择其中任何一种组合。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第一,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是无限的,因此在同一平面上就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差异曲线,形成无差异曲线群,曲线的全部称为消费者的偏好系统。如图4-4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代表的满足程度越低。在图4-4中I1、|2、|3代表三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I1<I2<|3。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决不能相交。如图4-5所示,ME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i上,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MN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2上,MN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因此NE两点的效用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但是在N点,X、Y两种商品的数量都要多于E点,所以,N点X和Y的组合提供的效用水平大于E点X和Y的组合提供的效用水平,即NE两点的效用水平不能相等。所以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三,无差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 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两种商品不可能同时增加或减

第四,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一点可以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来说明。3、边际替代率所谓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en )是指消费者为了保持相同的满足水平时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假如某个消费者购买 X、Y两种商品,增加1个单位的商品X和放弃2个单位的商品Y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是相同的,那么X对Y的边际替代率就等于2,写作:MRS=(OY—0Y)/(OX—0X)=—△W△X在研究商品替代关系时,我们注重的是它的绝对值,因此通常省去负号,从数学上看,MR是沿无差异曲线作微量移动时的变化率,所以它从实际上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这可从图4-6中得到说明。图」(商品边际替代率』图」(商品边际替代率』用图4-6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横轴为商品X数量,纵轴为商品Y数量,I为无异曲线。X对Y的边际替代率,为X的增加数与Y的减少数之比:MRSxy二"一"MRSxy二"一"X2—丫2ASSBYX(4.17)当点A沿着无异曲线I越接近点B时,丄越接近点B切线的斜馭率。因此,就点B附近的微小变动来说,X对Y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异曲线I在点B切线的斜率。由于消费者愿意以XX2的X换取YY的Y,说明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即:X1X2MUx~丫2丫1MUyXMUx--YMUy

Y1X二所以,MRSxyMUXMUXMUy (4.18)X对Y的边际替代率,实际上是其边际效用之比MUX"MUY商品X对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也可以用微分法求得:就任何一条无异曲线来说,由于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同样的偏好, 所以总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tu=f(x,Y)=k (4.20)这就是说,XY商品组合的任何变动都不会引起总效用的变动。对式(4.20)微分,可得:cTU cTUdTU dX 0次 段 (4.21)其中,型,卫分别代表MU、MU,即商品X,Y的边际效用。次cY卫dx,」UdY分别表示X,Y的微小变动所引起TU的变动。TOC\o"1-5"\h\z:X ::丫由式(4.21)可得:订u 汀udY dX:Y :X汀UdY_ _MUX"dX":TU"MUY(4.22)序数效用论者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提出了商品的边际代替率递减规律的假定。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例如:在图4-6中,在消费者由X点经Y、CD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随着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量的连续的等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需放弃的商品Y的消费量是越来越少的。也就是说,对于连续的等量的商品X的变化量△X而言,商品丫的变化量AY是递减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在于:当消费者处于商品 X的数量较少和商品丫的数量较多的A点时,消费者会由于拥有较少数量的商品丫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X较为偏好,同时,会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商品丫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丫的偏爱程度较低。于是,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丫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比

较大。但是,随着消费者由A点逐步运动到D点,消费者拥有的商品X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相应地,对每一单位商品X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消费者拥的商品Y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相应地,对每一单位商品Y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高。于是,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便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从几何意义上讲,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线的形状凸向原点。但在某些情况下则不然:如果对于消费者来说,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那么,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Y为一常数。例如,若两斤玉米粉总是可以完全替代一斤面粉,则无差异曲线如图 4-7(a)所示。如果对于消费者来说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品,那么,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呈现直角形状,与横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MRS=O,与纵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PS=s。例如,总是要按一副眼镜架和两片眼镜片的比例配合在一起, 眼镜才能够使用。这种情况下的无差异曲线如图4-7(b)所示。眼镜架亠3*眼镜片+的数量*眼镜架亠3*眼镜片+的数量*乩ffi4-7完全替代品和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时形状+三、预算线1预算线无差异曲线显示了商品提供的满足水平,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何种满足水平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预算线就是消费者选择一定效用水平上的商品与劳务组合的限定条件。预算线表示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与劳务数量的最大组合。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消费者的主观愿望,而预算线则是表示消费者实际消费的最大可能。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X和Y,他每周的开支为6元,P=1.5元,R=1.0元,按照两种商品价格该消费

者在支出他的货币收入购买X和Y时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组合,如表4-3。表4-3 可替代的两种商品的组合组合方式XYa40b3112c23d1142e06各种不同的组合都可以用坐标表示(如 4-8图)。在该图中每一种购买方式都由一点表示,EF直线描述了这个消费者在支出他的 6元收入时所能采取的全部购买方式, EF线表示了消费的可能性,称为预算线(Budgetline)。如图4-8所示。如果我们用M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X、Y表示消费者购买的两种商品,R、Py分别表示商品X和Y的价格,根据预算线的意义则有M=XP+YR,此式为一直线方程式,若解出Y,可得:丫洛m—譽x,此方程式的第一项表示若全部收入用于购买丫所能购买的数量,右边第二项中的FX/FY为直线的斜率,表明该直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此方程式就是预算线的数学表达式。在图4-8中横轴代表X的数量,纵轴代表丫的数量,EF为消费者预算线,0E表示消费者用全部收入M所能购买的商品丫的数量,OF表示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商品X的数量。E点是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1/FY-MF点是预算线在横轴上的截距,等于1/Px・M消费者预算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其斜率为:OE/OF二1M/1M二PxFY Px Py(4.23)2.预算线的移动无论商品价格变动还是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变动,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数量,从而导致预算线的移动。(1)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变动由于商品价格未变,预算线的斜率相同。如果货币收入增加,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预算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如果货币收入减少,预算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图4-9表示了这种情况。

(2)货币收入既定,商品价格变动由于商品价格发生了变动,预算线斜率发生了改变,预算不再平行移动,如果商品价格下降,预算线向外旋转。如果商品价格上升,预算线向内旋转。图4-10表示商品Y的价格不变,商品X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预算线移动。图4-11表示商品X的价格既定,商品Y的四、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从主观方面说,消费者可作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以得到满足,这种选择由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从客观方面说,消费者又必然受到货币收入和价格的限制, 这种限制由预算线表示出来。如何把客观限制和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以求得消费的最大满足,或者说,如何以有限的货币收入在可买到的商品间作合理的配置以求得最大效用,是一个消费行为如何达到最佳境界的问题, 消费行为的最佳境界称为消费者均衡(Consumer-equilibrium)。在序数效用论中研究消费者均衡所用的工具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分析证明,在无差异曲线图上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 即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之点恰是预算线同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一点。在切点上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量就是消费者用一定的货币收入所获得的效用达到最大值的最优购买量的组合(如图 4-12)。在图4-12中预算线MN与一条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丨2的相切之点E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这一点,消费者既用尽了既定的货币收入,又得到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当然,在图4-12中无差异曲线丨3代表的效用水平更咼,但受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现行商品价格的影响,这是不能实现的,Ii与预算线MN虽然有CD两个交点它能够实现,但11给消费者提供的满足水平要小于12所提供的满足水平,因而是不足取的。只有在无差异曲线丨2与预算线MN的相切之点E,才是消费者行为的最佳境界。在这一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正好相等。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消费者达到最大效用的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或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即:△Y/△X=MU/MU二Px/Py调整得:MU/FX=MU/R (4.24)采用本章第一节消费者均衡的求解方法,我们同样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证明这一结论(证明过程在这里略去),很显然,这个结果同我们前面运用边际效用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单位货币所购买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或者说他购买的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正好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五、收入一一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如前所述,在价格不变的情况,消费者收入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预算线的平行移动,预算线的每一次移动总会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新的消费者均衡点,如果把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消费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收入 一消费曲线(Income-ConsumptionCurvme),收入消费曲线就是在商品价格不变时,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 它反映了消费者在不同的收入下对两种商品消费量的变化。如上图 4-13。从收入消费曲线可以直接推导出某种商品的收入需求曲线一一它反映货币收入变动同某种商品的均衡购买量 (或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它是由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Engel)提出来的。所以通常称之为恩格尔曲线。恩格尔曲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形状不同,表示的商品性质也不同,下面是几种不同形状的恩格尔曲线。疋」疋」屮 图4-14不同商品的恩格曲线的形状」图4-14中,横轴表示商品X的数量,纵轴表示货币收入,Em表示商品的收入弹性。(a)图中的恩格尔曲线向右上方延伸,表示货币收入增加,引起X商品的大量增加,即(a)图中的恩格尔曲线表示商品X的购买量随着货币收入的变化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因此X商品收入弹性Em>1,该商品为奢侈品。(b)图中所示的恩格尔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货币收入增加,对X商品的需求量也增加,但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小,X商品的收入弹性OvEv1,该商品为必需品。(c)图中的恩格尔曲线凹向原点,表示随货币收入增加, X商品的需求量反而减少,EmV0,该商品为低劣品。(d)图所示的是变化的恩格尔曲线,表示随着收入的增加,X商品依次经历了奢侈品、必需品和低劣品三个阶段。恩格尔还根据大量的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购买食物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将会下降。这个结论被称之为“恩格尔定律”。六、价格一一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和其他商品价格不变时, 某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必然引起预算线斜率的改变,使预算线与新的无差异曲线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把该种商品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均衡点连接起来就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这就是价格 一消费曲线(Price-ConsumptionCurve)。因此价格一消费曲线就是在收入和其

他商品价格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如图4-15)。在图4-15中横轴表示商品X的消费量,纵轴表示对其他商品Y的开支,当预算线为LM时,与无差异曲线Ii相切,均衡点为E。如果商品X的价格不断下降,预算线就会以L为轴点,向外旋转到M2、M3,分别与较高的无差异曲线12、13相切,形成新的均衡点E、把Ei、6、E连接起来,就得到价格一消费曲线。正如从收入一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恩格尔曲线一样, 从价格一消费曲线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Mi+j陆』场」图4-15-基数效用论的分析表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购买物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的。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解释方法有所不同,按照它的分析,在消费者偏好和货币收入为一定的条件下,他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随之确定,消费者为了获得最大满足而购买的物品数量也随着确定。如图4-16所示。

图4-16*^图4-16中,如果商品X价格下降,预算线将绕着它与纵轴的交点向外移动,形成新的均衡点,也就确定了消费者对商品X的最佳消费量。一定价格下的最佳消费量,也就消费者心目中最符合愿望的需求量。所以把图4-16(a)图中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均衡购买量在(b)图中表示出来,就得到需求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斜。序数效用论的分析同样表明:购买物品的最大效用原则,是导致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第三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引起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本节将分别讨论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并以此进一步说明两类物品的需求曲线的形状特征。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在这里,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被定义为效用水平的变化。二是使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例如,在消费者购买商品X和商品Y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时,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虽然货币收入不变,但是现有的货币收入的购买力增强了,也就是说实际收入水平提高了。实际收入水平的提高,会使消费者改变对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另一方面,商品X价格的下降,使得商品X相对于价格不变的商品丫来说,较以前便宜了。商品相对价格的这种变化,会使消费者增加对商品X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Y的购买。这就是替代效应。显然,替代效应不考虑实际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所以,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当然,也可以同样地分析商品X的价格提高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只是情况刚好相反罢了。综上所述,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其中,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为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则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图4-17为例分析正常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4-17中的横轴0A和纵轴0B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丫的数量,其中,商品X是正常物品。在商品价格变化之前,消费者的预算线为AB,该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11相切于E点,Ei点是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一个均衡点。在Ei均衡点上,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为0X.现假定商品X的价格PX下降使预算线的位置由AB移至AB。新的预算线AB与另一条代表更咼效用水平的无差异曲线12相切于Ez点,E2点是商品X的价格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在Ez均衡点上,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为0X。比较E、Ez两个均衡点,商品X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X,这便是商品X的价格PX下降所引起的总效应。这个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先分析替代效应。在图中,由于商品X的价格R下降,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提高了,消费者的新的均衡点£不是在原来的无差异曲线11而是在更咼的无差异曲线丨2上。为了得到替代效应,必须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回到原来的无差异曲线Ii上去。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利用补偿预算线这一分析工具。什么是补偿预算线?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补偿预算线是用来表示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具体地说,在商品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假设可以取走消费者的一部分货币收入,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线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下降到只能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相反,在商品价格上升引起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时, 假设可以对消费者的损失给予一定的货币收入补偿,以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维持原有的水平,则补偿预算在此就可以用来表示使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到得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即原有的实际收入水平)这一情况。再回到图4-17。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变化的影响,使消费者能够回到原有的无差异曲线Ii上去,其具体的做法是:作一条平行于预算线AB且与无差曲线I1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这种做法的含义是:补偿预算线FG与无差异曲线Ii相切,表示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减少(由预算线的位置由ab•向左平移到FG表示)刚好能使消费者回到原有的效用水平。补偿预算线FG与预算线ab平行,则以这两条预算线的相同的斜率,表示商品X价格和商品Y价格一个相同的比值生,Py而且,这个商品的相对价格Px是商品X的价格PX变化以后的相对价格。补偿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Ii相切于均衡点E,与原来的均衡点E相比,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这个增加量就是在剔除了实际收入水平变化影响以后的替代效应。进一步地,就预算线AB和补偿预算线FG而言,它们分别与无差异曲线Ii相切于Ei、E3两点,但斜率却是不相等的。预算线AB的斜率绝对值大于补偿预算线FG由此可以推知,预算线AB所表示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孑大于补偿预算线FG显然,这是由于R<下降而Py不变所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当预算线由AB移至FG时,随着商品相对价格.氐的变小,消费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必须会沿着PY既定的无差异曲线11由Ei点下滑到E3点,增加对商品X的购买而减少对商品Y的购买,即用商品X去替代商品Y。于是,由Ei点到E点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X,便就是R下降的替代效应。它显然归因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它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在这里,R下降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1X2,是一个正值,即替代效应的符号为正。也就是说,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再分析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是总效应的另一个组成部分。设想一下,把补偿预算线FG再推回到AB的位置上去,于是,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就会由无差异曲线I1上的E3点回复到无差异曲线I2上的E2点,相应的需求量的变化量XX就是收入效应。这是因为,在上面分析替代效应时,是为了剔除实际收入水平影响,才将预算线 AB移到补偿预算线FG的位置的。所以,当预算线由FG的位置再回复到AB的位置时,相应的需求量的增加量XXi必然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显然归因于商品X的价格变化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它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在这里,收入效应XX是一个正值。这是因为,当R下降使得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提高时,消费者必定会增加对正常物品商品X的购买。也就是说,正常物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综上所述,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三、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图4-18为例分析低档物品价格下降时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J-样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屮图中的横轴0X和纵轴0Y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其中,商品X是低档商品。商品X的价格R变化前的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为E点,R下降以后的消费者的均衡点为E2点,由此,价格下降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增加量为XX,这便是总效应。运用与上一节相同的方法,即通过作与预算线AB平行且与无差异曲线Ii相切的补偿预算线FG便可将总效应分解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具体地看,R下降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使消费者由均衡点E运动到均衡点压,相应的需求增加量为XX,这就是替代效应,它是一个正值。而R下降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使消费者由均衡点E3运动到均衡点£,需求量由X3减少到X,这就是收入效应。收入效应XX3是一个负值,其原因在于:价格R下降所引起的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的提咼,会使消费者减少对低档物品商品X的需求量。由于收入效应的一个负值,所以,图中的E点必定落在Ei、E两点之间。图中的商品X的价格R下降所引起的商品X的需求量变化的总效应为XX,它是正的替代效应XX和负的收入效应XX之和。由于替代效应XX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XX的绝对值,或者说,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所以,总效应XX是一个正值。综上所述,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如图4-18所示),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是,在少数的场合,某些低档物品的收入效应的作用会大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于是,就会出现违反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这类物品就是吉芬物品。四、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指出,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称作为吉芬物品。为什么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呢?下面用图 4-19分析这个问题。图4-19中的横轴0X和纵轴0Y仍分别表示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其中,商品X是吉芬物品。商品X的价格R下降前后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E点和E>点,相应的商品X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XX,这就是总效应。通过补偿预算线FG可得:XX为替代效用,它是一个正值;XX3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X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XX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XX为负值。在图中,E1点必定落在£,E两点之间。很清楚,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珠形状的原因。运用以上分析的结论就可以解释“吉芬难题”了。在 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士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的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一个较大的比例,于是,土豆价格的上升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物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式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它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的特殊现象。现将本书分析正常物品、低档物品和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所得到的结论综合于表表4-4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商品替代效应与价收入效应与价总效应与价需求曲线类别格的关系格的关系格的关系的形状正常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向右下方物品倾斜低档反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反方向变化向右下方物品倾斜吉芬反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同方向变化向右上方物品倾斜第四节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假定价格、收入以及其他一些变量是可以确切地知道的。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许多选择时往往是面临不确定性的。例如,人们往往通过借贷行为来支付大型的消费,如购买或接受高等教育,人们计划用将来的收入来偿还今天的借贷。但是,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未来收入是不确定的:薪水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我们的职位可能提升,也可能被解职,甚至会失去工作;但如果我们推迟消费行为,我们又得承担消费品的实际价格上升,以后更无法支付的风险。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和投资决策时,怎样才能把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进去呢?这正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一、不确定性与风险要分析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我们需要先了解概率这一概念。概率是关于随机现象的数学理论。随机现象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例如,明天的气候是一个随机现象,它可能是晴天、阴天、雨天等等。股票价格也是一个随机现象,如果你拥有的股票价格今天为10元,一年以后,它的价格可能是5元、7元或者是25元,甚至100元。我们把随机现象的每一个结果叫事件。随机现象的某一事件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该事件实现的可能性无规律可循。我们知道,硬币落地,可能正面向上,也可能反面向上。但如果我们抛掷硬币许许多多次,只要硬币是均匀的,那么,我们大约有一半次数看到正面,一半次数看到反面。事实上,数学家皮尔逊曾抛掷硬币24000次,得到正面次数为12012次,其概率为0.5005,十分接近0.5。因此我们可以说抛掷均匀硬币得到正面的机会是 50%这里,我们用一个数值来表示某一事件实现的可能性大小,这个数值称为该事件的概率。必然会出现的事件的概率最大,我们规定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件概率最小,我们规定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一般地,我们可以对随机现象的每一可能的结果赋予一定的概率,对发生可能性大的结果赋予较大的概率,对发生可能性小的结果赋以较小的概率。概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风险(risky)和不确定性(uncertXin)。风险与不确定性是互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不能肯定某种经济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结果,也不知道其发生的概率。风险是指决策者虽然不能肯定某种经济行为一定会发生某种结果, 但知道其发生的概率。根据已有的经验,决策者能够知道某种经济行为的各种可能结果的概率,并借此计算经济行为的期望期,可以通过期望值来分析风险情况下的决策。二、期望值与方差为了从数量上测度和比较风险,有必要了解两个基本概念:期望值(expectedValue)与方差(Varianee)。期望值是对不确定条件的所有可能性结果的一个加权平均,而权数正是每种结果发生的概率。期望值测度了事件结果的总体趋势,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结果的平均值。例如你正在投资于一定从事海上石油开采的公司,如果它的开采计划成功,该公司每股股票将从 30美元上升到40美元,而在开采失败时,其价格将跌至每股20美元。这样就产生了两种可能性价格结果:每股40美元或每股20美元。用P表示概率,则在这一例子中期望值表示如下:期望值二P(成功)•(40美元/股)+P(失败)•(20美元/股)TOC\o"1-5"\h\z1 340 204 4=25(美元/股)一般地,若某个事件有n个结果,其值分别为X,X2,,X,可发生的概率分别为P,P,,Pn则该事件结果的期望值为:E(X)=P1•X+B•X+,+Pn•X.方差的概念解释起来比期望值的概念稍稍复杂一些,为了便于对方差这一概念的理解,我们先讨论变异性(variability)问题。假定某人有两份工作可供选择。两份工作具有同样的期望收入,假定为1000元。一份工作是为企业推销产品,另一份工作是作企业的一般办公人员。作为产品推销员,其取得收入的高低依赖于产品的推销情况。若产品推销得好,他可以获得1500元收入;如果产品推销得不好,他只能获得500元的收入。假定产品推销情况好与坏的可能性各占一半,因此,他取得1500元收入或500元收入的概率是0.5。作为企业办公人员,一般情况下他可以获得 1100元的收入(假定概率为0.9);但是当企业经营不佳而裁减办公人员时, 他只能获得100TOC\o"1-5"\h\z元的生活补助(假定概率为0.1)。我们把某人将要选择的两分工作所可能获得收入的结果以及每一种结果的概率概括在表 4-5中。表4-5 不同工作所获收入的概率结果1结果2收入(元)概率收(元)概率推销工作15000.55000.5办公室工作11000.91000.1TOC\o"1-5"\h\z虽然这两份工作所获得的收入的期望值相同( 0.5X1500+0.5X500=0.9X1100+0.1X100),但是这两份工作所可能取得的收入的变异性却不同。在概率论中,用离差(deviation)来分析变异性。离差也称偏差,它是实际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额(用绝对值表示) 。表4-6是根据表4-5计算的离差。表4-6 不同工作所获收入的离差结果1、* >离差结果2、4 >离差推销工作1500500500500办公室工作1100100100900TOC\o"1-5"\h\z对每一种事件的各种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可以求出平均离差(Averagedeviation),其权数是每一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就我们所举的例子来讲,一种工作相当于一种事件,每种工作所可能获得的两种收入是事件的两种结果,就推销工作而言,平均离差为: 0.5X500+0.5X500=500(元)。就办公室工作而言,平均离差为: 0.9X100+0.1X900=180(元)。若用平均离差来测度风险程度,那么平均离差越大,风险越大;平均离差越小,风险越小。可见办公室工作比推销工作的风险要小,因为其平均离差小于推销工作的平均离差。在统计学中,人们通常使用方差或标准差这两个指标而不是平均离差的指标来测度变异性。某一不确定性事件的方差是该事件每一可能结果所取数值与期望值之差的平方的加权平均数,用 于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等于匚。对于某个不确定性事件的n个可能的结果Xi(i=1,2, ,,n)而言,其方差为:匚2 •[Xi_E(X)]2P2•[X2_E(X)]2+, +Pn•Xn_E(X)]2(4.25)其中,P(i=1,2,,,n)表示结果X发生的概率。就我们所举的例子来讲,表4-7给出了离差平方的值。表4-7 不同工作所获收入的离差平方结果1、*、八离差离差平方结果2、* >离差离差平方推销工作1500500250000500500250000办公室工作110010010000100900810000根据表4-7,我们可以分别算出某人从事推销工作与从事办公室工作所获报酬的方差与标准差。对于推销工作而言,方差为:二2二0.5250,0000.5250,000二250,000(元)标准差为:匚2=250,0001/2=500(元)对于办公室工作而言,方差为:「2=0.910,0000.1810,000=90,000(元)标准差为::;=90,0001/2=300(元)若用方差或标准差刻画风险,那么方差或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在我们所列举的例子中,推销工作所获收入的方差或标准差都大于办公室工作所获收入的方差或标准差, 因此,推销工作的风险大于办公室工作。假定某人要在这两份工作中进行选择,他究竟选择哪一份工作呢?如果这个人不愿意冒风险,他可能会选择办公室工作。但是假定在推销工作所可能获得的两种收入上分别再加上 100元,使得推销工作的期望收入变为1100元。根据推销工作可能获的收入的这一变化我们重新列出各种收入情况下的离差以及离差平方,参看表 4-8。表4-8具有不同期望收入的不同工作所获收入的离差与离差平方结果1、*、八离差离差平方结果2、*、八离差离差平方推销工作1600500250,000600500250,000110010010,000100 900 810,000办公室工作110010010,000100 900 810,000表4-8表明,在推销工作所可能获得的两种收入上再分别加上100元,除了使推销工作的期望收入发生变化以外,离差以及离差平方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推销工作与办公室工作所获收入的方差与标准差都没有变化。现在,推销工作所获得的期望收入高,但是风险也高;办公室工作所获得的收入低,但是风险小。选择者究竟选择哪一份工作呢?在风险与不确定性情况下,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与消费者对于风险的态度有关。喜欢冒风险的人可能会选择推销工作,不喜欢冒风险的人可能会选择办公室工作。为了进一步探讨风险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行为,我们需要讨论一下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三、消费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如同在确定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用一样,在不确定条件下消费者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得到最大的效用。 但是,在不确定情况下,由于消费者事先并不知道哪种结果事实上会发生,所以,他只是在事先作出最优的决策,以最大化他的期望效用,为此,西方经济学建立了期望效用的概念。期望效用也被称为冯•诺曼(TohnvonNewman 摩根斯顿(OscarMorgenstern)效用函数,它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从期望效用的大小可以判断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 假定消费者在无风险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确定性收入与他在有风险条件下所能获得的期望收入值相等,如果消费者对于确定收入的效用大于对于有风险条件下的期望收入的期望效用,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riskAverse)相反则为风险偏好者(riskloving);如果消费者对于确定条件下收入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期望收入的期望效用,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riskneutral)。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效用函数的特征来判断。假定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U(l),其中I为收入,且效用函数U=U(I)为增函数。风险回避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凹的,风险偏好者的效用函数是严格凸的,风险中立者的效用函数是线性的。如下图所示:图中,点g表示预期效用的加权平均值E(Lg),点s表示预期收入加权平均值的效用E(Us)。图(a),货币边际效用递减,啤<0,dI2则E(Ug)>E(Us),决策者为避险者,将选择公务员。图(b),货币边际效用递增,0,则E(U)vE(Us),决策者为冒险者,将选dI

择销售员。图(b),货币边际效用不变,岁=0,则Eg=Eg),500」IOOOp1500^a (c)风险中立者」图4-19预期收入与预期效用我四、降低风险的措施人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面临着风险,对于那些厌恶风险者来说,如何应付所面临的风险呢?有三种常用的办法应付可能发生的风险,这三种方法是多样化(diversification )、购买保险(purchaseofinsuranee)、获取更多的信息(obtainingmoreinformation )。采取这三种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会使所面临的风险降低。1、多样化多样化是指在从事的活动将要面临风险的情况下,人们可以米取多样化的活动,以便降低风险。例如,消费者可以以多种形式持有资产,以免持有单一化的资产发生风险;商品推销人员为了保证销售收入,可以同时推销多种商品,以免在只推销一种商品的情况下,一旦产品推销不出,发生一点收入也得不到的风险。我们举一个例子说明多样化的方式可以降低所面临的风险。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为了确保农作物的收益,往往采取农作物套种的方式经营农作物。例如,采取芝麻与绿豆套种的方式获得稳定的收益,由于芝麻耐旱而不耐涝,绿豆耐涝而不耐旱,如果只种芝麻,一旦发生涝情,收益将大幅度下降;如果只种绿豆,一旦发生旱情,收益也将大幅度下降。如果芝麻与绿豆套种,则不管发生旱还是涝,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我们以具体的数值加以说明。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排除既不旱也不涝的情况(这种排除不是不合理的,因为在农业经营中完全不旱或完全不涝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假定发生旱情或涝情的可能性各为一半(概率各为0.5)。如果只种芝麻,在旱而不涝的情况下,某农户可以获得5000元的收入;在涝而不旱的情况下,该农户只能获得1000元的收入。如果只种绿豆,结果正好相反。在涝而不旱的情况下,该农户可获5000元的收入,在旱而不涝的情况下,该农户只能获得1000元的收入。如果实行芝麻和绿豆套种,在旱而不涝的情况下,该农户得自芝麻的收益是2500元,得自绿豆的收益是500元,在涝而不旱的情况下,该农户得自绿豆的收益是2500元,得自芝麻的收益是500元;我们可以对这三种不同的作物经营方式所产生的收益进行比较。不管是只种植绿豆,还是只种植芝麻,所产生的期望收益都是3000元(0.5X1000元+0.5X5000元)。而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