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勒津刺绣_第1页
蒙古勒津刺绣_第2页
蒙古勒津刺绣_第3页
蒙古勒津刺绣_第4页
蒙古勒津刺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蒙古勒津刺绣01简介地理情况分布情况文化特点历史溯源原材料和用具目录030502040607技法相关制品代表性传承人地位代表作品目录0901108010基本信息蒙古勒津刺绣,蒙古语叫“蒙古勒津哈塔嘎玛拉”。入选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简介蒙古族刺绣同众多传统手工艺一样,在中华民族悠远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自古以来蒙古勒津的姑娘从小就学习刺绣艺术。主要师从于母亲,刺绣将伴其一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志》记载,蒙古勒津旗第一任旗主善巴于1637年定居于阜新地区,从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半农半牧的生活,并于此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开垦蒙古勒津地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蒙古勒津文化,蒙古勒津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而且应用范围广泛。心灵手巧的蒙古族妇女,仅凭一缕蚕丝线,几片绸缎,巧妙地缝绣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间情趣的各种服饰以及生活日用品。如果你来到蒙古勒津,就会发现蒙古勒津人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刺绣世界里。她们在漫长的游牧到半农半牧直到农耕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纹样粗犷、线条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风格和农耕风格的蒙古勒津蒙古族刺绣工艺。文化特点布料针法文化特点针法从刺绣的针法上看,蒙古勒津蒙古族妇女刺绣时所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所用的顶针不同、针法不同,主要以平绣、贴绣、盘绣、锁边绣、绕绣和堆绣为主,色彩鲜艳,立体感强。与著名的“苏绣”、“湘绣”、“川绣”相比较,蒙古勒津的刺绣艺术不以纤细秀丽见长,而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图案内涵丰富多样、技艺细腻、民俗风格浓厚,使蒙古勒津刺绣几百年经久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布料蒙古勒津刺绣以棉布、绸缎、金丝绒等为衬底布料,以红、黄、绿、兰、白、粉、紫等各色的蚕丝线,用号码不等的钢针按照描绘的图案上下穿针引线,绣出各种纹样。主要绣品包括枕头顶、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佛像、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是蒙古勒津人民手工技艺的精品杰作。蒙古勒津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勒津妇女精湛的技艺和蒙古勒津服饰的无穷魅力,那些充满浓厚蒙古勒津文化内涵的艺术宝藏,吸引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着蒙古勒津人民精湛的艺术珍品。地理情况地理情况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史称蒙古勒津(原为部落名,现转为地域名)。地处辽宁省西北部,东邻彰武县,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南望北宁市、义县,隶属辽宁省阜新市。下辖35个乡镇,382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0.3%.县境位于北纬41度44分,东经121度01分,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94公里,全县总面积6246.2平方公里。地势西北低山、丘陵,东部平洼,南部低山,北部丘陵,中部低丘、平原。境内山峦叠嶂,有大小山头4483座,有大于150平方公里集水面积的河流15条,分属于绕阳河、柳河、大凌河三大水系。这是蒙古勒津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动主要区域。国道101线、阜锦高速公路、承四高速公路从县境穿过,大郑线、新义线铁路各有乘降所。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单位一处——海棠山;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查海遗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三个——蒙古族乌力格尔、阜新东蒙短调民歌、蒙医药(血衰症疗法)。历史溯源历史溯源《元朝的手工业》一文指出,元朝政府机构中设有绣局、纹锦局、鞋带斜皮局,鞍子局等机构,这些都与刺绣艺术有关,可见对刺绣的重视。蒙古族古老的刺绣艺术不仅在群众中广为流行,就是统治阶级也是十分喜爱的。他们的衣帽和生活用品也要用刺绣艺术来美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就是一位手工缝纫能手,创造性地发展了蒙古民族手工技术。云锦盛于明清,北元时期蒙汉族之间通过互市贸易和互相赠送礼品,蒙古人不断地接触汉族的云锦、织绣的高度艺术,使蒙古族的刺绣不断地得到丰富、发展。这些云锦织绣使蒙古族牧民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提供了向其它民族学习的极好机会。明清时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喇嘛教盛行于蒙古勒津地区,妇女中刺绣水平较高者,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供奉到蒙古勒津地区最大的寺庙“瑞应寺”,有的送入西藏,献给达赖喇嘛,或送召庙中作“唐卡”挂起来。这种劳动锻炼了妇女们的刺绣技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刺绣的水平。分布情况分布情况1、蒙古勒津妇女是蒙古勒津刺绣的主要群体。2、专业从事蒙古勒津刺绣的手工艺艺人。3、爱好蒙古勒津刺绣事业并能熟练掌握蒙古勒津刺绣艺术,从事蒙古勒津刺绣设计、传承、发展的专家、学者。4、主要分布在佛寺镇、王府镇、红帽子镇等8个民族乡镇和村屯。原材料和用具原材料和用具1、材料:(1)线:蒙古勒津刺绣使用的线为蚕丝线,蚕丝线颜色鲜艳、光泽度好,绣出的花纹图案精致,具有立体感的视觉冲击力。(2)布料:常用的有棉布、绸缎、平纹布等。毛织类有金丝绒、呢子料、花大呢等。2、用具:(1)针:常用的蒙古勒津刺绣针是5、6、7、8、9号针,以图案的不同运用不同的针进行刺绣,达到刺绣的最佳境界。(2)花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三种,根据图案的大小形状来选择。(3)剪刀:用来剪布料和绣花线。(4)绣锥:用于绣花线顺利穿过布料进行刺绣。技法技法1、图案设计:(1)设计内涵寓意祈福吉祥、富贵长寿。蒙古勒津刺绣彰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避灾避难、富贵吉祥的美好愿望。(2)表达民族的历史,民俗信仰的崇拜,民族的迁徙。刺绣从骏马、骆驼到荷花、牡丹等。(3)图案色彩的搭配,体现蒙古勒津刺绣朴素、生动、秀美、热烈的艺术魅力。2、准备材料和工具:根据设计的图案挑选最有表现力的布料、蚕丝线、剪刀等做好刺绣前期工作。3、设计花样:把设计好的花样绘制到选好的布料上,绘描要准确,线条清晰,布面要清洁平整。4、上棚:把描绘好图案的布料上棚固定,松紧度要适中,达到正常刺绣。5、整理成品:(1)把刺绣品从花棚上取下,进行修剪并进行整熨定型。(2)把刺绣作品于各种服饰、靴鞋、头饰、荷包等进行缝制,缝制出完整的作品。地位运用新一代作品内容包罗万象地位运用主要运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袍服边饰、长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赛马服、荷包、褡裢等处,刺绣的图案都含有一种潜在的象征意义,或喻富贵,或表生命繁衍,通过不同题材的造型表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寓情于艺术。其在面料上的贴绣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在逐草而栖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劳动人民创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刺绣工艺,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蒙古勒津蒙古族人民在漫长的游牧到农耕的历史进程中,吸纳各民族刺绣技艺,所创造的刺绣文化艺术是绚丽多彩。从蒙古勒津服饰刺绣图案,能了解蒙古勒津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蒙古勒津刺绣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蒙古族妇女精湛的刺绣技艺,充满浓厚蒙古族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蒙古勒津蒙古族服饰刺绣,明快响亮与质朴无华的色彩,强调颜色由淡到深进行色彩推移。图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浓厚的装饰性,体现了图案与颜色协调、统一,同时融汇着本部落蒙古人民对自由、和谐、幸福的无限渴望,形成装饰与实用完美结合的艺术形态。内容包罗万象依附于本土文化,涵盖了蒙古勒津人民美好的愿望,也记载着本部落的历史、信念、理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各个阶层的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从刺绣图案,能了解蒙古勒津人民浓厚的生活气息,选用各种花卉、龙凤、鱼纹等图案进行装饰刺绣,如变化多样的盘长图案,在与卷草纹等不同图案的结合,象征吉祥、团结祝福,。他们以辛勤劳动创造了蒙古勒津服饰刺绣文化,在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记载,绣花工艺以精美著称。蒙古勒津刺绣中,绣线浮凸于布帛及各类皮革之上,姿态各异的针法在绣面上形成丰富多变的触觉肌理,有的粗犷、有的细腻,以明快响亮与质朴无华的色彩,强调颜色由淡到深进行色彩推移,并且以明快的纹样形象凸现出来,产生一种浮雕的视觉效果。炫奇夺巧的各种针法,各种肌理变化是刺绣艺术的重要审美。新一代作品近几年来,蒙古勒津青年一代刺绣作品,对蒙古勒津刺绣工艺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成为蒙古勒津刺绣艺术的优秀传承人,如朱秀英、韩星等,她们的刺绣作品已经大胆的借鉴并融进了苏绣、湘绣等刺绣工艺,图案设计气势磅礴、色彩艳丽、栩栩如生创造性的丰富了蒙古勒津刺绣的表现性,为蒙古勒津刺绣艺术增添了新的内涵。相关制品相关制品1、用具:绣花针、棉布、绸缎、丝线、花绷、顶针、锥子、图案等。2、绣品:蒙古袍、枕头顶、帽子、头饰、腰带、荷包、褡裢、靴子、马鞍等。、3、喜庆绣品:嫁妆服饰、礼服、门帘等。代表作品代表作品1、存在于蒙古勒津民间的刺绣作品。(如:枕头顶、服饰、工艺品等。)2、主要传承人正月、青菜玛、朱秀英、韩星的绣品,枕头顶、蒙古袍、头饰、荷包、靴鞋、烟袋、耳帽、腰带等。蒙古勒津刺绣主要是女儿跟母亲学做针线活和刺绣,从母亲熟练的针线、刺绣中得到启发和培养,十来岁就开始学习刺绣,到十五六岁就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开始绣各种荷包、花鞋、马海靴等,有的不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巧,就去求教于本村的刺绣能手,从她们那里学到高超的刺绣技巧,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改变为师徒传承,一直延续到现在。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人正月:女,蒙古族,出生(1935年——),小学文化,家族传承,跟母亲额尔敦花学习蒙古勒津刺绣,学艺时间(20世纪40年代)。居住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解放村。受母亲的影响,9岁开始学蒙古勒津刺绣,成为蒙古勒津地区著名的刺绣艺人,擅长枕头顶刺绣、靴鞋刺绣、荷包刺绣等。青菜玛:女,蒙古族,出生(1936年----)小学文化,师徒传承,小时候曾拜满都花和额尔敦花刺绣艺人为师,系统学习了蒙古勒津刺绣技艺,学习时间(20世纪40年代)。居住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北河村。从小酷爱蒙古勒津刺绣,从9岁就开始学习蒙古勒津刺绣,成为蒙古勒津地区著名的刺绣艺人。擅长刺绣枕头顶、荷包等。朱秀英:女,蒙古族,出生(1965年——),高中文化,师徒传承,拜正月为师学习传统蒙古勒津刺绣工艺,学艺时间(20时纪70年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