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非选择题111题(包括答案和每题解析)_第1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非选择题111题(包括答案和每题解析)_第2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非选择题111题(包括答案和每题解析)_第3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非选择题111题(包括答案和每题解析)_第4页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非选择题111题(包括答案和每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种群和群落非选择题111题(包括答案和

每题解析)

1.(10分)下图甲表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其中A、B、C表示不同类型的

生物。图乙是B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回答:

(1)图甲中A、B、C共同组成一个,C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

(2)图乙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种群②的数量不会无限增多的原因主要是

(3)Bz中动物的食性(是或否)会影响种群①、②的数量变化,若灰中的生物大

量死亡,短时间内A中生物的数量会。

(4)若要使B?储存的能量增加x,最多需要A固定太阳能的量为y,则x与y的关系式应

为。

【答案】(1)生物群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竞争生物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的制约

⑶是减少

(4)x=y/100(若y=100x)

【解析】

试题分析:(1)图甲中A、B、C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是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

物。

(2)由图乙中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看,两个种群之间呈竞争关系,由于受到

资源、空间以及天敌的制约,种群②的数量也不会无限增多。

(3)B2是B1的天敌,如果B2中动物的食性变化可影响种群①、②的数量变化,若B2

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短时间内B1数量会上升,因此A中生物的数量会减少。

(4)最多需要A固定太阳能的量应按照传递效率10%计算,为y=100x。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

相关。

图甲图乙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一

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

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新建码头的桩

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

和(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

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

,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1)b偏高

(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B(注:两空可颠倒)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试题分析:(1)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的位置,此时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点),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个体更易被捕

食,会导致第二次捕获动物中的标记个体数量偏小,由于计算中第二次捕获动物中的标

记个体数量作为分母,因此计算数值比实际值偏高;(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

这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原木没有生物,被细菌

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3)图乙中,A、D、

C均指向B,说明B为分解者,A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D是第二营养级,C是第三

营养级。所以A和B在碳循环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

的传递效率为L5/7.5=20%(4)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调节,维

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就

很难恢爱到原来的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

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a),请回答:

试卷第2页,总97页

人工国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

(1)如图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由固定的太阳能,图中A代

表。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3)草鱼以水草为食,白就以绿藻和水草为食,草鱼与白鲤的种间关系

是;调查鱼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法。

(4)由于食性不同,鱼塘中鱼类等生物具有分层现象,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称

为=

(5)该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三个方面的功能。

(6)建立人工生态系统在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

样性具有价值。

【答案】(1)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2)12.7

(3)竞争标志重捕(4)垂直结构(5)信息传递(6)直接

【解析】

试题分析:(1)输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一般有两个方面,主要的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太

阳能,另一部分通过人工有机物投入,A来自生产者、消费者,应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

量;(2)能量传递效率等于某一营养级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由图不可知植

食性动物流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0.25+0.05+2.1+5.1-5=2.46,生产者流入植食性动

物的能量为2.46+9+4+0.5-2=13.96,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13.96+70+23+3=109.96。则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流入第二营养级(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3.96/109.96=12.7o(3)草鱼和白域均以水草为食,是竞争关系;草鱼在水塘中可随

处运动,应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4)不同的鱼类在同一片鱼塘分层存在,

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5)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

面;(6)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科研、美学欣赏

等方面的价值为直接价值。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4.(6分)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

(人),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

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一一型。第一一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2)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可能的

原因有_________

【答案】(除特殊标出外,每空1分,共6分)(1)基本不变衰退(2分)10

(2)J食物充足;竞争者减少;捕食者减少等(2分。写出任意两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已知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X倍。分析图示可知,前4

年的X值等于1,说明在此时间段内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在第4〜10年之间,X值

一直小于1,说明该松鼠种群的数量逐年减少,在第10年松鼠的种群密度达到最低点,

若在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

(2)在第16〜20年间。X值等于2,说明该松鼠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相对稳定,呈“J”

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食物充足、竞争者减少、捕食

者减少等。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

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

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12分)四川某淡水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

的食物。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

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吸收后(mg/L)

mN吸收中:

8P吸收景

npH>8时

藻毒素含量:

图甲图乙

(1)在该湖泊中,体现每个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其中决定绿

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o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是。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湖泊生态系统中沼虾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除排泄物外

还有O

(4)请绘出藻类、沼虾和鲤鱼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图:o

(5)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只存在鲤鱼、沼虾、藻类三类生物,结合图乙,鲤鱼体长在4.2cm

时,鲤鱼要获得24kJ能量,至少需要藻类提供kJ的能量。

(6)环保部门为了治理该湖泊中氮、磷等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提高鲤鱼产量,

他们首先选择(藻类),随后再投喂体长cm的鲤鱼以快速去除

藻类。这样做的理由

是。

【答案】(1)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0、

N、P、S等元素)(3)尸体和下一营养级的粪便(2分)(4)藻类-沼虾f鲤鱼

(5)240(2分)(6)绿藻》4.2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低,

对鲤鱼危害小;体长24.2cm的鲤鱼植食性比例高,捕食藻类更快(2分)

【解析】(1)生态系统中,体现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决定绿藻种群数

量变化的因素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作为生态系统,

其循环的物质是该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C、H、0、N、P、S等元素)。(3)每

试卷第4页,总97页

一营养级的生物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有自身产生的排泄物、尸体、残骸以及被下一营养

级摄入后产生的粪便等含有的有机物中能量。(4)根据题意可绘出三类生物的食物关系

网。(5)根据题意,当鲤鱼体长4.2cm时;肉食性食物(沼虾)占1/4,植食性食物(藻

类)占3/4,所以鲤鱼获得24KJ的能量中,其中18KJ能量靠吃藻类,6KJ能量靠吃沼虾,

按照20%的最大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的藻类能量为184-20%+6-?20%4-20%=240KJ。

(6)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宜选择绿藻,因为绿藻在PH>8的环境中产生

的毒素较少。通过投喂鲤鱼去除绿藻,结合图乙中的曲线分析,鲤鱼体长》4.2cm对植

食性藻类捕食比例最高。

6.(12分)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

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种群密度时.,

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从生态系统的成分

角度看,蚯蚓属于,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

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

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蒙古桥杨红松白桦

未分解叶2.445.944.797.30

半分解叶7.209.428.715.23

①为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要,为了排除土壤

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

—最为喜好。由此说明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栋林中种植•些杨树,有利于增加—

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

【答案】(12分,除特殊说明以外,每空1分)

(1)(生物)群落随机取样并计算平均值分解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2)①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灭菌②高于(或“大于”)杨、半分解叶(缺

一不可)(2分)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

(3)蚯蚓(答分解者不得分)(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试题分析:(1)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用样方法调查白桦植物的

种群密度时,为尽量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并计算

平均值;蚯蚓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蚯蚓能改良土壤的成分,有利于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

(2)①设计实验应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等原则,为排除蚯蚓个体

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应基本一致;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

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②据表可知,半分解叶的量比未分解叶的量多,说明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大于对未

分解叶的消耗量;表中数据表明,蚯蚓对杨的半分解叶消耗最多,说明蚯蚓对杨半分解

叶最喜好,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叶片种类和分解程度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蚯蚓对杨半分解叶最喜好,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株林中种植一

些杨树,有利于增加蚯蚓的数量和种类;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

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设计实验的相关原则,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

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7.(8分)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为探究.对塔胞藻细

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浓度依次为Oumol/L、20nmol/U40umol/L,80

umol/L,160pmol/L,320u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

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进行取样,测定塔

胞藻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甲所示。

(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1分)处

理。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

数为。

(2)研究人员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ImmX1mm义0.1mm)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

藻进行计数,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见图乙,则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下列操

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大的是o

A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

B对于压在小方格R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

C塔胞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但每一个小方格内的塔胞藻过多

D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

E从三角烧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未将三角烧瓶轻轻振荡几次即从培养液的上

方取样

(3)实验结论:O?,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浓度越

大,其抑制作用越强。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①在相同时间

内,;②在一定浓度范围

内,。

(4)研究人员推测,水体受C产污染和缺都可能会抑制塔胞藻的光合作用。为探

究Cd污染和缺Mg?’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以下对照实验:对

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

(3分)。你认为,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与细胞密度两个指标中,

往往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毒害的程度。

【答案】(每空1分,共8分)(1)灭菌216(2)5.0X105ABD

(3)含Cu*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Cu,培养液的小培养液中的Cu?,浓度越大,

塔胞藻密度越小

(4)添加Cu"的完全培养液、缺卜腐培养液、添加Cu2t的缺Mg?•培养液光合作用

生理状况

【解析】(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根据题

意,为探究Cd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浓度依次为Oumol/L、

20umol/L>40umol/L、80umol/L、160umol/L.320nmol/L共6个不同浓度的培养

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

的24h、48h、72h及96h共4种不同时间进行取样,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

试卷第6页,总97页

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所以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6x3x4x3=216。

(2)根据题意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图中25个中格(体积为

ImmXlmmXO.1mm)共含有塔胞藻50个,所以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50个/

(ImmXImmXO.1mm)=5.0X10,个/L。若计数时,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

稀释倍数或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或误把死

细胞当作活细胞,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3)分析图甲曲线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含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O?+培养

液的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培养液中的Cu"浓度越大,塔胞藻密度越小;所以可得到

结论:Cu”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外浓度越大,其抑

制作用越强。

(4)为探究Cu"污染和缺Mg?+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4组实验,

即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添加Cu”的完

全培养液、缺Mg”培养液、添加Cu*的缺培养液。由于细胞生长和增值需依赖于光

合作用,所以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毒害的程度。

8.(16分)塔胞藻(单细胞微型藻类)是水产动物的优质饵料。为探究Cu,+对塔胞藻细

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Cu"浓度依次为Oumol/L、20Hmol/L、40umol/L.80

umol/L>160umol/L.320umol/L的培养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

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的24h、48h、72h及96h进行取样,测定塔

胞藻细胞密度。实验结果如下图甲所示。

(1)在培养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处理。每次

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

为.

(2)研究人员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O.1mm)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

藻进行计数,计数室内细胞分布见图乙,则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下列操

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大的是。

A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稀释倍数

B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

C塔胞藻在计数室中均匀分布,但每•个小方格内的塔胞藻过多

D误把死细胞当作活细胞

E从三角烧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未将三角烧瓶轻轻振荡几次即从培养液的上

方取样

(3)实验结论: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i?’浓度越

大,其抑制作用越强。得到上述结论的依据是:①在相同时间

内,:②在一定浓度范围

内,。

(4)研究人员推测,水体受Cu"污染和缺Mg?'都可能会抑制塔胞藻的光合作用。为探

究Cu"污染和缺Mg"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以下对照实验:对

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

为。你认为,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

生理状况与细胞密度两个指标中,往往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

Cl?,毒害的程度。

【答案】(1)灭菌(1分)216(2)5.OXIO5ABD

(3)含Ci?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Ct?,培养液的小培养液中的C『浓度越大,

塔胞藻密度越小

(4)添加的完全培养液、缺Mg"培养液、添加Cu2+的缺Mg”培养液(3分)光合

作用生理状况

【解析】(1)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防止杂菌污染,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处理。根据题

意,为探究O?,对塔胞藻细胞密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设置了浓度依次为Oumol/L、

20umol/L,40umol/L>80umol/L>160umol/L>320umol/L共6个不同浓度的培养

液,每个浓度3个平行组。将塔胞藻分别接种在上述培养液中进行处理。分别于处理后

的24h、48h、72h及96h共4种不同时间进行取样,每次取样测定塔胞藻细胞密度时,

均需做3次重复实验,所以探究过程共需测定的样品数为6x3x4x3=216。

(2)根据题意对未经稀释培养液中的塔胞藻进行计数,图中25个中格(体积为

ImmXlmmXO.1mm)共含有塔胞藻50个,所以培养液中塔胞藻细胞的密度是50个/

(ImmXImmXO.1mm)=5.OX10"个/L。若计数时,稀释塔胞藻培养液时,未达到预设的

稀释倍数或对于压在小方格上、下、左、右四条界线上的塔胞藻,均进行计数或误把死

细胞当作活细胞,均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

(3)分析图甲曲线可知,在相同时间内,含培养液中的塔胞藻密度比不含Cu"培养

液的小;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培养液中的浓度越大,塔胞藻密度越小;所以可得到

结论:,对塔胞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Cu"浓度越大,其抑

制作用越强。

(4)为探究Cd污染和缺Mg?’对塔胞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可设置4组实验,

即对照组用完全培养液在适宜条件卜培养塔胞藻,实验组的培养液依次为添加Cu”的完

全培养液、缺培养液、添加Cd的缺培养液。由于细胞生长和增殖需依赖于光

合作用,所以在短时间内,光合作用生理状况能更快地反映塔胞藻受Cu"毒害的程度。

9.(11分)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能量数值,单位是J/(cm"y),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属于生物群落的是。(用字母回答),图中

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o

(2)如果对该区域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通常采用的方法,其种

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3)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1000J/(cm"•y),则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

为;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J/

(cm2,y)o

(4)农田属于湿地,在维持小气候以及水源净化、空气净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

试卷第8页,总97页

析提高产量的原因是o向该农

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

有0

【答案】(11分)

(DE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分)

(2)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

(3),20%88

(4)间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

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分)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试题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A是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D为分

解者,E是无机环境,其中A、B、C、D参与生物群落的构成,E不属于生物群落。图示

过程直接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功能。

(2)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种群最

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B捕食A的过程中能量传递效率=8同化的能量+A同化的能量X100%=2004-1000

X100%=20%oB固定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13同化的能量一B呼吸消

耗的能量=200—112=88J/(cm2•y),

(4)农田在维持小气候以及水源净化、空气净化中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

值。田间管理除草、除虫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是因为人们合理地调整了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

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即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机制是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所以向该农田中投放少量落叶等废弃物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

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

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

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0.(9分)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种群和群落的相关问题: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预测某一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

是该种群的。若往稻田生态系统中同时引入相同数量的两种食草昆虫甲和乙(二

者均可适应该地环境)下图中曲线表示甲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试在图中画出乙种群数

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I、H、III),其中a点表

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发生改变,从而可导

致生物进化。

②若某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扬子鳄,当种群数量在a点后的变化曲线为

III,且种群数量为及时,对野生扬子鳄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是O

③若某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电、0),以有利于维

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

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o

乔松一-做*/班逊二卜

——必&/,网叶林

率本层.................

|**..........,-2003800m的有拨高度内.三个

c<J不同的自然区城内幢物的分布状况

(3)如图A、B、C代表不同海拔高度内三个不同自然区域植物的分布状况。在A处阔

叶林中,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有较多苔解植物生存,而在间隙处或其

它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从,这说明群落具有结构。影响

C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答案】(1)种群密度年龄组成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③K2I(3)

水平光照

【解析】

试题分析:(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预测某一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

势的主要因素是该种群的年龄组成。若往稻田生态系统中同时引入相同数量的均可适应

该地环境的两种食草昆虫甲和乙,两者为竞争关系,数量此消彼长。

(2)①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则每年增加的倍数不变,即其种群增

长率不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基因

频率发生改变,从而可导致生物进化。

②对濒危种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若某种群为害虫东亚

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较低水平的降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由于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点变化为干旱,则a点

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增加,变化曲线可能为I。

(3)阔叶林中,乔木的基部和其他被树冠遮住的地方,有较多苔葬植物生存,而在间

隙处或其它光照较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从,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影

响水体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1.(7分)南方某山坡先是麦田,后退耕还林。麦田中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一田鼠一

鼬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麦田中常发生虫害。财虫吸食麦叶和嫩糖汁液,红蜘蛛吸食麦叶汁液,则麦田中

蛎虫与红蜘蛛的种间关系是;某研究小组欲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采

用标志重捕法而不用样方法的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0页,总97页

(2)田鼠繁殖期间需要更多食物,联系此食物链,田鼠机体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

的形式主要包括—和—

(3)麦田退耕后,人们在其中种植了部分本地树种,这种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

(填“方向”、“速度”、”方向和速度”)。与麦田相比,树林中动物分层现象较复杂,

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分,每空1分)

(1)竞争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个体较大易于标记

(2)田鼠遗体、残骸中的能量鼬捕食田鼠所产粪便中的能量

(3)速度树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蜘虫吸食麦叶和嫩穗汁液,红蜘蛛吸食麦叶汁液,它们有共同的食

物来源,所以麦田中蛇虫与红蜘蛛的种间关系是竞争。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

法因为他们的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而样方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生

物。

(2)田鼠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主要是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还有部分是通过其天

敌鼬所产粪便中的能量。

(3)弃耕的农田在适宜条件下会演替成森林,现在直接种植了树,应是改变了演替的

速度,没有改变方向。与麦田相比树林中因为植物的垂直结构更复杂所以动物分层现象

也复杂。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和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应用能

力。

12.左下图中,曲线I、II、III分别表示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其未

来种群数量变化三种可能的情况。

(1)左上图中曲线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的破坏程度较轻。当曲线HI趋近零时,

对该动物种群已不宜采取保护的措施。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

一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

(2)若左上图中物种处于最高营养级,当其数量下降,且其他条件不变时,流向该营

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会处于该营养级物种的种间关系是一

(3)若左上图中物种为食草动物,当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食地,这

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

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其基础为。

(4)右上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摄入的能量的去向,用恰当的箭头和文字将该

图补充完整。

【答案】(1)1就地(或建立自然保护区)基因频率

(2)增加(种间)竞争

(3)信息传递自我调节负反馈调节

(4)如图

呼吸散失

【解析】

试题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后,出现曲线I、n、in所

表示的3种情况,曲线I在原来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对其栖息地环境的

破坏程度较轻;in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已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

生存,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阻力淘汰

掉的个体,即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

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图中阴影部分可能引起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

种进化。

(2)处于同一营养级的各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物种

的种群数量下降,捕食量减少,那么流向该物种的能量就会减少,而与该物种处在同一

营养级上的其他物种获得的食物增加,所以流向该营养级其他物种的能量增加。

(3)根据题意,食草动物从青草的减少获得食物不足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进而转

移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

大量减少,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

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对于第二营养级生物来说,其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

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其粪便中

所含有的能量是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中的一部分。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

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

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3.(8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

展息息相关。

图甲图乙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点。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结构。新建码头的

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o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和

(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

效率为。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

的,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8分)

试卷第12页,总97页

(1)b;偏高

(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B(注:两空可颠倒);20%

(4)自我调节能力(或自净能力)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增长速率在b点时最大,为了可持续发展应捕捞后让种群数量

处在b点,此时数量增长最快。如果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标记后容易被捕食

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因为种群密度=初次捕获标记数*再次捕获数/再次捕获标记数,

此时分子不变,分母变小,数值偏高。

(2)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体现的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码头的桩面是水泥没有土

壤条件,随后出现了硅藻等这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3)由图分析可知A是生产者,D是初级消费者,C是次级消费者,B是分解者。在碳

循环中生产者A可以将无机环境中的碳固定到生物群落,而B分解者可以将生物群落中

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故是A和B。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同化量之比,即

1.5*106/7.5*10fi*100%=20%»

(4)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后会

受到破坏甚至崩溃。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形分

析能力。

14.(9分)绿藻和蓝藻等藻类是广东蝮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蝮鱼的食物。

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

同体长稣鱼的食性比例。

图乙

(1)蝮鱼与小虾的种间关系是。

(2)假设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峻鱼、小虾、藻类。从图乙来看,蛟鱼体长在4.2cm时,

若蝮鱼增重24kg,则最少需要藻类kg。

(3)藻毒素为神经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功能。该物质能够与上

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麻痹"。在免疫学上,藻毒素可以看作是一种。

(4)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既能治理水

体污染又能获得经济效益。

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的藻类是,理由是

(2分)。

②现要投喂蝮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蛟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

(2分)。

【答案】⑴竞争和捕食240⑵突触后膜抗原

⑶①绿藻虽然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但绿藻在碱性水体中藻毒素含量

②植食性比例高,除去藻类的效果明显,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解析】

试题分析:

(1)根据题意“绿藻和蓝藻等藻类是皎鱼及小虾的食物来源,其中小虾也是蝮鱼的食

物”,可知蝮鱼与小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藻类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从图乙

可以看出皎鱼体长在4.2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若皎鱼获得的能量为24kg,

则有18kg来自藻类,6kg来自小虾,要求出消耗藻类能量的最小值,传递效率应按20%

计算,故消耗藻类最少为184-20%+64-20%4-20%=240(kg)。

(2)藻毒素能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应该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兴奋的

传递;从免疫学分析,由于藻毒素不是机体自身组成物质,应被看作是抗原。

(3)①从图甲可知,两种藻类吸收磷元素的量相当,绿藻在PH大于8时藻毒素含量低,

因此选用绿藻较好。

②从图乙中可知,峻鱼体长在4.2cm时,植食性与肉食性比例为3:1,以植物性食物

所占比例高,能量利用率也高。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免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

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

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5.请分析下面三段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蜂蜜产量较低但营养均衡。

而来源于意大利的蜜蜂(简称“意蜂”),蜂蜜产量较高但营养和口感较差,蜂农为了获

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选择养殖意蜂。

材料二:意蜂能杀死中蜂蜂王,其原理是意蜂翅膀振动频率与中蜂相仿,导致中蜂中的

守卫峰无法识别,放其进入蜂巢。意蜂还会将对自己不造成严重危害的囊状幼虫病等一

些新的传染病带给中蜂,造成中蜂大量死亡。

材料三:意蜂要在1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工作,其嗅觉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那

些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而这些植物只能依赖中蜂授粉。当中蜂被意

蜂取代时,会令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

⑴蜜蜂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意蜂的“翅膀振动频率”属于

信息。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蜜蜂属于。材料二中所涉及的生物种间关系

有«

(3)在60多年前,北京地区的农户们大约拥有4万群中蜂,下图是意蜂引入后,中蜂入

值的变化曲线,则曲线中中蜂种群数量减少的区段是段,曲线上点

对应的中蜂种群数量最少。

⑷若意蜂的引入造成中蜂灭绝,则生态系统的群落发生了演替,该演替的类型

是o

试卷第14页,总97页

【答案】(1)空间物理

(2)消费者竞争和寄生

(3)BDD

(4)次生演替

【解析】

试题分析:(1)蜜蜂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意蜂的“翅膀振动频率”属于物

理信息。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蜜蜂属于消费者;材料二中,意蜂与中蜂的种间关系

是竞争,囊状幼虫与中蜂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3)A=第二年种群数量/第一年种群数量,入<1时,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所以曲线

中中蜂种群数量减少的区段是BD段;曲线上D点对应的中蜂种群数量最少。

(4)若意蜂的引入造成中蜂灭绝,则生态系统的群落发生了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次

生演替。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所学知识与观点,

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

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6.(12分)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按下表完

成了有关实验。

试管编号培养液/mL无菌水/mL酵母菌母液/mL温度(℃)

A10-0.120

B10-0.15

C-100.120

(1)该实验探究的是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本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如下:

①将A、B、C三支试管放置在表中相应的温度、其它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第一天开

始取样计数,连续七天;

②用无菌吸管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少许;

③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再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

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两个错误。

①;

②。

(3)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若吸取酵母菌样液

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O.1mm,由400个小格纽成)

计数,右图表示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

酵母菌有________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

菌的总数为一个。

小格

中格(双线边)

魔母细胞

【答案】(1)营养、温度(2)①取样前振荡试管②先盖上盖玻片,再加入血

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3)抽样检测法152.88X10s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记录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各组中存在的不同变量是温度

及营养成分不同,所以实验探究的是营养、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中,为避免误差,步骤②中应在取样前振荡试管;步骤③中应盖上盖玻

片,再加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

(3)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统计样方中的酵母菌数

量时,中格内部的酵母菌全部计数,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左边和上边,顶角的酵母菌只

计数左上角一个顶角的个体数,所以图中中格酵母菌数为15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酵

母菌平均数为18个,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18x16x1000x10x100=2.88X10s

个。

考点: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

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7.(12分)图1为某温带稀树草原食物网的一部分示意图,图2为某生物的种群密度

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在狼与兔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中,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均能很好的生存。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分析,这是二者的结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信息

传递能够,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若图2所示的种群为某鼠种群。在C点时,鼠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为o

在无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50%的速率(出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