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河南豫南九校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神舟”一词上了网络热搜。“神舟”飞天________已有20年!我们对这艘中国太空飞船的名字早已__________,一提起它,总让人打心底涌起一股民族自豪感。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这既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现載人航天エ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神舟”从此成为载人航天的代名词。杨利伟首飞、“神七”太空出舱、景海鹏三次飞天、“天宫”上演太空科普课……载人航天工程一次次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科学应用效益的_________,谱写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壮美篇章,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这些难忘的瞬间,总能激荡起每个人与时代共振、同国家一道前行的奋斗豪情。“神舟一号”飞船实现的一趟太空往返,背后涵义并不简单,它看似中国航天事业的______,实则厚积薄发。没有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持续努力,(),就不可能使中国航天事业用短短七八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赫然耳熟能详显现独树一帜B.居然耳熟能详显现异军突起C.居然耳濡目染呈现独树一帜D.赫然耳濡目染呈现异军突起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既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B.这是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C.既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D.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计划的第一次飞行试验。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里程碑式的跨越就不可能实现B.就不可能有这里程碑式的跨越C.中国航天就不可能有这里程碑式的跨越D.中国航天这里程碑式的跨越就不可能实现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A.《三国演义》中,刘备打算把益州的有名田宅分赐诸官,赵云却认为应当归还百姓,不可夺为私赏,这体现出赵云能够审时度势,深谋远虑。B.《呐喊》中,作者在富有生命力的少年闰土,活泼率真的双喜和阿发,自由纯真的六斤等孩子身上,倾注了深厚的情感,寄寓了美好的希望。C.《边城》中,船总顺顺豪爽仁义,他帮着料理老船夫的后事,并且还邀请翠翠住到自己家中,到最后成为翠翠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人。D.《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葛朗台在死前都给欧也妮留有遗言,这两份不同的遗言是他们各自人生观、价值观的直接表现。E.《哈姆雷特》中,王宫中众人痛饮狂欢,通宵达旦。哈姆雷特认为这种酗酒作乐的陋习应当革除,这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纯洁优雅的追求。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天气转暖,疫情向好,户外活动的人多了。不仅适当的户外活动能放松心情,还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当然,在回归大自然的同时,也不能掉以轻心。B.截至4月2日,全国共有60名公安民警和35名辅警牺牲在抗击疫情和维护安全稳定第一线,他们用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英雄。C.我国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食品而导致中毒的人数达到20万以上,约占食物中毒人数的三分之一,长期摄入过量农药会对人的多个系统造成危害。D.华为的“天才少年”项目是任正非发起的一个用顶级的挑战和顶级的薪酬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旨在用更高更强的技术来支持华为后面的持续发展。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可燃冰可以看成是高度压缩的固态天然气,遇火即可燃烧。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它要少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这让科学家们如获至宝,把它称作“属于未来的能源”。可燃冰是迄今为止海底最具价值的矿产资源,它在海底分布的范围约占海洋总面积的10%,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然而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极为,温度不能太高,压力不能太大,一般在浅海底层沉积物、深海大陆斜坡沉积地层中才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开采极为困难。尽管人类地寻求最好的开采方式,但开采量还是。而且如果“可燃冰”在开采中发生泄漏,分解出来的甲烷气体从海水释放到大气层,将使全球温室效应问题更趋严重,后果不堪设想。可见,(),只有合理地、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可燃冰”才会真正地为人类造福。我国对可燃冰的试开采起步较晚,却,曾在南海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中,连续产气22天,从而成为全球海域“可燃冰”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它要少数十倍,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B.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C.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D.同等条件下,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绝不产牛任何污染物质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苛刻殚精竭虑微不足道后米居上B.尖刻殚精竭虑微乎其微青出于蓝C.苛刻千方百计微乎其微后来居上D.尖刻千方百计微不足道青出于蓝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仪是新的希望,还有新的挑战B.“可燃冰”在带给人类新的希望的同时,更多的是新的挑战C.“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挑战,还有新的希望D.“可燃冰”在带给人类新的挑战的同时,更多的是新的希望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金陵乌衣园[宋]吴潜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萧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1.分析上片“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的作用。2.简要概括诗人借“乌衣事”寄托的情感。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_______,泛爱众而亲仁。(《论语》)(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3)恨相见得迟,__________。柳丝长玉骢难系,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4)__________,__________。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5)《蜀道难》中,“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寥寥数语便把行人步履的艰难、神情的惶悚,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了。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学与时尚袁行霈“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是刘勰《文心雕龙》中两句著名的话。刘勰所谓“世情”和“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而言。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在内。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它的印记。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它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玄言诗能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这是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的结果。为什么到南朝宋时,山水诗能代替玄言诗而兴起?这与当时士大夫崇尚隐逸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南朝齐、梁时的宫体诗,其风格轻艳纤丽,则是由当时宫廷的风气造成的。宋朝诗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沧浪诗话》),也是与当时士大夫的风尚分不开的。社会风气和时尚影响小说创作,也不乏突出的例证。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如裴启的《语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等。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清流名士的一毁一誉,不仅决定着别人名望的高低,还影响其终身的成败。所以人们对自己的评语都很看重。在这种时尚之下,一般士族弟子都羡慕名士,想学他们的派头。于是《世说新语》等记录名士言谈举止的小说,便成为他们必读的“教科书”,广泛地流行起来了。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也是不容忽略的。《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家喻户晓,他们的“义气”遂成为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的榜样。统治者利用关羽在民间的影响,到处建立关羽庙,称为武庙,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立,以示“天子重英豪”之意。《红楼梦》问世以后,逐渐获得各阶层大量的读者,并被串成戏剧,演作弹词,观众常为之感叹唏嘘,声泪俱下。类似的例子在国外也有。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以后,在欧洲引起一阵“维特热”。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以穿蓝上衣、黄背心、马裤和马靴为时髦。有人甚至模仿小说主人公自杀。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影响,可以达到怎样深广的程度。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很重视文学与时尚的这种相互关系,并懂得利用这一点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孔子早就说过诗“可以观”的话。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广义地说就是从文学作品观察社会风俗。《毛诗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则又强调了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封建时代的一些作家,也曾自觉地以文学作为移风易俗的工具。今天,一部作品的印数可达几十上百万,再加上电影、电视的传播,文学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就更不容易忽视了。如果我们的作家常常自觉地使文学对时尚发生积极的影响,一定会更多地受到人们的欢迎。1.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产生影响的一项是A.魏晋以来士大夫崇尚清谈的风气泛滥,导致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B.由于受到当时宫廷风气的影响,南朝齐、梁时的宫体诗,风格轻艳纤丽。C.早在东汉末年,士族中就流传着品评人物的风气;魏晋以后,这种风气更盛。这使得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记述名士言谈举止、轶闻琐事的小说。D.《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曾在欧洲引起一阵“维特热”。当时欧洲的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甚至有人模仿小说主人公自杀。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两句名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其中所谓“世情”、“时序”,主要指政治状况,但也包括社会风气和时尚。B.自《三国演义》问世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影响深远,刘关张三人的“义气”遂被封建时代许多人仿效。这是文学作品反作用于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典型例子。C.《毛诗序》里“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句话,表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注重利用和发挥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D.作家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内容、风格,都会留下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印记;一种诗风的形成,一个诗派的出现,也同社会风气、时尚有直接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朝诗歌多“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这反映出宋朝士大夫们积极入世、热衷于批判现实的风尚。B.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未必都是积极的;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也未必都是积极的。C.孔子说过诗“可以观”的话。所谓“观”,就是“观风俗之盛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会借诗来“观风俗之盛衰”,这是他们利用文学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一种表现。D.当今,文学作品的传播技术发达,传播途径多样,因此更应重视文学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更应发挥文学对时尚的积极影响。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报纸的故事孙犁①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②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③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最吸引我的是沈从文编的艺副刊,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④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⑤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我想订份报纸。”“订那个干什么?”“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你去订吧。”“我没有钱。”“多少钱?”“一月,要三块钱。”“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⑥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⑦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⑧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⑨《小实报》是一种市民小报。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多卖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⑩我原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⑪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有了吗?”“有了什么?”“你写的那个。”“没有。”⑫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⑬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可以省下几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糨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这样,在不能出门的日子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喜爱的文章了。(1982年2月9号)1.分析第⑩段描写“我”居所环境的作用。2.第⑪段写“我”与妻子的对话,文字俭省却别有深意,请加以赏析。3.第⑬段说“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这句话是如实描写还是反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4.评价“我”的形象。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诉诸人的感官的首先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这就使其艺术美,具有首先表现为形式美的可能;并且,电影艺术家也应该尽可能地追求内容所允许的“形式美”。电影艺术的形式美,往往首先表现为它的画面构图、色彩、音响等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以及是否能使人产生直接的审美快感的其他手段。生物生命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在与对象接触的刹那就获得的一种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本能性的生命满足与审美感动。电影艺术的形式美能一下子就抓住你的注意你的心。也就是说,人的“视听”感官具有对纯形式美的需要,从这个层面上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而电影艺术作为视听艺术,如果电影艺术家能赋予电影的艺术形象以外在的形式美,同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抓住受众的心,不但能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使受众产生更高的审美期待心理,即激起受众在精神的时空中的生命欲望与审美期待。因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感性又理性,在生物生命的本能层面上,人是“感性”的动物,他的生命中,尤其在对艺术的审美中时刻都期待着“美”,而且,往往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②在中国现存的电影作品中,其中相当的作品,它们的内容都非常深刻;但是,由于缺乏形式上的美感,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人们不愿去看,因为大家不愿走进电影院仅仅是为了去聆听、领悟电影的深刻内涵,他们要的是审美,或者说要的是“寓教于美”。因此,在这个层面上,对电影艺术而言,形式上的审美性显得尤为重要,它是电影艺术实现艺术感染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保证,也是电影艺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③但是,就中国的整体水平而言,不但在形式美的创作水平上有待提高,而且还必须要进一步地使艺术家对符合内容的形式美的最大化即完美追求,内化为他们的普遍共识,带到自己电影艺术的创作中去。电影艺术的任何艺术目的、教化作用都必须通过其审美性发挥作用,审美性是电影艺术的中心性质,首要目的。受众最喜爱的作品,是在具有精彩形式的审美性下具有令其生命受感动内容的作品,在二者只能取其一时,他们宁愿选择形式美感强的作品,以满足自己生物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它有如人的生命活动,必须在满足了生命本能需要的基础上,他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崇高生命需求与审美期待。所以,电影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进行形式美的完美创作与追求。④当然,内容过于单薄,形式所叙事的“内容含量”不够,在过于简单的情节中不可能产生丰满的人物形象,情节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也被完全“美化”的视觉画面所消解。《英雄》内容表达上的得失,还应追溯到其形式表达上“内容含量”的不足,在获得形式上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深入表达内涵的惨重代价。所以,徒具空壳的形式美,即使再美也只能是无生命力内涵的浅层次的美。因为电影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以创作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即电影艺术美,是所有创作者的最高艺术追求,也是欣赏者的最高审美期待。(选自佚名《形式美——电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审美性是电影艺术的中心性质,电影艺术的任何艺术目的、教化作用都必须通过其审美性发挥作用。B.从特定层面上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电影艺术家就应该赋予电影作品美的形式。C.形式美作品与内容美作品二者不可兼得时,受众宁愿选择舍弃内容以满足生物本能层面上的“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D.电影艺术创作的最高艺术追求和欣赏者的最高审美期待是追求内容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的电影艺术形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②段采用因果论证,分析了我国现存电影作品中那些内容虽非常深刻却不能激起人们的审美欲望的原因,从而得出追求形式美是电影艺术商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保证的结论。B.文章第③段采用类比推理,用人的生命活动做类比,论证电影必须先满足“视听”感官对形式美感的需要,才会去追求精神上的崇高需求与审美期待。C.文章第④段,采用举例论证法,举电影《英雄》为例,因为其形式上“内容含量”的不足,从而论证了只顾形式而忽视内容,同样是失败的作品。D.文章论证时采用层进式的结构,先从电影艺术形式之美及重要性说起,再谈到中国整体电影艺术水平有待提高,最后指出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形式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就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受众的心,一定就是好的电影作品。B.目前中国电影作品,就整体水平而言,内容都非常深刻,但是形式方面欠缺,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电影,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整体做得不好。C.人是“感性”的动物,在审美时都是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这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D.本文虽然前面说“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后文又主张“追求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但总体来说,前后并不矛盾。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有异禀。父授之书,日诵数千言。不令作文,一日偶见所为《祀灶文》,大异之。举正统元年会试第一,殿试及第,授编修。京城大水,应诏陈十事,言:“号令宜出大公,裁以至正,不可苟且数易。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降人散处京畿者,宜渐移之南方。郡县职以京朝官补,使迭相出入,内外无畸重。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守令牧养为先务,毋徒取干办。群臣遭丧,乞永罢起复以教孝。僧尼蠹国当严绝。富民输粟授官者,有犯宜追夺。”疏入留中。十三年,弟寅之与乡人相讦,辞连定之,下狱,得白。秩满,进侍讲。景帝即位,复上言十事。书奏,帝优诏答之。三年迁洗马。也先使者乞遣报使,帝坚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宪宗立,进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经筵。江西、湖广灾,有司方征民赋。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帝感其言,即命停征。四年进礼部左侍郎。万贵妃专宠,皇后希得见,储嗣未兆。郕王女及笄未下嫁。定之因久旱,并论及之。且请经筵兼讲太祖御制诸书,斥异端邪教,勿令害政耗财。帝留其疏不下。五年卒官。赠礼部尚书,谥文安。定之谦恭质直,以文学名一时。尝有中旨命制元宵诗,内使却立以俟。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又尝一日草九制,笔不停书。有质宋人名字者,就列其世次,若谱系然,人服其敏博。(节选自《明史•刘定之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B.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C.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D.荐举之法/不当拘五品以上/可仿唐制/朝臣迁秩/举一人自代/吏部籍其名而简/用之武臣子孙/教以韬略/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B.秩满:指古代官员任职期满。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秩满休闲日,春馀景气和。”(《同张明府碧溪赠答》)的诗句。C.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别设置的御前讲席。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D.及笄,古代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可以婚嫁。举行及笄礼时要为女子正式起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定之天赋极高,科考顺遂。幼年读书,每天诵读数千言,做文章让父亲感到惊异;他参加会试获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B.刘定之忧心国事,敢于谏言。京城水灾他应诏陈事,从号令颁布、公卿侍从升降、归降之人的处置、朝臣晋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C.刘定之体恤灾民,为民请命。江西、湖广受灾,有关官员还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向皇帝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被皇帝采纳。D.刘定之聪敏博学,文采斐然。他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人的名字,他就列出被问之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卿侍从,当数召见,察其才能心术而进退之。(2)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唐)柳宗元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①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②。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④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⑤楷法。[注]①蛇虺(huí):一种毒蛇。②蠲(juā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shī):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刺史。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乃B.且C.则D.然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3.第③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第④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竞技比赛,赢在起点,赢得先机,赢得成功,爱拼才会赢。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生长、成长,无所谓输赢,自然而然就好。站在基础教育即将结束的今天,一路走来,你对“教育”一词是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理解。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1、1.B2.C3.B【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居然:表示出乎意料。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此处强调出乎意料,应选用“居然”。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指名字熟悉,应选用“耳熟能详”。显现:显露。呈现:显出、露出。此处指显示出来,应选用“显现”。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的力量突然兴起。与后文“厚积薄发”形成对比。独树一帜:指自成一家。应选用“异军突起”。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本题中,语段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既是”“也是”后语段存在逻辑先后顺序不当,二是“这”主语赘余。两处语病均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根据与下文衔接的原则,分析下句“就不可能使中国航天事业用短短七八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三四十年走过的路程”的句式特点可知,此句“中国航天”不能作主语,排除CD;本着与下句保持句式结构的一致性,排除A。故选B。2、B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名著的能力。名著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的人物及故事情节。题中B项,“自由纯真的六斤”错,《风波》原文“伊的曾孙女儿六斤捏着一把豆,正从对面跑来,见这情形,便直奔河边,藏在乌桕树后,伸出双丫角的小头,大声说,‘这老不死的’”“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可知六斤粗野,不知尊重长辈,六斤的“新近裹脚”和“一瘸一拐”地走路象征着封建传统仍一代一代往下传袭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地重复着封建老路,并非自由纯真;题中C项,“到最后成为翠翠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人”错,《边城》原文“杨马兵想起自已年轻做马夫时,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到如今自已成为这孤雏唯一的靠山、唯一的信托人,不由得苦笑”,可知成为翠翠唯一靠山和信托的是杨马兵,并非船总顺顺。故选BC。【点睛】名著的考查越来越深入,名著的学习积累要广泛而细致,要知道名著中的细节,并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解答此类题时,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如文学常识、写作背景、主要的故事情节、精彩片断、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的名言警句等。3、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A项,语序不当,主语一致时,这个主语不能放在关联词后面。“不仅”与“适当的户外活动”应调换位置。应改为“适当的户外活动不仅能放松心情”。B项,搭配不当。谱写:创作歌曲或为歌词配曲。故“谱写”不能搭配“英雄”,应在“英雄”后加上“赞歌”。应改为“他们用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曲人民公安为人民的英雄赞歌”。C项,成分赘余。“达到”和“以上”意思重复,应去掉“以上”。应改为“我国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食品而导致中毒的人数达到20万”。故选D。4、1.B2.C3.A【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原句中存在两个语病,一是进行数量比较时,表示“少”不能用倍数,由此可以排除A项;二是“不产生任何污染物质”过于绝对,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故选B。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苛刻:①(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尖刻:尖酸刻薄。此处是指“可燃冰的形成条件”,因此要用“苛刻”。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千方百计:指想尽或用尽各种办法。此处是说人类想尽各种办法寻求最好的开采方式,所以此处应该用“千方百计”。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此处是说可燃冰的开采量非常少,所以应选用“微乎其微”。后来居上:指后起的超过了先前的。青出于蓝:原意是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蓼蓝更深,后用来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根据横线前“我国对可燃冰的试开采起步较晚”及横线后“成为全球海域‘可燃冰’试开采连续产气时间最长的国家”,推出此处应选用成语“后来居上”。故选C。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本题,语段中括号前的内容是先谈希望,后谈挑战,由此可以排除C、D两项。语段更强调的应该是希望,而不是挑战,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1.内容上,上阕写“清明寒食”“天一笑”“满园罗绮,满城箫笛”,写出了清明时节,天气晴好,游人如织的热闹景象;但作者借着这美好景物不是写欢快的游春之乐,而是写客居江南的游子游园怀古引发的激愤(沉郁)感伤,世事变幻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结构上,上阕以“江南客”收束,下阕以“乌衣巷”开始,过渡自然,遥相呼应。“江南客”在“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景色中来游“乌衣园”,以乐景来写哀情,表达游子的感伤之情。2.两句以“乌衣”并提,一个“犹昔”,一个“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给人以沉重的沧桑之感。(1)“乌衣事”是指王、谢当年的嘉言嘉行,它已成历史往事,今天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于是自然生出物是人非之感。(2)同时,今天像“王谢”那样的社稷大臣难以找到了,甚至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也难遇到了,诗人用王谢当年的得志与自己仕途的不得志作对比,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诗歌的景象题,要抓住景物特点分析。分析写景的手法可从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注意要指出手法的作用。本题要求回答:上片“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内容上,上片主要描写了游乐盛况:连天公也显得特别高兴绽开笑脸。游女如云,笙歌满耳,一片欢乐。清明季节,柳带榆钱,细雨过后,天光明媚,满园清丽景色,花红欲染,山青如滴,色彩分明,一派美好春光。但作者借着这美好景物不是写欢快的游春之乐,而是写客居江南的游子游园怀古引发的激愤(沉郁)感伤,世事变幻之情,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结构上,上片以“江南客”收束,而下阕以“乌衣巷”开始,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江南客”在“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景色中来游“乌衣园”,诗人以乐景来写哀情,表达游子的感伤之情。分析诗句的作用,要善于从内容、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去分析和把握。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本题要求简要概括,诗人借“乌衣事”寄托的情感。首先要读懂下阕“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诗的内涵。首先,我们可以联系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本词也用了这个典故。而两句以“乌衣”并提,“今犹昔”,意思是说乌衣巷和原来一样,但是王、谢当年的嘉言嘉行,它已成历史往事,今天不复存在,所以难觅。诗人由此生发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而诗人之所以要怎样写,其目的是抒发自己心中的块垒,那就是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惆怅。分析情感,一定要弄明白句意,从字表意思,到深沉的内涵,尤其是要联系诗人自己的遭遇来分析。6、出则弟谨而信举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怨归去得疾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和情境式默写的混合题型。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弟”“谨”“尊”“属”“蜉蝣”“疾”“倩”“疏”“晖”“雀”“侵”“窥”“檐”“扪”“胁”“抚”“膺”“坐”。7、1.D2.C3.A【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D项,“当时欧洲的年轻人学习维特的打扮,甚至有人模仿小说主人公自杀”选项内容是关于“文学作品对社会风气和时尚的反作用”的,与题干中的“社会风气和时尚对文学产生影响”答非所问。故选D。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本题:C项,“这句话,表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注重利用和发挥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错误,从文本第四段可知,《毛诗序》“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中的后句,才表明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注重利用和发挥诗歌移风易俗的作用。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本题:A项,强加因果。结合文本第二段,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征,反映出宋朝尊重文士的时代特征,也反映出宋代士子们乐于展现思想和才华的风尚。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8、1.内容上,突出环境的偏僻、贫穷;结构上,照应前文的“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同时这样的环境与“我”订报纸的“奢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一种反差式的幽默。2.语句简短又参差错落,富有诗意;暗藏敏锐的机锋,蕴满意趣。3.我认为这句话是如实描写。理由:妻子并非不善解人意,而只是迫于生活压力不肯拿钱给“我”买报纸;“我”也能理解妻子的不易;夫妻二人感情还算融洽。如认为是“反讽”,言之成理即可。4.“我”是一个失业在家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眼界、有上进心、不甘沉沦的人;明事理,善解人意;乐观、坚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回顾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然后结合环境的特点以及环境描写所在的位置来分析作用。一般可从内容、手法、结构等方面分析。题目是分析第⑩段描写“我”居所环境的作用。首先找到这些描写,“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的小胡同”“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然后分析环境描写的特点,由“弯弯曲曲”“黄土”“小胡同”“堆满柴草农具”可以看出“我”居所环境很偏僻、贫穷。再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住在这样一个地方的人竟然肯舍得花三块钱来订报纸,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反差,无怪乎连送报纸的都“上下打量我两眼”;同时在结构上也照应了前文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2.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手法、句式、用词、效果等方面赏析,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妙处。题目是第⑪段写“我”与妻子的对话,文字俭省却别有深意,请加以赏析。看这段对话,不难看出特点是比较简短,如“有了吗?”“有了什么?”“你写的那个。”“没有。”都是很简单的短句;但是仔细品味,这些句子又很有节奏感,又都独立成行,抑扬顿挫,参差错落,有着诗一般的韵味;同时仔细品味,写出两个人不同的心境和想法,暗藏敏锐的机锋,蕴满意趣。3.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先说表层含意,再说深层含意;先说句内含意,再说句外含意;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题目是第⑬段说“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这句话是如实描写还是反讽?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要看是“如实描写”还是“反讽”得结合全文看作者的“家”是不是幸福。因此考生需要筛选出表现作者与妻子之间感情的内容,要透过表象看出实质。比如“我”失业在家,还用花三块钱订报纸,这时候与妻子之间有一段对话:“我想订份报纸。”“订那个干什么?”“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你去订吧。”“我没有钱。”“多少钱?”“一月,要三块钱。”“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我”提出要订报纸的时候,妻子是没有立刻反对的,只是在听说要“一月,三块钱”的时候,才说没有钱,让“我”去向爹要,这说明妻子并非不善解人意,只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才不肯给我花这笔钱;其次,“我”很理解妻子,比如“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可见作者也是很理解、体贴妻子的。由此看来,“我”和妻子尽管有矛盾,但是并不影响生活的幸福。尤其是结尾处“我”听从了妻子用这些读过的报纸糊墙的提议,“妻刷糨糊我糊墙”,颇有点琴瑟和鸣的感觉。因此,“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这句话应该是如实描写。当然,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妻子与“我”之间有着隔阂,夫妻之间有矛盾,不能做到心灵相通,也可以认为这句话是“反讽”,言之成理即可。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题目是评价“我”的形象。首先确定“我”的身份。由“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可以看出“我”是一个读过书的知识分子,现在失业在家。其次通过“订报纸”一事,看“我”的形象特点。“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尽管家乡偏僻,家里很穷:“我”依然向父亲要了三块钱订了《大公报》,“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并且“我”还“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由此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有眼界、有上进心、不甘沉沦的人。再看一些细节,比如“我”能够理解妻子不给“我”钱的原因,“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也能够听从妻子的建议“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可以省下几块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由此可以看出,“我”明事理,善解人意。还有最后,“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这样,在不能出门的日子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喜爱的文章了”,家里贫穷,心爱的报纸都糊了墙,“我”却依然能够坦然看待,由此可以看出,“我”的乐观、坚强。【点睛】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9、1.B2.C3.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项,“电影艺术家就应该赋予电影作品美的形式”错误,偷换概念,原文第一段“而电影艺术作为视听艺术,如果电影艺术家能赋予电影的艺术形象以外在的形式美,同样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受众的注意,抓住受众的心,不但能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使受众产生更高的审美期待心理,即激起受众在精神的时空中的生命欲望与审美期待”,可知是“赋予形式美”换成了“赋予美的形式”,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概念不同。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从而论证了只顾形式而忽视内容,同样是失败的作品”错误,原文第四段“在获得形式上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深入表达内涵的惨重代价。所以,徒具空壳的形式美,即使再美也只能是无生命力内涵的浅层次的美”,可知是论证“在获得形式上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付出了失去深入表达内涵的惨重代价”。故选C。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A项错,“一定就是好的电影作品”错误,太武断,第一段相关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使受众产生更高的审美期待心理……往往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在电影艺术的欣赏中显得尤为突出”,可知实现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美在“视听”感官层面上的审美意义与审美价值很重要,但是未必“一定就是好的电影作品”B项,“目前中国电影,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整体做得不好”错误,原文第二段“在中国现存的电影作品中,其中相当的作品,它们的内容都非常深刻”,可知是“相当”而不是“整体”。C项,“在审美时都是首先表现出对形式美的期待”错误,第一段“因为人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感性又理性,在生物生命的本能层面上,人是‘感性’的动物,他的生命中,尤其在对艺术的审美中时刻都期待着‘美’”,可知选项扩大范围。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10、1.B2.D3.C4.⑴公卿、侍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职位)升降。⑵刘定之上书援引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有派遣。【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不当”是“不应当”,副词作状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举”为动词,“举荐”的意思,作谓语,主语承前省,为“朝臣”,其前断句,排除C,“简用”是“选拔任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句子翻译为:推荐的制度,不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可以仿效唐代的制度,朝廷大臣晋升,推荐一个人接替自己,吏部登记他的名字而选拔任用。武臣的子孙,教他们兵法。故选B。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举行及笄礼时要为女子正式起名”表述错误,一般来说,女子及笄时会取字。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提出减轻赋税的建议”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定之言国储充积,仓庾至不能容。而此张口待哺之氓,乃责其租课,非圣主恤下意。帝感其言,即命停征”可知,刘定之反对在灾年收取赋税的做法。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①数:多次;察:观察,考察;进退:提拔降职。②故事:先例,旧日的典章制度;下:下发;竟:最终,最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
刘定之,字主静,永新人。幼年时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资。父亲教他读书,每天诵读数千字。不让他做文章,一天(父亲)偶然见到他写的《祀灶文》,非常惊异。考取正统元年会试第一名,殿试及第,被授予编修。京城发大水,应皇帝诏令,刘定之陈述件事。他说:“颁布号令应该从公正出发,以正道来判断,不能随意改变。公脚待从应多次召见,观察他们的才能、心术而决定升降。归降而散居于京城的人,应该渐渐迁移到南方。郡县的职位以京城官员作补充,使他们轮番出入,朝廷内外没有偏重。推荐的制度,不应当限制在五品以上。可以仿效唐代的制度,朝廷大臣晋升,推荐一个人接替自己,吏部登记他的名字而选拔任用。武臣的子孙,教他们兵法。地方官员管理百姓是居于第一的任务,不要只让他们办理事情。群臣遇到丧事请求永远停止起用复官以倡导孝道。僧尼害国应当严厉禁止。有钱人交钱授予官职的,有犯法的应当剥夺官职。”奏疏呈上被留在宫中。十三年,刘定之的弟弟刘寅之与同乡相互揭发,言词牵连到刘定之,刘定之被投入监狱,事情得以辩白。任期满后,晋升为侍讲。景帝即位后,又进言十件事,奏疏上呈皇帝,皇帝以褒美嘉奖的诏书答复他。三年,升迁为洗马。也先的使者请求派遣回报的使臣,皇帝坚决不答应。刘定之上书引用旧事请求,皇帝下发朝廷商议,最终没有派遣。很久以后,升迁为右庶子。天顺元年,调任通政司左参议,仍兼任侍讲,不久进升为翰林学士。宪宗即位后,进升为太常少卿,兼任侍读学士,在御前讲席成化二年十二月,以本官入文渊阁值守晋升为工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江西、湖广发生灾害,有关官员正在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刘定之说国家储备充实,仓库已满得不能再装。而这些张口待哺的老百姓,却被责求交纳赋税,这不是圣主体恤老百姓的本意。皇帝被他的话感动,立即下令停止征收。四年,晋升为礼部左待郎。万贵妃受到特别的宠爱,皇后很少能见到皇帝,皇储还没有征兆。郕王的女儿已成年还未出嫁。刘定之因长久干早,一并谈论这些事。并且请求御前讲席兼讲太祖颁发的各种诏令,斥责异端邪教,不让它们危害政事,消把财物。皇帝将他的奏流留在宫中不下发。五年,死在任上。赠予礼部尚书,谥号文安。刘定之谦虚恭敬、朴实正直,以文才闻名一时。曾经有圣旨命他作元宵诗,内使退后站着等待。刘定之靠着桌子,铺开纸张,立即写成七言绝句一百首。又曾经一天起草九份诏书,笔不停地写。有人问他宋人的名字,他就列出所问的人的世次,像谱系一样,人们佩服他的敏捷和博学。11、1.A2.C3.此段写景,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前后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语言以四字句为主,两两相对,整齐短促有力。4.第④段画线部分,句句与上文呼应,借“新堂”的“清浊美恶”“居高望远”等深刻变化,与上文①②段永州先前自然风貌形成对比,回扣第③段新堂修建的过程及景色描写,也呼应开篇“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的总领句,全文前后浑为一体,结构严密。从立意上看,此处由“新堂”引出对韦公善政益民的吏治思想的赞颂,赞颂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施行富民政策,彰显文章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连贯的能力。需要学生理解相关段落和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子的意思和选项中词语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本题中,前句“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意思为: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后句“可以有为也”意思为:可以建造出来。两句是条件关系,因此“乃”字最为合适。故选A。2.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本题,“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说明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说明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意思是“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并不能说明“树木花卉都是毒物”;“号为秽墟”说明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故C项理解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句子的手法和表达效果。具体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等句多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且短而有力;“或列或跪,或立或仆”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将“山”比作人,赋予“山”以人的动作,写出了山石情态各一,景色壮美;“韦公之来……效伎于堂庑之下”写城内之景,“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写城外之景,“迩延野绿”写近景,“远混天碧”写远景,写景次序井然,远近结合;本段优美景色与第②段永州荒乱秽废形成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以及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并翻译原文,重点阅读题干规定的段落,分析段落内容,结合文本观点分析其作用。第④段划线部分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赞颂韦公“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除暴安良;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建造这座大堂不仅仅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是为了让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从而表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结构上:划线部分写“因土而得胜——释恶而取美——蠲浊而流清——居高以望远”与第②段“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和第③段“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互相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了永州在韦公的治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出了韦公善政益民的治理政策。做为最后一段,“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又与开头段“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参考译文: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是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都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在城中有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开始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就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就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像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座大堂(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吗?(它)将让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12、例文:“吃苦”与“快乐”哪种才是好教育“头悬梁,锥刺股”我国自古的“吃苦”教育名言,从孔子教育来说一直都是提倡“吃苦”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但是,社会教育发展的迅速,包括中国越来越发现西方教育更人性化、更加的能够使学生爱上学习。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是“吃苦”教育好还是“快乐”教育好?钱文忠先生一篇关于抨击“快乐教育”的演讲文章,戳中了很多家长的心扉。中国孩子诚然有很多言行、教养方面的问题,但关于“学不好”这一项,真的是教育本身“没让孩子吃苦”的原因么?对此,南桥提出和钱文忠先生颇不相同的意见,认为让孩子一味吃苦的“逼迫教育”,实际上是脱离孩子本身与实际的、因循守旧的教育方法。钱文忠先生曾在一篇名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文中质问:“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钱先生在抨击这个粗线条概念的时候,犯了和很多家长一样的错误:思维比较二元化,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大型酒店水电设施升级改造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公司企业管理制度
- 2024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许可合同
- 2024运输合同海上货物运输合同
- 2024年4月全国自考《管理信息系统》试题
- 2024环保科技公司与政府废弃物处理项目合同
- 群体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教研群体认知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 2024款自行车买卖标准协议范本下载版
- 动物药理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公安保密知识培训课件
- 2023-2024学年天津市四校联考高一(下)期末地理试卷
- 2025年浙江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秋新商务星球版地理7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5章 地球表层的人文环境要素 第3节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 重庆市渝北区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数学试题
- 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 全新标前协议书范本下载
- 企业反恐安全经费使用制度
- 痛风课件教学
- 2024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
- 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