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中考语文常考200个成语汇总_第1页
2021届中考语文常考200个成语汇总_第2页
2021届中考语文常考200个成语汇总_第3页
2021届中考语文常考200个成语汇总_第4页
2021届中考语文常考200个成语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中考语文常考200个成语汇总

1.安然无恙: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后泛指平平安安没有受到任何损伤。安然:平安;

恙:疾病。

2.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3.跋山涉水:翻越山岭,踵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跋:在山上行走;涉:从水上经

过,渡。

4.百看不厌: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厌倦,比喻非常喜欢。

5.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6.搬弄是非:把别人背后说的话传来传去,蓄意挑拨,或在别人背后乱加议论,引起

纠纷。搬弄:挑拨。

7.变本加厉:变得比原来更加严重。本:原来;厉:猛烈。

8.变幻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变幻:不规则地改变。

9.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匠心:巧

妙的心思。

10.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耻:耻辱。

11.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药:用药治

疗。

12.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13.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

14.不屈不挠:指在逆境中或恶势力、苦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屈:屈服;挠:弯

曲。

15.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16.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屑:认为值得。

17.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了解。

18.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19.不折(zh6)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折:折扣。

20.层峦叠嶂:形容山峰重叠,连绵不断。峦:山峰;嶂:像屏障的山。

21.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畅:痛快,尽情。

22.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23.称(chen)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称:适合,相当;如:适合。

24.承前启后:继承前代的并启发后代的(多用于学问、事业等)。承:继续,接续;

启:打开,开创。

25.惩恶扬善:惩治邪恶,褒扬善良。

26.触景生情: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感情。

27.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旁通:相互贯

通。

28.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29.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30.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没有丝毫愧色。当:承当,承受。

31.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32.得陇望蜀:己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陇(long):指甘

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

33.滴水穿石: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

34.断壁残垣(yuan):残缺不全的墙壁。形容房屋遭受破坏后的凄凉景象。垣:墙。

35.风调(tiao)雨顺:指风雨适合农时。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36.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回:曲

折环绕。

37.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汤:沸水;蹈:踩。

38.高屋建领(Ung):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倾倒;

令瓦:盛水的瓶子。

39.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

40.刚正不阿(E):刚强正直,不阿谀奉迎。阿:迎合,偏袒。

4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处所。

42.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行:行动;是:对,正确。

43.根深蒂(di)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蒂:花、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

分。

44.功亏一簧(kui):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

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亏:欠缺;费:盛土的筐子。

45.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骇:惊吓,震惊。

46.厚此薄(b6)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看待。

厚:优待,重视;薄:轻视,慢待。

47.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焕然:形容有光彩的样子。

48.豁然开朗:由昏暗狭窄一下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开始不明白,突然间一下子全

明白了。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49.鸡犬相闻:鸡狗的叫声能够相互听得到。

50.记忆犹新: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犹:仍然,还。

51.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喻:明白;晓:知道。

52.坚定不移:(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移:改变,动摇。

53.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异:不同

的;迁:改变。

54.今非昔比:现在不是从前所能比得上的。昔:从前。

55.斤斤计较(ji。。):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斤斤:过分计较。

56.津(jTn)津有味:形容很有滋味或很有趣味。津津:有滋味,有趣味。

57.惊涛骇浪:①凶猛而使人害怕的波涛。②比喻险恶的环境或遭遇。

58.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物力上)仔细地计算。

59.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比喻做事认真细致。

60.井然有序:整齐不乱,次序分明。井然:整齐的样子。

61.迥(jiong)然不同: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迥:差得远。

62.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63.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其名声,形容声誉极高。举:全;闻名:有名。

64.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举:提出;反:类推。

65.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66.刻舟求剑: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67.扣人心弦(xian):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心弦:受感动

而起共鸣的心。

68.苦口婆心:劝说不辞烦劳,用心像老太太那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69.脍(kuai)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脍:

切得很细的鱼和肉;炙:烤熟的肉。

70.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

的里面充数。

71.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直:公正的,正义的。72.力挽狂澜:比

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挽:扭转,挽回;狂澜:汹涌的波浪。

73.历历在目:形容清楚分明地展现在眼前。历历:(物体或景象)•个一个清清楚

楚的。

74.两全其美: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很好。全:保全,使完整不缺。

75.流连忘返:形容留恋于美丽的景色或其他美好的事物,舍不得离去。

76.流离失所:到处流浪,没有安身的地方•流离:由于灾荒战乱而流转离散。

77.络绎(lu6yi)不绝:形容过往人马或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络绎:接连不

断;绝:断绝。

78.落英缤纷:落花繁多而凌乱。英:花;缤纷:繁多而凌乱。

79.满载(zAi)而归:装满了东西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80.买梗(du)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梗:匣子。

81.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不受约束,随便。

82.茅塞(se)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

解、领会。

83.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84.门庭若市: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85.明察秋毫:比喻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秋毫:秋天鸟兽身上

新生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

86.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名:名次;前茅:春秋时代楚国行军,有人拿着茅

当旗子走在队伍的前面。

87.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名:名义。

88.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

说出。

89.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漠:冷淡。

90.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91.难以置信:难于相信。

92.迫不得已:迫于无奈,不由得不那样(做)。迫:逼迫,强迫。

93.破釜(fii)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釜:锅。

94.其乐无穷: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形容某事或某活动充满了乐趣。穷:穷尽。

95.杞人忧天:传说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忧

虑。

96.气冲胃汉:形容大无畏的精神和气概。

97.恰如其分: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恰:恰恰,正;分:职责权利等的限度。

98.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99.牵强(qi加g)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勉强比附。

100.前车之鉴:比喻当做鉴戒的前人的失败教训。

101.巧妙绝伦:精巧奇妙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绝伦:独一无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伦:同类,同等。

102.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103.情不自禁(jTn):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104.情投意合: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心意相合。

105.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106.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10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禁:忍住。

108.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担当,承受;怨:责怪。

109.锐不可当(dang):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锐:锐利;当:抵挡。

110.三顾茅庐: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顾:拜访。

111.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112.舍生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

113.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临:至心境:地方、境地。

114.深恶(wii)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恶:厌恶;疾:痛恨。

115.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116.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117.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118.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19.势不两立: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

120.守株(zhii)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

收获。

121.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屈:弯曲。

122.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12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落:下降;出:显露。

124.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

125.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126.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127.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素:向来,素来。

128.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飘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逐:

追赶。

129.随声附和(h3):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随:跟随;附

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130.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131.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132.甜言蜜语:为了讨人喜欢或哄骗人而说的好听的话。

133.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

化遗产)。推:排除;陈:旧的。

134.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完:完整,完好;璧:古代一种圆形

扁平中间有孔的玉器。

135.万籁(怆D俱寂: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

泛指声音;俱:全,都。

136.亡羊补牢:比喻在受到损失之后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再受损失。亡:丢失;牢:

养牲畜的圈。

137.妄自菲(冏)薄:过分地看轻自己。菲薄:瞧不起。

138.闻鸡起舞:比喻志士及时奋发。闻:听到。

139.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140.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141.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142.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143.无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采:神采。

144.无缘无故:没有什么原因,平白无故。

145.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146.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147.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承受不起,形容非常高兴。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48.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149.鲜(xi*n)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150.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逸:安闲;致:情趣。

151.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益:更加;彰:明显。

152.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辅:辅助,帮助。

153.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

式)。

154.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诚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翼翼:严肃认真。

15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156.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开阔;怡:愉快。

157.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和:平和,和缓。

158.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悦:愉快,高兴;诚:真心。

159.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

160.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

161.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己经有通盘的考虑。

162.栩栩(xii)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

163.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164.悬梁刺股:形容刻苦自学。梁:屋梁;股:大腿。

16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166.言简意赅(g5i):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

167.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168.杳(yM)无消息:没有一点音信。杳:远得不见踪影。

169.夜以继日:日夜不停。

170.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筹:计策,办法;展:施

展。

171.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172.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逸:安乐,安闲。

173.依然如故:指人没有长进,还是从前的老样子。

174.依山傍(bang)水:地理位置靠近山岭和水流。傍:靠近。

175.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176.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

177.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容:允许,让;辞:推辞。

178.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

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

179.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异:奇异。

180.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18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据。

182.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到水的来源,比喻人在幸福的时候不忘掉幸福的来源。

183.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184.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跟,和;俱:全,都。

185.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186.源远流长:①源头很远,流程很长。②比喻历史悠久。

187.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接:交锋,接战;厉:磨砺,磨快,引申为

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先磨一下嘴。

188.载(z»i)歌载舞:又唱歌,又跳舞,形容尽情欢乐。载:又,且。

189.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190.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郑重:严肃认真。

191.中流砥(di)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

的砥柱山一样。砥柱:砥柱山,在三门峡,屹立在黄河激流中;砥:磨刀石。

192.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193.壮志未酬(ch6u):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

现就去世了。酬:实现。

194.追本溯源:追究事物产生的根源。本:根本;溯:探求。

195.谆谆(zhun)教诲(hui):恳切、耐心的教导。谆谆:形容恳切教导。

196.自告奋勇: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告:称说,表示。

197.自给(ji)自足: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给:供给。

198.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

199.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200.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顾、盼:看。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解析及答题思路技巧

命题解析

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

畏惧、慌张只会自乱阵脚,这样还没开始答题就已经开

始失分了。

我们走上中考考场前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复习,再加上平

时的积累,我们已经拥有了解答课外文言文所需要的知

识与能力。

另外,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

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

第一,选文。中考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篇幅短小,浅显易

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

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第二,题型。中考课外文言文涉及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篇章理解、主旨把握等考查。其中,字词解释主要是实

词解释,另外还有"之"、"而"、"其"、"以"、

"于"、"何"六个虚词也会出现在课外文言文的考察

中洵子翻译一题既有要求将文中的某句话翻译成现代

汉语,也有给4个选项,选择正确的义项;而篇章理

解、主旨把握是主观简答题,通常提问重点在语段内容

的理解上,这一题一般能从语段中找到解答的语句,有

时也要求对短文中的人物进行性格特点的概括,或提问

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后能从语段给人的启示或阅读

后能从语段中得出什么道理。

第三,考点。虽然课外文言文的选文来自课外,但遵循

的却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外文言文

考题主要考直的是同学们阅读文言篇章的能力,这能力

从何而来?当然是从课内来。所以,实则考查的是同学

们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至课外的能力。

题型答题技巧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

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

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

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

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

读。

技巧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

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

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

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

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

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r我”

(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

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

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

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

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

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

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

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

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

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

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

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

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

同之处。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

词。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

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

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

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申子有怨色"的"色",

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

色”。

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代入检验法

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

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

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在阅读和解题

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

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

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中考题B

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

"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

奏牍。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

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

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

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

和用法就不一样。

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来翻译文言句。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

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

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

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

“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

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

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具体答题技巧: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健字词,关

犍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

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

计工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

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

也"".........者""……,……也”。另一种是用

"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

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

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

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

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

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

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

"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

逸气质的花”。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

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

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

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

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

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

“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

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

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

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

(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

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

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

虫蚊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

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

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