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方案(选煤厂部分)_第1页
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方案(选煤厂部分)_第2页
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方案(选煤厂部分)_第3页
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方案(选煤厂部分)_第4页
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方案(选煤厂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目录TOC\o"1-2"\h\z总论 1第一节项目背景 1第二节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2第三节研究成果简述 3第四节存在问题和建议 11第一章煤源和煤质 13第一节煤源概况 13第二节煤质特征及煤的用途 14第三节原煤可选性 32第二章产品市场 42第一节市场现状及预测 42第二节目标市场分析 46第三节市场竞争力及风险分析 47第三章建设规模与服务年限 49第一节建设规模 49第二节工作制度、生产能力与服务年限 49第四章建厂条件和厂址选择 50第一节自然条件 50第二节公用设施 52第三节社会经济环境 54第四节厂址选择 55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 56第一节选煤工艺 56第二节主要工艺设备选型 63第三节工艺布置 67第四节运输 73第五节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 74第六节建筑物与构筑物 76第七节电气 86第八节给水排水 99第九节供热、采暖及通风除尘 102第十节生产辅助工程 107第六章节能、减排 109第一节项目能耗 109第二节节能、节水措施 110第三节减排措施 112第四节节能、减排指标综合评价 113第七章资源综合利用 115第一节资源种类及资源量 115第二节综合利用 115第八章 环境保护 117第一节厂址环境现状 117第二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121第三节设计依据及设计采用的标准 122第四节环境保护措施 123第五节环境管理与环保投资 128第六节 环境影响初步分析 129第九章职业安全卫生与消防 130第一节概述 130第二节职业安全 131第三节工业卫生 134第十章项目实施计划 139第一节建设工期 139第二节项目实施计划 139第十一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141第一节组织机构 141第二节人力资源配置 142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43第十三章风险分析 146第一节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146第二节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 149第三节风险管理手段 150第十四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152第一节推荐方案总体描述 152第二节结论与建议 154第三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4附录一:《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委托书》附件一:《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书》附件二:《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附图》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选煤厂部分)总论PAGEPAGE163总论第一节项目背景0.1.1项目名称、隶属关系及所在位置项目名称: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隶属关系:项目隶属于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在位置:九龙川矿井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境内,行政区划归属宁县新宁镇、春荣乡和早胜乡。0.1.2承办单位概况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经甘肃省政府决定,由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甘肃省投资集团公司)牵头控股组建的子公司,甘肃省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出资51%)、靖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5%)、华能甘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出资16%)、庆阳市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出资8%)共同出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公司以加快开发陇东地区煤炭资源,解决制约我省煤电企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将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经营宗旨,经营范围主要是组织实施甘肃省能源项目的开发、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及投融资;从事煤炭开采、销售、运输、电力建设、生产、销售、煤炭地质勘查与测绘服务、煤电化一体化;承担省政府批准或委托的其他业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股东方的大力支持下,甘肃能源集团公司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将公司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综合性能源企业,为保障我省火电煤炭供应和能源安全需求做出积极贡献。0.1.3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依托甘肃陇东地区煤炭资源,按照“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煤制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力争形成年产1000万吨煤炭生产能力,并规划建设2×100万千瓦火电项目和年产40亿立方米煤制气项目,力争在“十三五”末煤炭产能达到2000万吨/年,火电装机容量达6×1000MW。为此,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我公司于2012年7月签订《设计委托书》,委托我公司编制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节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0.2.1设计依据1.甘肃煤炭地质勘查院编制的《甘肃省宁中煤田九龙川井田煤炭资源勘探报告》;2.《甘肃省宁正矿区总体规划(修改)》;3.《甘肃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委托书》;4.《甘肃能源庆阳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甲方评审会议纪要》5.《煤炭洗选工程设计规范》,GB50359-2005;6.《煤炭工业选煤厂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MT/T1153-2011;7.国家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及有关设计规范、安全规程及技术规定等。8.设计人员收集到的其他相关资料;0.2.2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工程范围从主井井口房箕斗受煤仓下给煤机(不含)开始到产品装车为止的所有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行政福利设施。包括相应的土建、机械设备、供配电、控制、通讯、给排水、消防、通风除尘、采暖、供热等。厂区设施列入矿井部分。上述工程均列入投资范围,另包括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等。厂区设施列入矿井部分投资。第三节研究成果简述0.3.1煤源及煤质选煤厂入选原料煤全部来自九龙川矿井,井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中部勘查区的西南部,北距宁县县城约1.5km,行政隶属新宁镇和早胜乡辖区。井田范围:东经107°50′00″~107°57′21″;北纬35°22′00″~35°29′07″;井田东西最大距离11.13km,南北距离12.24km,面积101.21km2。根据《甘肃省宁中煤田九龙川矿井煤炭资源勘探报告》,矿业权范围内各煤层地质资源量共计1404.53Mt,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503.92Mt;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264.89M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635.72Mt。经计算,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34.56M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840.59Mt。矿井设计规模为8.00Mt/a;工作制度为:330d/a,井下及地面主井生产系统每天4班作业,其中3班生产,1班检修,每天净提升时间16h;地面其他系统为每天3班作业。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可采煤层5层,分别煤5-1层、煤5-2层、煤6层、煤8-1层、煤8层。其中,煤2层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5-2层和煤8-1层属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5-1层和煤6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煤8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各煤层大部分含夹矸,局部含3层及以上夹矸。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设计九龙川矿井采用立井开拓方式。首采煤6层和煤8层。初期开采煤6层,产量1.80Mt/a;后续配采煤6层和煤8层,煤6层产量1.80Mt/a,煤8层产量6.20Mt/a。其中,煤6层为综采,煤8层为综采放顶煤。本区煤5-1、煤5-2为弱粘煤,个别地段见有气煤和不粘煤。煤6层、煤8层为弱粘煤。个别地段见有不粘煤,煤8-1层为不粘煤。且局部地段有弱粘煤分布。本区煤为低灰~中灰,低硫~中高硫,发热量高,结渣性较弱,热稳定性好,是良好的动力用煤和民用燃煤。各煤层均为富油煤,焦油产率较高,具资源深加工利用的价值潜力,是良好的低温干馏原料煤。根据区内煤的灰分,硫分,固定碳含量,热稳定性,煤灰熔融性软化温度,煤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等指标评价,本区煤也可做气化用煤。150-13mm原煤:当分选密度在1.8kg/L左右排矸时,可选性等级为中等可选。0.3.2建设规模及生产能力选煤厂服务于九龙川矿井,与九龙川矿井同步建设。选煤厂设计生产能力为8.00Mt/a,为大型矿井型选煤厂。选煤厂每年工作330d,每天工作16h,两班生产,一班检修。日生产能力24242.24t,小时生产能力1515.15t。0.3.3厂址九龙川矿井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境内,行政区划归属宁县新宁镇、春荣乡和早胜乡。0.3.4主要建设条件1.电源在选煤厂设两座10kV高压配电室,分别位于主厂房和火车装车储存仓附近。主厂房附近的10kV高压配电室所需的两回10kV电源引自矿井110kV变电站10kV的两段母线,火车装车储存仓附近的10kV高压配电室所需的两回10kV电源引自主厂房高压配电室10kV的两段母线。本工程选用三种供电电压:变压器和功率≥250kW的设备采用10kV电压等级(带变频器的除外);<250kW的设备采用660V电压等级;控制、维修及照明采用220/380V电压等级。2.水源本工程不包含生活、生产及消防给水水源、储存以及加压设施的设计。本工程中生活、生产及消防给水由矿井送至选煤厂。在选煤厂工业场地敷设生活给水管网和生产、消防给水管网。3.采暖选煤厂供热热源由矿井锅炉房提供,热媒为110/70℃高温热水。4.调度通讯目前,矿区内固定电话已开通到各乡村,移动通讯也实现了全网络覆盖,宽带网已延伸至各乡镇,区内通讯畅通。选煤厂设置80门行政电话调度总机一套,配置调度对讲机系统,选用原装建伍TK-2207无线对讲40套,使全厂形成一套完整的调度通讯网络,以便调度人员方便地指挥生产。5.交通条件矿区东部有G211国道,其北连合水县,经过矿区北部的宁县县城和东部的早胜乡、宫河乡。在矿区西界附近有南北向的202省道,该公路自庆阳西峰区,经矿区西部勘查区的和盛乡、大昌乡,至长庆桥,在长庆桥接G312国道和福州银川高速公路。在矿区南部有连接宫河、核桃峪矿、新庄矿工业场地的运煤专用公路,该公路沿泾河北岸向西,在长庆桥与国道G312相接。另外在矿区北部还有连接宁县县城与202省道焦村的公路。矿区南部有在建的西(安)平(凉)铁路,该铁路沿泾河河岸穿跨甘肃陕西两省,在宁正矿区南部建有宁县南站、长武站、长庆桥站,本矿区在建的新庄、桃峪两矿合建的选煤厂就在宁县南站东端建有装车站,两矿煤炭靠西平铁路外运。在矿区西侧有规划中的平(凉)庆(阳)铁路,该铁路南北向贯通矿区西部大昌乡、和盛乡、西峰区。铁道部门规划建设的西(安)银(川)高速铁路也将途径矿区南部的迳河,在本矿区西侧接平庆铁路的盛站接轨,并与平庆铁路共线建设直至宁夏自治区的银川市。0.3.5市场分析与预测甘肃省每年需从外省调入煤炭2600万吨以上,省内煤炭产能的不足制约了甘肃省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甘肃省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陇东,其中以庆阳、平凉两地为主。陇东煤炭基地的开发将极大弥补甘肃省煤炭产能的缺口,充分发挥煤炭产业的后发优势。依托于国家对陇东能源基地的规划开发,陇东将建成亿吨级国家大型煤炭和煤电化基地,陇东地区煤炭生产将短期内实现快速发展,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和外运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将极大发挥陇东地区资源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深刻影响当地乃至西部地区的能源供应格局,具有深远重要的意义。九龙川矿井属于宁正矿区,矿区位于陇东东南部,属于陇东能源基地规划的重点开发矿区。矿区出于开发建设初期,尚无已建成矿井。矿区及附近地区规划建设一批电厂及煤化工项目,将为矿区煤炭生产提供充足的需求。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将为甘肃省和国内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因此,九龙川矿井的开发很有必要。本矿各煤层煤以弱粘煤和不粘煤为主,具有低水分,低灰~中灰,低硫~中高硫,发热量高,热稳定性好,煤的焦油产率较高等特点,是良好的民用及动力用煤,适用于火力发电、各种工业锅炉等,也可作为低温干馏原料煤和气化用煤。煤炭产品用途广泛,市场前景良好。根据区内煤质特征,本矿井煤基本定位以电煤和化工用煤为主。选煤厂主要的目标用户为规划中的甘肃能源宁中电厂,40亿m3/a煤制天然气项目以及长庆桥煤化工工业园各化工厂(甲醇厂、醋酸厂、二甲醚厂、合成氨/尿素厂)。其中,甘肃能源宁中电厂装机容量为6×1000MW,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2×1000MW,年耗煤量约4.27Mt,所需电煤由本矿井选煤厂提供。矿区的铁路专用线建成后,煤炭可通过铁路外运,销往甘肃省内、四川等地用户。此外,部分产品可地销作为民用。0.3.6选煤工艺1.产品结构区内各煤层煤以弱粘煤和不粘煤为主,具有低水分,低灰~中灰,低硫~中高硫,发热量高,热稳定性好,煤的焦油产率较高等特点,是良好的民用及动力用煤,适用于火力发电、各种工业锅炉等,也可作为低温干馏原料煤和气化用煤。煤炭产品用途广泛,市场前景良好。根据煤质特征、适宜用途、矿区规划、交通运输现状及未来规划、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等,确定产品结构为:1)洗特大块:粒度150~80mm,灰分≤12%,供建材、锅炉及民用等;2)洗中块:粒度80~25mm,灰分≤12%,供气化、低温干馏等;3)洗小块:粒度25~13mm,灰分≤12%,供气化、低温干馏等;4)末煤:粒度13~0mm,发热量(Qnet.ar)≥5300kcal/kg,供电厂等。各产品运输方式前期为汽车运输,后期待铁路建成后,以铁路运输为主。提供给甘肃能源宁中电厂的电煤由带式输送机运至电厂厂区内。2.选煤方法选煤方法:根据煤质特征及产品结构,确定本厂选煤方法为块煤重介浅槽分选,末煤不分选。3.工艺流程根据上述产品结构要求及确定的选煤方法,确定原则工艺流程为:150~13mm块煤重介浅槽排矸;煤泥水采用分段回收工艺,其中粗煤泥采用煤泥离心机回收,细煤泥采用快开隔膜压滤机回收。全厂原则工艺流程分为:(1)原煤筛分破碎系统;(2)块煤分选系统;(3)煤泥水处理系统;(4)介质系统。现分述如下:(1)原煤筛分破碎系统:矿井原煤首先经Φ150mm预先分级,其中,+150mm特大块经检查性手选作业,拣出杂物后,破碎至-150mm。预先分级筛下物料经Φ13mm分级,筛下-13mm末煤不入洗,直接作为末煤产品,筛上+13mm块煤与破碎后的特大块原煤一起进入分选系统。(2)块煤分选系统:150~13mm粒级块原煤经Φ13mm湿法分级后,进入重介浅槽分选,溢流经脱介、脱水后再经Φ80mm及Φ25mm分级,成为150~80mm特大块、80~25mm混中块及25~13mm洗小块产品;重介浅槽排出的矸石经脱介、脱水后成为最终矸石。(3)煤泥水处理系统:湿法筛分筛下水及磁选尾矿首先经弧形筛和末煤离心机脱水,得到13~1.5mm末煤;弧形筛筛下和离心液进入分级旋流器分级,底流(粗煤泥)再经弧形筛、煤泥离心机脱水;分级旋流器溢流、弧形筛筛下水进入浓缩机澄清,浓缩机底流经压滤机脱水,滤饼破碎后与煤泥离心机脱水后的粗煤泥及前述原煤分级筛的筛下(-13mm)末原煤及离心机末煤(13~1.5mm)混合成为最终末煤产品。浓缩机溢流作为循环水重复使用。(4)介质系统:精煤固定筛、精煤脱介筛及矸石脱介筛的合格介质大部分回流到合格介质桶循环使用,少部分分流后,与精煤脱介筛及矸石脱介筛的稀介质混合,经磁选机回收,进入合格介质桶循环使用。外购合格磁铁矿粉加水配制成浓介质,再用泵送至合格介质桶,形成介质添加系统根据原煤煤质、产品结构、选煤方法及工艺流程,计算选煤厂最终产品平衡表见表0.3-1。表0.3-1选煤厂最终产品平衡表产品名称粒度,mm数量质量Qnet,arr,%t/ht/d10kt/a灰分Ad,%水分Mad,%MJ/kg洗块煤洗大块150-80mm12.39187.733003.6499.1211.9510.006060洗中块80-25mm14.11213.793420.61112.8811.4110.506053洗小块25-13mm7.93120.151922.4263.4410.6011.006259小计150-13mm34.43521.678346.67275.4411.4211.655979末煤末原煤13-0mm33.73511.068176.97269.8414.7810.545829筛末煤13-1.5mm9.59145.302324.8576.7215.3110.505791粗煤泥1.5-0.25mm0.426.36101.823.3625.3920.004029压滤煤泥0.25-0mm3.4151.67826.6727.2827.2526.003278小计13-0mm47.15714.3911430.30377.2015.8813.585436矸石150-13mm18.42279.094465.45147.3680.9410.50原煤300-0mm100.001515.1524242.42800.0026.339.2050384.主要工艺设备选型设备选型原则:设备选型要能适应煤质特点和变化的要求,关键环节留有一定余地;关键大型设备采用进口设备,其他设备采用国内成熟、可靠、高效、节能、环保的设备;尽量选用同系列、同型号的设备,以便设备维护和零配件的备用,降低采购管理的难度。主要工艺设备选型见表0.3-2。表0.3-2主要工艺设备选型表序号设备名称型号及规格数量备注1原煤预先分级筛单层香蕉筛3673F=26.28m2Q=875t/h入料粒度300~0mmφ1=150mmL1=2000mmφ2=50mmL2=5300mm2组装2特大块原煤破碎机SSC700Q=125t/h入料粒度300~150mm出料粒度-150mm2国产3块原煤破碎机SSC700加长型Q=280t/h入料粒度150~50mm出料粒度-50mm2国产4原煤分级筛单层香蕉筛3673F=26.28m2Q=300t/h.台φ=13mm入料粒度50~0mm4组装5块原煤湿法分级筛单层水平直线筛2448F=11.52m2Q=290t/h.台φ=13mm入料粒度150-13mm4组装6重介浅槽分选机重介浅槽分选机W22F54型槽宽F=6.7mQ=580t/h2进口7块精煤脱介筛单层直线筛3073F=21.9m2Q=210t/hφ=1.5mm4组装8块精煤分级筛双层香蕉筛3073F=21.9m2Q=500t/hφ1=80mmφ2=25mm入料粒度200~13mm2组装9块矸石脱介筛单层直线筛3061F=18.3m2Q=175t/hφ=1.5mm2组装10末煤离心机HSG1200mm型Q=85t/hφ=0.5mm2进口11磁选机单滚筒湿式逆流磁选机Φ914×2972mm4组装12水力分级旋流器FX350×62国产13煤泥离心机LLL1200型Q=30t/hφ=0.35mm2国产14压滤机快开隔膜压滤机KZG/2000型F=500m2Q=20t/h2国产15浓缩机浓缩机Φ30m中心传动,自动提耙2国产0.3.7主要工程本项目为新建工程,选煤厂主要单项工程分为生产系统、辅助生产车间及行政福利设施。简述如下:生产系统:原煤仓、筛分破碎车间、主厂房、浓缩车间、块煤仓、混煤仓、矸石仓、火车装车储存仓、汽车装车点、铁路装车站及相关带式输送机栈桥等。辅助生产系统:介质库、防冻封尘剂库。行政福利设施:综合办公楼。选煤厂与矿井的设计分工:选煤厂自矿井主井井口房至原煤仓带式输送机开始,至产品装车的所有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行政福利设施。食堂、浴室、单身公寓等公共福利设施与矿井统一规划建设,矿井部分设计由我公司矿山工程二所承担。0.3.8经济评价1.劳动定员及全员效率全厂在籍人数172人,其中出勤生产人员124人。全员效率=24242/124=195.5t/工。2.投资估算本项目估算总投资:69078.94万元其中:选煤厂部分估算总投资:55297.47万元建筑工程:20178.98万元设备购置:16269.24万元安装工程:8187.22万元其他费用:4513.26万元工程预备费:3931.90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216.87万元流动资金:1000.00万元铁路装车部分估算总投资:13781.47万元建筑工程:4465.37万元设备购置:5189.92万元安装工程:1684.43万元其他费用:1134.91万元工程预备费:997.97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308.86万元3.生产成本与财务评价选煤厂与矿井统一进行生产成本核算与财务评价。详见矿井部分。0.3.9设计特点1.选煤工艺先进、科学、合理,对煤质波动适应能力强,产品结构调节灵活。可以灵活调节分选工艺参数,以适应煤质变化及用户对产品的不同质量要求,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工艺流程完善、简捷、可靠,便于生产管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设备选型先进、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大型化,台数少。设备选型在保证可靠、高效的基础上,又控制了投资规模,满足了现代化选煤厂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投资效益”原则。4.地面工艺总布置煤流简洁、顺畅,功能分区明确。5.集中控制和自动化程度高,有利于充分发挥系统整体性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运营管理成本,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6.环保措施健全,煤泥水处理完善可靠,能有效全部回收煤泥,实现洗水闭路循环和零排放,满足环保要求。7.满足国家环保、节能、劳动安全及工业卫生要求。0.3.10结论性意见九龙川矿井选煤厂工艺流程和工艺布置先进、可靠、分选效率高、煤流走向与产品结构灵活可调,产品对市场适应性较强;项目财务收益高于行业指标,抗风险能力好,可实施性高。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在中国的基础能源地位不会动摇,随着国家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环保法规的日趋严格,国家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及洁净煤技术是必然的选择。本项目具有优良的外部建设条件和资源条件,选煤厂的建设将促进陇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给甘肃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建议尽快立项建设,尽早发挥效益。第四节存在问题和建议1.待本矿井(或同一矿区煤层煤质相近、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相同的邻近矿井)建成投产时,及时补做生产大样,以对本次设计用基础资料进行及时修正,为下一步设计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2.本选煤厂为大型矿井型选煤厂,本地区矿井较多,产业规模大,公路及铁路交通运输压力较大。建议协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的规划落实工作,完善外部交通条件,为选煤厂产品销售提供更加有利保障。3.建议根据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加快进行必要的支持性文件的签订事宜。4.建议本工程尽快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指导下阶段工程设计。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选煤厂部分)第一章煤源和煤质第一章煤源和煤质第一节煤源概况1.1.1煤源选煤厂一期工程入选原料煤全部来自九龙川矿井,井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中部勘查区的西南部,北距宁县县城约1.5km,行政隶属新宁镇和早胜乡辖区。井田范围:东经107°50′00″~107°57′21″;北纬35°22′00″~35°29′07″;井田东西最大距离11.13km,南北距离12.24km,面积101.21km2。根据《甘肃省宁中煤田九龙川矿井煤炭资源勘探报告》,矿业权范围内各煤层地质资源量共计1404.53Mt,其中探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503.92Mt;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264.89Mt;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635.72Mt。经计算,矿井工业资源/储量1234.56M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为840.59Mt。井田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中统延安组,含可采煤层5层,分别煤5-1层、煤5-2层、煤6层、煤8-1层、煤8层,各煤层平均厚度0.92-7.95米,煤质多属低中-灰份、低硫-中高硫、中高挥发分、高热值的弱粘结煤,个别地段见有不粘结煤。其中,煤2层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5-2层和煤8-1层属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5-1层和煤6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煤8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各煤层大部分含夹矸,局部含3层及以上夹矸。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1.1.2原料煤矿概况九龙川矿井设计规模为8.00Mt/a;工作制度为:330d/a,井下及地面主井生产系统每天4班作业,其中3班生产,1班检修,每天净提升时间16h;地面其他系统为每天3班作业。九龙川矿井设计采用立井开拓,箕斗提升方式,最大小时提升能力为1870t/h。首采煤6层和煤8层。初期开采煤6层,产量1.80Mt/a;后续配采煤6层和煤8层,煤6层产量1.80Mt/a,煤8层产量6.20Mt/a。其中,煤6层为综采,煤8层为综采放顶煤。第二节煤质特征及煤的用途1.2.1煤层特征井田范围内含煤地层主要为中侏罗统延安组。井田范围内延安组含煤1层~14层,煤层层数总体上在井田东北部最多,向南西方向逐渐减少。煤层总厚1.61m~23.76m,平均总厚度为14.05m,含煤系数18.8%。井田内可采、局部可采煤层为6层,其中煤2层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5-2层和煤8-1层属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煤5-1层和煤6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煤8层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可采煤层情况统计见表1.2-1。1)煤2层煤2层可采点纯煤厚0.85m~2.00m,可采范围内平均厚度1.44m。可采面积为3.50km2。分布面积为12.59km2,分别占勘查区面积的3.5%和12.4%。煤2层结构较简单。一孔含有2层夹矸,另有6个孔含一层夹矸,其余均为单一煤层。夹矸岩性主要为泥岩,少量炭质泥岩、粉砂岩。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等,底板多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少见砂质泥岩、细砂岩。煤2层点可采指数51%,面积可采系数28%,煤层结构较简单,厚度变化不大,可采范围分布零星,属不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2)煤5-1层煤5-1层可采点纯煤厚0.80m~5.34m,平均厚度1.44m。可采面积为53.84km2,分布面积为83.31km2,分别占勘查区面积的53%和82%。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165个见煤孔中,有47个孔含有夹矸,其中10个孔含有2层夹矸,其余均为1层夹矸。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其次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等,偶见炭质泥岩、粗砂岩。煤层底板绝大多数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偶见炭质泥岩、细砂岩。煤5-1层点可采指数63%,面积可采系数63%,煤层结构较简单,可采范围较连续,厚度变化有规律,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3)煤5-2层煤5-2层可采点纯煤厚0.80m~3.00m,平均厚度1.25m。可采面积为27.71km2,分布面积为55.12km2,分别占勘查区面积的27%和54%。煤层结构简单至复杂。132个孔中,有18个孔分别含1-4层夹矸。其中1孔含夹矸4层,2孔含有3层夹矸,2孔含有2层夹矸,其余13个孔含1层夹矸。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其次为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等,偶见炭质泥岩、粗砂岩。煤层底板绝大多数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偶见炭质泥岩、细砂岩。煤5-2层点可采指数53%,面积可采系数45%,煤层分布和厚度变化有一定规律,可采范围局部分布,属较稳定的局部可采煤层。4)煤6层煤6层可采点纯煤厚0.80m~3.82m,平均1.86m。可采面积为59.22km2,分布面积为84.68km2,分别占勘查区面积的59%和84%。煤6层结构简单至复杂,170个孔中有102个钻孔含有夹矸,其中9个钻孔含3层夹矸,23个钻孔含两层夹矸,70个钻孔含一层夹矸。煤层顶板主要为泥岩,其次为粉砂岩、细砂岩等,偶见炭质泥岩。煤层底板绝大多数为泥岩、泥质粉砂岩,少部见砂质泥岩、细砂岩。煤6层点可采指数78%,面积可采系数70%,煤层分布和厚度变化有一定规律,可采范围较连续,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5)煤8-1层煤8-1层可采点纯煤厚0.85m~9.11m,平均5.86m。可采面积为17.44km2,分布面积为17.86km2,分别占勘查区面积的17%和18%。煤层结构简单。60个钻孔中,有43个孔分别含1-3层夹矸,其中3孔含夹矸3层,12孔含夹矸2层,其余28个孔含1层夹矸。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偶见粉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油页岩。煤层底板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偶见炭质泥岩、细砂岩。煤8-1层点可采指数97%,面积可采系数98%,煤层分布和厚度变化有一定规律,可采范围分布局部但连片分布,厚度变化规律明显,煤层结构简单。6)煤8层煤8层可采点纯煤厚1.32m~17.40m,可采范围内平均厚8.12m。可采面积为96.82km2,分布面积为99.84km2,分别占勘查区面积的96%和99%。煤8层(组)沿向斜轴附近出现分叉,分叉一次煤层煤8-1层,分布面积17.86km2,分叉二次煤8-2层,仅出现在井田东北部的5个钻孔分布的范围内。煤8层结构较简单至复杂。179个钻孔见及煤8层,其中142个钻孔含有夹矸,有48个钻孔含1层夹矸,有54个钻孔含2层夹矸,有24个钻孔含3层夹矸,有8个钻孔含4层夹矸,有5个钻孔含5层夹矸,有2个钻孔含6层夹矸。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其次为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偶见粉砂岩、细砂岩、炭质泥岩、油页岩。煤层底板以泥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偶见炭质泥岩、细砂岩。煤8层点可采指数98%,层位、厚度及可采分布范围连续,煤层厚度有规律变化。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是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选煤厂部分)第一章煤源和煤质表1.2-1主要煤层特征统计表煤层名称煤层厚度最小-最大平均(点数)可采厚度最小-最大平均(点数)夹矸层数煤层结构见煤点数可采点数点可采系数/%赋存面积/km2可采面积/km2面积可采系数/%可采性稳定性煤20.08-2.000.95(43)0.85-2.001.44(22)0-2较简单43225112.593.528局部可采不稳定煤5-10.20-5.341.22(165)0.80-5.341.64(104)0-2较简单1651046383.3153.8464大部可采较稳定煤5-20.15-3.000.92(132)0.80-3.001.25(70)0-4简单-复杂132705355.1227.7150局部可采较稳定煤60.10-3.821.55(170)0.80-3.821.86(133)0-3简单-复杂1701337884.6859.2270大部可采较稳定煤8-10.59-9.115.64(61)0.80-4.225.81(59)0-3简单-复杂60589717.8617.4498大部可采较稳定煤80.25-17.417.95(179)1.32-17.418.12(175)0-6简单-复杂1791759899.8496.8297九龙川矿井及选煤厂可行性研究报告(选煤厂部分)第一章煤源和煤质PAGE1.2.2煤的物理性质及煤岩特征1.煤的物理性质和宏观煤岩特征煤5-1层:黑色,条痕呈褐黑色,具沥青光泽。质地较坚硬,韧性强,比重较大。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不发育,裂隙充填物主要为方解石。煤5-2层:黑色,条痕褐黑色,具沥青光泽。质地较坚硬,韧性强,比重较大。参差状断口,裂隙发育程度中等,大多为方解石所充填,亦可见少量黄铁矿薄膜。煤6层:深黑色,条痕棕黑色,玻璃光泽。质地较坚硬,韧性强,比重较大。断口呈棱角状或阶梯状。内生裂隙较发育,肉眼可见方解石沿煤的裂隙充填。煤8-1层:深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光泽。质地较坚硬,韧性强,比重较大。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不发育,在裂隙中可见黄铁矿薄膜。煤8层:黑色,条痕褐黑色,沥青光泽。质地较坚硬,韧性强,比重较大。参差状断口,内生裂隙不发育,裂隙中可见黄铁矿薄膜。各煤层的结构、构造相似,均以条带状结构为主,次为线理状、均一状结构,块状构造。各煤层视密度平均值为1.35~1.41g/cm3,具体情况见表1.2-2。宏观煤岩组分特征均以暗煤居多,亮煤较少,丝炭、镜煤多呈条带状、线理状穿插于其中,组成了煤层的线理状、条带状结构。煤岩类型以暗淡型、半暗淡型为主,局部为半亮型煤。表1.2-2各煤层真密度、视密度测试结果表煤层煤5-1最小-最大平均(样本)煤5-2最小-最大平均(样本)煤6最小-最大平均(样本)煤8-1最小-最大平均(样本)煤8最小-最大平均(样本)真密度t/m31.32-1.881.48(19)1.26-1.561.45(11)1.36-1.721.47(18)1.38-1.481.42(24)1.36-1.521.43(83)视密度t/m31.29-1.581.38(17)1.31-1.501.40(9)1.32-1.551.41(17)1.32-1.391.35(18)1.27-1.571.38(97)2.显微煤岩特征煤5-1层有机质平均总量为92.28%,其中镜质组平均含量50.70%,惰质组平均含量40.12%,壳质组平均含量2.43%。无机质平均总量为6.38%,其中粘土类平均1.93%,硫化物平均1.73%,碳酸盐平均3.85%,氧化物平均1.63%。煤5-2层有机质平均总量为89.19%,其中镜质组平均含量57.25%,惰质组平均含量30.35%,壳质组平均含量2.12%。无机质平均总量为8.25%,其中粘土类平均2.42%,硫化物平均2.04%,碳酸盐平均4.35%,氧化物平均1.74%。煤6层有机质平均总量为87.03%,其中镜质组平均含量60.93%,惰质组平均含量24.29%,壳质组平均含量2.20%。无机质平均总量为13.73%,其中粘土类平均6.29%,硫化物平均为1.97%,碳酸盐平均为4.87%,氧化物平均2.08%。煤8-1层有机质平均总量为95.41%,其中镜质组平均含量73.42%,惰质组平均含量21.99%。无机质平均总量为7.14%,其中粘土类平均2.69%,硫化物平均为0.65%,碳酸盐平均为2.62%,氧化物平均2.35%。煤8层有机质总量平均总量为90.13%,其中镜质组平均含量47.22%,惰质组平均含量40.38%,壳质组平均含量2.74%。平均的无机质总量为9.86%,其中粘土类平均4.13%,硫化物平均为0.99%,碳酸盐平均为3.63%,氧化物平均2.56%。各煤层显微组分中以有机组分为主,一般为87.03~95.41%。有机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为47.22~73.42%,惰质组次之,含量为21.99~40.38%,壳质组含量相对较少,为2.12~2.74%;无机组分一般为6.38~13.73%,主要以粘土类和碳酸盐类为主,含量分别为1.93~6.29%,2.62~4.87%,硫化物含量为0.65~2.04%,氧化物含量为1.63~2.56%。见表1.2-3。各煤层显微组分特征为:有机质中镜质组以基质镜质体为主,均质镜质体次之;半镜质组为结构半镜质体;惰质组常见丝质体、半丝质体、粗粒体、碎屑惰质体及少量微粒体;壳质组以小孢子体为主,偶含角质体。矿物质中的碳酸盐一般以方解石为主,其分布特征多以充填裂隙或细胞腔的形式存在,有时也呈浸染状,粘土类矿物多呈团块状、条带状或微粒聚合体,硫化物的黄铁矿呈脉状充填裂隙或呈星点状充填细胞腔。见表1.2-4。表1.2-3各煤层显微煤岩含量统计表有机组分+无机组分(%)煤层煤5-1煤5-2煤6煤8-1煤8有机组分(%)镜质组17.80-93.0050.70(12)31.30-77.5557.25(8)46.10-79.8060.93(11)72.79-74.1773.42(2)28.08-70.6347.22(59)惰质组1.40-74.2040.12(12)15.34-49.3030.35(8)13.71-39.0324.29(11)21.91-22.0621.99(2)24.65-60.2240.38(59)壳质组0.70-4.282.43(7)0.00-3.802.12(6)0.00-5.502.20(8)0.00-6.132.74(47)有机质总量80.00-97.4092.28(12)66.00-97.2089.19(8)73.20-99.0087.03(11)94.85-96.0895.41(2)82.74-96.8090.13(59)无机组分(%)粘土类0.50-4.801.93(12)0.20-4.802.42(7)0.70-8.706.29(11)1.45-3.932.69(5)0.44-8.204.13(55)硫化物0.30-3.401.73(9)0.20-3.402.04(7)0.80-3.971.97(10)0.10-1.210.65(5)0.30-2.200.99(59)碳酸盐1.20-10.103.78(12)0.50-10.104.35(8)0.60-13.704.87(11)1.93-3.312.62(5)0.70-7.293.63(59)氧化物0.40-4.001.63(3)0.40-3.301.73(3)1.10-3.602.08(6)1.50-3.302.35(3)0.87-5.902.56(29)无机质总量4.90-7.266.38(12)2.80-18.308.25(8)4.72-26.8013.73(11)4.59-9.697.14(5)3.20-15.709.86(59)表1.2-4各煤层显微煤岩组分构成特征煤层镜质组%惰质组%镜惰比V/I挥发分%覆水程度浅←→深煤5-154.9243.441.2636.05煤5-263.5334.551.8436.70煤669.7228.162.4836.47煤8-167.0429.072.3134.89煤851.4744.141.1734.443.煤的变质程度各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测定结果见表1.2-5。表1.2-5各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测定结果表煤层镜质组反射率(Ro,max)变质阶段样品数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5-1120.650.830.72Ⅱ5-280.590.800.71Ⅱ6110.660.780.73Ⅱ8-150.650.720.69Ⅱ8590.660.830.75Ⅱ各煤层镜质组最大反射率(Ro,max)测定结果可知,区内煤层的镜质组反射率平均值0.69~0.75,其值接近。按其镜质组反射率平均值,各煤层变质程度均属烟煤第Ⅱ变质阶段。1.2.3煤的化学性质1.煤的工业分析各煤层的原煤水分、灰分和挥发分含量的变化均不大,其平均值亦十分接近。从煤层浮煤样分析成果可以看出,经过浮选后各煤层的灰分含量明显降低。其平均的降幅为63.1%。其中煤5-1为66.4%,煤5-2层为65.8%,煤6层为68.0%,煤8-1层为57.8%,煤8层为57.6%。而浮选后的各煤层挥发分含量则变化不大,平均降幅仅为8.88%。浮选后固定碳略有增高。见表1.2-6。1)水分(Mad%):各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介于0.11~10.00%之间,平均值为2.04%~2.86%,对煤的开采利用影响不大。煤5-1层的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0.97~5.71%,平均2.12%。煤5-2层的原煤空气干燥水分(Mad)0.92~4.40%,平均2.10%。煤6层的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0.72~5.13%,平均2.04%。煤8-1层的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0.55~6.54%,平均为2.22%。煤8层的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Mad)0.11~9.49%,平均为2.11%。2)灰分(Ad%):煤5-1层的原煤干燥基灰分(Ad)7.45~54.17%,平均16.18%,属特低灰煤~高灰煤,平均为中灰煤(MA)。煤5-2层的原煤干燥基灰分(Ad)6.71~31.06%,平均为15.90%,属特低灰煤~高灰煤,平均为低灰煤(LA)。煤6层的原煤干燥基灰分(Ad)5.22~40.95%,平均为18.82%,属特低灰煤~高灰分煤,平均为中灰煤(MA)。煤8-1层的原煤干燥基灰分(Ad)6.11~64.87%,平均为13.61%,属特低灰煤~高灰分煤,平均为低灰煤(LA)。煤8层的原煤干燥基灰分(Ad)0.18~39.59%,平均为13.60%,属特低灰煤~高灰煤,平均为低灰煤(LA)。各煤层原煤以低灰煤及中灰煤为主,浮煤灰分平均为5.43%~6.44%,灰分降低明显。表1.2-6工业分析指标测试成果表煤层原煤浮煤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固定碳FCd%水分Mad%灰分Ad%挥发分Vdaf%固定碳FCd%5-10.97-5.712.12(108)7.45-54.1716.18(108)31.40-44.7436.05(108)6.36-59.0345.86(108)0.97-4.462.04(108)3.07-15.605.44(108)27.95-39.0034.04(108)47.22-63.4658.83(108)5-20.92-4.402.10(75)6.71-31.0615.90(75)29.15-42.1236.70(75)26.89-54.0044.87(75)1.10-3.121.96(75)2.75-10.705.43(75)28.85-39.2334.74(75)50.95-62.8957.91(75)60.72-5.132.04(123)5.22-40.9518.82(123)29.72-51.2236.47(123)12.40-58.8041.92(123)1.15-3.391.99(123)2.58-10.906.44(123)28.84-40.0934.31(118)47.28-63.3157.15(118)8-11.01-10.002.86(137)9.19-17.5013.19(137)32.79-36.1034.35(137)7.23-62.3750.24(137)1.18-3.742.06(137)3.82-8.815.57(137)28.15-36.9833.21(137)52.60-64.2059.52(137)80.11-9.492.11(502)0.18-39.5913.60(502)0.58-45.0234.44(502)5.84-99.1349.69(502)0.05-5.402.04(502)0.10-13.005.77(502)0.57-43.6932.82(502)22.32-99.2759.38(502)挥发分(Vdaf%):煤5-1层的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1.40~44.74%,平均为36.05%,属中高挥发分煤~高挥发分煤,平均为中高挥发分煤(MHV)。煤5-2层的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29.15~42.12%,平均为36.70%。属中高挥发分煤~高挥发分煤,平均为中高挥发分煤(MHV)。煤6层的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29.72~51.22%,平均为36.47%,属中高挥发分煤~特高挥发分煤,平均为中高挥发分煤(MHV)。煤8-1层的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29.99~41.81%,平均为34.89%,属中高挥发分煤~高挥发分煤,平均为中高挥发分煤(MHV)。煤8层的原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0.58~45.02%,平均为34.44%,属特低挥发分煤~高挥发分煤,平均为中高挥发分煤(MHV)。2.煤的元素分析各煤层的元素组成比较接近,且在元素组成中的碳含量相对较高,平均为84.12%;氧含量11.27%;氢含量4.79%;氮含量较低则为1.19%。见表1.2-7。表1.2-7各煤层元素分析测试成果汇总表煤层元素组成(%)C/H氢碳原子比H/C碳Cdaf氢Hdaf氮Ndaf氧Odaf5-181.88-85.8484.14(27)4.10-5.424.79(27)0.82-1.581.10(27)7.33-12.179.20(27)17.560.6835-282.42-85.8383.96(19)4.51-5.414.85(19)1.02-1.541.19(19)7.11-98.3113.73(19)17.310.693681.52-86.0484.48(28)4.09-5.364.87(28)0.96-1.481.22(28)6.81-99.2912.29(28)17.350.6928-181.92-86.2284.14(33)3.89-5.104.74(33)0.70-1.331.16(33)7.67-11.689.57(33)17.750.676883.06-87.2183.88(109)4.06-5.154.74(109)0.99-1.561.27(109)6.04-99.7311.55(109)17.690.678煤5-1层碳平均含量84.14%,氢含量平均4.79%,氮含量平均1.10%,氧含量平均9.20%。煤5-2层碳平均含量83.96%,氢含量平均4.85%,氮含量平均1.19%,氧含量平均13.73%。煤6层碳平均含量84.48%,氢含量平均4.87%,氮含量平均1.22%,氧含量平均12.29%。煤8-1层碳平均含量84.14%,氢含量平均4.74%,氮含量平均1.16%,氧含量平均9.57%。煤8层碳平均含量83.88%,氢含量平均4.74%,氮含量平均1.27%,氧含量平均11.55%。从元素组成特点上所反映的煤化程度、成煤环境上看,本区煤层的煤化程度较低,成煤环境上泥炭沼泽曾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原始氧化作用的过程。3.全硫(St,d%)各煤层的原煤全硫(St,d)含量0.01~5.62%,平均1.02%。其中硫酸盐硫(Ss,d)0.00~3.06%,平均0.09%。硫化铁硫(Sp,d)0.01~3.80%,平均0.62%。有机硫(SO,d)0.00~1.38%,平均0.36%。见表1.2-8。煤5-1层的原煤全硫(St,d)含量0.16~5.22%,平均1.61%,属特低硫~高硫煤,平均为中高硫煤(MHS)。浮煤全硫(St,d)含量0.15~1.90%,平均0.85%,属特低硫煤~中高硫煤,平均为低硫煤(LS)。煤5-2层的原煤全硫(St,d)含量0.12~5.62%,平均1.30%,属特低硫~高硫煤,平均为中硫煤(MS)。浮煤全硫(St,d)含量0.12~1.91%,平均0.72%。属特低硫~低中硫煤,平均为低硫煤(LS)。煤6层的原煤全硫(St,d)含量0.18~3.64%,平均1.02%,属特低硫~高硫煤,平均为中硫煤(MS)。浮煤全硫(St,d)含量0.13~1.52%,平均0.61%。属特低硫~中高硫煤,平均为低硫煤(LS)。煤8-1层的原煤全硫(St,d)含量0.12~1.98%,平均0.64%,属特低硫~中高硫煤,平均为低硫煤(LS)。浮煤全硫(St,d)含量0.14~0.81%,平均0.35%。属特低硫~低硫煤,平均为特低硫煤(SLS)。煤8层的原煤全硫(St,d)含量0.01~3.41%,平均0.55%,属特低硫~高硫煤,平均为低硫煤(LS)。浮煤全硫(St,d)含量0.00~1.25%,平均0.32%。属特低硫~中硫煤,平均为特低硫煤(SLS)。表1.2-8全硫和各种形态硫测试成果表煤层原煤全硫(St,d)%各种形态硫(%)硫酸盐硫(Ss,d)硫化铁硫(Sp,d)有机硫(SO,d)5-10.16﹣5.221.61(108)0.01﹣1.370.14(79)0.03﹣3.800.92(79)0.03﹣1.380.54(79)5-20.12﹣5.621.30(75)0.01﹣0.830.10(48)0.10﹣3.800.90(48)0.07﹣1.030.50(48)60.18﹣3.641.02(123)0.01﹣3.060.10(81)0.02﹣2.300.62(81)0.01﹣1.100.37(81)8-10.12﹣1.980.64(128)0.01﹣0.250.04(84)0.03﹣1.710.43(84)0.04﹣0.480.22(84)80.01﹣3.410.55(502)0.00﹣2.780.07(317)0.01﹣2.120.29(317)0.00﹣0.810.20(317)煤层浮煤全硫(St,d)%各种形态硫(%)硫酸盐硫(Ss,d)硫化铁硫(Sp,d)有机硫(SO,d)5-10.15﹣1.900.85(108)0.00﹣0.070.02(76)0.02﹣0.320.13(76)0.12﹣1.690.65(76)5-20.12﹣1.910.72(75)0.01﹣0.070.03(32)0.02﹣0.530.14(32)0.07﹣1.710.58(32)60.13﹣1.520.61(123)0.00﹣0.100.03(75)0.02﹣0.510.11(75)0.10﹣1.330.48(75)8-10.14﹣0.810.35(128)0.00﹣0.050.02(67)0.02﹣0.300.07(67)0.11﹣0.520.25(67)80.00﹣1.250.32(502)0.00﹣0.340.02(315)0.00﹣0.410.06(315)0.00﹣0.880.23(315)各煤层原煤硫组分中以硫化铁硫为主,有机硫次之,余下为硫酸盐硫。浮煤中全硫含量明显降低,主要因为硫化铁硫和硫酸盐硫的含量降低。煤炭洗选加工可有效降低硫含量。4.微量元素和有害元素各煤层微量元素和有害元素测定成果见表1.2-9。1)微量元素(1)锗(Ge)含量;各煤层锗平均含量煤5-1层1.81ppm,煤5-2层1.65ppm,煤6层平均ppm,煤8–1层1.28ppm,煤8层1.19ppm。按《煤中锗含量分级》(MT/T967-2995)均属低锗煤。(2)镓(Ga)含量:各煤层镓平均含量煤5-1层5.37ppm,煤5-2层5.50ppm,煤6层6.62ppm,煤8-1层4.24ppm,煤8层平均3.93ppm。(3)铀(Μ)含量;煤8层为0.46ppm。2)有害元素(1)氯含量(Clad):各煤层氯平均含量煤5-1层0.06%,煤5-2层0.10%,煤6层0.08%,煤8-1层0.08%,煤8层0.09%。各煤层氯平均含量均处于大于0.050~0.150范围,按照《MT/T597-1996》的分级要求,均属低氯煤(LCI)。(2)磷含量(Pad):各煤层磷平均含量煤5-1层0.02%,煤5-2层0.02%,煤6层0.07%,煤8-1层0.03%,煤8层0.04%。按照《MT/T562-1996》的分级要求,各煤层的磷含量平均值均处于大于0.010~0.050范围,属低磷煤(LP)。(3)砷含量(Asad):各煤层砷平均含量煤5-1层4.69%,煤5-2层3.31%,煤6层3.83%,煤8-1层1.71%,煤8层1.92%。按照《MT/T803-1999》的分级要求,煤5-1层平均含量处于大于4.0~8.0×10-4范围,属二级含砷煤(ⅡAs)。煤5-2、煤6、煤8-1、煤8平均含量则处于≤4.0×10-4范围,属一级含砷煤(ⅠAs)。(4)氟含量:各煤层氟平均含量煤5-1层135%。煤5-2层96%。煤6层145%。煤8-1层77%。煤8层112%。总体上该区无论煤层、煤层顶、底板岩石及夹矸,各种有害元素的含量均较低,对环境的影响小。表1.2-9各煤层微量元素和有害元素测定成果表煤层微量元素有害元素Ge(ppm)Ga(ppm)U(ppm)Clad(%)Pad(%)Asad(ppm)Fad(ppm)5-10.00-10.001.81(108)2.00-22.005.37(108)0.02-0.150.06(59)0.00-0.200.02(59)0.00-51.604.69(59)15-363135(17)5-20.00-7.001.60(75)1.00-23.005.50(75)0.02-0.120.10(74)0.00-0.110.02(734)0.00-19.803.31(74)58-14796(6)60.00-12.401.86(123)1.00-18.006.62(123)0.02-0.150.08(123)0.00-0.560.07(123)0.00-24.253.83(123)20-719145(28)8-10.00-8.001.28(137)1.50-18.004.24(137)0.03-0.150.08(137)0.00-0.180.03(137)0.00-14.381.71(137)22-12877(27)80.00-6.101.19(502)0.04-16.503.93(502)0.460.46(1)0.00-0.530.09(502)0.00-0.490.04(502)0.00-23.001.92(502)46-258112(73)煤8顶底板岩石及夹矸1-52.7514-33243-279.130.01-0.050.040.01-0.030.023-279.13注:煤8顶底板岩石及夹矸微量元素和有害元素是利用邻近的新庄井田资料1.2.4煤的工艺性质1.发热量各煤层原煤、浮煤的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测试成果见表1.2-10。1)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各煤层平均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煤5-1层28.06MJ/kg,煤5-2层28.20MJ/kg,煤6层27.12MJ/kg,煤8-1层28.90MJ/kg,煤8层28.60MJ/kg,可见各煤层原煤的平均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比较接近。根据《煤炭质量分级第3部分:发热量》(GB/T15224.3-2004)煤炭发热量分级标准,各煤层均属高热值煤。2)浮煤样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各煤层平均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煤5-1层为32.14MJ/kg,煤5-2层为32.10MJ/kg,煤6层为31.85MJ/kg,煤8-1层为32.19MJ/kg,煤8层为31.78MJ/kg。表1.2-10各煤层原煤发热量测试成果表煤层5-15-268-18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MJ/kg15.03-31.9528.06(108)22.35-31.6528.20(75)18.24-32.0227.12(123)10.10-31.7028.90(137)0.52-31.6628.60(502)浮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MJ/kg28.68-34.8332.14(48)30.26-33.2432.10(32)29.79-33.7231.85(57)30.68-33.0132.19(59)16.41-33.0231.78(233)2.粘结性(GR.I)按照《烟煤粘结指数分级》(MT/T596-2008)煤炭行业标准,依据粘结指数的平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