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广东卷B卷)
历史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1.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商代的“王臣”大致为商王所有,商都以外之地和商王以外之贵族的
臣不能称之为“王臣”。而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逐
渐形成“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的局面。这一转变可以用来说明西周
()
A.分封制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能力B.“家国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直接化D.职官具有明显的世卿制特色
【答案】A
【解析】“西周时期'王臣’的内涵在社会阶层的范畴里向纵深不断延伸”说明西周时
期国王控制人员范围大大增加,从而体现了统治的强化和扩大,故选A项;“王臣
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指一层层的管理体系,但不能说明它们是有血缘
关系的家族,因此不能说明“家国一体”,排除B项;“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
士,士臣皂”这个级别不一定指向地方,中央的官僚体系里面也可能是这种体系,因
此不属于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C项;''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体
现的是一种等级关系,但无法说明每一个等级的后代也是否遵守这个规则,不能说明
世卿的特点,排除D项。
2.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
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
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D.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
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可知,少数民族受到中华先进文
明的吸引,主动到长安求婚,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故选D项;唐朝
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了边境安全,而根
本上改善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朝通过和亲、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
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仅通过和亲实现有效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
实,排除B项:唐政府的这些措施缓和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但是避免战争的说法与
史实不符,排除C项。
3.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社会集团争夺权力的必然结
果。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代,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发生了激烈的斗争,引发了连续的
政治危机。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
说明,科举制()
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的矛盾D.导致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可
知,科举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通过科举也可参与政权,封建
统治的社会基础得以扩大,故选B项;科举制以才学为标准,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的以
门第为标准,排除A项:“消除”一词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C项:科举制只是
削弱了豪门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但并没有形成寒门庶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D项。
4.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该朝代政治体制的
特点是()
A.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B.政事堂处于中央权力中心
C.三省六部制初步创设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三司”“中书门下”“枢密院”“台谏”等信息,可知这是宋代的二
府三司制度,意在分割相权使皇帝总揽大权,故选D项;“得以延续”不合史实,东
汉时三公已被架空,尚书台成为决策机构,排除A项;“处于中央权力中心”不合史
实,宋代的权力中心是皇帝,排除B项:“初步创设”时空错位,三省六部制初步创
设在隋朝,排除C项。
5,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某人是江苏督
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外派人去,派
去的则是一位文臣。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该做法旨在()
A.践行重文轻武理念B.强化中央集权
C.提高官员福利待遇D.巩固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宋朝武官仅拥一官号,中央在首都供给他们豪宅和丰厚的俸禄。比如
某人是江苏督军,中央保留他江苏督军的名衔,但请他在中央住着。江苏省的事,另
外派人去,派去的则是一位文臣”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宋代武官虽有官号和丰厚的
待遇,但只有官衔,地方实权由文官掌握,其意是防止地方武官作乱以强化中央集
权,故选B项;“践行重文轻武理念”是措施而非其目的,排除A项;“提高官员福利
待遇”是达到目的所运用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C项;宋朝通过“二府三司制”来强
化皇权,设立知州属于中央集权范畴,排除D项。
6.《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以海关税、常
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
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各国的这种主张()
A.旨在促进晚清近代化进程B.彻底剥夺清政府财税主权
C.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新狂潮D.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
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各国一致确立中国现行平均关税,这
是各国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的表现,
故选D项;列强侵华的客观上促进了晚清的近代化进程,但这是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
结果而非列强的目的,列强仍以侵略为途径,获得原料和市场是西方列强的主要目
的,西方列强侵华的目的在于促进晚清近代化进程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帝国主义
列强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于中国的侵略,经济侵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途径,但“彻
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逻辑错误,排除B项;甲午战后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表现而非原因,逻辑错误,排除C
项。
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
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
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
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
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
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决定:“在处理农村纠纷中,党与政
府的工作人员,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关土地及债务的契约的缔结
须依双方自愿。契约期满,任何一方有解约之自由”。作出这一决定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不是站在农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依双方自愿”可知,此时对地主
阶级利益有所保护,即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团
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共中央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故选C
项;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一1927年)的土地政策是实现“耕者有其田”,排除A
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
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没收
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废除封建性和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排除D项。
9.1954年8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
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
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毛泽东的话主要是强调“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这说明
中国需要并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故选D项;“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
立”强调的是需要对外经济交流,但并没有强调一定是与西方交流,排除A项;“这
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说明强调的不是自力更生,而是对外交往,排除B项;1954
年中国依然实行的是“一边倒”政策,当时中苏关系友好,并没有打算放弃这个政
策,排除C项。
10.图1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
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1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1983—1993年间我国农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是因为随着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逐渐上升,即经济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入,故选D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
的迅速发展,无法解释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的现象,排除A项:1992年,全方位对外开
放格局形成,不能解释之前农业产值比重呈下降,且对外开放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大,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
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1.罗马元老院作为国家的智囊机构,拥有对国事的发言权。元老院完全由贵族组成,没
有任何行政权力,却可在国内外政策、财政和宗教诸方面向当选的官员提出建议。由
此可见,罗马元老院()
A.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B.能够影响国家的决策
C.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D.行使参政议政的职能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罗马元老院“拥有对国事的发言权”“没有任何行政权力,却可在国内
外政策、财政和宗教诸方面向当选的官员提出建议”,与选必一第9页元老院负责向官
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故选B项;“没有干预朝政的权力”与“拥有对国事
的发言权”相悖,排除A项;“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指的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
王,且罗马元老院是智囊机构,非国家元首,排除C项;参政议政是指参加国家政
权,并在各级权力机关、政府和司法机关、人民政协担任领导职务;参与国家大政方
针的协商和决策;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执行情
况的检查和监督,而元老院无权“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执行情况的检查和
监督”等,排除D项。
12.论及17世纪末的英国,有学者认为,“从表面看,政权似乎一点没变,国王依旧,英
国仍然是个王国而不是共和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然而,实际权力结构却彻底
发生了变化”。对此“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君主成为名副其实的“虚君”B.议会开始成为权力中心
C.内阁夺取了国王的行政实权D.变化源于激烈的革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是国家
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故选B项:18世纪责任内阁制形成后,君主成为名副其实
的“虚君”,此时,君主仍有行政权,排除A项:18世纪,英国逐渐形成内阁制度,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激烈”说法错误,
排除D项。
13.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宣布了主权在民,人人平等,国家成为大家共同拥
有的祖国,“等级和阶级都不复存在,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人们拥有了法
兰西公民的身份,激发出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投入到推翻专制制度和反对外国武装
干涉的斗争中。该材料无法体现的是()
A.法国开始形成专制王权B.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
C.启蒙思想对法国的影响D.民族国家的形成激励人民的斗志
【答案】A
【解析】''由于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被摧毁”说明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等级制度和
专制制度,不可能开始形成专制王权,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宣布了主权在民,
人人平等”说明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启蒙
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大革命过程中又传播了启蒙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人们拥有了法兰西公民的身份……斗争中”说明民族国家的形成激励人民的
斗志,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4.下图所示是发生在近代美国的一起政治事件。该事件主要反映出当时美国()
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
顿的一座火车站被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
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
A.官员选用制度存在着严重问题B.政党政治加剧了南北冲突
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D.政府腐败降低了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加菲尔德总统被党内支持者刺杀,是因为刺杀者没有得到满意官
职,体现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故选A项;南北冲突的顶点为南北战争,发生于
1861—1865年,排除B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
占有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家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题干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
C项:“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合题意,题干未提及政府办事效率低下的信息,排除D
项。
15.1906年1月,美国派代表参加在西班牙召开的关于摩洛哥问题的国际会议,调解德国
与法、英之间的矛盾,从而自建国以来第一次违背不介入欧洲事务的美国传统外交政
策。这一转变表明()
A.美欧之间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B.摩洛哥关系到美国的核心利益
C.美国孤立主义外交退出历史舞俞D.外交政策选择服务于利益需求
【答案】D
【解析】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内垄断
资本膨胀,进一步向海外扩张是美国自身利益发展的需要,因此调整外交政策,积极
插手欧洲事务,故D项正确;20世纪初,欧洲整体实力依然强于美国,A项错误;摩
洛哥并非美国核心利益,B项错误;美国孤立主义外交只是出现调整,而非完全退
去,C项错误。
16.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
现了全民覆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A.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影响B.能减轻国家的负担,有利经济发展
C,是欧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D.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
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故选D项;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
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与社会保障制度无关,排除A项;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
了国家财政负也,容易助长懒惰行为,排除B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
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次工业革命才产生垄断资本主义,与
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
分之一。输绫、绢、葩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
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
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
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
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
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
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
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
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
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
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5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
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3分)
【答案】
(1)名称:租庸调制。(2分)
意义: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保证了农民充分的劳动
时间(或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3分)
(2)变化: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更加简便。(2分)
趋势: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赋税种类由繁杂(多
样))变为单一(简单);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转变。(4分)
(3)评析: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
性;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名称,据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若不役,则收
其佣”得出租庸调制。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二石……麻三斤”结
合所学得出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或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据材料一“若不
役,则收其佣”结合所学得出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充分的劳动时间(或减轻了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
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得出清朝从固定人头税到把丁税纳入田赋中统一征收,征收
更加简便。第二小问趋势,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可从收税标准、赋税种类、征税内容
等角度入手;据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二石”“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结合所学
得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据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
二石……每日三尺”“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结合所学得出
赋税种类由繁杂(多样))变为单一(简单)、征税内容由实物为主逐渐向以货币为主
转变。
(3)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逐渐下降”结合所学得出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结合
所学可从取消农业税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入手。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重建户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
为“黄籍”。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
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
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统编历史选必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谕“将直隶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
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五十二年万寿恩诏:“但据五十年丁
册定为常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奉旨“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
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
----【清】吴振栈:《养吉斋余录》卷1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以及东晋后期臼籍的变化,结合所学归
纳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清朝赋役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分析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
响。(6分)
【答案】
(1)区别:是否承担赋役。(如答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方南渡侨民也可)(2
分)
变化:白籍土著化,承担赋役。(2分)
目的: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分)
(2)内容: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者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摊丁入
亩。(2分)
趋势: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2分)
影响: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2分)(如答“促进商
品经济的发展”等可适当给1分,总分不超过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区别,据材料一“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得出是否承担赋役。第二小问变
化,据材料一“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得出白籍土著化,承担赋役。第三小
问目的,据材料一“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结合所学
得出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2)第一小问内容,据材料二“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
额,续生人丁,永不加赋”得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者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
额,不再增加);据材料二''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一例输将”得出摊
丁人亩。第二小问趋势,据材料二''以各邑丁粮均派入各邑地粮之内"''续生人丁,
永不加赋”结合所学得出赋役征发逐渐转到向土地和财产征税,人头税逐渐被废除。
第三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得出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荀子•王制》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
藏。”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
同时,“田野十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
无有滞留”。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
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庶,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
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
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
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
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
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三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
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东北等产粮区遇
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
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国家据现有情况,只
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这个办法,后被称为“统购统
销”。国家掌握粮食和原料后,切断了农民同城市资产阶级的联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
进行……到了八十年代,这种价格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进行改革。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
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施“统购统销”的影响。(4分)
【答案】
(1)主张: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
粮食储存。(4分)
(2)特点:洋米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呈现阶段性;洋米进口呈现地域性特征,南方地区进
口远高于北方地区。(2分)
原因:西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粮食相对过剩,向中国大量倾销粮食;近代通商
口岸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增加;南北方饮食习惯的差异。
(4分)
(3)缓解粮食紧张,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要;遏制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
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
金;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从长远来看,它忽视了客观规律的调节作用,
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4分)
【解析】
(1)据材料一“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据材料一“轻田野之税,省
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可知,轻徭薄赋,保证生产;据材料一“田野十
一,关市几(检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
留”可知,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据材料一''王者富民,辟田野,实仓縻,便备
用”可知,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
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可
知,洋米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呈现阶段性;据材料二“上海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
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
二三十万担”可知,洋米进口呈现地域性特征,南方地区进口远高于北方地区。第
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粮食相
对过剩,向中国大量倾销粮食: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我国城市化发展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动合同格式模板
- 合同保管协议书样本
- 2024简易保姆用工合同样本
- 2024合同审查法律意见书格式
- 2024常用运输合同范本
- 商品房合同内容补充协议
- 深圳市劳动合同样本2024年
- 2024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年购销牛羊的合同
- 建筑项目合同编写要点
- 检测公司检验检测工作控制程序
- 社工机构项目管理制度
- 充电桩整体解决方案PPT幻灯片(PPT 27页)
- 物业服务集团全员品质督导策划方案
- 建筑设计基础(ppt)课件
- 半导体芯片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邯郸市政府采购办事指南
- 城市初期雨水污染治理
- 在护林员培训班上的讲话护林员会议讲话稿.doc
- 材料科学基础-第7章-三元相图
- (完整word版)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