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二_第1页
四川省资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二_第2页
四川省资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二_第3页
四川省资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二_第4页
四川省资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资阳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大学语文测试题及答案二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15题)1.《门槛》主要运用了()

A.对比手法B.欲扬先抑手法C.比喻手法D.象征手法

2.绝句属于()A.古体诗B.楚辞体C.乐府诗D.格律诗

3.在《聊斋志异》中,()是最成功的狐仙形象。

A.王子服B.婴宁C.聂小倩D.花姑子

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的是A.A.柳宗元B.白居易C.杜甫D.韩愈

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比兴B.暗示C.象征D.典故

6.

下列哪项不能说明纳米技术还不成熟()

A.虽然更多的商家包括房地产商对“纳米”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并不能将纳米作为一张强档绿色牌打给购房者。

B.纳米产品目前鱼龙混杂,有些产品硬往“纳米”上套。

C.国内外现在缺乏真正权威的认证机构,无法进行有法律效力的认证。

D.纳米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家用电器或其他产品。

7.“祸起萧墙”“望洋兴叹”“日薄西山”三个成语依次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庄子·秋水》

B.《寡人之于国也》《季氏将伐颛臾》《陈情表》

C.《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

D.《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

8.杜甫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

A.“诗仙”

B.“诗圣”

C.“诗史”

D.“诗家天子”

9.《天狗》的体裁是()

A.小说B.记叙文C.诗歌D.说明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是一个极度傲慢自负的人,对一般人都侧目而视,所以遭到很多人的嫉恨。

B.一个是黑客,一个是诈骗犯,这两人惺惺相惜,谋划起用短信诈骗钱财的勾当。

C.转过这个弯,黄果树瀑布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D.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个不苟言笑的外国老头。

11.《报刘一丈书》是一篇()A.A.书信体记叙文B.书信体议论文C.书信体抒情文D.奏章

12.

在寻找未来的燃料中,科学家头脑中一直有一个目标是发现()

A.最经济、最易生产的燃料B.最广泛适用的燃料C.给汽车提供最好性能的燃料D.无污染最高效的燃料

13.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诗人是()

A.吴伟业B.王士稹C.顾炎武D.袁枚

14.郭沫若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的文学社团是()

A.创造社B.新月社C.语丝社D.文学研究会

15.下列划横线的词解释错误的是()

A.辟邪说。辟:开辟

B.成败之数。数:规律

C.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磨穿

D.高处不胜寒。胜:承受得住

二、填空题(10题)16.杜甫,字__________。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诗人。

17.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________________."

18.《诗经》古称《诗》或《__________》,汉代以后才成为儒家经典。

1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其散文自然畅达,行云流水。其词开豪放一派,突破了唐五代以来的艳词藩篱,与_________并称“苏辛”。

20.描写大体可归纳为___描写和___描写两大类。

21.《西厢记》,故事原出唐代_________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脱胎于金代_________的《西厢记诸宫调》。

2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__。”

23.1921年,郭沫若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是《__________》

24.“望故乡渺邈,__________”。

25.李清照是__代__派的代表词人。

三、判断题(5题)26.《风波》是以七斤与赵七爷的矛盾冲突为中心线索描述事件的。()

27.梁启超《论毅力》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8.白居易是盛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29.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贤今人的至理名言、精辟论断,也可以是科学公理、规律等。()

30.苏轼以豪放词著称,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堪称他婉约词中的代表作。()

四、文言文阅读(3题)31.这首诗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32.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33.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五、现代文阅读(3题)34.在③自然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发明提炼开创B.发明生产开发C.发现开创生产D.发现提炼开发

3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4分)

36.在听赵七爷的一番话前后,七斤嫂心理有何变化?

六、作文(1题)37.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如何才能成功呢,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1.D【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作品的艺术特色。【应试指导】《门槛》是一篇充满象征意蕴的散文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门槛”象征着革命征途上的艰难困苦等。

2.D本题考查了诗词曲赋常识。诗歌按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民歌。格律诗有严格的格式和韵律要求,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散曲及外国的十四行诗等都属于格律诗。

3.B

4.B

5.D

6.A

7.C

8.C

9.C

10.D

11.A这是一篇书信体的记叙文。宗臣(1525--1560),明代嘉靖年间,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一些无耻之徒奔走钻营于严府门下,趋炎附势,丑态百出。在这种情况下,宗臣在回复刘一丈的信中,借题发挥,尖刻地讽刺了明代官场中的丑恶现象。故本题A项正确。

12.D

13.C解析:本题考查作家的思想主张,考生平时应多注重积累、识记。

14.A

15.A【考情点拨】本题考查了文言词语的解释。【应试指导】A项中的“辟”应译为“抨击”。

16.子美;现实主义

17.子魂魄兮为鬼雄子魂魄兮为鬼雄

18.诗三百

19.辛弃疾

20.人物环境人物环境

21.叶元稹;董解元

22.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摇情满江树

23.女神

24.归思难收

25.宋婉约宋婉约

26.N

27.Y

28.N

29.Y

30.Y

31.这首诗在艺术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结构上以.“月夜”贯穿全诗,这首诗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月夜下达官贵人、守边战士和沦陷区的遗民的不同表现,从而表达了不同主体对待收复中原态度的差异。诗中将朝廷对恢复的态度与战士、遗民对恢复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朝廷和戎政策的荒谬,表现出作者鲜明的爱憎情感。整首诗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悲壮沉郁。

32.实行王道首先要端正态度,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推卸责任,寻找客观原因。

33.因为河伯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意识到自己的夜郎自大、狂妄无知,感到羞愧。

34.D

35.本文通过抒写作者回故乡时的所忆所念,所思所感,控诉了所谓“长宜子孙”的封建家庭对年轻生命、年轻心灵的摧残,表现出巴金对受害者的深深同情,并由18年后“回来看见的还是一样的情景”的观感,显示作者对封建势力的本质及其顽固性的深刻认识。作者总结出一个真理,“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唯一的出路就是和旧家庭决裂,年轻人应该走出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寻求光明的前途。

36.作为没有多少见识的普通农家妇女,七斤嫂最初并未意识到丈夫没有辫子的严重性,她抱着侥幸的心理来看待时事。遭到赵七爷一番威吓后,她产生了恐惧和胆怯的心理。她的自言自语恰恰表现了其惊慌失措、六神无主的心理状态。当听到“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陷入了绝望境地。

37.刀刃磨好了吗?如果成功是一条长河,积累就是河里追逐的一朵朵浪花;如果成功是一座高楼,积累就是筑成它的一块块砖瓦;如果成功是一把利刃,积累就是刀刃与石块的每一次摩擦。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其他人一次能成功的事情并不代表他百分百掌握了做此事的诀窍,也并不能表示他下一次也能成功。所以,只有不断熟练完善,对一件事驾轻就熟,才能百分百地掌握成功的诀窍,

让成功的基础更加稳固,坚不可摧。磨刀不误砍柴工,每当我向一个目标行进时,我都会先问问我自己:刀刃磨好了吗?中国古代有善于积累的纪昌,他向卫飞学习射箭,卫飞让他先练习视物不眨眼睛,纪昌仰卧在妻子的织布机下,坚持了两年。之后,他再练习“视小如大,视微如著”,将一个虱子系在牛毛上挂在窗前,练习了三年以后,虱子在他眼中像车轮一样大。最后他用一箭射穿了虱子,牛毛没有断。卫飞对他说,他这才算是掌握了射箭的诀窍。原来所谓射箭的诀窍就在于技巧和能力的积累,在于一步步打好坚实的基础。若是纪昌只是一般人,他也许隔天拿起弓箭射上几次,或者好几天荒废,这样下来他练习的成果必定不好。而纪昌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人十能之,己百之,他不断地熟练完善,打好基本功,才最终将刀刃磨得锋利,在五年后掌握了学射的诀窍。外国历史上有科学家爱迪生,他的发明总是需要经过千百次乃至上万次的实验,最后才完全达到成功。因为他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只有将了各种材料运用到实验,才能明白用各种材料实验的效果,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研制出最完美的科研成果。历史上也有因荒废才学而导致最后埋没才能的例子,古代历史上曾有一个叫方仲永的神童,他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但因方仲永长久荒疏学业,没有再进行积累与提高,到了他二十多岁的时候,他的才能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