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
民事诉讼法一、四个概念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学
民事纠纷,又称民事冲突、民事争议,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
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和解决民事纠纷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私立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自决和解仲裁调解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自决和解仲裁调解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民事诉讼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仅指国家公布的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除上述含义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程序法中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即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一〕空间效力即民事诉讼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内进行的民事诉讼,必须适用该法。〔二〕对人的效力即民事诉讼法适用于哪些人。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国民及依照我国法律依法设立的法人或非法人团体,以及申请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均适用该法。〔三〕对事的效力即民事诉讼法适用于哪些民事纠纷和案件,也即法院的主管问题。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适用于平等主体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提起的民事诉讼。〔四〕时间效力即民事诉讼法生效时间、失效时间及其溯及力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1991年公布,于2007年10月修改,2021年4月1日起实施。民事诉讼法学,是指研究民事诉讼法的产生、开展及其实施规律以及它与邻近法律联系和区别的规律的学科。二、民事诉讼理念民事诉讼理念,也即民事诉讼法的理念。是指对民事诉讼现象、诉讼观念以及诉讼价值取向的理性的、根本的以及全面的认知和把握。〔一〕我国传统民事诉讼理念〔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礼法〞、“仁法〞、“理法〞观念〔清末民初〕引进西方一些现代化诉讼理念〔新中国成立后〕超职权主义色彩的诉讼模式〔二〕我国现代民事诉讼理念正义实体正义程序正义程序正当程序经济审判独立、司法中立、程序公开、地位平等、程序民主、当事人参与等效益、效率〔审判及时〕三、民事诉讼模式〔一〕民事诉讼模式的含义民事诉讼模式,是指在民事诉讼原那么、制度和程序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种根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形式。1、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原那么、制度和程序结构的概括和抽象。2、民事诉讼模式是对民事诉讼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根本关系的概括和抽象。3、民事诉讼模式应最大限度地集中反映民事诉讼原那么、制度和程序的主要特征。〔二〕民事诉讼模式的类型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模式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模式前苏联、东欧国家民事诉讼模式1、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当事人主义,是指在民事纠纷解决中,诉讼请求确实定、诉讼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2、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模式——职权主义职权主义,是指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拥有主导权的民事诉讼原那么,即在民事诉讼中程序的进行以及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由法院负责。3、前苏联、东欧国家民事诉讼模式——超职权主义以法院和检察院代表国家对民事诉讼的进行予以干预。法院可以在当事人主张以外主动收集证据,裁判范围可以不受当事人请求的拘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真实、公正解决争议。〔三〕中国民事诉讼模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超职权主义模式〕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较浓的职权主义色彩〕1991年?民事诉讼法?〔弱化法院职权,加强当事人地位〕2007年?民事诉讼法?修订1、适度调整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2、强调法院调解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3、缩小法院对财产保全依职权裁定的范围。4、取消了法院依职权裁定先行给付。5、限制了第二审法院审理的范围。6、缩小了法院依职权移送执行的案件范围。7、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强化。第二章民事诉讼法的
根本原那么第一节民事诉讼法根本原那么概述一、概念民事诉讼法的根本原那么,是指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诉讼阶段起指导作用的准那么。二、分类1、宪法原那么〔共有原那么〕2、特有原那么
第二节共有原那么
一、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那么〔?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二、人民法院依法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原那么〔?宪法?126条、?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第2款规定〕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那么〔?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那么〔?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五、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那么〔?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六、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制定变通或补充规定原那么〔?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第三节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那么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那么〔一〕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二〕保障和便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诉讼权利〔三〕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二、同等原那么和对等原那么〔一〕同等原那么即对在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赋予同我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等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二〕对等原那么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我国对该国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那么。三、自愿与合法调解原那么——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时,对于能够调解解决的案件,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情况下,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根底上,依法说服和劝导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以调解方式结案的准那么。〔一〕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当重视调解解决〔尽量用调解方式结案〕。〔二〕坚持自愿合法原那么。〔三〕不能久调不决。四、辩论原那么〔一〕辩论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整个过程。〔二〕当事人行使辩论权的范围:包括案件事实方面、适用法律及程序问题。〔三〕辩论的形式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言辞辩论和书面辩论。辩论与刑事辩护的区别1、建立的根底不同。2、针对的内容不同。3、辩论中当事人的地位不同。五、处分原那么——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处分原那么的根本内容:1、享有处分权的主体。只有当事人和类似当事人的人才享有处分权,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2、处分民事权利和处分诉讼权利的关系当事人处分民事权利一般是通过处分诉讼权利来实现的,但并不是当事人处分诉讼权利就一定处分民事权利。3、行使处分权的过程〔1〕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争议时,是否向人民法院起诉由当事人决定。〔不告不理原那么〕〔2〕诉讼开始后,原告可以变更、放弃原来的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成认、反驳原告的诉讼请求,提起反诉;双方可以自行和解也可提请调解。〔3〕上诉程序是否发生,取决于当事人行使或者放弃上诉权。〔4〕执行程序是否开始,一般由当事人决定。〔5〕对法院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后,当事人认为确有错误的,有权决定是否申请再审。4、行使处分权的范围当事人凭借处分权决定诉讼请求的范围,法院不得在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以外进行裁判。第三章民事审判的
根本制度?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第一节合议制度一、概念
合议制度,是指由3名以上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体,代表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
独任制,它是指由一名审判人员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制度。
独任制就适用的案件范围来说,仅适用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就适用的法院而言,只能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
二、合议庭的组织形式〔一〕第一审合议庭1、可以由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2、可以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3、人数上那么必须为单数。4、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那么应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所谓另行组成合议庭是指新合议庭成员中不得有原审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二〕第二审合议庭1、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2、人数上必须是单数。〔三〕再审合议庭1、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但不能适用独任制〕。2、原来是第二审的,按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3、原来是上级法院提审的,按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三、合议庭的活动原那么和职责1、合议庭组成人员中必须有1名担任审判长,审判长由院长或庭长指定一名审判员担任;院长或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庭长担任审判长。2、合议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那么,不同意见应如实记入评议笔录。四、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审判委员会是人民法院内部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审判委员会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讨论重大疑难案件,所以它与具体负责案件审判工作的合议庭之间在审判业务上是指导和监督的关系。
第三节回避制度
一、概念和条件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对某一案件的审理或诉讼活动的制度。回避的法定情形:1、是本案的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3、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
这些法定情形不仅适用于审判人员,还适用于案件的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二、回避的方式和程序〔一〕回避的方式1、自行回避,即适用回避的人员遇有法定情形时,自动退出本案相关工作。2、申请回避,即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根据法律规定的回避条件,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回避。〔二〕回避的程序1、提出回避的时间自行回避自审判员知道回避事由时主动提出;申请回避由当事人或诉讼代理人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庭审过程中知道的,可在庭审辩论终结前提出。
2、在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应暂停参与案件的审理。3、回避的审批。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4、对申请回避的请求,人民法院应在回避申请提出的3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对决定不服,当事人可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案件的审理。对复议申请人民法院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第四节公开审判制度一、概念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活动,除合议庭评议外,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的制度。所谓向当事人公开,是指当事人就法院及对方当事人说进行的诉讼行为有获知权,有参与诉讼程序的权利,有阅览全部诉讼笔录的权利。所谓向社会公开,是指群众有权自由进入法庭旁听。二、内容1、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2、庭审过程必须向当事人公开,有条件的可以当庭宣判。3、除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审判过程向群众公开,向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新闻记者报道,允许电视直播或转播。4、无论是否公开审理的案件,判决都必须公开宣告。5、庭审前当事人有权了解对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以及阅览庭审笔录。三、不公开审理的案件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3、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第五节两审终审制度一、概念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就宣告终结的制度。二、内容1、我国法院分为基层、中级、高级和最高人民法院四级。除最高人民法院外,其他法院均有自己的上一级人民法院。2、除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第一审案件外,其他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不服,均可向一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引起二审程序。3、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再行上诉。4、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裁定即为终审判决、裁定。5、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也实行一审终审,当事人不得上诉。
第四章诉权与诉第一节诉权一、诉权的概念和根本特征诉权,是指当事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法院对民事争议进行裁判的权利。诉权的根本特征:1、诉权总是就某一具体的纠纷而言的,“无争议便无诉权〞。2、诉权只能在法院行使。3、诉权为双方当事人所享有。4、诉权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5、诉权以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为依据,但从本质上讲,诉权是一种程序上的权利。二、关于诉权的理论学说1、私法诉权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萨维尼。认为诉权以实体请求权为根底,当请求权受到侵害时,就会由请求权衍生一种要求国家裁判机关予以裁判的权利。即诉权是实体法上权利的开展、延伸,是实体权利的派生物。2、公法诉权说。〔1〕抽象诉权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德根科贝、伯洛兹、比洛。又称为形式的诉权说。认为诉权是原告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合法审理和裁判的权利。〔2〕具体诉权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邦德、瓦希。认为诉权不仅是向法院起诉的可能性和地位,而且是一种请求法院给予自己有利判决的权利。
〔3〕司法行为请求权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萨伊尓、李欧、罗森贝克。认为诉权就是一种任何人都有权要求法院做出司法裁判的公法上的权利。〔4〕本案判决请求权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布莱。认为民事诉讼的目的不在于对私权的保护,而在于通过国家权力调整,解决私人之间的具体纷争。3、诉权否认说。即认为诉权理论没有存在的必要。可以以“法律地位〞取代诉权的概念。也就是认为当事人之所以能请求司法机关予以司法救济,不是因为诉权,而是基于其在法律上的地位。4、双重诉权说。起源于苏联,创始人是顾尔维齐。该学说是我国诉权学说的通说。即认为诉权具有双重含义,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诉权〔起诉权和辩论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即通过实体法的规定在诉讼中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实体侵请求,包括胜诉权和反驳原告实体请求的权利〕。第二节诉一、诉的概念
诉,是指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请求特定的法院就特定的法律主张或权利主张进行裁判的诉讼行为。二、诉的要素“三要素说〞,即认为诉讼的要素包括诉讼理由、诉讼标的和诉的主体。三、诉的种类〔根据诉的性质和内容分为三种〕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形成之诉1、确认之诉。
确认之诉,是指原告请求法院确认其主张的法律关系存在或不存在。又分为积极确认之诉和消极确认之诉。2、给付之诉。
给付之诉,是指原告向被告主张给付请求权,并要求法院对此做出给付判决的请求。3、形成之诉。形成之诉,也称为变更之诉。即原告要求法院变动或消灭一定法律状态〔权利义务关系〕的请求。第四节诉讼标的一、诉讼标的的涵义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争议的,原告请求法院裁判的实体权利或法律关系的主张或者要求。与诉讼上的请求是同一概念。民事诉讼标的与民事诉讼请求的关系诉讼请求具有以下特征:1、诉讼请求是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具体的权益请求。2、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可能是实体权利方面的权益请求,也可能是程序上的权益请求。3、诉讼请求必须由当事人在其向法院提交的诉状中明确声明。4、诉讼请求可以由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进行随意处分、变更,而诉讼标的不得随意处分、变更。二、诉讼标的在民事诉讼实务中的地位1、诉讼标的与诉讼时效的关系。诉讼时效——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的权利人因期间届满而丧失在诉讼中胜诉权的法律制度。2、诉讼标的与既判力。既判力——判决生效后即具有确定力。这种确定力表现为判决的不可撤销性和判决内容对法院和当事人的约束。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原那么是,对终局判决中已经确定的诉讼标的有即判力。所以说,诉讼标的决定了即判力的客观范围。3、诉讼标的在民事诉讼法典和?民诉意见?中有多重含义,包括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诉讼标的物、诉讼请求。第五节诉的变动一、诉的变更
诉的变更,是指诉讼请求的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诉的变更,包括诉讼请求的增加。狭义仅指已提出的诉讼请求的变动。诉的变更的种类:1、量的变更2、质的变更,即诉讼请求性质的变更。〔1〕诉的变更得到被告的认可。〔2〕基于同一事实,只是原告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法律关系性质的认识有所不同,诉讼请求的变更实质上是法律理由的变更。二、诉的合并诉的合并,是指法院将分别提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某种联系的诉合并在一个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制度。诉的合并的种类:1、诉的主观〔主体〕合并。2、诉的客体合并。3、混合的诉的合并。三、诉的追加诉的追加,是指在诉讼中,原告在原有诉讼请求存在的根底上,又提出新的诉讼请求。其实质属于诉的合并。第六节反诉一、反诉的概念和特征
反诉,是指在已经开始的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作为被告提起的诉讼。原告提起的称为本诉。本诉与反诉可以合并审理。
反诉的特征:1、反诉主体的特定性。2、反诉的诉的独立性。3、反诉目的的对抗性。二、反诉的要件1、反诉须由被告向本诉原告提起。2、诉只能在本诉进行中,且本诉辩论终结前提起。3、反诉必须向审理本诉的人民法院提起。4、反诉必须能与本诉适用同一诉讼程序。5、反诉与本诉应有联系。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或防御方法〔诉讼理由〕应当在法律上或事实上有牵连关系。三、反诉与反驳的区别反驳,是指被告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出各种有利于自己的事实和根据,以否认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的诉讼行为。两者的区别在于:1、性质不同。反诉是独立的诉;反驳只是被告对抗原告的诉的一种手段。2、前提不同。反诉以成认本诉的存在为前提,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并不直接加以否认;反驳是当事人直接否认对方提出的某项事实、证据或诉讼请求。
3、目的不同。反诉的目的在于以其独立的诉讼请求抵消、吞并原告的诉讼请求;反驳的目的只是否认原告提出的事实、证据或诉讼请求,没有独立的诉讼请求。4、提出的时间和次数不同。反诉只能在法定的诉讼阶段提出,且只能提出一次;反驳那么可以在诉讼的任何阶段提出,且次数没有限制。
第五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1、一面关系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科勒尔。即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仅存在于原告和被告之间的关系。原告被告
2、两面关系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普兰克。即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作为中立者的法院分别与原告和被告形成的关系。
法院原告被告
3、三面关系说代表人物:德国学者瓦西。即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法院、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三面法律关系。
法院原告被告
4、多面关系说该学说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不仅是法院与当事人、原告和被告之间的关系,而且是在所有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
该学说是我国诉讼法学界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通说。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社会关系。〔二〕特征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表达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对立与平衡。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在多个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多面法律关系。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诉讼权利的享有者和诉讼义务的承担者。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标准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三、民事诉讼法律事实1、诉讼事件
诉讼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民事诉讼上法律效果的客观事实。2、诉讼行为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所实施的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上效果的行为。〔1〕作为和不作为的诉讼行为〔2〕合法行为和非法行为〔3〕法院的诉讼行为和当事人的诉讼行为〔4〕诉讼契约〔诉讼上的合意〕第六章当事人和
诉讼代理人第一节当事人概述一、当事人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诉讼行为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当事人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当事人仅指原告和被告,广义的当还是人那么还包括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和第三人。〔二〕特征1、因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2、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3、受法院裁判的约束。第二节当事人的认定一、当事人认定的概念
当事人认定,是指在一个具体的诉讼案件中,确定实际上由何人享有当事人的地位。三、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认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的认定,针对原告采取“适格说〞,要求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针对被告那么采取“表示说〞,要求被告明确即可。
除此之外,最高人民法院还针对一些当事人较难认定的情况做了规定:1、法人非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或者虽依法设立,但没有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以设立该分支机构的法人为当事人。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因职务行为或授权行为发生的诉讼,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当事人。
3、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挂靠集体企业并以集体企业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在诉讼中,该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或私营企业与其挂靠的集体企业为共同诉讼人。4、在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有继承人的,裁定中止诉讼。人民法院应及时通知继承人作为当事人承担诉讼,被继承人已经进行的诉讼行为对承担诉讼的继承人有效。5、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在诉讼中,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有字号的,应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以业主和实际经营者为共同诉讼人。6、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登记而未登记即以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他人冒用法人、其他组织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或者法人、其他组织依法终止后仍以其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以直接责任人为当事人。7、企业法人未经清算即被撤销,有清算组织的,以该清算组织为当事人;没有清算组织的,以作出撤销决定的机构为当事人。8、当事人之间的纠纷经仲裁机构仲裁或者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当事人不服仲裁或者调解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
9、企业法人合并的,因合并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以合并后的法人为当事人。10、因新闻报道或者其他作品发生的名誉权纠纷,根据原告的起诉确定被告。只诉记者的,列作者为被告;只诉新闻出版单位的,列新闻出版单位为被告;如作者与所属单位为隶属关系,作品系作者履行职务所形成的,只列单位为被告。四、正当当事人〔当事人适格〕〔一〕正当当事人的概念和功能1、概念正当当事人,又称为当事人适格。是指特定的诉讼,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起诉或应诉从而成为原告或者被告并受本案裁判拘束的当事人。2、功能〔1〕防止滥用诉权,排除不适当的当事人。〔2〕在多数人诉讼的场合,具有节约诉讼资源的功能。〔3〕实现当事人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二〕诉讼担当诉讼担当,是指特殊情况下,实体权利人或义务人所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并不自己行使或处分,而是依照法律规定或权利主体的意思表示,赋予第三人以诉讼实施权,使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在诉讼中成为正当当事人,进行有关他人利益的诉讼,而诉讼的最终结果归于实体权利人或义务人的制度。其中由法律强制性规定的称为法定的诉讼担当;由权利主体的意思表示赋予的成为任意的诉讼担当。法定的诉讼担当包括以下两种情况:〔1〕基于身份权而引发的诉讼担当。①对死者名誉权的保护;②对死者著作权的保护;③侵权致人死亡的,死者的继承人有诉讼实施权;④?继承法?第28条规定了对胎儿应留份额的保护制度;⑤宣告失踪、宣告死亡、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案件,有关的利害关系人可以提出申请。〔2〕基于财产管理权,充任代位当事人。①企业管理人;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③遗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可以作为诉讼担当人。〔三〕非正当当事人及其更换非正当当事人,是指当事人适格有欠缺的诉讼当事人。非正当当事人的更换,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发现起诉或应诉的人不具有当事人适格条件,而让该不适格当事人退出诉讼,通知适格当事人参加诉讼的行为。〔四〕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诉讼权利义务的承担,也称诉讼承担。指在民事诉讼进行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的出现,一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转移给案外人,由案外人承受原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作为当事人继续进行诉讼。诉讼承担的条件:①原当事人是正当当事人;②诉讼正在进行中;③出现了特定的事由;④承担者与被承担者有特定的关系。我国法律规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在诉讼中当事人死亡,发生诉讼继承的场合。②因法人或非法人团体合并或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的纠纷引起的诉讼承担。③诉讼中法人被撤销,有清算组织的,由清算组织进行诉讼;没有清算组织的,由决定撤销的机构作为当事人进行诉讼。诉讼担当和诉讼承担的区别:①发生的时间不同。诉讼担当发生在诉讼开始以前;诉讼承担发生在诉讼进行过程中。②诉讼担当人本身即为案件的正当当事人;但诉讼承担人在承担事由发生前是案外人,被承担人才是案件的正当当事人。第三节当事人主体资格一、当事人能力
当事人能力,即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指能够成为一般民事诉讼当事人所必须的诉讼法上的能力或资格。〔一〕自然人的当事人能力出生时具有,死亡时终止。〔二〕法人的当事人能力法人的当事人能力始于其成立之时,终止于其被撤销或解散之时。〔三〕其他组织的当事人能力其他组织,又称非法人团体,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1〕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企业;〔2〕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合伙型联营企业;〔3〕依法登记领取我国营业执照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4〕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领取社会团体登记证的社会团体;〔5〕法人依法设立并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6〕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8〕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二、当事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一〕两者的关联性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人,那么具有当事人能力。〔二〕两者的别离1、自然人主要表现在胎儿的民事权利能力和对死者的人格权的保护问题上。2、法人主要表现在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定性和当事人能力的普遍性上。三、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又称为诉讼能力,指当事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亲自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的能力。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才具有诉讼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只能由其代理人代为进行。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实施的诉讼行为,可以通过其法定代理人的事后追认而有效。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诉讼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无诉讼行为能力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一致。第四节诉讼代理人一、诉讼代理人的概念和特征〔一〕概念诉讼代理人,是指以当事人一方的名义,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授予的权限范围内代理实施诉讼行为,接受诉讼行为的人。代理人实施诉讼行为的权限,即为诉讼代理权。根据诉讼代理权产生根源不同,诉讼代理人分为法定诉讼代理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二〕特征1、有诉讼行为能力。2、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且为了维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进行诉讼活动。3、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实施诉讼行为。4、诉讼代理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5、同一诉讼代理人在同一案件中只能代理一方当事人,也不能在担任一方当事人的诉讼代理人的同时又是该诉讼的对方当事人。二、法定诉讼代理人〔一〕概念和特征法定诉讼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而取得代理权,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诉讼的人。
特点:1、代理权产生的根底特殊。代理权基于法律的规定产生。2、代理的对象特殊。被代理人是无诉讼行为能力的人。3、代理人的范围特殊。仅限于对被代理人享有监护权的人。〔二〕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范围1、未成年人的监护人。〔1〕父母;〔2〕祖父母、外祖父母;〔3〕兄、姐;〔4〕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职责,经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2、精神病人的监护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三〕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法定诉讼代理人的权限为全权代理。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诉讼地位与当事人的地位根本相同,但不是当事人。〔四〕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和消灭法定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和消灭取决于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监护关系的取得和消灭。
监护权的消灭有以下情形:1、被代理人具备了或恢复了诉讼行为能力。2、根据收养或婚姻关系而产生的监护权,因为这些关系的解除而消灭。3、法定诉讼代理人死亡或丧失诉讼行为能力。4、法定诉讼代理人丧失监护人资格。5、被代理人死亡。三、委托诉讼代理人〔一〕概念和特征委托诉讼代理人,是指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委托并以他们的名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人。
特点:1、诉讼代理人基于委托人的授权而产生,是双方约定的结果。2、诉讼代理事项和诉讼代理权限,除法律有规定的外,一般由委托人自己决定。3、代理人和被代理人均有诉讼行为能力。4、委托代理人进入诉讼必须向法院提交被代理人的授权委托书。〔二〕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和人数委托诉讼代理人的范围包括:〔1〕律师;〔2〕当事人的近亲属;〔3〕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人;〔4〕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5〕经人民法院允许的其他公民。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人数可以为1-2名。委托2人的,授权委托书应分别载明其代理人权限和事项。〔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限和诉讼地位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权限有两种:〔1〕一般授权。代理权限仅限于有关程序问题的处理。〔2〕特别授权。全权代理,代理权限除程序性问题外,还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处置,在授权时,必须明确全权代理的范围,即有权代为成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四〕委托诉讼代理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当事人在诉讼中委托诉讼代理人的,必须向法院提交书面的授权委托书。被代理人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变更或解除代理事项。
委托诉讼代理权消灭的原因有:〔1〕被代理人解除委托或代理人辞却委托。〔2〕诉讼终结。〔3〕代理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或死亡。〔4〕被代理人死亡或法人、组织解散。〔五〕委托诉讼代理中的转委托转委托,是指代理人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在必要时将代理事项的一局部或全部再委托第三人代为实施的行为,又称“复代理〞。委托诉讼代理转委托的条件:〔1〕转委托须有合法的诉讼代理权。〔2〕必须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3〕须取得委托人的事先同意或者事后认可。〔4〕转委托代理的权限不得超过委托人原来授予的权限。中国法庭://第七章多数当事人第一节共同诉讼人
一、共同诉讼概述〔一〕概念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或2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诉讼形式。〔二〕特征1、诉讼主体一方人数为2人或2人以上。2、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同一种类的。〔三〕共同诉讼的分类〔以诉讼标的性质不同为标准〕1、普通的共同诉讼2、必要的共同诉讼二、必要的共同诉讼〔一〕概念和特征必要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具有同一诉讼标的,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诉讼。同一诉讼标的,是指共同诉讼人在所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中存在共同的利害关系,即享有共同的权利或承担共同的义务。
特征:1、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以上。2、诉讼标的是共同的。3、共同诉讼人必须共同参加诉讼。4、法院必须合并审理、合一判决。〔二〕类型1、权利义务共同型必要共同诉讼〔1〕共同诉讼人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共同关系。〔2〕共同诉讼人之间存在连带债权或连带债务。2、原因共同型必要共同诉讼。基于同一事实或法律上的原因,使共同诉讼人之间具有共同的权利或义务。〔三〕必要共同诉讼的具体情形1、挂靠。2、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业主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的。3、个人合伙涉诉,全体合伙人为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4、企业法人分立的,应分立前的民事活动发生纠纷,以分立后的企业为共同诉讼人。5、借用业务介绍信等,出借单位和借用人为共同诉讼人。6、遗产继承诉讼,局部继承人起诉的,法院应通知其他继承人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诉讼,即使该继承人不愿意参加诉讼但又未明确表示放弃继承权的,仍应列为共同原告。7、代理关系的连带责任。8、共同财产涉诉。9、连带责任保证。〔四〕必要共同诉讼人的追加1、法院可依职权追加或依当事人申请追加。2、必须追加的原告明确放弃实体权利的,可不予追加;未明确放弃实体权利,又不愿参加诉讼的,仍应追加为共同原告。〔仅限于一审中,假设二审出现这种情况应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3、必须追加的被告,不愿参加诉讼的,符合拘传条件的,可拘传到庭参加诉讼;其余的情况,法院可以对其作出缺席判决。〔五〕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民事诉讼法?第53条规定,“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的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成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即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一人的行为对全体发生效力。必要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牵制又相互独立。三、普通共同诉讼〔一〕概念和特征普通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的共同诉讼。诉讼标的同一种类,是指各个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是相同的,即他们各自享有的权利或承担的义务属于同一类型。
特征:1、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的。2、普通共同诉讼中各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一定存在两个以上的诉讼请求。3、普通共同诉讼是一种可分之诉。〔二〕构成要件1、有两个以上属于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2、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3、属同一诉讼程序,归同一人民法院管辖。4、必须符合合并审理的目的。〔三〕普通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按照?民事诉讼法?第53条第2款的规定,“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的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即一人的诉讼行为只对自己产生效力。一人发生诉讼中止、终结事由的,不影响其他共同诉讼人继续诉讼。〔四〕普通共同诉讼与必要共同诉讼的区别1、诉讼标的性质不同。前者为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后者为同一诉讼标的。2、诉讼请求不同。前者有多个诉讼请求;后者只有一个诉讼请求。3、诉的可分性不同。前者为可分之诉;后者为不可分之诉。4、审理和裁判的方式不同。前者可共同或分别起诉、应诉,可合并审理或分开审理,但判决必须分别作出;后者那么必须共同起诉、应诉,合并审理、合一判决。5、是否需经当事人同意合并不同。前者必须经当事人同意;后者无需经当事人同意。6、处理内部关系的原那么不同。前者一人的诉讼行为对他人不发生效力;后者的行为经全体成认后,对全体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第二节诉讼代表人一、代表人诉讼制度概述〔一〕诉讼代表人的概念代表人诉讼,是指在民事诉讼中,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法律允许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出代表人参加诉讼,代表人所为之行为对本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的诉讼制度。诉讼代表人,是指代表人诉讼中由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出来,代表其利益实施诉讼行为的人。国外与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相类似的诉讼制度有:〔1〕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2〕德国团体诉讼制度;〔3〕日本的选定当事人制度。〔二〕诉讼代表人制度的性质诉讼代表人制度与共同诉讼制度的区别:〔1〕诉讼主体的内涵不同。〔2〕诉讼行为的效力不同。〔3〕裁判的效力不同。讼代表人制度与诉讼代理制度的区别:〔1〕诉讼地位不同。〔2〕参加诉讼的目的不同。〔3〕产生的根据不同。〔4〕诉讼行为的后果不同。二、诉讼代表人〔一〕诉讼代表人的条件和人数诉讼代表人的条件:〔1〕必须是本案的当事人;〔2〕必须具有诉讼行为能力;〔3〕须经当事人推选或人民法院制定;〔4〕必须能善意地履行诉讼代表人的职责。诉讼代表人的人数:一般为2-5人,推选出的诉讼代表人还可委托1-2名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二〕诉讼代表人的法律地位既是本案的当事人,同时又相当于被授予实体权利的诉讼代理人的地位。但其在处分被代表人的实体权利时,必须征得被代表人的同意。〔三〕诉讼代表人的更换被代表人申请→人民法院中止诉讼→人民法院与被代表人协商更换事宜→确定新的诉讼代表人→诉讼恢复三、代表人诉讼的种类〔一〕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是指由起诉时人数已经确定的共同诉讼人推选出诉讼代表人,代替全体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的代表人诉讼。
应满足以下条件:1、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2、起诉时当事人已经确定。3、多数当事人之间具有同一的诉讼标的或具有同一种类的诉讼标的。4、当事人推选出代表人。〔二〕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是指在起诉时如果共同诉讼人的人数不能确定,那么由向法院登记的权利人推选出代表人,代替全体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的代表人诉讼。应满足以下条件:1、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2、众多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3、当事人推选出代表人。四、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的特殊程序〔一〕公告公告期限最少不得少于30日。〔二〕登记确定当事人的人数。登记本身不是起诉行为,不能引起诉讼的发生。未登记的当事人并不影响其实体权利,只是表明其不是本次诉讼的当事人。〔三〕裁判效力的扩张1、对于已经登记的全体权利人有拘束力。2、对未登记的当事人有预决效力。即未登记的当事人只要在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人民法院认定其请求成立的,裁定适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决、裁定。第三节诉讼第三人一、第三人的涵义和特征
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他人已经开始的诉讼中的人。
其具有以下特征:
1、必须在诉讼开始后,案件审理终结前参加诉讼。2、第三人是对他人正义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人。3、第三人参加的诉讼的形式可以自己申请或法院通知参加。4、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概念和诉讼地位1、概念和特征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不管全部或局部,以独立的实体权利人的资格,提出诉讼请求而参加诉讼的人。特征:〔1〕对原告、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全部或局部的独立请求权。〔2〕本诉正在进行。〔3〕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4〕必须向受理本诉讼的法院提起诉讼。2、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形成的诉讼架构及其诉讼地位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本诉第三人参加之诉〔二〕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1、参加时间原那么上应在一审,且诉讼开始或庭审辩论终结前提出。如在二审中有第三人参加,那么假设非调解结案的,应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2、参加方式以起诉方式提出,以本诉中的原告和被告为共同被告。3、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撤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撤诉,本诉继续进行。〔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区别1、争议的诉讼标的不同。必要共同诉讼的共同诉讼人之间诉讼标的是同一的;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参加的诉讼,第三人的诉讼标的与本诉的诉讼标的不一致,而是相冲突的2、争议的对象不一致。必要共同诉讼中的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都只同一方当事人有争议;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那么与本诉原告、被告之间都有争议。3、参加诉讼的方式和时间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为不可分之诉,共同诉讼人参加诉讼可以在起诉时或诉讼进行中;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的诉讼是可分之诉,第三人参加诉讼只能在诉讼进行中。4、诉讼行为的效力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中一人的行为经全体确认后对全体共同诉讼人产生法律效力;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行为那么不受本诉原告或被告的牵制,地位完全独立。5、诉讼地位不同。必要共同诉讼人即可能是原告,也可能是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只能是原告地位。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一〕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概念和特征1、概念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于已经进行的诉讼,就其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标的,虽然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是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的人。2、特征〔1〕对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2〕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3〕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当事人。〔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及其诉讼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案件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到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自身并没有向法院提出任何诉讼请求,因此不具有与当事人完全相同的诉讼地位,其诉讼地位具有一定的附属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只是享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加人。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那么具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程序1、参加时间。一审结束之前提出。2、参加方式。申请参加和通知参加两种。3、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上诉权。当判决其承担实体义务时,他享有对该判决的上诉权。课堂作业〔一〕一、简答题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的区别。2.简述诉的要素。3.简述当事人能力与民事权力能力的关联性与分离性。4、简述诉讼担当和诉讼承担的区别。5、简述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区别。二、案例分析1、王某〔男〕与李某〔女〕均系聋哑人。1996年经人介绍结婚并生有一子。1999年李某以夫妻性格不和为由,向当地法院起诉,坚决要求与王某离婚,并要求抚养儿子。受诉法院认为原、被告均系聋哑人,于是分别通知原、被告的父母作为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审理时,在一方当事人未到庭的情况下,经调解,代理人之间达成如下协议:双方同意离婚,孩子由原告抚养,被告每月给付抚养费250元。
问:本案的代理是否正确?如此达成的协议是否合法?请说明理由。2、花城市某单位退休干部区礼华在郊区的老家建了一处宅院,在那儿安度晚年。1993年2月区礼华病逝,所建宅院由他的三个儿子区绍宽、区绍厚、区绍富继承。三兄弟在市区住房都很宽裕,就商量把郊区的宅院卖掉。龙家兄弟龙甲和龙乙愿意购置此房。于是,区家三兄弟与龙家两兄弟签订购房合同,约定龙家兄弟交付现款2万元。龙、区两家在达成协议后到房管部门办理了房屋过户手续。因龙家一时凑不出2万元现金,双方又约定2个月后交付。
2个月时间到了,龙家没有给钱,又过了4个月,区家兄弟屡次催促龙甲,龙甲推说自己没钱,让他们向龙乙索要房款,并说龙乙正做生意,手头有现金可付款。于是区家兄弟向龙乙索款又未果。区家三兄弟于是分别以龙乙为被告向同一法院起诉要求还款。法院受理后,认为区家三兄弟应为共同原告,将3人的起诉合并审理。在审理过程中,因区绍富出差在外,龙乙便与区绍宽、区绍厚在法院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由龙乙支付18000元作为购房款给区家兄弟。调解书送达区绍富时,其以当时自己不在场、调解未经其同意为由而拒收,仍坚持要求被告按2万元支付。
问:
〔1〕本案争议的法律关系当事人如何?为何种类型的诉讼?
〔2〕法院受理时将区家三兄弟列为共同原告的做法是否正确?
〔3〕法院的做法是否有什么不妥之处?
〔4〕该调解协议是否有效?人民法院能否据此签发调解书?第八章主管和管辖第一节民事诉讼主管一、概念
主管,也称法院主管。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判解决一定范围内民事纠纷的职权范围。其实质是确定人民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之间解决民事纠纷的分工和权限。二、民事诉讼主管的标准以发生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是否属于民事关系为标准来划定民事诉讼主管范围。〔民诉法第3条、第108条和第111条都是关于人民法院主管的规定。〕三、法院民事诉讼主管范围1、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纠纷。〔包括受民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商法、经济法等调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纠纷。〕2、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3、法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解决的其他案件。四、人民法院与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主管民事纠纷的关系〔一〕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主管民事案件的关系1、自愿调解原那么。2、调解不是纠纷解决的必经程序。当事人中一方申请人民调解,一方向法院起诉的,由法院主管。3、调解不成或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二〕与行政机关主管民事案件的关系1、并行主管中,人民法院主管优先。2、当事人因不服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属于行政诉讼范畴的,应划入人民法院行政诉讼主管范围。3、当事人因不服行政机关的调解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属于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的主管范围。4、法律规定属于其他行政机关处理的争议,由相应机关处理,人民法院无权主管。〔三〕仲裁与法院主管的关系1、与仲裁委员会主管民事纠纷的关系 〔1〕仲裁与审判的相互排斥性。并行主管的案件,应依据当事人的意愿确定主管。即民事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只能在仲裁和诉讼中二选一。选择其中一种,那么意味着放弃另一种解决方式。〔2〕人民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宽于仲裁机构主管案件的范围。〔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等仲裁机构无权主管。〕〔3〕仲裁裁决生效后,当事人不服的,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但认为仲裁裁决有错误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仲裁裁决。在仲裁裁决被撤销或裁定不予执行后,当事人之间如未再次达成仲裁协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2、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管民事纠纷的关系。新?劳动合同法?自2021年1月1日公布施行后,改变了过去老?劳动法?规定劳动纠纷必须先经劳动仲裁再行诉讼的规定。在发生劳动纠纷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可以选择仲裁或向法院起诉。第二节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和意义〔一〕概念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主管和管辖的关系】:主管是确定管辖的前提和根底,管辖是对主管的实现和落实。〔二〕意义1、确定管辖可以使审判权得到落实,使诉讼顺利开始。2、确定管辖有利于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3、确定管辖可以使各级人民法院明确自己受理的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防止因管辖不明造成的相互推诿或争抢。4、确定管辖有利于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实行监督,催促下级人民法院严格执行民事诉讼关于管辖的规定,纠正违反管辖规定受理案件的程序违法行为。5、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局部,有利于人民法院处理涉外民事案件。二、确定管辖的原那么1、便于当事人进行诉讼。2、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3、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4、兼顾各级法院职能和工作负担均衡。5、确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6、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三、管辖的分类〔一〕理论分类1、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依据管辖有法律直接规定还是法院通过裁定确定为标准〕2、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依据管辖是否由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为标准〕3、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以诉讼关系为标准〕〔二〕?民事诉讼法?的分类级别管辖、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协议管辖、专属管辖、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和合并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四、管辖恒定
管辖恒定,是指确定案件的管辖权,以起诉时为标准,起诉时对案件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因确定管辖的事实在诉讼过程中发生变化而影响其管辖权。包括级别管辖恒定和地域管辖恒定。
级别管辖恒定,是指某一案件在起诉时按照诉讼标的金额确定了级别管辖后,不因在诉讼过程中诉讼标的金额的增加或减少所造成的对原级别管辖标准的突破而变更级别管辖。
地域管辖恒定,是指某一案件在起诉时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管辖法院后,不因在诉讼过程中确定管辖因素的变动而改变。第三节级别管辖一、级别管辖的概念
级别管辖,是指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1、案件性质。〔是一般类型或特殊类型的案件〕2、案件的影响范围。〔案件自身或处理结果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响越大,对审判质量要求越高。〕三、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一〕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民事诉讼法?18条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1、重大涉外案件。“重大涉外〞,是指争议标的额大,或者案情复杂,或者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人数众多情况。2、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审判实践中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案情的繁简、诉讼标的金额大小、在当地影响。〕3、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1〕海事、海商案件;〔2〕专利纠纷案件;〔3〕商标权纠纷案件;〔4〕著作权纠纷案件;〔5〕涉及港、澳、台同胞或企业、组织的经济纠纷案件;〔6〕诉讼标的金额大或者诉讼单位属省、直辖市、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经济纠纷案件;〔7〕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和期货纠纷案件。〔三〕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民事诉讼法?第20条规定,“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四〕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1、在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2、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第四节地域管辖一、地域管辖的概念
地域管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我国是依据人民法院与民事案件的隶属关系来确定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辖。二、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
我国人民法院辖区与行政区域相一致。1、以当事人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为标准。2、以诉讼标的或诉讼标的物与法院辖区的关系为标准。三、一般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管辖,指以当事人的所在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来确定管辖的人民法院。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定的一般地域管辖原那么是“原告就被告〞原那么,指民事诉讼,由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即被告在哪个法院辖区,原告就应当到哪个法院起诉。除此之外,还以原告所在地管辖作为补充原那么。〔一〕“原告就被告〞原那么1、被告是公民的情况。由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1〕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1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2〕双方当事人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3〕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被告所在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4〕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2、被告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情况。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即其主要营业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二〕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的例外规定1、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2、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3、对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提起的诉讼。4、对正在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除上述情况外,民诉法?适用意见?还规定了4种情形:1、被告一方被注销城镇户口的。2、追索赡养费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3、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4、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1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三〕离婚诉讼管辖的特殊规定1、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我国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2、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我国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法院管辖。3、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管哪一方向我国法院提出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我国法院起诉的,受诉人民法院有权管辖。4、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我国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被告原住所地的法院管辖。四、特殊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又称特别管辖。指以引起诉讼的法律事实的所在地、诉讼标的所在地为标准,确定诉讼的管辖法院。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珠宝设计合同珠宝设计合同
- 计算机终端设备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版权质押合同标的具体描述
- 辔头马具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洗面奶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便携式儿童便盆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智能毛巾暖器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卧铺车厢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环保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合同
- 2024年度临时炊事员提供合同
- 电能计量复习试题及答案
- 中央空调热水三联供系统方案设计案例
-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不力倒查问责办法
- 《斯坦福大学创业成长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 《珍爱生命》主题班会
- 软件许可使用协议英文版
-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 等差数列的性质及应用教学设计
- 架空输电线路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 第10讲军人心理疏导与调适
- 麻醉科抢救制度
- JJG 936-2012示差扫描热量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