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电子教案_第1页
《古代文学》电子教案_第2页
《古代文学》电子教案_第3页
《古代文学》电子教案_第4页
《古代文学》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是关于神仙,神灵,神怪、神鬼、神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主角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神祇,故事的情节往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先秦文学

变形的”远古史话”

“征服自然说”。

“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有一定的现实依据。

最根本的特征是幻想、是创造。

神话往往具有超现实的特征。

神话与宗教密切相关。

“万物有灵论”(泰勒)

人类的好奇心和对未知事物的恐惧。(霍布士、休谟)对自然和社会的依赖(费尔巴哈)神话的求生母题

神话发展的一般规律

最初的神话是把客观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主观化为神与人的关系,或神、人、物三者的关系,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又逐步演化为半人半神,人、物的关系;最后因社会生产力进步而逐渐失去神性,还原为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关系(刘稚、秦榕《宗教与民俗》)

中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1中国古代神话的人物较多自然神的朴野品格。

2中国神话的非谱系化。

3中国神话的历史化。

4中国神话的世俗化、礼仪化。中国古代神话的精神实质

1深重的忧患意识2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3先民的反抗精神。

中国古代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2具体、形象的思维3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

名称及由来先秦:《诗》《诗三百》《三百篇》汉及以后:《诗经》诗、音乐及文本分类《诗经》中很多作品都讲到当时创作的情形,如:“不我过,其啸也歌。”(《召南·江有汜》)“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陈风·墓门)“是用作歌,将母来唸”(《小雅·四牡》)“虽曰匪予,既作尔歌”(《大雅·桑柔》)等。《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晋侯招待鲁使臣,“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大雅)之三,又不拜。歌《鹿鸣》(小雅)之三,三拜”。墨子·公孟》也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作者与时代周代诗人作诗的宗旨是将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周围的人,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理解自己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的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同意见、建议融为一体,以诗词语言传达给社会,传达给统治者。当时的人缺少对自己作品的珍视,更没有想到借诗传名。因此,《诗经》中仅有少数的作品标明了作者的姓氏,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以赠申伯”1、“采诗说”、“献诗说”

2、孔子“删诗”与以诗教育弟子。

3、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列诗为经典汉人功利观念太深,把《三百篇》做了政治的课本;宋人稍好一点,又拉着道学不放手--一股头巾气;清人较为客观,但训诂学不是诗;近人囊中满是科学方法,真利害。无奈历史--唯物史观和非唯物史观的,离诗还是很远。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把它当作文艺看呢!”(闻一多《匡斋尺牍》)个性情感和艺术精神

精妙的艺术表现1、 传统的赋、比、兴的表现方法。

2、 很善于构造情境,用特殊的境界表现抒发主人公的感情,如《小雅·采薇》;有的善于以感情的波澜贯穿自己所经历的事件,如《卫风·氓》。

3、 善于调动各种感官的感受力,巧妙的表现他们的情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作用。如《周南·关雎》

4、 善于以逐层开拓的方式开拓诗篇的内涵,使作品中的思绪形成跌宕起伏之势。如《小雅·鹿鸣》

5、 善于运用对比的表现方法,如《小雅·采薇》。

6、 有的很善于构造诗中各章节间的结合与衔接,特别突出的是运用了连环体的结构形式。如《大雅·既醉》

7、 大量使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关雎》君子,朱东润曰:“据毛诗序,君子之作凡六篇,君子或以为大夫之美称,或以为卿、大夫、士之总称,或以为有盛德之称,或以为妇人称其丈夫之词。”“就《诗》论《诗》,则君子二字,可以上赅天子、诸侯,下赅卿、大夫、士。”“盛德之说,则为引申之义,大夫之称,自为妻举其夫社会地位而言。”逑,毛传:“匹也。”按好逑,犹言嘉耦。荇,毛传曰“接余”,其他异名尚有不少,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莕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等等。龙胆科,多年生草本,并根连水底,叶浮水上。自古供食用。陆玑曰:“其白茎以苦酒(按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近人陆文郁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流,毛传:“求也。”用《尔雅·释言》文。朱熹曰:“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思,语助词。服,毛传:“思之也。”《庄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郭象注:“‘服’者,思存之谓也。”钟鼓,金奏也,是盛礼用乐。王国维曰:“金奏之乐,天子诸侯用钟鼓;大夫士,鼓而已。”按此诗言“钟鼓乐之”,乃作身分语。由两周墓葬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情况来看,金石之乐的使用,的确等级分明,即便所谓“礼崩乐坏”的东周时期也不例外。中原地区虢、郑、三晋和周的墓葬,已发掘两千余座,出土编钟、编磬者,止限于个别葬制规格很高的墓,约占总数百分之一。从青铜乐钟的制作要求来看,这也是必然——非“有力者”,实不能为。而这一切,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恰相一致。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思念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汉子笑嘻嘻,抱布来换丝。

不是来换丝,来就我筹媒。

送你渡淇水,一直到顿丘。

不是我失约,你没好媒人。

请你别生气,秋来以为期。

登上那破墙,去盼望那复关。

望不见复关,涕泪滚涟涟。

已见着复关,便有笑有言。

你卜你占课,幸无凶咎言。

以你车子来,以我嫁奁迁。

桑树未枯落,叶子柔沃沃。

唉唉斑鸠啊,不要吃桑椹。

唉唉女人啊,莫和男人混。

男人们寻欢,说甩马上甩,

女人沾上了,摆也摆不开。

桑叶离了枝,枯黄地上落。

从我嫁了你,多年吃苦过。

淇水汪洋洋,溅到车帷裳。

女子呀没错,男子耍花样。

男子呀没准,二意又三心。

多年作媳妇,不辞家辛劳。

早起又晚睡,并不止一朝。

我刚称心呀,你倒凶暴呀。

兄弟不知情,张口大笑呀。

前思又后想,自己伤悼呀。

愿和你偕老,到老使我怨。

淇水尚有岸,漯河尚有边。

结发的欢乐,说笑意绵绵。

誓约明明在,不想他欺骗。

骗了不想它,也就算了吧。

静女娴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娴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芦苇苍苍密匝匝,晶晶露水凝霜花。

我的人儿我的爱,河水那边像是她。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岖长又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宛然在那水中央。

芦苇苍苍密又密,露水未干清滴滴。

我的人儿我的爱,她在河边水草地。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诚难登。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河心小沙坪。

芦苇密密片连片,晶晶露珠还未干。

我的人儿我的爱,她在河水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弯又弯。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在河心小沙滩。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地里禾黍长成列,高粱正在发绿叶。行过旧地步子慢,心中恍惚意忐忑!了解的说我心忧愁,不了解的说我有要求。苍天苍天你在上,谁颠覆它成这样?地里禾黍长成队,高粱也正在抽穗。走过旧地步子慢,心中昏乱像酒醉!了解的说我在发愁,不了解的说我有要求。苍天苍天你在上,谁颠覆它成这样?地里禾黍长成行,快结米的是高粱。走过旧地步子慢,心中好像噎得慌。了解的说我在发愁,不了解的说我有要求。苍天苍天你在上,谁颠覆它成这样?

《毛诗序》:“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复,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史记•宋世家》云:“箕子朝周,过殷故墟,城坏生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兮。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楚辞已具有三重涵义: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最初的纂辑者可能是宋玉,只选了《离骚》和《九辩》。最后的增辑者是东汉后期的王逸。宋代以后通行的版本如下:离骚第一屈原

九歌第二屈原

天问第三屈原

九章第四屈原

远游第五屈原

卜居第六屈原

渔父第七屈原

九辩第八宋玉

招魂第九宋玉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

惜誓第十一贾谊

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三东方朔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九怀第十五王褒

九叹第十六刘向

九思第十七王逸就诗体而言,“楚辞”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朱熹说:“三百篇,性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所以,一般言及《楚辞》的特点,必举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二者的差别,在时代、地域、文化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诸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地域因素。

丘琼荪认为:北人性刚,南人性柔;北人的意域偏于现实,南人的思想近于浪漫。北方山川雄浑,南方山水清幽;北人生活较难而质朴,南人生活较易而奢靡。

刘师培分析得更具体,他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地,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多为言志抒情之作。

宋代黄伯思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若些、只、羌、谇、蹇、纷、侘傺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湘、沅、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蘋、蘅者,楚物也。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凭心而论,屈原的伟大之处,并非他那至死不离开楚国的实践行为,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进取模式,其内容包括:第一,忠君爱国。第二,独立不迁。第三,上下求索。第四,好修为常。

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除了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外,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首先,屈原已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升为象征体系,其中包括动物系统、植物系统、事物系统、人物系统。屈原在作品中,喜爱以香草作衣服、佩饰,喜爱以香草作饮食,喜爱把玩香草,喜爱以香草作礼物,喜欢在充满香草的环境中漫步流连,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最尊敬、追求的人,总之,他喜欢将一切事物,尤其是正面的事物与香草联系起来。

其次,屈原作品的“香草美人之喻”还表现为将男女关系象征君臣关系,即“男女君臣之喻”。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发愤抒情”文学传统的形成上。

《惜诵》云:“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意谓悼惜国事,秉忠进谏,以表达忧恤之心;发泄悼惜诵谏之愤,申抒忠君爱国之隐。表现了一种借诗歌抒怨泄愤的创作意识,也对屈原整个作品的抒情性、个性化以及政治失落后的巨大苦闷作了说明。

从散文史上看,仅仅几个字尚不足以称为文章,必须数句成段,才算散文的萌芽。少数甲骨卜辞已具备这种因素。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

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完整的卜辞格式包括占卜的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事后的验证(验辞),这就形成了叙事的有序性。

第一,创立了所谓“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委婉的给人物和事件以恰如其分的评价,通过“微言大义”,“寓褒贬,别善恶”第二,言简意赅,用词造句精确有序。

《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鷁退飞,过宋都。”《左传》的思想特别重“礼”。

体现了民本思想

赞扬开明政治,揭露残害人民的暴政暴君,以及统治者的败德丑行。

爱国思想。

左丘明十分尊重孔子,处处以孔子之是非来评价历史,但也有差异,一、孔子尊王贬霸,左氏对周天子十分冷淡,写五霸皆虎虎有生气。二、孔子尊君贱民,“为尊者讳”,左氏则表现出明显的民本思想,对于失民心之君(如鲁昭公),批评毫不留情。三、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左氏相信鬼神、卜筮,记录了不少的迷信活动,但又主张“民为神之主”,似乎天和神也要服从民意。左传》的文学成就第一, 擅长写战争。

第二, 精心描述政治纷争尤其是政变。

第三, 有意识的刻画人物个性特征。

第四, 叙事不限于纯客观地有闻必录,而是试图探索历史演变的必然性。第五, 关于《左传》的记言文

最为后人称道的首先是行人外交辞令

其次是臣下谏说之言

作为叙事文学来看,《左传》是第一部成功之作。既有重要的地位,也必然还存在不足。由于它的语言过分求简,拘守按时代分散叙事体例,以及拼接利用旧史料时剪裁太多,以致有些故事情节不够完整,事件原委交代不够清楚,人称前后不一,倘无后人批注,竟不知某某即某某。这都表现出由史官的群体记录制到作家的个人融会贯通的过渡性。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后世遂有了《左传记事本末》《左传事纬》等著作出现。《国语》是西周初至春秋末各国的文献汇编,又名《春秋外传》,其实与《春秋》没有关系。

从体例看,《国语》不是编年体,而是国别体,以记言为主、记事为辅。所记言行都是片断的,独立的,之间无连贯。今本《国语》共21卷,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君臣言行。最早的事发生在周穆王二年(前990),最晚的事发生在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从思想上看,《国语》虽有不少篇章符合儒家观念,但同时采纳其他各家思想。

《国语》的文学价值如下:

第一、关于记人,已有将某个人物言行相对集中编辑,为人物小传提供素材的意图。第二、《国语》记事,已能运用想象、夸张、讽刺、幽默等手法。

第三、《国语》记言,臣下诤谏和行人辞令之外,还有一些朋友劝勉之言。有的角度新颖,立论精警,说理细密,分析透辟,章法严谨,为古文家所称道。第四、《国语》的语言特点是通俗化、口语化。

《战国策》

2思想内容

A崇“计”——策略至上的政治思想B重“利”——争利求名的人生哲学

C尊“时”——明时审势的处世方针

文学成就

A姿态各异的人物群像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独树一帜的寓言文学

先秦诸子(哲理)散文

所谓子者,原是男子的尊称,而弟子称其师,也叫“子”。门人弟子述其师说而成书,则称某子,而成为一家之言,甚至一派之亚言。诸子的渊源,有远近二说,就远而言,当出于巫与史;就近而言,则有三说,一是出于王官。王官是古朝廷的官职,古代政教不分,官师合一,在一统之世,道定一尊。当周盛时学术没有专官,官守其职,世代相袭,是谓王官。及周室衰微,官学遂废,道术散于天下,由此遂为诸子之学。《汉书·艺文志》曰: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所谓出于某某之官,即指某家之王官。所谓某家者流,盖即其学派的衍流也。

二是出于救世之弊。诸子之学,各有特色,即是以现实社会为对象,故多以济世安民为职志。凡以玄想,或出世的思想,则非其主流。如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保民而王”,韩非子的以法、术、势行其霸王之术,墨子的兼爱、非攻,以实现其天下太平的理想,都离不开济世安民的精神。

三是折中说。吕思勉以为“先秦诸子虽曰救时之弊而起,然其说必有所本”、“天下无无根之物,使诸子之学,前无所承,周秦之际,时势危亟。何能发生如此高深的学术?天下亦无无缘之事,使非周秦之时势有以促成之,则古代混而未分之哲学,何由推衍之于各方面,而成今诸子之学乎?”孔子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

一曰“仁者,人也。”认为“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二曰“仁”即“爱人”(《颜渊》),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他认为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以“仁”治天下,象尧舜一样“南面而己。”

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四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退而提出“小康”社会的理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刑仁讲让示民有常……是谓小康。”

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

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

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他曾感叹地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当林放问礼之本时,他回答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

“礼”所讲的行为准则,也具有教化性质,要义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修养,自觉地约束自己,达到人际关系的协调,因而在精神上与“仁”“德”互相渗透贯通,所以孔子明确地把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儒家思想是以“仁”为内在思想核心,以“礼”为外在行为规范,以“中庸”为其辩证思维方法,以“知、行、学、思”为认识论的一套严密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学说,他们重视血亲人伦,重视现世事功,重视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方面,儒家继承了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想,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从属地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修改。(3)在社会伦理方面,他们以“仁”释“礼”,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学说,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为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未艾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论语《论语》释名《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成书1前十篇,自《学而》至《乡党》,是第一次编纂而成的,其特色是“义理精纯,章节简短,文字简约。”所记大部分是孔子的言论,对孔子称“子”。2后十篇,自《先进》至《尧曰》,是第二次续编而成的,义理较驳杂,其中有不少篇章与史实有相违之处,章简与字“长而多”。总之,前十篇大约成书于子思时代,后十篇大约成书于子思弟子时代《论语》的内容1全书共20篇,共计508章,15973字。2篇名无特别的深意,如《学而》并不专论为学。3篇章最多的是《宪问》,共47章,1340字,篇章最少的是《乡党》,仅1章,462字章字最多的是《先进》第26章,515字,最少的是《为政》第12章,6字:“子曰:君子不器”4《论语》的内容A对个人人格修养的提供B对社会伦理的论述C对于政治哲理的阐述D对于门人弟子及时人的施教的问答E对于门人弟子及古人、时人的批评F孔子的出与处及其日常行事G孔子的自述语H弟子对孔子的赞美及时人对孔子的批评I孔门弟子的言论行事前两项约占全书的一半,后七项也占一半《论语》的文学价值

1《论语》采用语录体裁,大量使用语助词

A在句首表示提示或转折

B在句中表示连接或层次

C在句末表示停顿或感叹

《论语》是文言文的文法基础,为大家所公认,如能熟读,就能了解文言文常用助词的用法。

2《论语》记事非常生动,刻画精细,如《先进》记孔子与子路等闲语时的神情,富有文学意味。

3《论语》文句简洁,更是后世议论文的初祖,词锋犀利,使人心悦诚服。如《季氏》讨论“伐颛臾”一章

4《论语》善用排偶句,如“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亦是骈文造句的规范。

5《论语》以当时通俗平易、明白畅晓的口头语言为基础,而又吸收了古代书面语言精确洗练、典雅严谨的长处,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独特的理论表述同时具有盎然的诗意。

《咏窗外李花》其一春风昨夜过窗前,今见李花艳艳鲜。人爱桃红浑不妒,只留洁白在人间。其二人言三月桃花美,余谓李花亦可怜。谁剪白云绣乡野,春风一弄更嫣然。《洛神赋》艺术成就首先,从不同角度对洛神的形体美、容颜美和意态美进行了精雕细刻,使其千娇百媚,栩栩如生。其次,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既突出洛神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气质,又注意以“动”写美,将其感情、性格人格化,充分显示少女的纯真、活泼、温柔的神态。再次,在刻画形象中,字里行间都注入了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表现出对她的无限依恋的情怀。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归去来兮辞》艺术特色一、语言清新,音节和谐。二、文气平和,诗意浓郁。《芜城赋》艺术特色一、巧用对比。赋的作意是痛惜广陵的荒凉残破,但并未直接落笔,而是先描绘一番昔日“全盛之时”的繁盛情形,为下文写荒芜蓄势。这样,一盛一衰的两种情景紧紧扣合,形成强烈对照。二、善用夸张。赋中写盛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衰时“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等很多句子,无不极尽夸张之能事。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写广陵的繁盛还是衰落,作者都是饱含感情。他不仅善于将描绘景色和直接抒情相结合,而且善于在行文中选炼恰当的字词,以加强感情色彩的表达。《别赋》艺术成就大量运用双句对偶,句式工整,声韵和谐,华美、流畅。在语言运用上,熔铸了古诗词句法成为骈偶句,多姿多彩,声律和美。善于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借以刻画人物,突出主题。《小园赋》艺术成就以渲染小园的清幽、闲适可居来反衬内心的烦躁。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用典贴切《与吴质书》这封书信,“前段念往,后段悲来”(清蒲起龙),通篇以抒感逝之情为主。语言流利婉转,文采斐然,虽然用了不少典故,但妥帖巧妙,一点没有艰涩之感。集评锺伯敬云:文帝书往往于没紧要处,口角低回,具有情理。又云:“参从无声”四字,想见文士放游之妙,无富贵气。(引自明王志坚《四六法海》卷七)书牍有言情、言理、言事之别。古今文家,此体以昌黎韩氏为最优。而多偏于事理,言情者绝少。子桓、子建,无所规仿,独抒性灵。辞意斐笃。曾文正公极抵为书牍正裁,不虚也。惟风骨稍颓,此时代为之,不可强者。(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卷十六)蒋心馀曰:“气体闲逸,风韵盎然。”谭复堂曰:“萦拂有致。”(近代高步瀛《魏晋文举要》引)

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成就论证严密,具有较强的逻辑力量。善于运用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来说理。有起有结,中心突出,是非分明,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陈情表艺术成就首先在于直摅真情至性,情辞恳切,不假雕饰,以陈情统摄叙事、说理,一一从肺腑汨汨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文笔简练流畅,少有典故和藻饰。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北山移文艺术成就写人写景,善于运用艳丽多姿的语言,描绘得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构思奇巧,富于情味重视辞藻、用典,特别注重对偶的工巧。与陈伯之书艺术特点立意鲜明,说理透彻,情贯始终。用事精当,文笔优美。魏晋南北朝小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小说观念开始觉醒,寓言与史传中业已萌发的各种叙事状物写人的手法,正在慢慢的转化为小说的技巧,中国古代小说进入了形成期。所谓“形成”是指此时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几大要素,但还不是十分完备。具体来说,魏晋小说的创作目的虽然有娱乐的因素,但主要是为实用;其创作方法虽有虚构,却仍受写实观念的束缚,以写实为主;它的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有的只不过只言片语。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1国人好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神鬼故事大量涌现。2佛教的传入推波助澜。艺术特点1“传录舛讹”的创作方法。A以真人真事为基础。B写远方异域之事。2“遂浑虚实”与“幻设”手法A传录过程中的“虚错”。B作家的“幻设”方法。志人小说由鲁迅提出(《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志人”就是“记人间事”。产生的原因1魏晋清谈2作家小说观念的变化志人小说的虚实手法魏晋小说的审美特征1神秘与怪异2寓意与寄托3畸行隽语4谐谑中的哲理“粗陈梗概”与画龙点睛传录与想象力。志怪与志人的共同点:叙事简略,形式短小。只有少数较长的作品,故事情节比较完整曲折,人物形象也比较清楚。绝大部分作品仅是粗陈梗概式的,篇幅短小,情节单纯。“片段”与细节《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个体之美深情之美性情之美风神之美隋唐五代文学唐诗繁荣的原因农村经济、庄园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政治制度开明、文化政策宽容、思想观念多元教育的普及和发达,全社会普遍喜爱诗歌的风气科举制度的引导,君主的提倡对诗歌创作的激励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融,姊妹艺术的滋润前代创作经验的丰富积累,自觉的继承和创新近体诗型形成,声调格律的完成隋及初唐诗歌南北融合的隋代诗坛南北朝后期存在着江左士族、山东旧族和关陇豪族三个政治集团和文化体系。最能表现关陇豪族文化精神的诗人是杨素,《赠薛播州诗》(十四章)是其最负盛名的诗作。江左诗人多是梁陈著名诗人的后代,他们只在梁陈诗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如亡国之痛、功名意识的增强等。著名诗人有许善心、虞世基、柳庄、王胄等。隋代三大诗人群体中,山东诗人的创作成就最大,其中最突出的是卢思道和薛道衡。在隋代诗坛上,创作成就最大,对初唐诗歌发展影响最大的诗人是杨广。隋炀帝现存诗歌43首,是隋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其中有乐府诗、有文人古诗、还有新体诗;而在乐府诗中,吴地民歌与北地乐府兼而有之,各擅其妙。杨广一生在扬州的时间很长,且身边集结了大批的善诗能文的江左文士,所以他写出了不少颇具南方文化精神、艺术真味的诗歌作品。杨广的写景诗也能将北方诗人的慷慨意气和南方诗人的细腻情怀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深沉、蕴藉的诗境来。如《诗》:“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春江花月夜》“春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隋代大儒王通(有王孔子之称)之弟,深受山东士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以及王通师徒王道霸略的河汾文化精神的影响,一心向往朝廷、肆力廊庙,虽然仕途屡遭挫折,一生三仕三隐,但到终老仍恨恨不已:“自有居常乐,谁知我世忧”(《王无功文集》卷三《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经历隋末战乱后,恬退隐逸思想渐渐占了主导(入唐虽也应诏作过太乐丞,“惟良酝可恋耳”)。

与当时软绵绵色迷迷的宫体诗不同,王绩的诗歌很少写娥眉粉黛,也不爱绮罗金钗,而是将目光从空虚无聊的宫廷台阁转向生动的乡野田园,在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发现生活的真趣。

“北场耘藿罢,东皋刈黍归。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秋夜喜遇姚处士义》)“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山夜调琴》)“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不如高枕上,时取醉消愁。”(《赠程处士》)

王绩是诗歌特点:坦诚、自然、淳朴、真挚。

从审美文化史的角度说,王绩那隐逸高蹈、放浪形骸的诗歌创作,上承陶渊明,下启李白,从而形成了道家道教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王梵志诗作佛语,也有儒家语,劝人行善,讲仁义,孝敬,勤读书,似偈语,似劝诫,似座铭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至死不入县。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征。十六作夫役,二十充府兵。碛里向前走,衣甲困须擎。唐太宗在贞观后期,下令对前朝文学进行总结,以魏征的《隋书·文学传序》持论最公,立论最高,指示了唐初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辞,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上官体”是龙朔初载诗坛流行最广的一种诗体,以“绮错婉媚”为本。所谓“绮错婉媚”,据赵昌平先生的阐释,是“绮错成文而能缘情宛密而得天真之致”的艺术风格。

一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

二同类对:“花叶草芽”是也

三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

四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

五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

六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一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如眉。六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七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

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暧将夕。(《早春桂林殿应诏》)许敬宗和“颂体诗”贞观四年,唐克突厥,天下大定,唐太宗在宫中提倡颂体诗文。到高宗永徽、龙朔年间,除“上官体”外,还有“铺排丽藻,歌功颂德”的“颂体诗”充斥宫廷,以许敬宗为代表。其诗的风格就是“富丽”,“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许敬宗的诗“无论表现什么内容,总是瑞云笼罩,德辉满天,这就使原来还稍有一点清气的的宫廷诗变成了镶金嵌玉、铺锦列绣的工艺装饰品”(葛晓音《论宫廷文人在初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见《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朝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

“初唐四杰”的艺术特征其一,具有和谐流转的音韵美。其二,词藻华丽,意象精美,色彩鲜艳。其三,对仗精工的骈偶结构;同时,顶针、蝉联、排比、双拟、回文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以及以赋为诗,铺张扬厉的表现方法的使用等。(周裕铠《王杨卢骆当时体——试论初唐七言歌行的群体风格及其递嬗轨迹》,见《天府新论》1988年3期)《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以豪放贯穿全诗,突破了一般送别诗感伤的窠臼。感情真挚,情调爽朗,语言流畅,熔抒情、议论于一炉。

诗歌尽力避开折柳送别、帐饮无绪等感伤意象以淡化愁绪,选用城阙、风烟、海内、天涯等壮阔意象以强化豪情,使全诗注入一种清新刚健的气息。《长安古意》艺术成就大量采用复叠、层递句式形成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并以比喻、象征、顶针、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春江花月夜》多视角写景多层次抒情情景水乳般交融“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尽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陈子昂生平及思想“陈子昂的复杂思想,可以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能妙赏自然之趣”(闻一多)诗歌革新理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雅兴寄汉魏风骨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陈子昂的诗歌成就及艺术特点“陈子昂在唐诗的发展史上起着开关闯道的作用,就文学体裁而言,他力挽狂澜,决心恢复‘音情顿挫’、‘有金石声’的汉魏古音,并创作了掷地作响的五言古诗,也对五言律体的形成作出了贡献”(韩理洲)艺术成就1格高气壮,声情激越。2存兴寄,蓄愤托讽。3洗华从朴,语言遒劲。登幽州台歌艺术特点把宇宙意识和人生悲慨交融。诗人把自己的情思和想象扩展到无穷无尽的时空,将一般诗人难以表现的时空境界诗化了,哲理化了。诗歌有一种超乎形象之美。语言苍劲质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字真可以泣鬼”(清·黄周星《唐诗快卷》)盛唐诗歌“盛”的表现一著名诗人众多二李白、杜甫三题材丰富四盛唐气象浑厚雄壮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繁荣原因首先,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为大多数文人提供了寄傲林泉的物质条件和安逸环境。其次,唐代科举取士的路径很多,除科举外,征召辟举也是一种辅助办法。再次,唐朝南北统一,水陆交通方便,唐人游学观览的风气十分流行。第四,山水诗和田园诗在晋宋之交同时出现,经过南朝到初唐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盛唐山水田园诗诗派的共同特征首先,他们都继承了东晋玄言山水诗中确立的关照自然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即在大自然中追求任情适意、怡然自足、逍遥自在的乐趣,领会老庄超然物外,与万化冥合为一的境界;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忘却自我,使心灵像一面莹澈的镜子,从虚明处照出完整的自然。其次,他们将陶谢诗的旨趣和审美观照方式与方外之情结合起来,形成了爱好幽寂空静之境的共同特色。第三,在继承陶谢诗歌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融兴寄于观赏、寄情兴于鲜明画面之中的表现方式,以及通过虚实关系的处理创造意境,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把山水诗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情和景的关系上,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协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遇景入咏时,他常常从高远处落笔,至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復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淡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笺》)“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耳。”(苏东坡)“语淡而味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之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笺》引《吟谱》)《过故人庄》艺术特点语淡而味不薄四联各有侧重但都不离“过”字,也都不着一个“过”字。对仗工稳、用字讲究。《临洞庭》作者写此诗匠心独运,与一般干谒诗不同。先从写景入手,写雄伟壮阔的景观,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后以“欲济”一句作为过渡,既承接前面写景,又巧妙地转入抒怀。而在抒怀之中,没有直接说出请求荐引的话,而是运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希望,而请求荐引之意也无须直接表白而自明了。此诗不仅抒情婉转巧妙,写景也很出色。作者紧扣诗题,突出湖水,不写其它。用“平”字写出湖水涨满之后,以广阔的太空、云梦泽和雄壮的岳阳城与之映衬,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点染,从而显出了洞庭湖水雄伟的壮观和震撼乾坤的气势。

“诗佛”王维生平及思想诗歌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幽愤诗如《偶然作》:“越女弹箜篌,复能邯郸舞。夫婿轻薄儿,斗鸡事齐主。黄金买歌笑,用钱不复数。许史相经过,高门盈四牡。客舍有儒生,昂藏出邹鲁。读书三十年,腰下无尺组。被服圣人教,一生自穷苦。”离别诗如《送别》《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等艺术成就“诗中有画”讲究构图布局,设辞着色,常以彩绘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如《终南山》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善于敷彩,并非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的晕染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影变幻不定的组合。还善于微妙的心理感受。诗中有乐诗中有禅“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叠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摩洁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唐音癸笺》卷5)“王右丞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摩洁诗好处在无世俗之病。世俗之病,如恃才骋学,做身份,好攀引,皆是。”(刘熙载《艺概》)盛唐边塞诗派边塞诗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写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写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记当代之边事,上自军事、政治、文化,下至朋友之情、夫妻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和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在边塞诗之列。”(胡大浚《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唐代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与唐朝边境战争的状况紧密相关。唐代的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追求建功立业的精神。盛唐国势强盛,周边国家多依附,友好交流和往来增多。唐代边塞诗繁荣的标志。数量大诗人多质量高高适诗歌风格特点:慷慨激昂,豪放悲壮。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直抒胸臆”。其次是在写景或刻画人物形象时,常常从大处落笔,以浓墨重彩式的粗犷笔调,概括而洗练地勾画出广阔雄浑的景物或形象,给人一种气魄宏大,胸襟宽广的不平凡感受。第三,最善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第四,很注重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完整,不大追求奇字奇句,语言显得质朴。高适的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风骨凛然。他不像王昌龄那样,以戍卒的口吻去抒情,也不同于岑参,以诗人的敏感去细致地描写边塞风光和生活的细节,而往往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的问题,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的意见,这使得他的边塞诗的主题常常具有不寻常的深刻性。燕歌行艺术特色首先,它扩大了乐府旧题的表现范围,在叙写边塞战争中突出了议军议政,加大了诗歌的内容涵量。其次,它善于运用议论手法来表现主题,它或以叙代议,或以比代议,或以刺代议,骄奢必败的道理,将非其人的恶果,揭示得深刻而又鲜明。第三,善用对比来突出议军主题岑参显示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具有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等风格特点。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流汗,孰知造化功”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写边疆少数民族和军营的生活风习。“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岑参诗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也最高的,是那些描写边防战士艰苦激烈的战斗生活,歌颂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概的诗篇“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唐诗别裁集》)“岑嘉州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多造奇”(《唐音癸笺》)“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殷璠)高岑比较高岑均久居下僚,高对民生疾苦更为了解;二人都有长期边塞生活的经历,但高赴蓟门、河西,岑至安西、北庭,所反映的边塞风貌不同;两人晚年均入蜀;艺术上都受建安文学的沾溉,悲壮遒劲是他们边塞诗共同的特点,但高诗沉雄劲健,岑诗奇逸峭丽;高尚质直,成多比兴。从艺术上说,高诗不如岑诗创造性强。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艺术特色写景奇壮声情激越《逢入京使》此诗的好处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概括和提炼,使之具有典型意义。“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刘熙载《艺概·诗概》)王昌龄诗歌内容边塞诗不戚戚于边塞苦寒,多表现克敌制胜的英雄主义。揭露朝廷穷兵黩武,将非其人,同情士卒。妇女诗宫怨诗:笔调凄苦哀怨如《长信秋词》闺怨诗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描绘江南妇女采莲浣纱的诗:情景俱美如《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赠别诗:构思婉曲,情味隽永如《芙蓉楼送辛渐》(寒语连江夜入吴)艺术成就善于概括感情,捕捉景物,并能用纯熟的艺术技巧凝练地表达出来。不管哪种题材,哪种风格,他都能表达得从容不迫,深情有致。他的抒情绝句,长于心理刻画,专意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王、李绝句比较李白长于写景,情寓景中;王以抒情为主,景物描写往往是感情的渲染和补充。李白的绝句往往是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王则锤琢洗练,婉丽浑成。李白绝句意畅语中,王则意在言外。“大概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胡应麟《诗薮》)他们两人异曲同工,各自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达到言简意重,语近情遥,耐人吟味不尽的完美境地。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余光中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长安却早已陷落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李白的生平及思想李白诗歌的内容讴歌理想,表现自我抗争命运,宣泄愤恨揭露窳政,针砭时弊反映民众生活塑造妇女形象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崇尚诗骚、追求自然的文学思想豪放飘逸的总体风格特征迥落天外的想象新鲜生动的比喻拟人大胆真实的夸张跌宕开阖的结构清新自然的语言各有千秋的不同体裁特征乐府歌行雄奇奔放绝句清新俊逸律诗一气呵成“诗圣”杜甫生平及思想读书壮游时期(712-745)十年困守长安时期(746-755)陷贼、为官时期(756-759)漂泊西南时期(759-770)致君尧舜、再淳风俗的儒家理想仁者情结忠君恋阙的心态杜甫的诗歌内容忧念社稷,反映时局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谴责战乱,希冀和平如《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哀悯苍生,揭露暴政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题画咏物,描绘山水如《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病柏》《病桔》《枯棕》《秋兴八首》《登高》《旅夜抒怀》思亲念友,抒发情谊如《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村》《梦李白》艺术成就美学思想和诗论追求壮美写真传神取精用宏,变化创新惊世骇俗与毫发无爽相统一的艺术效果沉郁顿挫的总体风格沉郁思想深沉真挚、感情炽热浓厚取材典型、蕴涵深厚寓意深曲、表达含蓄顿挫千汇万状的多样风格体物工细,曲尽其妙以文为诗,议论风生众体俱佳,集成创新乐府因事命题,不蹈陈迹五古七古,变化多端五律七律,各臻极致千锤百炼的语言精练准确丰富多彩口语化、通俗化中唐诗歌安史之乱,将唐代社会带入一个空前苦难的时期,强盛富足的唐帝国从此走向衰弱。在这场浩劫中,士人普遍经受战乱流离之苦,对国家、对人生、对历史获得一种深刻而惨痛的体验。当他们将这种体验表达于文学形式,文学就经历了一次洗礼,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时期。诗歌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后中国诗歌的一切法门都由此开启,而古典诗歌基本主题、体式和表现方式的成熟和定型也都在这个时期完成。“诗至贞元、元和,古今一大变”(清·冯班《钝吟杂录》卷7)大历诗风就整体而言,大历诗是盛唐向中唐转变的中介。它既是盛唐的延续,又是中唐的先声。年轻一辈的诗人由于过早的体验了人生的悲剧性,在心理成熟的年龄不仅形成异于他们前辈的社会认识,也形成他们独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战后社会环境的全面恶化,政治局势的变幻莫测,物质生活的持续匮乏,使他们刚从噩梦中醒来,又跌落在一个空虚的现实里,心灵充满无尽的忧伤。战后的现实直接影响到诗人的心态,也影响到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创作风貌。和盛唐诗人相比,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态度由浪漫变得现实,对诗歌的趣味“移风骨之赏于情致”(《唐音癸笺》),对诗体的好尚由古体转向近体,题材选择由表达思想、感兴咏怀转向日常生活、身边琐事。根据这些诗人的身份和活动范围,可分为地方官诗人、台阁诗人和方外诗人三个群体,也形成了三种完全不同的诗风。大历十才子台阁诗人的代表他们地位不高但富于才情,入仕朝廷作为“中兴升平”的歌手登上诗坛。饯行送别是他们最擅长的题材。他们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擅长近体诗的写作,风格清空闲雅,韵律和谐流利,在技巧上颇为成熟。刘长卿和韦应物

就诗史意义而言,刘长卿尤其显得重要。他的创作一方面保留着盛唐的范式,一方面又显著的体现盛唐诗向大历诗转变的轨迹。其早年的诗歌主要表达应试不第的希冀与失望交织的心态。他的性格似乎天生就带有浓重的悲观色彩,即使在青年时期的作品也见不到有盛唐人惯有的那种慷慨意气,预示了他日后诗歌创作总体的情绪基调。他早年的诗有很单纯的描述倾向,晚年愈益转向主观性的情绪表达,诗中的情绪表现总是以粗线条、类型化的定势出现“愁”“悲”“怜”“惆怅”“寂寞”等直接表达情绪的词语泛滥于诗中,使他的抒情方式明显具有写意的特征。在主体情感被突出、被强化地表达的同时,客观事象、物态都丧失了它们的本体性存在,成为程式化的东西。他最频繁的使用的意象,如“芳草”“白云”“青山”“潮水”等,在诗中的功能,象征性、隐喻性远远大于描述性、写实性,与表情词语一起构成清晰的风格印象,使人提起刘长卿就回味起那暮色和秋意中的萧瑟情调,但代价则是丧失了直觉的新鲜感。他给人“十首以上,大体雷同”的感觉,原因就在这里。他自称“五言长城”,但他早年的长篇五古五律明显功力不足,中年以后转以律绝为主,技巧也磨练得精纯圆熟,而七律则是他在艺术上贡献最大的诗体,像《送严士元》《长沙过贾谊宅》《登余干古县城》等篇情调安详,视野开阔,景象鲜明而浑融,语言洗练而流畅,在盛唐的精工高华之外别创一种清空流畅的风格。韦应物年轻时以门庇授御前侍卫,对唐王朝今昔盛衰的对比有最深切的体认。《骊山行》《温泉行》《逢杨开府》《燕李录事》等一系列作品追怀盛世、不胜俯仰今昔之感,构成大历诗最令人伤感的一个主题。而他行藏不定的一生,经历了由积极进取到消沉失望,再到满足安逸的精神历程,交织着仕隐的矛盾《寄李儋元锡》“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联,典型的代表了那个时代地方官诗人的矛盾心情。韦应物掌握诗体的能力比较全面,既娴于长篇歌行,也擅长短篇律绝。但他最为人推崇的还是五言作品,白居易称之为“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他在人格、艺术理想上倾慕陶渊明,诗歌技巧则吸收了谢灵运、谢朓的优点,从而形成气貌清朗温润、意境淡远超逸、语言洗练自然、节奏舒缓不迫的风格特点。大历诗坛还涌现一批方外诗人,如诗僧灵一、皎然、灵澈,道士吴筠、韦渠牟、李季兰、隐士秦系等。但他们的创作成就整体不高,不能与前两个群体分庭抗礼。总体来说,大历贞元时期是一个没有理想,缺乏激情,创造力贫乏的时代,虽然活跃着众多的诗人,却没有第一流作家,许多诗人仅以一二名篇留名诗史,如张继。顾况和李益他俩是真正对元和诗坛产生影响的从大历时代走过来的诗人。顾况诗在大历时期就显出独特的个性色彩,其取材之广泛无人可比,其中一系列与生命、死亡主题有关的作品与为数众多的题画诗,清楚的让我们看到他对生命的沉思和对艺术的热爱。通过这两个主题的表达,他尽情的宣泄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求,而古诗体裁无疑为之提供了适当的形式,通过强化某些句法、节奏、结构形态,运用生新粗砺的字眼和声调与转韵不规则性,他成功地构筑了一种奇峭生涩的崭新风格。但他的作品总的显得奇崛有余而精工不足,显得比较粗糙。他对个性化的追求,标志着开元以后一度泯灭的自我表现意识的复苏,韩愈、孟郊等人正是在他的旗帜下走向风格的建树。李益的边塞诗其凄苦哀怨的情调,在边塞诗壮烈的底色中渗进了一抹悲凉的色彩;而成功的心理刻画,则在盛唐边塞诗之外别开一个新的境界,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些作品被画为图,谱为歌曲,天下传唱。李益在元和初被征入朝,成为台阁唱和的中坚诗人,也是当时声望最高的前辈宗师,他以其地位和声望,左右了元和以后诗歌的风气。具体的说,其创作始终保持着大历诗风清奇雅正的格调,并将这一唐诗血脉传到晚唐求奇复古的韩孟诗派韩愈他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并实具政治才干的人,他志在重建道统和理性,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最严酷的问题,抨击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反对藩镇割据,攘斥佛老,反映民生疾苦,他自己屡遭贬谪的坎坷境遇更是对黑暗政治的直接控诉。

他那倔强而又旷达诙谐的性格,“唯陈言之务去”的创作观念,决定了要在中唐诗的创作和影响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事实上,他的诗融李白之瑰奇、杜甫之老健,济以古文家铺张扬厉的叙述和议论,最终的确创造出了一种奇肆排奡之风,而成“唐诗之一大变”,他笔下络绎不绝的“硬语”“险语”“狂语”“怪词”“变怪”,对陈熟疲软的大历诗风是有力的反拨。韩愈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七言古诗,凡欧阳修说的“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的内容主要尽于七古中,而挥洒铺陈,以文为诗的作风,更集中代表了韩诗的主导倾向。其七古真可谓是唐一大家,“七古之气局至韩、苏而极其致”(翁方纲)其“以文为诗”,在文体上往往表现为多赋体而少比兴,以古文章法为诗,以古文句法为诗,以议论为诗,诗兼散文体裁等特征,对丰富诗歌创作方法,拓展诗歌题材,促进诗歌题材和语言的自由解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韩愈七古在声律上显示出鲜明的反律化的倾向,显示出力图摆脱近体的影响,有意为古诗的体制的意识。孟郊可谓“元和之风尚怪”的前驱。其诗歌的艺术渊源是论诗主奇的皎然,他早年师从皎然,以新进诗人参加大历末的浙西诗会,诗会中的游戏诗风和诗体实验显然给他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同时他的诗歌又受元结复古意识的感染,重新推崇建安风骨,极力要从大历诗风的笼罩中走出来。贞元12年中进士后他一直沉沦下僚“狷介寡和”“气度窘促”的性格,使他强烈的感觉到自己与社会的对立“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赠崔纯亮》)贞元14年结识韩愈后,“心追古人而从之”的共同意识,使俩人互相激励,互相影响,共同在古诗艺术的探索中取得了成绩。与韩相比,孟郊更重视乐府诗的写作,以乐府特有的比兴传统和修辞特点熔铸一种奇崛古奥的独特风格,奏响了元和诗变的号角。他发扬顾况诗歌的自我表现倾向,以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极富个性的语言向疲软的贞元诗坛发起了冲击。他的作品不仅显示出感觉的具体化——对贫寒、疾病、衰老等感觉的表达由心理层次转向生理层次,而且将体会这种感觉的主体也具体化,开创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孟诗的艺术特点主要在诗歌语言方面,如奇特的造句“离杯有泪饮,无柳不枝春”(送远吟)“碧嶂几千绕,清泉万余流”(越中山水)生硬的构词“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长安羁旅行)“柳弓苇箭觑不见,高红远绿劳相遮”(济源寒食)生新的用字“春色烧肌肤,时飨苦咽喉”(卧病)“瑞晴刷日月,高碧开星辰”(送淡公十二首之二)“镜浪洗手绿,剡花入心红”(寒溪九首之五)反律化的拗崛声调“碧濑漱白石,翠烟含青蜺”(和皇甫判官游琅瑘溪)“高歌摇春风,喜凝芳菲时”(同年春宴)。这一切都融合为孟郊诗奇崛古奥的诗风,成为中唐诗坛一个独特的存在。

柳宗元柳诗的艺术渊源于《楚辞》,光大了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文学传统。安史之乱后,诗人们或因贬谪或因流寓,迁徙南地,吴越风光、荆楚神话民俗等南方文化因子逐渐渗透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柳因放逐而亲历南方独异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更因个人命运的遭际而对屈原的身世和作品产生强烈的共鸣。他是个性脆弱而敏感的人,长年的贬谪迁转使他一直生活在无比压抑的心境中,老无子嗣更给他增添沉重的心理负荷,尽管他极力排遣,诗中还是摆脱不了浓重的凄苦情调。其诗有时表现为孤寂,有时表现为惶惶不安,而更多的则表现为“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寂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南涧中题)那样的悲怆低回,痛苦、失落和孤独、惆怅从来没有被付之以如此精细而深刻的体验、玩味,由此,柳宗元将唐诗的情感表达推进到一个空前深刻的内省的境地。李贺他出生于皇族而因犯父讳而不得应试,对血缘的骄傲、对才华的自信、失意的挫折感,形成性格中的狂狷色彩,而家计负担的压力和对家庭的歉疚,又形成忍耐和焦躁的心态,在有限的短暂的生命中,诗歌成了生命的宣泄,同时也是他生命的寄托。他那可怕的写作状态,像膏烛的销融一般煎熬着自己的生命,使他的创作焕发出奇异的想象力和神经质的创造力。他的诗歌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历史等超现实素材,历史、时间在他笔下常常变得凝止,空间则变得多重而平面。像《浩歌》“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显示出他不同于一般人的感觉方式。

更重要的是,年轻的李贺过早的感受到生命的否定性的一面,阴森、荒寒、冷落、幽暗的事物成为激发和构成他诗歌感觉的主要对象,秋坟、鬼唱、死亡、魂灵成为他偏爱的意象,两者共同构成一种阴冷而略带神秘感的气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贺平生爱读《楚辞》,奇伟瑰丽的楚辞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精神渊源和风格楷模。在艺术表现上,则如钱钟书所指出的“长吉文心,如短视人之目力,近则细察秋毫,远则大不能睹舆薪;故忽起忽结,忽转忽断,复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错落。与《离骚》之连荒幻,而情意贯注,神气笼罩者,固不类也”(《谈艺录》46页)。在李贺接受的有限的前代艺术经验中,庾肩吾、庾信父子的诗歌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庾氏父子的绮丽的语言风格,给他以《楚辞》为骨干的乐府歌行中增添了绮丽的成分,但这绮丽色彩非但不能掩盖他内心深处的阴暗感觉,反而被其所渗透,开放为一朵朵冷艳而奇谲的花。李贺有近乎神经质的敏锐感觉,他经常不是用概念,而是用纯粹的感觉来把握事物,化实物为虚像。如《南山田中行》中的冷红(秋花)《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正月》中的寒绿(春草)细绿(细草)团红(红花簇)细青(稻)鲜红(荷花)青光(竹)玉青(新竹)等,这种被川合康三教授称为“未分化的感觉”(《李贺的比喻》)的表现,以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突出了事物的质感,造成独特的装饰效果。李贺诗歌还大量使用通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咏马》)“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唐儿歌》)“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李贺诗中还有丰富的比喻和拟人化表现,它们往往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种可逆性的比喻关系。像《三月过行宫》“风娇小叶学娥妆”,《梁台古意》“兰脸别春啼脉脉”,都改变了通常以物拟人的比拟关系。此外如水与刀、水与天、云与旗、旗与树等等。喻体与本体的互换,也显出诗人在艺术感觉上对传统感觉秩序的颠覆。“这种诗体(长吉体)在构思与艺术表现上有所独创,这方面的主要诀窍是:为某一史实或某一事物偶有所感,便从一点生发开去,精鹜八极,神游千载;既要从现实中解脱出来,力求想像的荒诞,又要紧紧地依据生活经验,力求感受的真切和形象的生动,并设法将这对立的两方面统一在同一诗歌意境中。”(陈贻焮《诗人李贺》)

“想像力丰富,是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这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最善于运用怪诞、华美的材料和词汇,尤其是富有美学意义的神话传说,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种异想天开,从来没有人说过的语言”;另一种情况是“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把所有被表现在他诗中的客观景物和主观心情一律加以深化和美化。”(马茂元《李贺和他的诗》)元白诗派元稹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今存800余首。主要成就在新乐府、艳诗和悼亡诗。其与白和韵、次韵的长篇排律,乃首创,故风靡当时。艺术特色元稹各体诗的风格特征不尽相同,但总的特点是浓笔重彩的渲染,曲尽其情的铺叙,工致传神的细节描写,这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