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首先,法是行为规范的一种,调整的对象是人的行为,思想层面的不调整,比如诅咒某人,拿个布娃娃针扎某人,犯意表示,这都属于思想,法律规范的是人的行为,比图偷盗行为,杀人行为,放火行为,抢劫行为等等,总之,法具有规范性,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不是思想。法为什么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呢?因为法具有国家强制力,这也是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所在,道德是社会规范,也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道德是没有国家强制力的,道德具备强制力,靠舆论压力,靠自律去实现,只不过没有上升为国家强制力而已,违背了法律是要承担不利后果的,比如杀人要蹲监狱,把人打成重伤要承担故意伤害罪的后果,靠的就是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公民能自觉守法,否则就会面临法律制裁,法律责任。法为什么具有国家强制力呢?因为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国家制定:从无到有,比如我们国家的宪法,在建国的时候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同纲领》是临时宪法性质的,到1954年的时候才真正有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个叫做从无到有,叫制定。国家认可:从有到有,比如江泽民当政的时候三个代表已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但是没有明确列入法律条文,直到2004年的时候才明确列入宪法条文,这个叫做从有到有,叫认可。国家为什么要去制定和认可法,就是为了要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的形式上升为国家意志。法的本质体现的就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注意,这里边是不是体现同统治阶级所有人的意志呢?不是,是体现统治阶级个别人的意志吗?不是,是体现统治阶级的个别人意志的简单相加吗?不是,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共同的,整体的意志,这才是正确的表述。归根结底,统治阶级的意志还是由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比如在刚建国的时候,生产力水平有限,没有网络,没有这样的物质条件,所以就不可能规定一些网络相关的犯罪,也不可能制定出来类似于电子商务法之类的法律,人的意识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物质条件,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法属于意识层面的,是对物质的反映。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法修正案(十一)关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十一)》),共48条,针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疫情防控、金融市场乱象等人民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作出修改完善,将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关于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尤其是我们广大考生在备考之际可能会产生疑惑。刑事责任年龄是法律规定的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年龄。刑法修改之前,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刑法规定的八类重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三是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但是近些年来,十四岁以下青少年实施严重犯罪的事件时有发生,对于整个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来说也是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未成年人接触外部世界的范围更广,了解社会的方式也变得更宽。相比于以前,现在的青少年对事务的认识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早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未成年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实施一些严重的刑事犯罪。许多专家学者呼吁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不要让“他还是个孩子”成为纵容犯罪的保护伞。立法机关也经过多次审议,作出如下修改: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三个点。第一,《刑法修正案(十一)》不是对于所有刑事责任年龄一律下调,只是部分下调,即对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下调。第二,己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是以特别残忍手段实施的上述犯罪才有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比如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或者使用的工具特别残忍等。第三,必须经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这个特别程序才可能去追究刑事责任。那么同学们可能会关心,在考试当中如果遇到了相关题目,我们该如何作答呢。由于《刑法修正案(十一)》还未生效,目前来说,大家在考试中一般还是按照旧法规定进行答题。除非题目中明确说明根据最新修正案内容进行答题。那么在3月1日以后,大家参加考试的,需要按照新法内容进行答题。所以各位同学需要认真学习有关修改内容,好好加油哦。军队文职法学知识:遗嘱继承部分的变化内容讲解法律部分整体的考察难度并不大。而法律考试内容涉及多个法律部门,主要涵盖了法理学、宪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等多个法律部门。在考试中每年新法的变化内容在备考的时候都需要特别注意,而对于我们法律界,今年最大的热点就是《民法典》的生效,所以今天也是主要带着大家对于民法典中有关遗嘱继承部分的变化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备考的路上少走弯路。《民法典》对于遗嘱继承的变化,首先就是种类的变化,增加了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所以在遇到选择遗嘱继承形式的题目时,不要落了这两种。然后除了要记住这两种的种类,我们还尤其需要知道对于这两种遗嘱的具体要求,打印遗嘱和录像遗嘱都需要两个以上无利害关系见证人在场见证方为有效,同时打印遗嘱需要遗嘱人和见证人在遗嘱的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而录像遗嘱则是要求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像遗嘱中记录其姓名或者是肖像,以及年、月、日。如果在做题的时候少了这些要求,那么选项可能就是错误的,需要我们能够辨别清楚。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效力的问题,在《民法典》生效之前,我们规定的是遗嘱继承过程中,如果存在多份遗嘱且遗嘱内容相互冲突的,则公正遗嘱的效力最高。但是按照最新的《民法典》规定,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则是以最后的遗嘱为准,也就是取消了公证遗嘱效力最高的规定。这样更能够反映出遗嘱继承需尊重被继承人真实意愿的要求。这些变化对于初次备考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太,但是对于有过备考经历的同学,就需要特别注意在学习的时候纠正之前的记忆,从而做对题目,拿到相应的分数。【例题】(多选)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以下属于遗嘱继承的形式有()A.公证遗嘱 B.打印遗嘱C.录像遗嘱 D.法定继承【答案】ABC»【解析】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可以分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其中遗嘱继承的形式有公正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法定继承是属于继承的一种,而不是遗嘱继承的形式。故本题答案为ABC。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关于下调刑事责任年龄的考点介绍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通过回应了群众关切,加强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更加反映出《刑法》切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的意义。虽然《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1年3月1日起才正式施行,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先期的学习,尤其是其中关于部分刑事责任年龄下调的规定更值得我们关注。在事业单位对于刑法知识的考察中,刑事责任的年龄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接下来就让老师带各位一起来看下《刑法修正案(十一)》中对于刑事责任年龄做出了什么样的新的规定,以及在事业单位考试当中将如何呈现。原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对依照前二款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而《刑法修正案(十一)》增加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同时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对比两个法条我们可以发现,《刑法修正案(十一)》针对部分刑事犯罪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原法条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论实施任何行为均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已满十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只需要对八种严重的刑事犯罪负刑事责任,即上文法条所罗列的八种行为。但结合社会生活发现,会存在部分年龄低于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甚至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的,如果这种行为却得不到法律的制裁显然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的修改回应了社会关切,将部分刑事责任的年龄进行了下调,增加了该法条。同时该法条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这样几点:1.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规定,包含十二周岁本身,而不包含十四周岁,刑法当中的''已满”包含本数,而''不满”是不包含本数的。2.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只需要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不是无限扩大了需要承担责任的范围。3.上述行为还需要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才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意味着在程序上是非常严格的,也是为了防止法院在审理时“一刀切”,而损害到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上就是我们关于《刑法修正案(十一)》当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部分下调的内容的介绍,刑事责任年龄作为事业单位考试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需要广大考生在备考时重点关注,对于这种更新修改的内容,更值得我们在学习时进行重点记忆。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各位,也祝愿各位能够在2021年实现自己的目标。【例题】(多选)《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对下列哪些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A.故意杀人B.故意伤害致人死亡C.抢劫D.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答案】ABD»【解析】《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故本题答案为ABD.军队文职法学知识:浅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一个常考的知识点,但是考生对于共同犯罪这一知识点不是很熟悉,那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共同犯罪。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犯罪是由一个人单独实施的,然而也有一部分犯罪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因此刑法理论上有共同犯罪一说。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一定义概括了共同犯罪的三个特征:1、主体为二人以上。2、有共同的犯罪故意。3、有共同的犯罪行为。首先,从犯罪主体来看,行为人必须是二人以上。这是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条件,即必须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犯罪,才能成立共同犯罪。其次,从犯罪的客观要件来看,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的犯罪行为,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实,彼此联系,互相配合,它们与犯罪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因果关系。例如甲与丙有仇,甲邀约到乙,谎称只是想将丙的脚打断,使其成为残废。某日,甲乙将丙堵在回家的路上,进行殴打。乙想将丙打残,遂砸其腿部。甲一心想置丙于死地,用砖头猛砸丙的头部,致丙死亡。本案中甲乙看似有共同故意,然而,甲乙两人共同故意的内容却不同。共同犯罪故意的内容要从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1、共同犯罪人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为他为互相配合共同实施犯罪。2、共同犯罪为不仅认识自己的行为引起的结果,而且认识其他共同犯罪为的行为会引起某种犯罪结果。3、共同犯罪人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案中甲的犯罪故意是杀人的故意,而乙的犯罪故意是伤害的故意,乙对甲的犯罪行为会产生丙死亡的结果主观上根本没有认识。两人故意的内容不同,当然也不能成立共同犯罪。最后,从犯罪的主观要件来看,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指各共同犯罪人通过意思联络,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决意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例如甲掌管国家机密,乙是某国的间谍。乙经常宴请甲,利用甲酒后放松警惕套取到国家机密甲乙均构成犯罪,尽管两人的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但因甲的罪过形式是过失,乙的罪过形式是故意,显然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以也不构成共同犯罪。应根据各自的行为分别定罪,甲的行为构成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乙的行为构成间谍罪。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共同犯罪过程中,有的共犯者超出了共同的犯罪故意范围,单独实施其他犯罪,由于其他共犯者对此缺乏共同故意的意志因素,此时则不成立共犯。而其中实行犯实施的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在刑法学上被称为共同犯罪中的“行为过限”。例如甲乙经共同谋划后到丙家盗窃,两人分头搜索财物。甲进入保姆的房间,将独自在家睡觉的小保姆强奸。对此,乙并不知情。甲乙有共同盗窃的故意,这点是肯定的,但甲强奸丙,此犯罪故意超出了甲乙原有的共同盗窃的故意,乙对此毫不知情,故甲除盗窃罪外,另构成强奸罪,乙只构成盗窃罪。【例题】医生甲在给病人开药时,一时疏忽开错药,护士乙在用药时不小心用量过大致病人死亡,则二者()A,均构成医疗事故罪 B.构成共同犯罪C.过失杀人罪 D.不构成共同犯罪【答案】ADo【解析】甲开错药是一时疏忽,乙用量过大是不小心,二者都是基于过失而产生的后果,二者无意思联络,不构成共同犯罪,B错误,D正确。《刑法》第335条规定:医疗事故罪是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A正确。C是一般罪名,本题适用医疗事故罪的特殊罪名。故本题答案为AD。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事责任年龄【试题演练】(单选)初中生甲现年13岁,整日在校园中欺凌同学,一日在抢劫同学乙财物时遭到反抗,遂将乙推下教学楼,致乙死亡,甲的行为()A.构成故意杀人罪,但不负刑事责任B.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负刑事责任,但免于处罚C.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D.待其满14周岁后应追究刑事责任,但应从宽处罚【题目解析】考点:法律-刑法-刑法总论-犯罪构成-犯罪主体。解析:正确答案C。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所以13岁的甲对将同学推下楼摔死的行为,不需要负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知识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之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条文第十七条的规定,将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无刑事责任年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三类:.无刑事责任年龄: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口诀记忆:烧杀淫掠绑爆投)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针对这八类行为九种情形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而非八个具体罪名,在我国司法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过达成共识。因为刑法第17条第2款的根本任务并不在于为刑法分则部分条文指明具体罪名,而是在于解决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范围。刑法确定上述年龄段的人应负刑事责任范围的统一标准,只是针对犯罪行为本身,也就是规定哪些种类的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这是由于考虑到这八种犯罪行为的高危害性和高认知性,从而认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有以上行为的应负刑事责任,高危害性指的是这八大行为对社会公共安全、人身权利等各方面的危害十分巨大,因此对这类犯罪的惩罚力度和广度都应该加大,这一点从对该类犯罪的刑罚重、主体年龄小可以看出。高认知度指的是这八大行为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很高的认知性,即以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一般正常人的认知水平能很清楚的分辨其犯罪的严重性,从而能符合其犯罪的主观方面。这八类犯罪行为中,故意伤害一定要达到重伤或死亡;抢劫而非抢夺,因为抢劫侵犯到的是特殊客体,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而抢夺只侵犯到财产权利;毒品类犯罪只针对贩卖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放火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的,过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年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军队文职法学知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分析很多考生对民法中“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清晰,这会导致其在做题时思维混乱,进而在考场上失分严重。下面笔者以《民法典》为准系统分析关于事业单位招考“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这一知识点。第一步,我们使用拆分法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进行理解:“自然人”是依自然规律产生、具有自然生命、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同时,《民法典》对自然人在法律上进行承认使之具备相应的民事主体资格。根据《民法典》第十三条的规定,“民事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第二步,依据上述,自然人应当具有生命,这个过程是指从出生起到死亡时止。因此推理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也印证了《民法典》第十三条“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规定。同时,我们可以认为只要是自然人就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因此又可推理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这又印证了《民法典》第十四条''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的规定。此两处是本知识点的重要结论,也是出题人关注的焦点,在考察中常以挖空式的原文考察法出题。第三步,在“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个结论基础上继续精确锁定这一资格的起始点,也就是具体以何为标准判定出生、死亡?基于当代产妇多在医院生产等现实,《民法典》第十五条规定:”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出生证明、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这也就给了我们明确的判定出生、死亡的标准。此处在考察时,出题人多以带有多个日期的案例让考生判断具体的出生日期。第四步,关于这一活人具有的法律资格一一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本应到此结束,但法律具有严谨性,也具有人间温情,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关注尚未出生和死亡之后阶段所对应的胎儿、死者的利益。根据《民法典》第十六条规定:“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根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这两条的规定让我们认识到:法律对胎儿利益保护是肯定的态度,但最终胎儿未能出生的除外。法律对死者利益保护也是肯定的态度,若受侵害可由相应人员依法维护。此两条在出题考察中基本不涉及利益具体维护措施,多对法律是否保护等态度上的认定进行考察。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如何精准辨析故意犯罪的各个形态《公共基础知识》科目是考试当中的常考内容,甚至对于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的考试,考试公告发出的考试科目就是《公共基础知识》。而在大部分的考试当中,虽然公告标注的考试科目是《公共基础知识》,但是在实际的考试过程当中,不仅会考查到《公共基础知识》的内容,还有行测以及申论的内容。对于《公共基础知识》科目的内容:主要包括时事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法律、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科技历史人文、地理、省情等知识。对于法律部分,是考试当中的常考点。现在我国在打造一个法治国家,一直在倡导要依法治国,所以在考试当中对于法律知识点的考查也是必要的。法律部分在考试当中常考到的内容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五部部门法。刑法的内容,是很多学员好奇的一部法律了,因为规定了很多关于犯罪的那些事儿,到底何种情况下才构成犯罪以及如何处罚的情形。其实,在犯罪的过程当中,由于出现了一些客观情况的变化阻碍行为人继续实施犯罪行为,或者犯罪行为人自己放弃犯罪,由于种种情况的不同,对于行为人犯罪状态的认定会有不同,从而也会影响到对犯罪行为人的量刑。在犯罪的过程当中,可能由于犯罪行为人停下来处在不同的阶段,则会呈现出不同的罪形态。如果一个行为齐备了某个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则会构成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称为犯罪既遂;若犯罪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没有达到某个犯罪的全部构成件,则属于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犯罪的几种形态也是考试当中的常考点,所以也是大家必须掌握的点。犯罪的形态只存在于故意犯罪当中,且只能是直接故意。因为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只能以结果的出现来认定,所以只有在直接故意当中存在不同的形态。比如张三具有杀害李四的故意,然后去买刀,然后去找打李四,将李四杀害并且李四死亡,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形态,其具备了故意杀人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主体合格、主观上具有杀害李四的故意、在客观上实施了杀害李四的行为并且将李四杀死了,这整个形态称之为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但是假如张三在买刀的过程当中,由于商店,老板看到张三形迹可疑,没有把刀卖给他,张三由于客观不能,被迫停止下来,停在了准备阶段,则张三的形态属于犯罪预备;假比如说张三买刀顺利,买到手了,然后去找到李四要杀害李四,那么只要在准备阶段之后都是实行阶段,都能构成下一个形态吗,其实不然。在准备阶段之后,和下一个阶段的区别点在于两个字一一着手,即对被害人的法益造成现实、紧迫、直接的危险。比如张三刚出门在去找李四路上,这个时候并未对李四造成现实、紧迫、直接的危险,所以仍然属于犯罪预备,当张三看到李四之后,提着刀朝李四砍去,那这个时候才能认定为着手,即这时才进入到实行阶段以及之后的行为后阶段,被迫停止下来,则构成犯罪的未遂,一定重在强调,在着手之后被迫停止下来。当张三实施了杀害李四的行为之后,李四不一定会死亡,所以如何来界定犯罪未遂,是在着手之后,犯罪结果出现之前,只要是由于犯罪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停止下来,都是构成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是在所有的犯罪阶段,包括开始准备之后,一直到犯罪结果出现,行为人自己主动的放弃犯罪,或者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是构成犯罪中止。比如在买刀的过程当中,或者在杀害李四的过程当中甚至在杀了李四之后,李四死亡之前,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都是构成犯罪中止。
对于犯罪的几种形态,如下图所示:T开始准备犯意产生阶段备部成件齐全构要思被迫停F,T开始准备犯意产生阶段备部成件齐全构要思准备阶段 实行阶段 行为后阶段着手 实行完毕自动停止.犯罪中止对于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在考试当中通常都是以案例的形式来考查大家,所以大家要对这个知识点进行理解。对于这个知识点再告诉大家一个做题技巧,即当拿到一个题之后,如何来区分各个形态:首先,看是否具备某个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若全具备,则是犯罪既遂,比如故意杀人罪,人死亡;盗窃罪,财物盗到手;故意毁坏财物罪,财物价值被毁坏等,都是构成犯罪既遂。若未完成,则看原因,为什么没有完成,若是自己的原因自动停止下来,则是构成犯罪中止,若是由于外因也就是被迫停止下来,再看停在了什么阶段,若是停在准备阶段,则构成犯罪预备,若是停在着手之后,则构成犯罪未遂。图示如下:I:看是否已完成「己完成一•犯罪既遂一 意志内一,犯罪中止-未完成②:原因』 r准备阶段一犯罪预备取土於:春停在什么阶段-L实行阶段一•犯罪未遂所以,如何精准区别这几个形态,重点掌握三个因素:1、某个犯罪的构成要件是否完成;2、为什么没有完成,是由于意志内还好由于意志外;3,认定着手的条件。如果大家能够掌握这三个因素,就能很好的区分犯罪的各个形态,应对考试的时候,不管案例怎么变化,把做题技巧拿出来应对,都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军队文职法学知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即自然人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公共基础知识科目中法律部分的重点内容,它的考察方式主要有:一是考察民事权利能力的起始时间:二是考察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三是描述案例来考察自然人实施的行为的效力如何。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一知识点。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胎儿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涉及到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如王某的妻子怀孕,王某死亡后留有遗产60万,则应为胎儿留份额,如果胎儿娩出时即死亡,则遗产重新分配。民法将自然人从年龄和智力两个角度,把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即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层面人<8周岁(不满S)9周岁二人<18周岁18周岁匕人16周岁三人<18周岁(劳动收入)智力层面无认知能力的精神病不能完全漏认的精神病—行为效力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由其法定代理人实施)1有效:①可实施纯获益的法律行为;②可实施与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法律行为2.效力待定:超越能力范围的法律行为(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就有效;其法定代理人不同意则无效)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我们了解了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知识点,用下列题目来巩固该知识点。【例题1】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A.始于独立生活B.始于出生,终于死亡C.始于18周岁D.始于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答案】B»【解析】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其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故本题答案选B.【例题2】李某所在单位为其购买了一份终身保险,此时李某已有身孕并指定胎儿为受益人。胎儿出生半年后,李某在一次车祸中遇难。此时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所有权属于()A.李某的法定继承人B.李某孩子的监护人C.李某的孩子D.李某的代理人【答案】Co【解析】胎儿原则上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涉及到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本题中李某指定胎儿为受益人,胎儿具备接受的资格。胎儿出生半年后,李某在车祸中遇难,保险公司支付的保险金应支付给李某孩子的监护人,但该保险金的所有权属于李某的孩子。故本题答案选C。【例题3】19岁的小张是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精神正常,但没有收入,完全依赖父母的汇款为其生活来源,则小张是()A.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C.无民事行为能力人D.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答案】Ao【解析】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类,一是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二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地实施法律规定自然人有权实施的一切民事行为。故本题答案选A。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法空间效力的知识梳理一、刑法的空间效力概念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哪些地方,对哪些人的效力,其实也是刑法对哪些地盘,对哪些人能约束并能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问题。二、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属地管辖——我的地盘我做主刑法明确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那么领域内,到底包括哪些领域呢,这显得尤为重要,其实针对领域内,具体包括一下三点:.领陆、领水、领空。(这是地理上所界定的,考试当中案例中出现关键词要能识别).中国的船舶或者航空器。比如湄公河惨案简要改编,两艘中国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发生劫持,受害人假设是阿拉伯人,犯罪嫌疑人隶属于泰国第三军区“帕莽”军营的9名士兵,案件发生地:中国商船,受害人:阿拉伯人,作案人:泰国第三军区的9名士兵。根据属地,中国籍商船,根据属地管辖,可以使用本法,即中国刑法。.行为地或结果地有一项在中国。比如一个人在缅甸扔炸弹,炸弹落在了广州,行为地缅甸,结果地广州,有一项在中国,仍然可以根据属地管辖适用中国刑法。(二)属人管辖——中国人在领域外犯罪要想适用属人管辖,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条件分别是1.中国人2.在领域外3.犯刑法规定之罪4.普通人轻罪(刑法最高刑三年以下)可以不予追究,重罪(刑法最高刑三年以上)受追究;特殊人,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不分轻重罪,都受追究。比如周立波在美国开车,从车上搜出枪支与两袋古柯碱,根据属人管辖,可以中国刑法。(三)保护管辖--外国人对中国人犯罪当作案地盘不是中国,作案人不是中国人,但是侵犯对象跟中国相关,有可能适用保护管辖,适用保护管辖的条件1.外国人2.领域外3侵犯对象是中国或者中国公民4.最低刑是三年(重罪)4.犯罪地和我国刑法规定都受处罚,比如安乐死,美国承认,中国不承认,两地规定不一致,不能适用保护管辖。可以适用保护管辖的例子,一个日本人在越南对中国人实施杀害。(四)普遍管辖——国际犯罪对于中国参加或者缔结的国际条约,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容行使管辖,比如跨国贩毒,跨国拐卖人口,海盗、恐怖活动,劫持航空器,种族灭绝等。做题技巧:先看属地管辖-一再看属人管辖--然后看保护管辖--最后普遍管辖【例题】我国刑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A.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B.犯罪人居住在我国领域内C.犯罪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D.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答案】Co【解析】刑法中关于领域内包括1.领陆,领水,领空2.中国船舶或者航空器上3.行为地或者结果地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故本题答案为C»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劳动法小练习劳动法相关知识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本篇就通过一些题目,帮助大家回顾一些相关知识。【例题1】以下劳动关系中,不适用《劳动法》的是()A.国有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B.现役军人与部队之间的关系C.个体老板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D.国家机关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答案】B»【解析】《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根据上述规定,A、C、D项适用《劳动法》。现役军人与部队之间的关系适用《现役军官法》。故本题答案为B»【例题2】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自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A.用工之日 B.签订劳动合同之日C.上级批准设立之日 D.劳动者领取工资之日【答案】A。【解析】《劳动合同法》第7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故本题答案为A。【例题3】《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A.12小时 B.24小时C.36小时 D.54小时【答案】Co【解析】《劳动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故本题选C。【例题4】刚从技校毕业的小红到一家餐厅当服务员,老板与小红签订了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工资为每月1000元,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950元。则小红在三个月试用期的月工资最低为()A.800元 B.900元C.950元 D.1000元【答案】Co【解析】《劳动合同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且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小红与老板签订的劳动合同1000元工资,其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是800元,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故应当最少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向小红支付试用期的工资为950元。故本题选C。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法因果关系考点汇总在军队文职考试中,刑法因果关系是刑法经常考到的题目,是我们事业单位备考的相对的重要考点,刑法因果关系是经常以案例的形式来考察对该知识的理解。接下来将从刑法因果关系的含义进行考法的解析,帮助同学们梳理事业单位考试中刑法因果关系的考点。一、刑法因果关系的含义因果关系是指实行行为与实害结果具有事实上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而且该实害结果是实行行为制造的不被法律所允许的法益侵犯危险的现实化时,就能肯定结果归属,即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例1】张某倒车为注意到车后的李某,倒车过程中碰到李某导致李某腿部表皮破裂,张某送李某到医院打破伤风针,结果由于护士的疏忽,导致李某过敏死亡,对于李某的死亡,张某()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C.构成过失杀人罪D.不构成犯罪【答案】D。【解析】刑法上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考虑的是直接因果关系,李某的死亡是由于过敏导致,过敏是因为注射了破伤风针,注射破伤风针是由于护士所为,所以李某的死亡和护土的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护士构成过失杀人罪。不能考虑张某的行为和李某死亡结果的间接关系:张某如果不碰伤李某,就不会去医院,不去医院就不会发生后续事件。这就是间接关系,若考虑间接关系,则一个犯罪事件可能会牵扯到各种人事,这是不合理的。故本题答案为D,张某不构成犯罪,不负刑事责任。二、介入因素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行为人的其他行为,则应通过考察介入因素的异常性大小,介入因素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等;如果介入因素异常且介入因素高概率导致结果发生,则原行为与犯罪结果的因果关系被切断,否则没有切断。【例2】铁柱开车撞伤翠花,送医途中,遇到“马路杀手”青青老师驾车横冲直撞,二车碰撞后,翠花当场死亡,那么翠花死亡是否归属于铁柱的行为呢()【解析】铁柱开车撞伤翠花,伤情严重根本不可能就救活的情况下,青青老师的驾车肇事行为只是提前了损害结果的发生,并没有阻断铁柱危险行为与翠花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死亡结果仍然归属于铁柱。如果翠花伤情及时送到医院可以救治成功,因为青青老师驾车肇事行为导致翠花当场死亡的,那么死亡结果归属于青青老师。军队文职法学知识: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考点之一,该部分内容不多,属于识记性和理解性知识点,但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对该部分内容掌握不透彻、理解不到位。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了预防、制止或控制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依法采取的对有关对象的人身、财产和行为自由加以暂时性限制,使其保持一定状态的手段,通常发生在行政处罚之前。一、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一)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三)扣押财物;(四)冻结存款、汇款;(五)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按照强制的对象,可以分为对人身的强制、对财产的强制、对住宅、工作场所等的强制。二、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尚未制定法律,且属于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事项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冻结存款汇款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且属于地方性事务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三、行政强制措施的程序要求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实施前须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经批准;(二)由两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三)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四)通知当事人到场;(五)当场告知当事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理由、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救济途径;(六)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七)制作现场笔录;(八)现场笔录由当事人和行政执法人员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拒绝的,在笔录中予以注明;(九)当事人不到场的,邀请见证人到场,由见证人和行政执法人员在现场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情况紧急,需要当场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报告,并补办批准手续。行政机关负责人认为不应当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应当立即解除。军队文职法学知识:抢劫罪和抢夺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是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制定的法律。它的任务之一就是保护公民的私人所有财产,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盗窃、抢劫、抢夺等犯罪行为却严重损害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些恰恰也是公考类考试中常见的有关刑法考点。其中的抢劫罪和抢夺罪最容易混淆,所以接下来就两者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具体内容如下:一、抢劫罪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抢劫罪构成要件:1、主体:抢劫罪的主体已满14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可2、主观方面:故意3、客体:抢劫罪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4、客观方面:抢劫罪的行为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夺取公私财物。注意:抢劫的其他方法是指为了当场占有财物,而采用的暴力、胁迫之外使被害人的身体处于不能反抗状态的方法,如用安眠药、酒灌醉、用药物麻醉、用毒气等。举例:甲买了一块瑞士手表,乙看到后非常喜欢,随后以自己生日为由约甲出去喝酒,期间猛给甲灌酒,甲不胜酒力醉到不省人事,乙趁机拿走甲的手表,则乙的行为构成抢劫罪。(二)转化型抢劫:《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按照抢劫罪处罚。构成转化抢劫需要具备以下要件:1、犯盗窃、诈骗、抢夺罪,是转化型抢劫的前提条件。2、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是转化型抢劫的主观条件。3、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是转化型抢劫的客观条件。举例:甲某天走在路上看见前方的乙身后背的包包很酷很喜欢,所以上前抢了包就跑,乙见状在后面紧追不舍,甲飞起一脚踹晕了乙,手拿包包扬长而去。二、抢夺罪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夺罪构成要件:1、主体:抢夺罪的主体已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2,主观方面:故意3、客体:抢夺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但不包括刑法分则中已有明文规定的特别物品,例如枪支、弹药、爆炸物等。4、客观方面:抢夺罪的行为是公然夺取公私财物。注意:抢夺罪的数量要素是数额较大(指500元至2000元以上)。举例::甲见乙迎面而来,见乙来者不善,担心自己的手提包被夺走,便紧抓手提包。乙见甲紧抓手提包,猜想包中有贵重物品,在与甲擦肩而过时,当面用力将甲的手提包夺走,乙的行为应以抢夺罪论处。三、抢夺罪与抢劫罪的区分1、主体范围不同:抢劫罪的主体已满14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可。而抢夺罪主体只有已满16周岁以上的人。2、客体不相同:抢劫罪侵犯的对象是复杂客体,即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抢夺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3、客观方面不同:抢劫罪采用的是致使被害人不敢反抗、不知或者不能反抗的强制手段占有财物;而抢夺罪则是乘被害人不备而夺取。注意:携带凶器抢夺的,应以抢劫罪论处。【例题】甲是某公司的会计,12月30这天携带20万现金去银行存款到公司的账户上,经过某胡同的时候,乙从其背后冲出,一把抢走了甲装有20万现金的包,则乙的行为构成()A.抢夺罪 B.侵占罪C.盗窃罪 D.抢劫罪【答案】Ao【解析】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者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本案例中乙的行为属于趁人不备公开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仅对财物实施侵犯行为,并未暴力威胁到甲,故乙的行为属于抢夺罪。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通过此题可知,该知识点一般案例型考察为主,首先要了解其概念,其次重点记忆每个罪名构成要件包括什么,通过构成要件来区分罪与非罪。军队文职法学知识:犯罪主观方面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何种刑事责任,并给犯罪分子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从该定义可知,刑法主要规范了三个字,“罪”、“责”和“刑”,首当其冲的是“罪”,刑法主要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就是犯罪。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模式为四要件说。分别为:犯罪客体,即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的法律利益,也即犯罪行为所侵害的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犯罪客观方面,即行为人实施了危害行为,危害行为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要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即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观方面,即犯罪主体实施犯罪时的主观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包括两种形式,即故意和过失。有些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和过失,则不构成犯罪,即无罪过事件,包括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故意又按照意志因素的不同表现,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比如甲将乙从80楼推下去,乙死亡的结果发生是必然的,甲是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丙在公园里拿气枪打树上位置很低的鸟,全然不顾附近奔走游玩的孩子,结果打伤了一个小孩,这是间接故意。过失犯罪,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丁开车看见前方有一位老大爷在穿行人行道,但并未减速,丁觉着还隔着好一段距离不会撞到,结果给老大爷撞死了。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主观能力,觉得自己开车水平高,并且误认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戊是一名医院的护士,在给病人注射青霉素之前忘记做皮试导致病人死亡,护士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接下来通过一道单选题来完成我们理论到实践的连接。【例题】“瓜农容某为防止别人偷瓜,在瓜田周围私接电网。一日晚,马某偷瓜触电,抢救不治身亡。容某对这种结果主观心理态度是()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 D.疏忽大意的过失”【答案】Bo【解析】容某明知自己私拉电网,放任马某被电死亡,在该题中,容某并无任何试图避免危害发生的举动。相反,如果容某立上警示牌,并告知电网的通电时间,后某人偷瓜触电身亡,此时容某的行为应认定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故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计后果,对危害结果不采取挽救措施,即间接故意。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有积极挽救的行为,对结果的发生持一种否定态度,即过于自信的过失。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法的效力范围通常会听到某某某因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被处以刑事处罚,又有多少人知道刑法是怎么适用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刑法效力的适用范围。一、概念刑法的效力范围,即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和在什么时间内具有效力。二、分类(一)空间效力刑法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对地和人的效力,也就是解决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刑法的属地管辖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具体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的司法管辖。(2)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刑法的属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刑法的保护管辖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刑法的普遍管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时间效力.概念: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刑法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生效以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我国刑法采取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三、解析:【例题】(单选)中国“郑和”号邮轮停靠在W国的H港,M国的汤姆在邮轮上盗取了我国公民栾某的旅行包,包内有5000美元。我国公安机关对此案行使刑事管辖权依据的原则是()A.普遍原则 B.属地原则C.属人原则 D.保护原则【答案】Bo【解析】1.刑法的属地管辖。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1)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具体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各国驻外大使馆、领事馆不受驻在国的司法管辖,而受本国的司法管辖。(2)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2.刑法的属人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3.刑法的保护管辖。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4.刑法的普遍管辖。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本案中,M国的汤姆在中国的游轮上盗取了我国公民旅行包,此游轮属于中国的船舶,适用属地管辖原则处理此事。故本题答案为B。军队文职法学知识:从“盗窃抗拒抓捕行为“看转化型抢劫罪2013年8月30日,何某进入山城区王某家中实施盗窃行为,何某入户盗窃过程中,外出买菜的王某回家之后已经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打电话向家人询问,并且接听了其妹妹的电话,此时何某应当知道王某已经回家,其仍然从厨房拿出菜刀,以菜刀威胁王某,将王某逼到南侧卧室,王某进入卧室后,被反锁在卧室中,便向楼下呼救,何某逃跑。这个案例中的争议点就在于何某的行为是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还是盗窃罪,在事业单位考试中,通常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考察。因此要重点掌握转化型抢劫罪的相关内容,区别于他罪。一、概念《刑法》第269条款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注:即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在刑法理论上,该行为被称之为转化型抢劫。”二、构成条件(一)主体条件:一般主体。其中,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典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任何犯罪行为,均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知,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如果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如果仅仅以暴力相威胁或虽使用暴力但仅仅导致对方轻伤的都无罪。(二)主观条件: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追求的非法利益、状态或者结果,不是指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而是指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后,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法利益、状态或者结果。转化型抢劫罪中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窝藏赃物是指行为人以转移、隐匿的手段保护盗窃、诈骗、抢夺所得的财物,拒绝恢复到原有状态。抗拒抓捕是指犯罪分子抗拒司法机关依法对其采取的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以及在犯罪时或者犯罪后被及时发现,抗拒一般公民将其扭送到司法机关的行为。毁灭罪证是指行为人为逃避罪责,毁灭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品以及销毁可以证明其本人罪行的各种证据。但是如果行为人在实行盗窃、诈骗、抢夺过程中,尚未取得财物时就被他人发现,为了非法取得财,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即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直接定抢劫罪,而不定转化型抢劫罪。(三)客体条件: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所谓生命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维持生命、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生理机能正常、维护健康利益的人格权。(四)客观条件: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1.对“暴力”的理解。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是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对财物的所有人、占有人、管理人不法行使“暴力”(有形力、感知力),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行为,即必须是针对被害人的实施,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但并不要求实际压制了被害人的反抗。如果只是为了摆脱抓捕,而推推撞撞,没有直接故意威胁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可以不认为是使用暴力。2.对“当场”的理解。转化型抢劫罪的当场,包括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的作案现场,也包括行为人逃离作案现场立即被人发现后的整个被抓捕全过程。注意:如果行为人作案时或者在逃离现场时没有被发现,在事后、在其他地点行为人被发现而对被害人或第三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不转化为抢劫罪。因为从作案到被发现其中间有明显的间隔,已不存在转化的可能性,以其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单独判断,其构成什么罪即以什么罪定罪处罚。而与先前的实施的盗窃、诈骗、抢夺已没有关系,不构成转化型的抢劫罪。三、案件分析那么陈某的行为是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还是盗窃罪?主要分析如下:本案中,何某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而非入户盗窃。首先,何某在入户盗窃的过程中被王某发现,虽然并未盗取财产,也未伤害被害人身体,表面看起来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似乎并不具备抢劫罪的特征,但是,被告人在知道被害人已回家的情况下,仍然从厨房拿出菜刀,逼迫被害人进屋,客观上造成被害人不敢反抗、不敢抓捕,完全符合转化型抢劫的相关规定。【例题】下列哪一行为属于转化型抢劫()A.甲入室盗窃,被主人李某发现并追赶,甲进入李某厨房,拿出菜刀护在自己胸前,对李某说,你千万别过来,我胆子很小,然后,翻窗逃跑B.乙抢夺王某的财物,王某让狼狗追赶乙,乙为脱身,打死了狼狗C.丙骗取他人财物后,刚准备离开现场,骗局就被识破。被害人追赶丙,走投无路的丙从身上摸出短刀,扎在自己手臂上,并对被害人说,你们再追,我就死在你们面前,被害人见丙鲜血直流,一下愣住了,丙迅速逃离现场D.丁在一网吧里盗窃财物并往外逃跑时,被管理人员顾某发现,丁为阻止顾某的追赶,提起网吧门边的开水壶,将开水泼在顾某身上,然后逃离现场【答案】D。【解析】《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选项A错误。甲虽然在入室盗窃后为抗拒抓捕拿起菜刀,但是,他是因为胆小把菜刀护在自己的胸前,并没有展示菜刀并使用暴力威胁受害方,因此,不认为是转化型抢劫。选项B错误。乙的侵犯对象是狼狗,并没有针对王某实施暴力,因此,不属于转化型抢劫。选项C错误。丙虽然当场使用了暴力,但是,使用暴力的对象是自己,而非是受害人,因此不属于转化型抢劫。选项D正确。丁盗窃后被发现,为了抗拒抓捕当场对受害人使用暴力,因此属于转化型抢劫的规定。故本题答案为D。军队文职法学知识:从“盗窃抗拒抓捕行为“看转化型抢劫罪2013年8月30日,何某进入山城区王某家中实施盗窃行为,何某入户盗窃过程中,外出买菜的王某回家之后已经发现有异常情况,立即打电话向家人询问,并且接听了其妹妹的电话,此时何某应当知道王某已经回家,其仍然从厨房拿出菜刀,以菜刀威胁王某,将王某逼到南侧卧室,王某进入卧室后,被反锁在卧室中,便向楼下呼救,何某逃跑。这个案例中的争议点就在于何某的行为是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还是盗窃罪,在事业单位考试中,通常以案例的形式进行考察。因此要重点掌握转化型抢劫罪的相关内容,区别于他罪。一、概念《刑法》第269条款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注:即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在刑法理论上,该行为被称之为转化型抢劫。”二、构成条件(一)主体条件:一般主体。其中,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典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任何犯罪行为,均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知,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但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如果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定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如果仅仅以暴力相威胁或虽使用暴力但仅仅导致对方轻伤的都无罪。(二)主观条件:是指犯罪人主观上通过犯罪行为所追求的非法利益、状态或者结果,不是指直接故意中的意志因素,而是指故意犯罪中,行为人通过实现行为的直接危害结果后,所进一步追求的某种非法利益、状态或者结果。转化型抢劫罪中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是:“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窝藏赃物是指行为人以转移、隐匿的手段保护盗窃、诈骗、抢夺所得的财物,拒绝恢复到原有状态。抗拒抓捕是指犯罪分子抗拒司法机关依法对其采取的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以及在犯罪时或者犯罪后被及时发现,抗拒一般公民将其扭送到司法机关的行为。毁灭罪证是指行为人为逃避罪责,毁灭作案现场遗留的痕迹、物品以及销毁可以证明其本人罪行的各种证据。但是如果行为人在实行盗窃、诈骗、抢夺过程中,尚未取得财物时就被他人发现,为了非法取得财,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即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直接定抢劫罪,而不定转化型抢劫罪。(三)客体条件: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所谓生命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维持生命、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生理机能正常、维护健康利益的人格权。(四)客观条件: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1.对“暴力”的理解。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是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对财物的所有人、占有人、管理人不法行使“暴力”(有形力、感知力),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行为,即必须是针对被害人的实施,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但并不要求实际压制了被害人的反抗。如果只是为了摆脱抓捕,而推推撞撞,没有直接故意威胁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可以不认为是使用暴力。2.对“当场”的理解。转化型抢劫罪的当场,包括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的作案现场,也包括行为人逃离作案现场立即被人发现后的整个被抓捕全过程。注意:如果行为人作案时或者在逃离现场时没有被发现,在事后、在其他地点行为人被发现而对被害人或第三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不转化为抢劫罪。因为从作案到被发现其中间有明显的间隔,已不存在转化的可能性,以其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单独判断,其构成什么罪即以什么罪定罪处罚。而与先前的实施的盗窃、诈骗、抢夺已没有关系,不构成转化型的抢劫罪。三、案件分析那么陈某的行为是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还是盗窃罪?主要分析如下:本案中,何某构成转化型抢劫罪,而非入户盗窃。首先,何某在入户盗窃的过程中被王某发现,虽然并未盗取财产,也未伤害被害人身体,表面看起来没有造成任何后果,似乎并不具备抢劫罪的特征,但是,被告人在知道被害人已回家的情况下,仍然从厨房拿出菜刀,逼迫被害人进屋,客观上造成被害人不敢反抗、不敢抓捕,完全符合转化型抢劫的相关规定。【例题】下列哪一行为属于转化型抢劫()A.甲入室盗窃,被主人李某发现并追赶,甲进入李某厨房,拿出菜刀护在自己胸前,对李某说,你千万别过来,我胆子很小,然后,翻窗逃跑B.乙抢夺王某的财物,王某让狼狗追赶乙,乙为脱身,打死了狼狗C.丙骗取他人财物后,刚准备离开现场,骗局就被识破。被害人追赶丙,走投无路的丙从身上摸出短刀,扎在自己手臂上,并对被害人说,你们再追,我就死在你们面前,被害人见丙鲜血直流,一下愣住了,丙迅速逃离现场D.丁在一网吧里盗窃财物并往外逃跑时,被管理人员顾某发现,丁为阻止顾某的追赶,提起网吧门边的开水壶,将开水泼在顾某身上,然后逃离现场【答案】D。【解析】《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选项A错误。甲虽然在入室盗窃后为抗拒抓捕拿起菜刀,但是,他是因为胆小把菜刀护在自己的胸前,并没有展示菜刀并使用暴力威胁受害方,因此,不认为是转化型抢劫。选项B错误。乙的侵犯对象是狼狗,并没有针对王某实施暴力,因此,不属于转化型抢劫。选项C错误。丙虽然当场使用了暴力,但是,使用暴力的对象是自己,而非是受害人,因此不属于转化型抢劫。选项D正确。丁盗窃后被发现,为了抗拒抓捕当场对受害人使用暴力,因此属于转化型抢劫的规定。故本题答案为Do军队文职法学知识:《民法典》之继承编修改要点《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其中修改的内容将成为各类考试的宠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继承编修改的要点。一、遗产范围调整(一)遗产范围又列举变为概括一一解决网络虚拟财产能否成为遗产的问题(-)修改后: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三)原法条删除:①公民的收入;②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③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④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等二、丧失继承权和宽恕制度(一)丧失继承权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新增第5项和隐匿遗嘱会导致丧失继承权:(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4)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5)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受遗赠人有上述行为的,丧失受遗赠权。(二)对继承人的宽恕制度继承人有上述第3项至第5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三、代位继承增加侄子代位继承一一解决家族遗产传承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注意此处代位继承的主体是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而不是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晚辈直系血亲,区分于一般的代位继承。四、遗嘱继承部分(―)增加录像遗嘱和打印遗嘱1、增加打印遗嘱: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2、增加录像遗嘱: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以及年、月、日。(二)修改公正遗嘱最高法律效力原有数份遗嘱内容相冲突的,以公正遗嘱为准,修改为有数份遗嘱内容相冲突的,以最后一份遗嘱为准,取消公证遗嘱的最高效力。五、练习1、判断题: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所有个人合法财产都可以被继承。()错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是遗产,但如法律规定不能继承的除外。2、(判断题)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正确。录音录像遗嘱、打印遗嘱、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刑法热点分析之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刑法内容在例年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法律热点考试科目,其中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考查频率也是极高的,在我们做题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对于一些常考考点很难掌握,今天我们以刑法中的一个知识热点一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进行解剖分析。一、法条规定《刑法》第22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二、知识点梳理一般情况下完整的犯罪过程:思想-准备-实施-既遂,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指在某一个阶段由于一些原因行为人停止实施犯罪,对于行为人这一行为,我们法律上是如何处置的。考题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其一,行为人在哪一阶段停止实施;其二,行为在此阶段停止的原因;结合这两点确定行为人属于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哪一种以及对于此种未完成形态的处罚原则是怎样的。犯罪预备:准备阶段+意志外原因处罚原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剖析:这里的准备阶段是指未实施犯罪准备相应的工具,制造相应的条件,意志外的原因通常包括第三人的原因、被害人的原因、环境因素、身体情况等犯罪未遂:实施阶段+意志外原因处罚原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剖析:在做题过程中如何准确定位实施阶段,或者说如何来界定出未遂和预备的界线,以是否“着手”为界定点,即是否被害人造成现实的、紧迫的危险,造成现实紧迫的危险则是处在实施阶段,意志外原因同预备相同+达到足以阻止的程度(如小区周围360度无死角摄像头,无法作案)犯罪中止:全过程+意志内原因处罚原则: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剖析:中止发生在犯罪全过程,同时中止的原因在于意志内也就是行为人自己选择了放弃。其中原则需要对号入座,应当和可以的区分尤为重要,应当有必须之意,可以有选择之意。三、答题技巧常考题型:案例+属于犯罪未完成形态中的哪一个做题两步走:第一步:读题,如果题目中的体现的是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我们可以确定属于犯罪中止,下一题。第二步:看阶段,如若排除第一步的情况,此时看行为是在实施阶段还是准备阶段放弃犯罪,实施阶段-犯罪未遂,准备阶段-犯罪预备希望刑法学习技巧能给予大家更多学习刑法的动力。军队文职法学知识: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是民法总则的重要制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解决的都是一个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地,下落不明一段事件以后,该如何处理的问题。其次,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所侧重保护的利益是不同的。宣告失踪重点保护失踪人的利益,宣告死亡重点保护厉害关系人的利益。因此需要我们将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对比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记忆。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不仅是民法总则的重要制度,它也是民事诉讼的特殊审理程序。因此我们在学习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的时候要从实体和程序的角度去分析。《民法典》第四十条自然人下落不明满二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民法典》第四十六条自然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死亡:(一)下落不明满四年;(二)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满二年。因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请宣告死亡不受二年时间的限
±±<4-0)旦0大防宣告死亡情形卜落仆肺两年(起算点从失去音讯之日其起算,因战争下落不明的,战争结束之日或有关机关确定的卜落不明之日起算)1、卜落Z月满4年2、因意外事件(地震、洪水、海啸、飞机失联)下落不明满2年3、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自然人不可能生存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受理人民法院公告3个月1、下落不明满4年或因意外事件卜落不明满2年的公告期为1年2、意外事件下落不明,经有关机关证明该&然人不可能生存的公告期为3个月宣告失踪死亡死亡日期:1、I、落d胡满四年的,判决作出之日2、因意外事件宣告死亡的,意外事件发生之日宣告效力财产代管人失踪人的财产由其配偶、成年子女、父母或其他愿意担任财产代管人的人代管。代管有争议或没有前款代管人的或前款代管人无代管能力的由法院指定人代管。1、妻离:被宣告死亡人的婚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2、子散:一方有权单方送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新能源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合同3篇
- 2024年房地产代持业务合同模板:保障权益与规范操作6篇
- 2024年度货物运输合同中对货物损失、灭失责任的明确与承担3篇
- 2024专项产品线唯一供货商协议一
- 屈光参差性弱视病因介绍
- 2024年高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技能鉴定理论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安全生产作业规定和制度
- 粮食经纪人采购合同范例
- 运维兼职合同范例
- 雇佣接送小孩合同范例
-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科学试卷
- 无人机消防安全指南
- 2023北京西城六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京东五力模型分析报告
- 医疗设备简明读本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五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苏教版)
- 培训班授课教师课时费用领取表
- 船舶辅机:喷射泵
- 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
-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2023年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孙子兵法-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