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_第1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_第2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_第3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_第4页
教师资格证初中科目二《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基本知识

由来: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的含义概念:广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学校教育。

三有三要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主导),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有人就有教育

历史性:古今不同

相对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性质正向、负向

呈现形式显性(计划内),隐性(计划外)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X不考

(生物、心理否认生物起源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了教育的社会性)的起源学说助记:本能生利息

心理起源儿童对承认无意识模仿人物:孟禄

助记:心理仿孟禄

劳动起源劳动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

的统一助记:米凯爱劳动

1原始社会简单劳动无阶级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2古代社会劳教分离有阶级

①夏商西周:(奴隶)①外国(奴隶)

庠、序、校古埃及:

古代社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文士学校

教育的总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文字、书写、执政能力

体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①产生学古希腊:

校②教育②战国——清末(封建)斯巴达/军事体育/尚

生产相脱春秋战国:私学武

离③阶级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雅典/政治、哲学、文

性、等级性独尊儒术/察举学、艺术等

④道统性、制。/尚文

教育的发展专制性、刻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②中世纪(西方)

板性、象征隋唐:隋炀帝/科举制兴起教会学校:

性⑤学校宋朝:四书五经(封建社会教七艺(三科:文法、

教育初步育内容)修辞、辩证法;四学:

形成,未形清末1905:废除科举制算数、几何、天文、

成复杂结音乐)

构体系骑士学校(七技:骑

马、游泳、

投枪等)

3近现代最早实施义务教育(德国)20世纪后特征:修筝冲

国家加强干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多元化、现代化

(全民多现身)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2.阶段(单选)

“培根.寺萋纽鲂、序通.麟尔巴

马克思主义牧育学的发展

特、上雅、卢梭、洛克.找斯察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1.东方:孔子.《学记》洛奇

2.西方:苏洛限靠泊拉朋、

甲士型0、能体田

萌芽阶段(必考单选)创立阶段:发展阶段(低频考点)

(零散的思想和观点,未成体系)包括:创立派、其他派(出现了众多教育学派)

(教育问题成了专门领域)

一、一本书《学记》,一个一、创立派一、马克思教育学的发展

人孔子1.培根:培根首提出1.马卡连柯:集体主义教

1.战国时期,《学记》世界、称谓: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育(连坐)

中国、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观点:首次提出教育学应独立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

教育问题的著作。2.夸美纽斯:纽斯来实现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

①“建国军民,教育为-称谓:教育学之父著作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著作:《大教学论》,标志教育3.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②“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学独立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著

开而弗达”一一启发式教学观点:泛智教育思想/班级授课作

③“学不蹒等”——循序制/直观性教学方法(助记:级

渐进智夸大独立)

④”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3.康德:康德首讲授

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4.赫尔巴特:巴特来规范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称谓: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

------教学相长'教和学的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之父

关系'著作:《普通教育学》独立规范

的学科、现代第一本

观点:①卷向性教学原则.(邳

2.孔子《论语》(世界修亨学结管)

上最早提出启发教育思想

②以伦理和心理学为基础

的人)

③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④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②教育方法:学、思、行结

5.杜威:杜威真现代

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称谓:实用主义/现代教育/进

学则殆。

步教育代表

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菲

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不发/因材施教

观点:儿事、.孥擎、.手剪为中

③目的:培养从政的人:学

而优则仕

二、西方二、其他派二、现代教育学理论发展

1古希腊:1.卢梭:卢的爱儿很自然赞可夫发展性教

@苓格艳底:产婆术(问答《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学理论

>),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最早发现儿童教育的教育家布鲁纳结构主义、

育.2.洛克: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发现教学

②柏拉图:《理想国》/寓学漫画布卢姆掌握学习

习与游戏《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理论

③亚里士多德:教育遵循自绅士教育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然,最早倡导和谐全面发展3.裴斯泰洛齐(x不太考)裴斯苏霍姆林斯全面和谐

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心理重劳动基教育

4.斯宾塞:斯宾塞准备学知识

直1,西方最早教育著作,巴班斯基最优化理

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

世界第一部研究教学法论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相互影响

社会因素W一一>教育

1.与生产力(单选、一级简答)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一决定教育发展水平(助记:龟速构防守)

①去庠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一经济功能(助记:两再一新促生产)

①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言律

②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进行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与政治经济制度(单选,二级简答)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助记:体内性质两权一亩地)

政治经济制度①决定教育的性质②决定教育目的③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④决定受教

育权⑤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助记:人鱼公主促政治)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的人才——主要途径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社会舆论

④传播一定的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政治社会化

3.与文化(单选,简答)

/文化对教育制约(不需要背诵)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②传播、交流文化③选择、提升文化④更新、创造文化

学校文化:全体或部分成员习得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设施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4.与人口(单选低频,不需要记忆)

/人口数量制约教育规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①减少人口数量②提高人口素质③改善人口结构

DR”

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人鱼公主促政治

两传选新促文化

(四)教育与人的关系

五大规律二大动因四大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五大规律(背诵一级简答)

规号称表现启示

顺序性从低到高从衢到繁从量到质循序渐进

阶段住锚阶段一W、凝、/忸)W

慢-71‘隽弹83

互补性心互补生生互补磋或短

]—H.・

个别差异性群体和群体个体和铀因材施救

少年期(11、12—14.15岁)"危险期"或"心理断字廉"

曲述个体身心发电的一糊山1,(加黑部分必答)

,(1)个体身心发”有飓姓.它是一个由侬到离圾、由荷单物I生的连续不厮的发展过电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京多不同的年龄阶段而IIS■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个体身心发展K有不平衡性.个体的发展并不息JB技相同的速度唐径前迸的.

\(4)个体男心发屉具有互补出波冲EHK体现在身体机蝌身体机能之间,也体现在身体机

魄心理机能之间.”

(5)个体劣心发展具有个别再异性.这冲差异体现在群体和群体之间以及个体和个体之间.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单选)理解

孟子:人性本善;

①内发论(遗传决定)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②外银论(依靠外在力荀子、洛克、华生

量)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四大因素(单选、简答、辨析、材料)背诵

遗传1.前提性和可能性2.可塑性

环境1.现实性

学校教育(重点)1.主导作用

2.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表现(原因二级,表现一级简答题)

1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E心,

(1)学校我学是有目叫有计那.有坦织她^养人的舌目.

(2)学校放育昆丽KEI陈的牧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枭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黝问学生发展的各冲因素.

(4)学校枚喻人的影晌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表现严(延时)9(旭速发展)个性

(1)学校牧宫校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嗣方向做出社会性堀值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尢其息跟瞰音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放音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蜘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1.决定性因素2.内在动力

(五)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单选):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

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地位:核心和主体

2.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单选+简答)

社会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文化传统

4.人口

人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学制本身的依据本国学制的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学制形式上的发展(单选)

a前制度化教育(出现了学校):一种实体化教育,教育形态趋于稳定(教育对象相

对稳定),

b制度化教育(出现了学制):正规教育;

学制的出现,开启了近代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1905)

c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

4.制度类型

臬国我国

分支

欧洲学术轨for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两轨不相通

技术轨for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

美国单轨小学一中学一大学(综合)

前苏联我国从单轨学习双轨发展而来

我国

4.我国学制(单选,只记地位)

壬寅学制1902首次颁布

癸卯学制1904首次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规定男女同校资本主义性质学制

、——

壬戌学制1922K二二美国为蓝本,长期

助记:人颁布,鬼实施,丑男女有资本,长期嘘美国

5.现代教育4M度发展趋势(单选)

义务要延长义务强制性,免费性,普及1986年颁布《中华..教育法》,标志义务教育

性确立

普职要综合

高等要大众

终身要构建终身教育概念化体系化的标志

: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六)教育目的

1.概述:广义:人们的期望/狭义: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教育目的是核心问题/出发点、归宿/主题、灵魂/贯穿始终的

功能:导向、激励、评价

2.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单选+辨析)从大到小,,

教育国家总体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普遍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

目的A

培养学校具体要求,培养目标:在国家的1

目标

课程学科

目标

教学教师

目标

若i8牧©目的:国家xa要求

焙界目标:学校具体要求

海象

课程目标:学科

具体

校学目凉:牧师

3.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必考单选理论与观点的对应)

宗教本位论不考

社舍本但站促进社会发展,把人赫尔巴特、柏拉图、

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孔德、涂尔干、凯兴助记:那社会恐吓图

民斯泰纳涂

个人本但衿个体需求出发、自然卢梭、罗杰斯、福禄助记:夫人太罗嗦

人贝尔、裴斯泰洛奇

教育无目的论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杜威

4.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育目的尊空如选甲

(1)坚;圻t会主义方向——解骗U目的的根本憎S.

(2)培养◎.S.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I矍班人.

(3)强港学生个性的发唐,培养学生的创造精怦和女雌力.注■隆高全国族索庙.

(4)为经而匿设和杜金的全面发履迸步培养各蛆各类人才.

(二)■立我国低盲目的的依据9选0卷

1.特定的社会观会经成文化(客观)

克郎!出实现人的全面切咖途径工

2.受放修者的身心发黑规修僧观)

r&就育粕生产劳动馆结合3^

3人”)89枚R剧!I(主观)

4拄❷冷立牧白目的的建论依盟JS马克典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是社会人

5.全面发展教育:单选+简答

德育:灵魂,指明方向和动力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物质基础

美育:动力

劳育:综合

(七)教育研究方法(单选)

关键词和方法的对应

观察法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

调查法问卷访谈

历史法发生、发展、和演变

实验法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

教育行动研究授课+研究+实践

教育叙事研究叙事、讲故事

第二章课程

课程概最早源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斯宾塞准备学

述:有价值》--(科学知识,教育预研究术语知识

备说)

课程概念广义(了解):教育内容的综合狭义:某一学科

以及进程安排

令按照内容划分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语

数英等)赫尔巴特

活动课程:学生兴趣和需要

的经验(杜威)

令按照设计、开发和管理主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意志

体划分地方课程(省级):满足社会

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展示

学校的特色

令按照呈现方式划分显性课程:直接的,明显的

方式,具有计划性

隐性课程:间接的,内隐的

方式呈现的课程。班风学风

课程类型学校环境等

(必考)按照实施要求划分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

单选+辨所有学生必须修习

析选修课程:个性/选择学习

(给例子

对应类按照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

型)础能力(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拓展、拓宽(奥

数课外书等)

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态度

和能力,学生自主设置,自

主研究

按照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学科课程,以单

科形式

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

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

容合并起来字组成课程

课程流派2分乱^

爱选一

IB三、课程理论流;JR(P63)”力上破

注Q拓展

廖答4

*

学科中心课程活动中心课程野心课程课程层次理论

桥尔崂社碗题为中心

]理想的课程

以学科逻阪体系为核心正式的课程

以Jurn舌动为中心物百的课程

却出f4tt学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运作的谭程

经衿的课程

儿童的需要和兴趣

制约课程(助记: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开发的因学生(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

素(单选+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简答,)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课程内容

目标模式:1.确定目标(最关键)

泰勒2.选择经验

课程(课程评价之父3.组织经验

设计课程理论之父)4.评价结果

模式过程模式:关注过程

斯滕豪斯鼓励探索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单科/横向:打破学科界限,综合性的

(如自然课,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课程课程内容/教材组织形式

内容(单选)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课程内容前后不重复

螺旋式:课程内容没那个重复出现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国家制定)

(单选+简答)2.课程标准(课标小册子)

3.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指定)

助记:国家大计划、课表小册子、天天用教材

(-)^

微念:逅如主管部1)制定的有关牧学和放育工竺

恂成:藏目麻、爬出邯设,、学科顺片:■照时比2.学华白制与学周安HE

作用:内期丽故丈方每幼、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值计划中七门学科以蜗要的形式编订的,学科赦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均成:前吉、课程目尿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①数材♦写.校学.评价和考试命眩

②牧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期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赦痢0学生据以进行敦茂战的材料

包括:牧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牧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牧科书算写的基本屏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怛怪(首要廊则)

妁*才沿;+的一2而®卜方向性学心性活Wttt

课程目标评价:泰勒关注预期

评价目的游离评价:关注实际、关注非预期

斯克里文

CIPP:斯塔弗尔比目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以人为本

革(选择)

J课程ffliR与赎

课程

@I礴过假与方法结恂均耐性.缘创选;电

新课程改情—度价值观

革具体目学习自主学习

课程

标(单选+

内容生活化.时代化方式合作学习

二级简答)区充学习

课程课程

费别一►冽R去理二世黄理

1.【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分科

小学:综合

新课改课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

程结构

(单选+二3.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修)一研二社二技

级简答)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一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

《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一一小学一年级开始设置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服务

发展性评价:

课程改革1、评价的根本目的:促进发展

背景下的2、体现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评价观3、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发展

(单选+二4、评价标准分层化

级简答)5、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定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7、关注发展过程

/1.蔺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圾)p64

)2.蔺述SW约课程开发的因累.(二圾)pM

第二章简]3蔺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p6«

答题梳理

4我国圻一轮卿瞰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除有郡些?(二取)p73

5.简述新课程改革的结沟.(二皴)p74

6.箭述新课程改革育庚下的评价观.(二皴)p76

第三章:中学教学(重点25分)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

教学的含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辨析)

教育智育教育

教学、教教学

育、智育

教学的意1.学生全面发2.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义(单选)展的途径

教学任务形式教育:实质教育:重知识轻能力

(单选,重智力,重能

区分形式力轻知识

和实质)代表人:洛、

我国现阶G)修础知识和■本(苔密任玲

段教学任

务双基+五育(2)加把蹦

(单选+(3)冽R学生体力

辨析+二(4)培养学生f特的世界观.良好的

级简答)思豳懑.51康的童Y:情趣和良好的

教学过程本质(单选)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育性

教学基本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规律(单2.掌握知识与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选)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引发学习动机(起始环节)

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中心:领会教材)

教学过程3.巩固知识

的结构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概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实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情

古语:夸美纽斯:一切的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

1.直观分类:实物直观(实际事务)、模象只管(模拟形象)、言语直观(口头

性原则语言)

(单选+贯彻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级简直观与讲解结合

答)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要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助记:选择语言不滥用】

概念:引导思考、积极探索

名言:孔子,不愤不启,不菲不发

2.启发《学记》道而弗牵。。。。。Iwf]

性原则/

(单选+贯彻要求: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级简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里

答)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八大发扬教学民主

原则(必3.循序概念:按照知识逻辑顺序+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教学

11.渐进原古语:《学记》学部旗等,不陵节而施

则/系统贯彻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

性原则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冯巩找阴(选择+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凉,寻思二级简

理直发答)

概念: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

4.巩固复习工作

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子之母

(单

选)

5.量力含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他们能够接受

型原则/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

可接受

性原则

6.思想含义:品德+知识

性(教育赫尔巴特: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的方面,我不承

性)与科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学性相

统一原

则(单

选)

含义:学懂学会,学以致用

7.理论名言:见之不若知之,知至不若行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联系实贯彻要求:书本知识要注重联系实际

际原则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单选+正确处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二级简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答)(助记:小莲在乡下训练运用能力)

含义:有的放矢

8.因材名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施教原

则(单

选)

1.语言/讲授法:老师为主体,地位:运用最多,最广的教学方法优点效

传递率高、缺点不能够因材施教

/谈话法:问答法,师生,一问一答,启发思考+复习知识

/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多高年级使用

读书指导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直观演示法:主体教师

我国中小感知参观法:实地观察、研究

学常用的准备型参观(前)、并行性参观(中)、

教学方法总结性参观(后)演示法:老师演示

3.实际练习法:练习题,巩固知识。实验法:学生自己做

训练实验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仪器和设备,

引起事务和现象产生变化。。

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4.情感

陶冶(不

考)

1.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要求

教学方法2.课程性质和特点

选用的依背过3.学生的年龄特征

据(一级4.教学实践、设备、条件

简答题)5.教师任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

(助记)一课程二师生三教学

个别教

学制(轮

流的交)2希上色侬辛.一二金体

教学组织

形式(单

选)班级授

课制

分组教划分标准:能力/成绩

学分类:外部(英语社团)/内部分组()

设计教自己决定,自己设计

学法

道尔顿老师指定数目,学生自学

特朗普灵活的课程表

0o❷1.__,⑥©JJ

【备课】地位:前提

三备:备教材/学生/教法

三计划:学期/单元/课时计划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简答):

(1)要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2)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特点

(3)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

备课内容

教学工作(4)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

的基本环课前的各种准备。

节(单选+【上课】地位:中心环节

简答)课程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不知课外作业的要求(二级简答)

(2)纣iSK还蚪,

(3)有助于W费学生即博,力求理论戮系其标

(4)作业反!8湎«.Q时

(5)

【课外辅导】必要补充不是上课

【学业成绩评价】考查考试

方勺宣%高■出风所嬖稚声汕嵋期航

AAEiWm西硼M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