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标准_第1页
农业行业标准_第2页
农业行业标准_第3页
农业行业标准_第4页
农业行业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行业标准《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规范》起草组2021年09月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任务来源香蕉是重要的果粮兼用作物。当前,我国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位居世界第六和第二(数据来源:FAO),香蕉产业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是热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十年来,由于受到枯萎病的影响,我国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由最高峰的646万亩(2015年)和1300万吨(2016年)降低至2019年的480万亩和1030万吨(数据来源: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严重地制约了香蕉产业的健康发展。香蕉枯萎病,又称为巴拿马病,是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由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简称Foc)引起,主要分布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香蕉种植区(Zhou等,2019)。Foc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一旦渗入宿主植物的细胞壁屏障,就会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随后进入根茎的木质部和侧根的维管区,阻塞根茎对营养的吸收和水分的输送,最终导致整棵植株变黄枯萎(Zhang等,2019)。由于种植材料的非正式交换和携带孢子土壤的迁移,致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大量传播。截止当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剂防治和高抗或免疫品种(Wei等,2020),因此,寻求综合防控措施,有效减少枯萎病发生,实现有病无害的目的,是当务之急。2021年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申请,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批准立项,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关于下达2021年第一批农业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农质标函[2021]76号),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负责农业行业标准《香蕉枯萎病防治技术规范》NYB-21063的起草工作。协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的编写是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等规定起草的标准草案要求进行。承担本项目的标准编制小组在编制本项标准草案过程中,认真学习了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相关新政策和新法规,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香蕉枯萎病防治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内容、结构设置方案,并选择了适宜的试验方法,开展了有关各项技术指标的试验研究;根据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各类标准制定新规定,提出了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广泛征集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6家单位关于标准制定工作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修改,提出了标准草案送审稿。(一)计划阶段项目计划制定阶段。项目负责人组织成立制标项目组,召开项目计划会议,对项目工作进行细化,制定实施计划和进度表。(二)资料收集分析阶段项目组通过搜索互联网、查阅文献等手段收集当前国内外有关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标准和论文,了解各种防治方法的发展和特点。(三)标准主要内容、技术指标、参数试验验证阶段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开展有关各项技术指标的试验研究、验证。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指标、参数是在参考国内外有关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的基础上,经研究、改进和验证后,证明切实可行。(四)完成标准初稿项目组确定标准制定原则及基本框架,提出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的内容、结构设置方案。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编写完成《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标准初稿,经项目组内部讨论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五)标准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广泛征集科研、教学、推广等单位关于标准制定工作的意见。对相关反馈意见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完善。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姓名性别职称、职务工作单位对成果创造性贡献谢江辉男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参与标准草案及其编制说明的起草、修改,技术研究等工作。王尉男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执行人,负责工作方案的制定,标准草案的起草、修改、技术研究等工作。周登博女副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执行人,负责工作方案的制定,标准草案的起草、修改、技术研究等工作。井涛男副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执行人,参加制定工作方案及标准草案的修改。臧小平男副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参加人,参加部分试验研究工作。李凯男助理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人,参加标准的修改及部分试验工作。张妙宜女助理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人,参加标准的修改及部分试验工作。云天艳女助理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参加人,参加标准的修改及部分试验工作。赵炎坤男助理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人,参加标准的修改及部分试验工作。起登凤女助理研究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参加人,参加标准的修改及部分试验工作。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主要阐述标准制定或修订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标准主要内容中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提出和确定的论据,包括主要试验或验证数据分析、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标准查新报告等。修订标准是应增加对标准新、旧版本主要技术内容改变的说明。2.1编制原则科学性原则。本标准起草人员长期从事香蕉枯萎病防治及试验示范,掌握了香蕉枯萎病发生发生流行特点、侵染循环、传播途径,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为标准的起草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多年开展香蕉枯萎病防治技术结果,起草小组集成了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治技术并进行示范验证,获得阶段性成果。在标准起草中,起草人充分考虑了香蕉枯萎病发生规律及其在我国主产区的发生危害特点、枯萎病危害与抗病品种、防控产品安全性、栽培管理制度以及气候环境等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分析、研究和总结归纳,力求使标准充分体现其科学性。适用性原则。本标准根据我国香蕉主产区香蕉周年生产及栽培特点,进行关键时期防控。防控方法经试验验证,可有效提高病害的防控效率,并能节省投入、增产增效。该标准能指导香蕉枯萎病的科学防控,内容、技术简便、易掌握,具有可操作性、适用性,应用范围较广。规范性原则。本标准严格按照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2.2确定标准主要技术内容的依据本标准根据国家香蕉产业技术10余年以来对香蕉枯萎病发生、危害、传播以及防治方法调查及试验研究,并根据示范基地多年多点试验结果,推广部门、大型香蕉种植企业应用效果等总结形成本标准防治措施、推荐使用相关产品及方法等相关指标,试验示范结果为本标准的可靠性提供了有力证据。2.2.1范围、术语和定义范围:按标准制定的要求,本标准对范围作了规定,对香蕉枯萎病术语作了准确定义,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以下简称Foc,侵染香蕉引起的一种流行性真菌病害。鉴于目前对生产上造成危害的主要是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生理小种,因此本标准适用于由上述2个生理小种侵染引起的香蕉枯萎病和粉蕉枯萎病。术语和定义:除上述香蕉枯萎病的定义外,本标准还规定了抗病品种、耐病品种、健康种苗、土壤调理、防控效果等专业术语在香蕉上的定义。2.2.2防治适期根据香蕉枯萎病菌Foc的流行规律与侵染特点,该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病原菌可以厚垣孢子的形式长期休眠,在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温度26~30℃,田间持水量25%以上),且有合适寄主植物的条件下,孢子萌发,即可以形成侵染。而我国植蕉区土壤及气候环境适宜,在香蕉生长的全生育期均可实现病菌侵染。因此我们对该病的防控时期,也应该贯穿全生育期,而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各种调理,创造不利于病菌萌发、侵染的土壤环境对后期发挥防控效果尤为重要。因此枯萎病的防治适期是全生育期,其中种植前的处理尤为重要。2.2.3田间监测田间监测分为种植前土壤监测和生育期植株发病监测。种植前土壤监测:土壤中N、P、K、有机质、pH、微量元素、病原菌的监测。何欣等(2010)的研究发现,致病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3CFU/g土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的临界浓度;因此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监测可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控策略。生育期田间病株监测:对田间发病的可疑病株进行进行解剖检查,并进行病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做到及早清除病株,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蔓延。具体可参见标准GBT29397-2012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检疫检测与鉴定。2.2.4土壤调理与消毒酸性土壤改良:调节土壤酸碱度(pH5.5以上),造成不利于枯萎病在土壤内生存和繁衍的环境条件,是防控病害的有效手段。具体可参见标准NYT_2271-2016土壤调理剂效果试验和评价要求。土壤消毒:土壤消毒一直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减少作物生长期间其他农药的使用,有利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刘小玉等(2012)通过盆栽试验对土壤消毒剂的筛选试验表明98%棉隆、50%石灰氮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0%、74.8%。王一鸣(2018)等在大田条件下采用石灰碳铵熏蒸土壤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两季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分别比对照降低40%和46.62%。因此本标准推荐使用棉隆、石灰碳铵熏蒸的方法对蕉园土壤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增施有机肥:通常认为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0gkg−1以上时,适宜香蕉生长(Robinsonetal.,2020)。我国蕉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例如海南香蕉主产区平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2gkg−1,89%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gkg−1以下(林电等.,2007)。广西香蕉主产区平均有机质含量为21.5gkg−1,53%的蕉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临界值(魏守兴等.,2012)。福建香蕉主产区平均有机质含量为15.1gkg−1,98%的蕉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临界值(庄绍东2003)。云南主产区蕉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8.52gkg−1,其中64.52%蕉园有机质含量在20gkg−1以下(陈鸿洁等,2014)64.52%蕉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20g·kg-1有研究证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提升酸性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Ramosetal.,2018)、维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Zhaoetal.,2017)、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Tianetal.,2018)。如在香蕉生产中连续两年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增加根际土壤酸杆菌(Acidobacteria)、厚壁菌(Firmicutes)、小球腔菌(Leptosphaeria)和暗球腔菌(Phaeosphaeriopsis)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变形菌(Proteobacteria)、子囊菌(Ascomycota)和镰刀菌(Fusarium)的相对丰度(Shenetal.,2015)。同时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某些有益菌,如芽孢杆菌、链霉菌等的数量,从而有效地减少土壤病原菌(如镰刀菌)的数量,有助于香蕉植株健康生长。生物有机肥主要包括绿肥、作物秸秆和枯枝落叶等植物性残体、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农产品加工后的工业残渣、泥炭和泥土类、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或以上有机物料加工生产的商品有机肥(张江周等,2021)。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多年多点试验表明,每株有机肥的用量应不低于5kg/株。2.2.5种植抗病、耐病品种利用抗病品种防治香蕉枯萎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合理使用抗病品种,使“良种”与“良法”配套是香蕉枯萎病防控的重要措施。李华平等(2019)采用苗期抗性评价法对我国当前的18个香蕉主栽品种(系)进行了Foc4抗性测定,结果表明现有香蕉品种(系)不存在免疫的品种(系),在Foc4

1×106mL−1的接种条件下,发病率均可高于50%;但在Foc4

1×105mL−1或低于该标准,很多香蕉品种(系)表现出良好的抗性,如‘佳丽蕉’、‘海贡蕉’、‘中蕉9号’、‘中热1号’对Foc4表现为高抗,‘中热2号’、‘南天黄’、‘宝岛蕉’、‘桂蕉2号’和‘苹果粉’表现出中度偏强的抗性,‘粤科1号’和‘农科1号’表现出中度抗性。目前生产推广种植的香蕉抗(耐)病优质品种主要有“宝岛蕉”、“南天黄”、“桂蕉9号”、“粉杂1号”等品种。为实施香蕉枯萎病的有效防控,根据各香蕉产区自然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要求,应选择符合国家级、省级香蕉品种管理要求、具有较强抗(耐)枯萎病能力的品种作为主导品种。2.2.6繁育健康育苗二级种苗繁育对香蕉枯萎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在病田就地取土制营养钵以及在病区育苗的方法,不但会加重病害发生,更危险的是将病土传带入无病地块,应严加禁止。因此,种苗繁育基地应远离枯萎病发病去,且应以采用无枯萎病的塘土、田土或基质,制作营养钵,减轻枯萎病的危害。具体方法参见NY/T_3200-2018香蕉种苗繁育技术规程。2.2.7生物防治筛选拮抗菌及其对香蕉枯萎病病菌的抑制效果和抑菌机理研究,是当前香蕉枯病防控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内外研究团队已筛选获得大量抑菌效果良好的拮抗菌株(周登博等,2016)。目前可利用主要生防真菌因子包括:木霉(Tichodermaspp.)、非病原性菌尖胞镰刀霉Fo47菌株(FusariumoxysporumFo47)。以及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细菌主要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芽抱杆菌(Bacillus)、链霉菌(streptomyces)。以拮抗菌为基础,学者们研发了一系列的生物菌肥和生物菌剂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通过将发酵的拮抗菌添加到有机肥中制成的生物有机菌肥,可在香蕉栽种前直接施用于土壤,或在香蕉生长季节通过追肥的方式施用于田间,是目前应用最广、效果较为显著的一种防控方法(周登博等,2013)。Shen等(2015)研究发现,施用含微生物的有机肥可以改变土壤的微生物区系结构,刺激有益微生物的大量富集,显著提高细菌多样性和降低Foc丰度,从而有效抑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综合现有的研究和田间实际应用效果来看,生物拮抗菌的应用,不仅可以直接抑制病菌的生长蔓延,而且可以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更重要的是能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结构和数量,因此生物拮抗菌是香蕉枯萎病一个十分重要的防控措施。盆栽和大田试验表明,液体微生物菌剂在香蕉移栽当天施用1次,营养生长期每隔14天施用一次,抽蕾后每一个月施用一次,全生育期用量达0.5公斤以上时,对枯萎病防控效果为44.64%~72.38%。固体微生物菌肥在移栽当天塘施,平均控病效果为52.15%~68.24%。施用方法可拌塘土施用或浇施,也可与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混合。施用过生物菌剂的田块不得施用任何杀菌剂。微生物菌剂适宜在轻发生田块施用,在移栽前拌土塘施,部分溶于水的可以浇施或喷施。2.2.8农业防治(1)及时清除病株:病株残体内含有大量的枯萎病菌,因此及时将病株清除,可有效防止病菌快速扩散。具体方法可参见NYT1475-2007香蕉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2)间套种:长期单一种植造成蕉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不均衡是加速香蕉枯萎病发生和蔓延的主要原因。合理的种植模式能有效增强植物根际交互作用,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土壤健康良性发展,研究表明香蕉套种韭菜及配施生物有机肥均对香蕉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香蕉生长促进效果最佳,香蕉移栽240d后,株高、叶宽、茎围和产量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0.0%、6.6%、10.6%和55.6%,枯萎病防效达到45.2%(柳影等2015)。赵明等(2015)试验表明,将病株挖除后种植韭菜,经韭菜处理后与病穴相邻的2株(共36株)一直到采收未见发病症状,而未经韭菜处理的植株全部感病。可见病穴处理后套种韭菜对发病蕉园枯萎病发生起到明显的防控效果(王丽霞等,2020)。广西受其冬季气候寒冷的影响,较适宜种植黑皮冬瓜。利用黑皮冬瓜瓜蔓延伸在蕉园地表形成绿色覆盖,在香蕉封行前,特别是高温天气水分供应不足时,与单作香蕉相比,套种黑皮冬瓜更有利于保持水分,使香蕉植株根系不易受损伤,从而减少枯萎病致病菌入侵的机会,降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试验结果表明,桂蕉1号套种黑皮冬瓜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较桂蕉1号单作显著下降24.34%,桂蕉9号套种黑皮冬瓜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桂蕉9号单作相比虽然差异不显著,但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下降89.75%(李朝生等,2021)。(3)免(少)耕栽培:免少耕栽培作为一项农作物技术,其能够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少耕、不耕的形式,在地表中填充根茬、秸秆,进而提高土壤的风蚀与水蚀,加强土壤中作物所需营养,并还具有保湿效果,提高作物的抗旱性能。在香蕉种植管理中,采用免少耕栽培主要是减少动土伤根,尽量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通过伤根侵染。(4)水肥管理:科学管理水肥条件,对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深沟高畦栽培,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推广滴灌技术;合理密植,改善作物通风透光条件,降低地面湿度;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香蕉抗病性。通过改善栽培措施,可有效预防香蕉枯萎病的发生。(5)轮作:香蕉枯萎病为系统性病害,病原菌主要通过根系侵入,并向植株输导组织扩展危害维管束,形成系统性侵染,防治难度比较大。合理的轮作不仅可以为土壤提供更多的肥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还可以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减少病害的发生。香蕉枯萎病菌以厚垣孢子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上潜伏越冬,随着香蕉的连年种植,土壤中病原菌潜伏越冬的数量也逐年增加,造成病害连年流行成灾。大量试验证明轮作不仅可以克服作物的连作障碍,有效促进有机质和养分等土壤资源的循环利用,而且还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单一有害微生物的快速生长,从而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VANEERDetal,2014;Xiongetal,2016;Zhangetal,2013)。在香蕉生产区,病区应实行水旱轮作,减少土壤病原基数。不具备水旱轮作条件的田块,与其他非蕉类的旱地作物轮作。曾莉莎等(2019)进行甘蔗与香蕉轮作研究的结果表明,连作蕉地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为49.15%,而轮作甘蔗1年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至17.86%,轮作2年和3年甘蔗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则均仅为1.79%。辛侃等(2014)试验结果表明,轮作水稻可以显著减少土壤中FOC的数量,从而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其中轮作水稻处理比未淹水未种植水稻处理FOC的数量下降了71.5%,下茬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81.7%;柳红娟等(2016)研究表明,随着轮作木薯年限的增加,下茬种植香蕉的放线菌的数量逐年增加,枯萎病的发病率90.4%降低40.2%。Wang(2015)研究表明,香蕉与菠萝轮作在FOC丰度和枯萎病防效等方面均优于香蕉与玉米轮作。Huang等(2012)通过韭菜与香蕉轮作,可将枯萎病发病率降低88%~97%,病害严重程度指数降低91%~96%国家香蕉体系生物防控岗位团队综合不同轮作作物和模式来看,香蕉与韭菜轮作效果最佳,其次是甘蔗、水稻、生姜和菠萝等。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轮作方式防控香蕉枯萎病,不仅取决于轮作的作物类型,也取决于作物的轮作时间。即使是轮作效果最好的韭菜,也需要3年以上轮作时间才有较好的防控效果。因此,不同地区采用适合本地的轮作作物,需要深入开展相关作物的轮作年限与香蕉枯萎病防效的研究(李华平等,2019)。(二)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文本以相关国家标准为基本依据,能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相互补充,与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地方标准的关系符合协调性原则,与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无冲突。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结果(1)技术内容具有先进性本标准的各项技术指标及内容是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经过10余年联合攻关,通过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技术集成与示范的联合创新科研模式,在抗病新品种选育、病原菌快速检测、微生物菌肥研发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最终总结形成的以“蕉园土壤病原菌含量快速检测为指导、土壤调理培肥为基础、抗(耐)病品种选育应用为核心、有益微生物添加为补充、少耕免耕栽培为配套的‘五位一体’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即该标准的核心技术体系。(2)技术内容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该技术体系依托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蕉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2017YFD0202105)、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香蕉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2020YFD1000104)等国家重点项目,在我国主产区开展大面积试验示范,建立示范基地31个,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46万亩。实现了重病区(发病率30%以上)枯萎病发生率降低至10%以下,中度和轻度感病区(发病率30%以下)枯萎病发生率降低至5%以下,实现了香蕉枯萎病“有病无害”、“可防可控”。(3)技术内容经济上合理可行首先本标准中推荐的抗病品种、田间监测、健康种苗繁育以及间套种等农业防治措施,是田间常规操作,并未增加农民的经济投入,但间套种经济作物反而可以增加部分经济收入;其次,本标准中推荐使用的微生物菌肥、菌剂、土壤消毒剂、酸性土壤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产品,预计每株增加成本5-6元,但在增施菌肥、有机肥的基础上,可以减少氮肥等投入,预计每株减少3-4元,因此实际增加的投入在经济允许范围内;最后,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可显著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因此,总体来说,标准技术的实施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4)经济、社会效益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和在全国应用推广后,能科学指导香蕉枯萎病的防治,减少香蕉因枯萎病造成的严重损失,提高枯萎病防控效率,为香蕉的生产增产增效,从而提升其经济效益。通过科学防控,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长,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标准的颁布实施,能够基本解决目前我国枯萎病危害的产业卡脖子问题,促进我国香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标准建立了以农业栽培为基础,抗耐病品种推广为核心,预测预报、生物和化学协同控制病害措施为保障的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种植业生产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该标准是目前我国研究较系统全面、先进和实用性强的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本标准未采用国际标准。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严格贯彻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律和规章,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经检索,香蕉枯萎病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主要有,《GBT29397-2012香蕉枯萎病菌4号小种检疫检测与鉴定》、《NYT1475-2007香蕉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NYT2248-2012热带作物品种资源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程香蕉叶斑病、香蕉枯萎病和香蕉根结线虫病》以及地方标准《DB53T862-2018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本标准与上述相关的各种基础标准相衔接,遵循了政策性和协调同一性的原则。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无重大的分歧意见。七、标准作为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发布的意见本标准不涉及有关国家安全、保护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环境质量要求等有关强制性地方标准或强制性条文等的八项要求之一。因此,本标准审定后,建议将《香蕉枯萎病防控技术规范》作为推荐性标准颁布实施。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主要说明贯彻实施标准所需条件,包括应采取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办法等。(1)及时进行宣贯为了贯彻实施本标准,须编写宣贯教材或小册子与本标准同时进行宣贯,推荐并培训相关技术人员使用本标准对香蕉枯萎病进行防治,让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香蕉枯萎病防治技术,保证标准顺利实施。(2)标准实施信息反馈为了全面掌握标准的执行情况,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标准做准备,应及时与标准使用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将本标准的执行情况以及所发现的问题反馈到主管部门或本标准的主编单位,以便及时修订完善本标准。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无十、其它需要说明的事项无主要参考文献[1]何欣,黄启为,杨兴明,等.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8):3809-3816.[2]李朝生,田丹丹,覃柳燕,等.香蕉套种黑皮冬瓜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238-1245.[3]李华平,

李云锋,

聂燕芳.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控研究现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

40(5):

128-136.[4]林电,郑丽燕,廖志气,等.海南香蕉园土壤肥力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7,(2):26-29,81.[5]柳红娟,

黄洁,

刘子凡,等.

木薯轮作年限对枯萎病高发蕉园土壤抑病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2):255-259.[6]刘小玉,周登博,高祝芬,等.香蕉枯萎病土壤消毒剂的筛选[J].广东农业科学,2012,18:68-70.[7]柳影,丁文娟,曹群等.套种韭菜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34(2):303-309.[8]王丽霞,井涛,殷晓敏,等.不同种植模式对香蕉根区土壤养分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20,49(4):80-89.[9]王一鸣,赖朝圆,阮云泽,等.石灰联合碳铵熏蒸对连作香蕉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南方果树,2018,47(3):5-13.[10]魏守兴,谢子四,李志阳,等.广西主要蕉园土壤肥力调查及评价[J].热带作物学报,2012,33(8):1371-1377.[11]辛侃,

赵娜,

邓小垦,

等.

香蕉−水稻轮作联合添加有机物料防控香蕉枯萎病研究[J].植物保护,

2014,

40(6):36-41.[12]杨绍琼,陈伟强,李宗凯.云南省高原特色香蕉主产区土壤肥力状况评价[J].南方农业,2019,13(24):181-184.[13]张江周,李宝深.提升集约化香蕉园土壤健康水平的根层调控策略与途径[J].土壤通报,2021,52(2):398-407[14]赵明,何海旺,邹瑜等.广西香蕉枯萎病为害调查及套种韭菜防控效果研究[J].中国南方果树.2015,44(5):55-58.[15]曾莉莎,

林威鹏,

吕顺,

等.

香蕉−甘蔗轮作模式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持续效果与土壤微生态机理[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2):

257-266.[16]周登博,

井涛,

张锡炎,

等.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筛选及其抑菌活性[J].植物保护学报,

2016,

43(6):

913-921.[17]周登博,

井涛,

起登凤,

等.

抗香蕉枯萎病菌的卢娜林瑞链霉菌的分离及防效鉴定[J].园艺学报,

2017,

44(4):664-674.[18]周登博,井涛,谭昕,等.施用拮抗菌饼肥发酵液和土壤消毒剂对香蕉枯萎病病区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J].微生物学报.2013,53(8):842-851.[19]庄绍东.漳州香蕉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3,18(3):168-172.[20]ZhouDB,JingT,ChenYF,etal.DecipheringmicrobialdiversityassociatedwithFusariumwilt-diseasedanddisease-freebananarhizospheresoil[J].BMCMicrobiol.2019,19,161.[21]HuangYH,WangRC,LiCH,etal.ControlFusariumwiltinbananawithChineseleek[J].EurJPlantPathol,2012,134:87-95.[22]ZhangL,YuanLB,StaehelinC,etal.TheLYSINMOTIF-CONTAININGRECEPTOR-LIKEKINASE1proteinofbananaisrequiredforperceptionofpathogenicandsymbioticsignals[J].NewPhytol.2019,223,1530-1546.[23]RamosFT,DoresEFDC,WeberOLDS,etal.Soilorganicmatterdoublesthecationexchangecapacityoftropicalsoilunderno-tillfarminginBrazil[J].JSciFoodAgric.2018,98:3595-3602.[24]RobinsonJC,GalánsaúcoV.Bananasandplantains(2ndedition)[M].Oxfordshire,UK:CABIPublishing,2010.[25]TianJ,HeN,HaleL,etal.Soilorganicmatteravailabilityandclimatedrivelatitudinalpatternsinbacterialdiversityfromtropicaltocoldtemperateforests[J].FunctEcol.2018,32:61-70.[26]ShenZ,RuanY,XueC,etal.Rhizospheremicrobialcommunitymanipulatedby2yearsofconsecu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