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徐州市等3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
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
写在答题卷上。
3.请监考员认真核对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你本人的是否
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
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说,文化“它有它自己的规律,它有它自己的基因”。他认为:“就像生物学
里面要研究种子,要研究遗传因子,文化里面也要研究这个种子。”因此,要研究中国,首
先要认识其基因和种子,没有这样的认识,对中国未来发展,我们很难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
7只o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是一个乡土中国。但是大家疏忽了,
中国自古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传统中国是一个农工国家的慨念是
费孝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他说,传统中国并不是没有工业,只是工业太分散,每
个农民多少同时是个工人。他这里讲的工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他认为,中国自古人多地
少,仅靠农业不足以维持乡村农民相对富足的生活,所以必须要有手工业、副业和农业的多
种经营才可以。
中国古代的农民大多都是手艺人,因而形成了中国手艺人生产、商人经商的局面。可以
说,从秦汉到明清,中国的物质文化影响了整个旧大陆。即使到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后,
欧洲的商人也主要是以中国的物质产品的贩运为主。自那以后,中国的物质产品真正被全球
化了,不仅深入欧洲市场,还被欧洲人运送到美洲和大洋洲。古代的中国乡村,与其他国家
同时期的乡村相比,是相对富足的乡村。工业革命以后,动力的改变,产生了都市,集中了
劳工,把工业和农业的地缘拆散,工业脱离乡村独立了起来。费孝通看到:“都市兴起虽没
有直接打击农业,但从手工业桥梁上,这打击终于降到农业本身。”而由此,中国由一个出
口大国变成了一个进口大国,机器代替手工造成了20世纪中国乡村的贫困、中国乡村的衰
败。
我们可以看到“农工”的文化基因,在历史上曾经让中国成为一个相对富足的农工大
国,但在近代也是因为这种“农工中国”的基因让其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之所以
如此,是因为这个“工”是手工的工,在传统社会这是个发达的技术手段,但当人类社会进
入工业革命后,这就成为落后的技术手段了。正因为技术手段的落后,一百余年前中国沦为
了贫穷落后的国家。
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目标就是帮农民找出路,其实也是在帮中国的发展找出
路。他曾提出,“要改变乡土工业的技术,最重要的是乡村电气化”,因此,“必须有计划地
把现代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在人类社会进入网络社会、3D打印、智能化生产和高铁密布的当今时代,我们有可能
在乡村实现费孝通的这一理想。也就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在乡村恢复手工艺生产,发展文
化产业和生态农业,使农民即使留在本乡本土,也可以通过多种经营来发展经济,过上富足
的生活。
理解古代中国农工并重的基因非常重要,一百多年以前中国走向落后,就是因为这一基
因,而今后中国的再次崛起有可能还是因为这一基因。
(摘编自方李莉《中国乡村振兴的方向:从乡土中国迈向生态中国》)
材料二:
所谓的“乡土中国之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正在当下发生的现实存在,甚至可以说它
发生在费孝通写下《乡土中国》这本书的那个年代或者更早。这种“乡土中国之变”已经是
在发生了,即是指现代西方世界对于乡土中国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而我们在今天则必须直面
这种改变的发生,了解这种改变的方向和未来。显然,如果说乡土社会中的亲缘关系曾经是
乡土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所在,那么各种形式的新的并非依赖于人情关系的契约性关系也正
在对原有的乡土社会关系予以一种无情的替代。而更多的那些原本依赖于乡土生活的关系类
型,也在不可阻挡地日益受着这种新契约性关系的影响,如乡村社会中在用工上的那种基于
工资报酬的商品买卖关系的逐步建立。这样的所谓新乡土中国关系形态在今天的乡村突出地
表现出来.而一种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种转型随着中国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与融入世界经济潮流而在加速发展,许多曾是有
赖于本乡本土的乡镇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最终走向世界市场已非罕见案例。而一种在地的全
球化,在中国的一些富裕的乡村也成为最平常的现实。此外,更因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球
普及,乡土中国之变具有了一种实时虚拟在场的全球意味。遍布城乡的短视频直播带货、嵌
入乡村各家各户的电商平台以及方便易得的全球物流体系,都使得偏远的乡村生活日益与世
界任何一个地方都联系在一起。全球政治经济的波动,也直接跟乡村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了一
起,而城乡协同发展的步伐,因为乡村居民更多且频繁地往来于城乡之间而日益加快。在此
意义上,城乡之间不再是各自相互分离开来的存在,而是有着更多互补性的联系和依赖。
人们渴望中国乡村振兴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实现,而也只有这种振兴真正实现,才可
能会有整体意义上的乡土中国在转型世界中的重生以及连带着的乡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的
复兴。在这方面的深度思考和反思,或许恰是今天我们还需要重读《乡土中国》的驱力以及
魅力所在。它不仅会引导我们看到乡土中国存在的基线究竟在哪里,同时也叮以带动我们去
展望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
(摘编自赵旭东《面向未来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只有认识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种子,才能清晰地知道中国的未来该如何发展。
B.正因为传统中国还是一个农工大国,所以男耕女织的中国不可能是乡土的中国。
C.中国由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决定了我们必须直面当下的“乡土中国之变”。
D.《乡土中国》指明了未来中国道路的走向,这是重读《乡土中国》的意义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对比工业革命前后的中国,探讨了农工中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为乡村振兴路
径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借鉴。
B.材料一多处引用费孝通的相关著述,阐述了理解古代中国的农工基因对把握中国未
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意义。
C.材料二使用假设论证,假设亲缘关系曾经是乡土社会关系的基础,证明乡土中国社
会与文化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
D.材料二列举直播带货、电商平台和全球物流体系等,可证明“必须有计划地把现代
技术、组织、精神输入乡村”。
3.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费孝通乡村振兴思想的一项是(3分)
A.工农相辅B.差序格局C.名实分离D.各美其美
4.为什么说“农工”的文化基因,曾让中国成为相对富足的农工大国,但也让其成为一个
相对落后的农工大国?(4分)
5.费孝通一生提倡“志在富民”,其目标是帮农民找出路,帮中国的发展找出路。从材料
看,当今乡村如何才能实现费孝通的理想?(4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年
红柯
孩子们的小脑袋埋在妈妈怀里,他们颤抖着不敢抬头看,他们害怕自己失望。爸爸就用
肉擦孩子们的小脸蛋,跟擦火柴一样孩子们的心里噗一声冒起火焰。
“肉,肉肉!”
孩子们跳啊叫啊冲上去,爸爸把亮晃晃的肉送给他们。“肉,肉肉!”每个孩子都抱着
肉这么叫。面已经和好了,那是他们仅有的一点麦粉,玉米面跟肉不般配。
孩子们过足了瘾,把肉交给妈妈,郑重地告诉妈妈:“你要给我们做好啊。“孩子们高
兴坏了。帮妈妈打水烧火洗菜。孩子连院子都扫了,扫得干干净净一直扫到大门外。把门口
的大路都扫了,洒上清水。
村里人感到惊奇,孩子们就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过年。”“畸嘴,今天过年?”谁也
不相信孩子的话。谁能信孩子的胡言乱语呢?大人稍动一下脑子就能哄小孩,让小孩干这干
那。
一道青烟直上蓝天,就像打入太空的火箭。“它还在飞啊!”孩子们的眼睛都看疼了,
揉一揉松开手眼睛又亮起来,瞳光追踪着炊烟,天空越来越深,瞳光一直追上去,天空不断
地伸展着,伸展着。
“它还在飞啊!”
那个最小的孩子顺着木梯爬到房顶上。烟囱竖在那里。孩子们都上去了。他们围着烟囱。
炊烟的芳香跟空气一样散向四面八方,整个村子笼罩在芳香里,准嚼尔、天山、天L的那边
都能闻到他们家的肉香。“能飘那么远吗?”
“怎么不能?天上还没有咱们的烟囱高,天山在云底下呢。”
炊烟却在自云之上。
那个最小的孩子看得最远,他看见大漠深处有个叔叔。“嘿!我们有客人啦!”孩子们
都朝那边看,那个远方的叔叔一点一点跟种子发芽一样终于顶破地平线出现在孩子们明亮的
眼睛里。“我们家的客人,我们家有客人啦。”
在孩子们的印象中,过年一定要有客人,没有客人的年是很难过的。
心急的孩子已经奔出门外,向大漠深处飞跑去迎接贵客。另外一些孩子去告诉大人这个
天大的喜讯。妈妈问她的孩子:“欢迎不欢迎客人呀?”孩子又是叫又是跳闹了好半天。妈
妈问她的孩子:“知道怎么招待客人吗?”“让客人先吃,让客人吃饱。”
妈妈长出一口气,又做一盒饭,玉米糊糊煮土豆。皮芽子剁碎炒一炒,浇到玉米糊糊上。
热气腾腾。玉米糊糊里的土豆粉粉的,像一团自雾弥漫在孩子们的肚子里,孩子们成了气球,
要飘起来了。
孩子们从来没有这么馋人地吃过土豆皮芽子。
“过年就是好啊。”
大人和孩子安心地等待远方的客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没有走出过大漠,出现
在地平线上的人影就是他们心中的太阳。
爸爸抱住他的孩子,孩子圆滚滚的挺沉就像一只小牛犊。他感到吃惊,孩子究竟吃了什
么好东西长这么结实。这里缺粮食啊,连大人都打不起精神。牲畜松垮垮只剩个骨头架子。
孩子竟然长起来了。
爸爸想起苇湖里的灰鸽子,青灰色的野鸽子呀,从棕色的苇穗上飞起来,离开明亮的湖
水来到灰扑扑的土房子。青灰色的野鸽子来到土房子。孩子们就长起来了。孩子就是这么长
起来的。
大孩子领着客人进来了。
远方来的客人显得特别高大,把门框都堵住了。女人和孩子从烛光的四周扬起脑袋看他,
男主人给他递烟他没反应。主人把烟插在他嘴上给他点着,他很惊讶地抽一口,长长出一口
气,喷出来的是天池烟的香味和烟雾。那些年天池烟是最好的烟了,金黄的烟丝就像黄金草
原。
女主人不停地递碗,他不知道他吃了多少。他看见孩子们个个像天使,天使一样的孩子
手托下巴热切地看着这个叔叔,叔叔说:“你们咋不吃?”“我们吃饱啦。”
客人说他是地质学校毕业找石油的。“石油在哪里?”孩子太好奇了。
叔叔告诉他们:“石油在地底下,跟井里的水一样。”
“油什么时候出来呀?这么多油怎么吃啊?"孩子们想象着那条滚滚的石油河。
叔叔说:“那是给汽车飞机吃的,人只能用不能吃。”“那是公家的东西,肯定不能随
便吃。”
孩子们就这么看破了叔叔的心思,叔叔只能摇头。孩子们就问叔叔找到金子怎么力、?叔
叔说他是专门找石油的,找石油的人碰到金子也发现不了。孩子们就更不相信,传说中的金
子就在地底下,还不停地走呢,跟水一样是流动的,能找到石油的人一定能找到金子。
叔叔已经不能跟孩子们辩论什么了,孩子们说什么他都点头。孩子们就问他金子是什么
味道。他在实脸室里见过金子,他就告诉孩子们金子是甜的。这完全符合孩子们的想象,充
满诱惑力的金子,不是甜的还能是什么味道呢?至于叔叔说的那个实验室,孩子们毫不客气
地予以纠正:“那是食堂不是实验室,那么好的东西放在实脸室就放坏了。”孩子们把实脸室
当成仓库了,连里的大仓库里有老鼠,常常毁坏麦种。
叔叔在大漠里走了三天三夜实在支撑不住了,叔叔的头点着点着打起盹,叔叔很懊悔地
掐自己的太阳穴。主人赶快制止孩子们的胡闹。“行啦行啦,叔叔累啦。”
“早晨五点钟叫我。”
客人把表交给主人,他自己根本醒不来,他要在明天赶上大家。
后来,妈妈的大孩子长成了大小伙子去外地上大学,妈妈可以在儿子肩头好好地哭一场,
妈妈哭得多难受啊。
(《时代文学》2002年第1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麦粉而不是玉米面做汤饭,说是玉米面跟肉不般配,其实表现出的是主人公一家
此时的郑重其事。
B.从孩子们对妈妈郑重的叮嘱和帮忙料理家务的乖巧表现,可以看出虽是过年,但吃
肉还是非常难得。
C.地质队员因为过于疲累,所以男主人递烟时都没有任何反应,以至于需要主人帮他
把烟插上并点着。
D.小说写地质队员与孩子们关于“石油”“金子”和“实验室”的对话,表现双方对
世界认知的反差。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比喻手法,写孩子们的心里像擦火柴冒起火焰,表现出孩子们焦灼等待中
见到肉的兴奋。
B.小说通过写孩子们见到远方来客的欢喜,以及大人对来客的招待,侧面表现出一家
人的好客热情。
C.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起土豆和皮芽子,这与上文孩子们“让客人先吃,让客人吃饱”
的说法相照应。
D.小说写妈妈的“哭”,既表现了无法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愧疚,也表现了
对孩子成长的欣慰。
8.本文与《哦,香雪》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请结合本文中的“炊烟”和《哦,香
雪》中的“铁轨”加以分析。(6分)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
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冲向又一道山梁,朝着
神秘的远方奔去。
(《哦,香雪》)
9.“评点”是一种简单实用的读书方法,读者可以对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等加以品评
圈点,指出其突出之处。请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评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游桃源记
袁中道
己酉春盂,客鼎州,山雨日来,至是霁。予日:“此天所以费游人也。”遂从上石柜买
舟游桃源。
过槐花堤,风飒飒上帆。两岸时有老梅,繁英晃耀。初欲游桃源,好事者谓桃花未开,
景物不抄。予日:“今梅花正开,以一梅抵十桃,不亦可乎!”
十余里过邹溪,渐近桃源县。山欲起而复伏,如马受衔而未即驶,如帆将挂而未即张,
如鸾翔凤翥欲往而尚有待也。又十余里江浙狭山坡间时有人塞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
荡峰峦游浣草木所谓“白马浪光天”也
由渡口入花源,行乱山中,几迷路。久之,见一门,有斜径可陟,乃花源后户。其上即
瞿童渝鼎池也,梅花五六株,如积雪照耀空谷。时渴极,饮清冷酒数盏,并以羊花。残碑不
可读,遂由宫右小径以达于宫,万山围绕,了无出路。日已斜,急从驰道上行。
至一处,木桃夹道,可半里许。两山中裂若永巷,内有亭可憩。前有池,流泉铿然,如
玉雪鸣。
时山行七八里,倦极,五内皆热。忽闻泉泻澄潭,心脾顿开,炀火遂降,乃知泉石之能
疗病也。循水脉行,渐涉渐高,凡八九级。其级去下远者,则水若瀑布,忽落地,有声甚怒。
石为水所驳蚀,峻峻深碧,若灵壁英石。又上数百步,左壁有小碑一,为苔蚀,盖古洞也。
洞门为乱草封闭,莫能入。陟级又百步,两山愈狭,上有石池,流泉汹涌,下注欲崩。崖亭
十笏许,据石小饮,欲再穷泉脉,而磴甚危,不可复升。遂寻旧路下,至前夹道天桃处。山
僧日:“过半月,则数里红酣,烁人目晴矣。”予修不能待也。出山口,时有红梅。至水溪已
暮,入舟中,与游侣夜饮投琼,相与大笑。
大约水上看山,惟三峡与花源耳。三峡雄奇,花源秀邃。三峡,马《史》也;花源,班
《汉》也。三峡,子关诗也;花源,摩诘诗也。第瞿唐、施预之胜,常以险夺;而此地一舟
泛泛,无凤涛之怖。若以一小楼船载书画,携酒核,邀二三胜友,终日盘桓其中。友山客而
侣渔仙,快可知矣。归即于澧浦治看山舟,岁岁来作花源游客,山灵实闻予言!
是行也,以春盂廿二日丙午发舟,至廿六日辛亥返棹。游侣为龙君超、王吉人、郝公琰
也。
(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
/洵浣草木/所谓“白
马浪光天”也/
B.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渝
浣草木/所谓“白马
浪光天”也/
C.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
洵浣草木/所谓“白
马浪光天”也/
D.又十余里/江渐狭/山坡间时有人家/竹树骈罗/至白马江/雪涛掀舞/震荡峰峦
/浦浣草木/所谓“白
马浪光天”也/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景物不好(美丽)透万顷之茫然(越过)
苍山负雪,明博天南(像蜡烛一样)君子博学而日拳省乎己(检验)
B.并以的花(以酒洒地,以示凭吊)余察其能行古道(赞许)
六艺经传皆厚习之(通晓)绛皓喙色,而皆若偻(杂)
C.禾桃夹道(茂盛的样子)魂酒临江,横瞿赋诗(长矛)
浩浩乎如日虚御风(乘)非能水也,而维江河(横渡)
I).予偎不能待也(怨恨)浪谓飞舟(阻止)
弦弦掩抑声声导(思念)我欲国之梦吴越(依据)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中道从上石柜雇船,经过槐花堤,再过十余里的邹溪到达桃源县,由桃花渡上岸,
从后门进入桃花源。
B.桃花源山势崎岖,山道曲折,袁中道等人差点迷路,可见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
记述是有现实基础的。
C.袁中道没找到桃花源的源头,没能进入被乱草封闭的桃花洞,也没有能看到漫山的
桃花,所以心里非常失落。
D.袁中道认为水上看山的佳处只有桃花源和三峡,三峡像《史记》和杜甫的诗,桃花
源像《汉书》和王维的诗。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己酉春孟,客鼎州,山雨日来,至是霁。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14.苏轼在《赤壁赋》中说“于是饮酒乐甚。”袁中道在《游桃源记》中说“快可知矣。”
两人在游览中获得的快乐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化用“一衣带水”的典故,写家乡与京城长安隔水相望,表现出与亲人“天涯
若比邻”的意思。
B.颔联中“润”字写出菊花鲜艳润泽的特点,“秋”字令人眼前浮现出金梨缀树、硕
果累累的画面。
C.颈联写重阳佳节人们插茱萸祛病避邪,饮菊花酒延年益寿的民俗,表现出古人欢度
节日的仪式感。
D.诗歌描写登高出游的盛况,风格秀丽明快,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
远,耐人寻味。
16.从全诗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D古人巧于运思,善用比喻,如《劝学》中“▲”,用磨刀之功比学习之效;
《登泰山记》中“▲”,用衣带喻环绕山腰的云雾。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两句,描写天姥山上
野兽的声音震荡着山泉,使山林震悚,令人赞叹。
(3)词人常以风入词,表情达意,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引发词人的故
国之思;秦观的《鹊桥仙》中“▲”,写情侣的久别重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我国独特的秋士悲秋文化,《赤壁赋》《秋声赋》都以“秋”为背
景延伸出对于生命的思考,这在《故都的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故都的秋》中的景物,生命虽然由盛转衰,看似悲凉,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一种别样的
“悲凉”之关。牵牛花朝开夕败,但它依旧恣意地盛放,又何尝不是一幅别样的秋景图:槐
树蕊在凋零之后铺满地面金它至甩版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与清浅的扫帚丝纹表达着那一份
秋的清闲与细腻:秋蝉衰弱地嘶叫,即使明白盛夏已逝,也熬不到下一个盛夏,但它仍“声
嘶力竭”地歌唱,因为它知道这是生命的经历。
面对生命由盛转衰的结局,(▲),成为它们自己的故事,又或是成为他人眼中的故
事。经历了过程,留下过痕迹,就足以感受美好。
18.根据原文语境,填入括号内最恰当的语句是(3分)
A.它们并不颓废,反而格外努力地绽放生命的光彩,因为一切都会刻画在生命中,都是
经历
B.它们反而格外努力地绽放生命的光彩,并不颓废,因为一切都会刻画在生命中,都是
经历
C.它们反而格外努力地绽放生命的光彩,并不颓废,因为一切都是经历,都会刻画在生
命中
D.它们并不颓废,反而格外努力地绽放生命的光彩,因为一切都是经历,都会刻画在生
命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读书是一种选择,一种时时处处的选择。不需要红袖添香,也不需要(▲),
只要一捧一翻,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这样看来,书应该是易读的,路灯下能读,
车船上能读,喧闹的集市里能读,繁忙的工作中能读,即使风雪交加,破屋茅棚,亦能读书。
①,明窗净几,夜静更深,即使在教室、图书馆,也有不读书的。②,这种滋养,
-(▲),润物无声,所以读书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有着一个随时可以远离尘嚣的
精神世界。
当一个人选择了与书为伴,从此就不再孤独。那些用文字构建的一个个(▲)的世界,
早已流进了精神的血液,也使自己从这个繁杂的世界中跳脱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由。其实,
在信息泛滥和电子产品包围的今天,③。因为他们拥有了让时间变慢的魔法。慢,是
舒缓,是耐心,是从容,是对细节的迷恋。我们现在太快、太匆匆、太(▲),来不及停
驻,来不及凝神。读书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也会和许多有趣的灵魂穿越时空对话交流。这
是治疗人生坎坷的药,也是照亮自己前路的光。你看到的每一个字,都会化成你精神的骨与
内,改变你的精神容颜,让你变徵与众不同--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稠人广坐栉风沐雨多姿多彩日新月异
B.正襟危坐春风化雨绮丽多彩日新月异
C.正襟危坐栉风沐雨绮丽多彩标新立异
D.稠人广坐春风化雨多姿多彩标新立异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
B.“我还没同意呢,你怎么就把这个证明开了呢?”(《“探界者”钟扬》)
C.“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百合花》)
D.既有问题,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你就得把问题提出来。(《反对党八股》〉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上有人在俯视你,阶下亦有人在仰望你。你可以抬头,
也可以低头,不同的选择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徐州市等3地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A(B.传统中国不仅是乡土中国,也是农工中国,男耕女织是当时农业经济的
特点。C.中国由出口大国变成进口大国并非发生在当下,前后两个分句也不具备相关逻
辑关系。D.《乡土中国》引导我们看到乡土中国存在的基线,而中国道路的方向需要我
们自己探索。)
2.(3分)C(原文中虽然使用了“如果”“那么”的说法,但并不是假设论证)
3.(3分)A(“工农相辅”最能体现乡村振兴思想)
4.(4分)中国古代乡村手工业不断发展,物质文化较为发达,让古代中国相对富足;工业
革命促使工业脱离乡村,传统的技术手段又落后于世界,让中国相对落后。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
分。
5.(4分)①传承农工基因,让农民通过多种经营来发展经济;②适应新的契约关系,勇于
融入世界经济潮流;③借助现代科技,拉近偏远乡村与全球的距离,促进发展;④加强城
乡联系,实现城乡互补和协同发展。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
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B(文中故事背景不是过年)
7.(3分)B(对孩子和大人的相关叙写,正面表现出一家人的好客热情)
8.(6分)①“炊烟”常喻指平凡的生活,文中写家中的炊烟,表现孩子们此时内心的喜悦
和满足;②炊烟像火箭一样飘散至高远处,表明孩子们对外界的向往和憧憬。③“铁轨”
象征现代文明,文中写铁轨盘旋延伸,表明现代文明与封闭的乡村文明相衔接;④铁轨又
向远方奔去,意味着现代文明将影响更多地方,城乡现代化进程正不断推进。
评分建议:每答对一点得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赋
分。
9.(6分)【示例】①“野鸽子”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语段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菜调度主管述职报告
- 初中英语教案反思
- 彩色的象教案反思
- 互联网的组成说课稿
- 和许多小班说课稿
- 书店安全消防施工合同
- 数码俱乐部会员停车场地租赁合同
- 珠宝公司配电房安装协议
- 精密仪器顾问合同
- 交通枢纽供暖设备安装合同
- 简单折纸笔筒制作
- GB/T 12976.2-2008额定电压35 kV(Um=40.5 kV)及以下纸绝缘电力电缆及其附件第2部分:额定电压35 kV电缆一般规定和结构要求
- 你来比划我来猜大全非常大配图版
- 定岗定编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行政学》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斜坡地貌课件
- 端正学习态度 课件 心理健康-通用版
- 无形资产评估概述与评估方法概述课件
- 幼儿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课件
- 英语板书设计(课件)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北师大版第1课时 去图书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