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3、理解“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的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1、结合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2、利用交流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疑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师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讨论法,类比法,练习等。【教具准备】飞行器,电动玩具小车,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等。学生探究实验:粗绳一根,滑板;鸡蛋(1个)/人;实验小车(2个)/组;导轨(1个)/组,条形磁铁(2个)/组;弹簧测力计(2个)/组等。【程序设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实验探索,寻找规律分析归纳,总结规律知识应用,理解掌握巩固反馈能力迁移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情景1:播放视频材料:火箭发射升空。学生观看视频材料并积集思考。让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思考状态,激发学习激情。情景2:鼓掌推桌子同学们积极配合,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确理解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新课教学(一)通过具体实例,感知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寻找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拍手碰鸡蛋手拉弹簧。…………学生观看演示实验并积集思考。感知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有施力物体必有受力物体,一个力应与两个物体相联系。期望通过具体实例,引出感知。新课教学(二)实验探索,寻找规律。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并总结规律。)(1)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有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根据猜想结果分组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3)教师加以适时引导。(4)给学生提供有关器材。(5)为困难学生提供适当帮助。(1)学生分组讨论应从哪些方面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2)汇总讨论结果:从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性质等方面去探究。(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可能方案见附录一)(4)交流、总结探究结果:得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1)期望通过对问题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期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助精神。(3)设计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4)期望通过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新课教学(三)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总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新课教学(四)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结合学生的讨论,得出一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之间的异同点。设计问题:弹簧秤为什么能测物体的重力大小?启发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提醒学生注意哪些是平衡力?哪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有哪些异同?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领悟“一对平衡力”与“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异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是平衡力,尽管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性质一定相同,而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平衡力中一个力消失不一定影响另一个力。1、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二者的性质。2、培养学生会用学过的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新课教学(五)典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处理,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例1:以卵击石是不是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不相等?例2:既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拔河比赛中最终又总能分出胜负?例3:为什么火箭能升空?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典型问题1、场景3:同学们鸡蛋碰鸡蛋,鸡蛋碰石头2、场:4:(1)请两位同学(一男一女)进行拔河比赛。(2)让男同学站在滑轮车上,再次和女同学对拉。(女同学胜利)3:场景5:吹气球,释放气球,感知发射火箭的原理通过问题的处理进一步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课堂小结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的全面概括能力。巩固反馈能力迁移给学生展示随堂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讨论,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将学生引向更深入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板书设计§4.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牛顿第三定律大小:总是相等1、内容方向:总是相反共线2、理解作用点:两个物体上三、典例布置作业:课下完成课后问题与练习2、利用牛顿第三定律,有人设计了一种交通工具,在平板车上装了一个电风扇,风扇运转时吹出的风全部打到竖直固定在小车中间的风帆上。请分析,这种设计能使小车运行吗?附录一: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可能方案1、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1)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处于静止不动时(模仿拔河比赛,双方处于僵持状态);(2)两弹簧秤勾在一起拉,并向一方运动(相当于比赛绳子被拉向一方时的状态);――观察以上两种情况两弹簧秤显示的读数。…………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力的性质之间的关系:(1)把两辆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放在光滑长木板上,用手让它们相互靠近(同名磁极相对),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2)把两辆小车放在光滑长木板上,用手让两辆小车紧压弹簧,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3)把小车翻转,将薄板放到小车轮上,让电动遥控车在簿木板上左右运动,观察发生的现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对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但是学生对研究对象仍然常常分辨不清,经常混淆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强,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效果分析】1.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代替以前的演示实验,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结合生活实例,创设物理情景,启发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3.在学法上突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开展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探究,引导分析总结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尤其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产生新的教学资源并较好地进行利用,运用评价手段不断引导学生学习,较好地将新课程理念结合于教学实际中。4.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动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如用多媒体演示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形象直观,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突破难点;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中,我播放了“神舟”火箭升空的视频,配以激动人心的背景音乐,我看到了学生在看录象时的激动表情,一是对我们国家在航空航天方面的飞跃感到自豪,二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5.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的内容。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要分析清楚物体系间的内力和外力,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进行“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评测练习】1.下面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B.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2.一本书静放在水平桌面上,则()A.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书的重力,它们是一对相互平衡力。B.书所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C.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的重力,它们是同一性质的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3.用水平外力F将木块压在竖直墙面上而保持静止状态,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FA.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平衡。FB.木块重力与墙对木块的静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C.外力F与墙对木块的正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木块对墙的压力的反作用力与外力F大小相等。4.两个小球A和B,中间用弹簧连结,并用细绳悬于天花板下,如图所示,下面四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绳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A的拉力B.弹簧对B的拉力和B对弹簧的拉力C.弹簧对A的拉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D.B的重力和弹簧对B的拉力5.一物体受一对平衡力作用而静止。若向东的力先逐渐减小至0,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值.则该物体()A.速度方向向东,速度大小不断增大,增至最大时方向仍不变。B.速度方向向西,速度大小不断增大,增至最大时方向仍不变。C.速度方向向东,速度大小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到0。D.速度方向向西,速度大小先不断增大,后逐渐减小到0。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拔河比赛时,胜方拉对方的力大于输方拉对方的力B.马能拉车前进是因为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C.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与地球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一定相等D.用锤钉钉子,锤对钉的打击力与钉对锤的作用力大小一定相等【教学反思】1.使用计算机教学效果好,配合演示实验,把本节课的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计算机显示的图像对比分明,学生印象鲜明、深刻。2.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用计算机把瞬时变化的力以及学生使力(变大变小)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图像和学生使力的感受有机结合,使学生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变化,加深记忆和理解。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把对计算机的图像的观察和科学地进行程序分析现象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4.有利于观念的更新。计算机进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同时,也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措施;这对我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5.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把课上不易操作的程序在课前完成,课上展示;同时把不易测量的量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解决课上的难点、重点问题。【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