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_第1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_第2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_第3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_第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3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获的画面视野开阔,气概雄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是围绕这一点,根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挨次,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概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我预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学校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覆盖、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激发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奇妙壮丽,能够依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同学体会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覆盖、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日就让我们一起随着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欣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沟通自学字词的状况。老师检查、指导。

(1)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开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留意读精确     。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丽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丽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剧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吵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似乎,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观察。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沟通,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连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同学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与壮丽,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预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矗立仰头东望人声鼎沸

老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依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老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同学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化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安静、人山人海)

2.深化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老师:潮来时的壮丽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仔细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详细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爱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同学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沟通,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沟通,深化体会。

老师引导同学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老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老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同学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老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似乎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老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同学回答,老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消失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感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丽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惊讶、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如同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争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丽。)

(板书:外形: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竞赛,看谁把宏伟的气概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概的样子。

个人预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终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美?

老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一般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宏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美?(老师随机采访同学)

(6)老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丽景象后,无不发出赞美。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是根据什么挨次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挨次: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安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老师引入:把钱塘江大潮写得宏伟、壮丽,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爱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挨次给打乱了。写观潮的挨次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登记来。(同学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立刻人声鼎沸,有人告知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犹如山崩地裂,似乎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老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同学听后登记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是按什么挨次描写潮水的。

(由远及近地观看,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转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老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同学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同学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同学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概。(课件出示25)(假如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长。

老师:同学们,这么壮丽的景象,我们应当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老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当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学问,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老师巡察。

4.让同学自主选择一个熟识的景点根据挨次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信任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盼望同学们下课以后,连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篇二】部编版学校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有挨次、抓特点的观看方法,培育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学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喜爱大自然,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有挨次的观看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丽的景象。

难点

感受大潮的奇妙、壮丽,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预备:

老师:预备相关多媒体课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同学: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缘由。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分清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有关段落,初步感受大潮的壮丽景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八月十八潮,壮丽天下无”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留下的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当浪潮如同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

二、初步感知

1.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老师给同学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观潮(cháo)

覆盖(lǒnɡzhào)

薄雾(báo)

横贯(ɡuàn)

若隐若现:形容似有似无,不真实,不明朗。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特别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吵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裂,裂开。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同学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

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梳理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什么挨次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同学齐读课文,争论并明确:是按时间和空间挨次来描写的。时间挨次:潮来前→潮来时→潮去时。空间挨次:由远及近。

(2)按文章的描写挨次,可以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呢?

同学分组争论,并明确: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其次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丽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去时的景象。

2.归纳文章内容,感知感情。

老师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索争论,老师总结明确:本文通过对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去时景象的详细描绘,呈现了奇怪的自然景观,赞美了“天下奇观”的壮美,抒发了喜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精读课文,重点探究

同学们,我们刚刚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来认真阅读课文,按观看的时间挨次来梳理课文。

1.潮来前的景象。

老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索:

(1)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

同学思索明确:海宁市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2)潮来前的江面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明确:安静。宽敞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薄雾。(板书:安静)

“横卧”是什么意思?(横着躺下或趴下,文中把钱塘江比作人,形容钱塘江江面特别开阔)

师:安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还有古塔、中山亭、观潮台以及远处的小山,构成了一幅多么安静漂亮的山水画啊!要想把这幅漂亮的图画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声音应当轻点儿,速度应当慢点儿。请同学们一齐来读这几句。(同学齐读,老师指导订正)

(3)“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仰头东望,等着,盼着。”这两句告知了我们什么?

明确:“人山人海”说明人多,正由于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所以有这么多人来。“仰头东望”说明潮从东边来,人们心情急迫。“等着、盼着”也说明人们心情急迫。(板书:仰头东望)

2.老师总结:这一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人们等着,盼着江潮的到来。

五、布置作业

1.重点预习课文第3、4自然段。

2.收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安静仰头东望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壮丽。

2.学习有挨次、抓特点的观看方法,培育同学留心观看四周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朗读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语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宏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所描写的潮来前的景象。接下来,我们连续随去看看潮来时和潮去时的景象。

二、精读课文第3~5自然段

1.潮来时的景象。

上节课,同学们已明确第3、4自然段描写的是潮来时的景象,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这两个自然段,思索下列问题。

(1)江潮是什么时候来的?

明确:午后一点左右。

老师指导:人们知道大潮到来的时间,但还是一大早就来到海塘大堤上,表明白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各写了潮在什么地方的情景?

同学思索并争论明确:第3自然段:远处;第4自然段:近处。

(3)第3自然段写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可以分成两层。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思索如何分层。

明确:第1~3句为第一层,第4句为其次层。是按大潮到来的时间挨次或地点变化来分的。

(4)大潮在远处时人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①听到了隆隆的响声,像什么?说明白什么?

明确:像闷雷滚动,说明大潮的声音很大,离我们很远。

②这时江面有什么变化吗?(风平浪静)

③当人们听到这声音时,会有怎样的反应?

争论明确:人群特别吵闹,像锅里的开水一样,这就叫——人声鼎沸。

④过了一会儿又怎样?

明确:听到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

⑤思索:“白线”指什么?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白线”指潮水,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说明大潮离我们越来越近。

(5)江潮靠近,这时人群又怎样了?

明确:人群又沸腾起来。

老师总结: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大潮在远处的情景,按由远及近的挨次把江潮发出的声音、外形和人们的心情变化写得清清晰楚。

下面我们就按学习这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自然段。同学默读课文并思索问题。

(6)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此时人们看到了什么?

明确:看到了白线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①两丈多高的水墙写出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浪潮潮头的高。

②为什么先看到的是一条白线,现在是一睹两丈多高的水墙?

明确:由于浪潮的距离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

(7)“浪潮越来越近,如同……抖动起来”是怎样的景象?从课文中找个词来形容。

明确:浩浩荡荡。

①“浩浩荡荡”写出了什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明确:写出了江潮气概之大。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

②这里实际上是指什么浩浩荡荡?(潮水)

③浪潮越来越近,此时的声音是怎样的?

(山崩地裂)

同学们,当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肯定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齐读这一自然段,读出大潮越来越近的那种气概。(齐读)

老师总结:第4自然段写江潮在近处时变化的情景。

(8)小结第3、4自然段。

这两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情景,先写潮在远处的情景,再写潮在近处的情景,是按由远及近的挨次来写的。

2.潮去时的景象。

(1)潮来时的景象是壮丽的,那么潮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找出文中表现潮去时总的特点。

明确:恢复了安静。

(2)这时江面恢复的安静与潮来前的安静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时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3)是很长时间涨了两丈来高吗?从哪儿可以得知?

明确:不是,从“霎时”可以得知。

(4)小结:这一自然段写潮去后江面又恢复了安静。

三、疑难探究

本课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点?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对大潮到来时、大潮过后的江面上的状况采纳了直接描写的方法。这期间人们的反应则是间接描写,衬托出大潮的宏伟气概。如:“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2.根据肯定的挨次来写。如:“江潮还没有来”“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根据“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的时间挨次,特别清晰地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气概。在写作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挨次,通过写在观看时所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变化,把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场面呈现在我们眼前,使人发自内心地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篇三】部编版学校四班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学设计

一、素养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美、奇怪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力量目标:理解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看方法,从而把握观看事物必需有挨次的规律。

学问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如同、犹如、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熟悉塘江大潮的壮丽情景,激发同学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看方法,把握观看事物必需有挨次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支配: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日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美、奇怪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同学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欣赏钱塘江大潮。)

2.沟通自学字词的状况。老师检查、指导。

①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an),避开读成(zha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留意读精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丽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丽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宽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剧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立刻:立即。

人声鼎沸:形容很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吵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似乎,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观察。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其次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其次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同学默读课文,思索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其次课时

(一)导言

今日上《观潮》的其次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老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其次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索: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同学议答。(江面很安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覆盖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一直?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仰头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学问: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经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殊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仰头东望,等着盼着。说明特别焦急心情非常迫切。)急到什么程度?(仰头东望,同学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其次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索: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其次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同学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同学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同学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一直的?课文是按什么挨次详细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似乎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