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简说_第1页
第三讲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简说_第2页
第三讲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简说_第3页
第三讲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简说_第4页
第三讲古典诗词音韵格律简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古典诗歌音韵格律简说制作:韦盛年学习要点古典诗歌的分类○近体诗的格律○近体诗的美学特征古典诗歌古体诗近体诗四言/三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按诗句字数分)骚体诗/乐府诗/行、歌行/古体绝句(按体裁类型分)律诗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六言律诗排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古典诗歌的分类古典诗歌的押韵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末一个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叫押(压)韵。押韵的形式:1、句句用韵:《诗经》《楚辞》的大多篇章都是句句押韵的。早期七言古体诗句句押韵,相传是汉武帝曾筑

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七言诗,句句用韵,后

人称这种诗体为“柏梁体”。2、融句用韵:《诗经》《楚辞》后的古典诗歌大多都是隔句押韵的。这是古典诗歌的常态。3、融两句用韵:即三句一韵。这样的诗歌很少。押韵的形式:押韵的形式:4、交错用韵:肃肃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罝(jū)、夫同韵,丁(zhēng)、城同韵。5、韵脚加语气词: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

兮。——《楚辞·橘颂》中古以前没有韵书,作者根据当时的语音选择同韵字。隋代以后有了韵书,诗人要依据韵书所定的同韵字来押韵,叫“诗韵”。白话文运动后,新诗可不押韵,也可押韵。押韵按现时的普通话语音系统来选择同韵

字。建国后编有“中华新韵”,仅十四部,极易押韵。如何判断同韵字?隋·陆法言著有《切韵》(今只存殘编),该书将字分为206韵,因分得过细,不便于运用,于是唐代规定相近的字可以通用。北宋·陈彭年等人依据《切韵》,修订增补后编出《广韵》一书,是现存最完备的古代韵书。南宋时,平水人刘渊把通用的字合并成为107韵,后人再减为106韵,这106韵统称为“平水韵”,一般就叫作诗韵。为后世通用。古代的韵书平水韵诗韵常用字表◆韵书里,同韵字集在一起的若干部,

叫“韵部”。每一韵部取一个字作代表,叫“韵目”“四声”的发现与近体诗的形成南朝齐、梁时期的沈约、周顒(yónɡ

平声)发现汉字有“四声”:平、上、去、入,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提出了“前有浮声,后必切响”的原则

及“八病”之说。这种诗体在文学史上

叫做“永明体”(“永明”为齐武帝萧道颐的年号)。据《梁书·沈约传》:“(约)撰《四声谱》,高祖(萧道颐)雅不好焉。尝问于周舍(周顒的的儿子):”何谓四声?舍曰:“

是也

”。平上去

入何谓“四声”

四声的读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读一读东----董----冻----笃诗----史----试----失基----几----记----吉白

柏麦

窄元代以后中原地区的语言被以北京话为基础的近代语言所取代,入声逐渐消失,原来的入声字被归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称为“入派四声”。但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还有所保留。为何现代汉语中无入声?自沈约、周顒发理“四声”后,至唐朝初年,人们又进一步把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并对五、七言诗的平仄、对仗、押韵、句式等作出严格的规定,这样,一种对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的格律诗也由此诞生了。所谓近体诗,是相对于唐朝以前的

“古体诗”而言的一种格律诗。近体诗的形成阴平-阳平/上v 去\

入平声仄声何谓平仄?平仄对仗押韵近体诗格律三要素近体诗押韵规则1、隔句押韵,即偶数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2、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3、不能重韵。即韵脚字不能有重复。近体诗的平仄五言律诗的四种句式①仄仄平平仄②平平仄仄平③平平平仄仄④仄仄仄平平它们之间的排列规律:一句之中各个音步平仄交替(规则一)。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二:要遵循“对”、“粘”这两个原则。对,指一联中对句与出句同一位置的字平仄相反。粘(nīan),指上联对句第二字与下联出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相粘平起首句用韵式相对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相粘仄起首句不用韵式另外两种平仄格式:即平起首句不用韵式、仄起首句用韵式,依“对”、“粘”规则可同样推出近体诗的平仄规则三:非声眼上的字,其平仄可变通。即

第一、三字可平可仄。即俗所谓“一三不论,二四分明”。①仄仄平平仄②平平仄仄平③平平平仄仄④仄仄仄平平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四:对句要避免“犯孤平”、“三平调”,这时一、三有时不能不论;出句有“特拗”、“大拗”情况时,必须要“救”,这时二、四会不分明。孤平,指对句中除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此平声字与韵脚还不挨近。三平调,指一个平脚的句子,最后三个字全是平声(平平平)。古风常用此式,近体诗不允许出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必需平声,否则犯孤平必需仄声,否则为三平调。孤平、三平调本应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变为: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特拗”与救拗救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本应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大拗”与救拗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七律的构成,即是在五律句式前加上“平

平”“仄仄”二字而已。其平仄、对粘、拗救规则与五律相同。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俗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言律诗绝句绝句,即截句,乃是将律诗截取而成的。其平仄、对粘、拗救规则亦同于律诗。总结一、近体诗要押平声韵。二、对、粘规则。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四、对句不能犯孤平、三平调,这时一三五不能不论;出句有特拗、大拗,这时二四六不分明。对仗对仗是近体诗格律的又一要素。仗,仪仗的仗。古代的仪仗队往往两两相对,故取其义。现代修辞学称之为对偶。规则五: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①对句与出句相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虚词对虚词……),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对仗的要求②对句与出句相应位置上的平仄相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绝句因是截取律诗而得,故可以全部不对仗,也可以全部对仗,也可以仅有一句对仗。所谓“工对”,就是同类事物相对。名词的词

性要相同,而且其细类也要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草木对草木等等。宽对一般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一般颈联必须工对,颔联则松一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宽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工对)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有工对、宽对有“借对”有流水对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有“正对”,有“反对”正对:上下联内容相似或相关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西湖岳飞墓)忌“合掌”合掌:上下联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潮州双忠祠)天下无双胜地江南第一名山(安徽白岳)总结一、近体诗要押平声韵。二、对、粘规则。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四、对句不能犯孤平、三平调,这时一三五不能不论;出句有特拗、大拗,这时二四六不分明。五、中间两联(颔联、颈联)要对仗。近体诗的格律的美学特征平仄——

抑扬的美对仗——

对称的美押韵——回环的美在今天,古典诗歌要像在古时那样占据重要

地位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就表达我们时代的想

象力、存在状况、复杂感情而言,新诗更为有力。写古体诗是追求一种雅趣,保持我们对古典文学

的审美情感。因此,学界一般认为:写古体诗,

就应按古音写。这样,就离不开韵书了。写古诗,最好从写律诗开始。这样开始虽然比较难些,但对掌握古诗写法很有好处。诗人应“戴着镣铐跳舞”。——闻一多写诗课后思考练习1。近体诗格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四声”?什么是“平仄”?2。对”对仗”有什么要求?3。什么是宽对?什么是工对?4。近体诗对押韵有什么要求?6。试完成下面的对联:

孙行者

□□□独脚兽

□□□7.

试分析下列对联(对句)的格律.才赏云山一路景

又看珠水万家灯领风气之先

立学术之颠词的格律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规则一:词的用韵,或平或仄,依据词谱而定;有转韵的,以一韵到底居多。而律诗只能押平声韵,不能换韵。一、词的用韵浪陶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词韵比诗韵宽,诗韵的106部,合并而为19部。词韵同部的平声通押,上声和去声通押,入声独用。同部的平声又可和上声、去声通押而构成“叶韵”。词韵简编规则二:词的平仄依据词谱而定。五言、七言句大致与律诗相同。二、词的平仄规则三:词的对偶,依据词谱而定。有必须用的,有可用可不用的。与律诗相比,词的对偶句不一定要平仄相对,可以同字相对(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词的对偶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追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对偶句,平仄对立对偶句,平仄不对立如何填词一剪梅课中作业,生黄君秋婵以两词附于札后,言“以两首不是词的词告别我的诗词课”,其一《青玉案》云:“淡月疏桐风影移,正道是、秋向晚。等闲人间芳菲尽。方知此番,低烛红帐,孤衾不胜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