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①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②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⑤博学而笃志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请至少写出四个出自本文的成语。(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先说说这则讲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体会,谈谈你的启示或体会。【答案】(1)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2)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3)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4)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1)①“愠”读yùn,“生气”;②“省”读xǐng,反省;③“殆”读dài,通“怠”,在这里指“迷惑”;④“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hào,“喜好、喜欢”的意思;⑤“笃”读dǔ,“坚守”。(2)这两个句子是名句,翻译难度不大。①中“故”是形容词作名词,指“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知识”。②“逝者”指时间,“斯”是指示代词,指代流水,“舍”读shè,“止息、停息”的意思。(3)成语很多来源于古书成句。分两种情况:一是从古书中直接摘引原句,如“吾日三省吾身”;一种是经过加工的,或紧缩、或减字、或增字、或换字。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首先应该能翻译、理解每一则的内容,然后根据内容作分类。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关于学习态度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关于学习方法的。故答案为:⑴生气;反省;迷惑;喜好;坚守;⑵①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⑶温故知新、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⑷言之有理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用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词语。成语很多。选取三个即可;⑷本题是主观题。对作品进行有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需要在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感受。【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
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解释加下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三十而立________②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3)本文所选内容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4)孔子认为对别人的优缺点应如何正确对待呢?用自己的话说说。(5)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很多观点,请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答案】(1)丘;春秋(2)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3)为学与修身(4)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5)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解析】【分析】(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2)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4)此题不难,题目是关于此章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就是我选择他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5)开放性试题,关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学习态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选一个加以阐述即可。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法。一味读书而不去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见的,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一无所得。故答案为:⑴丘;春秋⑵立身,指有所成就;竭尽自己的心力⑶为学与修身⑷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它,对于他们的缺点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⑸任选一则来谈即可,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重学思结合。【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就能回答。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内容的概括。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概括。⑸本题考查的是问题的探究能力。考生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适逢。③郡:城。④相视:看望。⑤败:毁坏。⑥班军:调回军队。(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B.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C.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D.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答案】(1)C(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分析得出:坚守信义。故答案为:⑴C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③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④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选自《唐语林》)【注】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直:同“值”。④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但无出水处耳/止增笑耳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B(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解析】【分析】选自《唐语林》。作者:王谠。年代:北宋。(1)A:在/对;C:埋怨/说;D:表否定/通“否”。故选B。(2)这句话的意思是: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从“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不尔,是欺之也”可以看出陆元方的诚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故答案为:⑴
B;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附参考译文】
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栋房子,家里人要把房子卖了换钱,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拒绝不买了。子侄们埋怨了他几句,陆元方说:“不这样,这是欺骗对方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①,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②,见其神格③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④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选自邹弢《三借庐笔谈》)(注释)①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②弈:下棋。③神格:神色与气质。④厅事:指大堂。(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时为放风筝之戏/元方时年七岁B.庄直入索取/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童子何来/将复何及D.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2)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3)结合文章内容简析选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描写的人物有哪些相似之处。【答案】(1)B(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选项中“时”分别为“时常”和“当时”;B.选项中的“入”的意思都是“进去,进入”;C.选项中的“何”分别是“哪里,什么地方”和“怎么”;D.选项中的“因”分别是“于是”和“趁,乘”的意思。故选B。(2)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与下文的“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是对联。据此知,正确的句读是: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也依据句意来句读。(3)考查学生的对比阅读及分析能力。从两篇文章所叙写的内容: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完成将军所出的对子;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批驳。可以看出,庄有恭和元方都是聪明睿智、才思敏捷的孩子。两文中所写的将军和友人,都是对孩子不尊重,少礼貌的人。这可从“遽诘之曰”和“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心看出来。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1)B;(2)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3)示例一:庄有恭和元方都是睿智、不卑不亢、才思敏捷的孩子。如庄有恭看到厅中的棋子,马上应声回答;元方对于友人的诘难马上有理有据进行反驳。示例二:友人和将军都是无礼,不懂得尊重儿童的人。如将军急促喝问庄有恭,并让他用张贴的画做对子。友人自身迟到却对子骂父。【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用词语意思的掌握和积累,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理解。(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3)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要求考生读文章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人物形象进行归纳和概括,要抓关键语句和相关的描写进行分析。【参考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即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可以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罢了,这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认为他自大并且夸张,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②戾:凶暴。③甘:美。(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A.坐山观虎斗B.狐假虎威C.虎口拔牙D.为虎作伥(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答案】(1)A(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解析】【分析】(1)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从“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应该是“坐山观虎斗”。(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劳”:辛劳。“有”:获得、得到。“名”:名声。(3)文言文要点的理解提取。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如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可提取“子待伤虎而刺之”作为答案。故答案为:⑴A⑵
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理解。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区域和语句。【附参考译文】
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两只老虎。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选自《世说新语》)(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问其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造门不前而反/学而不思则罔C.时戴在剡/年与时驰D.因起彷徨/未若柳絮因风起(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3)“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答案】(1)B(2)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3)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解析】【分析】(1)B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而”都是表转折。A前者“原因”,后者“原来”。C前者“当时”,后者“时间”。D前者“于是”,后者“凭借”。(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译为: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3)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造门不前而反”“兴尽而反,何必见戴”“何可一日无此君(竹子)”等句,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故答案为:⑴B⑵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⑶表现了王子猷率性而为、高尚有节的个性。【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附参考译文】
王子猷住在会稽山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一片洁白。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招隐》一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原因,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没了自然就返回了,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诫子书________②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③险躁则不能冶性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B.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文章以骈句为主,句式对称,整齐和谐,富有韵律美。D.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答案】(1)告诫、劝勉;懈怠;轻薄(2)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3)D【解析】【分析】(1)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诫”,告诫、劝勉;“慢”,懈怠。(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明”,明确;“致”,达到;“去”,消失。(3)D项错误。应改为: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故答案为:⑴①告诫、劝勉;②懈怠;③轻薄⑵①不能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⑶D【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①元方时年七岁________②尊君在不________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与人期行,相委而去。(3)下列对文意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B.“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之间的活动。D.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答案】(1)当时;通“否”;回头看(2)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3)C【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时”,这里是当时的意思,“不”属于通假字,通“否”。“顾”是回头看的意思。(2)这句话的关键词语是“期”,约定;“委”,委,丢下,舍弃。据此可知这句话可以翻译为: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3)ABD理解和分析正确。C.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陈元方和友人之间的活动。故答案为:⑴当时;通“否”;回头看⑵和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⑶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每个选项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即可答题。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时:时间B.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C.吾日三省吾身。省:反省D.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2)下列划线词与“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可以一战C.可以调素琴D.皆以美于徐公(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两千多年来,孔子闪烁着哲理光彩的语录,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请从文中选择一则,谈谈你的感悟。【答案】(1)A(2)B(3)C(4)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5)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解析】【分析】(1)A项有误,“时”是“按时”的意思。故选A。(2)“可以为师矣”一句中“以”是“凭借”的意思。A.以:因为;B.以:凭借;C.以:来;D.以:认为。故选B。(3)A.错误,“可以为师”的前提是“温故而知新”,除了温习旧知识,还用善于思考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B.错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珍惜时间;C.正确;D.“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故选C。(4)此句重点词有: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指贫民百姓。(5)从文章中任选一则,结合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谈感悟即可。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句,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这就告诉我们: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故答案为:⑴A;⑵B;⑶C⑷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⑸示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启发:学过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这样,才能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阐述。【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划分两处)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目似瞑________②盖以诱敌________③将啮其喉________④信不诬哉________(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顾野有麦场/元方入门不顾B.一狼径去/待君久不至,已去C.以刀劈狼首/静以修身D.亦毙之/择其善者而从之(4)翻译下列句子。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5)甲乙两文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对狼分别持什么态度?【答案】(1)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2)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3)C(4)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5)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稍长(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主人))/亦颇驯(还是很驯服)/竟忘其为狼(竟然忘了它们是狼)。(2)①目似瞑: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暝”是一词多义:闭上眼睛;黄昏;幽暗;天黑,日落。②盖以诱敌: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盖”是一词多义:原来是;原因是;大概;发语词。③将啮其喉:要咬他的喉咙。“啮”是一词多义:咬;侵蚀。④信不诬哉: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信”是一词多义:确实;信任;信用。(3)A.回头看/回头看。B.离开/离开。C.用/来。D.代词/代词。故选C。(4)本题注意:①意,打算。隧,从隧道。以,来。②阳,表面。为,是。而,但是。阴,暗地里。(5)结合“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看出狼的阴险、奸诈、狡猾。【甲】结合“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对狼是持嘲笑、讥讽的态度。【乙】结合“狼子野心,信不诬哉!”可知,作者通过揭露狼的奸诈、狡猾的本质,对狼持谴责的态度。故答案为:⑴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⑵闭上眼睛;原来是,大概是;咬;确实⑶C⑷①想要从通道进入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或: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背。②表面上假装亲昵,却心怀叵测。⑸阴险、奸诈、狡猾。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心不改的本质并进行谴责【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一词多义的用法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常用虚词和词义的积累,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要注意对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附参考译文】
【甲】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圈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醒,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他)就说:“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更不是只有野心罢了。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①不亦说乎________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④博学面笃志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周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请写出两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成语。(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章,井说说其对你学习方面的启发。【答案】(1)通“悦”,愉快;生气;以……为乐;坚定(2)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②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3)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4)示例: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愠“在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忠”“信”“传”“焉”等字的翻译。(3)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句中的提取即可。(4)首先要理解好文句的大意。最好用现代汉语先翻译出来,并联系自己的亲身实际谈体会。一定要谈感悟最深印象最深的一章,这样写出来才深刻,也有话可说。故答案为:⑴通“悦”,愉快;生气;以……为乐;坚定;⑵①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②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⑶示例: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十而立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⑷示例:我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与思不能偏废,只有将两者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概括作答即可;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①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选自《新序杂事一》)【注】①向者:从前,过去,这里指“刚才”。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上天就会降福于他。(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母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恐去母而死也/去后乃至C.恐他人又见/恐前后受其敌D.吾闻有阴德者/不若无闻也(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孙叔敖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A(2)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3)“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解析】【分析】选自《新序》。作者:刘向。年代:西汉。(1)A项,故:原因,缘故/旧的,原来的;B项,去:离开;C项,恐:担心;D项,闻:听说。故选A。(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他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根据意思划分朗读节奏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读了这则故事,从孙叔敖遇蛇、杀蛇、埋蛇的事情,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无私善良,能处处为他人着想优秀品质;他“恐去母而死”,则表现出他的孝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⑴A;⑵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表现出他的勇敢;“恐去母而死”表现出他的孝顺;“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表现出他的仁慈。【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附参考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曾经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他)回到家里就哭起来。母亲问他为什么哭泣,孙叔敖回答道:“(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必定要死,刚才我看见了一只长有两头的蛇,所以害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去。”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就把它杀掉并埋起来了。”他母亲对他说:“我听说积有阴德的人,上天会降福于他,所以你不会死的。”等到孙叔敖长大成人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都相信他是个仁慈的人了。14.课内文言文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诫,又作“戒”,劝解、劝勉之意。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信。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医患沟通与技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图木舒克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环境工程职业学院《科研方法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厚、薄膜混合集成电路及消费类电路项目效益评估报告
- 浙江警官职业学院《地域史研究方法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池广西河池市环江县招聘教师2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演艺导演合同范本
- 山西农业大学《工程力学A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福州英华职业学院《简笔画与绘本》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JAVA企业级开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全册课件PPT
- 高中人教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第5节多普勒效应课件
- 全套桥梁施工技术交底记录
- 202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 主动脉夹层的护理-ppt课件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样例与说明
- 数据结构英文教学课件:chapter6 Tree
- 高压氧科工作总结高压氧科个人年终总结.doc
-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 桥梁缺陷与预防
- 食品生物化学习题谢达平(动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