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地理学范文10篇
人文地理学范文第3篇康德(ImmanuelKant)告诫讨论者熟悉事物应当先从考察其起源开头。这对经常忽视熟悉起点及其过程的国内学界无疑是一个好的忠告。地理学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的地理学家已经提出了许多涉及地方和空间的思想,地图对空间定位和表达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较系统地将地理学界定为一门空间科学并进行持续讲授的是大哲学家也是地理学家的康德。康德的地理学思想形成于1775年的讲座,但到1802年才正式出版。地理是康德最宠爱的课程之一,由于当时康德担当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担当规律学、形而上学、数学、伦理学、物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老师),使得康德能从整体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对地理学进行讨论;康德的地理学成就在当时已获得承认,彼得堡科学院在选举康德为院士时,首先考虑的就是他的地理着作。在《自然地理学》中,康德将学问分为根据概念(规律)划分的系统,根据时空划分的历史和地理(这是自然的划分),将地理学定义为特地的空间科学,认为空间是地理学的讨论范畴,时间是历史学的讨论范畴;并指出,“地理学这个名称表示一种自然描述,准确地说是对整个地球的自然描述。地理学和历史学填满了我们的学问的全部范围;也就是说,地理学填满了空间的全部范围,而历史学填满了时间的全部范围。”康德的这种空间观点常被地理学家引用,然而,事实上康德的地理学思想和空间观很简单,至今仍旧是地理学家和哲学家们争论的话题。康德空间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次的、特地的(享有专属权)、三维的和哲学的。它对于地理学进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在此之前历史学地位高于地理学,地理学常被视为历史学的“侍婢”;而康德界定使得地理学学科地位得以提升,从历史学的附属上升到与历史学相提并论的地步。他对于学问由概念、时间、空间三部分构成的划分方法也成为一种重要思想。他的空间思想还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等着作中,显示出与哲学的亲密关联。
承:从空间到区域
20世纪50年月以前,以赫特纳(AlfredHettner)、哈特向(RichardHartshorne)为代表的区域学派继承和发扬了康德将地理学视为一门空间科学的传统,视空间为“被填充的容器”。比如,赫特纳在其《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这一方法论巨着中曾满怀欣喜地引用康德关于地理学是一门空间科学的经典论述,认为“空间本身只是一种观念形式,只有通过它的内容才能获得实在的意义”,并三番五次地强调,“地理学不应是关于各种不同事物地区分布的科学,而应是关于充填空间的科学。它是空间科学,正如历史学是时间科学一样”。此后,经由哈特向添砖加瓦式的巩固,区域学派的空间观长期主导地理学界,成为二战以前地理学的主要范式。区域学派视区域为地理学讨论的核心。那么,从空间到区域转换的规律是如何形成的呢?一方面,缺乏数量方法的空间科学究竟只是抽象的界定,它没有详细的方法基础,与地理学历史和现实的接洽也有肯定距离,区域却是一个体现空间并将其“落地”的概念,而且划分不同区域的类型学方法也有着很强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地理学进展历史显示出“方志”传统,无论东方西方,都有大量的方志和旅行记等。将空间科学这种抽象的界定与方志传统的历史结合起来,考虑到区域概念能统率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从而打破二元论,并有类型学方法来体现,于是就衍生出将区域作为地理学讨论核心的思想。大体来看,从康德、赫特纳到哈特向,他们所持的空间观都是肯定空间,也就是视空间为容器,把空间看作可以装许多东西,但是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东西。此外需要留意的是,正如赫特纳所强调的,地理学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得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亲密,它特别依靠其他学科却又需要独立,这就奠定了一种紧急的基调。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紧急关系使得地理学家始终得面对和应答学科身份这一问题。哈佛高校取消地理系可说是质疑地理学存在价值的极端表现。
转:从空间几何学到空间的生产
空间几何学第一次转折发生在20世纪50至60年月,其渊源却可追溯到19世纪就已萌发的区位论思想。这种可被归结为空间几何学的思想范式,主要探讨空间的形式法则(比如杜能环、韦伯的三角形模式、克里斯塔勒的正六边形中心地模型等),它是一种相对空间概念,以追求“空间秩序”为目的,采纳规律实证主义的哲学理念,并且大量借助经济学、管理学和数学来进展地理学理论。以舍费尔1953年发表的挑战区域学派的论文为开端,提倡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法则的科学的实证主义地理学渐渐于1960年月兴起。这一学派的地理学家倾向于诉诸区位论的传统,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觉空间“模式”或“法则”。舍费尔特别推崇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该理论以及区位论在实质上是一种空间形态学或几何学。但是,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城市地理学讨论范式,是一种“物化”(fetishism)的空间理论,它尽量避开对空间的价值推断,因而忽视了塑造“空间”的个体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比如,克里斯塔勒宣称事物围绕中心集聚不但是一种生物物理秩序,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但是,对于这个“中心”是谁的中心,中心—边缘结构中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状态如何等问题却不予考虑。归根结底,杜能—克里斯塔勒等古典区位论者及其后的空间分析学派的“空间”主要是完全理性经济人的空间,“人”的社会政治属性、行为、共性、情感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却被回避了。这不足为奇,由于无论是冯?杜能、阿尔弗雷德?韦伯还是克里斯塔勒等,都强调他们的理论与经济学的亲密关联,所以,其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上,这一理论动身点既是这些理论胜利的基点,同时也是其被人质疑和否定的焦点。所以,实证主义地理学试图通过计量分析的工具摒除个人感情和价值推断因素,以追求所谓“科学”的结论,其实是一种狭隘的“科学主义”主见。人文空间性空间几何学范式的缺陷在于,这个空间结构或秩序中的人只是经济人或机械的人口数量,而不是社会人、道德人和布满共性的“个人”,导致塑造空间秩序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和个体因素被忽视,使得地理学与现实世界空间问题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消失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中的一种。人文主义,顾名思义,也就是争论个体的、共性的(人)与集体的人(文)进展变化的思想或学问。人文主义地理学因而也有两个对应,在个体这个层面,它强调价值观、共性、感情、心理与地理学的空间、地方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这个层面,它强调从历史、哲学、社会和组织行为、经济与政治集团综合思索它们与地理之关系。我们可以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空间观归为人文空间性。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如段义孚、拉尔夫(TedRelph)、布蒂默(AnneButtimer)等。他们更重视空间概念的价值推断和意义,并借助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哲学理念,联系人文学科和历史来阐发人文主义地理学。比如,段义孚认为在地理学的讨论对象———“作为人类家园的地球”中,他最看重“家园”这个关键词,由于它不仅是个物理和建筑空间,而且也是象征的空间,是社会政治、美学和精神寄予的场所。人文主义地理学虽然自20世纪70年月开头才渐渐进展成为一种主要思潮,但它的渊源却很深广。概括而言有两个:一个是来自于地理学本身的文学、艺术传统和景观学派等的人文思想和美学观念,另一个是存在主义与现象学(这两个源泉也预示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宽泛性)。前者比如《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地理学发轫时期的人文思想和精神、洪堡和李特尔将地球作为“人类之家”以及索尔、赖特等的思想,班泽的美学地理学等等;后者则是始自尼采,并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等形成的重要哲学思潮。激进的空间与空间的生产在20世纪70年月,相对更加严峻地批判实证主义空间几何学的是激进地理学者,因此他们的空间观可称为激进的空间。中文的激进往往有过激的、不行靠的意思,但是在英文里激进是根本、彻底的意思。皮特(RichardPeet)、哈维(DavidHarvey)等早期的激进地理学家都强调地理学必需关注社会问题,认为空间是什么取决于人类实践。所以说空间并非价值中立的空间,而激进主义地理学,激进的空间的核心要旨在于进展地理学成为一门批判的空间科学。这个批判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一个号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地批判”。它有两个面对:一是面对地理学家自身和学科内部,由于地理学家往往受文化制约,文化可以详细体现为种族、阶级和性别划分,这使得地理学家讨论的空间不是客观的;另外一个是针对我们身处的社会,对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早期激进地理学家也是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反对不公平的社会。后期激进地理学家则批判资本主义空间进展不平衡,以及欧洲中心论和美国中心论。典型案例剖析是理解这种抽象思想的好方法。皮特的“现代地理学思想”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它恰当地反映了激进的空间和空间的生产的思想。“那时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的年会是在主要城市的出名的酒店进行的(现在依旧如此)。这些酒店通常会有一个中心大厅走廊,那里挤满了喜爱社交的学术会议代表。学科权威结构也在空间上表现为中心地的等级结构。在这个权威的空间模式中,一些人在大会发言席上给另一些人作报告,沟通是在学术权威之间,讨论生们则像鸟儿一样四处回旋,啄食着权威们间或有意表现出来的、谦逊的赞叹。”这个案例典型而饶好玩味,蕴含和反映了不同层面的空间(的生产)关系,很值得从激进地理学或“空间的生产”的批判视角予以“解构”(表略)。详细来讲,主要城市是一种简单空间,意味着一种优势属性和权能的集聚;中心大厅这个权力空间意味着中心和支配地位;出名的酒店这种社会空间往往是上层阶级的聚集地;发言席这个符号空间意味着话语权,为少数人所把持;而代表这个词意味着身份空间,它的拥有者是精英;权威和讨论生之间构成学问空间,也反映了一种支配和被支配、中心和的关系。学问空间及其生产是论述的核心,但是学问空间是在与其他诸种空间的互动影响中产生的,它生产其它的空间,同时也被其它的空间生产(社会空间辩证法的要旨),意味着学术并不是单纯的学术,也不存在“纯粹的”或纯然客观的学问。在这些空间之外,还需要我们留意两种动态空间,也就是时间影响下的空间。“进行、挤满、沟通”及“回旋啄食”等动词,反映了空间生产的过程;而“现在依旧如此”这个时间上的强调,反映了这种空间秩序的坚固性。在这个空间生产过程中,“中心”是突出的,出名有姓且堂而皇之的,它对应于特定的物理和象征的空间样态和形式,这些空间也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把持和支配;而“”则是缺省的或者边缘化的,它对应着处于从属的、被支配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空间。此外,应当留意这段话中隐含的空间。通过一个比方“像鸟儿一样”来反映讨论生群体的边缘、流淌和依靠性,这是一种想象的空间。还有另一种简单忽视的想象空间在于身上。我们可以想见,能把这一场景描绘的惟妙惟肖的确定处于这种空间之内,但是却反省、反对或批判这个空间,因此它是另一种冲突的想象空间。由于激进地理学对于空间价值中立的批判和对社会空间的强调,对于资本主义空间进展不平衡的彻底批判,契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所以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它的核心概念是空间的生产,由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Lefeb-vre)提出,强调“(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其中的主要内容三元辩证是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而且已有较多中文文章论及,所以本文不绽开论述,只强调如何把握它。简而言之,空间的生产主要讲资本、权力和阶层与空间的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空间成为了介质、产物及过程。因此,空间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容器的或反映相互关系的肯定和相对空间概念,而反映了更多的关系和过程。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采纳的方法是社会空间辩证法,并力图以此整合社会空间。一些热点新闻,比如真维斯楼大事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与学问空间生产的关系;某高校竟然把雅典娜和女娲的神像都换成了校董的面孔,反映了资本对于学问空间的侵蚀有多么的巨大!
合?:后现代空间
20世纪80年月之后的潮流是后现代地理学。后现代空间讨论有一个背景,就是人文社科界的空间转向。它的核心词是“解构”,强调时空的特定和不确定性、时空的碎裂等,试图通过文本的重新解读来发觉某些东西;在学科关系上,人文地理与哲学、文学和艺术的关系再一次被强调。在后现代空间思想中,詹明信对晚期资本主义及其文化规律进行了“解构”,卡尔维诺则用艺术的手法想象了各种各样“看不见的城市”,福柯和桑内特对权力和身体与空间的关系有精深论述,国内学者对此也有探究。后现代地理学也有一些经典案例,对于洛杉矶、巴尔的摩等城市,迪尔、哈维、索加也有解读。后现代空间究竟是一个转折,还是对以前的空间范式的契合?这一问题不好回答。某种程度上,后现代空间与康德的空间界定有相像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空间地位的上升方面,由于众多学科的介入,空间又成为大家的注目焦点,人文地理的学科地位也因而得到提升;其次是它与哲学的关系趋于紧密,尤其与后现代主义的论调亲密相关;最终是它们都是三维空间。但是,这些相像却有不同的内涵:在空间地位的上升这一点上,以前把地理学视为特地的空间学科,现在是其他学科也开头切分这一块空间讨论的蛋糕;在与哲学的关系这一点上,康德以理性批判为主要特点的哲学和后现代主义拒斥理性的哲学截然相反;在三维的内容侧重上,以往的三维特别强调物质性维度,而后现代却强调社会性这一维,反映出人文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的亲密关联。所以,正如索加所说,“空间太重要以致于不能仅仅留给那些特地的学科(如地理学和建筑),或者仅仅作为历史学家、社会科学家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的空隙填充剂或事实背景。人类生活的空间性就象历史性和社会性一样,渗透在每一个学科或话语中。”
结论与争论
从人文地理学进展历程看,大数据迎合了人文地理学“计量转向”与“社会转向”的进展规律。1950年月,得益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力量的提升,人文地理学讨论消失了“计量转向”。数量模型的引入供应了空间讨论的方法基础,避开了简洁、抽象、定性的约束。特殊是舍弗尔(Schaefer)等为代表的学者提倡地理学是一门追求普遍规律的实证主义科学,并力图借助数学模型等工具发觉空间法则。大数据供应了丰富的、具体的、实时的信息,有助于社会科学家更加全面、大尺度、精细化地讨论各类社会科学问题,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携带的地理空间属性,无疑也为关注空间的人文地理讨论的进展供应了新的机遇。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在当前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大前提下,大数据为人文地理学科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内争取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供应了新的契机。人文地理学的进展由早先的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到计量革命后的定量方法兴起,到20世纪70、80年月以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讨论模式,再到大数据环境以数据驱动的人文地理学讨论,这其中通过对人与自然交互活动过程的实时、精细、动态感知,使从原先只能由结果去推断过程的讨论模式转变为可以对大事发生的全过程实现可感、可知、可控的革新。这就是以数据驱动,特殊是大数据环境人文地理学讨论范式的一个创新。
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变革除了思维模式以外,对现象与要素数据的实时性、掩盖面、精细程度(实时监测数据)也是一个极大的补充。传统统计数据由国家权威部门供应,而大数据时代到来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统计数据的供应者与者(VGI),这是一种由下至上的自发数据收集形式,可能促使传统统计数据采集方式有所革新。带有空间信息的大数据给人文地理学讨论带来了机遇。大数据与计量地理革命以及社会转型不应当被忽视,由于其供应了大量带有时间与属性信息的人类行为数据。新的数据源:大数据时代向通常以传统统计数据为讨论基础的人文地理学讨论供应了新的数据来源、方法论、思维方式。数据采集方法也已经从传统的统计年鉴数据、调查问卷数据、访谈数据转变为网络数据(社交网络数据)与新的空间定位数据(GPS,智能手机,位置服务等)转变。
我们需要重新思索数据对讨论的重要性,促进多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信息整合:共享―整合―创新。新的讨论核心:大数据时代为以“人”、“地”为核心的人文地理学讨论供应了更多基于个体或群体活动行为理解、地理环境要素过程及作用分析的手段。借助传感器,采集并量化(如感觉、心情、阅历、文化、思想等)。新的讨论转向:空间信息是连接大数据与人文地理学的关键要素、通过空间信息人文地理学讨论将关注意点从“位置与空间”转向“人、活动与空间”。
2讨论领域和成果
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难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讨论
从2024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18人)开头间续出版。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月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状况下,相关复原的具体程度可以达到逐年。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
商朝是中国消失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状况、齐国和楚国的疆域变迁,都进行了扎实深化的考证。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讨论》一书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古代的城市行政建制讨论者一直不多,韩光辉等在宋辽金元城市行政建制的演化方面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
随着国家清史工程的绽开和推动,有关清代疆域政区讨论的新成果不断产生。段伟着重探讨清代分省问题,傅林祥探讨清代政区制度一些人们较少关注的方面,侯杨方依据清宫档案探讨了清代十八省的形成等问题,韩昭庆则对清初政区的改制及影响发表了看法。徐建平出版的《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一书,力图将传统的政区地理逐步深化到政治地理的层面。
2.2移民史和人口史讨论
在葛剑雄主编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6卷本《中国人口史》出版之后,近年有关移民史和人口史的讨论虽然削减,但仍有新著消失。吴松弟《南宋人口史》全面探讨南宋户口统计制度、考证人口数据,并探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路的人口变迁及其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此外他著文探讨辽宋金元时期南北人口的不均衡进展等问题,并指出人口增长是南宋经济进展的主要动力,受此影响生产工具进步缓慢,导致走上不同于西方的进展道路。路伟东著《清代陕甘人口专题讨论》及相关论文,理清了清代陕甘回民的人口数量变动和人口管理制度、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迁移等问题,并首次利用宣统人口普查的“地理调查表”进行人口讨论。
此外,安介生对明代北方的灾荒性移民和内蒙古各部分布的地理基础,侯杨方对乾隆时期的民数汇报,杨煜达对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都进行了深化的探究。郭声波多年致力于西南民族地理的讨论,新著《彝族地区历史地理讨论——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在此方面有新的推动。需要指出,安介生所著近70万字的《历史民族地理》,表明白尝试建立历史地理新方向的努力,引起较大的关注。
2.3城镇和乡村聚落讨论
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向为古代城市讨论的重点所在。李令福的《秦都咸阳》,王社教的《汉长安城》,肖爱玲的《隋唐长安城》,史红帅、吴宏岐的《西北重镇西安》,尽可能完整地再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咸阳或长安的都市面貌。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讨论》和李令福的《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则将古都西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讨论,前者深化讨论了西安城市进展的历史阶段与城市更新模式,后者对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进展与城郊布局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史红帅推出37万余字的《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讨论》,对城墙、水环境、坊里街巷、城市布局、人口规模等多方探讨,为西安“后都城时代”的最新讨论成果。
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的代表,张晓虹对上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市镇以及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化的讨论。王列辉论述了双岸城市形成这一近代全国滨河城市进展中的重要问题,邹怡探讨了民国海宁硖石镇的区位条件与空间结构,以及皖南屯溪镇的进展动力。刘景纯立足于城镇实体进行的“景观与文化”的考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清代黄土高原不同等级、不同区域城镇文化景观的特征。李孝聪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则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区域城市体系或几个中心城市核心进行综合讨论,阐明城市布局形成的缘由和演化的过程,剖析区域中心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成长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
乡村聚落地理的论著一直不多,王社教主编的《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讨论(1368-1949)》,首次对历史乡村地理学讨论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探讨,其中涉及对明清民国时期黄土高原的乡村进展、城乡关系、聚落、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均以实证方式进行开篇论述。
2.4历史经济地理讨论
历史经济地理讨论的兴起与进展是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讨论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吴松弟及其带领的团队是这方面讨论的主力军,强调近代开埠通商和外来生产力的进入以及沿海口岸城市与其腹地的双向经济互动,对塑造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巨大作用。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并发表十余篇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化的论述,兼及唐朝到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民国时期“市”的兴起与中国经济的不均衡进展等重要问题、并揭示了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及其8个表现。近年来,吴松弟又利用在浙江泰顺县地域考察所获得的资料,以泰顺为例,探讨明清近代东南山区的经济结构、地域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
戴鞍钢在近代经济地理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2024年又出版《进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进展进程比较讨论》一书,具体地论述近代以来东西部经济差异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并著文深化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的相关问题。王列辉著《走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讨论(1843-1941)》,从多个角度探讨上海和宁波这两个长三角主要港口不同进展轨迹。方书生对两广港口—腹地的空间形态和长三角经济区演化过程,张珊珊对汉口的对外贸易及其腹地,姜修宪对闽江流域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变迁,唐巧天对上海的埠际贸易,毛立坤对香港的埠际贸易的讨论,构成了近代南方经济地理讨论的基本架构。此类讨论以往不多见。樊如森所著《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及一系列的论文,揭示了开埠以后天津口岸的贸易进展过程及对北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论证天津在北方经济的龙头地位,清晰地勾画出北方外向型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重要问题。樊如森的讨论和姚永超所著《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讨论(1861-19310)》,以及陈为忠关于山东的多篇论文,构成了近代北方经济地理讨论基本架构。
值的一提的,还有王元林对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沟通,韩茂莉对明清以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及其种植制度的形成,蓝勇和杨煜达对清代滇铜生产和运销,韩昭庆对青海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程龙对北宋沿边军区的粮食补给问题,辛德勇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等问题的讨论。张萍著《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讨论》,采纳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进展及地域特征为例,建构了颇为周密的历史商业地理学的讨论框架。
2.5历史文化地理讨论
近年来历史文化地理的讨论主要体现在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的深化探讨上。张伟然在佛教地理方面发表多篇相当深化的论文,包括佛教宗派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吴淞江两岸寺院进展的时空进程、清末至民国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分析等。张晓虹对南宋首都临安节日活动的空间特征、近代陕西宣教区的划分原则都作过探讨,又以陕南的杨泗将军为例争论民间信仰的区域化与本土化问题。王元林等人对明清伏波神信仰的地理分布、碧霞元君信仰扩展与国家祭祀的关系、金龙四大王信仰、湖南湘江流域水神信仰等问题,都进行过较深化的讨论。王元林还揭示南海神庙的兴衰进展历史,以及与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和广州港变迁和国计民生的关系。朱海滨主要讨论浙江的民间信仰和文化地理,成果颇丰,继2024年出版《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讨论》,2024年又出版《近世浙江文化地理讨论》,并发表多篇论文,对浙江岁时习俗的区域差异和胡则信仰绽开深化讨论,在此基础上探讨民间信仰的地域性及与行政区域和自然区域的关系。此外,蓝勇对巴蜀的休闲好赌风气、古代美女的地域认同,马强对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地理体验与唐宋“蛮夷”文化观念的转变,郭声波对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蒟酱食用习惯和开发历史等,进行讨论。
2.6区域历史地理讨论
王振忠长期从事徽州区域历史地理讨论并有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利用新发觉的徽州商编路程《摽船规戒》、婺源民间日用类书《名目十六条》、新安江的路程歌及相关歌谣,对徽州的交通、商业、地名、日常生活、村落社会进行了深化的讨论,并将相关论文结集出版为《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此外,晏昌贵著《丹江口水库区域历史地理讨论》,考察历史时期丹江口水库地区的政区、人口、城邑、经济开发和环境变迁状况,为近年另一项区域讨论的成果。
2.7生态环境史和灾难史讨论中国生态的日益恶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由于自人类消失以来生态环境的转变是人类参加的结果,对其演化进行历时性的空间考察,自然成为历史地理讨论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史(或称为“环境变迁”)和灾难史的讨论,实际上已突破了过去根据单一人文要素进行讨论的模式,进入到人文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层面上。
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是近年这方面讨论的重要成果。该丛书选择若干比较典型的地区,对近500年来(主要是明清以来)人地关系的简单过程作比较深化的讨论,主旨在于通过这些地区的讨论,粗略地反映中国历史环境变迁的全貌。目前已出版了《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难环境与社会应对讨论》(陈业新)、《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1368-1912)》(冯贤亮)、《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尹玲玲)、《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1659-1912)》(杨伟兵)、《清代至民国时期农业开发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生态环境的影响》(谢丽)系列著作。有关生态环境史和灾难史的讨论论著为数不少。段伟通过对禳灾制度的发掘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运用,推动了秦汉灾难应对制度的讨论。
张萍的讨论表明,在北方农牧交叉地带,城堡的废毁主要在晚清民国。她并从人口、民族、经济结构入手,探讨了边疆内地化过程中陕北沿边一系列的社会变动及其影响。张莉在前人的基础上,从环境史的角度动身,集中探讨了乾隆年间新疆天山北麓地区农业开发活动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土地利用是人类影响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方式,在这方面韩茂莉、杨果、满志敏、王社教、侯甬坚都作出自己的贡献。韩茂莉探讨了辽金两代西辽河流域人类活动从游牧业为主向农业占主要地位转变,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杨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贵州大学《钢琴合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大学《社会经济调查与写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吉林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韩国语听力》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房屋建筑学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山东省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级管理与主任工作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江西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安市洪泽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带答案】
- 2024年民航安全知识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核心题)
- 抑郁症病例分享
- MOOC 汉字文化解密-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
-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方案特别维护应急处理预案
- 问题解决过程PSP-完整版
- 淋巴回流障碍护理查房
- 【施工组织方案】框架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与实践 课件 第7-9章 工业控制系统异常行为检测、工控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入侵响应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