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整除性”美在何处_第1页
“数的整除性”美在何处_第2页
“数的整除性”美在何处_第3页
“数的整除性”美在何处_第4页
“数的整除性”美在何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的整除性”美在何处?

数学家揭示了美的数学概念和逻辑结构,但是数学美却不象艺术美那样外显,它是美的高级形式,是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的限制,很难把数学中的美的真正意蕴充分体味出来。为把数学的教学过程变为数学的审美过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必须深入发掘、精心提炼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要对教材进行一番分析概括和生动直观的整体性认识,使教材内容成为教师脑海中非常直观浅显的东西,才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中内蕴的美的独特品质。为此,本文针对小学五年级教材“数的整除”一章,具体剖析数学美的表现。

一、结构美: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数学的结构美是指一种内在的美,它来自各部分的和谐有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领会,可以说正是这种内在美给了满足我们感官的五彩缤纷美景的骨架,……。”“数的整除”一章是《初等数论》中的一部分,为了照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材中进行了简化处理,但其整体结构还是非常完美的,如下图:

(附图{图})

由图看出:本章以倍数、约数为核心构建了知识的结构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善于退,退到最原始的而不失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核心知识打牢,把用处最多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练熟,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完美的知识结构,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将60分解质因数

(附图{图})

这种分解法,逐层展示60内部的结构美,层次清楚,操作方便,同时又显现出简洁美。

二、语言美:本章汉语言的叙述极其概括严密、简洁、有序,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如本章开头仅用108个字就把自然数、0、整数的概念及“数的整除”所研究的数交代清楚,深入体味,这108个字就给人们以简洁、有序的和谐美感。

我国古代常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概念,借助生动的比喻去理解题意。明代程大位在《算法统宗》里用四句优美的诗来表达“韩信点兵”问题的解法,诗曰:

“三人同行七十稀,

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半月,

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优美的诗,把枯燥的数字,赋在人和美丽的梅花上;又把70与成语,15与月半,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语言通俗生动,朗朗上口的韵律,既有音乐之美,又有记忆之效。反映了数学语言美的感染力。

数学符号系统是一种世界公认的特殊的数学语言。本章11处用圈代表韦恩图,借助韦恩图渗透集合思想,并把运算过程扼要地表现出来,是语言美的精彩之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均衡与对称作为美的主要标准,他们把圆或椭圆视为最完美的几何图形,因为它们的简单性、整齐性、对称性,给人以美感。因此,本章用圈代表韦恩图也体现了数学形态美。

三、方法美:美的数学方法是指在解决复杂问题中,体现出来的美妙之处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本章为了照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均采用了由例子引出定义、由例子引出方法、由例子引出定理的观察法。在逻辑方法上,叫不完全归纳法。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生动的审美感受中,愉快地接受了数学理论。教师要首先体味教材中的方法美,再适当补充些类似的例子,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变成生动活泼的审美过程。

例如:整除的定义、质数与合数、质因数、公约数、公倍数的定义,都是在充分观察例子的基础上,然后给出定义。

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尤其精彩的是:本章借助韦恩图,将自然数乘以2、5、3得到一个新的集合,渗透了集合、逆推、映射思想,设置了观察能被2、5、3整除的环境。这样既避免了繁琐的逻辑推理,又便于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种很美妙的方法。请看:右边圈里的数,个位数有什么特征。

(附图{图})

图中的省略号,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体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美。

为了形象、直观地表示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本章借助韦恩图,用交集深刻地揭示了“公”的本质。如:

(附图{图})

这既是一种方法美,又是一种形态美。

在数学史上,无论是一个新的数学分支的产生,还是具体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都经历过一个积累经验材料的时期。从大量观察、实验得来的材料发现其规律,总结出数学定理或新概念,这是数学研究工作中最初步的然而又是最基本的工作。“数学王子”高斯说过,他的许多发现都是靠归纳法取得的。不完全归纳法虽然不能作为严密的论证方法,但是它能使我们迅速发现一些数量关系的规律,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素数分布论中许多著名定理,如素数定理、贝特朗定理、狄里克雷定理等,都是先用不完全归纳法从经验概括出来成为猜想,然后再经过严格数学推导,设法给予证明的。当然还有的猜想至今未得到证明,如:

6=3+3,8=3+5,10=5+5,12=5+7,

14=7+7,16=3+13,18=5+13,20=7+13,

22=3+19,24=5+19,26=3+23,28=5+23,

……

由此归纳出可能有:凡是大于4的偶数都是二个奇素数之和,这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个猜想直到现在还没有肯定的或否定的答案,我们认为肯定的可能性很大。这个问题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