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知识清单+要点点播+拓展提升】第六单元 第10课 (2)师说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知识清单+要点点播+拓展提升】第六单元 第10课 (2)师说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知识清单+要点点播+拓展提升】第六单元 第10课 (2)师说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知识清单+要点点播+拓展提升】第六单元 第10课 (2)师说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强基培优备课整合 【知识清单+要点点播+拓展提升】第六单元 第10课 (2)师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2)师说词语积累(一)记成语与“老师”有关的成语1.尊师重道: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2.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3.兢兢业业:小心谨慎,认真负责。《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4.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5.为人师表:在人品学问方面做别人学习的榜样。师表,榜样、表率。6.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二)记实词1.及(120个实词之一)“及”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人”字,下边是“又”字,像人手。合起来指手从后面抓住人。表示赶上。字义例释①追上,赶得上,比得上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到,到达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③等到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孙权劝学》)④涉及例:言不及义⑤介词,趁着例:及时行乐识记方法“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和、与”。成语助记望尘莫及鞭长莫及迫不及待过犹不及爱屋及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道(120个实词之一)“道”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间是“首”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领路。字义例释①道理,规律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②风尚例: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③道德学问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④路,道路例:道听而途说。(《论语》)⑤道义,道德,正义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⑥方式,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⑦志向例: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⑧说,议论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识记方法“道”的本义是“大路”,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成语助记道不拾遗志同道合文以载道安贫乐道津津乐道古道热肠名句识记1.韩愈名句(课外)(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4)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5)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7)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2.“尊师重教”名句(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2)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4)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5)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6)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关汉卿(7)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王卓(8)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主题悦读1.古文微读老农识画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①《斗牛图》,暇日展曝②于厅前。有输租氓③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④间,虽壮夫膂力⑤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⑥矣。”公为之叹服。注①戴嵩:唐朝著名画家。②展曝(pù):打开来晒。③输租氓:缴租的农民。④髀(bì):大腿。⑤膂力:体力。此指用尽全身力气。⑥类:像。点拨一切艺术作品必须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戴嵩《斗牛图》中的斗牛虽画得形神兼备,然“皆举其尾”而失真,这瑕疵一眼就被有生活经验的老农看出。由此说明,创作需要有生活经验,鉴赏也要有生活经验。2.作者延读读韩愈(节选)梁衡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的永久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为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赏析本文写了两方面内容,一是高度评价了韩愈在散文方面的贡献,“文起八代之衰”;二是赞扬了韩愈为官做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韩愈身上得到了完美统一。晨读快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个性、思想、学识和不凡的人生经历都决定了韩愈__________的文风。韩愈自幼便怀有远大的为人为学之志,__________的博览精研成就了他过人的学识和思维能力。而现实中一次次的挫折和失意让他困顿抑郁又矢志不渝的内心情愫无所__________,与他深厚的学养、丰富的语汇相结合,便发之为风格奇崛的诗文之作。在韩愈的众多论说文中,《师说》一文的主旨并不__________,却引发了纷纭辩说,这与作者的批判意识是分不开的。在《谏迎佛骨表》中,韩愈列举事实,论述“佛不足事”,对最高统治者及社会的佞佛之风进行批判。()。让宪宗皇帝读罢大为震怒。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独特宵衣旰食发泄深奥B.特殊宵衣旰食宣泄奥秘C.独特焚膏继晷宣泄深奥D.特殊焚膏继晷发泄奥秘答案C解析独特:独有的;特别的。特殊:不同于同类的事物或平常的情况的。此处指文风,强调独有性,应选“独特”。焚膏继晷:点燃灯烛来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形容勤奋学习,应选“焚膏继晷”。宣泄:使积水流出去;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泄露。发泄:尽量发出(情欲或不满情绪等)。此处强调疏散情绪,应选“宣泄”。深奥:形容词,指(道理、含义)高深不易了解。奥秘:名词,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此处应用一个形容词,故选“深奥”。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大无畏地在文末声称佛祖如果能就此降灾的话,就让灾难都加诸到自己身上B.他在文末大无畏地声称如果佛祖能就此降灾的话,就让灾难都加诸自己身上C.他大无畏地在文末声称佛祖如果能就此降灾的话,就让灾难都加诸自己身上D.他在文末大无畏地声称如果佛祖能就此降灾的话,就让灾难都加诸到自己身上答案B解析多项状语排序,“在文末”应在“大无畏地”前面,排除A、C两项;关联词语位置,“如果”在“佛祖”前更好;“加诸到”成分赘余,“诸”是“之于”,“到”与“于”重复,应删掉“到”,排除D项。故选B。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文道复兴的大师——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故世人称其“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人又称其韩文公。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3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时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先中进士,三试博学宏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求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他的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练,新颖生动;笔风雄健自如,曲折有致。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韩愈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人并称二人作“韩柳”。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的主张,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称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之首。2.探寻背景该文写于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之时。当时,唐代仍受魏晋以来形成的门第(或门阀)制度的影响,仍存有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初读文本1.读标题“师说”的意思是谈谈从师的道理。其中,“师”不是狭义上的老师,而是社会上学有所成的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说”表明它是一种________文体。答案议论2.读正文(1)诵全文,通文意解释词语诵读提示名句填空(第1段)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疑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表示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必有师”中的“必”应重读,读得斩钉截铁。读准节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段中两个问句,语调上扬,突出语气。“道”字反复出现,应重读。①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文中说,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④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第2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代指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己)也,则(却)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放弃,舍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嗟乎”,叹词,应读出慨叹的语气。注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一句中该段共有三层对比,三层对比后的结论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吾未见其明也。语气由推测到肯定再到感叹,应读出这三种语气,且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⑤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更加圣明,是因为他们“犹且从师而问焉”;而愚人之所以更加愚昧,是因为他们“耻学于师”。⑥文中指出,由于从师的态度不同,圣人和愚人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⑦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的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诵读此段,应注意与上段的不同。上段对比强烈,语气词丰富。该段几乎未用一个语气词,应读得明确、肯定,语气果断。⑨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传统,并由此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是对师生关系的概括。eq\o(○,\s\up1(10))文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来说明掌握学识有早晚且各有所长的师生观。(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注意读准“李氏子/蟠”的节奏。全段应读出赞许的语气。⑪《师说》是韩愈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⑫文中揭示作者写作此篇文章的缘由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填导图(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的空缺部分)注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界多有争论,这里只取其一。答案①从师标准②自比③对自己与对孩子④横比⑤引证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⑦奖励后学(赠李蟠)3.初思考(1)作者认为老师的职责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传道受业解惑(2)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什么?请用课文原句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答案①同“授”,传授②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从而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③众人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大家;许多人④小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⑤不必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⑥古文年十七,好古文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答案①求学的人②两个词,跟随并且③一般人④小的方面学习⑤不一定⑥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惑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答案①动词,传授②动词,流传③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名词,疑惑⑤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活用类型例句例字意思解释名词活用活用为动词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形容词活用活用为名词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③小学而大遗意动用法④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⑤而耻学于师答案①低于②圣人/愚人③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以……为师⑤以……为耻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其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其可怪也欤之⑦择师而教之⑧郯子之徒⑨句读之不知⑩士大夫之族⑪古之圣人⑫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⑬吾从而师之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答案①人称代词,他②代词,相当于“之”,指童子③人称代词,他们④人称代词,他(他们)的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⑦人称代词,指“子”⑧指示代词,那些⑨宾语前置标志⑩指示代词,这,这些⑪结构助词,的⑫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⑬人称代词,他⑭指示代词,这些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判断句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宾语前置句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状语后置句③师不必贤于弟子答案①“……也”表判断②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③正常语序为“于弟子贤”7.文化常识词语解释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__________,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________。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②指______________六种学问和技能。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__________的著作。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等为业,也为人治病。答案句读《诗》《书》《礼》《乐》《易》《春秋》礼、乐、射、御、书、数解释经书祝祷占卜附:助读资源1.文学常识古文运动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2.名家点评(1)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似,子且择师,况身乎?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明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者也。——南宋学者黄震《黄氏日抄》(2)此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熟读。——南宋文学家洪迈(3)此篇有诗人讽喻法,读之自知师道不可废。——元代程端礼《昌黎文式》(4)其行文错综变化,反复引证,似无段落可寻。一气读之,只觉意味无穷。——清代学者林云铭学习目标1.背诵全文,掌握“师”“所以”等词,以及语气词“嗟乎”与“呜呼”、“矣”与“也”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差别。2.把握课文观点及对比论证方法。学习重点“师”“所以”的意义、用法,文章的观点与说理方法。语言梳理与探究1.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师”字并进行分类。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不耻相师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③④是名词,老师;②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⑤⑦是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⑧是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两句中的“所以”古今义是否相同?应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中的“所以”古今义都不相同。文言中的“所以”是个固定虚词,一般情况下有两个义项:一是“用来……的、凭它(他)来……的”,表凭借、工具、方法;二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第一句中的“所以”应为第一个义项,第二句中的“所以”应为第二个义项。而今天的“所以”是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3.课文第2段中的“嗟乎”与“呜呼”两个语气词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互换。①“嗟”字是开口韵,“呜”字是闭口韵,开口韵读音一般语调相对较高,闭口韵则相对低沉。“乎”字有向内收之感,有一种沉重之味;“呼”字则是向外呼出,有一种深沉的悲哀之气。②“嗟乎”前后有转折意味,前面是在陈述从师学习的标准,之后是在陈述当下“师道之不传”的客观事实。所以“嗟乎”既要读得相对高昂,又要有一种内在的沉重之味。而“呜呼”是出现在三组对比之后,尤其是在士大夫之族回答“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之后,所以作者颇为悲凉,用“呜呼”更适合宣泄自己的情感。4.课文第2段多处使用了句末语气词“矣”和“也”,请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否可以互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互换。①“矣”字不断出现,传达出的是作者的深深叹息,文段中的“矣”字,大多是作者兼有失落与批判之情;而“也”是陈述与判断。②“矣”的韵母“i”是闭口韵,与低落的叹息、谴责的情感基调一致。而“也”字的“e”韵比“i”韵开口要大一些,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不符。5.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这位同学提一些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有针对性的建议。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有的却不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见他们的明白。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正确译文: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②正确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2)建议:多读原文和译文,准确理解文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同时,要注意语句的连贯,保持句意通顺。把握作者观点1.《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圣心”与本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中的“道”的内涵有什么相通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都是指儒家思想传统。2.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探究对比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后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对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气盛言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分析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用了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第2段使用了对比论证方法。①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②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2)在本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渐次强烈起来的。首先在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乎”,只是一种推测语气。而在对家长两种行为比较后,用“惑矣”有所感叹;又在对“童子之师”与作者所说的“师”作了区别后,再用“吾未见其明也”的肯定语气,情感有所加强。在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后,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感更为强烈。这段体现了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真是“韩文如潮”,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急过一潮。1.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上联内容将下联补写出来。要求下联含有“师说”二字。上联:读书务必发奋用功,莫要别人劝学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学习当需谦虚博览,勿忘前贤师说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唐代韩愈提倡“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为汉语贡献了如“蝇营狗苟”“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落井下石”等生动的成语。宋代江西诗派的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分析材料,说说韩愈和黄庭坚的观点有何区别,并谈谈你的看法。(1)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韩愈提倡文学的创新,而黄庭坚提倡文学的模仿和借鉴。(2)文学的模仿和创新是文学发展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创新是文学永恒的动力;模仿和借鉴是对前人优秀文学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自我文学创作的规范与完善。两者都很重要,我们应该在借鉴前人优秀语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一、文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eq\b\lc\{\rc\(\a\vs4\al\co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eq\b\lc\{\rc\(\a\vs4\al\co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eq\b\lc\{\rc\(\a\vs4\al\co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策之不以其道))答案C解析C项均为学习。A项超出/产生。B项疑惑/糊涂。D项道理/方法。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古之学者必有师答案B解析A项所以:古义,表凭借,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C项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D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下列对各句中加点的“师”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则耻师焉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⑧不耻相师⑨或师焉,或不焉A.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答案B解析①③名词,老师;②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把……当作老师;④⑦⑨名词用作动词,拜师学习;⑥⑧名词用作动词,学习。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不必贤于弟子))B.eq\b\lc\{\rc\(\a\vs4\al\co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C.eq\b\lc\{\rc\(\a\vs4\al\co1(蚓无爪牙之利,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eq\b\lc\{\rc\(\a\vs4\al\co1(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答案D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A项介词,对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B项指示代词,那些/副词,表示推测,大概。C项介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义。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师道之不复,可知矣D.何陋之有答案D解析D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3)《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要以之为师;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3)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7.翻译下面的句子。(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文本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文本二: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利举世无友故道益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诫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吾欲从师,可从者谁?借有可从,举世笑之。吾欲取友,谁可取者?借有可取,中道或舍。仲尼不生,牙①也久死。二人可作,惧吾不似。中②焉可师,耻焉可友,谨是二物,用惕尔后。道苟在焉,佣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内考诸古,外考诸物,师乎友乎,敬尔无忽!(节选自柳宗元《师友箴》,有删改)注①牙:鲍叔牙。②中:同“忠”,这里指忠诚之人。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