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中考命题与评价的视角谈提高初中化学复习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刘四方Tel-mail:liusf@6/28/20231主要内容:一、明确教育部对理科考试命题指导意见三、试题命制及教育测量与评价四、设计重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试题七、课堂教学有效复习策略二、命题改革的趋势六、复习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五、以问题为载体实现复习的教学功能引言:两节复习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6/28/20232引言:两节复习课带给我们哪些启示?1、两节复习课欣赏;
(1)探究复习课例:CO2与NaOH反应的再探究(2)探究复习课例:NaOH溶液变质的探究2、两节复习课给我们的启示:⑴目标通过问题展示;问题层次清晰;问题技巧多样。⑵好的复习课核心是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和学习思考问题。6/28/20233(一)命题原则与要求初中毕业理科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为理科学业考试)的命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考查的内容和要求应与各科课程标准的规定相一致。具体地说,理科学业考试的命题应遵循以下原则:l1.要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杜绝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拔高。应灵活多样地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l2.要注意从实际中选取素材,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引导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l3.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l4.试题内容应科学、正确,表述应清晰无误;试卷的题量要适中;试卷结构要科学、合理,难易程度要适当;试卷形式要规范。一、明确教育部对理科考试命题指导意见6/28/20234(二)考查内容l初中毕业理科学业考试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查各学科课程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并注意学科内各部分内容的合理分布。l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以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基本要求为依据,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的偏向。实验能力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重要能力,在理科学业考试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也包括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方面的能力。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可渗透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中落实,要避免贴标签和形式化。一、明确教育部对理科考试命题指导意见6/28/20235(三)命题建议l(1)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l(2)避免“繁、偏、怪”试题,保证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l(3)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重点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对科学探究的考查应从实际问题出发,重点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应避免将科学探究分解为生搬硬套的知识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考查。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应有较完整、自然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但在大规模考试的情境中,要考查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困难的,选择探究过程的部分内容,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某一方面进行考查更现实可行。也就是说,为保证考查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一道试题不必贪多求全,可以只集中考查探究能力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如考查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设计和实施实验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一、明确教育部对理科考试命题指导意见6/28/20236(三)命题建议l(4)通过综合性试题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讨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四)明确考试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化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和考查方式为:①观察能力与识记能力——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熟悉药品和仪器的存放、注意实验安全。②操作能力与运用能力——掌握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正确选择、使用仪器、装置、药品,会控制实验条件,正确运用实验操作完成实验。③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与实验的基本操作,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操作过程进行解释说明;④设计能力与评价能力——将所学各部分自然科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实验知识和技能,设计仪器连接方案、拟定实验操作方案、评价实验方案。一、明确教育部对理科考试命题指导意见6/28/202371、紧扣核心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紧扣化学核心知识选择测试素材,从知识的整体关系和应用上进行层次分明的考查,努力避免机械记忆,简单再现。试题不仅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重视对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的考查,同时还力求在陌生的情景中,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核心知识的特点为:
①基础性:是指化学的工具性知识,如化学用语、概念、 技能和原理等。②联系性:突出综合与应用性知识。主要表现为 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科内综合; 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联系——便于应用; 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便于学科间综合。③发展性: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高中选拔新生
——核心知识的特点既是复习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的依据,同时也是一种复习方法。
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81、紧扣核心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规定的五大内容主题,选择考查的核心知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氧气、碳、氢气、常见的金属(铁、铝、铜)、二氧化碳、水、氧化铁、氧化铜、常见的酸(盐酸、硫酸)、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常见的盐(食盐、碳酸钠)、常见的有机物(甲烷、乙醇、醋酸)等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2、对“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符号、原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化学式的书写和未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质的分类等方面。3、对“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的判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等方面。4、对“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安全常识、营养健康、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常识等方面。5、对“科学探究”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科书上“活动与探究”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提炼、常见物质的鉴别等方面。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9掌握必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规律:
1—18号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规律、置换反应规律、复分解反应规律等。“工具性”知识:
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化合价、原子结构示意图、无机物相互关系图。必备技能: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计算技能、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技能、识图技能、基本操作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技能等。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01、紧扣核心知识,坚持能力立意(1)考查核心概念的理解例题1、下列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Fe+CuSO4===Cu+FeSO4B.3CO+Fe2O3==
2Fe+3CO2C.2F2+2H2O===O2+4HFD.2KClO3+I2===2KIO3+Cl2↑命题意图:考查单质、化合物、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对定义的理解。思路分析: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个反应是否为置换反应,只有根据反应前后物质的类别来判断,并不需要读出陌生物质的具体名称。ACD中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其形式分别为:A+BC=B+AC,A+BC==C+BA;A+BCD=BAD+C。而B中是两种化合物反应。答案:B点评:对初中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属于核心知识,在中考中占有重要位置,要严格按每一种反应类型的特点去判断。
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1命题意图:考查对置换反应的概念的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及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紧扣核心知识,坚持能力立意
(1)考查核心概念的理解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2例题3、
每到冬天,市场上便有一种“热宝”出售,它是一个装有化学药品的小袋。使用时,撕去它的保护膜贴在身体上,不久便会产生热量。已知小袋中装有铁粉、碳粉和少量氯化钠。(1)取小袋内物质,加入稀盐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袋内物质放在足量O2中燃烧,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②
。
(3)将袋内物质加入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
(填写化学式)。
1、紧扣核心知识,坚持能力立意
(2)考查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命题意图: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查单质铁和碳的化学性质。点评:试题变换角度,引出问题,考查了金属铁的三条化学性质,即铁与氧气、酸和盐的反应。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3命题意图:考查金属活动顺序表的灵活运用。思路分析:点评:本题考查知识全面,难度大,涉及到的反应复杂,既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方程式的书写并不难,难在思维的严密性上,解题的关键是要思考反应进行的各种可能情况。
答案:1、紧扣核心知识,坚持能力立意
(3)考查金属活动顺序的理解和应用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4例题5、经过课外学习发现,锰(Mn)也能排入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中:K、Ca、Na、Mg、Al、Mn、Zn、Fe、Sn、Pb、(H)、Cu、Hg、
、Pt、Au⑴用元素符号将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补充完整。⑵已知锰盐中锰元素显+2价。写出一个有金属锰参加的置换反应:
。
点评:在学生熟悉的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添加不熟悉的金属锰,以考查学生对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理解与应用的真实能力水平。对于学生它表面上看来是很陌生的,但学生若将知识进行类比和迁移,举一反三,并不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以锰为载体,即考查了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及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的基础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且答案是开放性的,学生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试题是教师和学生在考前无法摸准的题。(3)考查金属活动顺序的理解和应用6/28/202315判断在溶液中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根据化学反应及现象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根据金属与酸反应图象获取反应信息判断反应后金属的组成和溶液的组成判断反应前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判断反应后盐溶液的质量变化用于制备金属、盐及物质的提纯设计实验方案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解答数据表格型综合计算题
案例:金属活动性顺序在中考命题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定稿).doc(3)考查金属活动顺序的理解和应用6/28/2023162、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命题意图:了解六大营养素的来源,合理膳食,学以致用,关注健康。思路分析:点评: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亲切的关怀。试题的内容体现了化学知识和人文教育,使知识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答案:例题6(2010·湖南娄底)均衡膳食,有利于人体健康。临近中考,小明为了给自己增加营养,制定了如下食谱:营养学家发现食谱中缺少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用你所学知识,建议小明应该增加的食物是A.凉拌黄瓜B.红烧排骨C.烧豆腐D.炒鸡蛋主食米饭副食红烧牛肉、花生米、清蒸鱼饮料牛奶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7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把化学带到生活中去,加强与社会和实际生产生活的联系,使化学教育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趋势。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学生应“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不仅知道科学知识“是什么”,还应理解“为什么”。虽然也倡导“应用”,但更多的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因而常陷入枯燥的“题海”中,既无味又费时,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这也是造成厌学和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8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在新课标中非常强调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课程理念,我们在试题中特别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社会实践中选择素材、从多角度展示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触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19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20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命题意图:考查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的鉴别、酸碱度的测定方法等,同时渗透节水意识。思路分析: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原理在生活当中的应用,体现了化学的应用价值。知识在课内,问题在课外,学生活中的化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永远是化学的主要功能之一。
答案: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21(2)加强与科技的联系命题意图:考查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的鉴别、酸碱度的测定方法等,同时渗透节水意识。思路分析:点评:掌握分类标准以及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是解答此题的前提。信息看似陌生,实则很好地考查了化学式的含义(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与判断,以及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答案:例题8(2011·南京)意大利罗马大学的科学家获得了极具理论研究意义的N4分子。N4分子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N4的说法正确的是
A.N4约占空气体积的78%B.N4是一种单质
C.N4属于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D.由于N4和N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6/28/202322(3)加强与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命题意图:设计实验方案考查工业废气的处理措施。
思路分析:点评:本题实际上是考查CO、NO2和SO2的性质,并根据性质设计方案对工业尾气进行适当的处理。所用知识并不难,解题的关键在于灵活应用。
答案: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6/28/202323(4)体现化学与医疗的关系
命题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考查洗气装置的用途。思路分析:点评: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应用到病人输氧的问题中,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充分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
答案:例题10、⑷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钢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右图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导气管
填“a”或“b”)端连接在供氧气的钢瓶上,该装置的作用有(填写一条)
。3、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6/28/202324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信息迁移题首先考查的指向是考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自学,迅速地完成理解、思考、判断、分析、综合、评价等等一系列的学习操作,全面地占有题目给出的信息和资料。并把这种信息与原来已贮存的信息结合起来,组成信息网络,形成有新结构的知识块,然后再进一步迁移到题目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它完全不同于通过教师讲授,指导下的获取知识,体现了一种主动完成的学习过程。因此,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核心目标是对其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信息迁移题更注重与生产、生活及科研的联系;同时注意给予开放性的解答,即答案不再唯一,只要正确合理都能得分,这充分赋予了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知识串联和迁移能帮助学生学活知识,以致使学生会学知识。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25(1)结合图示,应用信息,对比分析
命题意图:通过力求信息从微观上理解分子构成和化学反应实质。思路分析:点评:根据微粒结构信息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类型、化学反应的实质等一直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内容,这类题用图象实物模型来显示宏观物质的变化过程,帮助我们理解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
答案:例题11(2011·宜昌市)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依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反应物中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从微观的角度获得一条关于物质变化的信息是
,生成物中各物质的粒子个数比是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26命题意图: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了物质的性质。思路分析:答案:(1)结合图示,应用信息,对比分析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27点评:本题以真实图片情景的形式出现,体现了化学的价值在于应用。利用轻轨电车的电刷材料的选择,来考查石墨的性质;重点不在于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而是放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重视对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实际联系内容的考查。同时从化学观念上考查学生是否建立了物质结构、性质、用途的内在联系;从能力上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学习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是不行的。不正确的答案类型:①对图示的理解有偏差,获取的图片信息不准确、不全面;②不是根据题给信息归纳出性质,而是机械记忆的复现;③对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清楚。(1)结合图示,应用信息,对比分析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28例题、化工生产中可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实验课上,小强将生锈铁钉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铁锈逐渐溶解,并伴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黄色,除去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铁钉表面没有气泡产生时,小强看到溶液仍为黄色。再过一段时间后,小强意外发现黄色溶液逐渐变成了浅绿色。经仔细分析,小强大胆地写出溶液颜色发生改变的化学方程式为
。命题意图:通过对“意外”实验现象的观察和信息的获取,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路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与盐酸反应后生成黄色的FeCl3溶液,当铁锈除去后继续与盐酸反应能够产生气泡,生成浅绿色的FeCl2。当气泡没有时,说明盐酸反应完了,这时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即FeCl3变为FeCl2。再分析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分析引起溶液颜色前后变化的物质,就可以分析出一定是FeCl3与铁反应生成了FeCl2。参考答案:
Fe2O3+6HCl===2FeCl3+3H2OFe+2FeCl3===3FeCl2点评:本题的解答过程体现了一种主动完成的学习过程。要善于从题目的显性信息(实验现象)和隐性信息(根据现象对物质的判断)中建立联系。(2)针对意外,捕捉信息,灵活迁移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29(3)结合史料,分析信息,探究迁移
例题14
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a粒子轰击金箔,发现: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一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③有极少数a粒子被弹了回来。
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现象①:
;(2)现象②:
;(3)现象③:
。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30命题意图:结合史料,考查对原子构成的认识。思路分析:点评:体现了命题结构性策略。●真实性。●信息性。●问题性。●探究性。●激励性。答案:(3)结合史料,分析信息,探究迁移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31●真实性。化学史中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真实化学问题,是化学教学和命题的重要资源。展示科学家发现、研究问题的真实情境,可以设计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试题。
●信息性。基于考试的特殊性,命题者在简洁的抛出探究背景,给出必要的文字信息和图示信息后,使考生产生问题和探究的冲动。从而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阅读理解、加工、整理和利用和能力。●问题性。当上述探究情景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学生内心的思维活动一定会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一定会有许多的“为什么?”在头脑中形成,并努力寻求这些问题的解答。(3)结合史料,分析信息,探究迁移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32●探究性。通过上述史料探究所建立起来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自己得出的,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充分的反思,学生对原子构成就不会有这样深刻的体验和认识。所以,要重视和充分挖掘课本上化学史料的探究价值以及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我们的课堂探究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激励性。利用情景素材,挖掘情感因素,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考试的过程也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科学研究,需要创新思维,要勇于挣脱前人留下的错误观念的束缚,突破原有的认识限制,大胆探索,敢于质疑,不懈努力,才能有所新发现。该题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潜移默化的渗透,真正起到了润物无声胜有声的考试效果。
(3)结合史料,分析信息,探究迁移
4、通过信息解读,考查迁移能力6/28/202333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实验是化学的灵魂,也是化学的魅力所在。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在考查核心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再现真实的探究活动,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归纳、对比、分析、推理、迁移探究、求同求异思维方法,考查善于发现问题、批判性的审视和评价一些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试题创设的情境,力求呈现一个个鲜活的实验探究过程,描述一个个熟悉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来源于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仿佛回到了曾经的课堂,往日的实验室,有过亲身经历的学生答题自然容易,由此甄别真假探究,考查学生真实探究能力。试题源于课堂,注意对教学资源的深度开发,特别注重对教科书中“活动与探究”的挖掘,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学习方法、提炼学习方法、应用学习方法,方法的提炼和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的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34(1)反思教材实验,考查对实验药品用途的理解
命题意图:依托教材演示实验,考查对实验药品用途的理解。思路分析:答案:例题15右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有共同点:集气瓶底部预先均装有少量水。它们的作用分别是:甲中
,乙中
。我认为将乙中的水换成另一种溶液,效果会更好。我能写出体现该溶液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6/28/202335点评:硫、铁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反思比较,来源于学生学习实际,同学们都亲身经历过两个实验,有的学生可能孤立地看待他们,且未能发现两者有何共同点,但有的同学却能细致地观察、比较并发现两者的异同点,表面上看都一样,都有水,那么作用相同吗?在上新课时,学生可能知道硫燃烧中水的作用是吸收SO2,而在学习了酸碱盐进入复习以后,学生应该可以回头反思,发现用氢氧化钠溶液更好,这就是知识的回味咀嚼,体现了知识的发展性。学生在答题时既可回顾实验过程,再现实验情景,复述知识,又可反思认识到知识前后是有联系的,需要重新认识,不断升华提高。(1)反思教材实验,考查对实验药品用途的理解
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6/28/202336(2)增加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的创新试题
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6/28/202337(2)增加化学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的创新试题
命题意图:展示探究的一般过程,利用控制变量考查学生实验设计与评价的能力。点评:本题借鉴了课本中研究燃烧的条件及铁生锈条件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对比实验。该题源于教材,但并不囿于教材,力求做到不拘一格,推陈出新,活学活用。该题还考查教师在平常教学中是否重视课本上演示实验及是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实验能力(观察、记录、对比等)。美中不足的是反思与小结这一问的考查明显带有贴标签的感觉。本题考查知识点有:酸性氧化物与碱、碱与酸、碳酸盐与酸反应的规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性的比较;金属锈蚀原理等;考查能力有:快速、准确、全面地在短时间内获取有用信息的临场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综合类比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迁移能力以及快速运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6/28/202338(3)关注过程与方法,在开放中重视对探究方法的提炼
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6/28/202339(3)关注过程与方法,在开放中重视对探究方法的提炼
命题意图:关注过程,考查实验方案的设计,并通过探究提炼方法。思路分析:点评:设计这道试题的目的是要引导化学探究性教学,不仅要从培养基本能力出发开展探究性教学,而且要在探究性教学中反思探究过程,使学生在反思中成长,从“默会”到“明确”,体验学习过程,从而悟法开窍。答案:案例:摒弃有色眼镜,寻找孩子的闪光点
5、突出实验考查,重视探究开放6/28/202340例题18(2011·宜昌市)下图是几种常见物质间的反应及转化关系,物质B是一种红色固体粉末,该图体现了化合物F的四种不同化学性质,我能依据此图完成下列问题。⑴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
E
G
;⑵物质B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命题意图:考查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初中化学主体知识就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反应规律。本题以框图的形式给出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对知识系统掌握的程度。6、注重知识整合,考查推理能力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41点评: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给文字信息,并结合框图信息挖掘提炼解题的“题眼”(B是一种红色固体粉末),寻找“特殊”(条件高温、化合物F的四种不同化学性质、特征转化等)进行突破,它是中考化学考查元素化合物的传统题型,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及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
。解框图推断题的一般思路:
读题——寻找关键字句,获取特征信息。审题——提炼信息,寻找题眼,挖掘隐含。常见题眼:特征性质、结构、状态、颜色、特征反应、反应条件、特征转化关系等。解题——综合分析、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常见方法:顺推不堪、逆推法、假设论证法等。答题——看清要求,抓住要点,规范答题。
6、注重知识整合,考查推理能力6/28/202342(1)通过考查化学式的计算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
命题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化学式的计算。
思路分析:答案:例题19(2010·山东烟台)我国从1994年开始强制食盐加碘,即在食盐中加入碘酸钾(KIO3),以防治碘缺乏病的发生,今年将适当下调现行食盐加碘量。各地将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深圳已率先作出调整,由原来每千克食盐含碘40mg下调至25mg。(提示:碘相对原子质量为127,其它见第1页元素周期表)(1)碘酸钾中碘元素、钾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2)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保留至0.1%或用分数表示)(3)请为我市某企业计算:售往深圳的加碘食盐每袋(500g)应比调整前少加碘酸钾多少毫克。。
7、重视化学计算,强调意义联系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43(1)通过考查化学式的计算解决真实情景中的问题
点评:这是一道紧密联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的“厨房化学”知识题,它设置了非常熟悉的信息情景,将化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本题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有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等,综合性很强。
7、重视化学计算,强调意义联系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44(2)突出对学生综合计算能力的考查命题意图:考查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综合计算的能力。
思路分析:7、重视化学计算,强调意义联系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45点评:解答这类表格数据型计算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表中的数据,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本题的突破口是固体质量减少与所加的酸质量不成比例,说明碳酸钙反应完了,然后再根据碳酸钙的质量示出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本题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要求从量的角度体会和研究实验过程,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数据能力的考查。
(2)突出对学生综合计算能力的考查7、重视化学计算,强调意义联系二、命题改革趋势——重视基础,注重探究
彰显能力,促进发展6/28/202346好试题的境界:一道好的试题应该不是所有考生都难以“下咽”的苦果,恰好相反,应该是所有考生“品尝”时感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一道佳肴。好的试题:掩卷深思,余音绕梁;静思此题,韵味十足;再次咀嚼,回味无穷。6/28/202347(一)考试命题的基本程序1、自编测验:◆确定测验编制计划◆
测验题的编制◆
确定测验实施的时间和评分标准2、大规模测验:◆国外关于试卷发展的基本程序◆命题过程概要◆试卷编制的过程◆宜昌中考命题过程三、试题命制及教育测量与评价6/28/202348◆确定测验编制计划(1)测量测量目的的确定测量只能是为目的服务的工具,是促进教育目标或研究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测量目的不能游离于教育目标或研究目标之外。教育目标或研究目标是确定测量目的的唯一依据。一个测验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促进教育目标或研究目标的实现。(2)确定测验所覆盖的内容测验的内容是体现测量目的,实现测量目的的东西。(3)制订测验编制的蓝图为了确保测验的内容对中小学教育(或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课题)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或研究目标)有较好的代表性,既要覆盖学科教学(或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课题)目标的全部,又要能反映学科教学(或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各认识层次的相对比重,避免东抓一道题,西取一道题,在测验的编制过程中,需要制订测验各部分内容和学科教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目标的各认识层次测验题数量和占分的比例。这就是测验编制的蓝图。测验编制的蓝图一般用双向细目表来表示。在双向细目表中,横标表示测验的内容,纵标表示学科教育(或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目标的认识层次,中间的数字表示测验题数量或占分的比例。1、自编测验:6/28/202349◆确定测验编制计划4、测验题型的选择测验的题型有客观性测验题和非客观性测验题两类。前者包括是非题、选择题、配对题和填空题等题型;后者一般是论文式题型。这两类题型各有优缺点,客观性测验题评分标准客观、覆盖面广,但难以测量学生的高认识层次方面的情况;非客观性测验题虽能测量学生高认识层次方面的情况,但评分不客观,覆盖面太窄。在中小学教育中,自编测验最好是客观性测验题和非客观性测验题混合使用;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自编测验应该尽量使用客观性测验题。1、自编测验:6/28/202350◆测验题的编制测验编制计划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便是编制具体的测验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命题。命题是自编测验中的核心环节。在命题时,对于同一内容和同一认识层次的题目应该多拟几个,以备在测验卷的编辑时选用。对于初拟的测验题,应该进行审核,删去一些不适用的题目。根据什么标准来决定初拟测验题的取舍?一般来讲,有两种方法:一是质的分析,这主要是教师自己根据经验来评判;另一种是量的分析,即难度和区分度的分析,这主要是通过预试来解决。对那些决定使用的测验题,应注意文字上的简洁和准确,以免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全部测验题编制完毕后,应按一定的规则将测验题编排成一份完整的测验试卷。测验的编排没有统一的方法,但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1、自编测验:6/28/202351◆确定测验实施的时间和评分标准一份完整的测验试卷形成以后,在进行正式使用之前,还要确定测验所需要的时间和测验的评分标准。1、测验所需时间的确定在考虑测验所需的时间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要使学生能在正常速度下完成全部测验题的解答。测验的时间限制应当放宽。解题速度与解答的正确性不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另外,若时间限制太紧,会增加学生对测验的焦虑程度,这会影响学生测验解答的正确率。②学生年龄越小,测验的时间越要短一些。小学生为对象的测验应在40分钟之内;中学生为对象的测验也最好控制在90分钟之内。③测验所需的时间应与测验的内容有关。2、测验的评分标准的制度一份测验试卷编制好以后,为了使得能给学生的测验结果给予客观地评分,有必要在事前制订出各测验题的评分标准。对于客观性测验题来讲,评分标准是容易制订的,只要确定每道测验题的得分即可。而论文式测验题,则要把每一道测验题的解答分解成若干步,并根据每一步在整个测验题的解答过程中的地位,确定其得分情况。1、自编测验:6/28/202352◆国外关于试卷发展的基本程序澄清测验使用的目的与测量结构辨别用以表征所测量结构的范围发展题目编制的细目表(itemspecification)准备试卷的细目表(testspecification)题目编制考虑试题的格式题目审查题目的预试试题分析确定试卷,编写试卷使用手册2、大规模测验6/28/202353◆命题过程概要考查要素细目表知识技能新课程标准组卷计划书试卷用卷要求实际考核工作编制试卷要求的内容命制标准试题题库模式命制定制试题卷库模式试题提供试卷提出具体用卷要求2、大规模测验6/28/202354◆试卷编制的过程可靠的测量结果来源于高质量的试卷怎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教育测量学的要求命题改进的两个主要方向试题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2、大规模测验6/28/202355◆试卷编制的过程试卷发展的基本程序澄清测验使用的目的与测量结构辨别用以表征所测量结构的范围发展题目编制的细目表准备试卷的细目表题目编制考虑试题的格式题目审查题目的预试试题分析确定试卷,编写试卷使用手册2、大规模测验6/28/202356◆宜昌中考命题过程(1)确定测量结构,确定各科测试的双向细目表;(2)封闭命题(每学科命制了三套平行的试题);(3)专家审题;(4)预测分析;(5)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命题专家进一步修改打磨试题,并调整评分标准;(6)每学科形成一套最终测试试卷,专家审定;(7)提交试题。2、大规模测验6/28/202357(一)考试命题的基本程序确定测量结构◆宜昌中考命题基本程序6/28/202358关于教育目标分类表及应用方式
知识维度认知过程维度1.记忆2.理解3.应用4.分析5.评价6.创造A.事实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程序性知识D.元认知知识◆必须弄清楚的几个基本概念6/28/202359关于理科科目的能力要求一级能力指标二级能力指标具体知识要素(略)知识的记忆大致印象特点记忆概念的理解认识要点识别材料领会涵义规则的运用说明问题变式辨析模仿运用问题的解决迁移分析创新6/28/202360关于对考试命题模型的探讨,中考化学试题应认真坚持“重视基础,联系实际、关注探究、促进发展”的命题思路,试题呈现上要满足“情景真实、自我答问,自主探究”的要求。“情景真实”就是从教科书、社会热点、学生的探究活动三个方面去选择、编制知识的应用情景,力求真实度高。“自我答问”是学生从知识的应用情景中将知识内容、学习方法、探究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查融合,编制成新的疑问。“自我探究”是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再进行扩展研究新问题与新方法。这样试题就改变了学生原来被动应考的状态,真正把学生放在了考试的主体地位中。6/28/202361关于对考试命题模型的探讨这类试题中的真实情景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自我答问、自主探究是考“过程与方法”的舞台,学生在全面反映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水平中,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凸现了主体性。而命拟这类题的难点是选择贴近学生心灵的情景、构建试题的科学结构、试题呈现的简明通俗和体现人文关怀等。
试题创生的思路模型图如下:6/28/20236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五大主题物质结构变化核心知识情景素材能力立意学习形态认知性自主技能性合作体验性探究三学习生活地域特点实社会热点创编试题试题呈现情景真实、自我答问、自主探究三度优化6/28/202363关于对考试命题模型的探讨从“试题创生的思路模型图”可以看出“核心知识、情景素材和学生学习形态”是试题创生的关键性因素,这三者的融合,则是坚持“能力立意”的宗旨所在;试题的(内容)效度、难度与区分度等的梯级结构,则是学生学习三种形式水平层次的优化组合。6/28/2023641、确定能力点,制订双向细目表(1)化学能力的层次结构(修改)根据“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将化学考试目标的认知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记忆”(下面用“A”代表),“理解”(B),“应用”(C),“综合”(D)四个层次。每个层次还有若干个亚层。各层次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即前一个层次是后面各层次的基础;而高一级层次的要求中包含了低层次的要求。
试题的命制程序及质量分析6/28/2023651、确定能力点,制订双向细目表(2)化学测量结构宜昌市中化化学试题的命制程序化学测量结构6/28/2023661、确定能力点,制订双向细目表宜昌市2005年初中化学学业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
(3)制订双向细目表宜昌市中化化学试题的命制程序6/28/2023672、编制命题手册宜昌市中化化学试题的命制程序6/28/2023682、编制命题手册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编制手册
对探究题和计算题命题格式举证宜昌市中化化学试题的命制程序6/28/2023693、独立命题4、审题5、预试试题定稿6、预试7、预试阅卷根据命题手册三人独立命制试题A卷B卷C卷宜昌市中化化学试题的命制程序6/28/2023708、数据录入9、质量分析10、组卷11、审卷12、定稿付印化学组合卷情况分析宜昌市中化化学试题的命制程序6/28/202371(二)教育测量与评价三、试题命制及教育测量与评价评价的两个基本功能:充分挖掘考试信息,具体体现学业评价的诊断功能考试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诊断被试对试卷的反应中包含丰富的信息充分挖掘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至关重要认知诊断理论为我们的这种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持6/28/202372利用考试信息,体现考试的发展性功能经过标准化的考试记录了学生学业成长的历程诊断性信息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掌握上的问题,便于自我矫正和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利用考试信息,可以定量地考察学生的发展状况一种简单方法:相对位置比较一种复杂方法:回归分析中的预测误差6/28/202373I、教学评价1、什么是教学评价?2、教学评价要进行改革3、开展教学评价改革的途径6/28/2023741、什么是教学评价?
●评价是“尺子”,注重量的分析测验、考试
●评价是“镜子”,注重质的分析问卷、作品分析、行为观察
●评价是“梯子”,注重描述性分析自我反思、访谈、表达与交流
6/28/2023751、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首先,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其次,教学评价常常通过测量收集资料,但测量不等于评价,评价是对测量结果做价值判断的过程。测量是指以各种各样的测验或考试对学生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加以数量化,给学生的学习结果赋以数值的过程。比如,通过期末考试,某学生的语文成绩是85分,这就是测量的结果,但还不是评价。评价是对分数加以解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6/28/2023762、教学评价要进行改革教学目标已经改变:应对考试->培养全人需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结果
学习条件学习过程6/28/2023773、开展教学评价改革的途径将评价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推行形成性评价。建立新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命题工作标准。建立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6/28/202378评价与教学相结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检查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选拔性评价6/28/202379当前学业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没有形成一套在心理测量学的指导下的规范的学业评价体系仅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考试内容和过程的人为性和主观性明显考试成为对学生进行排队的工具,缺乏对考试信息的深入挖掘,没有体现出考试的诊断与指导的功能。6/28/202380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业评价的原则能力导向性原则:重在评价技能水平发展性原则:体现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规范性原则:反映学业评价的规范化6/28/202381II、教育测量1、什么是教育测量?2、教育测量的要素3、教育测量的特点4、衡量测量质量的基本标准5、教育测量的分类6/28/2023821、什么是教育测量?教育测量是对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作慎密的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教育测量是学校教育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平时的单元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都是属于教育测量。教育测量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6/28/2023832、教育测量的要素教育测量三要素:有单位、参照点和体现单位、参照点的测量工具。1、单位,单位是计算数量的名称。百分单位和等级单位。百分单位就是规定一项测验的满分为100分,把满分的1/100作为一个计量单位。等级单位是根据一项测验结果的上限和下限,把结果分成若干个等级,每一个等级作为一个计量单位。2、参照点所谓参照点是指计量的起点。参照点可分成两类:一是绝对参照点;二是人为参照点。绝对参照点是符合实际意义的参照点,其余的参照点全部是人为参照点。教育测量中的参照点,除了某些体育测量之外,其余测量的参照点,全部是人为参照点。例如,在百分单位的测量中,习惯上将60分作为及格的参照点。3、测验测验是体现单位和参照点的教育测量工具,它是一个具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测验一般是由文字试题等组成的。6/28/2023843、教育测量的特点以测量学生的精神特征为主的教育测量与物理特征的测量相比,除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差之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测量的间接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等情况,都是人的大脑活动情况。今天的科学发展水平,人们还没有办法直接测量人类的心理活动情况。目前,我们只能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间接地测量学生与教育有关的精神特征。具体地说,我们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文字测验题的反应和其它的一些行为表现,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力发展情况和思想品德情况的。
6/28/2023853、教育测量的特点(2)测量的不稳定性物理特征的测量结果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但教育测量则不然。例如,在百分单位中,A、B两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期中语文考试中的成绩都是88分。完全有可能A学生是班上的高分获得者,而B学生在班上是低分获得者。这是由于A、B两学生各自所在年级的语文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不一致,评分标准不一样,所在班级的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有差异等,造成了分数的价值不相等。6/28/2023863、教育测量的特点(3)计量单位的不等距性
教育测量中的计量单位就未必是等距的。如,在百分单位的测验中,A、B两个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是60分和59分,C、D两个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是90分和89分。虽然A、B两个学生的分数之差与C、D两个学生的分数之差都是1分,但前者1分的价值和后者1分的价值是完全不同的。
6/28/2023873、教育测量的特点(4)不同测量结果的不可比性物理特征的测量的结果是可比的。例如,在买菜时,某人买了1千克的鱼和950千克的肉。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个人买的鱼比肉来得多。但在教育测量中,同一特征的两种测量结果未必可比。如,在百分单位中,某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测验成绩分别为74分和72分,由于这两门学科的性质以及测验的难度、评分标准和班级的语文和数学测验成绩分布等情况的不同,我们绝对不能说该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优于数学知识水平。6/28/2023884、衡量测量质量的基本标准作为教育测量的工具——测验,它的编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它需要懂得一些教育测量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人来完成。一个连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教育测量基本概念都不甚了解的人是难以编出高质量的测验的。从教育测量的理论上来讲,一个良好的测验应该具备以下条件:测验的试题与测量的目标吻合测验的试题应具有代表性测验的试题有恰当的难度和区分度测验的试题的语言陈述简单、明确测验的结果有效和可靠(即效度、信度高)测验的实施符合经济性原则其中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是衡量测验质量的基本指标。6/28/202389质性分析
质性评价的方法是我国教育评价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大批有经验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对试题进行质的分析,为改进命题质量起到了积极地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点:通过有经验专家的评价,可以在测试前发现试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有可能提出针对性的、可行的修改建议;缺点:依赖于专家的经验,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在大规模的考试中,专家的经验有时带有片面性;专家之间的判断有时不一致,专家判断与学生实际作答存在偏差。6/28/2023901、试题(卷)质量分析的两个视角6/28/202390量化分析用教育测量学的理论,对学生考完后的作答情况进行分析,从量化的角度对试题(或试卷)进行分析的方法由来已久,在国外大型的考试中普遍采用,对改进命题质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优点:根据考生的具体作答情况,提供了试题(试卷)客观的分析指标,这些测量指标有明确的含义,为改进试题提供了客观的依据;缺点:必须结合学科才能改善试题,分析过程较为复杂,难于掌握,这些指标必须在测试后才能得到。6/28/2023911、试题(卷)质量分析的两个视角6/28/202391考试结果分析的目的考试结果分析的两个方面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完成考试职责服务于学校教学,改善提高教学质量6/28/202392考试结果分析的目的服务于教育行政部门,完成考试职责主要着眼于考生学科整体情况的分析,学校感兴趣的是某次学生考试的整体结果,很少关注个别学生的反应,也很少关注个别试题上学生的反应。6/28/202393考试结果分析的目的服务于学校教学,改善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关注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整体做答情况,而且关注学生在不同知识点、不同能力层次上的做答情况,同时给出不同群体在不同属性题目上做答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实际的依据。6/28/202394试题(卷)质量分析的两个视角从评价学的观点看:评价是基于事实的价值判断,定量分析提供的正是试卷评价所需的事实基础。从当前的现状看:学业考试评价在较大程度上缺乏测量理论的指导和统计数据的支持。从发展的观点看:提高考试的科学化水平离不开教育测量学的指导,要实现命题质量的突破,必须走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道路。6/28/2023956/28/202395常用试题质量分析的方法经典测验理论测验的试题分析:试题的难度、区分度(鉴别指数)、选择题考生作答情况、客观题不同给分点的难度;测验的整体分析:考生成绩分布以及试题难度分布;项目偏差分析。项目反应理论试题的难度、区分度、猜测度和信息函数等;试题的项目特征曲线;试卷的信息函数;项目偏差分析。认知诊断理论
6/28/2023966/28/202396认知诊断的目的在于根据考生对考试题目的反映模式,将传统的单一考试分数转化为考生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认知过程与技能的掌握概率该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被试在特定考试中所采用的认知过程(cognitiveprocess)和知识结构(structureofknowledge)是什么?这些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在考试中是如何被运用的?高能力被试与低能力被试在考试中有何不同认知诊断理论6/28/202397经典测验理论的项目分析:难度难度即项目的难易程度。难度的指标:在心理测验中最常用的是以受测者答对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百分比作为难度的指标。P代表项目的难度,N为全体受测者人数,R为答对或通过该项目的人数。P值越大,难度越低;P值越小,难度越高。难度对测验主要体现在影响测验成绩的分布,影响测验成绩的离散程度;影响测验的区分能力等三个方面。6/28/2023986/28/202398难度的计算二分法记分的项目(1)R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总人数。(2)当被试人数较多时,计算难度的一个简单方法,现将受测者依照测验总分排序,然后或出人数相等的高分组(上27%)和低分组(下27%),再分别求出此两组在每一题目上的通过率,以两组通过率的平均值作为每一题目的难度,其公式为:6/28/2023996/28/202399难度水平的确定在测验编制过程中,分析项目难度主要是为了筛选项目。项目的难度水平多高合适,取决于测验的目的、测验的形式以及测验的性质。(1)当测验用于选拔时,应比较多地采用那些难度值接近录取率的项目(3)对于选择题来讲,P值一般应大于概率。P值等于概率,说明题目可能过难或题意不清,受测者凭猜测作答;P值小于概率无意义,说明题目质量有问题。6/28/20231006/28/2023100经典测验理论的分析: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征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也就是项目的效度。区分度高的项目,能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区分度低的项目,则不能很好地鉴别考生水平,水平高和水平低的被试差不多。测验题的区分度的取值范围在-100至100之间。如果区分度是负值,则表示该区分是消极区分;如果区分度为0,则表示该测验题没有区分;如果区分度是正值,则表示该区分是积极区分。6/28/20231016/28/2023101项目的区分度鉴别指数法
区分度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是比较测验总分高和总分低的两组被试在项目通过率上的差别:
式中pH为高分组在某项目上的通过率,pL为低分组在该项目上的通过率。6/28/20231026/28/2023102概念:信度指考试的可靠性,信度高的试题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试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通俗地说,信度是考试结果的可信程度。信度是反映测量工具可靠性的指标。常见的试题信度多用相关系数来表示,即用同一组被测学生样本对两组项目的反应之间的相关,作为反映两组项目测量的一致性程度的指标,称作信度系数,简称信度。提高试题信度的方法:1、建立精确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进行测试;2、采用AB卷,随机抽取一套试题进行测试。提高考试信度的方法:1、加强命题、保密、阅卷、统分等考试各个环节的管理;2、严格考场纪律,杜绝考试舞弊。项目的信度6/28/2023103在中小学教育或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信度系数的计算一般以内部一致系数为主。测验的信度是十分重要的,不可靠的测验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如用一杆秤去称肉,第一次称的的重量是1500克,第二次称得的重量是1000克,那么这种秤还有什么用呢?教育测量也是如此,如用一次去测量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第一次测验的成绩是92分,第二次测验的成绩却只有61分,这样就无法确定这个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当然,这个测验是根本不可靠的。项目的信度6/28/2023104效度是指一个测验真正能确实测量到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是针对测量的目的和结果而言的。效度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三种。效度6/28/2023105②结构效度是指测验结果能够说明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征的程度。它可以理解为测验实际上测量了准备测量的结构特征所达到的程度。测验的结构效度问题比较复杂。一般在中小学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自编测验是不考虑这个问题的。效度6/28/2023106项目的区分度项目鉴别指数与评价标准(伊贝尔,1965)6/28/20231076/28/2023107区分度和难度的关系项目通过率D的最大值1.0000.900.200.700.600.501.000.300.600.100.20006/28/2023108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1)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2)由于人的多数心理特性呈正态分布,所以项目难度的分布也以正态为好,即特别难的与特别容易的题目较少,越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越多,而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为0.50。6/28/2023109难度和区分度的关系(1)较难的项目对高水平被试区分度高,较易的项目对水平低的被试区分度高,中等难度的项目对中等水平的被试区分度高。(2)由于人的多数心理特性呈正态分布,所以项目难度的分布也以正态为好,即特别难的与特别容易的题目较少,越接近中等难度的题目越多,而所有项目的平均难度为0.50。6/28/20231106/28/2023110挖掘信息,体现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根据考生的考试结果,针对每个学校参加测试的学生,可以给出诊断性反馈结果,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情况与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的比较,以及该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比较;给出不同内容领域,不同能力层次上,某校(某班)的学生掌握情况,以及与全区平均水平的比较,探索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给出典型题目上某校(某班)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及与整体水平的比较。6/28/20231116/28/20231115、教育测量的分类标准测验教育测量中的测量工具——测验,根据其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标准测验和自编测验两种。标准测验是由教育测量专家根据测验编制原理编制的,它往往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并且测验得分有明确的意义。标准测验的种类很多,有教育成就测验、智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在中小学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标准测验是智力测验,其它标准测验相对来说很少使用。6/28/20231125、教育测量的分类自编测验在中小学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由于测量内容的特殊性,除了智力测验之外,一般没有标准测验可供使用。因此,中小学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测量工具,大多数是自编测验。虽然在中小学教育和教育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大多数是自编测验,但是教师在自己编制测验时应该参照标准测验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来编制测验,以克服学校传统的测验复盖面小、评分不客观等缺点。自编测验的编制方法,虽然由于测验目的、性质和种类有所不同,但基本步骤是相同的,都是确定测验编制计划、编制测验题和确定测验实施方法。6/28/2023113项目分析的特殊问题选择题反应模式的分析对于多重选择题,除了分析难度和区分度外,还要分析被试对各个备选答案的反应模式。一般做以下分析:(1)如果正确的备选答案被所有被试所选择,则说明该题目太容易或题目中有某种暗示;(2)如果某个错误答案没有一个被试选择,说明该选项不具迷惑性,错得过于明显,一般来讲,除非有2%以上的人选择,否则这个备选答案就应该删除。(3)如果所有被试都选择了同一个错误答案,可能是编制测验时把答案定错了,也可能是教学中的错误;6/28/2023114项目分析的特殊问题选择题反应模式分析(4)如果高分组被试的选择集中在两个答案上,而这选择率接近,说明该题可能有两个正确答案或另一选项也有道理;(5)如果高分组对正确答案的选择与低分组相等或低于后者,说明所考察的东西与水平无关;(6)如果一个题目被试未答人数过多或选择各个备选答案人数相等,则说明题目过难或题意不清,式的被试无法作答或凭猜测作答。6/28/2023115项目分析举例6/28/20231166/28/2023117试卷整体分析对试卷的分析主要包括试卷的信效度、试题的难度分布和学生总分分布等。6/28/2023118试卷的整体分析试卷中试题的难度分布6/28/2023119试卷的整体分析举例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及答案化学整合报告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化学试题(特征曲线分析)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评价报告
6/28/2023120《初中毕业生化学学业考试命题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命题时要关注核心的概念和原理,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特别应重视通过实验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素材和内涵中应体现课程标准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个人合伙协议3篇
- 矿物宝石展会策划与组织考核试卷
- 信用风险管理考核试卷
- 稀土金属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罐头食品行业竞争格局与市场分析考核试卷
- 2025企业租赁合同范本下载
- 2025商务谈判设备租赁合同策划书
- 2025餐厅装修设计合同
- 2025标准的技术授权合同
- 2025《产品销售合同范本》
- 中国政法知识产权诉讼专题讲座:知识产权诉讼攻防策略与技巧
- GB/T 5237.1-2017铝合金建筑型材第1部分:基材
- 工 程 量 确 认 单
- 2022山东高考语文答题卡(新高考I卷)word版3
- 2021年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偏头痛PPT课件(PPT 43页)
-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施工组织设计
-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 神经病学绪论英文课件
- 工厂个人简历登记表格
- 用友U8数据字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