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414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试卷第=page1313页,共=sectionpages1414页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1月月考复习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朝”为古代中国讨论决策、评议政务的常设机构。据史料记载,西周各级政权均设有“朝”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朝政决策有原始民主色彩 B.分封制提升了国君权威C.决策机制只能依层级进行 D.国家政务由职业官负责【答案】A【解析】根据“讨论决策、评议政务的常设机构”可以看出,早期国家大事的决定需要经过一定的讨论,反映出了朝政决策有原始民主色彩,故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君权威,排除B;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D与主旨无关,排除。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A.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B.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D.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变化【答案】D【解析】依据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的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诸侯争霸,并非战国变法的影响;B选项错误,“百家争鸣”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并非是由战国变法引起的;C选项错误。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与申不害变法和吴起变法无关。3.《通典》载:“(唐代)天下户为九等,三年一造户籍,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一送户部。”《唐六典》提及,唐代朝廷各项经济与社会政策的推行,是由“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而后“乡吏传于村胥,然后至于人”。这主要表明,唐代A.政权机制健全 B.三省相互牵制 C.人身控制松弛 D.征税依据明确【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唐代户籍编造完善,而且政令下达层次明确,说明政权机制健全,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的相互牵制和对人身控制的松弛,排除BC项;户籍编造的目的并不一定就是为了征税,所以不能说明征税依据明确,排除D项。故选A项。4.有同学通过表格整理了“元朝政府的组织机构”,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表格有几处错误序号机构职能、性质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只行使草拟、颁发诏令的职能②枢密院掌管全国军政事务③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军民政教事务的地方官署④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设路、州、县A.1处 B.2处 C.3处 D.4处【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权力较大,并非只有只行使草拟、颁发诏令的职能,①错误;枢密院掌管的是军事,不管政务,②错误;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属于中央机构,③错误;行省是地方最高权力机构,下设路、州、县,④正确。因此C符合题意,ABD排除。5.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决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及其中央政府宣告,把自己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在此,中共主张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苏维埃愿意给予以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富农的财产不没收,富农的土地,除封建剥削之部分外,不问自耕的与雇人耕的,均不没收”及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此时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小资产阶级、富农等其他阶级,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C项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发生于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有利于联合不同阶级,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不是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为1935年12月的瓦窑堡会议内容,此时抗日战争还未全面爆发,还未建设抗日根据地,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为宋代文举状元家世统计表,这反映出宋代类别家庭背景人数比例官宦士子祖辈或父辈曾经担任过官职者5042.4%寒素士子祖辈及父辈都不曾担任过官职者1714.4%家世不详根据史料难以判明家庭背景者5143.2%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科举制度功能弱化C.世家大族把持选才 D.平民入仕欲望强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宋代文举状元中,寒素士子和家世不详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祖辈任官群体,这说明宋代科举制下,社会阶层流动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功能的强化而非弱化,排除B项;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世家大族已经不能把持选才,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平民入仕的欲望,排除D项。故选A项。7.英国自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这一变化表明(

)A.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B.国家干预力度的加强C.工业革命的率先进行 D.议会制度的不断完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可知,随着科技革命的开展,国家更加需要更专业性的人才,反映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干预的加强,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工业革命率先开展,排除C项;材料与议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美国文官法》亦称《彭德尔顿文官法》,1883年由时任美国参议员的彭德尔顿提出。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法的中央机构。这一法案(

)A.标志着美国现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B.表明两党制已不再适用于美国C.标志着美国分权制衡的局面被打破 D.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已经完备【答案】A【解析】根据“该法案确立了美国文官录用和组织的三项原则,即竞争考试原则、文官地位相对稳定原则、文官政治中立不为党派利益服务原则,并规定设立一个文官事务委员会,作为全面执行文官法的中央机构。”可得出这是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A项正确;病毒至今推行两党制,排除B项;分权制衡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完备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9.北洋政府逐步确立了较为完备的文官纠弹制度,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等违法案件。从当时的纠弹实例来看,被纠弹的大多是地方官吏,最高为巡按使,最多的是县知事。文官纠弹制度的建立A.解决了军阀割据问题 B.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设立行政监察机构——肃政厅,专门纠弹官吏失职等违法案件”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纠弹制度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军阀割据问题,排除A项;文官纠弹制度不一定能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排除C项;巩固了基层民主制度与材料“文官纠弹制度”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10.汉代《贼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唐律疏议》也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上述史料反映了(

)A.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B.汉唐政府推行严厉的抑商政策C.中国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 D.汉唐时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可得出古代政府强调脯肉会致死,因此要销毁,并进行一定的处罚,说明古代政府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A项正确;材料针对的是食品安全,不是商业,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并不能体现古代商人见利忘义问题突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商勾结市场秩序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11.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颁布《昭鉴录》《永鉴录》等,取善恶事迹,以示法戒,以劝谕百姓其中有“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句话,即通称的“六谕”据材料可知“六谕”A.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 B.体现了理学的世俗化C.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答案】C【解析】明朝初年,朱元璋的“六谕”,用政府颁布法令的形式劝谕百姓毋作非为等,说明“六谕”具有法律的强制力,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六谕压抑了“人性”自由发展,A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皇帝下令劝谕百姓遵守“六谕”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D项错误。12.“它把中世纪统一的教会拆散成大量当地的地方性教会——有些是国家级的,有些是王侯级的,有些是省级的,有些则局限在一个城市。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一做法直接A.促进现代民族国家形成 B.推动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C.造成欧洲社会四分五裂 D.导致西欧人丧失了宗教信仰【答案】B【解析】材料“所有这些地方教会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由世俗统治者控制”体现的是世俗统治者对教会的控制,这一做法直接推动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B项正确;材料与现代民族国家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四分五裂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欧洲人并未丧失宗教信仰,排除D项。故选B项。13.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截至2018年已通过四次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法律,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这反映出我国A.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B.已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C.法治思想深入人心 D.地方人大有权制定法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多次修订宪法,制定地方法规等,体现了我国积极推进法治建设,A项正确;虽然截至2018年我国已经制定通过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但法律体系仍处于日趋完善中,B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表述正确,但是片面解读材料,排除。14.1701年英国制定《王位继承法》,规定:“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这一规定A.表明王位世袭制已废除B.反映国王行政权得到扩大C.反映了议会至上的原则D.说明责任制内阁已经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史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说明君主权力由议会制定的法律赋予,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是议会至上原则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王位世袭制没有废除,排除A项;材料只规定王权由法律赋予,没有涉及行政权的变化,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5.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标准语言。这反映了宗教改革A.推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获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支持C.使得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 D.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答案】D【解析】路德用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标准语言,语言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故选D;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1871年德意志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16.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法国的这些措施主要目的是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铲除了封建专制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法国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其主要意图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民主主义精神,排除C项;法国在1875年已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7.1959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这一事实表明A.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C.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西藏自治区人大已制定了150多个具有鲜明民族区域特色的法规和单行条例”可知体现制定地方性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C选项符合题意。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表现,B选项排除。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8.1945年9月2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将法币与汪伪政权货币的兑换率定为1:200。历史学家黄仁宇曾回忆说,他从昆明飞上海前领取了薪俸,一下飞机就发现手中的法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2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这说明A.沦陷区国民财富迅速缩水 B.政府抑制全国法币发行C.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 D.官僚资本遭受沉重打击【答案】A【解析】材料提到,日寇投降不久,上海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突然成了硬通货;在重庆只能购买两根油条的法币,到了上海竟可以在上好的酒楼摆上两桌酒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寇投降不久,上海物资奇缺,同时由于道路破坏,法币也奇缺,导致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国民党政府大量增加法币以应急,大量的法币充盈市场,物价为之飞速上涨,法币信用自此开始丧失,故A项正确;国民党政府大量发行法币,故B项排除;材料说明上海出现暂时性的通货紧缩,无法体现上海法币大量回流到重庆,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僚资本,排除D项。19.北宋时,在政府许可下,由成都6家富户共同印造的“交子”铁钱在市场流通。后来还发行了会子,会子有三种:通行于东南各路的东南会子通行于两淮的淮交、在湖北通行后扩至京西和广南的直便会子。交子、会子的发行A.取代了原有货币B.规范了商业行为C.推动了商业发展D.增加了政府收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交子会子的发行是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体现,有利于推动经济交流,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交子和会子的通行但是不能表示取代原有货币,A错误。交子会子是一种货币,它们不具备规范商业行为的功能,排除B。交子会子发行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D。20.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材料中“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明显使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降低,有利于农民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A项,纸币的广泛流通与材料中“征银”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一条鞭法”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土地为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增加政府收入是材料反映的表面现象,不符合题目设问的主旨,排除。二、材料分析题21.十八十九世纪,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步完善。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21年,沃波尔担任财政首席大臣,全面主持政府工作,为避免内阁会议过长,沃波尔总是先找几位有实权的大臣预先交换意见。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制定政策时兼顾土地所有者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1727年,他在下院建议国王年金由70万英镑提高到80万英镑。乔治二世便让沃波尔继续担任财政大臣。沃波尔为保证内阁事务顺利进行,长期担任下院议员,还利用他掌管的财权,收买拉拢议员。议会中支持沃波尔的力量不是来自一党,除了辉格党团体外,大多是非党派议员。1742年,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原内阁绝大部分阁员,继续留任。——摘编自阎照祥《英国近代内阁制的萌芽和形成》材料二

直到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现实: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责任内阁制由此出现。在这种新制度下,首席大臣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人物,赢得下院多数的支持,内阁成为“民意”的代表。随着政党政治的发展,公共政策的议案主要由内阁提出,党的有效组织和党鞭的督促,为内阁通过议案提供了保证。内阁连接了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机构,两权通过议会“合并”,也保证了立法和执法的有效性。——摘编自《西方国家政治制度》(1)据材料一归纳沃波尔内阁长期执政的原因,并说明当时英国责任内阁制尚未确立的理由。(2)据材料一、二,说明光荣革命后英国内阁制度的演变趋势。据材料二概括责任内阁制确立与完善的推动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近代英国内阁制演变趋势中得到的有益启示。【答案】(1)原因:兼顾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拥护;努力争取王室的支持和信任;赢得下院多数的支持。理由:首相不是由议会多数党产生,而是由国王任命;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原则没有形成。(2)趋势:从对君主负责向对议会负责转变;行政与立法混合趋势加强。因素: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王权的衰落。(3)启示: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代表民意的政府。【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在制定政策时兼顾土地所有者和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可知,沃波尔兼顾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拥护;根据材料“1727年,他在下院建议国王年金由70万英镑提高到80万英镑”可知,沃波尔努力争取王室的支持和信任;根据材料“沃波尔为保证内阁事务顺利进行,长期担任下院议员,还利用他掌管的财权,收买拉拢议员。议会中支持沃波尔的力量不是来自一党,除了辉格党团体外,大多是非党派议员”可知,沃波尔赢得下院多数的支持。理由:根据材料“乔治二世便让沃波尔继续担任财政大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首相不是由议会多数党产生,而是由国王任命;根据材料“1742年,沃波尔遭到议会多次否决后被迫辞职,原内阁绝大部分阁员,继续留任”可知,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原则没有形成。(2)趋势:根据材料“直到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现实: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责任内阁制由此出现”可知,从对君主负责向对议会负责转变;根据材料“公共政策的议案主要由内阁提出,党的有效组织和党鞭的督促,为内阁通过议案提供了保证。内阁连接了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机构,两权通过议会‘合并’”可知,行政与立法混合趋势加强。因素:根据材料“首席大臣必须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人物,赢得下院多数的支持”“党的有效组织和党鞭的督促,为内阁通过议案提供了保证”可知,责任内阁制的发展完善是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直到1841年,维多利亚女王接受现实:不以个人好恶决定首相和内阁成员的人选,而必须尊重议会选举的结果”可得出英国王权的衰落。(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行政效率和政府代表民意两个角度回答即可,即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建立代表民意的政府。22.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宣言书,也是解决民商事纠纷的基本依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世纪20—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民法典。它是中国近代社会二十余年政治激荡、经济生活的需求以及思想文化的影响在制度领域的回应。——摘编自:谢冬慧《民国民法典编纂及其当下镜鉴》材料二

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代表了我国近代民法法典化的最高成就,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不仅立法内容趋于完善,立法技术也较前一时期有了很大改进,它揭开了我国民法法典化新的篇章……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而未能很好的与现实相结合、未能真正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失败的。——摘编自:赵虎《民国时期民法法典化研究》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20世纪九十年代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民法典》制定的背景。(2)根据材料三,归纳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民国和新中国民法典编纂给我们当下的启示。【答案】(1)背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任答三点)(2)特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任答两点)有利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3)启示: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重视立法者的素质;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20—3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和政府能力的增强;根据材料“不仅借鉴了西方民法法律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方法学思想的传播和世界各国民法法典化浪潮的冲击;固有民法的历史局限性;清末民法法典化的影响;政法精英及优秀人士的推动。(2)特点:根据材料“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可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是动因;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可知民法典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有利因素:根据材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3)启示:根据材料“也充分考虑到了我国的传统和当时的国情”可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密切关注传统和国情;根据材料“由于历史因素的限制,最终导致这样一个法典化的进程更多地停留于形式上”可知所学和重视立法者的素质;根据材料“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可知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社会现实。23.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然宋之所以得行者(纸币流通),每造一界(一个批次),备本钱三十六万缗,而又佐之以盐酒等项。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欲得钱,则以钞入库;欲得盐酒,则以钞入诸务。故钞之在手,与见(现)钱无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纸币能够流通的条件。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贡德·弗兰克《白银资(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对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进行说明和解释。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的必然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谭智元《金融战争与美元霸权》(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条件:北宋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和实物,以保证纸币的信用。(2)示例: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说明: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和影响,逻辑清晰。(3)背景: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黄金储备占绝对优势;英法等国衰落。影响: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加强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霸权地位;稳定了世界金融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北宋商业的发展、纸币发行者储备足够的金属货币、实物以保证纸币的信用等方面进行作答。(2)示例:根据材料可知,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原因结合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作答即可。根据材料可知,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