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基础学范文10篇_第1页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10篇_第2页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10篇_第3页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10篇_第4页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10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由于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长。同其他器官的疾病一样,精神病同样是一种疾病,所不同的是精神病的病程长,治愈率低,易复发。深化全面的开展精神病的健康训练,不仅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复,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学意义。故精神病的健

康训练是精神病防治中显得颇为重要。

1精神病健康训练的内涵

精神病的健康训练应当是以病人为主体,以公众为基础,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属于促进人们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全面提高生活质量的科学。精神病的健康训练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贯穿于精神病防治过程的始末。

2精神病健康训练的重要性

2.1健康训练对精神病人的药物治疗有增效作用

多项讨论已证明对精神病人的健康训练,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可真正实现医护治疗的统一性;满意病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增加对医护人员的相信,从而主动协作治疗,明显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关心患者分析症状,提高病人对精神疾病的熟悉力量,改善其不良行为,使其能按安心协作治疗,缩短住院天数。

2.2精神病健康训练有利于提高专业人员的素养

虽然Engel于197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近些年也得到了很多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认同;但是生物学医学模式在精神病学中仍占主导地位。尤其在目前神经生物学、神经生化学、影像诊断学等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致使许多学者相信精神病的生物学机制才会为进一步治疗供应科学的基础。忽视心理、社会和文化维度对人类精神健康的影响,忽视人及其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属性,阻碍了对人及其健康和疾病的整体熟悉。健康训练可促使精神卫生工接受新的医学模式,在理论上从多元的、整体的、系统的角度去熟悉精神疾病。在临床方面强调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将躯体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功能康复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病人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2.3精神病的健康训练有利于消退社会卑视

在社会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精神病人持有卑视态度。主要表现在不敬重精神病人的人格,剥削精神病人的基本权利;对精神病人进行社会隔离。对毫无疑问,社会卑视和社会隔离是导致精神疾病慢性化的一个重要缘由,社会卑视不仅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还使病人不能准时、有效的利用卫生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和误会是他们在就业、升学、工作、婚姻等诸多方面遇到许多许多困难,社会及家庭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环境以接纳精神病人回归社会,也引发了新的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现代科学讨论已发觉长期的社会隔离可消弱精神病人的大脑功能,甚至也影响精神病人的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加强对公众的精神病方面的健康训练,宣扬和普及精神卫生学问;可以使公众更多的了解精神卫生方面的学问,维护自身的健康,并制造良好的社会及家庭环境,接纳精神病人回归社会。

3我国精神病健康训练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精神病防治工作进展快速,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立了较健全的医疗卫生防治网。目前精神病的健康训练仍满意不了人们对健康学问的需求,许多地区仍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付诸行动。其主要缘由是精神卫生工作力气不足,专业医务人员缺乏,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没有从分利用,没有财力支持也是重要缘由之一。精神病的健康训练仍是任重而道远。

4对拓展精神病健康训练的思索

4.1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探究训练模式

精神病的健康训练应当是以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尤其是医院为主体绽开的。在医院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基础的健康训练机制,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争取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从实际动身,探究适合本地人群的健康训练模式。

4.2培育高素养的训练团队,供应人力保障

现在整个社会对心理、精神科医护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因此必需培育高素养的精神卫生健康训练团队,不断优化精神科医务人员的学问结构;开展多层次的培训班,不断提高精神卫生工的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为精神病健康训练的拓展供应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4.3充分利用其他社会资源,加强宣教

精神病基础学范文第10篇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

雅斯贝尔斯(karljaspers1883-1969)为德国精神病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对20世纪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除了克拉培林、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勒,人们通常把雅斯贝尔斯视为现代精神病学的“宏大创始人”。

一、精神病治疗与讨论

1908年,雅斯贝尔斯以《思乡与犯罪》一文获海德堡高校医学博士学位。适逢毕业,海德堡精神病院院长f.尼塞尔对他的博士论文非常观赏便收他为助手,这样雅斯贝尔斯就在海德堡精神病院工作了6年(1909-1915)。

当时,海德堡精神病院由于有e.克拉培林、f.尼塞尔而成为德国最重要的精神病讨论与治疗中心。由于患有慢性支气管炎,雅斯贝尔斯可以不按医院规定的时间工作,准许参与全部的讨论争论、参与集体查访、听病人病情介绍,参与关于诊断鉴定的研讨。此外,他有一个供试验用的房间,他可以选择自己感爱好的东西进行独立讨论。他是高校生精神疾病病房中关于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法律鉴定人和医生。因此,他得以察知精神病治疗学的一切方面: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训练学诸方面。在医院“严格的科学精神”激励下,雅斯贝尔斯很快成为一名既有理论修养又阅历丰富的精神病医生。据信,他当时作出的一系列精神疾病的法律鉴定和诊断至今还保藏在海德堡精神病院中。

1913年,雅斯贝尔斯以《一般精神病理学》一书从w.文德尔班那里获高校心理学授课资格。

1915年,他离一了医院,1916年任心理学副教授,1917年任哲学副教授。这期间,海德堡高校医学系曾聘他作尼塞尔的继任人,由于健康缘由,他不得不辞退聘书。但是自转向心理学、哲学以后,他依旧关注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除了修订再版《一般精神病理学》(1920、1921、1946)之外,他在很多著作中探讨了精神病学的重大题材。这些著作有《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哲学》(1932)、《精神分析批判》(1950)、《技术时代的医生》(1958)等。尤其是,关于诸精神病患者的病理报告又一次为精神病理学的一个特别领域奠定了基础。这些报告有:《斯特林堡与梵.高》(1922)、《尼采》(1936)、《预言家埃策奇尔》(1947)等。

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讨论的第一个成果是他的博士论文《思乡与犯罪》(1909年付印)。1910-1913年,他除了发表很多关于近代精神病治疗学文献的短评之外,还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论进展与过程》(1910)、《智力测验的方法与低能的概念》(1910)、《分析幻觉时的真实性与现实推断》(1911、1912)、《患精神分裂症时命运与精神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可理解关系》(1913)、《真实的知觉》(1913)等。这些文章(后被汇合成《精神病理学文章》一书出版,1963)成为雅斯贝尔斯《一般精神病理学》一书的基本骨架。

《一般精神病理学》初版于1913年,被认为是科学精神病理学的奠基之作。此书的问世标志着精神病理学第一次形成为一门科学,直到今日此书依旧被视为每个精神病理学争论的基础。自问世以来,《一般精神病理学》一书不仅对德国精神病学,而且对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1928年、1951年、1964年,此书被分别译成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期间,早期精神病理学作品还被译成日文、西班牙文和英文。迟至1963年,此书才由赫尼克、汉密尔顿译成英文。但是,早在1933年w.麦耶—格罗斯流亡英国时,英国精神病学界就已关注起雅斯贝尔斯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了。尽管雅斯贝尔斯著作的英译本同时在美国出版,但其影响好像有限。究其缘由,客观上精神分析在美国长期占统治地位,无形中形成了一道严密屏障;主观上,雅斯贝尔斯的康德式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也不易为美国人理解。然而,状况正在转变。近20年来,精神疾病症状学的作用和影响明显加强,因此在美国诊断学讨论中消失了一股新的临床精神病理学趋向,开头接受雅斯贝尔斯为代表的古典海德堡学派的阅历描述传统。

二、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精神病学的讨论对象是简单的精神疾病,某一历史阶段精神病学的进展不但取决于当时医学科学水平,同时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哲学思想关系很大。因此,首先应从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的历史状况中理解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著作。

19世纪上半叶,精神病学中整体人类学观点占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精神疾病被理解为源于人的生活关系的疾病。但是,自19世纪后半叶起,随着自然科学的迅猛进展,精神病学也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进展为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提倡因果说明模式,坚持从脑病理基础中推导出心灵大事。与疾病概念相适应,心灵疾病被视为直接的躯体后果或躯体伴发的心灵疾病,从而心灵疾病被认为是病理解剖学障碍、病理生理学障碍的副现象。进言之,科学努力的目标在于确定疾病单元,并尽可能将这一单元的症状学、病源学特征与脑器官紧密联系起来。w.格里辛格、t.麦尼特、c.韦尼克、v.克拉夫特—埃宾斯等人的临床概念,集中体现了这种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

从总体上看,e.克拉培林的精神病学也属于自然科学的躯体派传统,但它已标志着躯体病理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开头转向临床描述和现象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克拉培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积累临床资料,第一次将躁狂—抑郁症与早发性痴呆(精神分裂症)区分开来。尽管他也确信念灵障碍的依据在于脑作用的病理转变,但与当时很多自然科学取向的精神病学家们的思辨态度不同,他坚持临床观看和阅历描述的基本立场。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哲学解释学、现象学、精神分析等理解方法的兴起,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开头受到冲击,促使心理学理论从试验的生理心理学理论进入到现象学理解的整体心理学理论。在这世纪性“心理学危机”和转向中,雅斯贝尔斯通过精神病理学方法的系统化,通过把现象学—理解概念导入精神病理学,进一步减弱了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模式。

雅斯贝尔斯开头他的讨论工作时,精神病治疗学还处于一种临床阅历的水平,没有统一的科学体系。格里辛格认为“精神病是脑病”;克拉培林把精神病分为早发性痴呆与躁狂—抑郁症;弗洛伊德的分析精神病治疗法,尽管遭到广泛指责,但这时已开头尖入瑞士和德国;e.布洛伊勒试图把分析的理解进一步推广用于精神分裂症;r.高普依据性格、环境、遭受来解释癫狂症;e.吕丁认为疾病的遗传因子对精神分裂症有重要意义。整个的这一门科学现出一派混乱,解剖学、生理学、生物遗传学、分析学、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各种解释,众说纷纭,毫无定论。此外,理论忽而形成,忽而被忘却,变幻不定;人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术语;有人试图把上述全部方法都使用起来,但又不知这些方法之间的界限和联系。

雅斯贝尔斯对精神病学的现状极为不满,他深感精神病学的思维“停滞不前”。因此,他的基本要求是,凡讨论精神病理学的人必需首先要学会思维。必需找到一种能够清楚地描绘病症而且能够重新熟悉描绘这种疾病的语言,同时还必需弄清何谓理论、何谓科学、何谓方法、何谓理解。于是,1911年当主治医生a.威尔曼斯请他写本精神病理学教科书时,雅斯贝尔斯便欣然承诺。两年后,《一般精神病理学》一书便问世。此书的宗旨是,依据方法论秩序从概念上澄明精神病理学的熟悉状况。

三、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基本思想

康德哲学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著作的哲学基础。根据康德哲学,世界是全体,是理念。据此,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的全体”是哲学的对象。精神病理学关于人的学问总是有限的,并不存在系统的精神病理学学问或包罗万象的精神病理学理论;世界上的一切学问都涉及特定的对象,都要求具有正确观点的正确方法。所以把任何真理肯定化都是错误的,造成这种错误的缘由是把特别事物的客观存在等同于肯定存在,把对象等同于存在自身。因此,精神病理学家必需猎取牢靠的科学态度,必需用科学概念把握现实,以科学范畴概括现实。只有对特定学问采纳特定标准,人们才能获得关于心灵现象的有效学问。这种方法论上的自觉意识防止精神病理学家把特别的对象学问转普为教条主义的肯定学问,使他们意识到理论自身的意义而从特定理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对于雅斯贝尔斯来说,心理学理论仅仅是人们为了推断心灵基原而构想的可能的“想象”和“图画”,心理学理论的合理性仅仅在于这种设想的可使用性,而不在于它们所设想的东西的可能的实在性。因此,他全面彻底地抛弃了那些把某个有限的实在直接当作基原的那些理论,例如那些“脑神话学”。他认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关键是在这些理论的可用性的范围内正确地使用它们。假如把一种原来在有限范围内有意义的理论加以肯定化,这种理论就会变成一种“全体学问”,一种“信仰”。

在雅斯贝尔斯那里,熟悉心灵生活的科学方法是理解(verstehen)和说明(erkl@①ren)。理解与说明并重,且仅仅适用于有限的心灵领域。依据狄尔泰、m.韦伯和早期胡塞尔的方法论学说,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方法引进精神病理学讨论,使之与自然科学的说明方法并行不悖,促成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理解与说明的方法二元论。

“说明”领悟心灵大事的基原,追索客观化的、因果规律性的心理关系。假如在心灵中心理学地、或在大脑中生物学地发觉了一个心理状态或心理障碍的缘由,那么便可以说,这个心理状态或心理障碍得到了说明。例如,某些心理障碍的缘由可以是化学的——大脑中缺乏某种材料,也可以是物理的——大脑受到损伤。因此,在“说明的心理学”中,人们循着因果链去探究外在于意识的缘由,往往把某一化学原素或物理大事视为某一心灵大事的缘由。雅斯贝尔斯把脑颅、特殊是大脑皮层中高度简单的生物学作用设想为心灵大事的前提,但他强调,心灵进程的直接的躯体基础是不行熟悉的。

借助说明,可以把握“过程”(prozess)即不行治愈的精神疾病大事。过程意味着迄今为止的心灵进展中,突然消失了逐步转变心敏捷动的全新的东西,某些异物“嫁接”到人格上。一个过程是不能理解的,必需去说明。雅斯贝尔斯区分了两种过程:心灵过程与器质性脑疾病过程。前者,如精神分裂症转变心灵生活而不破坏心灵生活;后者,如痴呆过程则破坏心灵生活。总之,过程是一种心灵关系,对此须从脑大事或外在于意识的大事加以因果性说明。

无论何处,凡是熟悉最终以“外在的因果性”即以缘由为依据的地方,熟悉都是一种说明,反之,只要熟悉的基础是一种“内在困果性”,是一种动机,那么熟悉就成了理解。理解是对心灵现象和关系的同感再现。理解即“同感理解”,它建立在一种直接的“明证性”(evidenz)基础上。

现象学理解旨在直观地再现病人意识中的直接所与物,为此它必需对肯定的心灵现象进行“选择、限制和区分”。在此,必需中止全部自然科学和心理学的假设,甚至也不追究心灵关系。在静力学理解中再现心灵的横断面即“心灵的质”,雅斯贝尔斯称之为“现象学”。现象学构成理解心理学的方法论、概念论基础。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称作“主观心理学”,并把它与“客观心理学”对立起来。与主观心理学不同,客观心理学是从感官可觉察的客观大事动身,接近其他个体的心灵生活。

假如说现象学的静力学理解仅仅致力于零星的心灵的质,那么发生学理解则致力于心灵的关系。发生学理解旨在再现心灵的纵剖面,以期把握“心灵的东西如何以明证性从心灵的东西中产生”。通过“设身处地”、“同感”,发生学理解把心灵关系证明为“可理解关系”、“可同感关系”或“心理学的关系”。在此,可理解关系通常是能够测定个别关系的“抱负型”(idealtypus)关系。雅斯贝尔斯区分了两种理解:理性理解与同感理解。假如思维的内容根据规律规章产生,理解到动机规律上是手段——目的的关系,那么这种理解就是理性的理解;假如只是通过理解者对对象的移情,动机才清晰,那么这种理解就是同感理解。

理解的主要依据在于理解者自身的主观体验。他要理解如何从印象中产生出感受、从感受中形成盼望、狂想、恐惊等心理状况。通过熟悉可理解关系,发生学理解领悟到“人格的进展”(entwiklungeinerpers@②nlichkeit)。人格的进展,其特征是它本身就是可理解地进展的。因此,假如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没有不行理解的、产生新东西的“大波折”,便可以根据他的秉性来理解他的一生。

从理解与说明这一方法论分立中产生出心灵现象的原则性区分:进展与过程。把进展与过程区分开,是通过克拉培林为世人所知的。但是,重要的是雅斯贝尔斯通过这一区分,得出了一条对精神病学的进展具有深远意义的假定:理解的局限性与说明的无限性。由于主观移情力量以及客观可移情性这两个方面的限制,理解处处受到局限。反之,说明没有确定“原则性界限”,它由于对象的原因而成了包罗万象的东西。这样,无法再理解的时候,却可以说明。

“可理解性”(verst@①ndlichkeit)与“不行理解性”(unverst@①ndlichkeit)的标准是“明证性”,即一种主观标准。由于一方面,作为全体,可理解关系也会经受某种因果说明。另一方面,在“心理过程”范围内,也存在可理解关系。因此,在同一心灵关系之内,说明与理解可交叉把握。但原则上,理解的界限就在心灵关系在人格进展中得不到整合的地方,即过程刚刚开头的地方,例如,先天性阅历性格的现实,器质性疾病、精神病、生存现实等。简言之,心理学理解的界限就在生物学的因果机制起作用的地方。

对雅斯贝尔斯而言,关于可理解性(心灵进展)与不行理解性(心灵过程)的区分,至多是描述性症状学的划分,而不是疾病分类学的划分。但是,依据雅斯贝尔斯关于“可理解性”与“不行理解性”的区分,也可用作一种鉴别诊断的标准:可理解性—进展—神经症(或非精神病的心灵生活);不行理解性—过程—精神病。因此,依据这一区分,雅斯贝尔斯以后的精神病学、特殊是k.施奈德学派进一步区分了“非病态偏离”(同感关系、反应、人格进展等)与精神疾病(不行理解的、只能加以说明的过程)。

雅斯贝尔斯提倡和坚持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他的一个基本论点是,精神病学的诊断依据是精神疾病的症状,因此疾病单元及其诊断图式必需建立在单个症状和综合症状基础上。

单个症状(einzelsyptom)是静力学意义上可确定、可观看的基本现象。例如,“木僵”:意识糊涂、无反应;“躁狂症”:运动性感动、狂欢;“精神错乱”:语言无连贯性、行为不行理解;“偏执狂”:妄想、幻觉。判定综合症状(symptomkomplex)的主要标准是“共发频繁性”和“异质性内容的扩散”。雅斯贝尔斯把综合症状归纳为三类:(1)器质性综合症状。例如,“柯萨可夫综合症状”、脑震荡后虚弱症状、各种器质性痴呆等;(2)意识转变综合症状。例如,谵妄、各种精神错乱、朦胧状态等;(3)反常心境综合症状。例如,躁狂症、抑郁症。此外,雅斯贝尔斯还留意到了一系列“过渡症状”和“附加症状”。

依据单个症状和综合症状,雅斯贝尔斯构想了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图式”(diagnoseschema)。雅斯贝尔斯把诊断图式的内容概括如下:(1)伴发心灵障碍的躯体疾病,如脑疾病、伴发症状性精神病的躯体疾病、各种中毒性躯体疾病;(2)重精神病,如真性癫痫、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3)精神变态独立的反常反应、神经官能症和神精症症状。

在雅斯贝尔斯之前,人们对诊断图式已有所了解,但首先从科学方法论角度加以反思和系统表述的是雅斯贝尔斯。这一诊断图式经某些修正后为当代诊断学和分类学普遍采纳。

四、雅斯贝尔斯对当代精神病学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临床精神病理学即精神疾病的症状学方向对现代欧洲以及世界很多国家的临床精神病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开创了欧洲临床精神病学的新纪元。他的主要功绩在于指出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基础是精神疾病的症状。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首先要做症状学诊断,然后结合人格特征、病史、病因以及症状动态进展病程,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所以客观地推断精神症状,对精神科医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此,雅斯贝尔斯的临床精神病理学被认为是临床精神病学进展的一个里程碑。

雅斯贝尔斯把现象学方法应用于精神病理学讨论,奠定了精神病理学中的现象学讨论方向。他的现象学的精神病理学,强调收集和检查特别精神状态必需依据可观看到的精神病人的行为表现,以及病人有意识的心理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强调要尽量避开主观猜想。

方法论和分类学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的主要成就。他制造和描述了各种方法并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讨。他通过区分可理解关系和因果关系、理解与说明、进展与过程等,指明白通达心灵生活的基本途径。他的方法不仅仅是理解—说明的二元论,而是三步骤:现象学描述—心理学理解—因果说明。这三重方法集中标明白海德堡学派精神病学的方法论特征。

精神病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内源性精神病的“躯体基础”问题。鉴于“基础”问题的简单性,雅斯贝尔斯在区分“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时,最终把这个问题搁置一旁不顾。在他那里处处显示出克拉培林躯体学观点的踪迹,但他通过可理解标准中的“主观性转向”淡化了“躯体学派”与“精神学派”之间旷日长久的对比。因此,他的精神病理学标志着精神病学理论从克拉培林原初的疾病分类学概念进入到描述性症状学讨论。

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直接启迪了k.施奈德的精神病理学思想。1950年施奈德发表了《临床精神病理学》,此书被认为是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思想的详细应用。此书除了重申雅斯贝尔斯业已阐明的基本观点,还澄清了很多临床疑难问题,为科学的临床精神病理学的日常实践供应了可能性。

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施奈德也认为精神疾病的症状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唯一基础。但是,在评估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的作用问题上,他强调躯体症状诊断的优先地位,其结果,在他那里,雅斯贝尔斯的描述性精神病理学便失去了疾病分类学上的中立性,被卷入到一场内源性精神病本质的争辩中去。施奈德学派认为心灵疾病本质上是一种躯体大事,进而假定内源性精神病也有其躯体基础。依据雅斯贝尔斯的二分法即理解与说明、可理解心灵关系与不行理解心灵关系、进展与过程的区分,施奈德把心灵障碍区分为病态心灵障碍与非病态心灵障碍。并且,由此进一步把器质性精神病与内源性精神病归结为病态心灵状态,而把反应、进展和人格变异归结为非病态的正常偏离。在他看来,雅斯贝尔斯的可理解关系就是量的心灵病态,而不行理解的因果关系则是质的现象。原则上,两个领域非此即彼,不能相互过渡。

像雅斯贝尔斯一样,施奈德也划清了可理解关系领域与因果关系领域。但是,他受m.舍勒“同感学说”的影响,用“意义关系”、“意义连续性”、“意义合法性”等概念代替了雅斯贝尔斯的“可理解关系”概念。施奈德认为,在过程和精神病病例中,生活史的意义关系是中断着的。因此,并非全部心灵关系都需要经受“发生学的重新体验”,而对于过程诊断来说,发生学的不行重新体验性也未必总是先决条件。施奈德区分了精神病的此在与如此之在(sosein)、精神病的内容与形式,这一区分最终限制了雅斯贝尔斯关于进展与过程的区分。

施奈德的同学g.胡贝尔首次把雅斯贝尔斯-施奈德的“方法论诊断学”应用于精神分裂症讨论。在《妄想》(1977)等著作中,胡贝尔进一步放宽了妄想问题上的理解界限。他反对把妄想(wahn)与理解肯定对立起来,但他像施奈德一样,坚持认为只有从不行理解性中才给推论出某一心灵状态、妄想及一般精神病的本质。

在精神分裂症讨论中,胡贝尔运用雅斯贝尔斯的描述性现象学方法揭示了很多可理解关系,特殊是揭示了类妄想精神病中生活史与人格的联系。他以大量临床资料证明白即便是那些“一级症状”(symptom1.ranges)也具有部分可推导的传记特征。例如,就“妄想知觉”这一级一特征的体验方式而言,反常的固有关系即知觉大事的自我关系是不行理解的,但是作为类基质现象,与疾病过程相应的基础障碍却是可理解的。这表明,精神病和妄想并不意味着根本上是不行理解的,而仅仅意味着这里存在着心理学理解的界限。运用雅斯贝尔斯的发生学理解方法,可以证明精神病与生活史之间一大段可移情的关系。

海德堡学派及其后继者们继承和进展了雅斯贝尔斯所开创的现象学的“理解精神病学”。海德堡学派坚持理解与说明的二元论方法,努力把理解界限说用以鉴别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非病态精神障碍与病态精神状态。

雅斯贝尔斯的一系列方法原则(如可理解关系与因果关系的二元论、进展与过程、不行理解性定理等)成为描述性现象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分析之间方法论争辩和疾病分类学争辩的焦点。雅斯贝尔斯拒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的说明”,指责他的理解心理学是一种“自我误会”、一种“好像理解”(als-ob-verstehen),由于在他看来,弗氏实际上是在自然科学的思辨形态中从事所谓理解心理学。他认为,精神分析从事思辨理解,要求“漫无界限的可理解性”,只会导致“任意理解”,沦为一种新的“巫术形式”。反之,精神分析方面,则把雅斯贝尔斯严格的理解界限判定为一种方法论的“偏见”。公正而论,雅斯贝尔斯精神病学的基本依据是心灵现象、症状和综合症以及疾病单元,而精神分析的基本依据是无意识理论和心灵创伤史。由于讨论取向不同,海德堡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之间长期处于一种特别的紧急状态中,它们彼此怀有敌意,很少能相互谅解。

除了精神分析,e.布洛伊勒的苏黎世学派,r.高普、e.克雷奇默尔的图宾根学派也与雅斯贝尔斯-海德堡学派方向处于尖锐对峙状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布氏和克氏先后拒绝了雅斯贝尔斯关于理解与说明的二元论,转而接受了动力心理学的疾病单元。1911年布洛伊勒发表了《精神分裂症》一书,开头强调精神分裂症中发生心理学的作用和心理反应性因素。1918年克雷奇默尔则以《敏感性关系妄想》一书,另行提示了理解心灵现象的途径。两人的精神病学概念均不包含“理解界限”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精神病学中的此在分析学方向、现象学-人类学方向也与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方向处于对峙状态。但是,这两派之间彼此还能相互谅解,其争辩不具有论战性质。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不是致力于孤立的个别的病理学体验,而是致力于人的此在及其病变大事的包罗万象的结构和秩序。雅斯贝尔斯承认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均是一种描述方法,但他指责说,哲学向讨论对象之中的渗透,“意味着讨论本身的毁灭”。他认为,这两个方向无视任何理解界限,直接诉诸于人的本质,不啻“越俎代疱”,侵害了“人的全体”这一哲学的领地。反之,此在分析学和现象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则断定,雅斯贝尔斯的理解概念业已“半途而废”,并因其二元论阻碍了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力。然而,在临床观看中,现象学-人类学却全盘接受了雅斯贝尔斯的描述-体验术语。

至于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方向,则进一步偏离了雅斯贝尔斯的精神病理学方向。自然科学的精神病学渊源于克拉培林的躯体病理学概念及前克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