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教案_第1页
西方音乐史教案_第2页
西方音乐史教案_第3页
西方音乐史教案_第4页
西方音乐史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音乐体裁、乐器、音乐知识等。教学重难点:荷马史诗、毕律、三大悲剧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1、地理位置2、音乐生活与音乐思想二、音乐体裁1、诗歌:《荷马史诗》、抒情诗、颂歌(1)《荷马史诗》:采用扬抑抑格六音步诗行写作,节奏感强烈,适于民间的游吟诗人在里尔琴的伴奏下边走边吟唱。代表作:《伊利亚特》、《奥德赛》。(2)抒情诗:由抒情诗人自编自唱,由乐器伴奏的诗歌,分笛歌(阿夫洛斯管伴奏)和琴歌(里尔琴伴奏)两种。(3)颂歌:在重大仪式上,伴有舞蹈和乐器演奏,运用华美的合唱形式来演唱。有太阳神颂歌和酒神颂歌。太阳神颂歌:风格庄严,用基萨拉琴伴奏,用以祭献太阳神阿波罗的合唱。酒神颂歌:风格狂放,用阿夫洛斯管伴奏,用以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演唱的诗歌。赏:酒歌:《塞基洛斯墓志铭》赞美诗:《梅索梅德斯的缪斯赞美诗》2、戏剧------被后人称为是西方文明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戏剧时代。悲剧:由酒神颂歌发展而来,是戏剧、诗歌、音乐和舞蹈合而为一的综合艺术形式。代表人:埃斯库罗斯《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喜剧:源于酒神祭奠上的狂欢歌舞,多为政治题材。代表人: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鸟》。三、乐器弦乐器:里尔琴、基萨拉琴管乐器:竖笛奥罗斯、复笛阿夫洛斯管四、音乐知识“毕律”:也叫“五度相生律”,毕达哥拉斯提出。我国周代管仲提出的“三分损益法”亦是“五度相生律”,但比欧洲最早的五声音阶理论“毕律”早140多年。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二课第二章中世纪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音乐体裁、音乐知识。教学重难点:教会音乐、世俗音乐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历史及文化背景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音乐体裁1、教会音乐(1)圣咏:是在天主教会每日祈祷的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具有很强的宗教观念和功能。赏:《短祷文》(2)格里高利圣咏: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旋律:一般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音域经常控制在比较狭窄范围内。·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演唱和应答演唱。赏:《圣诞节弥撒曲》中的《慈悲经》《哈利路亚:我们看见了他的星座》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根据歌词与歌声的结合关系分为三种类型:音节式——一字对一音;纽姆式——一字对一个多音;花唱式——一字对若干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2、世俗音乐三、音乐流派1、勃艮第乐派(15世纪上半叶)代表人物:勃艮第乐派主要有三大代表人物:英国的约翰·邓斯泰布尔,法国的纪尧姆·迪费,法国的吉尔·班舒瓦。纪尧姆·迪费(杜飞)生平:是勃艮第乐派最重要的音乐大师。他大约在1400年左右出生在佛莱芒和瓦洛尼亚的边界地区。1409—1414年间,他是贡布雷教堂唱诗班的歌童。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意大利度过的,先后在比萨和里米尼的马拉泰斯塔宫廷、罗马教皇唱诗班、佛罗伦萨和博罗尼亚等地的唱诗班服务。1445年他回到贡布雷,他的音乐才华逐渐为当地的贵族所赏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就曾经是他音乐上的学生。1474年,迪费在贡布雷去世。音乐:迪费的主要作品是\o"弥撒曲"弥撒曲、\o"经文歌"经文歌、等各种当时主要的\o"宗教音乐"宗教音乐体裁的作品,圣母赞歌、法语尚松(以回旋歌为主)以及拉丁文歌曲。此外还有不少\o"世俗音乐"世俗歌曲。他可能是最早使用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充满了热情的\o"和声"和声和感情丰富的\o"旋律"旋律,预示着\o"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2、吉尔﹒班舒瓦生平:勃艮第乐派另一位音乐大师吉尔·班舒瓦(GillesBinchois,约1400—1460)则主要以法语尚松的创作知名于世。班舒瓦生于蒙斯一个富有的家庭。1423年,他离开蒙斯去到里尔居住,此后他曾在巴黎为被囚禁的萨福克伯爵服务。1427年,他参加了勃艮第宫廷合唱团。1453年从第戎的勃艮第宫廷退休,去往斯瓦格尼斯的圣文森教堂做了主管。1460年在那里去世。创作:班舒瓦的尚松创作在同时代的作曲家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旋律。他的尚松旋律非常迷人,充满了忧伤的情调,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很简洁,没有复杂的节奏;和声方面则时常浮现三和弦的轮廓。他对于尚松歌词的选择十分讲究,许多歌词都是别人创作的,这一点也打破了以往世俗音乐创作多是由作曲家自己写歌词的惯例。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四课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15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流派、及代表人。教学重难点:音乐流派、音乐家、新教音乐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音乐流派1、佛兰德乐派(15世纪下半叶)简介:又称“尼德兰第二、第三乐派”,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时间持续较久的乐派,涌现了较为众多的作曲家。佛兰德乐派可说是勃艮第乐派的延续,这一乐派的音乐家主要出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法国北部、荷兰与比利时南部)。代表人物:约翰·奥克冈:佛莱芒乐派第一代作曲家,其创作风格对若斯坎、奥布雷赫特等都有较大影响。约翰·奥克冈也译作沃克亥姆。据说曾师从班舒瓦,深受勃艮第乐派影响。在弥撒创作中表现出精湛的技巧。他精通各种卡农手法。他的创作特点是运用重叠的长乐句而很少予以收束,各声部独立而不用模仿,从而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流动风格。著有《Mi-mi弥撒曲》。若斯坎:写有大量经文歌和弥撒曲,以及以法国尚松为主的世俗歌曲。他强调模仿对位技术,同时充实和声音响,且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他的初期作品在技巧上与奥克冈相似,据说,若斯坎曾师从奥克冈。他为后世留下18首弥撒曲,100首经文歌和70首尚松,其中歌词选择范围广泛,更具有创造和表现自由的经文歌成为他主要探索的题材。奥兰多·迪·拉索:作有大量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灵活生动、精致而又多样化,精心处理音乐与歌词的内容和语调关系。他为复调音乐到主调音乐的过渡开辟了道路,他的作品几乎全是声乐,共有2000多首。其中有弥撒曲、经文歌、圣母歌和世俗音乐作品,如意大利的牧歌、法国的尚松、德国的利德等。著有《我这穷人》、无伴奏合唱《回声》。2、威尼斯乐派因发轫于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以下三种含义:(1)音乐流派。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代表作曲家有威赖尔特等。(2)指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该器乐乐派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及其弟子安•加勒里埃里和乔•结加勒里埃里等。(3)指十七世纪欧洲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城首建公开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有关。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与卡伐里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配阿的加冕》等。3、罗马乐派由于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得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是欧洲中世纪清唱式合唱音乐时代的一个乐派。发轫于意大利的罗马城而得名。代表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主要作品有《经文歌》、《唱答歌》等。17世纪初期,罗马乐派得音乐家们在帕莱斯特利那风格的基础上汲取了威尼斯乐派得风格,但是仍致力于创作严格得宗教音乐,而拒绝巴罗克时期的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因而成为新时代得保守风格的代表。二、音乐知识新教音乐:为了使基督教教义得以更好的传播,路德亲自用德文撰写歌词,参与并组织其它作曲家选取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教会歌调以及世俗曲调,经过改编、整理,创造出新的圣咏模式—会众赞美诗,也称众赞歌。三、作品赏析1、若斯坎的经文歌《海,玛利亚······宁静的圣女》2、帕莱斯特里纳《马赛卢斯教皇弥撒曲》中的《慈悲经》3、众赞歌《上帝是我坚固的堡垒》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五课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歌剧、清唱剧、康塔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历史背景巴洛克”是一个时期,而不是一种“风格”。“巴洛克”也译为“巴罗克”,这一词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源于葡萄牙语,原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任性、夸张、幻想之意。随着文艺复兴的衰落和反宗教改革潮流的蔓延,在意大利以及天主教甚至新教世界中,艺术和音乐比纳入具有新的教会精神的文化氛围中。在古典主义形式的完美、平衡、和谐被打乱之后,综合、调和以及刻意的修饰成为新一代风格教会为自己的世界从建筑形式上提供了富丽堂皇、瑰丽精致的形式,同时也给音乐打下了自己的文化烙印。巴洛克音乐是指公元1600-1750年的欧洲音乐。1600年标志着欧洲歌剧的诞生。1750年标志着约塞巴赫的去世。巴赫、亨德尔被认为是巴洛克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二、音乐体裁1、声乐歌剧----是音乐、美术、文学和舞蹈相结合表达的综合艺术形式,以文学形式的戏剧剧本为基础;配合以说白、布景、舞蹈、等综合艺术。清唱剧----是巴罗克时期的一种混合歌乐的形式,是将宗教或史诗为题材的歌词谱以曲调,由许多乐章组成。在演唱方式上与歌剧相似,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并由乐队伴奏。康塔塔----康塔塔(Cantata)是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诗歌为基础,比清唱剧端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为宗教性的和世俗性的两类。后来德国作曲家创作了大量宗教内容的康塔塔,并把众赞歌合唱加入其中。器乐管弦乐协奏曲----又称为交响协奏曲,形式是多乐章的管弦乐作品,强调第一弦乐声部和低声部,避免复杂的复调对位,是早期古典主义交响曲的前身。大协奏曲----是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的重奏组与乐队相对应演奏。独奏协奏曲----是一件乐器与乐队相对应演奏。托卡塔----起源于意大利北部,是一种键盘乐器或拨弦乐器进行独奏的乐曲,有即兴演奏成分。具有较强的炫技性,速度较快。赋格----是复调音乐的固定创作形式,可以是独立的乐曲,也可以是前奏曲中的一个段落。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六课第四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及相关的音乐知识。教学重难点:巴赫、亨德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作曲家1、巴赫背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乐家,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音乐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他的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也是一名出色的管风琴手。他师从当时德国的音乐大师帕赫贝尔,并教巴赫学习音乐(算起来,帕赫贝尔是巴赫的师祖)。巴赫二十二岁时与其表妹玛利亚·芭芭拉结婚,共生下了七个孩子;玛利亚去世后,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玛格达蕾娜结婚,又生下十三个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长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继承父业,成为很有影响的音乐家。他的次子卡尔·菲力普·巴赫长期居住于汉堡,被称为“汉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个儿子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长期居住于伦敦,被称为“伦敦巴赫”,他们在音乐史上都很有地位,对海顿、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响。代表作品(1)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乐。创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现存195部,5部受难曲中完整保存了两部:《马太受难曲》和《约翰受难曲》。(2)器乐作品,作有大量各种体裁的管风琴曲,包括众赞歌幻想曲、前奏曲、变奏曲、赋格曲、托卡塔、帕萨卡利亚等。他还把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管风琴协奏曲和古钢琴协奏曲。巴赫著名的器乐作品为两卷《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独奏长笛奏鸣曲》以及重要的乐队作品:4部《乐队组曲》和6部《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最后的作品《戈德堡变奏曲》、《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是300年来复调技术的总结性作品。艺术成就(1)把复调音乐的技巧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音乐的奉献》和《赋格的艺术》总结了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写作技术。(2)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并用,使巴赫成为音乐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3)他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并为钢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贡献。(4)使巴罗克时期的器乐发展到巅峰,如古钢琴作品《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帕蒂塔》,乐队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宗教大合唱中的器乐演奏等。亨德尔背景: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出生于德国哈勒城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是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少年时期曾跟随当地风琴师、作曲家学习音乐,后来担任了哈勒礼拜堂的风琴师,并开始创作。1703年,亨德尔迁居汉堡,并担任了汉堡歌剧院的提琴师。1705年,他的歌剧作品《阿尔米拉》和《尼罗》在汉堡歌剧院上演并获得成功。1706年至1710年,亨德尔在当时世界歌剧中心意大利四处游历,广泛接触了意大利的音乐文化,开阔了艺术眼界。1709年他新创作的歌剧《阿格里皮娜》在威尼斯上演,得到了意大利歌剧界的一致好评,但亨德尔并没有感到满足,不久他又远走英国。主要作品: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参孙》《弥赛亚》、《犹大马卡白》等三十二部,歌剧四十六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烟火音乐》各一套,管弦协奏曲十一首,大协奏曲四十二首,还有室内乐、组曲、序曲、恰空等器乐曲。他的代表作有管弦乐曲《皇家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清唱剧《弥赛亚》等,《弥赛亚》中的《哈利路亚》流传最为广泛。亨德尔的曲风雄伟、崇高,所创作的清唱剧是戏剧性的英雄史诗。欣赏:清唱剧《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音乐知识1、主调音乐:主调音乐是多声部音乐的一种,整部作品的进行以其中某一个声部(多数情况下是高音部)的旋律为主,其他的声部以和声或节奏等手法进行陪衬和伴奏。特点是音乐形象明显,感情表达明确,欣赏者比较容易能够融入其中。和声是主调音乐最重要的创作基础。2、十二平均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3、咏叹调:西洋歌剧、神剧或康塔塔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一般篇幅较大,音域宽,技巧性强,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用管弦乐队或键盘乐器伴奏。咏叹调的运用始于17世纪初,与朗诵式的宣叙调相对,结构较自由。18世纪时,其结构变得程式化,一般为A+B+A'的复三部曲式结构,特别是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乐派的歌剧中。咏叹调在歌剧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可单独作为音乐会曲目。一些歌唱性较强的器乐作品也称咏叹调,如巴赫的《布兰登堡变奏曲》主题等。4、宣叙调: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的曲调叫“宣叙调”。它原本是与咏叹调并用的一种乐曲。它常在咏叹调之前,具有"引子"的作用。十八世纪,"说话式"的宣叙调出现,其特点是词句在同一音上作快速吐字。因这种宣叙调缺乏抒情性,故亦称之为"干燥的宣叙调”。5、无标题音乐:无标题音乐是指无明确主题及内容的音乐。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七课第五章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掌握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正歌剧、喜歌剧、交响曲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历史背景政治方面,17世纪的英国革命后,对于理性主义的信任和期盼,启蒙运动成为欧洲社会变革的主要思想依据。这一运动的领导者认为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启蒙的时代,并将过去看成无知迷信的黑暗时代,人类终将从黑暗宗教与特权主义走向光明。“进步、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人们追求的最终信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将欧洲的资产阶级推向了政治舞台,文化艺术的天平从封建主旧的制度下倾向到资产阶级与中产阶级的手中。音乐艺术不再是王公贵族的特权,艺术家们纷纷脱离了旧的赞助制度,出版业与演出行业逐渐发展并发达起来。从海顿到莫扎特到贝多芬,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是如何完成了从服务于贵族阶级到自我个性张扬的整个过程。技术方面,在科学技术领域和工业革命所带来重要的发明,也促进了西方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市民阶级的增加,造成音乐生活更加世俗化、大众化。德国文学戏剧界所发起的“狂飙突进运动”更加强调人的感官知觉,追求自然与本能,注重情感的表达。这一切都是在巴洛克音乐基础上的又一次人类情感的释放。音乐艺术则以最快的速度对此做出了反应。音乐方面,音乐旋律优美动人,以大小调为创作基础,音乐主题更具对比性,乐句结构对称而方整,段落感明确,有清晰的终止式,与民间音乐与舞蹈联系紧密。巴洛克时期的通奏低音的即兴方式不被严格的记谱所代替,奏鸣曲式得到充分的发展。二、音乐体裁1、声乐体裁:(1)正歌剧:18世纪,格鲁克对意大利的歌剧进行了改革,要求音乐服从诗歌、剧情的发展,将歌剧的表现手段融会起来,删除了多余的装饰,由乐队伴奏的宣叙调代替过去的清宣叙调,融合了合唱在正歌剧中的作用。代表作:格鲁克《奥菲欧》、《伊菲吉妮在陶里德》(2)喜歌剧:也叫通俗喜歌剧,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在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作:意大利,佩尔戈莱西,《女仆作夫人》;法国,第一部作品,卢梭,《乡村卜者》。风格:诙谐、幽默、更加世俗化。意义: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运用了丰富的民间素材。推动了古典主义正歌剧的改革,对其它音乐体裁形式的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人心》。2、器乐体裁:自巴洛克时期开始,器乐形式的音乐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尤为突出的是器乐性质的协奏曲,它在各种类型的音乐体裁中脱颖而出,不仅在巴洛克时期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体裁出现在历史舞台中,而且对之后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1)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来源于巴洛克音乐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通常是快—慢—快的三段式结构模式),后脱离歌剧,作为独立的是管弦乐曲出现在舞台上。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2)四重奏: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最为常见的一种音乐体裁,海顿将源于巴洛克时期的组曲形式转化为弦乐四重奏的标准形式(弦乐四重奏的构成是:第一小提琴一把,第二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一把)。海顿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3)协奏曲:在协奏曲的创作中,莫扎特的贡献最大。他不仅为小提琴、长笛、双簧管、圆号、大管等乐器创作协奏曲,还完善了钢琴协奏曲创作的三乐章的古典模式。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为抒情的曲调,第三乐章为回旋曲或回旋奏鸣曲。贝多芬创作的五部钢了琴协奏曲无论在风格上和技法上都超过了海顿和莫扎特,体现了贝多芬在形式上的创新和革新。(4)序曲:17世纪早期歌剧的序曲是一种简短的开场音乐,没有固定形式。18世纪后半叶的古典序曲,大多采用了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只有一个乐章。19世纪浪漫作曲家把序曲发展为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的标题性管弦乐曲,世称音乐会序曲。(5)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一种流行于法国宫廷的三拍子舞曲,速度缓慢,风格典雅。小步舞曲也可是独立的器乐曲,结构为三部曲式。(6)古典奏鸣曲:古典奏鸣曲一种多乐章的器乐套曲。亦称“奏鸣曲套曲”。由3、4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用1件乐器独奏(如钢琴奏鸣曲)或1件乐器与钢琴合奏(如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小提琴奏鸣曲,长笛与钢琴合奏的长笛奏鸣曲等)。其中各乐章的基本特点和曲式结构如下:第1乐章为快板,用奏鸣曲式;第2乐章为慢板,用变奏曲式、复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鸣曲式;第3乐章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用复三段式;第4乐章为快板或急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式。(7)曲式结构a、奏鸣曲式:是从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来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曲式结构。多用于奏鸣曲、交响曲或协奏曲等多乐章音乐的第一乐章。b、回旋奏鸣曲式:是奏鸣曲式的一种变体结构,是由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相结合的一种曲式,是近似于奏鸣曲式的回旋曲。c、变奏曲式:广泛运用在古典时期,以变奏曲式写成的变奏曲可以是独立的作品,也可以是一部交响曲、奏鸣曲、弦乐四重奏中的一个乐章。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当时的乐器比较生疏,对一些文学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八课第五章维也纳古典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典时期音乐家的背景、作品、创作特点。教学重难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作曲家:1、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交响乐之父”。海顿主要从事主调音乐的创作,他确立了“弦乐四重奏”和古典“交响曲”的结构形式,把交响曲固定为4个乐章形式,以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进行配器,为近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被誉为“交响乐之父”。背景:海顿出生于奥匈边境卢瑙的一个铁匠家庭,生活贫困。海顿的音乐才华从孩提时代就显现出来,6岁时被选入童声合唱团。海顿主要靠自学作曲,27岁时完成了第一首交响曲。1791年和1794年海顿两度去伦敦旅行,写下了12部《伦敦交响乐》,这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海顿名扬欧洲,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作品: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一生写作了104首交响曲,8部清唱剧,84首的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一些20部歌剧(5部散失)、轻歌剧、12首弥撒曲和声乐作品。代表性作品:交响曲:《惊愕交响曲》、《告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狩猎》《军队》《伦敦》《牛顿》等。清唱剧《创世纪》、《四季》音乐特点: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感情明朗、乐观。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常常利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也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创作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富有乐观主义精神。内心充满愉快、幽默的性格。与民间音乐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2、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被称为音乐神童。背景:他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家庭里。他的父亲利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与其姊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从小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的奇迹曾轰动整个欧洲。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在故乡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后因与大主教冲突而愤然辞职。1781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代表性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德,犹如壮丽的日出前的颂歌。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出任何哀愁和伤感的情绪,带给人的感受,总是轻松愉快、活泼明朗、优美典雅和绚丽多彩......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以反以往的神话或宗教题材,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明朗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别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注重旋律的优美动听;注重运用管弦乐队和各种重唱来加强戏剧气氛。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称为乐圣。背景: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酗酒的父亲希望他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强迫小贝多芬长时间练习钢琴。作品:贝多芬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代表性作品:交响曲: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C大调第5交响曲《命运》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5号钢琴协奏曲《皇帝》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管弦乐序曲:《爱格蒙特》弦乐四重奏:C大调第9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二、总结古典主义时期的特点:强调深刻的哲理性,理性主义。语言精炼、朴素、音乐追求和谐、对称的美感。器乐占有一个重要位置,无标题性成为重要特征。三、赏析海顿,交响曲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教学反思:学生们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的展示更能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九课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时期的背景及音乐体裁。教学重难点:音乐体裁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历史及文化背景西方音乐史上用“浪漫主义”这个词来概括19世纪前后这一百多年的音乐发展史。“浪漫主义”的兴盛与法国大革命前后的欧洲社会与文化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像人们指出了一条通往资本主义的道路,促使各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爱国热情高涨起来。然而,无论是拿破仑执政及其发动的清略战争,还是封建王朝的复辟,都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无情的现实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讲理。在这种信仰危机面前,人们自然会在感情上宣泄对现实的不满。拥有了“自由”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力图强烈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开始向与理性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转移,即以崇尚感情代替崇尚理性。他们开始夸张地宣泄自己的感情,哭能哭的昏天黑地,笑能笑的人仰马翻,以过分的、无拘无束的感情宣泄代替了古典主义的理智与节制。这种感性、感情的倾泻更多是作曲家自己的体验,追求自由和崇尚个人主义成为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他们注重抒发个人的感情和内心世界‘自我崇拜、自我肯定、自我宣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在强调“人和他的本性。浪漫主义时期的各国艺术家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注重民族性。当时有许多倍受别国欺凌的国家如波兰、匈牙利、捷克等,民族战争频繁,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促进了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作曲家们普遍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注重音乐的民族性,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本民族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并大量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19世纪的作曲家很多都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阶级,他们力图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将音乐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如戏剧、文学、美术、诗歌相结合,寻求音乐以外的意义,使标题音乐得到长足的发展。19世纪的社会音乐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海顿时代的贵族保护人已被新生的资产者来取代,音乐出版商、音乐会或剧场的经理人不仅主宰着作曲家的命运,同时也成为主宰音乐生活的大人物,这时的作曲家需要考虑如何增加自己作品的听众和买主,这与实际的经济利益相关。作曲家和演奏家为了给听众某种刺激和震动,极力发挥炫技表演,甚至相互争夺那个,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富丽堂皇、炫技性的作品(如李斯特、帕格尼尼等的作品),这也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突出现象。音乐体裁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统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结构精致,伴奏占重要地位。现指文学艺术性强的歌曲作品。代表作曲家是舒伯特,他所作的艺术歌曲有600多首,多采用歌德、席勒、海涅、米勒等人的诗为歌词。钢琴特性曲:钢琴特性曲是19世纪浪漫派音乐的重要体裁,通常指富于抒情画意和生活情趣的钢琴小曲。由作曲家自由发挥想象力、个性化的作品,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多采用三段式,中段与两端形成对比。也有乐段形式,多带有幻想性和文学性的题目。音乐会练习曲:是一种音乐体裁,专门用来训练钢琴演奏技术的乐曲形式补充,同时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常在音乐会上演奏。肖邦是这一类型练习曲的创始人,27首练习曲,其中《双音》、《黑键》、《蝴蝶》、《革命》为演奏家常弹的曲目。音乐会序曲:专门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创作的管弦乐曲,叫音乐会序曲。采用单乐章的奏鸣曲式。19世纪的歌剧19世纪歌剧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的发展各不相同。法国:成为欧洲歌剧艺术的中心,拯救歌剧深受欢迎,1820年采用历史题材,运用合唱和大型管弦乐队的大歌剧十分流行;1830年,德国梅耶贝尔的大歌剧成为受欢迎的对象,19世纪下半叶,抒情歌剧成为主流。意大利:仍然分为正歌剧和喜歌剧。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成为当时首欢迎的歌剧作家。德国:以瓦格纳的歌剧改革为主,他创立了一种新型歌剧---乐剧。声乐套曲:也叫声乐组曲,是大型声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在统一的标题下,创作若干首歌曲来表达同一主题,其中包含不同的表演形式。套取中的歌曲可独立成曲,但之间的内容相互联系,体现了既统一又变化的特点。如: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舒伯特《冬之旅》。圆舞曲:又称华尔兹,是奥地利的民间舞曲,18世纪后半叶用于社交舞台,19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欧各国,采用3/4,强调第一拍上的重音。旋律流畅,节奏明显,伴奏中每小节仅用一个和弦。由于舞蹈时需由两人成对旋转,因而被成为圆舞曲。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前奏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早期的前奏曲带有引子的性质,常在同一调式或调性的其他乐曲之前演奏。17、18世纪,前奏曲与赋格成为套曲,或用作组曲的第一曲。19世纪以后的前奏曲多无引子的功能,成为独立的具有即兴特点的中小型器乐曲,并常汇编成曲集。玛祖卡舞曲:是一种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速度有快、中、慢三种。特点:每个小节的重音常在第二拍和第三拍上,旋律常有跳跃的进行,附点音符较多。现是一个统称,它包括玛尔、库亚维克和奥别列克等好几中舞曲。波兰舞曲:又称波洛奈兹舞曲,它是一种代表波兰的民族性格的音乐。这种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是一种中速的三拍子舞曲,每小节的重音放在第二拍上。无词歌:每一首小曲都很精练、形象生动、手法清新朴实、优雅动人,在风格上完全不同于当时炫技的作品。它巧妙地把歌唱性的旋律与钢琴的织体结合起来,体现了浪漫主义对器乐音乐声乐化的追求。现实出门德尔松用音乐来捕捉景物和表达感情的能力。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欧洲文学界、戏剧界和音乐界掀起了一股真实主义的思潮,强调描写下层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着眼于感情冲动下产生的激烈行动,常以情变、妒杀为题材。以马斯卡尼、普契尼为代表创立了以真实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歌剧艺术。如:马斯卡尼《乡村骑士》,列昂卡瓦洛《丑角》。即兴曲:一般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即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肖邦的即兴曲形式上相当自由,但不是毫无规则地发展,二十有着明显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三、总结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个人情感、主观幻想性、抒情性突出、题材多以神话、英雄、美人等为主,标题音乐多乐句、节奏、速度变化增多、结构灵活、和声色彩突出。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得形象。作曲家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方面得以独立,再也不需要依靠教会和贵族的庇护。音乐听众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音乐厅和歌剧院里的听众,另一种则是朋友们相聚在沙龙里的听众。在音乐作品篇幅的大小上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类是交响曲、协奏曲和歌剧等大型作品,另一类则是独唱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等小型作品。作曲家在作品中倾注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因素,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作曲家们对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发生浓厚的兴趣,由此而产生标题音乐,并备受人们的青睐。作曲家艺术歌曲的创作:舒伯特(奥地利)舒曼(德国)------1842年被称为舒曼的“室内乐年”钢琴音乐创作:肖邦(波兰)李斯特(匈牙利)拉赫玛尼诺夫------浪漫主义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歌剧创作:韦伯、瓦格纳罗西尼、多尼采蒂贝里尼、威尔第柏辽兹、比才交响乐:马勒(奥地利)-------交响曲巨匠德彪西(法国)柴可夫斯基(俄罗斯)斯美塔那(捷克)德沃夏克(捷克)合唱:门德尔松(德国)勃拉姆斯(德国)教学反思:学生们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曲式结构、乐曲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十课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浪漫主义时期德奥早期代表作曲家的作品及特点。教学重难点: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兴起18世纪的“狂飙运动”直接导向了19世纪的德奥浪漫主义运动。19世纪的艺术家们承接了这份丰厚的遗产,然而1815年前后窒息压抑的社会现实生活导致他们信念的丧失,他们开始倾向于自己的希望与慰藉,同时也迷恋与自己民族的音乐传统。德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始终没有放弃贝多芬对音乐艺术的崇高信念。韦伯、舒伯特都与古典传统保持这千丝万缕的联系。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勃拉姆斯同样如此。19世纪浪漫主义的德奥音乐在继承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基础上增添其独特的个性和各自的光彩。A、德奥的作曲家(早期)1、韦伯(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人物简介1786年11月18日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厄丁,出身于音乐家庭,父亲是城镇的剧院经理兼乐师,母亲是小剧团的演员歌手。从小就随父母的巡回剧团到处演出,这不仅熟悉了剧院的舞台,也在各地接触到了丰富的民间音乐,对他后来的创作起到了很大作用。作品:(一)歌剧韦伯早期创作的歌剧作品,如《森林少女》、《彼得·施莫尔和他的邻居》和《西尔瓦纳》等,已孕育着浪漫主义倾向。在他的10部歌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由射手》(也称《魔弹射手》)以从未有过的浪漫主义气质和民族风格,为歌剧创作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这部歌剧的最大贡献在于反映出了德国的民族气质,即真是地体现了德国人民的生活、风俗、性格、信仰。舞台上出现的不再是贵族的宫殿,而是简朴的德国乡村的生活情景:以波西米亚的森林为背景,德国守林区的房屋、猎人们头戴插有羽毛的帽子、乡村姑娘穿着花边裙子等。歌剧音乐中充满了浓郁的民间生活情调:猎人们雄壮的进行曲、村姑们民谣式的合唱、农民粗犷的舞蹈等。歌剧最诱人之处是第二幕中“狼谷”一场,舞台上显现出定音鼓、弦乐震音、尖锐的不协和和声等,描写猫头鹰飞过、野猪蹦跑、幽灵、怪兽、风暴、鬼火的出现,烘托出狼谷中神秘、阴森的气氛。一些观众看到这里会不由得紧张地站起来。(二)器乐在韦伯的器乐创作中,钢琴占有一定得比重,他得两手钢琴协奏曲和钢琴曲《邀舞》以其华丽、流畅的风格为后人喜爱。2、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背景:舒伯特于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郊区,他的祖父是一位农村工匠,父亲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全家都是音乐爱好者。童年时代受家庭影响,很早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等乐器。11岁考入了维也纳宫廷学校,她父亲认为这个学校毕业后舒伯特可以当一个老师,有一份稳定收入,而舒伯特却极入迷地喜欢上了创作,12岁时就完成了一部四首联弹钢琴幻想曲,16岁由于嗓子变声,离开了这所歌手学校。为了谋生,他到父亲所在的学校当了一名老师。然而,一心只迷恋于音乐的舒伯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他终于在21岁那年辞掉了教师的植物,前往维也纳,从此专心于自己的作曲事业。作品:共创作600多首艺术歌曲、18部歌剧、配剧音乐,9部交响曲、15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及其他一些作品。代表性作品:艺术歌曲:《鳟鱼》、《魔王》、《野玫瑰》、《听,听,云雀》、《摇篮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钢琴特性小品:《音乐瞬间》、《幻想曲》、《即兴曲》。交响曲:《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特点:艺术歌曲:他的歌曲选词非常广泛,既有歌德、希勒、海涅、莎士比亚的名诗,也有他的友人创作的一些无名小诗。舒伯特本身对诗歌非常敏感,即使是最一般的诗歌,经他音乐处理后也会变得声情并茂。他根据诗歌的形式、内涵来创作旋律,使旋律和诗歌达到一种均衡关系。和声方面,爱用大小调交替,在自然体系和声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半音和声。另一贡献,在于钢琴伴奏,他将钢琴伴奏提高到了与声乐部分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伴奏设计师为了表现诗歌外部的场景,丰富对歌词的想象,烘托歌曲的情绪和气氛,让声乐和钢琴伴奏共同表现诗歌内容、塑造形象。钢琴曲:分大型和小型作品。他的小型作品定名为“即兴曲”、“音乐瞬间”,旨在强调突然地、转瞬即逝的灵感,旋律如他的歌曲一般清新流畅、抒情迷人,间或显现的激情颇具感染力,结构简明清晰,不时涌现优美的旋律,和声有强烈的色彩感。门德尔松、(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背景:门德尔松于1809年2月3日出生在德国的汉堡,他的祖父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启蒙主义思想的哲学家,父亲是一个大银行家,母亲是一个具有高度音乐修养的人。由于全家都是音乐爱好者,门德尔松从小便在音乐艺术上受到了良好的影响和熏陶。四岁就开始跟母亲学习钢琴,后来又转到巴黎投拜名师深造。九岁,登台举行了公开的钢琴独奏会,与此同时,他的音乐创作才能也开始显露出来。1817年开始跟随作曲家捷尔特学作曲,不久,便以惊人的进步速度令人刮目相看。他在十七岁时写下的管弦乐序曲《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具有高超写作技巧和完美艺术性的杰作,成为门德尔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指挥上演了被人遗忘了一百多年的巴赫的伟大作品清唱剧《马太受难乐》1829---1832年门德尔松多次出国旅行演出,领略了苏格兰、意大利、巴黎、瑞士等国各具特色的风光。1835年,他应邀访问莱比锡,他的到来为莱比锡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835---1840年,门德尔松在莱比锡担任格万豪斯乐队的指挥,并获得了美满的婚姻。由于长年繁重的社会工作和紧张的创作使门德尔松积劳成疾。1847年,和门德尔松感情深厚并有着音乐才华的她的姐姐芬妮的去世给了他沉重的打击。5个月后,门德尔松逝世,年仅38岁。作品:5部交响曲、7部管弦乐序曲、3部清唱剧及赞美诗、经文歌等宗教作品,8集《无言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室内乐等。首创《无词歌》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钢琴作品:《春之歌》、《猎歌》、《纺织歌》、《威尼斯船歌》、《摇篮曲》室内乐作品:《降E大调八重奏》、《d小调钢琴三重奏》声乐作品:《圣保罗》、《伊利亚》、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欣赏:管弦乐曲《仲夏夜之梦》舒曼------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背景:罗伯特·舒曼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国茨维考城中得一个出版商家庭中。他的父亲不仅是出版商,还是一位文学翻译家,曾经翻译过斯哥特和拜伦的许多著作。舒曼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小时候便被文学,特别是浪漫主义文学所吸引。有两位德国作家对舒曼影响最大,他们是ETA霍夫曼和扬·保尔。霍在莱比锡音乐报上写评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文章,第一次用了“音乐中得浪漫主义”的提法。扬·保尔的文学作品很感伤并富有想象力,特别是具有自传因素的小说《巨人》,为舒曼所钟爱。对于舒曼这个才华横溢的浪漫主义青年来说,生活本身就是热情和幻想。1840年他毅然放弃了大学的法律课程而献身于音乐。他开始在德国音乐教师弗维克的指导下学习钢琴,但是由于联系不当损伤了右手,失去了成为演奏家的希望,于是他更多地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开始充分地发展他音乐和文学的才能。1834年创办了《新音乐杂志》,直到1844年一直担任唯一的主编。1840年他经过长期的努力,与维克抗争了好几年,终于和维克的女儿、钢琴家克拉拉结婚,他们幸福结合的这一年被称为舒曼的“歌曲年”,他在欢乐心绪的支配下,一年里共创作了130多首歌曲,接着想其他领域扩展,1841年是舒曼的“管弦乐年”,1842年是舒曼的“室内乐年”。1843年他被聘为门德尔松等人新建的莱比锡音乐学院的教授,但是他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于老师,于是不久便辞职了。1850年被任命为杜塞尔多夫是的音乐直到。这时他在青年是当代便有过症状的精神病日趋严重,迫使他在1854年辞职,同一年,舒曼突然发病跳入莱茵河,被渔人救起送往精神病院治疗,1856年7月29日逝世。作品:(一)钢琴作品:21首《狂欢节》、16首《大卫同盟集》、12首《蝴蝶》、8首《克莱斯勒偶记》、13首《童年情景》。在具体音乐手法方面,喜欢用复杂的接着,包括切分节奏、复节奏、复节拍等手法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他很少运用不协和和声,用半音阶经过音及和旋外音的非正规解决;在旋律方面,舒曼是一位出色的旋律家,他的多数钢琴作品都以旋律为基础。(二)声乐作品:9首《歌曲集》、26首《桃金娘》、8首《妇女的生活与爱情》、16首《诗人之恋》。特点:旋律像诗句的吟诵一样,乐句结构长短不一;重视钢琴的伴奏作用。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管弦乐曲:4部交响曲,《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赏析韦伯,《魔弹射手》舒曼,钢琴小品舒伯特,《冬之旅》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教学反思:学生们对舒伯特、门德尔松还是比较熟悉的,通过图片乐曲的展示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十一课第六章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法国、意大利浪漫主义早期的作曲家及作品。教学重难点:柏辽兹、罗西尼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法国A、法国作曲家(早期)1、柏辽兹:背景:路易·海克托尔·柏辽兹于1830年出生在法国的科特圣安德烈市。父亲是一位医生。在父亲的眼里,儿子理应继承他的事业而成为一名医生,然而酷爱音乐的柏辽兹却成了家庭的叛逆。柏辽兹学习音乐是十分艰苦的,由于与家庭的决裂,使他得不到任何经济上得资助,只能靠自己临时到歌剧院中当合唱队员来维持生活。后柏辽兹有幸跟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勒絮尔学习作曲。1826年,23岁的柏辽兹考入了巴黎音乐学院。1827年,有一个英国的查尔斯剧团前来巴黎上演莎士比亚的喜剧,柏几乎每场都看。莎翁巨大的喜剧力量深深打动了他,为他后来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奠定了继承。同时,他还对这个剧团的一个年轻貌美、风华绝代的女演员丝密荪一见钟情,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而丝密荪对柏的几封求爱信无动于衷。失恋使作曲家陷入深深地痛苦中,他提起苦涩的笔,写下了一个艺术家的人生插曲---《幻想交响曲》。1830年,柏创作的大合唱获得了罗马大奖,得到了去意大利进修、学习的机会。1832,返回巴黎,又激起了对丝密荪感情的复燃。1833,这时丝密荪声望大减,欠下了许多债,摔伤了脚已不能重返舞台,柏再次向她求爱,丝密荪同意了,两人在英国大使馆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幸福,矛盾不断,1841年又离婚。1842旅居欧洲各国,1868带病在外演出,返回巴黎后病重,1869逝世于巴黎。创作: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5部歌剧,《特洛伊人》戏剧合唱,《浮士德的沉沦》宗教合唱,《安魂曲》、《感恩赞》2、梅耶比尔---歌剧作曲家创作:《新教徒》、《预言者》二、意大利A、意大利(早期)1、罗西尼:背景:罗西尼出身贫民,幼年曾随乡间戏班的父母流浪于意大利波隆那地区的哥哥村镇。1860年罗西尼仅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和作曲,创作了一系列的声乐曲、宗教音乐、室内乐等。从1810年起,罗西尼先后受威尼斯、米兰、罗马、那不勒斯等地的歌剧院的委托,以惊人的速度谱写出一部又一部歌剧。此后的13年见,共创作了34部歌剧。1829年停笔。此后的30余年间,出了《圣母哀悼曲》及一些小品外,几乎没再写什么重要作品。歌剧:《摩西在埃及》正歌剧:《唐克雷迪》、《威廉·退尔》、《阿尔米达》、《湖上夫人》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试金石》2、贝里尼:背景:1801年出生在以地理南部西西里的卡塔尼亚,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音乐老师、作曲家。他3岁开始学习音乐,6岁作曲,是一个早熟的音乐天才。1819年,到那不勒斯的塞巴斯蒂阿诺音乐学院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后创作出歌剧并上演,1835年8月,贝里尼逝世于巴黎。创作:10部歌剧,《梦游女》、《清教徒》、《诺尔玛》、《凯普莱特和蒙塔古》3、唐尼采蒂背景:出身很贫穷,9岁到家乡的大教堂培养唱诗班的慈善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后来仅博洛尼亚音乐学校学习作曲,创作过一些室内乐、管弦乐和歌剧。创作:正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亚》喜歌剧,《爱的甘醇》、《唐·帕斯夸尔》、《军中女郎》、《宠姬》三、赏析: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教学反思:学生们对歌剧比较熟悉,但具体到以上三位音乐家较为陌生,通过音乐的听辨能形象的了解到当时音乐的发展情况。第十二课第七章民族乐派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德奥、法国、意大利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及作品。教学重难点:瓦格纳、威尔第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内容:一、音乐体裁交响诗: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脱胎于19世纪(1850年)的音乐会序曲,强调诗意和哲理的表现。交响诗的形式不拘一格,常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自由发挥,是按照文学、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作成的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多采用单乐章的曲式,结构较自由。2、交响音画:是以绘画为体裁,或者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诗,可称为“音画”、“交响画”、或“交响音画”。“民族交响音画”是指19世纪民族乐派作曲家们所创作的这类题材的交响诗。例如俄国作曲家鲍罗廷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一幅交响音乐的风俗画。这是一首描写吉尔吉斯草原风光,并从中表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交响诗。二、作曲家A、德奥的作曲家(中期)1、瓦格纳---“歌剧艺术的改革者”背景:1813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父亲早丧,肌肤是个话剧演员。瓦格纳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并不早,11岁开始学琴,从小喜欢文学,广泛阅读了各类书籍,对于霍夫曼、莎士比亚的著作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等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热爱阅读的习惯伴随瓦格纳一生。1831瓦跟随老师学习和声、对位等作曲技法。之后担任指挥,接触到各种歌剧作品,并通过演出熟悉了不同流派的歌剧风格。1829—1842瓦居住巴黎,穷困潦倒。1842返乡,同年10月,他的歌剧《黎恩齐》首获成功,第一次享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1848—1849欧洲革命波及德雷斯顿,瓦参加了市民起义,革命失败后不得不逃到国外,旅居瑞士的苏黎世长达10年。期间创作了不少作品。1862年瓦得以回国,开始着手创作《纽伦堡的名歌手》,在这期间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