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与地区经济课程教案(上)_第1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课程教案(上)_第2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课程教案(上)_第3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课程教案(上)_第4页
国别与地区经济课程教案(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别与地区经济黄梅波主编第一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国际经济地位引言发达国家是指世界上那些工业化进程已完成、科学技术水准和生产力水平高、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按照联合国分组标准,发达国家具体包括加拿大、美国、原欧盟成员国(欧盟15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色列和南非。发展中国家的概念是由77国集团在1964年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的,是指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政治独立,并以此为基础正在致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学习目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以及主要国际经济组织对其的分类。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七国集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及其表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事务中作用不断加强及其表现。本章内容世界经济体的分类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截至2008年底,世界上一共有224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193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如何对这200多个经济体进行分类,各种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分类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标准第一节世界经济体的分类一、世界银行(WB)的分类标准世界银行根据2007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将世界上的经济体分为4种类别:低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在935美元以下)中低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在936-3705美元)中高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在3706-11455美元)高收入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在11456美元以上)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分类标准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将世界经济体分为三大类:发达经济体:这类经济体一共有50个,分布在4个地区:美洲、亚洲、欧洲和大洋洲例如: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转型经济体:这类经济体一共有18个,分布在亚洲和欧洲两个地区,例如: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发展中经济体:这类经济体一共有172个,包括分布在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例如:埃及、印度、墨西哥。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分类标准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分类标准,全世界的经济体分为两大类型:先进经济体、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先进经济体根据IMF2006年的分类,先进经济体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加拿大这7个GDP最高的发达国家组成主要先进经济体(又称七国集团)。

表1-1先进经济体细分类别主要货币区欧元区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主要先进经济体其他先进经济体美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中国香港特区、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省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塞浦路斯、丹麦、中国香港特区、冰岛、以色列、韩国、新西兰、挪威、新加坡、瑞典、瑞士、中国台湾欧元区日本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是先进经济体之外的所有其他143个国家和地区,按地区分组分为非洲、中东欧、独联体、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和拉美,其中埃及和利比亚归为中东而不是非洲。第二节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七国集团一、发达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高历史上,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都发生在发达国家,它们的科学技术水准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水平。二战后,以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准创造了领先于世的生产力水平。(二)产业结构高级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逐渐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表1-2美国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1974~2008年)

单位:%产业19741984199420042008第一产业3.321.51.21.1第二产业28.125.320.718.320第三产业68.672.777.880.579.9(三)市场经济成熟自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都已经比较成熟,并根据各国自身特点,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如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等。表1-3主要发达国家新开一家商业机构所需要的时间(2004年)单位:天

世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50.251845831(四)资本国际化程度深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动遍及全球,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它们通过跨国兼并、跨国联合以及建立合资企业等方式,渗透到世界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二、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一)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国家对整个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之所以发挥着巨大的支配作用,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1.在国内产出和对外贸易方面表1-4市场汇率计GDP前十位国家(2008年)单位:亿美元表1-5发达国家GDP、货物与服务贸易、人口占世界比例(2006年)国家和地区GDP货物与服务出口人口总额占世界份额总额占世界份额总额占世界份额(万亿美元)(%)(万亿美元)(%)(10亿)(%)全球48.510013.91006.6100发达国家37.176.51072.1115.2美国14.429.71.611.40.34.5欧元区12.425.6535.70.57.6日本4.49.10.75.20.11.52.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国家和地区当期流入当期流出总额占世界份额总额占世界份额世界1305.81001215.8100发达国家874.166.91022.984.1表1-6发达国家FDI在世界中的份额(2006年)单位:10亿美元,%3.就国际储备来说表1-7发达国家的国际储备在世界中的比重(2007年)国家和地区国际储备黄金储备非黄金储备总额(10亿美元)占世界比重(%)总额(百万盎司)占世界比重(%)总额(10亿美元)占世界比重(%)全球4530.3100.0852.6100.04080.4100.0发达国家1340.841.8696.781.7

973.223.9美国47.01.6261.629.7

37.8

1.3日本584.619.524.6

2.8

583.7

19.74.在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方面

国家和地区信息技术占GDP比重

(%)电话主线家庭电视拥有率

(%)因特网用户移动电话用户

(每千人)(条/千人)(每千人)世界6.5219484227498发达国家6.7148898635970发展中国家5.9516684177383表1-8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技术部分情况对比(2007年)(二)发达国家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1.影响全球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表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际GDP增长率(1970~2007)

单位:%国家和地区1970-19801980-1990199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世界3.83.22.81.72.02.74.03.44.03.8发达国家3.33.22.51.31.31.82.92.82.32.5发展中国家5.83.94.92.94.35.67.26.77.17.3发达国家通过跨国生产体系对资源进行整合,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能源、原材料,并通过自身发达的生产体系将这些资源加工成成品再返销给发展中国家,将产品价值链中利润最为丰厚的部分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或者把自己即将淘汰的“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以便集中物力财力发展“朝阳产业”,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保持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导地位。2.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三)发达国家支配着国际经济事务控制着IMF、世界银行、WTO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支配着国际经济中的价格因素

国际商品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各国利率政策

三、七国集团七国集团(G7)是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制解体和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霸权逐渐削弱的背景下产生的,又称七国首脑会议。1998年的伯明翰峰会上,俄罗斯正式成为了成员,首脑会议正式冠以“八国集团(G8)”,但是俄罗斯只参加政治议题的讨论,在经济问题上仍然保持七国体制。七国集团无论从经济规模、金融指标,还是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来看,都是世界经济的重心所在,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一)七国集团具有主导世界的经济实力1.经济规模国家和地区200020042007总额占世界份额总额占世界份额总额占世界份额世界316245100409604100543470100发达国家24495277.531618177.540197374美国9764830.911713030.913811225.4日本47461154669315437678.1德国187035.9270315.9329726.1英国143824.5212454.5272785法国132804.2204674.2256234.7意大利107483.4167793.4210753.9加拿大71452.399172.3142922.6G7总计20936566.225926266.230311955.8表1-10七国集团GDP及其在世界GDP中的份额(2000~2007)单位:亿美元,%

表1-11七国集团占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1950~2007年)

单位:%

国家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0520062007美国15.814.314.212.413.515.812.71211.3英国119.46.85.86.14.84.14.33.8法国4.95.26.26.46.74.74.54.24.1德国3.88.610.69.811.28.18.58.28.5意大利2.23.34.74.65.23.73.73.53.5加拿大4.94.75.13.33.743.332.9日本1.43.46.377.76.65.454.7G7总计4448.853.949.254.147.642.140.338.82.国际金融领域

币种19781988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美元76.064.669.471.171.567.165.965.966.965.563.9日元3.37.76.26.15.04.43.93.83.63.12.9英镑1.72.72.72.82.72.82.83.43.64.44.7欧元---18.319.223.825.224.824.125.126.5德国马克10.915.513.8--------瑞士法郎--0.30.30.30.40.20.20.10.20.2各国货币合计93.191.593.798.598.798.498.098.198.398.298.2其他国家货币6.98.56.31.51.31.62.01.91.71.81.8表1-12五国货币及欧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1978~2007年)单位:%表1-13七国储备在国际储备中所占的比重(1950~2005年)单位:%国家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05美国

50.1

32.3

15.56.18.73.31.6英国

7.1

6.2

3.04.83.81.90.9法国

1.6

3.8

5.36.94.22.00.8德国

0.411.7

14.611.77.43.01.2意大利

1.5

5.4

5.75.86.81.40.7加拿大

3.8

3.3

5.00.91.91.60.8日本

1.2

3.2

5.25.78.117.219.5G7总计

65.866.0

54.441.740.830.425.4表1-14七国集团在世界黄金储备中的地位(1950~2007年)单位:%国家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052007美国68.247.029.927.727.927.529.727.3英国8.67.43.62.02.01.61.11.0法国2.04.39.58.68.710.210.38.7德国0.07.810.710.010.111.712.511.4意大利0.85.87.87.07.18.38.98.2加拿大1.72.32.12.21.60.10.00.0日本0.00.71.42.52.62.62.82.6G7总计81.375.365.159.960.062.065.359.23.对外直接投资

表1-15G7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中的份额(1970~2007年)单位:%国家197019801990200020012002200320042007加拿大6.67.62.23.64.84.13.56.52.7美国53.635.81311.516.820.719.431.415.7法国2.65.815.214.311.77.78.66.511.3德国7.68.710.24.65.32.3-0.6-18.4意大利0.81.43.212.92.61.52.64.5英国11.914.77.518.87.97.710.8913.3日本2.54.420.12.55.24.94.74.23.7G7合计85.578.571.356.454.650.147.859.359.6(二)七国集团的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及其经济表现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世界经济的发展1977年伦敦会议和1978年波恩会议分别提出了“火车头战略”和“护卫舰计划”1980年代,“广场协议”—“卢浮宫协定”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19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一、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城市化水平低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不成熟经济对外依赖性强(一)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直接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人民较低的生活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首先,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其次,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严重,存在大范围的贫困。

图1-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较(2000-2006年)单位:万亿美元(二)城市化水平低

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经济体的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处在70%以上,而发展中经济体则不足50%,城市人口比重的巨大差异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三)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经济结构二元化,指的是在一个国家内,落后甚至原始的经济成分与先进的甚至现代化的经济成分并存这种在同一国家内同时存在两个相互割裂、反差强烈的经济结构的现象,在完全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中是不存在的,它只能出现在正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中。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而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正在朝着经济结构一元化的方向转化。(四)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表1-1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2001-2006)单位:%

国家和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20062001200620012006世界3.93.429.827.566.369发展中国家12.110.535.534.952.254.6发达国家1.91.728.625.969.572.4(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上升很快。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加大,而且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也不断扩大。图1-2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较(2000-2006年)单位:美元(六)市场经济不成熟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政府垄断,许多行业私人资本无法进入,缺乏竞争机制;法制也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商业法规,导致企业无规可循。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4年美国新开一家商业机构只需5天,英国需18天,但是中国新开一家有限责任公司的时间为31至45天左右。(七)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外依赖性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最后,在科学技术和专业人才方面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其次,外债负担沉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资金,而自己内部积累又十分有限,因此,吸引外资和举借外债就成为获得资金的必然途径。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经济整体崛起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平稳外汇储备增长明显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从纵向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几十年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因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对世界经济的作用也不断增强。1.经济整体崛起

图1-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1970-2006年)

单位:%图1-4世界各类型国家在世界产出中所占比重(1995年,2006年)

单位:万亿美元,%图1-5三大经济体出口贸易额占世界总出口额的比重(1980-2007年)单位:%2.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图1-6三大经济体进口贸易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1980-2007年)

单位:%图1-7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总流入量的比重(1995-2007年)

单位:%3.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平稳图1-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流出量占世界总流出量的比重(1995-2007年)单位:%图1-9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余额(1998-2007年)

单位:10亿美元

4.外汇储备增长明显图1-10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比较(1990-2006年)

单位:亿美元图1-11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在世界总储备中的比重(1990-2006年)

单位:%

(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加强

近些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对于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事务,离开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行不通的,于是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改变先前的态度,开始倾听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并积极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展中国家在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地位也得到提高。虽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仍然没有摆脱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还是逐步提升的,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综上所述,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量、国际储备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并不高,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各项比重却是逐年平稳提高的,充分说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缓慢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逐渐上升。本章小结

本章在对世界经济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当代发达国家经济的四大基本特征,即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市场经济成熟、资本国际化程度深。随后引用大量的数据,通过GDP、对外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外汇储备以及高科技等相关指标,展现了发达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发达国家在当代世界经济及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并对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七国集团进行相关介绍,突出了这七个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地位和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七个基本经济特征。这几个方面的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区别所在,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共同课题。从整体上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从属位置,在垂直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也处于依附地位。但是,从纵向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整体崛起、进出口贸易增长迅速、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平稳、经常项目顺差扩大、国际储备增长明显。因此,虽然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量、国际储备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并不高,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各项比重却是逐年平稳提高的,充分说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缓慢提高,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一章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宏观调控引言美国是当今世界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机制很完善并且充分发挥了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之上的,财政、货币政策在美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本章主要介绍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历届政府采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对其理论基础和政策效果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学习目标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政策的变动情况。不同时期美国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情况。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本章内容美国的财政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

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时期,主要实行补偿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时期,主要实施了减税和削减财政赤字等政策。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的“折中”时期,主要是采用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财政政策。第一节美国的财政政策一、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美国的财政政策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开创了美国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先河,此后美国的财政政策几经变化,逐渐形成财政赤字长期化的特征。(一)扩张性财政政策(1933-1945年)1.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普遍性经济大萧条提出来的。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原则就是,彻底放弃过去新古典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信条,采用政府积极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解决严重的失业和萧条问题。凯恩斯主张摒弃平衡收支的古典财政原则,实施减税增支的办法,通过减税、大量举借公债,实行赤字预算,并积极扩大政府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2.凯恩斯主义的实践——罗斯福新政扩大政府开支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严重的经济衰退,罗斯福政府(1933-1945年)推出新政,采用了诸如扩大财政支出用作福利救济目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公共工程、解决就业问题等多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这一时期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实践向人们表明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罗斯福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政策实践,是对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方面效果的首次检验。它客观上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积极效果。1.补偿性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补偿性财政政策是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汉森提出来的。汉森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并不只是经济危机到来后才运用的政策,它应该是一个彻底消灭经济危机的全面性方案。在经济萧条期且存在大量失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增加财政支出,以便扩大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量;而当经济高涨并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则应减少财政支出、取得预算平衡或结余,以便降低有效需求,控制通货膨胀。这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特点,交替实行膨胀和紧缩财政措施的补偿性财政政策,就是用高涨时期的盈余抵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以消除经济周期的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样,就能够不拘泥于当年的财政预算平衡,而着眼于实现预算的周期性平衡。(二)补偿性财政政策(1946-1961)2.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总统时期得到实行,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首要目标。二战后,杜鲁门总统(1946-1952年)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它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责任赋予给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其影响是深远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继续采用补偿性财政政策,其结果:一方面经济缓慢增长,艾森豪威尔(1953-1960年)执政时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这一时期被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另一方面由于艾森豪威尔政府实行了补偿性财政政策,美国还算平稳地度过了三次经济危机,而且财政上并未出现大的赤字,也未发生通货膨胀。1.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提出和理论基础增长性财政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赫勒与托宾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以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政策。这是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三)增长性财政政策(1962-1970年)肯尼迪政府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赫勒认为,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停滞和失业增加的原因是:潜在生产能力与实际生产能力之间已形成越来越宽的“鸿沟”,这是长期奉行补偿性财政政策的恶果。因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要求政府在经济危机之后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以便弥补政府财政预算在采取反危机行动时所产生的赤字。而这种为弥补财政赤字所采取的增税减支政策,恰恰紧缩了经济中的总需求水平,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了一种“财政阻力”。在赫勒看来,政府必须实行以3.5%的经济增长率和4%以下失业率为目标的长期性赤字财政政策。这也就是说,赫勒主张实行长期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肯尼迪执政(1961-1963年)后,为了使美国经济走出高失业、低增长的困境,决定放弃被美国政府采用近16年的“补偿性”财政政策,转而接受了“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决定实行以刺激经济连续增长为目标的长期预算赤字财政政策。大规模地扩大政府开支和减税计划的实施不仅降低了失业率(从5.7%降到4.5%),基本上克服了“艾森豪威尔停滞”,GDP年均增长率达到5.6%;而且创造了美国第一次在非衰退期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历史,并为凯恩斯主义者把原来用于克服经济萧条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运用到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目标提供了“范例”。肯尼迪遇剌后约翰逊执政时继承了肯尼迪的政策主张。他一方面使越南战争升级,扩大政府军事开支,另一方面又提出“向贫穷开战”、向“伟大的社会”前进等执政构想,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范围。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滞胀”局面已初露端倪。尼克松政府(1970—1975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又不增加失业率,执政初期的尼克松采取压缩政府开支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却触发了1968~1970年的经济危机,导致“双高一低”——高通胀(5.9%)、高失业(5.6%)和低增长(0.1%)的“滞胀”局面。尼克松政府不愿为稳定工资和物价而引起更加严重的衰退,不得不放弃正统的保守做法继承了肯尼迪—约翰逊时代大力推行的加速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财政政策。1971年初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采取在增加政府开支的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对公司所得税实行优惠,并停征汽车消费税等措施。福特(1974-1977年)和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仍然是以凯恩斯主义为基础、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增长性财政政策。但这一时期增长性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并不明显,经济增长更加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快速上升;财政赤字到达高位。这种“滞胀”局面是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美国经济70年代末期严重的“滞胀”局面,从事实上终结了单独长期过度使用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能有效刺激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3.增长性财政政策的效果经济增长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采用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使美国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长时期的经济增长。福利国家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践不仅使美国走出了经济的低谷,而且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美国推向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使政府干预经济的规模空前扩大。经济滞胀过度的军费开支超出了国力,而大幅度的减税又使政府收入减少,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连年增加。财政赤字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短期财政扩张逐渐演变成经常性的财政扩张,再加上7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世界性粮食短缺和石油危机,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滞胀”问题。二、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一)里根经济学及其理论依据——供给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主张是:恢复“萨伊定律”,强调供给第一。他们认为,凯恩斯奉行的“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的观点是错误的,而凯恩斯主义者所主张的“需求管理政策”则是造成经济“滞胀”的根源。供给学派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不应是需求而应是供给。“萨伊定律”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供给是需求的唯一可靠的源泉。没有供给就没有需求,没有出售产品的收入,也就没有可以用来购买商品的支出。因此,只要依据“萨伊定律”去做,制定一系列的供给管理政策来刺激储蓄,储蓄自动转化为投资,投资增加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产量,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这样,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均衡就会出现。(二)里根经济学的实践里根就任期间依据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和《经济增长和机会的第二任期计划》中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有: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实行“税制改革”。1981年8月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70%降到50%,同时通过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对企业投资给予纳税优惠和降低中小企业利润税率来刺激企业增加投资。198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被里根总统称为“第二次美国革命”的税制改革进一步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由50%降为28%,税级由14级简化为2级(15%和28%);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由46%降到34%。这次税制改革使600多万纳税人免去税负。减少联邦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三)政策效果无论如何,里根政府支持紧缩货币供给的政策和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下降帮助美国摆脱了“滞胀”的困境,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兴。整个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GDP增长率比西欧主要国家高出0.5%—1%,而失业率则低2%—4%。政策效果比较显著。但是里根的政策也导致高赤字和高债务的新难题。财政赤字仍然居高不下,其占GDP的比重在1985年高达5.34%。里根第一任期内,联邦预算赤字之和甚至大大超过了战后其余历年净赤字之和。(四)政策评价“里根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新保守主义,主张自由放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国家干预,主观上既有供给学派的思想,也有现代货币主义的思想,但客观上更具有凯恩斯主义的思想。从政策实行结果看,供给学派主张的减税实际上是按照凯恩斯主义的减税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发挥作用的,削减政府支出最终从总额上看政府支出越来越多,竟出现了连供给学派既解释不了也解决不了的巨额财政赤字。

公正地说,里根政府所采取的供给学派的政策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将经济政策的重心由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强调宏观经济政策的微观基础,注重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它鼓励技术创新,为高科技革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最为重要的是,这类政策主张和观点使人们认识到,在解决市场的周期波动问题时,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关键是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二者的职能范围,使市场机制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实践与财政政策(一)克林顿经济学与美国财政的重建克林顿(1993-2000年)入主白宫初期,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高、财政赤字增长失控、劳动生产率增长慢。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在借鉴历届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经验基础上,克林顿政府选择了既要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职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的基础性调节作用的“折中主义”路线。这种政策实践的“折中”来源于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思潮的“折中”,以期达到充分就业、经济长期增长、削减财政赤字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等宏观调控目标。在理论上,克林顿经济学既吸收新凯恩斯主义的主流思想,又借鉴了新保守主义的主张,发展市场和政府各自在调节经济中的优势;鉴于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主张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需求管理职能”来干预经济发展的偏好,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吸收了日本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供应管理职能”,通过政府的干预和扶持来优化产业结构;把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目标放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上,从而形成以内生性增长理论为指导的宏观经济政策。克林顿政府最初采取灵活高效的“增税节支”措施达到“外生性超均衡预算”,之后由于一系列有利因素和适度政策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联邦预算实现了减少赤字或财政盈余的“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状态。(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

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

“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经济学赋予了新的内涵。促进经济增长计划长期削减财政赤字计划(四)克林顿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成就具体表现在:财政赤字大幅削减,并实现了年度财政盈余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股市上涨,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增强保持了物价稳定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总之,克林顿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治愈了长期困扰美国的高额“财政赤字”顽症,财政预算从高额赤字转向高额盈余,而且使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达10年,创造了战后经济增长的新奇迹,其超强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图2-1美国财政赤字情况及其占GDP比例(1940-2000年)四、布什政府财政赤字问题(一)经济波动因素2001年以来美国经济由繁荣期开始急转直下,陷入了战后的第十次衰退,布什执政的前四年的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5%,低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高失业。缓慢的经济增长、较高的失业率、较低的家庭收入导致国家的总体收入出现下降,从而导致联邦政府的税收大为减少。面对这种状况,布什政府不得不实行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2005年开始美国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三年实际GDP年增长率均达到了3%以上。与此相伴随的是,财政赤字连续三年的持续缩减,2005-2007年的三年里财政赤字一共减少了2507亿美元,到2007年财政赤字降为1620.02亿美元,只相当于2004年的五分之二。(二)税收因素1.布什的减税政策减税是布什政府财政政策的最核心内容。2001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增长与减税一致法案》,在未来十年内实行总额为1.35万亿美元的减税。2001年10月,国会再次通过了一项1100亿美元的减税计划,政府决定在2001年向个人退税400亿美元,2002年退税700亿美元。2003年5月,布什政府实行第三次减税,总额为3500亿美元,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大减税方案。2006年5月,布什总统签署了又一项新减税法案,在今后5年内减税700亿元,并把原本定于2008年到期的15%的投资收益税税率和股票收益税税率期限延长2年至2010年。(二)克林顿经济学的实践

在政策层面上,克林顿政府财政创新与重建的基本架构是:

在美联储中性货币政策的配合下,实施以增加经济增长潜力和削减非生产性支出、进而削减财政赤字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同时这种紧缩性财政政策又伴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使具体的宏观财政政策微观化;

“增收节支”也被克林顿经济学赋予了新的内涵。促进经济增长计划长期削减财政赤字计划2.美国财政收入布什采取减税政策的后果是财政收入急剧减少。2001年财政收入比2000年下降了1.7%。2004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的最低点,仅为18803亿美元,相对2000年收入减少了7.2%,比2001年下降了5.6%。而作为联邦收入最大来源的个人所得税,2004年相对2000年的下降幅度达到了18.6%。从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导致国家总体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开始得到缓解,连续三年出现上升。到2007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远超过了布什上任之初的水平,为25682亿美元。但是从相对水平的角度而言,2007年的财政收入只占到了该年GDP的18.5%,仍然少于2000年20.9%的财政收入比例。收入来源200020012004200520062007个人所得税1004.5994.3809.0927.21043.91163.5企业所得税207.3151.1189.4278.3353.9370.2社会保险和退休收入652.9694.0733.4794.1837.8869.6消费税68.966.269.973.174.065.1其他92.085.878.781.197.699.8全部收入2025.51991.41880.32153.82407.32568.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20.919.816.417.618.518.5表2-1美国财政收入变动(2000-2007年)单位:10亿美元(三)财政开支因素安全开支社会福利支出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支出第二节美国的货币政策以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为分类标志,可将战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轨迹分为三个时期:6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20世纪8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时期;20世纪90年代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的“折中”时期。不同时期美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间目标以及货币政策工具均有所不同,其货币政策操作的特征表现也不同。一、美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战后至60年代中期美国的货币政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目标。艾森豪威尔(1953-61)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相应地该时期主要的货币政策是紧缩性货币政策。该时期联储重视的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问题,紧缩性货币政策经常被运用,但当经济萧退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肯尼迪(1961-63)政府时期,主要的经济问题为:经济增长率较低、失业率较高、国际收支逆差较严重。该时期的主要货币政策为以反经济周期和刺激经济增长为显著特点的增长性货币政策。增长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而提高贴现率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等紧缩性货币政策引致了经济衰退。约翰逊(1963-69)政府时期,美国经济由持续稳定增长转为低增长直至停滞不前。约翰逊执政后,实施“伟大社会计划”,把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质量”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二)7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美国通货膨胀日趋加重,货币主义盛行,货币政策的目标转向侧重于反通货膨胀。尼克松(1969-74)政府时期,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就是通货膨胀以及后来的滞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型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卡特执政时期(1977-81),沃尔克任联储主席,他将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从钉住联邦基金利率改为控制M1的增长速度,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逐步地控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三)8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整个80年代是继凯恩斯主义走下正统经济学宝座后,属于新自由主义的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得势并实践其政策主张的时代。里根于1981年执政后,面对“滞胀”局面。该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抑制通货膨胀。里根执政(1981-1989年)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以现代货币主义为指导,使货币政策较充分地发挥了稳定币值和物价的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但是“里根经济学”也带来了高赤字、高利率和高汇率等严重的“三高”现象,直接导致了美国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四)90年代美国的货币政策90年代后半期美国货币政策形成了新的六大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外汇市场稳定。90年代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决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适度增长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美联储该时期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为:稳定的较低的实际利率坚决制止通货膨胀(五)2001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的新变化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及2001年的“9·11”事件,迫使美联储1年内就连续降息11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以475个基点的高降幅从6.5%迅速落至1.75%。进入2002年,联邦基金利率进入缓降低息阶段。期间美国通胀率比较低,最高只在3%左右;核心通胀率开始呈明显降势,到2003年底已降至1.1%。2004年6月,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美国通胀压力有所加大,通胀率升至3.3%。美联储开始连续17次提息,至2006年6月,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提高至5.25%,为2001年3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并没有明显下降,通胀率在大多数月份处于3%以上。2005年,伯南克接替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2007年8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稳定市场遏制经济衰退,美联储开始采取积极的流动性注入为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并积极拓展货币政策工具和途径,以增大其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规模注入流动性大幅度减息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一)20世纪70年代-80年代通过控制总储备和货币量来推行货币政策在70年代,美联储改以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以联邦资金利率(即银行同业隔日拆借利率)为操作目标。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下,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而上升,利率作为中间目标已经失去意义。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稳定增长规则”,货币供应量开始成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1987年美联储宣布不再设立M1为调控目标。“货币稳定增长规则”的确立,对控制美国自80年代初日见恶化的通货膨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80年代,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和国民收入之间的相关度日益下降,“单一规则”货币政策的效力被大大削弱。(二)90年代以后改以联邦资金利率为中间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期,M2与一些重要经济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已经变得不明显,美联储最后不得不于1993年7月宣称,不再以任何货币总量作为政策目标(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而改以联邦资金利率为中间目标和操作目标。

1.政策背景从80年代初期开始,以“货币稳定增长规则”为特征的货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的效力和效率方面都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越来越难;另一方面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的水平以及通货膨胀率的相关程度日趋下降。货币政策成为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主要工具,这无形之中也对货币政策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相应的资金流动的易变性大大增加,使得中央银行一向赖以判断形势并影响经济运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失去了准确性。2.政策内容和理论依据面对新的形势,90年代以来,美联储对其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引入“泰勒规则”并和“货币稳定增长规则”相结合,形成了以“实际利率”为主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中性”货币政策。3.政策的实施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接受“泰勒规则”、实行以实际利率作为主要货币政策手段是以美联储现任主席格林斯潘在国会的两次证词作为标志的。1993年7月22日,格林斯潘在参议院作证时突然宣布,美联储决定放弃实行了十余年的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改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1994年2月22日,格林斯潘在众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时进一步指出,美联储将以“中性”的新货币政策来取代前几年的以刺激经济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的实践来看,美联储“中性”的新货币政策还是很有效率的。4.政策操作美联储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特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日益复杂化,发展成为以利率为中心、多项经济和金融变量组成的中介目标指标体系。美联储于1993年开始不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介目标,改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联储在具体操作利率中介目标时,既通过微调主动控制了调控的力度和分寸,也注意结构式的利率调控,从而形成了自1994年以来实施的“放长抑短”的利率政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综合性增强。美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近两年又有新的变化,美联储现在更多地采取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有关系的一揽子先行指标。三、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90年代以前,三大政策工具的使用从美国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看,自美联储成立以来,一直以三大货币政策为主进行间接调控。90年代美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化出现了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甚至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的趋势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日益受到限制,再贴现政策成为一个次要的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是最具弹性,美联储最常用、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四、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操作特征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市场对利率波动形成了合理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必要的经济波动,也促进了投资的增加。透明度也有利于货币当局加强内部管理,便于国会和市场主体对美联储政策的监督。解决通货膨胀的惯性采取微调的操作手段考虑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本章小结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美国的宏观政策调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介绍20世纪以来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轨迹、理论基础和实施效果。总需求和总供给一直是美国政府对经济干预和调控的主要对象。二战后,美国政府主要以凯恩斯理论为依据,将宏观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的重点放在总需求上,因而又称为需求管理。因此,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刺激消费和投资;另一方面也采取各项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消费和投资,以实现增加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70年代“滞胀”的出现导致了许多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比如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对象又转向了对总供给的管理。从8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政府在以总需求和总供给为对象进行干预和调控的同时,开始关注和解决结构性问题。同以往的美国政府相比,克林顿政府和其后的布什政府尤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至今,美国的财政政策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的财政政策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可以分为补偿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两种。该财政政策最终导致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国经济“滞胀”问题;80年代至90年代初是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时期,其政策主要是建立在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上,主要实施了减税和削减财政赤字等政策。该政策成功地帮助美国摆脱了“滞涨”的局面,但是同时也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9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财政政策的“折中”时期,主要是采用刺激经济增长和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内生性超均衡预算的财政政策。该政策帮助美国实现了近十年的经济增长,政府财政也由赤字转为盈余,号称战后美国经济真正的“黄金时代”;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增长变慢,布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该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帮助美国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是由于一系列内外部因素的作用,美国经济仍然进入了衰退期,政府财政赤字再次出现大幅度增长。

以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为分类标志,可将战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轨迹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实行以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理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抑制通货膨胀和维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但是,由于该时期经济状况的复杂,导致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使经济基本处于“松—胀—紧—滞—停滞”的恶性循环中;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的新自由主义货币政策时期,该时期的货币政策主要建立在货币稳定增长规则的基础上。该时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宏观环境。该政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导致了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联储开始实行由“货币稳定增长规则”和“泰勒规则”结合而成的“中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坚决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适度增长成为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双重目标。美联储努力围绕着追寻和达到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和适度经济增长率之间的良好平衡关系。第三章信息技术与美国新经济引言20世纪90年代是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美国新闻界首先提出了“新经济”的(theNewEconomy)概念,并认为信息技术以完全不同于工业化时期的增长模式,塑造了现代美国经济。对“新经济”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论。学习目标掌握美国“新经济”的现象与实质。了解“索洛悖论”的内容及解释。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加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了解美国“新经济”的负面影响。本章内容“新经济”的提出“新经济”与信息技术如何看待美国“新经济”一、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2001年3月,美国GDP持续增长了10年。其中,大部分年份GDP增长率维持在3.5~4%的水平。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非农部门每小时产出增长率稳定上升,由1995年的0.5%升至1999年的2.9%。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第一节

“新经济”的提出图3-1美国重要经济指标(1990-2000年)单位:点,%股票指数迅速上升道·琼斯工业平均数从1990年的2678.94点一路飙升至2000年的10734.90点,而后者也是2006之前的历史至高点。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从1990年的334.59点升至2000年的1427.22点,此后便下降,直至2007年才回到这一水平附近。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更令人吃惊,从1990年的409.17点升至2000年的3783.67点,成为历史至高点。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直至消失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二、“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一个崭新的概念——“新经济”(theNewEconomy)应运而生。最早使用“新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商业周刊》中Mandel的文章,文中指出,“股市上涨是新经济对增长的强劲推动力的精确反映”;“新经济浪潮使美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根本性的结构调整”。Paulre认为“新经济”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是指有关信息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的经济活动;是指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经济增长绩效;是指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的技术和经济变革。三、“新经济”的实质信息化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丰厚利润和高回报率造成了股市的繁荣,从而通过巨大的财富效应,刺激了美国的个人消费,并对其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刺激作用;此外,美国的就业空间也由此得到了深层次拓展,失业率得以保持在较低水平;高科技产业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投资巨大,但随着需求和产量的上升,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都下降很快,从而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会带动物价上涨,这对于保持低通胀的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信息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二)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为美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与高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美国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大力推动贸易自由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外交,推动双边或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另一方面,美国企业利用跨国并购或直接设厂,向不发达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或其他成熟技术和产品生产线,以利用他国廉价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而使美国可以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并通过进口满足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日常消费品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国市场更加开放,美国获取利润的渠道越来越广,世界市场份额的扩大及贸易利益的增加,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全球性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为美国资本谋求巨额利润创造了条件。第二节“新经济”与信息技术一、索洛悖论索洛悖论早在1987年,“新经济”一词出现之前,RobertM.Solow就已研究过信息通讯技术(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投资量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著名的“索洛悖论”(Solowcomputerproductivityparadox)。Solow认为,从统计资料上看,ICT投资量的增加并没有推进生产力增长。而随后的事实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结论。1990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9%,而到了1991年则降为-0.2%!这意味着,“新经济”丝毫无助于克服供给面冲击。一般而言,我们的生产力用生产率来衡量,而生产率主要有两种:劳动生产率(ALP,AverageLaborProductivity)和全要素生产率(MFP,MultifactorProductivity)。我们通常讨论的生产率指劳动生产率(ALP),全要素生产率(MFP)反映的是由新技术的引进、劳动力技能和精神动力的提高及组织管理方面的改进等因素带来的效率的增加。假定产出,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三个部分构成:资本深化(capitaldeepening,每个工人所使用的资本的增加,用来衡量)、劳动质量的提高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从1990-1991年的数据来看,劳动生产率并不高,那么ICT投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有无推动作用?如果有,有多大?索洛认为它的影响微乎其微。(二)对索洛悖论的解释许多学者参与了关于“索洛悖论”的讨论。其中有支持的观点,也有反对的声音。支持的观点认为,计算机并未在“有针对性的经济意义”上“无处不在”。Gorden的研究支持“索洛悖论”的存在,他认为计算机投资对产出的影响是微弱的Triplett则部分认同“索洛悖论”,他认为应当承认生产力的提高,但这种“生产力的提高”并未超越历史上的其他技术进步。一些学者对索洛悖论进行了解释。Denison认为“索洛悖论”的原因在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ureauofEconomicAnalysis,BEA)的hedonic计算机价格指数存在严重问题。我们所使用的价格指数并未考虑到计算机性能显著改进这一因素,因此低估了价格下降的比率,从而也低估了生产力增长的速度。也许计算机并非“无处不在”,但在最密集使用计算机的行业中,产出并未被正确衡量。有的学者认为,虽然目前的生产力统计中尚未显示出计算机的作用,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它的显著作用。二、高登质疑及其讨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经济急剧反弹;90年代中后期,美国的GDP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这一时期,学术界对“新经济”作用的存在性已基本达成共识,而争论的焦点集中于“新经济”对生产力推动力量的大小等问题上。Gorden认为,计算机革命不能与19世纪末的伟大发明相提并论,即使在1995-2000年期间,“新经济”对GDP、非农行业的贡献率分别仅为0.64%、0.78%。这就是著名的“高登质疑”。

(一)“新经济”对经济增长推动力大小及来源“新经济”到底在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它为什么具有推动力?首先,ICT行业在“产出”层面对GDP增长的推动。其次,ICT产品作为“投资品”对GDP的推动。再次,ICT资本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第四,ICT的生产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表3-1ICT资本投入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Oliner和Sichel的估计)单位:%1973-19951995-1999变化量1995-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